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阶段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 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汉武帝使儒学 成为正统的措施。
• 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东汉 始创楷书;绘画门类丰富,帛画与战国传 承明显;汉赋。
• 3、科学: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二)、魏晋时期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
民族大融合,江南的开发
• 2、政治上:
• (1)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2)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各国竞相改革变法,封建制度确立:齐国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 法、楚国吴起变法。
• (3)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
• (4)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 (5)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 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总结性科技著作涌现 • “西学东渐”。
• 明清之际,中国出现了某些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 •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阶级关系上:市民阶层(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兴起
• 文化方面,出现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 对外关系:“西学东渐” • 未实现转型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
• 政治: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 一趋势(民族融合)。
• 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齐民要术》, 江南的开发,
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发明灌钢法。 商业活动:北方发展波动大。南方小幅发展。
• 文化:包容异质,张扬个性,佛道盛行,科技发展。文
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 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
• 一、夏商周(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 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 • 西周(前1046-前771) • 1、经济: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一)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工商业,青铜时代,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治: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思想文化:礼乐制度、甲骨文、傩(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铁犁牛耕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促使了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私营工商业兴起。

政治: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各国纷纷改革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思想: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的大解放。

科技:取得很高成就。

(司南、《甘石星经》、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黄帝内经》)文艺:帛画、《诗经》、楚辞、宫廷宴乐、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工商业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造纸术、张衡、《九章算术》、医学(《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等领先世界的成就。

文艺:秦篆汉隶、帛画、汉赋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政治: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历史年代阶段特征

历史年代阶段特征

古代中国1、先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阶段特征:先是指我国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文化作为先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

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近代中国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中华文明发展的阶段

中华文明发展的阶段

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先秦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包括远古至公元前221年。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农耕经济开始兴起,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文化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这一时期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

经济上,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文化上,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4.明清时期:这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

5.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开始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政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经济上,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以上只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简要概述,实际上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同时,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它与世界各地的文明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影响。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二轮复习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距今170万年前前221年) 距今170万年前前221年 170万年前前221 从远古人类到氏族公社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
政治:原始社会,无阶级和剥削;民主制(禅让制) ①政治:原始社会,无阶级和剥削;民主制(禅让制) ②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农业,集体采集和狩猎; 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农业,集体采集和狩猎; 北粟南稻;刀耕火种;缫丝) 北粟南稻;刀耕火种;缫丝) ③文字艺术:汉字、绘画、戏剧处于起源阶段 文字艺术:汉字、绘画、
经济
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思想文化 ①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②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③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民族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第六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第六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文明
(14—19世纪中期)(1368-1840) 14 19世纪中期)(1368-1840) 19世纪中期)(1368
2、商朝——奴隶制的发展时期 商朝 奴隶制的发展时期
时间 政治 经济 前16世纪------前11世纪 16世纪------前11世纪 世纪-----内服外服制度 出现青铜农具;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①出现青铜农具;②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 现存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善于经商, 鼎(现存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③善于经商, 商人”之称,官府控制商业,以贝作为货币; 有“商人”之称,官府控制商业,以贝作为货币; 烧出了原始瓷器。 ④烧出了原始瓷器。 甲骨文,标志汉字已经成熟; ①甲骨文,标志汉字已经成熟; 商朝的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月食的记录。 ②商朝的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月食的记录。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1、政治上 ①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国 家并得到巩固和发展(疆域进一步扩大) ②秦朝开创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措施,并为后世 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 ③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 ①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 ②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 3、文化上: 儒家思思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阶段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1、政治: • 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 •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 • 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 耕作方式; • 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 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 3、文化: • “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 《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阶段特征: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1、政治上: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②创建和完善的制度律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 2、经济上:
①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隋唐的盛世局面。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
阶段特征: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的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的时段特征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
【阶段特征】 秦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 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 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 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 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 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奠定了基础。
4、隋唐时期(公元581年隋朝建立~907年五代开始)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
【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 是,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 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 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 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 影响。
经济上
文化上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曹魏建立~581年隋朝建立)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 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 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 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 合的局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 南移奠定了基础。
【主要表现】
政治上
(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度在逐渐形成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主要表现】
夏商周
(1)社会性质:奴隶社会 (2)夏:第一个国家政权 (3)商: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 (4)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 制、世卿世禄 (1)农业:耒、耜耕作、井田制 (2)手工业:青铜冶炼,官营手工 业 (3)商业:职业商人、货币、工商 食官 (1)文字:文字产生,甲骨文、金 文 (2)艺术:早期绘画和大傩之舞体 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
春秋战国
(1)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 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 衰微和诸侯争霸使分封制被破坏 (2)封建制度确立:各国经过变法、 改革,逐步确立封建制度 (1)农业: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 瓦解,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以冶铁为主的私营手工 业产生 (3)商业:私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会 都会出现,重农抑商政策 (1)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2)科技:《石氏星表》;记录流星 (3)文学艺术:《诗经》、楚辞代表 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 古拙,出现百戏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精编版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1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第一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一)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工商业,青铜时代,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治: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思想文化:礼乐制度、甲骨文、傩(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铁犁牛耕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促使了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私营工商业兴起。

政治: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各国纷纷改革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思想: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的大解放。

科技:取得很高成就。

(司南、《甘石星经》、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黄帝内经》) 文艺:帛画、《诗经》、楚辞、宫廷宴乐、第二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工商业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造纸术、张衡、《九章算术》、医学(《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等领先世界的成就。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中华文明(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一、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原始农业;土地公有制;发明养蚕缫丝;原始商业;壁画、彩陶画。

二、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国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三、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总体特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1、经济:(1)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小农经济形成。

(2)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

(2)宗法分封制瓦解,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3)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4)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

3、文化:高度繁荣(1)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2)科技发达,世界领先。

(3)文化艺术水平高。

(4)“华夷观念”削弱,民族融合加强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总体特征:小农经济发展,封建制度建立,政治上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2、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文化: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一)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工商业,青铜时代,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治: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思想文化:礼乐制度、甲骨文、傩(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铁犁牛耕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促使了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私营工商业兴起。

政治: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各国纷纷改革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思想: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的大解放。

科技:取得很高成就。

(司南、《甘石星经》、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黄帝内经》)文艺:帛画、《诗经》、楚辞、宫廷宴乐、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工商业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造纸术、张衡、《九章算术》、医学(《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等领先世界的成就。

文艺:秦篆汉隶、帛画、汉赋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政治: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征总结,建议收藏!

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特征总结,建议收藏!

第一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距今170万年前前221年)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此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经济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逐渐推广,兴修水利(都江堰、)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手工业,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

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政治 :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

夏朝-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变天下为家。

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严重破坏,出现“春秋五霸”;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周王室和诸侯权进一步衰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商鞅等)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思想 :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

科技文化取得很高成就。

第二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

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 :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中国:先秦时期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中国:先秦时期含解析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验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一、夏、商、西周的“三代圣世”1.政治国家的政治设计:中心:中心官制机构相当完备,国家统一措施有诸多设计;政治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地方:分封制与君民体制。

选官:世官制(贵族政治)。

宗法制:宗法伦理,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家国同构特征,解决权力继承问题和政治亲疏关系问题。

总体特征: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形态的过渡,体现为地方分权模式和贵族政治的设计。

2.经济(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旧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商周实行井田制,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作。

(2)手工业:夏商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国家的文化设计:礼乐制:协助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化的文化等级制度,具有重视教化和文化,为政治服务的自觉设计特征。

天命观:从重天命到重人事、德政。

雅文化与俗文化并存:《诗经》。

天下观与夷夏观。

文化区域性特征明显:面临文化多元统一命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商鞅变法);秦国发动兼并六国的统一斗争。

2.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自耕农在春秋时期出现,“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起先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手工业:独创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私营手工业勃兴。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1.政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特征。

2.经济: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以石器、刀耕火种为主要耕作方式;工商食官制度,实行手工业官营. 3.文化:中华文明的兴起.考点整合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

考点整合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文化: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封建社会主流思想逐渐形成。

考点整合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考点整合五、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阶段总特征: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考点整合六、宋元时期(960~1368年)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③宋元文化领先世界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中华文明阶段特征共28页文档

中华文明阶段特征共28页文档
Th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k you
中华文明阶段特征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中华文明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阶段特征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 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 定
• (2008) 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
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是 B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 2.符合右图所示农业
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C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009) 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
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C
A.《老子》 B.甲骨卜辞 C《诗经》 D《楚辞》
• 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 所示柳宗元的文章(封建论)的主题可能是
• 3周考试--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 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 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 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 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生产爆炸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 “商业革命”的表现。(8分)
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C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D
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 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 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 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 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

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

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具有独特且丰富的发展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面貌,也为其持续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

连续性:文明传承的基石这种连续性不仅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传承。

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以及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共存并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还对东亚乃至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至今仍是中国社会的重要道德标准。

创新性:文明发展的动力中华民族富有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在文明的起源发展阶段和现代转型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不仅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现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实践,更是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能力。

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科技创新,从社会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文明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现代科技领域,中国的创新能力同样令人瞩目。

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通信技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5G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更是走在世界前列。

此外,中国在高铁、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成就也备受瞩目。

中国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模式上。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统一性: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中华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文明,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同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从秦汉时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到现代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始终得到维护和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周周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得到开拓的条件(8分) 及其开通与扩展的历史意义。(2分)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使团访 华真正目的并对乾隆皇帝的回答(“天朝物产丰 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天朝尺土俱归版籍,……”)予以评价。(10分)
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C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D
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 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 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 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 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A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 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 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D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 门下、尚书三省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理学的产生; 世俗文化的发展; 中学西传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社会转型期
经济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政治 思想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专制制度日趋衰落
宋明理学束缚人们思想 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出现
外交
闭关锁国
(2011)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 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 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
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
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D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 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
5、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 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
6、楚王问鼎之大小
7、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 幼,以嫡立。”
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发展
经济 政治
思想 文化
农耕经济的初步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和巩固
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儒家思想的发展(新儒学); 领先世界的科技和辉煌的文学艺术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国社会对待西方文明的 态度。(4分)简析出现这种态度的原因。(10分)
• 39题(1)(明朝)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 并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8分)
(2)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 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 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 方面予以说明。(7分)
• 3周考试--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 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 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 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 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生产爆炸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 “商业革命”的表现。(8分)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A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
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A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 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 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鼎盛
经济 政治
思想 文化
全面繁荣 农业:曲辕犁;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对外贸易兴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唐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文学、艺术…)
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成熟
经济 政治
思想 文化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坊市界限打破 海外贸易兴盛……经济中心南移完成
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C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009) 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
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C
A.《老子》 B.甲骨卜辞 C《诗经》 D《楚辞》
• 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 所示柳宗元的文章(封建论)的主题可能是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1、起源: 先秦 2、发展: 秦汉 3、鼎盛: 隋唐 4、成熟: 宋元 5、彷徨: 明清
先秦时期总体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 ——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的重要时期 ——农耕经济的起步……
阶段: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政治:宗法分封制、周礼 经济:井田制
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
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
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D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社会大变革
经济 政治
思想 文化
井田制的瓦解 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新的制度逐步确立 阶级-- 士的崛起;地主、农民等阶层的产生和发展
百家争鸣; 科技和文学艺术起步和发展
1、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 治私事
2、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3、烽火戏诸侯
4、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 鲁。”
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宗教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平民化
D
• 14周学段2 • (1) (春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 (2)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许多做法严重束 缚了人的思想,甚至摧残了人性。请举例加以说明。 (6分)
A.西周 B.西汉 D
C.晋
D.宋
• 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 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C.专制主义制度
B.中央集权制 D.君主立宪制
C
• 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 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 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 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 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 材料三: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 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 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 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 的冒险事业。
(4)材料三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 险事业”各指什么?(2分)
• 二者有何内在联系?(3分)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 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 定
• (2008) 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
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是 B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 2.符合右图所示农业
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2007)
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C
• 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B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 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 (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 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 证秦朝
A.王位继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B.分封制度 B
D.郡县制度
• 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制造 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B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 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 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 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 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
“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生产了爆炸性 的影响”是指什么?(2分)
(3)简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 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8分)
• 10周周三
• 材料一:(明朝)徐光启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他与利 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 究。……利玛窦把传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合儒”、 “补儒”、“趋儒”,一言以蔽之,尽量中国化。……利 玛窦编绘的地图,为了迎合中国是世界中央的观念,他把 子午线从世界全图中央向左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 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