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二章基因突变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最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总结

最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总结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基因突变的实例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①、症状:红细胞由正常的圆饼状变成镰刀型,导致红细胞不能顺利通过毛细血管聚集在一起,红细胞破裂(溶血),造成贫血。

②、病因:基因中的碱基替换。

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基因突变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知识点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1、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外因有: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生物因素:如(1)某些病毒⑵自然突变(内因)2、基因突变的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不定向性④、低频性⑤、多害少利性3、基因突变的时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4.基因突变的意义:①、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③、是进化的原始材料知识点三:基因重组1、基因重组的概念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2、基因重组的类型①、随机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交换重组(四分体时期)3、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四分体时期)4、基因重组的意义专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考点一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物理方法及装置1.物质分离、提纯的区别(1)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的各组分分离开来,获得几种纯净物的过程。

(2)物质的提纯将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而得到纯净物的过程,又叫物质的净化或除杂。

2.依据物理性质选择分离、提纯的方法(1)“固+固”混合物的分离(提纯)(2)“固+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3)“液+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3.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及装置(1)过滤:操作中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上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尖口处紧靠烧杯内壁;②若滤液浑浊,需更换滤纸,重新过滤。

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滤液超过滤纸边缘。

遗传学复习(朱军主编第三版)

遗传学复习(朱军主编第三版)

绪论遗传(heredity):生物世代间相似的现象;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的过程。

变异(variation):生物个体间的差异。

遗传学(Genetics):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分离规律1、F1代个体均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隐藏不表现。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2、F2有两种性状表现类型的植株,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另种表现为隐性性状;并且表现显性性状的植株数与隐性性状个体数之比接近3:1。

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因子假说)1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2、显性性状受显性因子控制,而隐性性状由隐性因子控制;只要成对遗传因子中有一个显性因子,生物个体就表现显性性状;3、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而在配子中成单存在。

体细胞中成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分离规律的验证方法(一)、测交法1. 杂种F1的基因型及其测交结果的推测杂种F1的表现型与红花亲本(CC)一致,但根据孟德尔的解释,其基因型是杂合的,即为Cc;因此杂种F1减数分裂应该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分别含C和c,并且比例为1:1。

(二)、自交法F2基因型及其自交后代表现推测(1/4)表现隐性性状F2个体基因型为隐性纯合,如白花F2为cc;(3/4)表现显性性状F2个体中:1/3是纯合体(CC)、2/3是杂合体(Cc);推测:在显性(红花)F2中:1/3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其F3均开红花;2/3自交后代将发生性状分离。

(三)淀粉粒性状的花粉鉴定法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直链淀粉,而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支链淀粉,用稀碘液对花粉粒进行染色,就可以判断花粉粒的基因型,推测:1/2 Wx 直链淀粉(稀碘液) 蓝黑色1/2 wx 支链淀粉(稀碘液) 红棕色用稀碘液处理玉米(糯性×非糯性)F1(Wxwx)植株花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花粉粒呈两种不同颜色的反应;蓝黑色:红棕色≈1:1。

结论:分离规律对F1基因型及基因分离行为的推测是正确的。

基因突变-知识点知识讲解

基因突变-知识点知识讲解
C.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 构变异
【解析】 DNA分子中没有I元素,所以131I 不会插入DNA分子或替换其中的碱基而引起基因 突变,所以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造成染色 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而这 种变异发生在体细胞,一般不可能传递给下一代。
【答案】 C
3.(2011·陕西宝鸡质检一理综)下表是水稻
物理方法:辐射诱变、激光诱变
化学方法:用秋水仙素、硫酸二乙酯、亚 硝酸等处理
过程
提高变异频率,创造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3.基因突变的结果 基因突变引起基因“质”的改变,产生了原
(1)基因突变与氨基酸改变的对应关系碱基对①替 换②增

响 范
对氨基酸 的影响
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比较项目
基因结构发生改 变异实质 变,产生新的基

控制不同性状的基 因重新组合
时间
主要在细胞分裂 间期(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四 分体时期和后期
变异类型
基因突变
比较项目
所有生物都可发 适用范围 生,包括病毒,
具有普遍性
结果 产生新的基因
意义
是变异的根本来 源,为生物进化 提供最初的原始 材料
A.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B.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C.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解析】 等位基因分离、染色单体分离与 基因重组无关,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叉互换; 只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8.(2011·绍兴模拟)如图表示人类镰刀型细 胞贫血症的病因,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 由此分析正确的是( )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DNA 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

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生命活动和物种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类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根据基因突变对表现型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点突变点突变是指 DNA 序列中单个碱基的替换,又分为转换(嘌呤与嘌呤或嘧啶与嘧啶之间的替换)和颠换(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替换)。

点突变可能会导致氨基酸的改变,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缺失突变指 DNA 序列中一个或多个碱基的缺失。

如果缺失的碱基数量不是3 的倍数,会导致阅读框移位,使后续的氨基酸序列完全改变。

3、插入突变与缺失突变相对应,是指DNA 序列中插入一个或多个碱基。

同样,如果插入的碱基数量不是 3 的倍数,也会引起阅读框的改变。

4、移码突变在 DNA 序列中,由于插入或缺失的碱基数量不是 3 的倍数,导致蛋白质翻译时的阅读框发生移动,从而使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较大的改变。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基因突变的发生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发突变在没有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DNA 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碱基配对错误,从而导致基因突变。

这种自发突变的频率通常较低。

2、诱发突变(1)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 射线等高能辐射,能够直接损伤 DNA 分子,导致碱基的改变、缺失或交联。

(2)化学因素许多化学物质,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可以与 DNA 分子发生反应,改变碱基的化学结构,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3)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可以将其自身的 DNA 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导致基因突变。

三、基因突变的特征1、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 DNA 分子上以及同一 DNA 分子的不同部位。

2、低频性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通常很低。

3、多害少利性大多数基因突变会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但也有少数基因突变可能是有利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遗传学朱军 主编 个人整理的复习资料

遗传学朱军 主编 个人整理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遗传学研究方向: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 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孟德尔认为父母本性状遗传不是混合,而是相对独立地传给后代,后代还会分离出父母本 性状。

于是提出:①.分离规律;②.独立分配规律。

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1. 测交法:也称回交法。

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基型的亲本杂交,根据测交子代(Ft )的表现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2. 自交法:F2植株个体通过自交产生F3株系,根据F3株系的性状表现,推论F2个体的基 因型。

3. F1花粉鉴定法:杂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各对同源染色体分别分配到两 个配子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之分离 ,进入不同配子。

独立分配的实质:1. 控制两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2. 减数分裂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可 以自由组合。

卡方测验:进行/2测验时可利用以下公式(O 是实测值,E 是理论值是总和),即: 完全显性:F1表现与亲本之一相同,而非双亲的中间型或者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

镶嵌显性:F1同时在不同部位表现双亲性状。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必考,概念,F2代比例) 1. 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贝憔现为另一种性状。

2. 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 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 两种 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基因突变的特点知识点总结

基因突变的特点知识点总结

基因突变的特点知识点总结一、基因突变的多样性基因突变的多样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突变的类型、位置、频率和影响。

1. 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多种类型。

点突变是指单个碱基的改变,它可以分为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同义突变等不同类型;插入突变是指在DNA序列中插入一个或多个碱基;缺失突变是指DNA序列中丢失了一个或多个碱基。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突变,如转座子突变、倒位突变等。

2. 突变的位置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也是多样的,它可以发生在基因的编码区、非编码区、启动子区、终止子区等不同位置。

不同位置的突变对基因的表达和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3. 突变的频率基因突变的频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DNA分子中发生突变的概率。

突变的频率可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化学物质、辐射、外界环境等因素均可诱发突变。

不同基因的突变频率也会有所不同。

4. 突变的影响基因突变的影响是多样的,它可以导致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对生物体的生理和形态产生影响。

有些突变对生物体有害,导致疾病的发生;有些突变则可能对生物体产生有利的适应性变化,促进进化。

此外,一些突变可能对生物体没有明显的影响,被称为沉默突变。

二、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基因突变的发生是具有一定随机性的,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DNA复制的误差、环境因素的诱导、外源性损伤等。

随机性意味着基因突变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它在生物体个体层面上呈现出一定的随机性。

1. DNA复制的误差DNA的复制是生物体遗传物质传递的基础,但在复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导致基因组上的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基因突变。

2. 环境因素的诱导环境因素如化学物质、辐射等可能对基因组产生损害,从而诱发基因突变。

这些外界环境因素对基因突变的发生起着重要的影响。

3. 外源性损伤外源性损伤是指外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直接对DNA分子产生损害,从而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

这是一种直接原因导致的基因突变。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二章基因突变复习总结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二章基因突变复习总结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二章基因突变复习总结一、基因突变的概念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结构)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二、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本质)是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分子结构的改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替换(substitution)/点突变(point mutation)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

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

倒位(transposition)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

缺失(deletion)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插入(insertion)指一个或一段(例如:转座子)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

发生替换、倒位、缺失和插入的结果可能造成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碱基改变后引起密码子变化,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替代,从而影响蛋白质功能,以至影响到突变体的表型。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是指由于DNA的碱基改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成终止密码子。

这种突变引起mRNA 翻译提前终止,产生一条短的不完整的多肽链。

无义突变通常对所编码的蛋白活性有严重影响,产生突变的表型。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on)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产生突变的表型。

同义突变(沉默突变silent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的碱基改变后,突变的密码子仍然编码原来的氨基酸,并没有引起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变化。

三、基因突变的分类1、根据突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分为: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遗传学(朱军主编)个人整理的复习资料

遗传学(朱军主编)个人整理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遗传学研究方向: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二、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各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质膜:细胞表面的一层单位膜,特称为质膜。

真核细胞除了具有质膜、核膜外,发达的细胞内膜形成了许多功能区隔。

由膜围成的各种细胞器,如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连续的体系,称为内膜系统。

内膜系统的作用: 1.使细胞内表面积增加了数十倍,各种生化反应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2.细胞代谢能力也比原核细胞大为提高。

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内最重要的细胞器,核表面是由双层膜构成的核被膜,核内包含有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染色体。

细胞质:存在于质膜与核被膜之间的原生质称为细胞质,细胞之中具有可辨认形态和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结构叫做细胞器。

除细胞器外,细胞质的其余部分称为细胞质基质或胞质溶胶,其体积约占细胞质的一半。

细胞质基质并不是均一的溶胶结构,其中还含有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结构。

细胞质基质的功能:1)具有较大的缓冲容量,为细胞内各类生化反应的正常进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离子环境。

2)许多代谢过程是在细胞基质中完成的,如①蛋白质的合成、②mRNA的合成、③脂肪酸合成、④糖酵解、⑤磷酸戊糖途径、⑥糖原代谢、⑦信号转导。

《遗传学》朱军主编_课后答案

《遗传学》朱军主编_课后答案

《遗传学》第三版朱军主编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练习)一、解释下列名词: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单倍体联会胚乳直感果实直感二、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多少精核?多少管核?又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细胞?多少极核?多少助细胞?多少反足细胞?三、玉米体细胞里有10对染色体,写出下列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四、假定一个杂种细胞里含有3对染色体,其中A、B、C来自父本、A’、B’、C’来自母本。

通过减数分裂能形成几种配子?写出各种配子的染色体组成。

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用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名词:染色体:细胞分裂时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数目、形态和大小。

染色单体: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由同一着丝粒连接在一起的两条遗传内容完全一样的子染色体。

着丝点:即着丝粒。

染色体的特定部位,细胞分裂时出现的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此部位不染色。

细胞周期: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后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cell cycle)。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

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来自生物双亲,在减数分裂时,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形状、大小和结构都相同。

异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一般不能两两配对,形状、大小和结构都不相同。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是一种无纺锤丝参与的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又称体细胞分裂。

整个细胞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核分裂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基因突变是指在生物体的基因组中发生的突发性变异。

突变可能是由于DNA序列的改变、插入、删除或重排引起的。

它们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在进化和遗传疾病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基因突变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基因突变类型1. 点突变:指单个核苷酸的改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同义突变。

错义突变是指导致氨基酸改变的突变,可能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无义突变则导致产生无效的早终止密码子,使蛋白质无法正常合成。

同义突变是指改变了DNA序列,但没有改变氨基酸序列。

2. 编码区突变:发生在基因的编码区,可能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这种突变可以导致单个蛋白质变体的产生,对生物体的表型产生重要影响。

3. 非编码区突变: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如启动子、增强子、剪接位点等。

这些突变可能导致基因的表达水平的改变,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4. 染色体结构变异:这些变异包括插入、缺失和倒位等,是染色体上较大范围的突变。

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导致某些基因的重排,影响其表达水平。

二、基因突变的影响1. 遗传疾病:某些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

例如,囊性纤维化是由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的突变引起的,该突变使得粘液在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异常黏稠,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

2. 进化:基因突变是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突变可以导致新的基因型和表型的产生,并且在自然选择中起到关键作用。

有利突变有助于个体在环境中生存和繁殖,从而使其传递给后代。

3. 药物抗性:基因突变可能引起对药物治疗的耐药性。

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吸收,从而导致药物无效或变得不再适合治疗。

三、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1. 基因测序:基因测序是检测基因突变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测序技术,可以获得DNA序列信息,并发现其中的突变。

2. 多态性标记分析:多态性标记是指基因组中存在多种等位基因的位点。

通过分析这些多态性标记,可以间接检测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知识点

基因突变知识点

基因突变知识点基因突变是指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DNA 中发生的改变。

这些变化可以是单个 DNA 碱基的变异,也可以是较大范围的染色体结构的变动。

基因突变是构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它们对个体的特征和行为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基因突变形式,并探讨它们对生物世界的意义。

1. 点突变点突变是指 DNA 中的一个碱基被替换成另一种碱基。

这种突变通常包括三种类型: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无错义错义突变。

- 错义突变是指突变后的新碱基导致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这可能会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例如,人类负责制造皮肤色素的基因中的一个点突变可以导致黑色素减少,从而出现白斑病。

- 无义突变指的是突变后的新碱基导致氨基酸序列被终止,从而导致蛋白质的缺失。

这可能对正常的生理功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 无错义错义突变是指替代的碱基引起的氨基酸改变仍然属于相似的化学性质。

这种突变对蛋白质的功能可能会产生较小的影响。

2. 插入和删除突变插入和删除突变是 DNA 分子中的碱基数目发生增加或减少的突变类型。

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整个 DNA 序列的错乱,从而对生物个体的发育和生存产生直接影响。

- 插入突变是指在 DNA 序列中新增一个或多个碱基。

这可能导致基因组庞大而混乱,甚至导致蛋白质的完全改变。

- 删除突变是指 DNA 序列中一个或多个碱基的丢失。

这种突变可能导致蛋白质无法被正确合成,从而干扰生物体的正常功能。

3. 染色体突变染色体突变是指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动的突变类型。

这些变化可能涉及整个染色体、染色体片段甚至染色体之间的重排。

- 染色体断裂是指染色体上的一部分断裂并改变位置。

这可能导致染色体缺失、重复或重新排列。

- 染色体重排是指染色体片段的位置发生改变。

这可能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顺序被打乱,从而改变基因表达和功能。

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世界的进化和适应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突变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并促进种群适应环境变化。

另一方面,突变也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遗传性缺陷的出现。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及重点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及重点

名词解释遗传:亲代与子代同一性状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之间出现性状差异的现象。

遗传学:是一门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根底科学。

数量遗传学:研究生物体数量性状即由多基因操作的性状的遗传规律。

群体遗传学:研究基因频率在群体中的变化、群体的遗传结构和物种进化。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

主缢痕:着丝粒所在的地域是染色体的缢缩局部,称为主缢痕。

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其它有缢缩部位,染色较淡,称为次缢痕。

随体: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

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者区。

端粒:染色体臂末端的特化局部,可将染色体末端封闭,使染色体之间不能彼此相连。

着丝粒:是染色体的缩缢部位,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spindle fiber)结合的地域。

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常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浅、螺旋化程度低、处于较为伸展状态的染色质。

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构成。

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较深、螺旋化程度较高、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之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对之间的互称非同源染色体。

姊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到的染色体由相同的2个染色单体构成,它们彼此以着丝粒相连,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细胞周期:细胞上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一段历程。

减数分裂:又称为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别的有丝分裂。

因为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故称为减数分裂。

生殖:生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有性生殖:通过产生两性配子和两性配子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法。

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

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遗传学(genetics):2.遗传(heredity):3.变异(variation):是指后代个体发生了变化,与其亲代不相同的方面。

4.表型(phenotype):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称为表型。

5.基因型(genotype):个体能够遗传的、决定各种性状发育的所有基因称为基因型。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6.生殖(reproduction):生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7.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产生两性配子和两性配子的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8.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生物的染色体在体细胞内通常是成对存在的,即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染色体都有2条,它们成为同源染色体。

9.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10.授粉(pollination):当精细胞形成以后,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出来传递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授粉。

11.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被子食物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并到达胚囊。

2个精子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其中一个与卵细胞结合产生合子,以后发育为种子胚,另一个与2个极核结合产生胚乳原细胞,以后发育为胚乳,这一过程称为双受精。

107. 常染色体(autosome):在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绝大部分同源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是同型的,称为常染色体。

99. 等位基因(alleies):位于同源染色体相等的位置上,决定一个单位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对差异的一对基因。

116. 核型(karyotype):每一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大小及其形态特征都是特异的,这种特定的染色体组成称为染色体组型或核型。

117.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按照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河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和进行分析的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必修二必考知识点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必修二必考知识点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必修二必考知识点生物,其实没难度,只要你知道、了解、掌握要考的东西,稍一分析你就得出答案,但你若没基础,你说你怎么答?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必修二必考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必修二必考知识点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生物变异的类型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二、可遗传的变异(一)基因突变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原因: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r射线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3、特点:a、普遍性b、随机性c、低频性d、多数有害性e、不定向性注:体细胞的突变不能直接传给后代,生殖细胞的可能4、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重组1、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第二节染色体变异一、染色体结构变异: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看书并理解)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类型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实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二、染色体组(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2)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①染色体组数=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②染色体组数=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有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高三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

高三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

高三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它对生物的性状和遗传变异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三生物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点,下面将对高三基因突变的知识进行总结。

一、基因突变的定义与分类1. 基因突变的定义:基因突变是指在DNA分子上,由于突变因素(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引起的DNA序列改变现象。

2. 基因突变的分类:(1) 点突变:指基因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碱基发生改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同义突变。

(2) 插入突变:指外来的一段DNA片段插入到基因序列中。

(3) 缺失突变:指基因序列中的一部分缺失或丧失。

(4) 倒位突变:指基因序列中的一部分发生倒位。

(5) 重复序列突变:指基因序列中的一部分重复发生。

(6) 移码突变:指基因序列中的一部分碱基序列被插入、删除或替换,使得基因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

二、基因突变的影响1. 对蛋白质的影响: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从而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错义突变会导致蛋白质的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序列改变,进而影响蛋白质的折叠和功能。

无义突变会导致信使RNA过早终止转录,从而产生截短蛋白质。

同义突变对蛋白质的编码没有显著影响。

2. 对生物性状和遗传变异的影响:基因突变是生物性状和遗传变异的重要原因。

一些突变可能导致个体表型发生明显变化,如突变引起的酶活性的改变、花色的变异等。

三、基因突变的发生机制1. 自然发生:自然发生的基因突变包括突变现象的自然积累和基因突变的自发性。

2. 诱发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如辐射、化学物质和病原体等,能够引发基因突变。

例如,紫外线辐射可导致DNA链发生损伤,从而引发基因突变。

四、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1. PCR: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能够扩增出基因片段,进而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

2. 基因测序:通过对基因进行测序,可以准确地揭示基因突变。

3. 单倍体分析:通过对单倍体的分析,可以揭示基因突变的类型和频率。

《遗传学》朱军版习题及答案

《遗传学》朱军版习题及答案

《遗传学(第三版)》朱军主编课后习题与答案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6)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9)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2)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15)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1)第八章基因表达与调控 (27)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31)第十章基因突变 (34)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35)第十二章遗传与发育 (38)第十三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39)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44)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复习要点概要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复习要点概要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复习要点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1、镰刀型贫血症的原因DNA的碱基对发生变化———mRNA分子中的碱基对发生变化———AA改变———蛋白质改变———性状改变2、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3、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原因:物理原因、化学原因、生物因素。

特点:a、普遍性b、随机性c、低频性d、有害性e、不定向性4、基因突变的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5、基因重组的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6、类型: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b、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7、基因重组的意义: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8、应用:诱变育种、杂交育种。

(具体见第6章第一节)习题:新基因的产生的途径是基因突变;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亲子代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第2节染色体变异知识点:结构变异1、染色体变异个别增减数目变异成倍增减2、染色体组(1)概念: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Eg:雌果蝇的一个卵细胞(配子)。

(2)特点: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含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3、二倍体(1)概念:指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2)举例:人、水稻4、多倍体(1)概念:指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2)成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完成复制,但不分开(3)特点: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含有机物多(4)应用: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具体见第6章第一节)5、单倍体(1)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2)成因:由配子发育而成(3)特点: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4)应用:单倍体育种(具体见第6章第一节)第3节人类遗传病知识点:1、概念: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引言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的突发变化,包括插入、删除、替换等多种类型。

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个体的表型和遗传。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和多样性产生的基础,也是许多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致病机制。

本文将对基因突变的定义、类型、产生机制、遗传学意义以及与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基因突变的定义基因突变是指DNA或RNA分子的一小部分发生了不同于正常细胞的改变,包括点突变(点变异)、缺失、插入、倒置等多种类型。

基因突变是遗传变异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 点突变点突变是指单个碱基的改变,在细胞或个体的基因组中引起了一个拼写错误。

点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框移突变。

错义突变导致了氨基酸的改变,无义突变引起了提前终止,框移突变导致了对读码的错位。

2. 缺失、插入和倒置缺失是指某段DNA序列在复制过程中丢失,插入是指某段外源DNA插入到某个位点上,倒置是指某段DNA在复制过程中发生了颠倒。

这些突变类型在细胞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根据其对基因序列的影响和产生机制,可以分为许多类型。

这些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和遗传学意义,也为我们理解生命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线索。

1. 基因组突变基因组突变是指整个染色体水平上的突变事件,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多倍体与单倍体)、染色体结构异常(片段缺失、倒位、重复等)等。

这些突变类型通常会引起严重的遗传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克宫综合症等。

2. 点突变点突变是指单个碱基或少数碱基发生改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框移突变。

这些突变类型通常会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个体的表型。

3. 复制数变异复制数变异是指某一片段DNA在基因组中的重复次数发生改变,包括缺失、重复和倒位等。

复制数变异是基因突变的一种常见类型,与许多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

4. 转座子活动转座子是一类能够在基因组中移动的DNA片段,它们的活动会引起基因组的结构变异和功能改变。

高三基因突变知识点汇总

高三基因突变知识点汇总

高三基因突变知识点汇总基因突变是指在基因序列中某些核苷酸的改变,引起了生物体内部基因型的变异。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和遗传变异的重要原因,并且在遗传病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下面是对高三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汇总与总结。

1. 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主要分为两大类:点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1)点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发生碱基替代、插入或缺失等诸多形式的改变。

常见的点突变类型包括:- 单碱基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发生了单个碱基的替代,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同义突变。

- 插入突变:是指新的碱基被插入到基因序列中,导致了序列的改变。

- 缺失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碱基缺失,导致了序列的缺失。

- 点突变还包括其他形式的突变,如移码突变、重复序列扩增等。

(2)染色体突变:是指染色体上的大片段DNA序列发生了改变,可以影响到基因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常见的染色体突变类型包括:- 染色体畸变:是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缺失、染色体重复、染色体倒位等。

-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指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包括三体综合征、X染色体单体等。

2. 基因突变的影响基因突变可以对生物体的性状和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1)有害突变:某些突变会导致基因功能受损,进而影响到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类突变在遗传病的发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囊性纤维化、血友病等。

(2)中性突变:某些突变不会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进化中起到适应环境变化的作用。

(3)有利突变:某些突变对生物体的适应性有积极作用,增加生物体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这类突变在进化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

3. 基因突变的发生原因基因突变的发生可以由内部和外部因素引起。

(1)内部因素:包括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的错误、基因重组过程中的错配等。

(2)外部因素:包括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感染等。

4. 基因突变与遗传病基因突变是遗传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遗传病是由于个体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结构)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二、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本质)是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分子结构的改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替换(substitution)/点突变(point mutation)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

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

倒位(transposition)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

缺失(deletion)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插入(insertion)指一个或一段(例如:转座子)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

发生替换、倒位、缺失和插入的结果可能造成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碱基改变后引起密码子变化,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替代,从而影响蛋白质功能,以至影响到突变体的表型。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是指由于DNA的碱基改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成终止密码子。

这种突变引起mRNA 翻译提前终止,产生一条短的不完整的多肽链。

无义突变通常对所编码的蛋白活性有严重影响,产生突变的表型。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on)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产生突变的表型。

同义突变(沉默突变silent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的碱基改变后,突变的密码子仍然编码原来的氨基酸,并没有引起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变化。

三、基因突变的分类1、根据突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分为: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2、根据基因结构的改变方式分为:分子结构改变(碱基替换;倒位)、移码突变(插入与缺失)。

3、根据突变所引起的遗传信息意义的改变分为:错意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和同义突变4、根据突变发生的方式: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未经诱变剂处理而出现的突变。

自发突变可能是由于DNA复制错误、碱基的异构互变效应、自发的化学变化(碱基的脱嘌呤和脱氨基)和转座因子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人工诱发基因突变:包括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缺少碱基会引起碱基的转替换(转换和颠换)四、基因突变的诱发1、物理因素诱变1)分类物理因素诱变包括电离辐射诱变和飞电离辐射诱变。

电离辐射: 包括α射线、β射线和中子的粒子辐射,还包括X射线和γ射线的电磁波辐射。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2)原理A. 电离辐射的原理a. 直接作用:当电离辐射的射线碰撞基因任何分子时,射线的能量使基因任何分子的某些原子外围的电子脱离轨道,于是这些原子就从中性变为带正电荷的离子,这叫做“原发电离”。

在射线经过的通路上,在形成大量离子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子,多数尚有较大的能量,能引起第二次电离。

这叫做“次级电离”。

由于从一个原子外层脱离轨道的电子必然被另一个原子所捕获,所以离子是成对出现的,称为离子对。

次级电离的结果,轻则造成基因分子结构的改组,产生突变了的新基因,重则造成染色体的断裂,引起染色体结构的畸变b. 间接作用:引起其它物质电离而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对遗传物质发生作用。

B. 非电离辐射诱变原理a.紫外线的直接作用机制:只能产生激发作用,不能使原子电离。

激发作用使原子外围的电子活跃起来,造成基因分子链的离新。

这些分子链已经离析的基因在重新组合的时候,不免要发生差错,于是出现基因突变。

紫外线(UV)特别作用于嘧啶,使得同链上邻近的嘧啶核苷酸之间形成多价的联合。

最通常的结果是促使胸腺嘧啶联合成二聚体;或是将胞嘧啶脱氨成尿嘧啶,或是将水加到嘧啶的C4、C5位置上成为光产物。

它可以削弱C—G之间的氢键,使DNA链发生局部分离或变性。

b.紫外线的间接作用:产生H2O2,而起化学诱发作用。

3)方法:A. 外照射:中子、X射线、γ射线,紫外线;辐射源与物体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B. 内照射:α射线、β射线穿透力弱,常为β射线,如用32P、35S浸种或注射,让植物吸收后而引起的辐射。

2、化学因素诱变作用机理A.妨碍DNA某一成分合成妨碍碱基的合成从而导致被处理生物的突变。

这类诱变物质有5–氨基尿嘧啶、8—乙氧基咖啡碱、6–疏基嘌呤等。

前二种碱基妨碍嘧啶的合成,6–疏基膘呤妨碍嘌呤的合成。

B. 碱基类似物替换与DNA碱基类似的化合物,常常能在复制时掺入到DNA分子中去,在以后DNA复制时引起碱基配对上的差错,最终导致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突变。

碱基类似物,有5–溴尿嘧啶(5-BU,同时能和A和G配对),5—溴去氧尿核苷、2—氨基嘌呤等。

C. 直接改变DNA某些特定的结构凡是能和DNA起化学反应并能改变碱基氢键特性的物质,叫做DNA诱变剂。

亚硝酸:pH=5的缓冲液中,可以氧化掉A和C的C6位置上的氨基变为I (配对C)和U(配对A),在下次复制时导致A-T变G-C,G-C变A-T的转换烷化剂(甲基磺酸乙酯、甲基磺酸甲酯和亚硝酸胍等):a. 添加烷基到碱基N7、N1和N3,引起碱基替换。

b.烷基化还会造成碱基水解从DNA上裂解下来,造成碱基缺失,引起碱基的替换。

c.和磷酸结合成不稳定磷酸酯,磷酸酯水解,使DNA链断裂羟胺:使C的C6上的氨基羟化,变得像T(与A配对),造成G-C变A-T的转换D. 引起DNA复制的错误嵌入DNA双联中心的碱基之间引起单一核酸的缺失和插入2-氨基吖啶和ICR-170等五、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细胞1.基因突变的来源1)自然发生:自然界的因素;2)人工诱发:理化因素,更高突变频率。

2.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均可发生性细胞突变突变配子后代个体;体细胞突变突变体细胞组织器官。

体细胞突变的保留与芽变选择。

3.性细胞的突变频率比体细胞高性母细胞与性细胞对环境因素更为敏感。

4.基因突变常常是独立发生的在体细胞中如果隐性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当代就会表现出来,同原来性状并存,形成镶嵌现象或称嵌合体(chimaera)。

六、基因突变的特性1、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1)突变的重演性:同一突变可以在生物的不同个体上多次发生。

同一基因突变在不同的个体上均可能发生;不同群体中发生同一基因突变的频率相近。

(2)突变的可逆性:基因突变的发生方向是可逆的。

正突变(forward mutation):显性基因A→隐性基因a;反突变(reverse mutation):隐性基因a→显性基因A。

通常认为:野生型基因是正常、有功能基因;而最初基因突变往往是野生型基因突变而丧失功能、发生功能改变,表现为隐性基因。

所以反突变又称为回复突变(back mutaiton)。

(3)通常用u表示正突变频率、v表示反突变频率,则:正突变u野生型←===========→突变型反突变v2、突变的多方向性与复等位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指基因突变可以多方向发生,即基因内部多个突变部位分别改变后会产生多种等位基因形式。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多个等位基因。

3、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1)突变的有害性:大多数基因的突变,对生物的生长与发育往往是有害的,原因如下:生物的野生型基因都是正常有功能的;生物细胞内现有的基因是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并且基因间达到某种相对平衡与协调状态。

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间及相关代谢过程的协调关系被破坏。

基因突变与表现往往会导致当代生物个体:性状变异、个体发育异常、生存竞争与生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致死突变。

致死突变:指发生突变后会导致特定基因型个体死亡的基因突变。

(2)突变的有利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性是相对的,在某些情况下,基因突变的有害与有利性可以转化。

中性突变:指突变型的性状变异对生物个体生活力与繁殖力没有明显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下不具有选择差异的基因突变。

4、突变的平行性指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为遗传基础比较接近,往往会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

七、基因突变的修复1、DNA的防护机制(1)密码简并性:密码的结构可以使突变的机会减少到最小程度。

(2)回复突变:某个座位遗传密码的回复突变可使突变型恢复成原来的野生型,尽管回复突变的频率比正突变频率低得多。

(3)抑制:存在基因间抑制和基因内抑制现象。

前者指控制翻译机制的抑制者基因,通常是tRNA基因发生突变,而使原来的无义突变、误义突变或移码突变恢复成野生型。

后者指突变基因另一座位上的突变掩盖了原来座位的突变(但未恢复原来的密码顺序),使突变型恢复成野生型。

(4)致死和选择:如果防护机制未起作用,一个突变可能是致死的。

(5)二倍体和多倍体:高等生物的多倍体具有几套染色体组,每个基因都有几份,故能比二倍体和低等生物表现强烈的保护作用。

2、DNA的修复对于紫外线辐射引起的胸腺嘧啶二聚体(TT)的修复1、光修复光激活酶(photoreacting enzyme)辨认出TT,在有蓝色光波的条件下,二聚体被切开,DNA 回复正常。

这种经过解聚作用使突变回复正常的过程叫做光修复(light repair)。

2、暗修复某些DNA的修复工作不需光也能进行,例如,大肠杆菌中的UVrA突变体的修复过程由四种酶来完成:首先由核酸内切酶在TT 一边切开,然后由核酸外切酶在另一边切开,把TT和邻近的一些核苷酸切除;第三种酶(DNA聚合酶)把新合成的正常的核苷酸片段补上;最后由连接酶把切口缝好,使DNA的结构恢复正常。

这类修复系统称为暗修复(dark repair),或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

3、重组修复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必须在DNA复制后进行,因此又称为复制后修复。

这种修复并不切除胸腺嘧啶二聚体。

a.含TT 结构的DNA仍可进行复制,但子DNA链在损伤部位出现缺口b.完整的母链与有缺口的子链重组,缺口通过DNA聚合酶的作用,以对侧子链为模板由母链合成的DNA片段弥补。

c.最后在连接酶作用下以磷酸二酸键连接新旧链而完成重组修复。

4、SOS修复SOS修复(SOS repair)属于后复制修复(post-replication repair)体系。

SOS反应是DNA受到损伤或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受阻时的一种诱导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