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Q精神胜利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阿Q精神胜利法

***

摘要: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作者成功塑造的阿Q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典型。阿Q这个封闭落后农村的流浪汉,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的具有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以精妙的文笔成功塑造了阿Q病态的精神形象,挖掘出了中国农民身上的落后愚昧的因素,揭示出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先生淋漓尽致的刻画阿Q形象,以足够的思想艺术分量,深刻鞭挞了造成国民愚弱精神状态的辛亥革命党。

关键词: 阿Q 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自甘屈辱可怜可悲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阿Q活动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 短暂的一生。在小说里,鲁迅先生以精妙的文笔成功塑造了阿Q病态的精神形象,挖掘出了中国农民身上落后愚昧的因素,揭示出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先生以足够的思想艺术分量,淋漓尽致的刻画了阿Q形象,深刻鞭挞辛亥革命当时社会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用辛辣的笔无情的揭示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愚民弱国的事实。努力寻找出造成国民精神萎靡的根源,从而拉开了拯救国民的序幕。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

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暴露和批判。鲁迅写《阿Q正传》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愚昧的人生;是希望唤醒民众,疗救病态的社会,为病态的国民发出痛苦的呐喊。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了中国国民精神状态的的探讨,并逐步的对“医学救国”的道路产生了怀疑。他曾在《呐喊·自序》中说“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了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国,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献出麻木的深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军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鲁迅最先提倡的文艺运动失败后,又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这使他又一次在潜心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钩沉”中更深刻地认识了我们的民族,认识了中国国民萎靡精神的弱点和病根。《阿Q正传》便是对这个认识的最突出,最深刻的艺术体现。《阿Q正传》展现了辛亥革命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及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我们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可见,鲁迅写作《阿Q正传》的目的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出国民的灵魂,鲁迅从雇农阿Q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模特不用一个一定的人” ,根据主体的需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铸的时候,又突出了人物复杂性格中的某一点,从而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意义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因此,从阿Q形象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有人“粟粟危惧”,怀疑作者是在借阿Q骂自己,或者害怕有一天终于会骂到自己头上来。作

品开始在报上连载不久,茅盾就断言:“《阿Q正传》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阿Q这人,要在现实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面熟。是啊,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啊!……而且,阿Q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品性,又是中国上中社会阶级的品性”。

阿Q的形象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震撼力呢?只要对阿Q造成病态精神的根源稍加探寻,就会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国民在精神上的病态和悲哀。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的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还偏要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世界所仰望”。在衰微腐朽现实状态下,还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种精神上的胜利正是这种病态的根源,也是造成中国国民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使劳动人民无反抗,无斗志,甘于被压迫,被剥削,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奴才和顺民。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小说描写的中心内容。下面,我们就扼要谈谈小说中所写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一、“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鲜明特征。

1、“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诠释

《阿Q正传》中,通同过对阿Q这个落后的、不觉悟的流浪农民的言行的描写,表现了普遍存在于“国人的魂灵”中的“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指用虚幻的精神胜利来掩饰或替代事实上的失败。这是一种病态心理,主要症状是妄自尊大、欺弱怕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等等。阿Q 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的形成经历了这样一个动态演变过程:自尊——自欺——自轻——自虐——忘却(麻木)。

2、“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的具体体现

阿Q性格的鲜明特征,表现为在现实的失败面前,不敢正视,不愿承认,更不想去总结教训,而是以自己假想的胜利来陶醉和欺骗自己,安慰自己,再以自己虚

假的喜悦去欺骗别人。这一特征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或者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比如,阿Q不但没有土地,没有房屋,甚至连自己的籍贯也不知道,在未庄也只算得上一个末流农村流浪汉,不仅在经济上受剥削,在政治上也受到沉重的压迫,没有权力,没有地位,然而,他自己却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不但在和别人口角的时候,等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而且,“又很自尊,所有未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这种不承认主义即使是在一些小事上,也有这非常鲜明的表现。如:每逢有人揪住他的黄辫子在就近什么地方碰几个响头,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牲。”阿Q总会说到:“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过我么?”可之后不到十秒钟,阿Q就会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可以自轻自贱的人。除“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算什么东西呢?之后,还会跑到酒店上喝上几杯,表现了阿Q令人难以置信的健忘与麻木。阿Q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失败,却用这种方式取胜。这种“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奴隶不如的生活,并且至死不觉醒。

3、对阿Q“精神胜利法”作出进一步挖掘,提出是一种精神胜利病

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便是“精神不败”。鲁迅通过对阿Q形象多侧面的描写,展示了阿Q性格特征的种种表现形态。我们如果把这种种表现归纳起来,那就是人们所说的“阿Q精神”或“阿Q主义”。又由于这种种形态的表现得目的是求精神上的胜利,故一般又称之为“精神胜利法”。黄修己教授就将这种“病态精神”称为“精神胜利病”。阿Q在失败与屈辱面前,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陶醉,或者把屈辱和失败即刻忘去。也正是阿Q有这样的方法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