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1.1 背景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培养复合型机电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2 意义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可以提高学校的学科竞争力,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设目标2.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2 学科目标•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三、建设内容3.1 课程设置•确定核心课程,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电气控制技术》等•设置拓展课程,包括《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3.2 实践教学•搭建实验室,配备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开展工程实践和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3 课程评价•设计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实习报告、课程设计等•建立评价体系,确保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四、实施计划4.1 课程建设•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4.2 实践教学•完善实验室建设,配备实验设备和工具•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实际操作和实训4.3 师资队伍•培训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招聘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作为指导老师五、保障措施5.1 资金支持•向学校申请专项经费,用于设备购置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5.2 管理与督导•设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管理机构,负责全程跟进和督导•开展课程评估与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建设方案六、预期效果6.1 学生•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6.2 学科•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增强学科的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6.3 学校•提高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声誉和竞争力•增加学校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特殊应用场合 1:国际化教学培养计划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将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融入国际化教育培养计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规划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开设的产业支撑型专业。
于2007年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专家论证并报经省教育厅审批同意设立,于2008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普通高职生。
为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打造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接区域设备制造业,服务区域设备制造业,改造提升区域传统设备制造业,特制订本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专业建设基础(-)专业建设背景1、行业背景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51亿元,同比增长14. 8%,增速快于全省工业3个百分点,扭转了2017年低于全省工业的局面。
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30.9%,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为37. 7%。
除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 3.5%外,其他子行业均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
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140亿元,同比增长24.9%,比2017年回升了13. 4个百分点。
实现利税1098.3亿元,增长26.8%,比2017年回升了26. 7个百分点。
其中: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保持42. 8%、35. 9%、34.持的较快增长。
实现利润706. 1亿元,由2017年负增长1.6%转为增长20%,回升了21.6个百分点。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业的发展,为此,专门颁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装备制造等六个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
省经信委于又制订了《加快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14年6月4日,全省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召开,吹响了装备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挺进的号角。
全球制造业普遍进入了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期,靠什么来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机器人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
目前世界机器人市场大慨有80亿TOO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占的比重最大。
2025年,整个机器人市场将达到500亿元。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宗旨
本次的专业建设的宗旨,是打造一支具有科学素养、专业技能、学习
能力强、创新能力出色的精英团队,带领学生走向自主创新之路,能够满
足社会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建设目标
1、建立专业知识结构的规范化体系,使学生获得紧密、完整、权威
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技术;
2、建立机械电子集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为基础,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
3、夯实专业基础理论,强化专业实践,围绕机械电子集成技术,拓
展学科边界,提升学科竞争力;
4、振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专业教学新模式,以类似工程研究
的方式融入理论和实践,发展新的教学模式;
5、丰富机械电子集成技术方面的教学资源,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并配备理想的实验仪器仪表,以便更好地推动专业的发展。
三、建设内容
1、强化理论知识,加强教学科研。
加强教材和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优化和完善“工程数学”、“机械原理”、“机械电子集成技术”等核心
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系统、权威的教学指导,确保存与专业核心能力相
匹配的教学质量,形成专属于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新版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2024年新版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嘿,各位,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打造一套全新的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
作为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这就带你一起领略一下这个过程。
咱们得明确一个目标:这个课程体系得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好,就正式开聊。
一、课程体系总体框架1.基础课程这一块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加入计算机编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学科的同时,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专业课程这部分可是重头戏,咱们要围绕机电一体化的核心知识来设置课程。
包括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传感器技术、技术等。
每个课程都要深入浅出,让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动手实践。
3.实践课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放在机电一体专业也不例外。
咱们要设置丰富的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室实践、企业实习、创新项目等。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技能。
4.跨学科课程现代社会,跨学科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咱们要鼓励学生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设置具体内容1.基础课程(1)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物理:力学、电磁学、光学(3)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4)计算机编程:C语言、Python、Java(5)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2.专业课程(1)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2)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3)自动化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PLC编程与应用(4)传感器技术:传感器原理、传感器应用、传感器系统设计(5)技术:原理、编程、控制系统3.实践课程(1)实验室实践:机械实验室、电子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2)企业实习: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实际需求(3)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创新能力4.跨学科课程(1)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2)管理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3)其他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增设其他跨学科课程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机电一体化建设方案
二、建设目标及思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张家口及周边京津冀晋蒙五省市装备制造业为服务面向,创新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创建“过程六化,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充实校内外实训基地功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区域内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具体目标如下:1.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健全以专业对口行业企业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完善运行制度体系。
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在合作企业建立的工作站。
2.以装备制造业为依托,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工学结合,德能并育”为切入点,创建“过程六化,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以机电设备生产过程和生产任务为载体,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以机电设备生产核心岗位工作领域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以核心岗位的工作内容构建课程内容,以机电设备生产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
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3门,其中1门达到国家级精品课水平,2门达到省级精品课水平。
研制与修订7本工作任务导向的教材。
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包。
4.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省级水平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引进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外进修、国内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4名、引进1名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8名;增聘专业对口的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共10名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
5.增强校内实训基地功能,新建数控机床拆装实训室,扩建或改建机械加工中心、CAD/CAM创新实训室、数控加工中心、特种加工实训室、焊接实训中心和电工实训中心,新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等,使校内实训基地具有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多项功能。
新增15个校外实训基地,使本专业达到40个校外实训基地,扩大由顶岗实习到定岗就业的学生比例。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姓名
年龄
专业技术职务
主要教育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成果
备注
訾兴建
41
副教授
控制检测
主持省级项目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院教学名师,发表论文20余篇
省级专业带头人
孙新梅
44
副教授高工
电气工程
主持市级课题3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新产品奖2项,发表论文13篇
省级专业带头人
(二)办学特色
1.专业定位明确,紧贴社会需求
根据社会需求,目前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有两个方向,一是“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 二是“以机为主,以电为辅,机、电、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 以电为主---以电工电子及设备电气知识为主要学习对象,以机为主---以数控机床等典型机电设备为主要学习对象,培养学生机、电、信息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部分校外实训基地情况一览表(市内)
序号
实训基地名称
主要实训项目
1
淮北市矿业集团公司机械总厂
金属加工、热加工、钳工、焊工、热处理
2
淮北市污水处理厂
电气线路接线、控制、钳工、焊工
3
淮北市申正电力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钳工、焊工、电气设备安装调试
4
淮北丰盛泰机械制造公司
线路板焊接、机电设备维修与安装
省级专业带头人
代慧芳
39
副教授
自动控制
主持院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6篇
院级专业带头人
李柯
45
高工
高职教育
主持院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8篇
陈庆来
46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质量,我校决定开展“青蓝工程”,以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以下是对该工程实施方案的详细阐述。
二、背景意义1、时代需求在全球制造业升级和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校内资源利用我校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具备一定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条件。
通过开展青蓝工程,可以整合校内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3、团队建议意义青蓝工程以师徒结对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加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构建和谐共进的教师团队,有助于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工作目标1、加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针对青年教师,通过青蓝工程提供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
具体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技能提升、科研能力增强等方面,以期在短时间内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储备优秀师资。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通过青蓝工程,鼓励和引导骨干教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承担起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
骨干教师将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科研项目和实践心得,通过一对一或小组形式的师徒结对,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和科研中的难题,实现资源共享和知识传承。
3、构建和谐共进的教师团队通过青蓝工程的实施,促进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背景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
通过团队活动、教学研讨、项目合作等形式,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共同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发展。
院级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建设方案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建设方案一、建设基础1、行业背景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在机械制造工程领域,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自动智能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单纯的机械、电气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机电行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志。
当前,我国正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把中国作为建立制造业生产基地的理想国家。
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正加速向中国转移,未来10 年,我国将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成为世界最重要新型制造业基地之一。
2、人才需求我国正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机电设备,但是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开发工作明显滞后,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制造业领域内的人才的知识、能力水平相对落后造成的;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拥有量与发展趋势极不相称。
我国高技能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只有25%,与发达国家的40%的比例相差甚远。
因此机电行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社会紧缺、企业最急需的人才。
装备制造业是我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又是《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发展产业,我院所处的沣渭新区是西安国际大都市的引领区,咸阳“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机械装备与制造业,随着机械行业的不断扩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缺口必将越来越大。
按照人事部最新统计预测,“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教育市场今后几年急需紧缺的八大最热门专业人才之一,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将“机电一体化”前沿技术作为国家高新技术重要发展领域,2008-2011年连续三年的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需要新增技能型职工人数为现有职工人数的6. 9%,其中包括机械装配、焊工、维修电工、汽车修理、机电一体化等岗位,而机电一体化类需求数量大约在3%左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我们与山西防爆电机集团公司、长治崧宇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沟通与合作,特制订本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围绕“校企合作是主导,师资建设是基础,课程建设是关键,技能训练是重点,综合素质是核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山西省现代装备制造企业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宽厚、专业精通、素质全面,创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 专业建设基础1.1办学历程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立于2002年,是学院最早开设的高职专业之一,具有多年高职层次机电专业的办学资源条件与经验积累,具备较强的实力。
1.2招生与就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制为高中后三年制,全日制在校生583人。
近三年以来本专业招生人数稳定在每年约200人,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
1.3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行“2+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即将培养过程分为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实训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围绕专业领域核心技术能力的培养,精选课程内容,理论学习与操作训练有机结合;第二阶段主要进行岗位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积累岗位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
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把职业资格证应会内容培训与考核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体系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1.4课程建设本专业坚持“创新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思路,形成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取得了积极效果,《电气控制与PLC》已建设为省级精品课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培养以机械学和电子学为基础,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技术和装备,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的运用和开发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具有高素质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思路1.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来构建本实训基地,实施教学。
实训基地建设要适合生产性实训教学要求。
每个训练中心能培养学生相应的岗位技能,整个实训基地能把相关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串联起来,真正起培训学生技能的目的。
将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添置仪器设备,建设成9个实训室,需投入资金200余万元。
2.各实训室设备的选型上,注意先进行和实用性相结合,把握技术发展的前沿,做到适度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的空间。
引进先进的实训设备可以让学生与装备制造行业的前沿知识接轨,有效缓解了由于教学设施陈旧而与企业先进设备操作的要求严重脱节的尴尬局面。
3.在追求实训基地先进性的同时,按照多层次要求,考虑同时满足相关专业各层次的需要。
装备制造实训基地能同时满足四个方面的需要。
一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能力;二是满足学生创新活动和毕业项目的要求;三是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实验平台;四是满足相关企业人员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要求。
4.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能满足教学做一体的要求,利用多媒体平台,在实训室更好地开展课堂讨论、优秀作品展示和讲评、软件模拟仿真等活动,使实训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有效。
二、建设内容实训基地项目将原有4个实训室的基础上,通过扩建或者新建等方式,建设成拥有9个实训室(新建:机床电气实训室、气动传动实训室、机械装调实训室;扩建:单片机控制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P1C及电工实训室;已有: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室、数控维修及仿真机房)。
硬件建设投入资金200余万元,项目建设计划如下表所示。
项目建设计划表各实训室采购设备及配置如下表所示:三、建设进度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周期为两年,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项目进度表如下表所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项目建设方案两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项目建设方案两篇篇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项目建设方案(一)项目概述1、项目名称2、项目组建设机构组长:成员:3、服务的产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服务面广,涉及到机械加工、电力生产与运输、汽车驾驶、机电产品的维修与维护、销售、计算机应用等等多个方面。
4、专业群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汽车应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为本项目重点建设专业(二)项目建设的背景本专业是为机电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办学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的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市场;二是现在有较坚实的办学基础。
《宜昌“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在未来五年,全力支持宜昌电力产业,支持三峡总公司完成三峡电站右岸12台装机,适时上马建设6台地下机组和葛洲坝电厂80万千瓦扩机增容。
支持清江公司开展清江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
继续有序开发市小水电,新增装机25万千瓦。
适度发展煤电,支持宜都和枝江分别装机120万千瓦热电联营项目建设。
围绕输变电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输变电产业。
到20XX年,市域内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建成全国重要的电网支点,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
以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电工设备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等形式,提高重大技术国产化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
到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电工设备、机床生产工业以永鼎红旗、长江线缆、经纬纺机、中冶重工、永安车桥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柔性化生产技术,数控激光加工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工业控制技术,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输变电设备、特种电缆、纺织机械、轻型车桥等产品。
支持长机科技加快发展,建成全国数控插齿机生产基地。
机械行业的产值将达到546亿,平均年递增率为12%;而根据宜昌机械工业企业统计表明,从业人数中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才缺口很大,从而制约了机电行业发展;按照中央两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到“十一五”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要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人才短缺的焦点聚集到了高级技能型人才上,市场需求给本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该专业的建设和,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非常必要。
下面是一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与实施方案,供参考。
一、背景和目标:主要目标包括:1.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建立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3.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二、具体举措和实施方案:1.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增设专业核心课程和前沿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2.加强实验教学: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设备和实验仪器,提供实践机会和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活动,培养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优秀教师和专家的力度,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指导。
4.拓宽实践平台:与企业合作,建立合适的实践基地和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加强与产业的对接和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5.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学院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6.加强学科交流与国际合作:鼓励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和研讨会,派遣教师和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学习和研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实施建议:1.加大经费投入:加大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经费投入,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
2.建立评估机制:建立专业建设与的评估机制,定期对专业建设与的成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实施方案。
3.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和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优势和前景,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相关专业,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代表之一,它在机电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专业群建设尤为突出。
本方案旨在通过专业群建设,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水平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机电产业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方案内容1. 专业群建设(1)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控制技术等专业。
(2)加强专业群内部交流,建立共同的知识体系,促进跨学科交叉,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3)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共同合作进行技术交流与研究,提高专业群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 人才培养(1)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等。
(2)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3)建立行业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提供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和先进设备。
3. 师资队伍建设(1)招聘具有较高学术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加强师资队伍的学术氛围。
(2)加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4. 社会服务与产业发展(1)积极开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的社会服务活动,为企业和市场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撑服务。
(2)与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企业和机构开展合作,提高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加快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实施方案(1)制定详细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实施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2)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实施计划的顺利进行,确保专业群建设的高效实施。
(3)加强宣传与推广,提高社会关注度,不断扩大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的影响力。
预期成果经过专业群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将取得以下成果:(1)在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内提升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大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机电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一、背景和意义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学科交叉融合不够紧密、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等。
为了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在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上需要做出努力。
二、目标和任务1.目标:建设高水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培养一批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任务:(1)建立专业群内的机构、团队和平台,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合作研究为主要目标。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和教学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键措施1.建立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提供先进的设备和平台,为专业群的研究和教学提供支持。
2.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组织交叉学科的研究团队,促进学科间的合作研究,共享资源。
3.引进和培养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建立师资库,为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提供支持。
4.设计和实施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组织创新项目和实践实训。
5.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解决实际问题,落实研究成果。
6.建立专业群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及时了解专业群的建设进展,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推进和保障1.组织专家论证,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和时间表。
2.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为专业群的建设提供保障。
3.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专业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设立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和学生在专业群建设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5.加强与相关政策的对接,争取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五、预期效果1.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学科实力和水平。
2.培养一批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介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属于计算机、电子信息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交叉性高度发展的技术专业,主要教授涉及计算机、机械、自动化及其系
统集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本专业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课程
到专业必修课的系统学习。
可以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成型机械、自动化
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各类机电系统的故障检修、维护改造,掌握建设、调试、维护和检修机器和机械设备的技术,并为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工程技
术问题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二、专业目标
根据学院的发展特色,本专业面向新时代,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
设成为我校一流学科的目标,以培养具有较强的机电一体化设计与制造能力,具有良好的现代工程技术素养,具备较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
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
三、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为基础,涵盖计算机、
机械、自动化等专业的多门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我们与山西防爆电机集团公司、长治崧宇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沟通与合作,特制订本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围绕“校企合作是主导,师资建设是基础,课程建设是关键,技能训练是重点,综合素质是核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山西省现代装备制造企业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宽厚、专业精通、素质全面,创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 专业建设基础1.1办学历程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立于2002年,是学院最早开设的高职专业之一,具有多年高职层次机电专业的办学资源条件与经验积累,具备较强的实力。
1.2招生与就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制为高中后三年制,全日制在校生583人。
近三年以来本专业招生人数稳定在每年约200人,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
1.3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行“2+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即将培养过程分为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职业岗位实训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围绕专业领域核心技术能力的培养,精选课程内容,理论学习与操作训练有机结合;第二阶段主要进行岗位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积累岗位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
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把职业资格证应会内容培训与考核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体系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1.4课程建设本专业坚持“创新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思路,形成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取得了积极效果,《电气控制与PLC》已建设为省级精品课程。
1.5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其中,副教授2人,“双师素质” 5人、专任实训指导教师1人;另有兼职教师2人。
初步形成了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双结构”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中,有全国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高职高专“双师型”优秀教师,“三晋技术能手”,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具有较好的师资队伍基础。
2006年以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科研与技术服务,参与企业课题研发,为企业生产服务。
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编写教材2部,主持、参与市级、院级纵向科研课题研究2项。
1.6实验实训条件现有PLC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检测技术实训室、电机实训室、电控实训室、GE实验室、电工与电子实训室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
建有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大同齿轮厂、太原第一机床厂、杭州聚光科技等稳定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家,另有可共享的专业群校外实习基地6家。
初步形成了“实验室——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三级配套的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能力训练体系。
1.7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在专业建设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教学环境与职场氛围相差甚远,是制约本专业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主要矛盾;教师创新意识弱,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及时掌握新方法、新知识、新技术等情况,是制约本专业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关键问题;机电一体化设备种类众多,相对投入大且台套数少,学生实训操作机会少,这是制约实践能力提高的实际问题。
2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2.1专业发展目标(1)专业建设目标推进校企对接。
通过对山西省机电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调研,校企联合研讨论证,构建基于“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顶岗实习期间教学指导功能,完善校企共同管理育人体制机制工学结合管理方式;探索系统培养。
制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
构建基于生产性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转变培养方式。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开展两届学生技能竞赛大型活动;建设教学团队。
加强专任教师生产实践锻炼,引入企业一线人才,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实施第三方评价。
构建基于学生和企业满意的就业服务体系与基于地方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2)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面向现代装备制造类企业,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和管理等综合职业能力,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宽厚、专业精通、素质全面,创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教学质量目标专业教学质量目标为人才培养模式适用、课程体系合理实用、师资队伍理实均强、教学设备充实够用、质量管理科学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良好、就业岗位三方满意。
重点关注内容为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考核要求融入课程教学过程;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够与企业生产岗位“零对接”,实现较高的就业质量,以此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标准。
2.2 监测指标1)完成山西省机电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调研报告(2012年)一份;安排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双方教学指导任务,有检查,有考核;2)制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套;建成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机电设备维修》、《数字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调试与维护》),并编写完成相应校本教材3本,制作相应多媒体教学资料3套;3)与山西防爆电机集团公司(或山西际安电气有限公司)建立“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不少于1000平方米厂房),与长治崧宇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生产性车间1个);与企业合作开发1套以虚拟生产等为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机电实训室1个,并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4)分年度举办2届学生技能竞赛大型活动;5)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8人,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0%;推动教师积极进行教科研工作,完成科研课题3项以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6)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对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建立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包含2011,2012,2013年数据信息)。
3专业建设内容3.1建设实施步骤人才需求及合作企业调研,建设方案专家论证,目标任务分解,分项目具体实施,中期汇报考核,分项目指标中期监测,建设方案修订调整,分项目实施完善,整理汇总,接受验收。
3.2建设内容1)推进校企对接,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将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的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调整和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原有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内容,促成合作企业深入参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推进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不同企业,确立相对稳定的工学交替课程或实践内容,由企业灵活安排工学交替形式。
结合专业发展需要拓展与长治地区及周边区域机械电子行业企业、煤矿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班级。
本专业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机电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深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和“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拓展顶岗实习期间教学指导功能,完善校企共同管理育人体制机制工学结合管理方式。
2)探索系统培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结合专业建设模式,按照职业岗位知识、素质、能力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制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立“机械技术为基础,液压气动为辅助,电子控制为核心,重在机电设备维修”的专业课程体系。
围绕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机电设备维修》、《数字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调试与维护》)的建设,编写完成相应校本教材,制作相应多媒体教学资料,同时带动其他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顺利展开。
3)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基于生产性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构建基于生产性的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字化机电实训室,建立网络化、虚拟化的实习实训中心,实现产品设计、运行工程监控、仿真装配的数字化虚拟教学形式;新建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与矿山机电系统实训室。
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必要的基本素质课程和思维能力训练课程学习后,根据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相应课程模块,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能力培养,参与企业生产,学习企业管理规范,培养职业素质。
使学生既能获得生产所需技能的训练,又能得到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为学生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4)转变培养方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与训练,开展学生技能竞赛大型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发以虚拟生产等为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
5)建设教学团队,加强生产实践锻炼着力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轮流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锻炼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积极鼓励学院专业青年教师并推动他们与全国机械行业企业和省内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研究和横向课题研究;聘请行业企业高水平技术人才,努力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专业带头人,使其能够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统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并能对行业开展技术合作、咨询或培训。
通过建设,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专兼结合、校企交融、互兼互聘、互惠互利的专业教学团队,并建立保障优秀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
6)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数据库构建基于学生和企业满意的就业服务体系与基于地方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对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建立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数据库。
使本专业成为山西的岗前、在职、劳动力转移和职教师资的培训基地和面向区域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服务基地。
4 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4.1 改革举措(1)深化“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环境与职场氛围相差甚远,是制约本专业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