文物保护基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合集下载

文物相关专业全国高校排名

文物相关专业全国高校排名

目前全国开设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的高校排名(按学校本专业实力排名)1北京大学文物保护科学2西北大学文物鉴定3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与文物研究4南开大学古代文物、古文字研究与鉴定5中央民族大学古代文物研究与鉴定文物鉴定与保护6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含文物鉴定7景德镇陶瓷学院古陶瓷鉴定8复旦大学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理论和管理9吉林大学文物研究 陶瓷、玉器研究 文物保护10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文物鉴定与修复11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文物修复古建彩绘考古绘图、发掘12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定专业13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鉴定、14金陵学院古籍修复15山西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文物鉴定16保定学院文物鉴定17天津信息技术学院文物鉴定部分高校相关专业介绍:1、山东大学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该专业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重点培养学生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专业还设置考古 文物 摄影、绘图、测量、文物修复和保护等课程 使学生系统掌握考古发掘、博物馆工作、文物保护和鉴定等知识 并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素质。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可推荐或考取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等文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 也可以从事考古科研单位、博物馆系统、史学教育等工作 还可以从事海关的相应工作。

2、北大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 修复 瓷器3、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文博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该专业设立于1989年,是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首家设立的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

2006年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目前拥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教4人),实验管理人员1人。

大部分教师具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聘请了王(说王*丹是敏感词汇,不让别人叫这个名字)丹华、陆寿麟、黄克忠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石窟保护加固技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石窟保护加固技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石窟保护加固技术》一、课程名称:石窟保护加固技术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孙满利沈云霞七、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门课程的讲解和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石窟的分布与类型,熟悉中国石窟的赋存环境区域特征,掌握中国石窟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和特点,熟悉石窟岩体的病害类型、成因和影响因素,掌握石窟岩体保护勘察的理论、程序和方法,熟悉石窟岩体的稳定性计算方法,了解石窟保护加固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为从事石窟的勘察、设计、施工等保护工程奠定一定的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4课时)1.1 概述1.2 中国主要石窟分布1.3 石窟的主要类型1.4 中国石窟是保护状况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石窟的分布、不同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不同岩层的岩性特点和其所在的代表性石窟。

思考题:1、中国石窟分布特征?2、中国石窟的主要类型?第二章石窟寺的赋存环境(4课时)2.1 地貌2.1.1 中国地形地貌基本特征2.1.2 中国石窟寺的主要地貌类型2.2 地震的分布2.2.1 时间分布2.2.2 空间分布2.2.3 地理分布2.2.4 中国地震分布2.3 气候2.3.1 中国气候基本特点2.3.2 气温2.3.2.1 气温分布特征2.3.2.2 中国温度带2.3.3 降水2.3.3.1 年降水的地区分布2.3.3.2 年降水的季节分布2.3.3.3 降水强度及降水变率2.3.3.4 干燥度及特点2.3.4 中国地区风的特点2.4 大气污染2.4.1 大气污染的概念2.4.2 大气污染的来源2.4.3 大气污染的类型2.4.4 酸雨2.4.4.1 酸雨性质及形成2.4.4.2 酸雨的分布特征2.4.4.3 酸雨的危害2.5 工程地质条件2.5.1 地质及构造条件2.5.1.1 中国新构造活动特征2.5.1.2 断层及节理2.5.2.3 岩层接触关系2.5.2 岩石的分类及基础2.5.2.1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2.5.2.2 泥质岩的一般特征2.5.2.3 碳酸盐的主要类型和特征2.5.2.4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2.5.2 北方石窟区的工程地质特征2.5.3 南方石窟区的工程地质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中国石窟寺的地貌类型和气候分布特征,大气污染、酸雨等对石窟的影响;我国南北石窟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石窟区的主要地层。

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史前考古》一、课程名称:《西北史前考古》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本科生四、计划学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七、课程简介:“西部考古之一——西北史前考古”,地域包括今之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全部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之一部,时间为被中原文化直接统治之前,内容为西北地区史前环境下的文化(在时间、空间、内涵方面)关系的演化。

本课不是资料堆砌,而着重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清楚西北史前考古的研究现状,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培养。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四讲。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主要目的是厘清西北、史前两个空间、时间上的概念,并介绍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历史。

第二讲甘青地区史前文化,通过期中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学掌握此部分内容。

第三讲围绕二次扰乱葬、火葬、尸骨摆放姿势、男女合葬墓、特殊随葬品等西北地区史前时期的特殊埋葬习俗展开深入讨论,目的是从葬俗窥见史前人群交往、流变的信息。

第四讲新疆史前考古,在使学生掌握新疆史前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上,对岩画、青铜器、游牧经济、人种组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第一节西北地区空间概念1.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甘、青、新、宁,陕西西部、内蒙中西部。

2.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单元:黄土分布区:陇山、六盘山为界分作东西两部分,乌鞘岭西界。

青藏高原区:东部河谷地带、西部高原草地、高山蒙新荒漠区:冲、洪积平原、戈壁荒漠、沙漠地带、绿洲、草原。

3.西北地区全新世环境的变迁:7500-3500气候最适宜期,三部曲。

4.西北地区的文化环境单元:陇东、甘青、新疆三区域。

第二节史前时期的时间概念1.史前期的开始时间2.史前期的结束时间:汉通西域之前第三节西北史前考古历史的回顾1.外国学者的早期探险活动以及科学考察:斯文-赫定、安特生。

考古学概论-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

考古学概论-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

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学科平台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及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四、计划课时:40学时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钱耀鹏、翟霖林、豆海峰、王振七、课程简介:《考古学概论》是考古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目的主要在于:系统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历史、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及考古遗产的价值等,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促进专业教育水平和质量。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2课时)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二、考古学的定义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定义、考古学研究目标第二节考古学的研究对象(2课时)一、实物遗存的基本概念二、实物遗存的基本特征三、实物遗存的认知特点四、实物遗存的分类与命名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存、遗物、遗迹、遗址、考古学文化、考古遗存的基本特征第三节考古学学科体系与性质(2课时)一、考古学的基本结构二、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三、考古学的学科性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分支、中程理论、考古学学科性质第四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一、考古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二、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三、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考古学与人类学关系、科技分析鉴定技术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第一节萌芽与形成阶段(2课时)一、古物学的兴起与发展二、近代科学发展三、近代考古学的形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古物学、温克尔曼《古代美术史》、汤姆森三期说第二节编年与文化研究阶段(2课时)一、分类与编年研究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谱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第三节思辨与阐释阶段(1课时)一、“新考古学”的思辨与挑战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三、田野考古工作进展四、考古遗产保护的加强教学形式:讲授要点:新考古学、中程理论、后过程考古学、认知考古学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1课时)一、传统金石学阶段二、理论传入与初步发展三、超前式发展阶段四、成熟与转型阶段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金石学、考古学理论传入、后冈三叠层、区系类型第三章考古资料的获取第一节形成过程与存在形式(2课时)一、考古遗存的类别二、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三、考古遗存的存在环境四、考古遗存的存在形式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存、自然遗存、微遗存、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第二节田野考古调查与勘探(2课时)一、考古调查类别二、考古调查方法三、调查资料的收集四、调查资料的记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调查、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资料的记录第三节田野考古发掘(2课时)一、前期准备与发掘规划二、考古发掘过程控制三、资料收集与记录四、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发掘规划、探方编号、探方发掘、遗迹发掘、遗物收集与记录第四节考古资料整理与发布(2课时)一、整理目标与要求二、遗物的整理三、遗迹的整理四、考古资料的发布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物的整理、遗迹的整理、考古报告的体例第四章考古资料的分析第一节考古年代学分析(2课时)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三、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关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相对年代、绝对年代、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放射性碳素断代方法第二节人工遗存分析(2课时)一、人工遗物分析二、人工遗迹分析三、共时性组合关系分析四、堆积特点与埋藏过程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物分析、遗迹的营建与使用、堆积特点、堆积埋藏过程、堆积形成原因第三节自然遗存分析(1课时)一、人类遗骸分析二、动物遗存分析三、植物遗存分析四、其他自然遗存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类遗骸分析、骨骼异常现象、动物遗存分析方法、植物遗存分析方法第四节考古学文化分析(2课时)一、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二、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四、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划分原则、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第五章考古资料的阐释第一节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1课时)一、环境考古学方法二、古代环境的重建三、环境资源的利用四、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环境考古、环境资源的利用、人地关系第二节经济技术与生存方式(2课时)一、生存需求与资源开发二、自然经济方式三、生产经济方式四、产品交换与贸易流通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资源开发、自然经济方式、生产经济方式第三节聚落考古与社会形态(2课时)一、聚落考古学方法二、聚落布局及其类型三、聚落及其相互关系四、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聚落、聚落考古学、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第四节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1课时)一、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二、认知考古学探索三、埋葬现象与意识形态四、意识形态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认知考古、埋葬方式、灵魂观念、意识形态第六章考古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第一节考古遗产的科学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历史价值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三、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第二节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二、遗产保护与价值传承三、价值实现与公共考古学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价值实现方式、公共考古学建议阅读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惠任《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一、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惠任七、课程简介:《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面向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原则和方法,熟悉各类保护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流程,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类型的保护修缮技术,同时通过案例介绍使他们了解国内外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为其对相关领域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与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期末采用闭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八、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6课时)1.1 中国古建发展简史1.1.1 原始建筑1.1.2 夏、商、周建筑1.1.3 秦、汉建筑1.1.4 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1.1.5 隋、唐、五代建筑1.1.6 宋、辽、金、元建筑1.1.7 明、清建筑1.2 中国古建筑的分类1.2.1 宫殿建筑1.2.2 坛庙建筑1.2.3 陵墓建筑1.2.4 宗教建筑1.2.5 园林建筑1.2.6 居住建筑(住宅/民居)1.3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3.1 建筑的结构方式1.3.2 建筑的群体布局1.3.3 建筑的艺术处理1.4 古建筑的价值与作用1.4.1 价值1.4.2 作用1.5 建国以来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回顾1.5.1 解放前1.5.2 建国初1.5.3 60-70年代1.5.4 80-90年代1.5.5 新世纪1.6 古建保护修缮的原则和程序1.6.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1.6.2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中国古建的发展演变和分类特点;中国古建的价值和作用;中国古建的保护历程;中国古建的保护原则。

文物保护学-(四)纺织文物损坏腐蚀机理

文物保护学-(四)纺织文物损坏腐蚀机理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22
slj329@
丝织品在出土以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复杂的 埋藏环境,使得丝织品在有效保护以前就已经受到了 侵蚀。埋藏丝织品的土壤中,含有多种酸、碱、盐等 腐蚀物质,天生就质弱的丝绸,难以抵御它们的长期 侵蚀。更有甚者地下水(同样包含酸、碱、盐多种腐 蚀物)的长久浸泡,使得丝纤维吸收水分而溶胀,并 被水解为氢化纤维素和氧化纤维素,丝绸强度随之下 降。时间越长,这种强度越差,以至于脆弱不堪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16
slj329@
②盐分的影响。通常土壤中含有约80~1500PPm的硫 酸盐,硝酸盐等无机盐类,它们大多是可溶性的,一 般阳离子对腐蚀影响不大,但SO42-、NO3-、Cl-离子 等形成弱酸性溶液,加速纤维素类纺织文物的水解。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11
slj329@
7土壤的腐蚀作用 由于土壤组成和性质的复杂多变,不同土壤的腐蚀 性相差很大。埋在某些土壤中的纺织文物也可以经 历千百年保存较好,可大量纺织文物考古发掘中基 本看不到痕迹。因此,研究土壤腐蚀的规律对于了 解纺织文物保护也有重要意义。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及周围其它文物造成纺织文物堆压负重,形成叠压粘
连,也常常影响现场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开展。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5பைடு நூலகம்
slj329@
3降尘及风沙的作用 除去降尘及风沙的机械磨损可能造成文物的破坏 和文物表面的风化以外,空气尘埃降落于文物表面 成为有害气体、微生物的载体而产生作用。
4动物昆虫的破坏 发掘现场周围是农田或考古发掘后遗址中的腐殖 物所形成的独特的营养生态条件,会诱集大量的农 田害虫进入遗址或墓葬,威胁并破坏出土文物。

2019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学术型)

2019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学术型)

2019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学术型)院(系、所)名称:文化遗产学院专业代码:060100专业名称:考古学主管领导:序号考生编号姓名录取类别(请在相应类别下划对号)总排序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定向单位拟录取导师备注非定向定向1106979611603381郭光义√1612.72397.00255.42钱耀鹏2106979321307682高悦√2584.35385.00237.85冉万里3106979421907709邓晨√3579.32371.00245.42王建新4106979330707685刘蕾√4575.37382.00231.57段清波5106979140107660高嘉珩√5568.18381.00225.28冉万里6106979321107679张鑫荣√6551.01367.00220.71朱之勇7106979211107670刘轩声√7549.10369.00217赵丛苍填表说明:1、总成绩等于初试成绩*0.9+复试成绩;2、请各招生单位分别按专业填写;3、.表上各项内容必须认真对照考生报考基本信息表填写;4、其中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定向单位不能为空,录取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在开学一周内必须将个人档案转入所在院系所;5、“少民骨干计划”、“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定向”;6、“储才计划”类考生院系在审核资格后将成绩换算成硕士复试成绩,并在备注栏标明。

2019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学术型)院(系、所)名称:文化遗产学院专业代码:060100专业名称:考古学(文化遗产管理方向)主管领导:序号考生编号姓名录取类别(请在相应类别下划对号)总排序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定向单位拟录取导师备注非定向定向1106979611603406李静宜√1594.35349.00280.25徐卫民2106979611603410程诚√2560.60329.00264.50刘卫红3106979611603404吴青军√3544.65336.00242.25李颖科,刘卫红填表说明:1、总成绩等于初试成绩*0.9+复试成绩;2、请各招生单位分别按专业填写;3、.表上各项内容必须认真对照考生报考基本信息表填写;4、其中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定向单位不能为空,录取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在开学一周内必须将个人档案转入所在院系所;5、“少民骨干计划”、“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定向”;6、“储才计划”类考生院系在审核资格后将成绩换算成硕士复试成绩,并在备注栏标明。

西北大学特色学科系列之历史学

西北大学特色学科系列之历史学

西北大学特色学科系列之历史学【专业名称】历史学【专业介绍】本专业为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陕西省普通高校名牌专业。

本专业是西北大学历史悠久、学者辈出的优势专业之一。

该专业充分利用陕西特有的人文历史背景及资源,以传统史学与现代考古学相结合、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视野相结合为教学特色。

培养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富于创新精神的历史学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外历史知识和掌握一定历史研究技能及良好思想品质、富于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历史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研究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中外历史的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分析方法;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4.熟悉古文字、版本目录学、音韵学、训诂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7.掌握一定的外语语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课程结构】主干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文选、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外国史学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习:结合课程内容,参观有关博物馆。

综合实习: 参观、考察及社会调查等。

【深造条件】一、硕士学位授予权点1、历史文献学2、专门史3、中国古代史(方向:先秦史、秦汉史、隋唐史、两宋史)4、中国近现代史(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5、世界史(方向: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二、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博士一级学科招生专业(历史学院):1、专门史2、中国古代史(方向:先秦史、秦汉史、两宋史)3、中国近现代史(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4、世界史【学院与专业发展介绍】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的前身是1937年设立的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许寿裳任系主任。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夏商周考古》一、课程名称:夏商周考古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考古专业(第三学年)四、计划学时:54学时五、学分:3学分六、任课教师:梁云、豆海锋七、课程简介《夏商周考古》由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刘士莪、赵丛苍等先生讲授多年,历经几代教师的修订完善,该课程内容新颖,重点突出,结构完备,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我院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面向本科生教育,在对中国考古学中青铜时代的学科特征、历史发展及基本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对中国夏商周时代的考古遗存、区域文化框架、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

本课程按章节讲授,共分7章。

绪论部分主要对夏商周考古学的时空框架、学科研究历史,学科目标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余下6章分别按早晚时代逐一进行系统讲授,包括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西周周文化、东周列国文化及周边地区青铜文化。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及课程设计上密切结合本科生教学的实际,注重基础内容的讲解,突出重点及难点,以夏商周时期的聚落(都城)、墓葬(帝王陵墓)、手工业等考古遗存所体现的社会形态及文明程度为纵线;以各时期区域文化特征的比较为横线,揭示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及发展脉络,突出考古学在“正经补史”方面的重要意义。

本课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考古学研究前沿,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学生亲临博物馆及考古发掘工地参观学习,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古学专业的本科生初步掌握本阶段考古的发展主脉,并感知夏商周考古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国考古学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本课程的目的是系统讲授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介绍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使考古学专业的本科生初步掌握本阶段考古的发展主脉,并感知夏商周考古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国考古学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西北大学考研各专业参考书目

西北大学考研各专业参考书目
245 英语(二外) 《新编大学英语》(1、2册)(第二版),浙江大学编著,应惠兰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社,2004年8月出版。
246 阿拉伯语 不指定具体参考书
601 数学乙 参考书目同数学二
611 政治学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最新版;2.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3.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617 语言学概论 1.《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伍铁平著。
618 中国古代文学史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四册),袁行霈主编,中 Nhomakorabea书局。
619 影视概论 1.《电影读解与评论》,太白文艺出版社,张阿利著;2.《电影电视制片管理学》,中国电影出版社,于丽主编;3.《中国电影史》,陆弘石、舒晓鸣著,文化艺术出版社;4.《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郑亚玲、胡滨著;5.《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彭吉象著。
810 综合三(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 1.《古代汉语》郭锡良著,商务印书馆;2.《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3.《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刘珣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811 综合二(含古代文论、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 1.《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古代汉语》郭锡良著,商务印书馆;3.《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著,中华书局;
631 中国近代史 1.《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李侃等著,中华书局;2.《中国现代史》(第二版),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上海高校编写组),上海人民出版社。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学概论复习资料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文物的概念、内涵、价值、特点概念: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遗物、遗迹)内涵:①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②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近现代中药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③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④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⑤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⑥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价值: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特点:①必须是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有关的②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的物质遗存2.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城镇、街道、村庄。

文物保护单位: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移动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迹3文物学的概念、特点和研究内容概念:文物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特点:①文物学的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比较长②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比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③文物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④文物学有其自身的目的⑤跨学科研究也是文物学的一个突出特点研究内容:①研究文物的价值②研究文物的作用③研究文物的分类④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⑤研究文物管理⑥研究文物收藏4.文物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与历史学:个性: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共性:研究目的相同:为了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密切联系:①文物学具有补史、证史、正史的作用②历史学为文物学提供最基本的史料与考古学:个性:所研究文物的年代范围不同;所研究文物的来源不同;所研究文物的侧重点不同;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共性:研究对象相同;研究目的相同密切联系:①考古学可以为文物学提供科学的实物资料②文物学可以为考古学提供断代方面的参考5.文物管理的内容(1)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①历史文化名城及街村的管理:当地政府应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文物保护学-象牙的保护

文物保护学-象牙的保护
至断裂 象牙沿生长结构开裂 光照引起失水和变色 象牙失水会快速变形开裂 微生物侵蚀
4
2020/3/14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slj329@
机械损伤
5
2020/3/14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slj329@
象牙病害
6
2020/3/14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slj329@
D
减压脱水29 天
12
71.5
45.3
2020/3/14
57.84
构收缩、开裂,颜色逐渐变浅; 到后期开裂严重,有小块脱落, 西颜北色大完学全文变化成遗产白学色院。孙丽娟
slj329@
三、古象牙保护研究
古象牙保护要求:
锁水保湿; 隔离大气污染物; 化学惰性; 支撑与缓冲; 易操作性等。
清理泥土
16
2020/3/14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slj329@
准备浇注石膏
孙丽娟 slj329@
覆盖隔离塑料布和浇注石膏
18
2020/3/14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slj329@
加固石膏和象牙和清理象牙底部泥土
19
2020/3/14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slj329@
揭取象牙
20
2020/3/14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slj329@
揭取象牙
21
2020/3/14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slj329@
清理
22
2020/3/14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孙丽娟 slj329@
在干燥过程中,象牙沿纹理结
B
自然干燥20 个月

基于实践的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实践的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收稿时间]2021-08-05[基金项目]西北大学教改项目“实操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文物修复课程建设”(X363061902046)。

[作者简介]先怡衡(1983—),男,陕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学。

[摘要]随着文物修复行业逐步受到重视,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人才成为文物修复专业的主要工作。

文章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着重阐述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增加实操课程数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三大策略,旨在培养动手能力强、有学术理念和国际视野的文物修复人才,使课程完成从文物修复技术教学到文物修复学教学的转变。

[关键词]文物修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3-0116-03文物修复技术是文、理、工交叉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及科学价值的遗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

文物本身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因此文物修复人员既要掌握数理化史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文物考古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等技能,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文物修复人员只有对艺术品原始意思进行再认识,才能在修复中真正把握艺术品的价值所在[2],充分还原文物的历史价值。

一、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文物的价值主要包含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

据统计,我国目前登记文物数量约为1亿件(套),而专业性文物修复人才仅有2000余人。

如此大的专业性文物修复人才缺口需要教育部门与行业部门共同发力,才能渐渐加以弥补。

在加大加快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如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设、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此外还存在一个重大难题——优秀的师资队伍如何组合建构。

西北大学于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探索,至今已有30余年,为文物保护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一线人才,近年又针对国家文物修复人才紧缺现状,开展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保护基础(1)》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基础(1)
二、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
四、计划课时:72课时
五、学分:4学分
六、任课教师:王丽琴、杨璐
七、课程简介:
《文物保护基础(1)》是文物保护专业核心课,主要涉及无机质文物保护的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无机质文物的组成与结构,找出文物腐蚀的内在原因,掌握文物地下埋藏环境、地上保存环境对其腐蚀的影响,了解文物腐蚀的机理,确定出各类无机质文物存放的最佳环境条件,重点掌握目前国内、国外对这些文物修复和保护的基本方法。

同时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该学科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文物保护实践奠定基础。

八、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64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其中第二章、第三章各2学时,第四至第六章共4学时,重点介绍并演示本课程所涉及的各类文物的保护方法。

九、参考书:王丽琴编著《文物保护技术》讲义(内部印刷),2001年
十、考试方式:闭卷考试
十一、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3课时)
主要内容:从我国文物保护现状入手,分析目前该领域取得的成果及所存在问题,提出文物保护的任务、基本内容,逐步加深学生对无机质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指出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动态及前沿问题。

思考题:
1. 无机质文物保护的基本程序怎样?
2.关于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动态及前沿问题。

第二章陶瓷器的修复与保护(18课时)
第一节陶瓷的原料、组成及性质
一、陶瓷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
二、陶瓷的原料
三、陶瓷胎体的化学组成
1. 化学组成分布图
2. 陶瓷器化学组成规律
四、陶瓷的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陶瓷器物的腐蚀及清洗
一、陶瓷器的腐蚀
二、陶瓷器的清洗
第三节陶瓷类文物的修复、保护技术
一、修复内容
二、陶瓷器的保存环境
第四节彩绘陶器的修复与保护
一、彩绘陶器的清洗,加固技术
二、环境因素对彩绘陶器颜色的影响
三、彩绘陶器保护案例——秦俑二号坑彩绘陶俑的现场保护
第五节砖瓦类文物保护简介
一、原料及结构
二、砖瓦类文物的保护
要点: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内容及技术方法。

思考题:
1. 陶器与瓷器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2.陶器酥粉的原因是什么?
3.陶器、瓷器的原料、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质怎样?
4.陶瓷器修复、保护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5.如何保护彩绘陶器?
第三章石质文物及石窟艺术品保护(11课时)
第一节石质文物的作用
第二节石质文物风化原因
一、石材因素
二、物理风化
三、化学风化
四、生物风化
五、人为破坏
第三节馆藏石质文物保护
一、清洗
二、加固
三、粘接
第四节石窟艺术品的保护
一、石窟寺概况
二、我国主要石窟介绍
三、中国古代对石窟的保护
四、石窟寺的修复与保护
要点:石质文物的风化原因及加固技术。

思考题:
1. 阐述石质文物风化的原因。

2. 掌握化学灌浆加固法。

常用的加固材料有哪些?主要特性如何?
3. 如何对石质文物进行清洗?
第四章青铜器的保护(16课时)
第一节青铜器的组成及特点
一、铜的存在及冶铸
二、铜合金的分类
三、青铜的特点
四、各类青铜器的化学组成
1. “六齐”
2. 青铜的实际组成
3. “六齐”的科学性考察
第二节金属的相结构
一、基本概念
1. 相
2. 组分(组元)
3. 相图
二、合金中的基本相
三、相图制作
第三节青铜器的结构
一、平衡结晶
二、青铜器的实际金相组织
第四节青铜器的腐蚀
一、腐蚀现象
二、“粉状锈”生成机理的探讨
第五节青铜器的传统保护方法
一、铜的去锈
1. 机械去锈
2. 化学去锈
二、对“粉状锈”的处理
三、铜器的修整
1. 焊接与粘接
2. 矫形
第六节青铜器的现代保护方法
一、铜器除锈
二、稳定技术
三、现代检测技术在青铜器修复中的应用
第七节青铜器的存放与保管
一、青铜器存放环境
二、青铜器的日常维护
三、有机材料溢出气体对金属文物的腐蚀
要点:青铜器的主要病害及保护处理方法。

思考题:
1. 青铜器的组成和结构怎样?
2.阐述“粉状锈”生成机理的基本条件。

3.青铜器保护的程序是什么?每一个程序的具体措施怎样?
第五章铁质文物保护(10课时)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铁的种类
二、铁的历史
1. 陨铁
2. 人工冶铁的起源
3. 我国古代冶铁技术的特点
第二节铁器的组成与结构
一、铁器组成
二、铁的结构
1. Fe—C平衡状态图
2. 铁器的实际结构
第三节铁器的锈蚀机理
一、金属腐蚀的类型
二、铁器的锈蚀现象
第四节一般铁制品保护方法
一、覆盖层保护法(保护膜法)
二、缓蚀剂的应用
三、电化学保护法
四、改变组成与结构
第五节铁质文物的保护
一、出土铁器的预处理
二、出土铁的清洗,除氯和去锈
三、粘接加固
四、铁质文物的表面保护
1. 缓蚀
2. 表面封护
五、铁器的保存环境
要点:铁质文物的锈蚀机理及保护处理技术。

思考题:
1. 铁器在地下埋藏、地上陈列时的腐蚀机理怎样?影响因素有哪些?
2.铁器的保护程序怎样?
3.铁器的保护环境有何要求?
4.试述铁器的锈蚀构造、除锈及缓蚀。

第六章金、银、锡、铅器的保养(6课时)
第一节金器的保养
一、金的特性
二、金制品腐蚀的原因
三、去锈及清洗技术
1. 添加金属锈斑的清除
2. 水锈
3. 有机类污垢
4. 鎏金器物
四、金器的保存
第二节银器的保养
一、银的文物特征(理化性质)
二、银器的腐蚀现象
三、清洗去晦技术
四、银器的保存条件
五、修复技术
1. 增韧
2. 整形
六、银器保护
第三节锡器的保养
一、文物特性
1. 物理性质
2. 锡的重要特性——“锡疫”
3. 化学性质
二、锡器的保养
1. 锡器的腐蚀
2. 清洗
3. 保存
第四节铅制品的保养
一、铅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2. 化学性质
3. 铅在古代应用的几点说明
二、铅制品的保养
1. 清洗
2. 保存条件
要点:银器的“去晦”技术、“锡疫”及铅质文物的日常保养。

思考题:
1. 金的性质十分稳定,但为什么还会发生腐蚀?
2.解释银器的晦暗和锡器的“锡疫”现象。

3.银器可能会发生哪些反应?
4.谈谈金银锡铅器的保存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