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ea9120e2bd960590c67711.png)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优化,而且可以渐进性地改善生态环境。
这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兼顾多种效益统一,并使产业与事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日益受到人们欢迎。
但是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构成了银行授信的风险点,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分析】一、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一)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1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 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二)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在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又发展起来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态农业模式,诸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南方的“猪—沼—果”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属于新型生态农业的范畴。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b973f8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d.png)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以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将种植、养殖、深加工、消费融为一体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严格遵循自然生态循环发展规律,对土地、水资源、环境、耕种管理、施肥、病虫害、收割、动物养殖(畜禽)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综合性:农业生产和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全社会融合参与的、可循环的系统工程,包括诸多工种和产业体系(如: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果业、手工业、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百业)。
2. 循环性:通过初次级生产、加工、分解等完成代谢过程及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促进物质的最大化利用。
3. 立体化:构建农林立体结构生态农业型,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
4. 生物多样性:构建生物物种共生生态农业型,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促进的物种组合在一个系统内,实现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5. 区域特色: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水土资源、人的生活习惯,探索符合自然衍化规律的、符合可循环生态发展规律的综合产业发展模式。
6. 科技创新:以科技为支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
在我国,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实践。
例如,忠华盛世天牧良草人提出的纯生态农业产业循环模式,以及“猪-沼-果”等综合开发模式,都为农牧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总之,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1e3e184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a.png)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模式。
以下是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的续篇,继续介绍我们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1.有机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是一种基于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模式。
主要采用天然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手段,避免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有机农业注重土地保护和生态平衡,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环保农业模式环保农业是一种重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农业模式。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农业副产品和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环保农业可以减少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并且节约能源。
此外,环保农业模式还注重社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3.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农田生态系统模式是一种基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业模式。
它通过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优化土地利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农田生态系统模式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土壤健康,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农产品的质量。
4.地下水资源利用模式地下水资源利用模式是一种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农业模式。
该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用水量和水资源保护等措施。
通过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保护地下水资源。
5.新农村建设模式新农村建设模式是一种综合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模式。
新农村建设模式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和提供农民社会保障等措施。
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6.农产品品牌模式农产品品牌模式是一种通过塑造农产品品牌形象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来推动农产品销售的农业模式。
通过建立农产品品牌,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此外,农产品品牌模式还可以加强农民的经济地位和农产品的市场定位。
7.生态旅游农业模式生态旅游农业模式是一种将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农业模式。
通过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农业景观,开展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活动,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
我国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
![我国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f91335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2.png)
我国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涌现了多种典型模式,以推动可持续农业、生态环保和农村经济发展。
以下是一些中国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1.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为原则的农业模式。
它强调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合成肥料,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提倡循环农业和土壤保护。
有机农业在我国得到了不断发展和推广,涉及蔬菜、水果、茶叶等多个领域。
2.生态种养模式:•这是一种将农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通过生态种植和养殖的方式,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例如,通过在农田中引入鸭子、鱼等生物,帮助农田清理害虫、杂草,提高土壤肥力,形成多种农业生产的综合模式。
3.农田生态工程:•通过在农田中引入湿地、树木、花草等植被,实施农田生态工程,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水质量,减轻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4.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一种将农业和休闲旅游结合的模式,通过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休闲度假。
这一模式通过提供农业观光、农田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方式,促进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5.水稻-鱼共生养殖:•这是一种集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于一体的农业模式。
通过在水稻田中养殖鱼类,使水稻和鱼类之间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
水稻为鱼类提供庇护,鱼类则帮助清理水中杂质,提高水稻田的生态系统效益。
这些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得到了应用,有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并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些模式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4ef45a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3.png)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多样性。
生态农业模式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更加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的介绍:一、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核心部分,它强调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合成化学肥料、农药和转基因技术。
有机农业通过土壤管理、种植旋转和天敌控制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从而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
有机农业还注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分保持和抗逆性,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农业保护地农业保护地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系统而保留的一片土地,其中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地、森林等各种自然环境。
农业保护地通过维持和优化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保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农业保护地的管理需要注意防止土壤侵蚀、水质污染、入侵物种等问题。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四、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生态农业模式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生态农业通过减少水的使用量、改善灌溉系统、收集降雨水等方式,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生态农业还注重保护水源、避免水体污染,并采取措施减少农业农药、肥料和其他化学物质对水质的影响。
五、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生态农业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循环农业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机废物、农业副产品和动物粪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建立农田和养殖场之间的有机废物交换系统,将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和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总的来说,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和技术,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农业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改善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农业分析与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农业分析与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5ee61c0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67.png)
农业分析与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概述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和有机农业理念的普及,绿色生态农业被认为是农业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从农业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农业面临的问题,并探讨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农业面临的问题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农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质量的下降。
大规模的耕地开垦和过度施肥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此外,传统的单一经营模式容易引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民经济收入不稳定。
三、绿色生态农业的定义和原则绿色生态农业是指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
它注重生态系统的稳定、土壤的健康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绿色生态农业的原则包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生态修复和提高农产品品质。
四、绿色生态农业的核心措施为了实现绿色生态农业的目标,一系列核心措施需要被采取。
首先,推广有机农业,避免使用化肥和农药,采用天然的土壤改良剂和生物防治技术。
其次,建立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效率和节约水资源。
再次,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农余资源,做好有机肥料和能源的回收利用。
此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的追溯体系,保障消费者权益。
五、绿色生态农业的示范项目为了推广绿色生态农业,政府可以设立示范项目,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这些示范项目可以包括有机农场、农村合作社和农业科技园区等。
通过示范项目的有效运作,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绿色生态农业,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六、绿色生态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绿色生态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绿色生态农业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排放对环境的压力,改善土壤质量,减缓土地退化的速度。
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七、绿色生态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绿色生态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积极的。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3ab9c3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1.png)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农业和畜牧业之间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能量转化相互促进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这种模式注重生态平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能够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循环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的优势和前景。
首先,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
农业生产和畜牧业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可以通过堆肥和沼气发酵等方式转化为有机肥料和可再生能源,用于土壤改良和农作物种植。
同时,畜牧业可以通过放牧和饲养结合的方式,利用农田草地的资源,减少饲料成本和破坏草地的情况,实现农田和草地的协同利用。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在资源利用上的高效性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维持和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能力。
其次,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在传统农业和畜牧业模式下,往往存在许多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如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土地的过度耕种和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等。
而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减少农业生产的污染物排放,能够降低农业和畜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性。
再次,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且提供更好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此外,这种模式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还能够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促进农村人口的安居乐业。
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例如,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厌氧发酵可以产生沼气,作为农户家用燃气和农田灌溉的能源,实现农田和畜禽养殖的有机耦合。
同时,畜牧业和沼气工程的配套使用,可以有效减少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还可以通过种植牧草和农作物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草地的综合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4b9785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f.png)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1.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循环农业的核心模式,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综合管理农田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依赖,并通过有机肥料和天然措施来增强土壤肥力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有机农业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2.轮作休耕:轮作休耕是一种通过在农田中轮流种植不同作物来保持土壤肥力和改善病虫害问题的模式。
当一种作物种植结束后,农田会暂时休耕一段时间,以让土壤恢复营养和有机物。
此外,轮作休耕还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传播,因为不同作物有不同的虫害偏好。
3.生态循环畜牧:生态循环畜牧模式强调畜牧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
这种模式通过使畜禽与农田有机物循环利用,实现畜禽粪便和农田秸秆等农副产品的相互补充和资源循环利用。
例如,将畜禽粪便用作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同时,农田秸秆可以作为畜牧业的饲料或垫料。
4.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是指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所有副产品充分利用,以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比如,农业废弃物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农田秸秆可以用于制作纸张和建筑材料,果皮和谷壳可以作为动物饲料等。
通过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5.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是通过改变农田和农业生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例如,通过建立生态堤坝、湿地和人工湖泊等水利设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此外,农村植树造林、构筑沼气池和建设绿色屋顶等措施也可推动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以上是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通过实施这些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改善农产品品质和农民收入。
农村生态农业的优势和问题分析
![农村生态农业的优势和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ca835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b.png)
农村生态农业的优势和问题分析一、导引农村生态农业是指在农村地区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开展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一种农业模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生态农业的优势和问题。
二、优势之一:环境友好性农村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平衡,采用循环利用的理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田土壤肥力,保护水源和空气质量。
三、优势之二:增加农产品品质生态农业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化肥,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减少对人体健康的风险,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四、优势之三:可持续发展性农村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代子孙留下绿色环境。
五、问题之一:技术与资金实施农村生态农业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有限,同时资金来源有限,这导致很多农户无法真正实施生态农业。
六、问题之二:市场需求与供应农村生态农业产出的农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市场需求有限。
传统的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仍占主流地位,导致农民难以销售生态农产品,影响其收益。
七、问题之三:农民培训和意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民缺乏生态农业知识和技能的问题,缺乏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意识。
因此,需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和意识。
八、问题之四:农村土地质量农村地区存在土地退化、地下水污染等问题,这对于实施农村生态农业带来了挑战。
需要加大土地保护力度,修复和改良土壤,恢复土地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九、问题之五:农民收益和保障农村生态农业的收益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农民对于生活、教育等方面的需求。
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并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
十、总结农村生态农业具有环境友好性、增加农产品品质、可持续发展性等优势。
然而,农村生态农业在技术与资金、市场需求与供应、农民培训和意识、土地质量以及农民收益和保障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d4aac4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0.png)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01、什么是神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它不仅要求禁止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和化肥,保护土壤、水源和空气不受化学污染,而且注重农业的生态循环,通过良种培育、农地轮作、合理种植养殖,利用动植物天然的能力和农地的生态循环,预防动植物病疫和农地贫瘠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02、生态农业哪些模式?未来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仅能够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和农业补贴,也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下面是农业部总结的10种生态农业模式,供新农人们参考。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
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3)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常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常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1626964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7.png)
常⻅⽣态循环农业模式在当今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态循环农业模式正逐渐受到⼴泛关注。
⽣态循环农业是⼀种将传统的农业技术与现代的⽣态理念相结合,旨在实现资源的⾼效利⽤和环境的保护的农业发展模式。
以下是⼀些常⻅的⽣态循环农业模式,以期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态养殖模式⽣态养殖模式是⼀种利⽤养殖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共⽣关系,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的农业模式。
例如,畜禽养殖与⽔产养殖相结合,畜禽粪便作为⽔产饲料的来源,同时⽔产养殖产⽣的残饵和粪便也可作为畜禽的饲料来源。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提⾼资源的利⽤率。
⼆、废弃物利⽤模式废弃物利⽤模式是⼀种将农业⽣产过程中产⽣的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资源的农业模式。
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以⽤于⽣产纸张、⽣物质能等;畜禽粪便可以⽤于⽣产有机肥料;⽣活垃圾可以通过堆肥等⽅式转化为有机肥料。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害化。
三、⽴体种植模式⽴体种植模式是⼀种利⽤不同植物种类的⽣⻓特性和环境适应性,实现空间和资源的充分利⽤的农业模式。
例如,林下种植、果园种植等。
这种模式可以增加⼟地资源的产出率,提⾼经济效益。
四、有机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模式是⼀种将有机理念融⼊农业⽣产,通过有机肥料和⽣物防治等⼿段,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保护⽣态环境和提⾼农产品质量的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品安全和⼈⺠的健康。
五、⽣态恢复模式⽣态恢复模式是⼀种通过⽣态⼯程技术,对退化或受损的⽣态系统进⾏恢复和重建的农业模式。
例如,⼟壤改良、湿地恢复等。
这种模式可以改善⽣态环境质量,提⾼⽣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六、农牧结合模式农牧结合模式是⼀种将农业⽣产与畜牧业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的农业模式。
例如,在种植作物的同时养殖畜禽,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于农作物⽣产;在草原地区种植耐旱作物,同时养殖⽜⽺等草⻝动物。
这种模式可以提⾼⼟地资源的利⽤率和经济效益。
七、⽣态旅游模式⽣态旅游模式是⼀种将⽣态理念与旅游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然保护区旅游等⽅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农业模式。
常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常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72e0d1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f.png)
常⻅⽣态循环农业模式⼀、⽣态循环农业的内涵与原则⽣态循环农业,是⼀种以资源循环利⽤为主,降低废弃物排放,提⾼农业⽣产效率和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其核⼼理念是将农业⽣产活动与⽣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资源利⽤和循环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需遵循以下原则:⼀是减量化,即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资源利⽤效率;⼆是再利⽤,即对废弃物进⾏回收、加⼯、再利⽤,延⻓产品⽣命周期;三是再循环,即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
⼆、常⻅⽣态循环农业模式1.畜禽养殖与沼⽓⼯程结合模式该模式将畜禽养殖产⽣的粪便废弃物通过厌氧发酵产⽣沼⽓,沼⽓可作为能源供农户使⽤或并⼊天然⽓管⽹,沼渣可作为有机肥料⽤于农业⽣产,沼液可作为农药或饲料添加剂使⽤。
这种模式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提⾼了经济效益和环境质量。
2.秸秆综合利⽤模式该模式通过秸秆还⽥、秸秆制浆、秸秆制板等途径将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料、纸张、板材等可再⽣资源。
这种模式既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为农⺠提供了新的经济来源。
3.稻⽥种养结合模式该模式将⽔稻种植与⽔产养殖相结合,形成⼀种互利共⽣的⽣态系统。
⽔稻⽥为⻥、虾等⽔⽣⽣物提供⻝物和栖息地,⽔⽣⽣物的排泄物和残饵为⽔稻提供营养,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量。
这种模式既提⾼了稻⽥的经济效益,⼜改善了农⽥⽣态环境。
4.⽣态果园模式该模式在果园内实⾏⽣草栽培、果枝还⽥、节⽔灌溉等措施,提⾼⼟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分流失和⼟壤侵蚀。
同时,果园内可养殖蜜蜂等昆⾍,形成⽣物多样性,提⾼果树授粉率和果实品质。
这种模式有利于改善果园⽣态环境,提⾼⽔果品质和产量。
5.⽣态渔业模式该模式通过池塘养殖、⽔库养殖、湖泊养殖等途径,将⽔产养殖与⽔⽣植物种植相结合,形成⼀种⽣态平衡系统。
⽔⽣植物通过光合作⽤产⽣氧⽓,为⻥类提供⻝物和栖息地;⻥类排泄物和残饵为⽔⽣植物提供营养,从⽽降低⽔体富营养化⻛险。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e58296a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7.png)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提高农业系统的整体效益。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不使用合成化学物质,如化肥、农药和激素,而是采用自然的方式来提高土壤肥力、控制害虫和病害。
有机农业注重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的整体可持续性。
2. 多样化农业:通过种植多种不同的植物和引入多样化的养殖方式,可以减少对某一特定作物或动物的过度依赖,降低农业系统的脆弱性。
多样化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3. 农业生态系统设计:采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设计农田和养殖场的布局,以最大化生态系统的效益。
这包括合理安排作物轮作、休耕期和引入益生菌等微生物来促进土壤健康。
4. 水资源管理:采用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包括雨水收集、滴灌系统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降低对水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5. 生态农业科技: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无人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度。
这些技术有助于更好地监测农田状况、精确施肥和灌溉,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
6. 社区参与和教育:通过加强社区层面的参与,促进农民对生态农业的理解和支持。
提供培训和教育,使农民了解生态农业的好处,鼓励他们采用可持续的农业实践。
7. 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包括财政激励、补贴和市场准入等,以鼓励农民和农业企业采用更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实践。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农民、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循环农业4种模式详解
![生态循环农业4种模式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98d99a30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c.png)
生态循环农业4种模式详解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农业模式,通过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和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生态循环农业的四种模式。
一、有机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是一种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和化学肥料,依靠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方式来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的农业模式。
有机农业注重保护土壤生态系统,通过合理耕作、轮作休耕和有机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有机农业重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二、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是一种通过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和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农业废弃物被视为资源,通过堆肥、沼气发酵等技术,转化为有机肥料和能源,再利用于农业生产中。
同时,循环农业还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通过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等措施,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三、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旨在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农产品的品质安全。
生态农业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建设,通过生态修复、生物防治等方式,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农田的健康生长。
生态农业还注重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推动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蓄水农业模式蓄水农业是一种通过合理利用和调控水资源,实现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生长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农田进行合理的排灌工程建设,通过调节水位和流量,保证农作物的需水量和排水量。
同时,蓄水农业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利用,通过雨水收集、水体净化等技术手段,降低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总结起来,生态循环农业的四种模式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都旨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模式的出现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消耗,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在农业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024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十大生态农业模式
![2024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十大生态农业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52446e1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a.png)
2024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十大生态农业模式2024年,农业部重点推广了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旨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这些生态农业模式包括有机农业、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绿色食品生产、农业节水技术、农田大田面积坡备的构建、粮食秸秆资源化、优质高效畜禽养殖、农庄风景区示范、生态林果养殖和土壤有机质管理。
这些模式在不同地区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农业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径。
首先是有机农业模式。
有机农业是以生物学(生物学肥料、有机农药等)和机械化生产为基础,采用自然循环原理进行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有机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安全、绿色、高品质,对环境友好,有益于农民增收和农作物品质提高。
农业部在2024年大力推广了有机农业模式,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农产品,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第二是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模式。
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是指通过地理标志法规定的认证制度,对特定地域生产的农产品进行认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024年,农业部重点推广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模式,鼓励农民生产符合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促进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第三是绿色食品生产模式。
绿色食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或很少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和激素等化学物质,保持农产品的原生态品质。
绿色食品具有安全、健康、营养丰富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农业部在2024年推广了绿色食品生产模式,鼓励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生产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是农业节水技术模式。
农业节水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管理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农业节水和增产。
农业节水技术可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减轻农民的灌溉负担,保护水资源环境。
农业部在2024年推广了农业节水技术模式,鼓励农民采用科学的灌溉技术,减少用水量,提高农田产量。
农村庭院种植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分析
![农村庭院种植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5c14f0e45c3b3567ec8beb.png)
农村庭院种植生态农业模式与案例分析一、模式1. 庭院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农村面积较大的庭院,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土地和光热资源,栽植苹果、桃、梨、杏、枣、木瓜、柿、葡萄、猕猴桃、石榴等果树,在果树行间既可套作蔬菜、药材、食用菌等,也可套作果树苗、绿化苗和花卉苗等。
具体种植种类和品种,要根据庭院的实际情况、气候条件、农户与市场的需要来确定。
一般应选择结果早、果实品质高(好看、好吃、好卖)、经济寿命长、能美化环境的果树。
这种庭院果菜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可以提高土地和光热资源利用率,增加光合产物和产量;可以合理利用水、肥资源,做到一水一肥两用,节水节肥;可以比平面单作提高中上部空间利用率,发挥不同植(作)物之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生互补的作用;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给市场提供绿色的农副产品,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可以美化、净化、改善农户居住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种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果树的成长期又可分为幼年果树期和成年果树期2种类型:①幼年果树期可分为4种类型:一是果树间套作果型,如在果树行间、株间套种草莓。
二是果树间套作菜型,如在果树行间、株间套作矮秆蔬菜。
三是果树间套作苗型,如在果树行间、株间套作果树苗、小绿化苗及花卉苗。
四是果树间套作药型,如在果树行间套种枸杞等经济价值高的药材。
②成年果树期可分为2种类型:一是果树间套种药型,如在果树行间套种耐阴的党参、川芎等药材。
二是果树间套种菌型,如在果树行间套种蘑菇等食用菌。
2. 庭院混合种植生态农业模式庭院混合种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农村庭院将果树、蔬菜、药材、花卉等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把高秆与矮秆、宽叶与窄叶、早熟与晚熟、地上收获与地下收获相结合,充分利用庭院土地和光热资源,最好选择既可观花又可观果,或既可观果又可观叶的品种。
既能美化农户居住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又能生产绿色优质果品、蔬菜、药材及花卉、盆景等,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57e90c7f1922791788e827.png)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分析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它具有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持续性等特点。
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十大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
我国在“ 2010年远景规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和“十一五规划”中,都将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为此,必须调整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合理安排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加工业、能源和肥料等生产,以便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与水资源、肥源、能源的短缺和失调密切相关,成为“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使用“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五环产业并举和互补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这样可以实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两大战略目标,促进农业走向产业化,并获得增值效益的切实可行和有效途径。
实施“种、养、加、沼、肥”五环产业并举的关键是变单环技术为组合链条技术,集大成于一体,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合理调整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使一个生产过程中的排泄物(废弃物)转变为另一个生产过程中的输入物(原料资源),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无废弃物过程(零排放目标),即废弃物资源化过程。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畐9、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b0cd11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d.png)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保障农产品品质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方式。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生态农业模式逐渐受到重视。
下面是十种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
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指在不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转基因技术和放射性物质的情况下,采用有机肥料、有机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等手段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有机农业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 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指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对农田进行精细化管理,如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播种等,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高效、环保。
3. 生态林业生态林业是一种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一种林业生产方式。
生态林业通过采用自然防治技术和绿色营销等手段,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 水产养殖水产养殖是指利用水域资源,通过对水质、水温、养殖密度等要素进行科学管理,养殖各种水生动植物的一种生产方式。
水产养殖的优点是不占用土地,且养殖过程中能够有效净化水质。
5. 农业观光农业观光是指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将农业生产变为旅游景点,从而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农业生产、品尝农产品等。
农业观光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6. 农产品电商农产品电商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一种销售方式。
农产品电商不仅能够打破传统农产品销售中的中间环节,减少了农产品流通成本,还能够实现农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
7. 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是指将原始的农产品,通过加工制成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果汁、干果、蜂蜜等。
农产品深加工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8. 绿色种植绿色种植是指采用生态种植技术,通过有机肥料、有机农药等手段,实现对农作物的无公害种植。
绿色种植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9. 种养结合种养结合是指将农作物种植和家禽、家畜养殖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2cd9ea7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f.png)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一、引言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通过整合生态、经济和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六个方面:生态种植、废弃物利用、清洁能源利用、精准农业、生态旅游和绿色食品。
二、生态种植生态种植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强调利用自然条件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合理配置农作物和养殖品种,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种植注重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三、废弃物利用在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中,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是关键环节之一。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转化为有用的资源。
例如,畜禽粪便可以用于生产沼气、有机肥料等,农作物秸秆可以用于生产纸张、生物质能等。
废弃物的有效利用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四、清洁能源利用清洁能源利用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另一重要方面。
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农业生产的碳排放。
清洁能源的利用还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为农田灌溉提供动力,降低运行成本。
五、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卫星遥感、物联网等,实现对农田的精准管理、智能化决策和高效资源配置。
精准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负荷,促进农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六、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延伸领域之一。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如农家乐、农业观光等,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同时,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七、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最终产品之一。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801b8d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1e.png)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低耗和环保。
下面整理了十种生态农业模式。
1.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无化学合成农药和化学合成肥料的农业模式。
它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方式,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生态水稻种植生态水稻种植是在稻田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同时,利用稻田的食物链,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3.森林农业森林农业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
森林可以提供土壤肥力、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种类等,同时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起到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
4.蚕桑生态养殖蚕桑生态养殖是一种在桑树环境中养殖蚕桑的农业模式。
桑叶提供蚕的食物,而蚕又可以为桑树提供有机肥料,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循环链条。
同时,蚕桑生态养殖利用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减少了害虫的发生。
5.水产养殖水产养殖是一种在水域中养殖水生动物的农业模式。
它利用水的循环系统,通过生态浮渣、水草等方式来处理废弃物,同时也会净化水体。
水产养殖对土壤污染和农药残留的影响较小。
6.农田生态系统构建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是通过增加农田的生态多样性,规划不同功能的农田,包括农作物区、果树区、竹林区等,利用生态链条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使用和土地退化。
7.路边草莓路边草莓是一种在农田路边种植草莓的生态农业模式。
草莓的茎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粉尘和污染物,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同时,草莓种植也可以增加农田的生态景观。
8.大闸蟹稻田养殖大闸蟹稻田养殖是一种将大闸蟹放养在稻田中共生的农业模式。
大闸蟹可以吃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同时也会排泄大量的蟹粪,提高稻田的肥力。
这种模式有助于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9.农耕林农耕林是将农田和林地结合起来进行种植的农业模式。
通过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树种,将农田和林地进行轮作,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提高农田的生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它具有高效性、多样性、综合性、持续性等特点。
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十大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字: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典型模式,生态效益
1.1生态农业的简介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1]。
1.2生态农业的基本内容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
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
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
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2]。
1.3生态农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
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二)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三)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四)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
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
1.4生态农业的模式类型
(一)时空结构型
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
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二)食物链型
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三)时空食物链综合型
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1.5我国十大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2002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这十大典型模式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套;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4]。
1.6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4、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5、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6、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7、推广力度不够[5]。
1.7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农业经济建设
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建设,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对于修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土地资源丰富。
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最有利条件,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2)生物资源多样。
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
(3)生态环境独特。
黄河三角洲地区多类型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有利于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
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较高。
(2)生态农业建设力度大、发展快。
(3)涌现出一批农业区域特色明显的发展典型。
区内各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努力培植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为黄河三角洲高效农业发展探索了路子。
但是它的劣势也不容小觑,首先淡水资源缺乏,随着国家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它将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再次,荒碱地面积大,开发治理成本高,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当然农业投入不足也是一大难题,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总而言之,黄河三角洲区域资源优势明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几点:(1)开发保护并重,生态高效兼顾。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3)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发展一定要明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4)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6]。
总结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
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7]。
参考文献
[1] 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 2004,23(6):59-62.
[2] 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探析[J].生态经
济,2001.(8):22-25.
[3] 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4):26-30.
[4] 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1,16(3):227-233.
[5] 张义丰,王又丰,刘录样等.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进展与思考[J].地理研究, 2002,21(3):305-312.
[6] 胡宝清,廖赤眉,严志强等.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2):16-19.
[7] 郭观林,周启星.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 2003,14(5):82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