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劳动经济学讲义第五章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1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1第一章劳动经济学考试和复习说明:1.内容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法、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此部分为专业基础知识,就考试来说,对于专业部分的理解具有间接的基础性帮助,就实践来讲,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性认识的提升会有直接的帮助。
2.本部分分值此部分在第一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为20%(三级)。
3.题目特点历年真题中,有许多重复的考点;此部分二级与三级的考题比较也有许多重复的考点;此部分历年考点较为集中,就复习的命中几率来说,比专业部分选择题的命中率高出很多(即为学习效率的优选部分);此部分只有选择题,无其他类型题(切记)。
(共53个知识点)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3.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4.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5.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6.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7.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
8.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9.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10.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两个特点:(1)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2)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11.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
劳保5
劳动法第五章讲义一、劳动就业概述1、劳动就业概念劳动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一定方式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实现劳动过程,获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活动。
劳动就业关系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国际劳工组织给“就业”定义的标准为凡是在规定年龄以上并符合以下条件者都属于就业者:(1)正在工作中,即在规定的时期内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收入职业的人;(2)有职业但临时停止工作的人。
如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休假、旷工或气候、机件故障等原因临时停工的人;(3)雇主和个体经营者,或者正在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农场而不领取报酬的家属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事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者。
劳动就业的范围,一般只包括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使用的劳动力,从事家务劳动、义务劳动、慈善性劳动人员及武装部队中的人员和在校学习的学生不包括在劳动就业人员的范围内,不是就业保障的对象。
与劳动就业相对应的概念是失业,失业是指在法定的劳动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得不到劳动机会或就业后又失去工作的状态。
其中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国际劳工组织将失业分为两种:一种是全失业,是指凡能够工作、可以工作,并确定在寻找工作的劳动者不能得到适当职业而没有收入的状态;另一种是半失业,是指因暂时缩短工时而造成的收入损失,或暂时中止工作造成的收入中止或收入减少,但并未因为经济、技术结构或类似性质的原因而中断就业关系的状态。
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二元就业机制,政策法规中的失业概念仅指城镇失业,而将乡村中的未就业者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失业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具有以下特征:(1)失业者仅限于依据有关法规和政策应当保证其就业的公民。
不满法定就业年龄、没有劳动能力、没有就业愿望的人员,以及在部队服役的军人、在校学习的学生和其他依法不予以保障其就业的人员,均不存在失业问题。
(2)失业必须是处于未获得就业岗位的状态。
5劳动经济学讲义第五章
职业也是影响劳动力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原因。 职业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反比。
12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4.1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
地域之间:指劳动力的职业没变,但可能是在地区之间或国家之
间进行流动。
行业之间:指劳动力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这种情况相对
德国政府的资料显示,在2019年,有145,000人离开德国去了其 他国家,例如去南非和西班牙等,是1954年以来的最高数据。法国 也是如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2019年到2019年间,全世界出国留学 人员数量增长了141%。留学生们的目的地国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 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此7国共吸收全球67%的留 学生。其中,吸引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而中国已成为世界 上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
8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3.1 3.2 3.3 3.4 3.5
年龄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受教育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迁移的距离与劳动力流动 职业和技术等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9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 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
劳动力流动的? 4、怎样看待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5、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善我国劳动
力流动机制应采取什么对策? 6、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常企业希望低辞职率,
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
经济学讲义--第21节开放经济
• C.+24%
• D.+15%
• 分析:A。本体考查购买力平价理论。
•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价定律在商品市场上的应用,是一种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因此在明白购买力平价理论之前, 应当对一价定律有所了解。一价定律是宏观经济学汇率决 定理论中的一个分析起点和基础。一价定律的内容是:同 一种商品在世界各国以同一货币表示,其价格是一样的。 该定律的实现是通过商品套购(国际套利交易)机制来实 现的。所谓的商品套购是指利用两国货币汇率与某一商品 在两国的价格之比不一致时,通过在价格相对较低的国家 买入一定数额该商品,然后在价格相对较高的国家售出以 获得差额利润的投机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国家的 商品差价将逐渐缩小直到消失,此时套利行为才会停止, 因为这时两国间的商品套购已经无利可图了。
也就是说,小型开放经济主要是指这种经济体本 身太小,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贷行为不会影 响世界金融市场的利率。它可以按世界利率无限 量地借款或贷款。
• 10.(选择题)在一个小型开放经济经济 中,消费只依赖于可支配收入,投资只依 赖于实际利率水平,政府试图通过提高税 收和进口商品的关税来增加收入。这两种 措施将( )。
• 11.(选择题)下列哪一项能引起我国人民币升 值( )。
• A.出口需求上升 • B.进口需求上升 • C.扩张的货币政策 • D.紧缩的财政政策 • 分析:A。出口需求上升说明国外对我国国内产
品的需求上升,这样会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从而 提高了人民币的汇率,人民币升值。而B选项的 进口需求的增加减少了人民币的净出口,净出口 曲线向左移动,人民币汇率降低,人民币贬值。 C选项的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的通货膨胀率 大于国外,人民币贬值。D选项的紧缩的财政政 策使得国民储蓄增加,从而资本净流出增加,汇 率下降,人民币贬值。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第1章稀缺为何商业是最大的慈善1.1、经济学的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包括战俘营里1.2、公平和效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经济学中公平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似乎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个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1.3、决策时,看不见的因素也要考虑在内1.4、经济学研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济学关心的是事与愿违的现象,而不是事与愿符的现象1.5、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这一个观点暂时没有理解)1.6、小圈子靠爱心、讲同情,而大世界靠市场、讲规则。
斯密的重要建议是: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里斤斤计较,过分讲究市场规则,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生人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爱心。
1.7、环顾周遭的生活,我们每天都要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给予的“慈善”,那就是——商业。
商业从根本上大幅度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因为商业会激发我的斗志、上进,让我们进步,这是渔而不是鱼)1.8、人的需求是得寸进尺的,即便物质无限丰富,人类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日子也不会到来。
1.9.稀缺必然导致歧视。
我们不应该问要不要歧视,而是要问应该如何歧视,歧视是要付出代价的1.10.这次危机告诉我们,在现实中歧视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歧视往往也是有效率的。
如果出于政治原因,政府逼着市场改变歧视标准的话,就有可能酿成恶果。
第2章成本不要只盯着钱2.1、成本是放弃的最大价值,沉默成本不是成本2.2、第一,负面的感受不是成本;第二,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
2.3、负面的感受不是成本,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负面感受不是我们的成本,只有我们需要放弃的最大代价才是成本。
而这个成本有多大,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4、货币成本有别于全部成本,给士兵发薪水比免费征兵更便宜,中间商赚差价,让商品价格更便宜,在大多数情况下,中间商在帮助我们减少总成本,而不是增加总成本,而中间商之间的竞争,会使物流的总成本降到最低。
2.5,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放弃的东西越多,代价就越高;放弃的东西越少,代价就越少;如果没有放弃,就没有成本。
2022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经济法》考点讲义-- 第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2022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级经济法》考点讲义(一) 合同的概念1.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2. 《民法典》合同编的调整范围(1)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有关该身份关系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合同编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依法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适用《劳动合同法》。
3.合同的分类4.预约合同 VS 本约合同(2022 年新增)根据合同的订立是否以订立另一合同为内容,可以将合同区分为预约合同与本约合同。
(1) 预约合同是约定将来订立相关联的另一合同的合同;(2) 本约合同是履行预约合同而订立的合同。
当事人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合同的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等,构成预约合同。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预约合同约定的订立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的违约责任。
【例题·2018 判断题】因借款而签订抵押合同,抵押合同是主合同,借款合同是从合同。
( )【答案】×【解析】当事人之间订立一项借款合同,为保证合同的履行,又订立一项担保合同。
其中,借款合同是主合同,担保合同是从合同。
二、合同订立的形式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1.书面形式(1) 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2)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
2.口头形式3.其他形式(1) 推定形式当事人没有口头或文字的意思表示,由特定行为间接推知其意思而成立合同。
【举例】房屋租赁合同期限届满时,当事人双方未明确续租,但承租人继续缴纳租金,出租人接受租金,自此行为可推定房屋租赁合同继续成立有效。
劳动经济学
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以后和此刻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和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派有关的公共政策. 2、阻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①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② 时刻长短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③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④ 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阻碍3、试着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下的短时间劳动需求1、完全竞争企业利用劳动要素的原那么;(1)利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P MP VMP •=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边际价值曲线重合的两个假定: 第一,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不受劳动价钱转变的阻碍; 第二,产品价钱不受劳动价钱转变的阻碍。
3、完全竞争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能够看成是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
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峻峭。
二、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企业应付劳动价钱上升不仅能够通过调整其利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能够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映。
二、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工资率的上升致使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若是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那么会采纳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式。
规模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本钱将上升,从而致使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致使利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发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转变之和。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时间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4、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①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性质不同: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知足“效用”。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知足“利润”的需求。
②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5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固定成本:指在一定阶段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费用企业经营成本可变成本:指一定时期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费用可变成本的变化并不随产量而等比例增减,因此在一定围,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
这种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optimum size)。
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为规模效益(规模经济)。
2. 实现交易部化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
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围,实现部交易。
其战略意义表现为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
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率,从而实现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指由于企业经营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3.技术优势的发挥一方面由于市场不完善,技术的价值很难在市场交易中充分实现。
为此,具有这些技术的企业通过该技术在企业的使用,来获取较大的收益;另一方面,进一步的技术开发需要大量投资,这种投资必须有大规模生产才能支持。
4.来自竞争的压力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生存这一基本目标,必须不断发展。
从积极的方面看,发展企业实力和增加市场地位,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行业的支配地位;从防御的角度看,发展是使企业不被竞争对手所击败、从而生存下去的有效手段。
5.其他方面(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政府支持等)企业扩还与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有关。
企业扩可为管理者带来成就感。
大的公司规模使公司具有较强的实力(势力)和讨价还价的力量,并易于从多方面(包括股票市场、金融机构等)获取资本以继续增长。
为了减少风险,企业也向多种经营领域扩。
政府支持也促使了公司的增长。
许多国家,国有公司常居全国大公司之列。
二、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通常企业的增长可以通过部增长((internal growth)和外部增长 (external growth)两种途径来实现(见上图)。
中级经济师环球讲义第五章ashinay
第五章人力资源管理导论第一节人力资源概述一、【知识点】人力资源概念的经济含义(一)生产要素理论中的人力资源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理论经历四个阶段X效率理论与人力资源①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根源则在于个人的心理动机及其导致的行为。
想使劳动者发挥最佳的努力程度,唯一的办法是通过影响他们的动机来诱导他们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努力水平。
这样,对企业来说,就需要建立一套可行的激励机制来影响员工的工作动机或动力②工作中的个人的理性程度可能是其独立选择的结果,也可能是其受他人影响的结果。
劳动者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受到的压力。
只有压力适中时劳动者才会达成最优工作绩效③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并非总是一致的。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合作会对双方的利益有好处(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人力资源从理论上说,导致大家从对劳动这种传统生产要素的关注转向对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的重视,贡献最大的应该说是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提出者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
①他发现,经济增长和发展取决于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的投资,并且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更大②人力资本包括在教育、培训以及劳动力迁移等此类活动中积累的所有投资,而非人力资本则包括一个社会所储备的自然资源、建筑物以及机器的存量③人力资本重点强调了人所具有的智力、受过的教育与培训以及所掌握的工作经验等的重要性,是能够为社会和组织带来经济价值知识小结:◆生产要素理论中的人力资源(两要素论、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X效率理论与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人力资源【知识点】人力资源概念的组织含义1、早期的人力资源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旧制度经济学家约翰•康芒斯等人对劳工问题的研究。
2、现代的人力资源概念比较公认的现代人力资源概念是由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著名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正式提出并加以明确界定的。
劳动供给决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消费经济学》第五章第一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消费经济学》第五章第一节讲义劳动供给决策马克思把劳动看成人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他认为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劳动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将会成为人内在的第一需要。
本章在分析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时,只把劳动作为一种获得收入的手段。
在假定劳动是消费者获取收入的主要途径的前提下,建立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分析模型。
一、消费者的收入与闲暇之间的选择经济学家是借助选择模型来建立劳动供给模型的,消费者提供多少劳动的决策可以视为在劳动与闲暇之间的选择,这和消费者在若干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是一样的,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劳动的效用不是劳动本身提供的。
而是用劳动收入进行消费提供的。
如果消费者想购买更多的商品,就必须有更多的收入;要想有更多的收入就必须延长工作时间,这样闲暇时间就缩短了。
反之,如果消费者想要得到更多的闲暇,那么工作时间就必然减少,收入降低,因而可供消费的商品就减少。
在第三章中,我们讲过增加的收入并不一定立刻转化为消费,人们会选择是现在消费还是在将来花费他新增的收入。
假设个人将把自己的全部收入的现期用完,因此,收入的增加会直接转化为商品的增加。
这样,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可以直接当作他在收入与闲暇之间进行选择。
我们假定两者之间的小量替换是可能的,毕竟人们还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影响他们供给的劳动数量。
虽然我们对是否要全天工作没有选择权,但是我们多少还是可以对于是否加班做出选择的。
因此,即使人们在他们的主要工作上不能选择,但仍可以在其他方面进行选择。
而且,不同的职业的每周正常工作时间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劳动者在选择按照他们愿望工作的时数时,有一定的灵活性。
在第二章 我们讲过消费者是在收入的预算约束下对各种商品进行选择,而在决定劳动供给时,他们是在时间的预算约束下对闲暇与收入进行选择。
第五章《用样本推断总体》复习讲义(解析版)
第五章 用样本推断总体(考点讲义)1.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2.在用样本特性估计总体特性时,要注意一是样本要有代表性,二是样本容量要足够大。
3.求平均数的公式:123nx x x x x n++++=L【类型一】利用样本平均数估算总体数量【例1】为了创设全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书海中,扩大知识源,亲近母语,提高文学素养.某校准备开展“与经典为友、与名著为伴”的阅读活动,活动前对本校学生进行了“你最喜欢的图书类型(只写一项)”的随机抽样调查,相关数据统计如下:请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该校对_____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m = _____n =_____(2)请将图1和图2补充完整,并求出扇形统计图中小说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3)已知该校共有学生800人,利用样本数据估计全校学生中最喜欢科幻人数约为多少人?【解析】(1)用其它初一它的百分比即可;(2)用360∘乘以所占得百分比;(3)用样本估计总体.解:(1)20÷10%=200(名).由图1,得n=40,m=100-20-10-40=30答:该校对20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m=30,n=40(2)如图:小说对应的圆心角度数为360∘×20%=72∘;(3)800×30%=240.答:全校学生中最喜欢小说的人数约为240名.【对应训练1】为了估计湖里有多少条鱼,小刚先从湖里捞出了100条鱼做上标记,然后放回湖里去.经过一段时间,带有标记的鱼完全混合于鱼群后,小刚又从湖里捞出200条鱼,如果其中15条有标记,那么估计湖里有鱼()A.1333条B.3000条C.300条D.1500条【答案】A【解析】在样本中“捕捞200条鱼,发现其中15条有标记”,即可求得有标记的所占比例,而这一比例也适用于整体,据此即可解答.【对应训练2】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有“米谷粒分”.粮仓开仓收粮,有人送来谷米1608石,验得其中夹有谷粒.现从中抽取谷米一把,共数得256粒,其中夹有谷粒32粒,则这批谷米内夹有谷粒约是________石.【答案】201【解析】根据256粒内夹谷32粒,可得比例,再乘以1608石,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根据题意,得1608×32=201(石),256∴这批谷米内夹有谷粒约201石.【对应训练3】某山区中学280名学生参加植树节活动,要求每人植3至6棵,活动结束后随机抽查了若干名学生每人的植树量,并分为四种类型,A:3棵;B:4棵;C:5棵;D:6棵,将各类的人数绘制成扇形图(如图1)和条形图(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1)这次调查一共抽查了________名学生的植树量;请将条形图补充完整;(2)被调查学生每人植树量的众数是________棵、中位数是________棵;(3)求被调查学生每人植树量的平均数,并估计这280名学生共植树多少棵?【解析】(1)由B类型的人数及其所占百分比可得总人数,总人数乘以D类型的对应的百分比即可求出其人数,据此可补全图形;(2)根据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可得答案;(3)先求出样本的平均数,再乘以总人数即可.【解答】(1)这次调查一共抽查植树的学生人数为8÷40%=20(人),D类人数=20×10%=2(人);条形图补充如图:(2)植树4棵的人数最多,则众数是4,共有20人植树,其中位数是第10、11人植树数量的平均数,则中位数是4,(3)x=4×48×562×7=5.3(棵),205.3×280=148(棵).答:估计这3280名学生共植树1484棵.【类型二】用样本估计总体【例2】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某校开设了五门第二课堂活动课,按照类别分为:A“剪纸”、B“绘画”、C“雕刻”、D“泥塑”、E“插花”.为了了解学生对每种活动课的喜爱情况,随机抽取了部分同学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次调查的样本容量为________,统计图中的a=________,b=________;(2)通过计算补全条形统计图;(3)该校共有3000名学生,请你估计全校喜爱“雕刻”的学生人数.解:(1)样本容量为1815%=120,a=120×10%=12,b=120×30%=36.故答案为:120;12;36.(2)组频数:120―18―12―30―36=24(人),补全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3)3000×30120=750(人),答:该校喜爱“雕刻”约有750人.【跟踪训练1】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装有20个黄、白两种颜色的乒乓球,除颜色外其它都相同,小明进行了多次摸球试验,发现摸到白色乒乓球的频率稳定在0.2左右,由此可知盒子中黄色乒乓球约有…()A.2个B.4个C.18个D.16个【答案】D【跟踪训练2】质检部门从1000件电子元件中随机抽取100件进行检测,其中有2件是次品.试据此估计这批电子元件中大约有________件次品.【答案】20【解析】根据随机抽取100件进行检测,其中有2件是次品,可以计算出这批电子元件中大约有多少件次品.【跟踪训练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某校随机抽查了部分学生本学期阅读课外书的册数,并绘制出如下统计图.(1)共抽查了多少名学生?(2)请补全条形统计图,并写出被抽查学生本学期阅读课外书册数的众数、中位数;(3)根据抽查结果,请估计该校1200名学生中本学期课外阅读5册书的学生人数.解:(1)12÷30%=40(名).(2)如图所示,由图知,众数为5,中位数为5.(3)∵抽查的样本中,课外阅读5册书的学生人数占14×100%=35%,40∴估计该校学生课外阅读5册书的学生人数约占35%,∴该校1200名学生中课外阅读5册书的学生人数约为1200×35%=420(人).【类型三】用样本频率估计总体频率【例3】中长跑(男生1000m,女生800m)是河南省某市中招体育考试的必考项目.甲、乙两校为了解本校九年级学生的训练情况,各随机抽取了20名九年级学生的中长跑模拟测试成绩(满分:30分),将成绩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过程如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整理以上数据,得到模拟测试成绩x(分)的频数分布表.【分析数据】根据以上数据,得到以下统计量.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填空:a= ________,b=_________, m=________, n=________;(2)综合上表中的统计量,推断________校学生中长跑成绩更好,理由为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3)若甲、乙两校各有800名学生,请估计两校中长跑模拟测试成绩不低于25分的学生一共有多少名?解:(1)由数据可得,a=7,b=8,m=24.75,n=23.4. 故答案为:7;8;24.75;23.4.(2)甲校学生成绩的平均数比乙校学生成绩的平均数高,且甲校学生成绩的方差比乙校学生成绩的方差小,成绩较稳定.(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故答案为:甲.=720(名),(3)(800+800)×1082020答:估计两校中长跑模拟测试成绩不低于25分的学生一共有720名.【跟踪训练】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为了让全校学生牢固树立爱国爱党的崇高信念,某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八、九年级(各有500名学生)举行了一次党史知识竞答(满分为100分),然后随机各抽取20名同学的成绩进行了收集、统计与分析,过程如下:【收集数据】两个年级抽取的20名同学的成绩如下表:八年级:7968878985598997898998938586899077898379九年级:8688979194625194877194789255979294948598【整理数据】将两个年级的抽样成绩进行分组整理:成绩x(分)50≤x<6060≤x<7070≤x<8080≤x<9090≤x<100八年级113114九年级2a b411【分析数据】抽样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和优秀率(90分及以上为优秀)如下表:年级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优秀率八年级8589c80.420%九年级859491.5192d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填空:a=________,b= 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请估计此次知识竞答中,八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人数;(3)小李同学认为九年级的整体成绩更好,请从至少两个方面分析其合理性.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九年级落在60≤x<70内的只有62,故a=1;九年级落在70≤x<80内的有71,78,故b=2;八年级成绩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落在第10,11的数为87,89,∴中位数为88,故c=88;九年级90分及以上的学生有11人,∴九年级的优秀率为1120×100%=55%.故答案为:1;2;88;55%.(2)∵500×20%=100,∴估计此次知识竞答中,八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人数为100人.(3)九年级抽样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优秀率均高于八年级,说明九年级平均成绩更高,高分更多,因此九年级整体成绩更好.【类型四】用样本推断总体的实际应用【例4】某运动鞋经销商随机调查某校40名女生的运动鞋号码,结果如下表:鞋的号码35.53636.53737.5人数4616122现在该经销商要进200双上述五种运动鞋,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货比较合理?解析:先求出各鞋码所占比例,再乘200,即可得到所需进货数.解:由表中数据可知各鞋码的女生的比例,根据比例进货.需要进35.5码运动鞋:200×440=20(双),需要进36码运动鞋:200×640=30(双)需要进36.5码运动鞋:200×1640=80(双),需要进37码运动鞋:200×1240=60(双)需要进37.5码运动鞋:200×240=10(双)。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冲刺班讲义4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冲刺班讲义4
技能部分串讲分析
2013年5月人力资源管理师技能考试部分冲刺辅导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P1-57
第一章共四节,课后习题共10个,应成为准备技能题目的主要参考范围。
从2003年至今历年技能题目为19个,其中第一节岗位分析与设计12题,第2节定员管理4题,第三节制度规划2题,第四节人力资源费用预算审核与控制1题。
1.课后习题第1题: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此为教材为第一节第1页内容,属于知识要求,2005年5月间答题-人力资源规划的类别及涵义?至今未再考,今年考试可能性较大,作为简答题准备。
2.课后习题第2题:简述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作用和程序。
内容、作用:知识要求;程序:能力要求。
(1)原理与考试重点,已考过5次。
岗位规范的内容、作用部分,已考试过两次,距今最近的考试是2010.5 简答“简要说明岗位规范的定义和主要内容”,这属于知识要求部分。
岗位规范部分,本次考试概率一般。
应准备简答题:“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作用”,此题目为教材第4页、第5页内容,原题目未考过。
(2)工作岗位分析程序,属于能力要求部分,第7页至第13页,结合知识部分,主要包含两大内容,一是工作说明书的结构,二是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及制作工作说明书的步骤。
设计岗位说明书已考过两次,最近一次考试为2010年10月,此次考试可能性不大;工作岗位的分析程序以及岗位调查的设计方案也已考过两次,最近一次考试为2012年11月,此次考试的可能性也不大。
劳动法概述、劳动合同法--司法考试辅导《经济法》第五章第一、二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法律教育网 法律精英的成长基地 司法考试辅导《经济法》第五章第一、二节讲义第五章 劳动法【本章主要法律规定】1.劳动法2.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一、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狭义上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狭义的劳动关系的特征是: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是特定的,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私人雇佣劳动关系和农业劳动关系、家庭成员的共同劳动关系等不由劳动法调整。
3.劳动关系具有人身、财产关系的属性。
4.劳动关系具有平等、从属关系的属性。
二、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一)用人单位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依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劳动者1.劳动者的法定劳动年龄为最低就业年龄16周岁,退休年龄为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
2.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劳动法》第15条)3.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不适用劳动法的主要有:(1)国家机关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纳入公务员编制或者参照公务员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适用《公务员法》,不适用劳动法。
(2)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不适用劳动法。
(3)现役军人、军队的文职人员不适用劳动法。
(4)家庭雇佣劳动关系不适用劳动法。
(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等不适用劳动法。
第二节 劳动合同法一、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5章 总供给与总需求)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三篇宏观经济学的短期模型第五章总供给与总需求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总需求分析1.总需求的决定(1)总需求的含义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也就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需求。
因此,总需求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2)总需求的构成按照总需求的定义,用AD代表总需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需求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AD C I G NX其中,C为消费需求,指国内居民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I为投资需求,指企业购买资本品的需求;G为政府需求,指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NX为净出口,指外国购买本国产品和服务的净需求。
2.总需求曲线(1)总需求曲线的含义总需求曲线反映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商品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如图5-1所示。
物价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图5-1 总需求曲线(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①财富效应。
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反之名义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
财富效应使得消费者在物价水平下降时,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
反之,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
②利率效应。
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更多地用于投资品的支出,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相反,物价水平上升提高了利率,减少了投资支出和物品与劳务需求量。
③汇率效应。
当本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本国利率下降时,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真实价值下降了,而这种贬值又刺激了本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动需求量。
财会类专业知识宏观经济学讲义笔记4(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理论攻坚-宏观经济学4(讲义)第五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二、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曲线的含义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客户想要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
在总需求曲线中,需求总量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可以从IS-LM模型中推导出来。
假设在三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方程为:y=c(y−t)+i(r)+gLM曲线的方程为:M=L1(y)+L2(r)P在上面两个方程中,如果把y和r当作未知数,而把其他变量,特别是价格水平P当作参数,将这两个方程联立求解,则所求得的y的解析式一般包含P这一变量。
该解析式表示了不同价格P与不同的总需求量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总需求函数。
(二)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1.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为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的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的减少。
2.利率效应价格水平上升,货币需求大于供给,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减少,产出减少。
3.税收效应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从而增加人们的税收负担,减少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
4.净出口效应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在汇率不变条件下,使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导致本国居民增加对国外商品的购买,外国居民购买本国商品减少,净出口减少,产出减少。
(三)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总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习题演练】1.(单选)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 5—1
从“五普”数据看我国劳动力流动
三、迁移的发生具有地域性
劳动年龄人口跨地区流动方向主要是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在省际迁移的劳动者中间,从省际迁出率和迁出人口的绝对数量两个 方面看,一些省份是人口净流入省份,另一些省份则是人口净流出省 份; 迁移的出发地和流入地在城镇就业上显示出非常显著的差异; 城镇本地劳动者与外来劳动者在失业率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别; 保留工资不同可以通过劳动者进入的行业、职业和劳动时间特征侦测 出来; 目前,城镇外来人口已经占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约19%。从外来劳动 者进入的行业和职业特征看,外来劳动者与城镇本地劳动者之间更可 能是一种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我们已经进入了全球人才流动的时代,联想公司的总部已经设在了纽 约,在中国受教育在美国上班,如杨元庆等,在美国受教育,在中国 上班,更是一种潮流。扁平化的全球已经进入了国际人才大流动的时 代。
23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因。 2、试述单个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模型及其含义。分析 非法流动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影响。 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 劳动力流动的? 4、怎样看待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5 、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善我国劳动 力流动机制应采取什么对策? 6、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常企业希望低辞职率, 但是,社会可能认为辞职率太低了。为什么企业希望低 辞职率呢?太低的的辞职率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7、如你所知道的,成千上万的外地民工在北京工作。假 如北京采取了限制外地劳动力进京的措施,试分析这些 措施对所有有关工人群体工资和就业水平的影响。
18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案例 5—1
从“五普”数据看我国劳动力流动
一、农村劳动力仍然是流动的主体,城镇劳动力流 动开始加速.
从跨区域流动看,跨县流动的劳动年龄人口中,农村劳动者占67.5%, 城镇劳动者占32.5%。 从流入地看,城镇是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目的地。在流向城镇的劳动 年龄人口中,来自农村的迁移人口大约为4791万人; 在流向农村的迁移人口中,来自其他农村地区者有2134万人。 从迁入率看,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内迁入率为11.8%,省际迁入率为 6.37%。
4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模型
2.1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2.2 非法流动与移民:外来劳动力对劳动力市 场的经济影响
5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2.1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劳动力的流动实质上
是人力资本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人力资本模型可以被用来理 解和预测自发的劳动力流动。
3.1 年龄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一个人越年轻,那么他从人力资本投资中所能够获 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其次,年轻人的心理迁移成本 相对较低。 根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劳动力流 动的高峰年龄是在20岁-24岁之间。
3.2
家庭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许多经验研究发现: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妻子就 业阻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易流动;有 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2.2 非法流动与移民
当前主要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非法流动或 移民剥夺了一个当地居民或 合法移民的工作机会。 另一个观点认为,非法流动 和移民从事的工作是任何发 达国家或地区公民所不愿干 的。 评述:上述两种观点都未免太 简单化,因为它们忽视了供给 和需求曲线的斜率。
图表 1 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与供给
4.2.3 自愿流动的收益与评价
14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1、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四大流向
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 由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 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 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 或技术雄厚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流动。
劳 动 经 济 学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成因 劳动力流动模型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7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2.2 非法流动与移民
移民的经济影响:
由于移民有害于当地的体力劳动者,所以必然有害 于全体本地人的结论是错误的。 “廉价”劳动的移入显然有利于这类劳动的消费者。 重体力劳动的雇主显然受益,至少短期如此。 那些与非熟练移民没有密切替代性的劳动者,受益 于移民。
17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5.2 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政策分析
改革措施: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 城市剩余劳动力应尽快从政府的保护中解脱出来,转变
就业观念,与外地或农村进城劳动力进行平等竞争。完
善法律法规制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流出是在农村实施适度规模经营 的契机
劳动力流动和人口流动有区别
劳动力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
3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成因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主要受经济动因的影响,表现为 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美国与欧洲)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国内外) 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裁员和辞职)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国际人才向国内的流动) 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 (中高层人员离职增加)
很少。
职业之间 : 劳动力的居住地并未发生变动,但是职业发生了变
化.、
岗位之间 :劳动力依然从事以前所从事的职业,而且居住地也没
有发生变动,只是从一个单位换到另一个单位,或是从原来的单 位的某一个工作岗位换到了另一个工作岗位。
13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4.2 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
8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3.1 3.2 3.3 3.4 3.5 年龄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受教育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迁移的距离与劳动力流动 职业和技术等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9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成因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劳动力流动(在某些情况下也被称为劳动力迁移)一般包 含多重涵义,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1.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 业;2.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 3.劳动力行业性流动 (易地在其它行业就业)。
两点说明:
4.2.1 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流动能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流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4.2.2 劳动力流动的代价
当一个有经验的工人离职而由一个缺乏经验的工人替代时,雇 主就要支付训练费用,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承担新工人生产效 率低所带来的损失。对雇员来说,某些流动可能会造成失业。
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对我国具有特殊意义,并将在长时期内在我国 多种劳动力流动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是研 究的重点。
15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1、2 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50—70年代末,这一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较慢,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数量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是 80—90 年代末,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 不是以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主要特征,而是以开放 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对户籍管理工作进行试验性改 革,积极引导农村工业化与小城镇结合等为主要特征。 第三阶段是2001—现在,在更为市场化的条件下推进, 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正在酝酿对户籍制度进行实 质性改革。
劳动力迁移的公式: 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现值超过
了与之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劳动力的 迁移就会发生。估计劳动力流动净收益的公式为:
净收益现值 = 解释: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两种工作之间的效用差 (Bjt-Bot)越大,净现值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流动。
6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3.5
职业和技术等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职业也是影响劳动力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原因。 职业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反比。
12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
4.1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
地域之间:指劳动力的职业没变,但可能是在地区之间或国家之
间进行流动。
行业之间:指劳动力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这种情况相对
16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5.1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1、3 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农村进城劳动力与城市剩余劳动力之间争夺就业岗位 的冲突。 农村进城劳动力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户籍障碍 信息障碍 成本障碍 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流动转移 受阻,导致了我国三大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状况不 合理的格局。
10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三节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3.3 受教育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较高的教育水平有较高迁移率。
30岁-34岁的美国公民的迁移率(%),1993-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