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第五章鱼类的苗种培育

合集下载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541220课程中文名称:鱼类增养殖学课程英文名称:Fish Aquaculture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4学分:3.5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先修课程:鱼类学、水化学、生物化学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二、课程性质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本课程学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人工繁殖理论与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成的理论技术,通过本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能掌握水产经济鱼类增养殖技术、生产管理技术,能指导生产和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改良等基本理论知识。

2.具有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水产养殖生产和科研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鱼类养殖的发展动态和政策法规,初步具有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

能独立开展一般的科学研究。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和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改良等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水产科研技能方面的训练,掌握水产养殖主要生产技术关键。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绪论(2学时)1.了解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的基本定义,鱼类增养殖业简史,建国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和成就。

2.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和基本国情。

3.重点和难点:我国鱼类增养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篇总论(共31学时)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6学时)1.了解我国主要的养殖鱼类的特征,传统的养殖鱼类和新近发展的养殖种类2.掌握养殖鱼类的食性,如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

3.重点和难点: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和国内外水产养殖种类发展变化的动态。

鱼类增养殖讲义

鱼类增养殖讲义

《鱼类增养殖》讲义绪论绪论重点鱼类增养殖学-掌握鱼类增养殖业简史-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成就-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了解我国鱼类增养殖存在的问题-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趋势-掌握水产养殖业面临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强劲挑战-了解加快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了解一、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我国的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二个部分:鱼类养殖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鱼、工业化养鱼、港养、海水网箱养鱼等;鱼类增殖包括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等)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

鱼类养殖包括以下四个阶段:①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鱼苗;②鱼苗经过数十天至数月培育成鱼种;③鱼种经过数月或经1~2年养成食用鱼;④食用鱼经挑选培育成供繁殖用的亲鱼。

池塘养鱼则完整地包括上述四个生产阶段;而河道、湖泊和水库养鱼、港养往往由池塘供应鱼种,养成食用鱼。

至于鱼类增殖中的鱼种人工放流,其鱼种来源也是由池塘养殖供应。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鱼类增养殖学科的发展,相继建立起: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特种水产养殖学、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等学科。

由于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相同,故合并为一门学科——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研究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的一门科学。

学科性质:应用科学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的目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我国水域的鱼类资源,提高单位面积鱼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的鱼体蛋白质。

二、鱼类增养殖业简史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技术精堪,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

1.甲骨卜辞证明我国殷商时代即开始在池塘中养鱼。

2.公元前46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养鱼史上有名的始祖范蠡就著有《养鱼经》,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

(鲤鱼养殖场、繁殖、养殖密度)。

第五节 三文鱼养殖

第五节 三文鱼养殖

第五节三文鱼养殖(大西洋鞋)了解三文鱼生物学、苗种培育和成鱼饲养特点,把握其苗种培育和成鱼饲养的关键技术措施。

资料课堂组织2分钟课前提问3分钟一、经济价值10分钟二、生物学特性15分钟三、繁殖技术20分钟四、苗种培育技术20分钟五、成鱼饲养技术15分钟小结3分钟布置作业2分钟授课内容:大西洋鞋(salmonSalar)属鞋形目,鞋科,鞋属。

俗称“三文鱼二原始栖息地为大西洋北部,即北美东北部、布列颠群岛、欧洲的斯堪地那维亚半岛沿岸。

是一种遗传变异性比较稳定,养分价值高的世界性养殖鱼类。

大西洋处分涧游型和陆封型两种:涧游型大西洋鞋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养殖鱼类品种之一,也是目前人工养殖产量最高的冷水性鱼类。

涧游型大西洋鞋人工育苗在淡水中进行,成鱼养殖阶段则在海水中进行,性成熟后再涧游到淡水江河中产卵繁殖,完成其生命周期。

与终生在淡水中养殖的陆封型大西洋鞋有着本质的区分。

涧游型大西洋鱼生更适于进行集约化养殖,其特点是经济价值高,其肉质细嫩鲜美,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但由于其在我们国家没有自然分布,且人工育苗技术难度较大,故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开展大规模养殖。

一、经济价值大西洋鞋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肉质优良,肉味鲜美,少脊少刺,色泽桔红,迷人食欲,是制作烟熏鱼、生鱼片、鱼排等上等鱼品,更是人们游钓佳品。

但与其他上述几种冷水鱼类一样,因受日益加重污染的水域环境困扰,拦鱼设施的兴建和过度捕捞,大西洋鲤的分布范围和资源数量渐渐削减。

二、生物学特性大西洋鲤体延长呈纺锤型,稍侧扁。

上下颌具锐齿且弯曲呈钩状。

体背部为棕蓝色,腹部两侧至腹部由银白色渐渐变为白色。

头部及鱼体背部侧线以上分布有黑色斑点。

在生殖期间,雌雄亲鱼体均有不同程度变化,雌鱼变成棕色或黄色,雄鱼鳞上分布红色或黑色斑点,上下颌延长并弯曲成深钩状。

大西洋鞋是广盐性鱼类,在淡水区盐度为10%。

的水体均可生长。

相宜水温为10〜18℃,水质清亮,溶解氧高(在受精卵孵化及养殖过程中,溶解氧要求在7mg∕L以上)。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 2. 在国际上首先大规模将催产剂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
» 并首先合成了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从而提高了 鱼类催产效果和鱼类人工繁殖的生产效率。
• 3. 开发了大量的鱼类增养殖新对象。
» 主要有:中华鲟、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虹鳟、银鱼、鳗鲡、 荷沅鲤、建鲤、三杂交鲤、芙蓉鲤、异育银鲫、彭泽鲫、淇河鲫、 胭脂鱼、露斯塔野鲮、大口鲇、革胡子鲇、长吻鮠、黄鳝、鳜鱼、 鲈鱼、大口黑鲈、条纹石鲳、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福寿鱼、 河鲀、大黄鱼、真鲷、牙鲆、石斑鱼、中华乌塘鳢等。
系的科学。
– 池塘养鱼学 – 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 – 特种水产养殖学 – 海水鱼类增养殖学
• (三) 、鱼类养殖的基本阶段-----四个
– 鱼苗获得:
• 大多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
– 鱼种获得:
• 鱼苗经过数十天或数月培育成鱼种;
– 食用鱼养殖:(成鱼养殖)
• 鱼种经过数月,或终1~3年养成食用鱼;
5、养殖品种
• 淡水养殖品种
• 青鱼、草鱼、鲢鳙、鳙鱼、鲤鱼、鲫鱼、鳊鲂、罗 非鱼、鳜鱼、鳗鲡、罗虾、河蟹、鳖、甲壳类、贝 类、虾、河蚌、珍珠
• 海水养殖品种
• 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
四、我国水产界的突出成就
• 1.在世界上率先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的技术 难关,孵化出鱼苗。
» 1958年5月,钟麟首先在世界上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 的技术难关,孵化出鱼苗。
表1: 全国水产品总量与捕捞产量(万t)
年 份
淡水
海水
总量 小计 捕捞 养殖 小计 养殖 捕捞
1957 283.61 2004 4901.66 2005 5101.65 2006 5250 2007 4538.0 2008 4896 2009 5120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 记述了鱼苗捕捞和饲养方法,记载了投饲‘四定’(定时、定位、 定质、定量)和‘轮捕轮放’等先进养鱼技术。
➢ 胡世安《异鱼赞闰集》归纳了群众谚语“正乌二鲈”,即正月出 鲻鱼苗,2月出鲈鱼苗。鲈鱼是肉食性,养殖者称为“鱼虎”。
➢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转载了前人有关的养鱼资料,总结了江 西的养鱼法,包括鱼池建造、鱼种搭配、放养密度、投饲与施肥、 鱼病治疗。草、青、鲢、鳙混养,到明朝已经发展到更完整。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二、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简史
➢ 公元前1世纪,殷墟甲骨卜辞:“贞其雨,在圃鱼”,“在圃鱼, 十一月”。
➢ 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养鱼经»,鲤鱼养殖和繁殖,指出“治 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 公元前206-后220年(汉),养鲤。《史记》中载有“水居千石 鱼陂” 。
➢ 葛洪《西京杂记》说,汉武帝在长安筑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师 和养鱼;所养之鱼除供宗庙、陵墓祭祖用外,多余的在长安市 上出售。
2
➢ 第九章 鱼类越冬2
➢ 教学实习:养殖场参观学习8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绪论
➢ 海淡水水域幅员辽阔,池塘、湖泊、水库,海湾、浅滩 涂星罗棋步。
➢ 海岸线3.2万km ,水深15m以内的浅海、滩涂1333万 hm2 .
➢ 内陆水域1760万hm2,其中: ➢ 河流:666.7万hm2 ;湖泊:666.7万hm2 ➢ 水库:200万hm2 ;池塘:200万hm2 ➢ 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 鱼类资源丰富,淡水鱼800种,海水鱼2200种。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内容1
➢ 绪论6
➢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8
➢ 第二章 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4

鱼类增养殖课件 第五章鱼类的苗种培育

鱼类增养殖课件  第五章鱼类的苗种培育

122

40
11.4± 20.30 ±
0.54
1.98
402.92
83±5
10.073
334
51.5 49.6
Ⅲ 37
15.0± 0.54
59.9± 3.44
1179.01
107±6
31.865
1055
53.5
表5-3 生产100万黑鲷稚鱼所需虎斑猛水蚤量估算
日 全长 龄 (mm) 20 7.0 21 7.3 22 7.5 23 8.3 24 9.0 25 9.6 26 10.5 27 11.2 28 11.9 29 13.0
5、饵料选择性指数(feed selective ratio) 反映鱼类对备食 饵料喜好程度的指标。它的大小由食物组成中某一食饵百分比(个体 数量或重量)与饵料基础中该食饵所占的百分比所决定的。饵料选择 性指标采用计算公式E=(ri—Pi)/(ri+Pi)。
6、断奶(weaning)或转料 生产中,停止向仔鱼供应生物饵料,而 迫使其转向摄食其它人工食物的过程。
3、成鱼食性阶段 例如乌鳢体长在3.0cm以内时,以桡足类、
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3.0—8.Ocm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 主,其次为小型鱼类;至成鱼阶段主要捕食鱼虾类。
以上各个阶段鱼类食性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以下规律:(1)
食性变化与摄食器官和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同步;(2)食性变化
也与个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视觉等的发展完善有关;(3)摄食器
3、幼鱼期(young fish) 具有与成鱼相同
的形态特征,但性腺尚未发育成熟的鱼类个体。全身被鳞、侧线明显、 胸鳍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处于性未成熟期 (premature fish)。

鱼类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

鱼类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
3.3.1 催产的准备工作
• 产卵池
–形状:圆形或椭圆形 –位置:靠近亲鱼培育池和孵化池 –大小:直径8-10m » 池底由四周向中央倾斜 » 中心比四周低10-15 cm –密度:亲鱼60-100 kg –出水口:设集卵池
孵化桶
3.4 亲鱼的选择与配组
3.4.1 亲鱼的选择
看 摸 挤 挖卵检查
3.4.2 亲鱼的配组
块鳞片。 6-7块鳞片。 2.胸鳍内侧及鳃盖上出现追星,手 2.无或胸鳍上有少量追星。 抚摩有粗糙感觉。 3.腹部较雄鱼柔软膨大, 3.性成熟时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但比鲢鳙雌鱼小。
青 基本同草鱼。在繁殖季节性腺发育 胸鳍光滑无追星。 鱼 良好时胸鳍内侧及鳃盖出现追星外,
头部也明显出现追星。
3 人工繁殖
• 2.2 青鱼、草鱼、鲢、鳙 亲鱼
– GB/T 5055-2008 青鱼、草鱼、鲢、鳙 亲鱼
– 第十三条 (二)用于繁殖的亲本质量符合种质标准,有明确的来源地和记录资料,亲本质量 应符合行业或省级的种质标准要求,没有行业和省级种质标准的,应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青 草、鲢、鳙等“四大家鱼”、团头鲂(武昌鱼)、长吻鮠、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繁育亲本必 须来源于国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或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来自长江等天然水域捕 捞的品种。(《湖北省水产苗种管理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 第315号自2008年6 月10日起施行
)。
2.1 亲鱼培育
2.1.1 培育池塘:靠近水源,排灌方便;面积:3-4 亩
(667 m2 ),水深1.5-2.0 m,长方形,东西走向;彻底 清塘。
2.1.2 亲鱼的放养:单养或混养。
– 模式:青、草鱼养殖,可配3-4尾鲢鱼和2-3尾鳙鱼。鲢鱼池可配 鳙鱼或青、草鱼。鳙鱼池可配青、草鱼。注意:1、鳙不配鲢,青 鱼不配草鱼。2、最好雌雄分开,防止冬季突然升温产卵! – 可选择性地搭养适量的其他亲鱼或不同种的后备亲鱼,以便充分 利用天然饵料和池水空间,利于池塘水质的稳定。 – 放养量:主养鱼,150~200 kg/667 m2(亩) (50~100尾左右)。 配养鱼,20~40 kg/667 m2(亩)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当前位置:>教学内容>《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111学分5总学时90理论90实验/上机英文课程名Culture & Enhancement of Fish开课学院水产学院开课系养殖系修订时间2008年1月6日课程简介《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养成以及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鱼类的苗种培育;成鱼养殖;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活鱼运输;鱼类越冬。

课程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食用鱼饲养以及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使学生能根据各类水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水产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了解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以及主要的鱼类资源;掌握各类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的特点和控制技术;掌握鱼类人工繁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鱼类苗种培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各类水域养殖食用鱼的基本技能;了解鱼类增殖和繁殖保护的基本措施和途径。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从事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成、饲料的生产、科研或生产管理及相关的工作以及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管理工作。

树立保护水域环境保持各类养殖水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破除以水域、以水质咸淡划分养殖类别的旧概念建立鱼类养殖的完整体系强调鱼类养殖技术的共性兼顾不同水域环境的个性加强养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

鱼类复习题——精选推荐

鱼类复习题——精选推荐

绪论1、鱼类增养殖学: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研究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的一门科学。

第一篇第一章~第三章1、我国的鱼类资源(填空或判断)2、鱼类生长的特点1、持续生长性:终生生长2、阶段性:性成熟前(青春阶段)-性成熟后(成年阶段)-衰老阶段。

3、雌雄差异性:一般雌鱼大于雄鱼,雄鱼性成熟更早,生长速度更易下降。

4、季节性:夏季温度高、饵料丰富,生长快。

5、群体生长快:集群生长更快。

第一篇第四章1、鱼类摄食类型及摄食方式摄食类型:草食性鱼类:鲻、梭、草、团头鲂、鳊鱼。

杂食性鱼类:鲤、鲫(螺+植物)、罗非鱼、虹鳟等。

肉食性鱼类:青、鲈鱼、牙鲆、大黄鱼等。

摄食方式:捕食、滤食2、鱼类的摄食量日摄食量:单位体重的鱼体在一天内摄食饵料的重量。

日摄食量(Food intake) =摄食干饲料量/鱼体增重/养殖天数饵料系数(Feed Index)=摄食干饲料量/鱼体增重第五章鱼类的繁殖行为1、鱼类性成熟类型(一) 低龄性成熟类型:性成熟年龄为l龄或1龄以下。

1.体长一般较小2.生活在高温水域3.整个生命周期较短4.繁殖力高,利于种的延续(二) 高龄性成熟类型:性成熟年龄在10龄左右或更高。

1.个体比较大;2.往往生活在高纬度(冷水性鱼类)3.繁殖力低下,不利于种的延续。

(三) 中等年龄性成熟类型大多数鱼类属这类型,性成熟年龄为2-3龄或4-5龄。

2、鱼类排卵和产卵,亲鱼成熟和卵子成熟卵子的发生需经过三个时期,一般分为卵原细胞的增殖期、卵母细胞的生长期和成熟期。

(1)卵原细胞的增殖期:卵原细胞反复进行有丝分裂的时期,此时的卵原细胞称为第I时相卵原细胞,以第I时相卵原细胞为主的卵巢称为I期卵巢。

(2)卵母细胞的生长期:此期可分为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两个阶段。

该期的生殖细胞即称为卵母细胞。

小生长期:是卵母细胞的生长期。

鱼类苗种培育技术—鱼苗培育

鱼类苗种培育技术—鱼苗培育
(1)水温提高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促进鱼苗生长。
(2)节约饵料和肥料。
(3)有效控制池塘的水质。
5、日常管理
鱼苗培育期间的重要管理工作是巡塘。通过巡塘来观察水色变化和鱼苗的动 态(浮头情况等),决定施肥、投饵的数量以及是否要加水、用药等。巡塘 要做到“三查”和“三勤”:即查鱼苗是否浮头,查鱼苗活动,查鱼苗池水 质、投饵情况等。做到勤除敌害、勤清杂草、勤做日常管理记录。此外还应 经常检查有无鱼病,及时进行病害防治。
6、夏花鱼苗的拉网锻炼 鱼苗经过16~20 d的培育,长到2.5~3.0cm, 必须进行分塘,要进行拉网锻炼。
(1)拉网锻炼的主要作用
➢ 鱼苗经过密集的拉网锻炼后,组织中的水分含量降低,肌肉变得较结实, 体质较健壮,经得起分池操作和运输中的颠簸。
➢ 促使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和排出肠道内的粪便,大大减少运输中粘液和粪 便的排出量,有利于保持运输水质,提高运输成活率。
所谓清塘,就是在池塘内施用药物杀灭影响鱼苗生存、生长的各种生物, 以保障鱼苗不受敌害、病害的侵袭。清塘是利用药物杀灭池中危害鱼苗的各种凶猛 鱼、野杂鱼和其他敌害生物,为鱼苗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条件。
清塘方法
1、生石灰
生石灰清塘方法分干池清塘和带水清塘两种。生产上一般采用干 池清塘,如果池塘排水或水源有困难可带水清塘。
本消失。最好取一些池水,先放入少量鱼苗,经过7~8 h的“试水”后再放养鱼苗。
同一池塘应放同批鱼苗。
放养鱼苗最好选择在晴天无风的上午进行。有风天应在鱼池的上风处放鱼苗。
3、鱼苗饲养方法
(1)有机肥料饲养法 主要通过向池塘施入有机肥培养轮虫和枝 角类等浮游动物为主,适当补充投喂人工饲料的鱼苗培育方法。施肥方 式有粪肥、绿肥(大草)和粪肥与绿肥混合施用三种方法。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培育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培育
2.稚鱼期 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 鳞片以至全身被鳞,全长1.7cm~7.0cm。乌仔、 夏花和7cm左右的鱼种属于稚鱼期。
3.幼鱼期 全身被鳞,侧线明显,胸鳍 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全长 7.5cm以上的鱼种属于幼鱼期。
4.性未成熟期 具有成鱼的形态结构,但 性腺未发育成熟。南方1龄~2龄、北方2龄~3 龄的家鱼属于此期。
鲢鱼夏花体色银白,腹鳝和臀鳝之间尚留 有鳍褶,鳍褶边缘黑色素排列整齐,犹如镶边, 尾鳝近尾柄处呈较淡的黄色。其腹棱由肛门直 到胸部,胸鳝仅达腹鳍基部。
鳙鱼夏花体色金黄,鳍褶上黑色素稀疏散 乱,不形成镶边,尾鳍近尾柄处呈显著的黄色。 仅肛门至腹鳍之间有腹棱,胸鳍长,盖过腹鳍 基部。
草鱼夏花体色淡金黄,鳞片清楚,吻钝额阔。
3.“困花”苗
鱼苗胸鳝出现,但膘(俗称腰点)还尚未充 气,不能上下自由游泳,此阶段称困花苗。困 花苗在静水中大部分沉底,鱼体嫩弱,其发育 仍依靠卵黄囊为营养,不能吞食外界食物,运 输时容易死亡。
4.畸形苗 由于鱼卵质量或孵化环境的影响, 造成鱼苗发育畸形(常见的有围心腔扩大、卵 黄囊分段等)。畸形苗游泳不活泼,往往和孵 化器中的脏物混杂在一起,不易分离。畸形苗 在鱼苗培育池中一般不能发育至夏花。
总之,鲢、鳙、草鱼、青鱼、鲤等鱼苗 到鱼种的发育阶段,摄食方式的转化是:鲢、 鳙鱼由吞食过渡到滤食;草鱼、青鱼、鲤鱼 则始终都是吞食,其食谱范围逐步扩大,食 物个体增大。
4种劣质鱼苗:
1.杂色苗 一个孵化器中放入两批间隔 时间过长的鱼卵,致使鱼苗嫩老混杂;或因停 电、停水等原因,造成各孵化器底部管道回流, 各种鱼苗混杂在一起。
2.“胡子”苗 由于鱼苗已发育到合适 的阶段未能销售,只能继续在孵化器或网箱内 囤养,鱼体色素增加,体色变黑,体质差。或 者由于水温低,胚胎发育慢,鱼苗在孵化器中 的时间过长。由于鱼苗顶水时间长,消耗能量 大,使壮苗变成弱苗。

鱼类苗种培育技术—鱼苗、鱼种的生物学

鱼类苗种培育技术—鱼苗、鱼种的生物学
项目七 鱼类苗种培育
任务一鱼苗、鱼种的生物学
任务一、鱼苗、鱼种的生物学
鱼苗、鱼种培育是鱼类养殖生产的重要的环节。
鱼苗培育就是指将初孵仔鱼(水花)经一段时间的饲养,培育成3
cm左右的稚鱼(juvenal fish)的过程,这个时期的稚鱼通常称为夏花鱼种
(寸片或火片)。
鱼种培育是指将夏花鱼种经几个月或一年以上时间的饲养,培育成
二、鱼苗、鱼种的食性与摄氏
2、摄食发生率(Feeding incidence) 又称初次摄食率。 研究鱼类仔鱼期的摄食发生率,目的是探明仔鱼初次摄食的
时间和适宜的开口饵料种类,从而为鱼类苗种培育提供理论参考。 3、摄食量和摄食节律 鱼苗、鱼种阶段处于鱼类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新陈代谢水平高,
所以摄食量很大,其绝对摄食量随个体增长而增大,相对摄食量则随个 体增长而逐步下降。刚下塘的鲢鱼仔鱼,体重1.6~3.4mg,日绝对摄食 量仅为2.23~4.7mg,而相对摄食量高达139.3%;体重达到63mg时,日 绝对摄食量增大到19.34 mg,相对摄食量却下降到30.7%。
(一)鱼苗、鱼种的分期 鱼类生活史(life history of fish)一般分为胚胎期(embryonic
period)和胚后期(postembryonic period)二个发育阶段。 1.胚胎期是精子和卵子结合(受精)到鱼苗孵出阶段。
2.胚后期是孵出的鱼苗到成鱼衰老死亡的阶段,按形态特征差异通常 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21.0~24.0 13.0~24.0
鲢鱼
6.9±0.3 34.9±2.2
1.2±0.4 403.6±85.8
18.0~21.0 24.0~27.0
饥饿致死时间(d)
50%

《池塘养鱼学》第五章 鱼苗、鱼种的培育 教学课件

《池塘养鱼学》第五章 鱼苗、鱼种的培育 教学课件

下塘后15-20d的鲢鱼苗第一鳃耙的形态 (刘焕亮,1992) 左:表示鲢(全长23.5 mm)耳状外鳃耙网 右:表示鲢(全长28.0 mm)鳃耙网,1. 外鳃耙网;2. 内鳃耙网 (骨质小桥)
鳜鱼苗通过视觉来摄食,并且主要以其 他鱼苗为食。初次摄食的鳜鱼苗能够摄取体 高0.5-1 mm左右的饲料鱼,食物颗粒的大小 可以超出其口径20%。
鲢、鳙鱼苗的生长情况 (王武,2000)
鲢、鳙、草鱼鱼种的生长情况(单位:cm;g) (王武,2000)
(二)鱼类苗种生长的研究方法
目前,研究 鱼苗鱼种生长通 常采用四种方法: 直接观测法、日 轮测定法、环片 间隔法和RNA/DNA 比值法。
1.直接观测法
通过对鱼苗、鱼种的体长和体重的测定, 直接估测仔、幼鱼的生长率。主要参数有: (1)累计生长 (2)绝对生长 (3)相对生长 公式: (4)生长加倍次数
不同时期鳜鱼苗的饵料鱼及其规格 (陈瑞明,1999)
海水主要养殖鱼类苗种的食性转化和 食物组成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先摄食微 型浮游动植物,然后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 等大型浮游动物,最后转向游泳生物。
海水鱼类的仔、稚、幼鱼的饵料系列(雷霁霖,2001)
(二)鱼苗、鱼种的摄食 1.摄食效率
Braum(1987)指出:成功捕食到食物 对象的反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 数的百分数,叫做摄食效率或摄食成功率。
2000 12.4 18.9 55.1 42.2 34.9 80.0 100
3000 2.1 39.3 53.1 56.3 47.7 64.7 100
4000 8.8 44.4 61.2 57.0 66.7 93.8 100
7000 6.3 30.0 68.1 67.6 73.9 100 100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Ø 公元618-907年(唐),养殖青草鲢鳙,并逐步发展出混 养技术。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癸辛杂识》
Ø 960-1297(宋)长江、珠江捕捞草、青、鲢、鳙鱼苗 运输到各地,进行饲养,已很发达,饲养地区相当广 了。
Ø 宋人周密所著《癸辛杂识》 ,详细记载鱼苗运输过 程:
Ø ①运苗用具。 “除备以竹丝编制、内糊漆纸容器外, 又有口圆底尖为罩篱之状覆之以布,纳器中。” 即“去 其水之盈者”。
Ø (14)弹涂鱼科的大弹涂鱼; Ø (15)毒鲉科的鬼鲉; Ø (16)六线鱼科的大泷六线鱼; Ø (17)鲽科的石鲽; Ø (18)海龙科的三斑海马和大海马; Ø (19)军曹鱼科的军曹鱼; Ø (20)鲟科的中华鲟。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与发展
Ø 1957潮汕、捕获海马亲本,进行饲养繁殖试验首获成功。 Ø 1959-1960年海南岛大鳞鲻人工授精孵化育苗成功。 Ø 1960-1961年海南岛获得大鳞鲻育苗成功。 Ø 1981年深圳黄鳍鲷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棱鲻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1985年平鲷人工催产、孵化和育苗试验成功。 Ø 1985年中华乌塘鳢人工繁殖成功。
Ø 鲇形目:鲇、胡子鲇、大口鲇、革胡子鲇、斑 点叉尾鱼回、黄颡鱼、长吻鮠等
(三)淡水养殖业主要养殖种类
Ø 鲈形目:鳜、鲈(条纹鲈、大口黑鲈)、 淡水白鲳、罗非鱼、乌鳢等
Ø 鲑形目:虹鳟、公鱼、银鱼 Ø 鲟形目:中华鲟、匙吻鲟、史氏鲟 Ø 其它:黄鳝、鳗鲡、鲥鱼
鱼类养殖基础理论 与技术的进步
Ø 鱼类生殖生理与人工繁殖技术 Ø 鱼苗、鱼种生物学培育技术 Ø 养殖池塘生态学与成鱼养殖技术 Ø 以网箱、网围、网栏为内容的“三网”养鱼技术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发展历程
鱼类增养殖学经历了从传统养殖到现代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过程,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现状
目前,全球鱼类增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水产资源供应途径。同时,面临环境压力、病害防治等问题,需 要加强科技创新和规范化管理。
02
鱼类增养殖的基本原理
鱼类繁殖原理
鱼类繁殖方式
鱼类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 和胎生,每种繁殖方式都有其特
维护生态平衡
合理的鱼类增养殖可以优化水域生态结构,提高水域生产力,维护生 态平衡。
传承渔业文化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可以传承和弘扬渔业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鱼类增养殖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驱动
加强鱼类增养殖的科技创新, 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 ,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生态优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鱼类 增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障水域生态安全。
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鱼类增养殖业与相关产业 的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 链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国际化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 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国际地位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01
鱼类增养殖学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鱼类捕捞,到人工繁殖,再到增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鱼类增
养殖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环境友好型养殖
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发展可持 续的养殖模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 面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鱼类增养殖学强学科建设和教育 普及,为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提供更 多优秀人才。
THANKS
鱼类生长环境对鱼体的生长速度和健 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包括水温、水质 、食物供应等。

《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二、课程目标表1 课程目标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五、学时分配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如表4所示。

六、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方法1.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课程最终成绩使用(百分制、五级制、二级制);课程最终成绩构成比率:平时占50 %,,期末占50 %;理论课程期末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至少包含4项考核项目,总占比50%,考核项目包括:课后作业、出勤、课堂练习、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课后实践、文献阅读报告等表5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七、教学资源八、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在课程结束后,需要对每一个课程目标(含思政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用以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

其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算法如下:1、使用教学活动(如课程思政实践、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单元测验、课堂讨论、互动、阅读报告、大作业等等)成绩或期末考试部分题目得分率作为评价项目,来对某个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2、为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可靠性,要求对每一个课程目标的评价项目选择超过两种;3、根据施教情况,评价项目可以由教师自行扩展,权重比例可以由教师自行设计;4、对某一个课程目标有支撑的各评价项目权重之和为1;5、使用所有学生(含不及格)的平均成绩计算。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计算公式如下(参照教学计划,本课程分目标一共有5个):δi=αi*A/100+χi*B/100 (i=1-5)●其中:A、B分别对应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平均成绩(百分计);各考核环节分目标权重系数如下表:分目标序号平时考核分目标权重系数αi期末考核分目标权重系数χi目标1 0.40.6目标2 0.50.5目标3 0.60.4目标4 0.50.5目标5 0.50.5●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各占50%。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计算公式如下:δ= ∑εiδi =ε1*δ1+ ε2*δ2+ε3*δ3+ ε4*δ4+ε5*δ5其中,本课程支撑的分目标权重系数εi(分值和为1)如下表:分目标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εi0.10.20.20.40.1注:支撑课程目标考核材料清单:✧平时成绩记录表1份(包括出勤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互动交流情况);✧期末空白卷及标准答案各1份;✧期末学生试卷册1份;✧期末总评成绩单2份;✧成绩分析报告1份(试卷分析;题型;课程目标;权重系数);✧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1份。

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
3、摄食量 仔、幼鱼的摄食数量随着鱼的种类、大小、饵料种类及水温不同而异,研究摄食量就可较正确地投饵,以免浪费饵料或投饵不足。据许波涛等(1987)报道,黑鲷稚鱼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日摄食量如表12所示。
表5-2 黑鲷稚鱼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日摄食量(22.1~23.2℃)
组别


全长(mm)
体重(mg)
广东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第五章鱼类的苗种培育
第一节 鱼苗、鱼种的生物学
一、鱼类的发育阶段
1、仔鱼期(larval fish)当鱼苗从卵膜孵出,开始在卵膜外发育,进入仔鱼期。从受精卵孵出至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鱼类早期发育个体。此期鱼体具有卵黄囊、鳍膜等仔鱼器官,是由内源营养转变为外源营养的时期,包括两个分期:
2、食物的转换 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和消化系统的分化发育,饵料的种类也随之有所转化。仔、稚鱼的食物转换有一定的阶段性,各阶段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食物的转换有两个基本类型,梭、鲻等鱼类,仔、稚鱼的食物由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浮游动物转到植物性饵料。另一类型如牙鲆、真鲷等鱼类,由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浮游动物,转到动物性鱼虾或底栖动物。在养殖条件下,梭鱼稚鱼,在体长3.26~4.06mm时以贻贝幼体为主要食物,体长在4.31~5.4mm时以轮虫为主,体长6.14~15.04mm时以卤虫幼体为主,全长31~50 mm的幼鱼即转以底栖硅藻为主要食物。 鲻鱼体长在30mm之后摄食底栖硅藻,25~30mm阶段为动植物混食阶段。
(三)关于摄食的几个重要概念
1、卵黄囊利用效率(yolk-sac utilization rate) 反映了仔鱼利用卵黄转化为机体组织的程度。
2、不可逆点(point of irreversibility) 仔鱼在持续饥饿到某一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继续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此时为仔鱼培育过程中的临界期(vital period)。不同种类仔鱼抵达不可逆点的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孵化时间长、卵黄容量大、温度低、代谢速度慢,该点出现晚,反之则早。鲆、鲽类仔鱼变态为底栖生活后,耐受饥饿的能力特别强。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养殖鱼类生物学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养殖鱼类生物学课件
饲料。
水质管理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保持水质 的稳定和良好状态,为养殖鱼 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日常管理
做好养殖池的清洁、消毒工作 ,及时处理残饵、粪便等废弃 物,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
养殖密度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密 或过疏,以保证养殖鱼类的健
康生长。
养殖鱼类的疾病防治
疾病预防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定期消毒、免疫接种 等,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02
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
养殖鱼类的形态特征
总结词
养殖鱼类的形态特征是识别鱼类品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详细描述
不同种类的养殖鱼类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身体长度、宽度、厚度、头型、鳍 型等。这些特征有助于区分不同品种的鱼类,并了解其适应环境和繁殖后代的能 力。
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
总结词
了解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有助于合理安排养殖环境和管理措 施。
鱼类增养殖的未来发展
技术创新
关注鱼类增养殖技术的创新与改进,如新品种培育、养殖模式优化、智能化养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可持续发展
强调鱼类增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平衡发展策略。
05
总结与展望
对鱼类增养殖学的总结
01
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野生捕捞到现代的养殖技术,鱼类增养殖学经历了漫长的探索

疾病诊断
掌握常见的养殖鱼类疾 病症状和诊断方法,以
便及时发现和治疗。
药物治疗
选用合适的药物,按照 使用说明进行合理的用 药,控制疾病的蔓延。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寄生 虫等生物资源,对养殖 鱼类疾病进行生物防治

养殖鱼类的捕捞与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期(post-larva) 前期(post收完毕时的仔鱼。以卵黄为营养。
从受精卵孵出至卵黄基本吸
(2)后期(ana-larva) 后期(ana-
从卵黄吸收完,开始主动摄 食到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仔鱼。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奇鳍褶分 化为背、臀、尾三个部分并进一步分化为背鳍、臀鳍和尾鳍,腹鳍也 出现。
梭鱼的仔鱼在全长4.00~4.50mm、口径0.32~ 梭鱼的仔鱼在全长4.00~4.50mm、口径0.32~0.35mm 时,摄食桡足类幼体、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小型动物。 而全长12.0~15.50mm、口径0.63~1.46mm时,除摄食硅 而全长12.0~15.50mm、口径0.63~1.46mm时,除摄食硅 藻外,还摄食大型的桡足类。 开口阶段的摄食方式也主要是吞食。随着鳃耙等摄食 器官得到发育,鲢鳙摄食方式由吞食开始向滤食转变;草 鱼虽依然保持吞食食性,但也开始吞食小型底栖动物。

37

1179.01
107±6
31.865
1055
53.5
表5-3 生产100万黑鲷稚鱼所需虎斑猛水蚤量估算 生产100万黑鲷稚鱼所需虎斑猛水蚤量估算
日 龄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全长 (mm) 7.0 7.3 7.5 8.3 9.0 9.6 10.5 11.2 11.9 13.0 体重 (mg) 3.8 4.6 5.5 7.0 8.5 11.8 16.4 20.3 24.5 29.7 成活率 (%) 70 68 65 63 60 58 55 54 52 50 成活数 (万) 1400 1360 1300 1260 1200 1160 1100 1080 1040 1000 虎斑猛水蚤 个数(百万) 88 104 118 146 169 227 299 363 422 492 虎斑猛水蚤 重量(kg) 2.66 3.13 3.57 4.14 5.10 6.48 9.02 10.96 12.74 14.85
表5-1 一些海水鱼类开口摄食的口径与全长
种类 鱚鱼 鰶 真鲷 鲈鱼 魳鱼 初孵仔鱼(mm) 1.31 3.2~3.4 1.82~1.94 3.0 3.45~3.5 开口时全长(mm) 2.6~3.0 4.8~5.2 3.0 3.7~4.0 5.1 口径(μm) 255~311 264 111~320 622 994
4、成鱼期(adult fish) 成鱼期( fish)
死亡。
初次性成熟到衰老
二、鱼类的变态 (一)鳗鲡目的变态 鳗鲡目鱼类在仔鱼期要经过一个无色透明 的柳叶状态阶段, 的柳叶状态阶段,经过变态后鱼体变成棍 棒形。部分鲱形目鱼类也有类似变态。 棒形。部分鲱形目鱼类也有类似变态。
(二)鰔科的变态 这类鱼成体所具有的长针状下颌在后仔鱼 期初是完全没有的,一般从后仔鱼期至稚 鱼期阶段,针状下颌急速地发育,变态成 成鱼形态。
3、摄食量
表5 - 2
组 别 Ⅰ Ⅱ 尾 数 40 40 全长 (mm) 8.5± 0.3 11.4± 0.54 15.0± 0.54
黑鲷稚鱼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日摄食量(22.1 黑鲷稚鱼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日摄食量(22.1~23.2℃) (22.1~
体重 (mg) 7.15± 0.68 20.30 ± 1.98 59.9± 3.44 组日摄饵 量(mg) 143.95 402.92 肠道中猛 水蚤个数 41±3 83±5 每尾日摄饵 量(mg) 3.691 10.073 日摄饵 个数 122 334 摄饵量与鱼体 重比率(%) 51.5 49.6
真鲷仔鱼刚开口时,可以摄食体宽200u以下的饵料。 真鲷仔鱼刚开口时,可以摄食体宽200u以下的饵料。 第15天,全长6.0mm左右的仔鱼可以摄食体宽400u的饵料, 15天,全长6.0mm左右的仔鱼可以摄食体宽400u的饵料, 包括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幼体。仔鱼全长达到10mm以上 包括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幼体。仔鱼全长达到10mm以上 时,体宽700u的饵料都可以被摄食。仔稚鱼期口径的变化 时,体宽700u的饵料都可以被摄食。仔稚鱼期口径的变化 速度可用口径比(MH/TL)来说明。孵化后仔鱼的口径随全 速度可用口径比(MH/TL)来说明。孵化后仔鱼的口径随全 长增长而急剧增大,在全长6 8mm范围口径比最大,这时 长增长而急剧增大,在全长6~8mm范围口径比最大,这时 仔鱼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和互相残食,随后口径比迅速 减小。全长9 10mm(20日龄) 减小。全长9~10mm(20日龄)时,口径的变化趋于平稳。 15mm以后,口径比最低并基本保持不变,口径随全长稳定 15mm以后,口径比最低并基本保持不变,口径随全长稳定 地增长。也就是说,仔鱼的口径比随全长的增加而变大, 到一定大小时,口径比开始减小。在口径比达最大值时的 体长分界线处,食性发生变化。
2、进入稚幼鱼期时为第二个阶段
此时为仔鱼期食 性向成鱼期食性的过渡阶段。鲢鳙鱼完全转为滤食性;草鱼可以吞食 幼嫩的水生植物碎片。幼鱼期的食性已基本与成鱼期相同。除了摄食、 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日趋完善以外,幼鱼期的栖息水层、环境也与成 鱼期基本接近。
3、成鱼食性阶段
例如乌鳢体长在3.0cm以内时,以桡足类、 例如乌鳢体长在3.0cm以内时,以桡足类、 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3.0—8.Ocm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 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3.0—8.Ocm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 主,其次为小型鱼类;至成鱼阶段主要捕食鱼虾类。 以上各个阶段鱼类食性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以下规律:(1 以上各个阶段鱼类食性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以下规律:(1) 食性变化与摄食器官和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同步;(2 食性变化与摄食器官和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同步;(2)食性变化 也与个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视觉等的发展完善有关;(3 也与个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视觉等的发展完善有关;(3)摄食器 官的结构与功能(捕食方式)相一致;(4)食物种类与其栖息水层 官的结构与功能(捕食方式)相一致;(4 等生境(habitat)相一致;(5 等生境(habitat)相一致;(5)食性变化是一个量变积累质变的过 程。
(三)鲽形目的变态 鲽形目鱼类在后仔鱼期之前是普通鱼左右 对称的形态,当后仔鱼期终了时发生变态, 头颅骨发生扭曲,一侧的眼移到头顶乃至 到达另一侧,鱼体变态成左右不对称的体 形,最终口、齿、体色、鳍等左右均不对 称。
三、鱼苗鱼种食性的变化 (一)阶段性 1、开口阶段 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前,仔鱼即开 口摄食,一般为原生动物、轮虫、贝类担轮幼虫 等小型浮游动物,有些种类的仔鱼(如石斑鱼) 口裂较小,甚至要投喂受精卵。对饵料种类的选 择指标主要有饵料大小、可捕性(游泳速度、分 布水层)、相对丰度和适口性等,其中最引人关 注的还是饵料大小,其决定于仔鱼的口径。仔稚 鱼在自然状态下的摄饵口角为口径的50-75%, 鱼在自然状态下的摄饵口角为口径的50-75%, 并以此作为适口饵料大小(体宽) 并以此作为适口饵料大小(体宽)的范围。
第五章 鱼类的苗种培育
第一节 鱼苗、鱼种的生物学 鱼苗、
一、鱼类的发育阶段
1、仔鱼期(larval fish) 仔鱼期( fish)
当鱼苗从卵膜孵出,开始 在卵膜外发育,进入仔鱼期。从受精卵孵出至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 鱼类早期发育个体。此期鱼体具有卵黄囊、鳍膜等仔鱼器官,是由内 源营养转变为外源营养的时期,包括两个分期:
(三)关于摄食的几个重要概念
1、卵黄囊利用效率(yolk-sac utilization rate) 、卵黄囊利用效率(yolkrate) 利用卵黄转化为机体组织的程度。 2、不可逆点(point of irreversibility) 、不可逆点(point irreversibility) 仔鱼在持续饥饿到 某一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继续生存较长一段时间, 某一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继续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 恢复摄食能力。此时为仔鱼培育过程中的临界期(vital period)。 恢复摄食能力。此时为仔鱼培育过程中的临界期(vital period)。 不同种类仔鱼抵达不可逆点的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孵化时间长、卵 黄容量大、温度低、代谢速度慢,该点出现晚,反之则早。鲆、鲽类 仔鱼变态为底栖生活后,耐受饥饿的能力特别强。 3、开口(initial feeding) 、开口(initial feeding) 仔鱼在卵黄囊即将吸收完毕时,开 始主动摄食外界饵料生物的现象。 反映了仔鱼
表5-2 青、草、鲢、鳙、鲤的食性转换
(二)摄食特征
1、食物的选择
仔、稚鱼摄食,除了与口径大小有关之外,还与鳃耙多少、口的 形状、运动能力等有关。仔、稚鱼对于水环境中的食物有一定的选择 性。孵化后8 性。孵化后8天的梭鱼仔鱼在水体中饵料百分比组成中贻贝幼体占 29.67%、轮虫占70.65%时,仔鱼吃进的饵料中,贻贝幼体占94.9%、 29.67%、轮虫占70.65%时,仔鱼吃进的饵料中,贻贝幼体占94.9%、 轮虫占4.7%。孵化后20天的稚鱼,在水体中轮虫占52.5%、卤虫幼体 轮虫占4.7%。孵化后20天的稚鱼,在水体中轮虫占52.5%、卤虫幼体 为41.41%时,两者在数量上几乎相等,但稚鱼的胃含物中,卤虫幼体 41.41%时,两者在数量上几乎相等,但稚鱼的胃含物中,卤虫幼体 却占绝对优势,为94.01%,而轮虫占5.45%。蓝点马鲛只捕食鳀的幼 却占绝对优势,为94.01%,而轮虫占5.45%。蓝点马鲛只捕食鳀的幼 鱼,而不捕食大小相似的箭虫。在饥饿状态和食物种类单一时,有些 鱼类的仔、稚也可能饥不择食。但有些种类的仔、稚鱼宁可饿死也不 捕食不适合的食物。
2、食物的转换
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和消化系统的分化发育,饵料的种类也随 之有所转化。仔、稚鱼的食物转换有一定的阶段性,各阶段之间有一 个过渡时期。食物的转换有两个基本类型,梭、鲻等鱼类,仔、稚鱼 的食物由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浮游动物转到植物性饵料。另一类型 如牙鲆、真鲷等鱼类,由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浮游动物,转到动物 性鱼虾或底栖动物。在养殖条件下,梭鱼稚鱼,在体长3.26~ 性鱼虾或底栖动物。在养殖条件下,梭鱼稚鱼,在体长3.26~4.06mm 时以贻贝幼体为主要食物,体长在4.31~5.4mm时以轮虫为主,体长 时以贻贝幼体为主要食物,体长在4.31~5.4mm时以轮虫为主,体长 6.14~15.04mm时以卤虫幼体为主,全长31~ mm的幼鱼即转以底栖 6.14~15.04mm时以卤虫幼体为主,全长31~50 mm的幼鱼即转以底栖 硅藻为主要食物。 鲻鱼体长在30mm之后摄食底栖硅藻,25~30mm阶 鲻鱼体长在30mm之后摄食底栖硅藻,25~30mm阶 段为动植物混食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