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组织行为学串讲新编X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组织行为学串讲2010。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由此提高管理人员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从而促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一门学科。是行为科学的分支,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有以下特点:1)多层次的思维方式 2)多学科交叉 3)人本主义倾向 4)绩效导向。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包含了三个基本分析单元---个体、群体和组织。
3、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对其“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了总结,标志着管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4、亨利~法约尔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管理理论的形成。
5、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对组织发展与变革的重视;提高对人力资源系统的重视;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对生活质量的关注。
6、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程序要公开;收集资料要客观;观察与实现条件要可控;分析方法要系统;所得结论要能再现;对未来要能预见。(就像写论文)
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l 观察法按照被观察者所处的情境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
l调查法调查法常用的步骤:明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程序;对调查结果进行提炼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常用的调查法包括:
访谈法:访谈与一般谈话的区别在于,访谈往往带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谈话,它的针对性很强。而一般的谈话多为非正式的,通常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性较强。
电话调查法:优点是经济实惠、不受空间的限制缺点是真实性容易遭到质疑
问卷调查法:按照问卷传递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报刊杂志问卷调查、邮寄问卷调查、送发问卷调查以及网上问卷调查等等。
按照问题回答的方式,可以分为开放型问卷(论述题)、封闭型问卷和混合型问卷(考试题)。实验法:根据场所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
测验法:量表
个案研究法:
8、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X理论阐述了独裁式的管理风格,而Y理论则阐述了民主式的管理风格。
X理论假定人性丑恶:
l 一般人对工作具有天生的厌恶,只要可能,便会逃避责任。
l 一般人都宁愿被人监督,喜欢规避责任,胸无大志,但求生活安宁
l 要使一般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出力,必须严密的控制、强迫、惩罚和威逼利诱的手段
Y理论假定人性本善
l 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而对另外的一些人来说,工作可能是一种惩罚,因而只要可能就想逃避
l 外力的控制及惩罚的威胁并非是促使人朝向组织目标去努力的唯一方法。
l 报酬中最有意义的是自我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l 一般人不但能学会承担责任,而且能学会争取责任,常见的规避责任、缺乏志向等现象,乃是后天习得的结果,而非先天的本性。
l 一般人都具有以丰富的想象和较强的创造性解决组织中各种问题的潜能。
l 在现在的产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仅仅被利用了一部分。
9、摩尔斯的超Y理论该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或是普遍使用的最佳的管理方式,需要根据组织的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10、沙因的人性假设理论------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l 经济人假设: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l 社会人假设:在梅约的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基础上建立的
l 自我实现的人主要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
l 复杂人的假设人的需要与动机甚是复杂
11、对人性假设理论的比较:“自我实现的人”、“Y理论”与“性善论”有类似之处;“经济人”、“X理论”的假设与“性恶论”比较接近。
第二章个体行为
1、在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规则的过程,是环境塑造人类行为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掌握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和品质,从而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2、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阿德勒认为,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依赖感。成就行为等方面有所不同。
3、遗传特征构建生活环境的三种不同的方式:
l 被动性:父母向孩子提供遗传特质和经验
l 唤起型:孩子在遗传基础上做出某种反应后,这些反应进一步强化遗传特质,如孩子爱笑的天性及其所受关注之间的关系
l 主动型:人们基于遗传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4、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
5、年龄与工作满意度:在专业技能组中,满意度随着年龄增长而持续增加;而在非技能组中,年龄中等时出现下降情况,而后又回升起来。
6、人格:人格指的是个体整个心理系统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概念。它把人看成一个总和的整体,这个整体要比各个部分的整合大的多。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
7、人格特质:是一些用以描述个体行为的持久稳定的特点,包括害羞,进取心,顺从,懒惰,雄心,忠诚等。当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均表现出这些特点时,我们称其为人格特质。这些特质越稳定,则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现的频率就越高,在描述个体的行为时也就越重要。
8、大五人格模型:5项人格维度是所有人格因素的最基础的维度:外向性、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经验的开放性。
9、控制点:一些人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被称为内控者;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受命运的操纵,认为生活中的一切均是运气和机遇的作用,被称为外控者。
10、自我监控:指的是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而调整自己行为的个体能力。
11、斯坦伯格提出了“成功智力”的概念,并将智力分成了三类:分析智力、实践智力和创造力。
11,知觉组织,人将环境刺激组织成可识别的模式的过程。知觉群集有封闭,连续,接近,相似性等方式。
12、社会知觉是个“以己度人”过程,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对他人信息进行解释。组织中人际交往几乎依赖于社会知觉。知觉者的某些特点会影响社会知觉?
1对被知觉目标的熟悉性、
2情绪(积极状态积极评价,消极状态消极评价)、
3自我概念(正面我概念感知正面属性,反面概念感知负面属性)、
4自个认知结构(思考方式观察角度,有人关注对象外貌,有人倾向于内在属性。)。
13、最常见的知觉误差:知觉防御、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选择性知觉、投射、期望效应、自我实现的预言。
14、归因偏差:
l 基本归因偏差:指的是人们在归因时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当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往往低估环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的影响,
l 自利性偏差:是涉及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解释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个体倾向于对自己的成功做内部归因,而对自己的失败最外部归因。
15、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关于客观事物、人、观念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感受。
态度的组成成分:情感成分、认知成分、行为成分
组织行为学中大多数研究集中在3种态度上:工作的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
16、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两种途径进行学习的观点称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的关键在于榜样的力量,人们发现,榜样对个体的影响方面包括4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力过程、强化过程
17、行为塑造的方法有四种:正面强化(予以奖励)、反面强化(不再予以惩罚)、惩罚(批评和处治)、消退(不予强化)
第三章激励
1、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以组织目标为基础,具有管理与调节的功能,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1诱导因素的集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报酬,包括内在的外在的。
2行为导向制度(行为与价值观进行,与组织目标一致)、
3行为幅度制度(个人努力调整到一定范围)
4行为时空制度(外在性报酬在空间时间范围内,使其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