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指导

现就近期考试中反映出来的现代文表述题的失误,分析如下。

一、审题不准不全

如,高三《有一些感觉正离我们远去》18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引《先人们的快乐》的内容,要求:概括的文字应体现作者选用这个材料的意图;不超50字。不少学生仅回答了选材意图,而忽视了第一句要求的概括引文内容,所以失掉一半分数。

再如,《读书是件美丽的事情》15题:请回答“采摘和饱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命题意图是让阐释这两个比喻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显然只回答采摘和饱尝的对象(果子)的含义是完全偏离了答题方向,0分;而有的答案却只回答了“采摘”这一个词的含义,显然是没能区分“摘”和“尝”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应有不同的比喻意义,一半分。

题目是应试者和命题者进行对话的沟通方式,其内容是指导性的,规定了答题的范围、方向、量度(几个方面,多少字)、方式(引用原文、自己概述、开放性阐发)等。应试者应准确、全面地理解指令,严格按照指令答题。

要培养准确的读题能力。训练中接受教训、积累经验。

二、整体把握能力欠缺

一般在一份阅读卷中设计1—2道跨段落甚至波及全文的表述题,有的学生回答不全面或表述不精确,应该就是整体把握能力不足造成的。速读全文后,不能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话题范围、思想、观点与评价)和形式(在本文中体现的文体特点,思路、层次,角度,写作方法),因而在做题需要回头检索原文和重点阅读时,仅仅关注题目语句在原文中及原文附近的局部语句或局部语段,而不能立足整体思路和层次,不能分清前后段落的功能和地位(并列、承接、对照、递进,相似性、铺垫性、升华性、过渡性、总括性等),忽视了其它的关键句段,从而造成答案遗漏要点,或表述不精确(因为可能在其它语段中有更清晰、更准确的表达,或要联系其它处或明或暗的表达才能精确概括)。

如〈竹思〉19题:全文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蜀南竹海,并作了潜入竹海和竹海听竹的想象,作者写这些内容主要表达什么意思?(4分)可从下面任何一个角度来回答:

表明竹海绿浪不仅能使人的身体感到舒适快意,而且能给人以生命的思索和启迪,绿染灵魂绿透身心,即使人的心灵变得纯情变得高尚。(这是从人受到影响的角度来说的)表现竹子一生机蓬勃和清新怡人,表达对竹子相互扶持精神的赞美。(这是从竹子本身的角度来说)学生多从第一个角度来回答,问题是学生回答不出每一角度的第二个方面,这可能是因为审题时没能区别“潜入竹海和竹海听竹”,从而忽视第二方面;也可能是没能梳理出后问的“竹海听竹的想象”这一层次,从而意识不到后文这一方面,更不会到文末挖掘那个点题升华句。还有学生找到了“潜入竹海”这一语段,却因语段中多是描写、很少有概括点题的词语而无处下手,概括不出,这也是因为不能分辨出本段在文中的地位、作用,若能整体把握出身心(人的角度)、物意(竹的角度)两个层次,则对照思考下就容易概括的多了。这两种错误都与整体把握不足有关。

可加强速读训练。浏览文章后,要求复述大意、概括主题、梳理层次、分析写法,交流讨论等。养成读后眼离文章,用脑回顾、梳理、概括等整体把握的习惯。

三、整合能力薄弱

筛选及简单压缩信息,归纳层次明显的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表情达意明显的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基本上照搬照抄、简单压缩组合的表述题,大多数学生可以过关。但对表情达意比较含蓄的文章和语段,不少学生便提炼不出甚至难以整合了。

如上例,“潜入竹海”整段文字都在描写,而描写的目的是什么,文段并没有明显概括、总

结、点化、升华,需在梳理层次的基础上相互参照着才容易提炼概括,对此,部分学生便茫茫然不知如何提炼概括了。

形象的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给以阐发,分散的内容加以归纳,隐含的深意加以挖掘,不便明说的含蓄之处加以鲜明,阅读消化之后加以推断想象,学生对此类信息与内容的分析、提炼、组合、推断、想象等较为薄弱。

应立足整体把握,强化文体意识、文段意识,根据文体特点、语段关系,精心筛选、前后融合、定点放大关键的词语、语句,由一点而前后、正反、因果、明晦等加以假设、推断、验证、启发,从而提炼概括出较为准确的词语,从而便于有效的整理、组合。复习指导时,应精心训练《乡土情结》等典型习题,讲清讲透。将各种错误类型的答案展示给学生,让其主动思考、相互讨论,经过比较确定答案的优劣,并理清错误产生的各种原因,以此积累解题经验与技巧。再精选习题,反馈性的反复训练几次,这种解题整合意识应能基本确立。

四、扣点意识不强

表述题的答案多不止一个方面,对于题目中明显要求要写几个方面的题目,学生倒能有意识地加以搜寻和整合。对于不明确说明的题目,学生的扣点意识就薄弱了。

学生扣点意识不强,看了题目往往想到一点就匆忙作答,再加上只会摘抄、语句不简练,一看答题空基本写满了,于是停笔,便不再检索有无其它方面,如,《竹思》20题:作者对“蜀南竹海里的竹子”与“城市庭院里的竹子”作了哪些比较?一些学生可能基于这种情况而漏掉第二点。

再者,考场上匆忙中意识不到有些题目必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向作答。如《乡土情结》21、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答:①②略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不少学生遗漏了第3点。

一可看分值,分值超过2分,便很有可能不止一个方面的答案;二是,很多情况下,题目里(如,这句、这段有何意义、有何作用)往往隐含着这样的信息: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回答,内容表达、思想阐发、精神意义、观点论述以及表达技巧、表达效、前后联系等两个大方面来回答。

五、答题规范不够

对于“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等类型的题目,学生回答往往仅基于对语句的整体印象、初步感觉,回答的方向应该是正确的,但可能浅尝辄止,特别是遗漏“得分点”或表述零碎混乱。如《竹思》18.作者为什么说“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4分)答:因为竹文化是以竹子作为气节、风骨和虚心、谦恭的象征或代表,而这些品质正是儒家所宣扬的,是儒文化的精髓。学生多数只回答了竹文化是什么,仅得2分。有的进一步回答了“在竹子身上看到了与竹子一样的……品质”,答案靠近了儒文化,但没说出,可以仍不给分。有的回答“竹文化衬托了儒生特有的品质”,而原句中是“应是”,答案使两者关系偏离,这个得分点也没分。

这种题目,应首先对此语句进行语法分析,分析主谓宾定状补句子结构,分清几个短句间的复句层次和关系。然后,再分别到原文中搜检对应信息。最后,将各相关信息整合起来,最好还是尽量按照原句的结构和层次去整合,以免因复杂而遗漏,或语句混乱,使评卷者梳理不清从而误判。如上例,应扣住竹文化是什么、儒文化是什么、两者关系(“应”,情态动词)(“相得益彰”,程度),答案应在这种语法分析的基础上将它们分别相应处理,从而既全面,又逻辑清晰,语句通顺。

训练中可以将错误答案展示,在鉴别中提高解题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