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做出如此激情和期待的号召。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代会中少见动情的叙述着。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自然与人类问题的日益尖锐,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作为人类生态意识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成为探寻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点。

马克思自然观不仅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阐明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途径,其中蕴含丰富而深刻的现代生态思想。其中在自然辨证法与实践论中的体现的: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对象,人—自然—社会有机整体发展的三大基本观点,对实现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积极促进作用。

马克思的辨证自然观是在前人基础上“扬弃”得到的,他在《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自然观“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而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马克思的自然观以实践作为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切入点,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历史现实活动和自然发展变化的影响,从而在实践的的基础上找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辨证同一。

正如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写道的“自然界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了外部的感性世界,工人就什么都不可能创造。”,因此说明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人类必须依靠自然界才可以生存;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在能动的改造自然,发展自然;因此说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马克思曾作出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再瘪脚的建筑师一开始也有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他用蜂蜡搭建蜂巢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成了。劳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开始时便在劳动者的表现思维中存在着,即观念中存在。着说明人类是在不断的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中生产的,而且是在于自然界相互作用中能动的改造和影响自然的,也就是说当我们一自然界为改造和影响的对象是,自然界同时一人类为对象发展自身。由此得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而搭建这两者之间的桥梁便是人类的实践。

众所周知,人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这样两句话清晰深刻的阐明了人类的着两种属性“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如果说肉体是人的有机的身体的话,那么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有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便可以得出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曾明确的指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任伟别人存在和别人别人为他存在,才是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对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不仅仅是相互依赖有机的整体,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马克思的自然观中这三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我们处理当代社会“自然生态”问题的基本点和

落脚点。回顾生态生态文明建设的行走历程,无不深刻体现着马克思辨证的自然观的踪影。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不正是看中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本观点,摒弃之前“天人对立”的机械自然观,避免盲目开发,使自然陷入不可挽回的深渊,影响人类的长久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党和国家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互为对象出发,坚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赖,协调作用的观点,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而十八大中提出的“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理念和方针中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的对规律和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认识和对人的主管能动性的肯定和鼓励,而且体现了马克思自然观的三大基本观点,即:人与自热相互依赖,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人与自热与社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马克思的实践观和马克思的自然观出发制定的切实符合中国社会现情的方针政策肯定了对马克思主义在人与自然方面的积极作用,说明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在当今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博大精深,他在这三大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解释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来源和人与自然解决矛盾的方式,对我们现代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指明了方向。

在马克思之前有以人为中心的对自然野蛮掠夺和征服的态度人类中心论,和完全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自然中心论,这两者不难看出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前者是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然资源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尖锐,而后者有着对自然的原始崇拜思想,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不能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矛盾。马克思针对这两者极端的思想,批判继承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还说:“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成为主体,是应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可以通过自己能动的实践活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自己。

结合以上观点和马克思对人与自然提出的三大观点,可以的得出:马克思承认自然对人的优先地位的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可以指出人与自然的矛盾其实就在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这两大矛盾之间。必须超越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互相吸收有利的成分才能奠定人与自然科学合理关系的理论基础。

那么如何中和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两者的关系达到科学的合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有机融合又该怎么样做到呢?

马克思实践论中指出,从我们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科学的认识的过度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探索,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资料;第二必须进过理性思考作用,对感性去粗求精,去伪求真,才可以将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也就是说:必须在实践生活中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对两者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标准这一基本点,对两者不断发展修正,以获取两者真正的统一和谐。作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准。

而关于人与自然社会的有机融合,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理论中这样指出:“自然界,就他本身而言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从此可以知道,人与自然不是主从关系,正如马克思人与自然三大观点中指出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人只有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