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地表辐射平衡
第四章土壤空气和热量
二、土壤通气性
• 土壤通气性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 不同土层之间气体扩散或交换的能力。
(一)土壤通气性的重要意义
• 其重要性在于补充氧气。 • 如果没有大气氧气的补充,土壤中的氧气 将迅速被耗尽,缺氧将严重影响根系的正 常生长,影响好气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 响土壤养分的有效化。一些有毒的还原性 物质的累积将毒害根系,严重时会使植物 死亡。 • 因此,土壤必须具有一定的通气性。
(二)土壤通气性的机制
1、气体扩散 指某种气体由于分压梯度而产生的移动。 这是土壤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形式。 土壤呼吸: O2(大气) 土壤 CO2(土壤) 大气
2、气体整体流动
• 由于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存在总压力梯度 而引起的气体运动,称为整体流动。 • 温度、气压、降水、灌溉水的挤压等都可 以引起气体的整体流动。
• R随时间而变(年、月、日、瞬间) • 当R为正值,地面辐射收入大于支出,地 面增温; • 当R为负值,地面辐射收入小于支出,地 面降温; • 一般白天R为正值,地面增温; • 夜间R为负值,地面降温。
(二)影响地面辐射平衡的因素
1、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的总辐射强度取决于气候(天气)情 况。 ---晴天的辐射强度比阴天大; ---日照角越大,单位面积上接受的热量越多, 辐射强度越高(中午,垂直,最高) ---北半球的南坡,太阳入射角比平地大,土 温比平地高;南坡土温比北坡高。
四、土壤热性质
一、土壤热容量(C) 土壤热容量指单位质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 高(或降低)1º C所需要(或放出)的热容 量。 C = Cv*ρ ρ:土壤容重
• 水的热容量最大(4.184); • 气体的热容量最小(1.255*10-3); • 矿物质(2.163-2.435)和有机质(2.515)热 容量介于其中。 • 在固相组成物质中,腐殖质热容量大于 矿物质。 • 土壤热容量主要取决于水分含量的多少 和腐殖质含量。
遥感导论思考题
绪论思考题1.理解“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不接触物体而进行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指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利用传感器,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对数据的处理、综合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4.结合个人的专业背景,试举例说明遥感的应用及前景。
在卫星遥感应用方面,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遥感技术的进步。
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辩力和光谱分辩力的明显提高,扩展了它的应用领域;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容量成数量级的增加、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分析处理大数据量的遥感和地理数据创造了条件。
所有这些都为遥感信息系统的实用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数学模型作为联系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纽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需要应用遥感资料更新其数据库中的数据;而遥感影像的识别需要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改善其精度并在数学模型中得到应用。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但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这种关系受到制约,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卫星分辨率和识别技术所限,遥感图像计算机识别的精度还不能满足更新较大比例尺专题图的要求;二是遥感图像与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不同的数据结构妨碍了数据间的传输。
展望今后十年,新一代卫星影像的分辨力将有大幅度提高;在专家系统支持下,计算机识别精度也将有明显的改善;同时,从遥感图像具有的棚格数据结构向地理信息系统常用的矢量数据结构的转换已取得明显进展,新的数据结构不断出现,有的达到实用化水平。
因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已是可以看到的前景。
那时,再也不需要重复遥感图像一目视解译一编图一数字化进入地理信息系统的模式,整个过程将为计算机处理所代替,应用实时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将得以运行。
第一章思考题1. 掌握辐射出射度M、辐射照度E、辐射强度I、辐射亮度L 的概念和物理意义辐射出射度M指面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发射出的辐射能量,即物体单位面积上发射出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平方米,表达为M=dΦ/dA;辐射照度E,简称福照度,指面辐射体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即照射到物体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平方米,表达为E=dΦ/dA;辐射强度I指点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向某一方向发出的辐射能量,即点辐射源在某一方向上单位立体角(dΩ)内发出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球面度,表达为I= dΦ/dΩ;辐射亮度L,简称辐亮度,指面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在某一垂直于辐射方向单位面积(法向面积,Acosθ)上发射出的辐射能量,即辐射源在单位投影面积上、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平方米*球面度),表达为L=d2Φ/(dΩ*dAcosθ)。
《城市环境气象学》学习资料:城市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
16
17
18
19
城市中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
城市中人类活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 等)而引起空气污染的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变 化,使得到达城区地表的太阳总辐射的时 间变化比郊区更加复杂。
就日变化来说,城区总辐射的削弱以 白天12~15时为最大;就季节变化而言, 因城区云量和污染物浓度的季节变化而各 不相同。
S
D
QI
QL,
QL,
Qn QI (1) QL, QL,
QI S D
城市的辐射收支
Qn QI (1) QL, QL,
QI S D
Qn 地表净辐射 QI 太阳总辐射 S 太阳直接辐射 D 太阳散射辐射
下垫面反射率
QL, 大气长波逆辐射(方向向下) QL, 地面长波逆辐射(方向向上)
QL↑ 。
29
城市的辐射收支
(4)大气长波逆辐射
大气向下放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下行辐射)QL↓。
大气平均温度比地面低,其辐射波长范围: 7000~120000nm,最大放射能力的波长为15000nm, 也属于红外长波辐射。
30
城市的辐射收支
(5)太阳辐照度 在地面上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流量。 太阳辐照度是指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吸收、散射、反
27
2.3 城市的辐射收支
(2)太阳总辐射
是地球表面某一观测点水平面上接收太阳的直射辐射与太 阳散射辐射的总和。晴天为直射辐射为主,散射约占总辐射 的15%,阴天或太阳被云遮挡时只有散射辐射。
波长:0.15~4μm。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区、波长较长的红 外光区、介于二者之间的可见光区。
地表辐射平衡方程意义
地表辐射平衡方程意义一、介绍地表辐射平衡方程是描述地球表面能量平衡的重要方程。
它描述了来自太阳和地球表面的辐射能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地表辐射平衡方程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很大的意义。
通过分析地表辐射平衡方程,可以深入了解地球辐射能量的分配和转换,揭示气候系统的一些基本特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地表辐射平衡方程的意义和应用。
二、地表辐射平衡方程的一般形式地表辐射平衡方程的一般形式如下:R s+R l+R g+R a=H+G其中,$ R_s $ 表示太阳辐射,$ R_l $ 表示地球长波辐射,$ R_g $ 表示地表热通量,$ R_a $ 表示感热通量,$ H $ 表示地表潜热通量,$ G $ 表示地表垂直通量。
三、各项能量项的意义和作用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平衡中最主要的能量输入项。
太阳辐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近红外辐射,它们穿过大气层并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的强度受到时间、地点、季节和云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变化和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地球长波辐射地球长波辐射是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的能量,也被称为地球辐射。
地球长波辐射主要由地表和大气层中的温度辐射产生。
地表长波辐射受地表温度的影响,而大气长波辐射受温度、湿度、云量和气体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长波辐射的变化对气候系统有重要的影响。
3. 地表热通量地表热通量是指由地表向大气层传递的热能量。
地表热通量包括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两部分。
感热通量是指由地表向大气层传递的热量,主要由对流和辐射传导引起;潜热通量是指由地表蒸发引起的能量传递,主要取决于地表的蒸发速率和水汽含量。
4. 地表垂直通量地表垂直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流量。
地表垂直通量的大小取决于各项能量项的大小和方向。
正值表示能量从大气输送到地表层,负值表示能量从地表输送到大气层。
四、地表辐射平衡方程的意义和应用1. 揭示能量分配规律地表辐射平衡方程通过对太阳辐射、地球长波辐射和地表热通量等能量项进行分析,能够揭示能量在地球表面的分配规律。
地表辐射平衡
地表辐射平衡
地表辐射平衡是指地球表面在一段时间内吸收和释放辐射能量的过程,它涉及到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等各个环节。
地表辐射平衡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地表辐射平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取决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太阳辐射强度以及地球表面的性质等因素。
太阳辐射是地表辐射平衡的主要能源。
2. 地面辐射:地表在吸收太阳辐射后,自身温度升高,从而释放出辐射能量。
地面辐射的能量取决于地表的温度和地表比辐射率。
3. 大气辐射:地球大气层在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过程中,也会释放出辐射能量。
大气辐射的影响因素包括大气成分、气温、湿度等。
4. 地表辐射平衡差异:地表辐射平衡在不同地区、不
同地表类型之间存在差异。
例如,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相比,由于海水的吸收和释放热量比陆地稳定,海洋地表的日辐射与夜辐射变化较小,形成的地表辐射差额也相对较小。
而陆地在垂直方向上坡度较大,地形变化复杂,导致日辐射和夜辐射的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地表辐射差额相对较大。
5.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表辐射平衡也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物、道路等人工地表改变了地表性质,影响了地表辐射平衡。
此外,森林砍伐、植被破坏等行为导致地表辐射平衡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地球气候。
总之,地表辐射平衡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地表辐射平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气候系统的运行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微气象学基础_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微气象学基础_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城市上空逆温的存在能加快城市的污染物扩散程度。
参考答案:错误2.对叶片直立型的作物,其冠层最低温度出现的高度会随植被高度和密度的增加相应抬升。
参考答案:正确3.典型晴天条件下,通常近地层低层的风速在白天风速()于夜间。
参考答案:大##%_YZPRLFH_%##高4.典型晴天里,裸地下垫面上空气温度随距地高度的升高而迅速递减的温度铅直分布型称为()。
参考答案:日射型5.确定土表热通量的方法可以归纳总结有()等参考答案:经验统计方法_谐波法_组合法_拉依哈特曼-采金台站规范法6.在垂直方向上,城市近地层可以划分为惯性子层和粗糙子层,处于粗糙子层内。
参考答案:城市冠层7.土壤热通量传递快慢主要取决于。
参考答案:导热率8.下面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参考答案:农田翻耕和锄草松土后,能提高土壤温度。
_潮湿的土壤温度升降和缓。
_粗质的土壤,其温度年日振幅小,温度波影响深度深。
9.下面关于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哪一个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土壤的恒温层深度与导温率的平方根成反比10.通常用植株的()来代表植物的体温。
参考答案:叶片温度##%_YZPRLFH_%##叶温11.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变化呈线性分布变化的规律。
参考答案:错误12.近地层中比湿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这种分布类型称为()分布。
参考答案:湿型13.大气层结愈不稳定,垂直和水平风向脉动角均会愈大。
参考答案:正确14.近地层高层(大于50米)与低层的风速日变化反相。
参考答案:正确15.在中性层结条件下或者高度较低(如3米以下)时,层结作用很弱,风廓线用对数模式可很好地描述。
参考答案:正确16.近地层中,空气绝对湿度的日变化通常与气温日变化相反。
参考答案:错误17.绝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决定于地面的湿润状况和湍流交换条件,日变化类型有单峰型、双峰型及多峰型。
参考答案:正确18.大气层结愈不稳定,湍流交换愈强烈,温度脉动也就愈大。
大气物理学:第四章 地面和大气中的辐射过程 (2)
F ,T A ,T
FB (,T )
FB(λ,T)—绝对黑体的分光辐出度; Fλ,T—物体的辐出度 Aλ,T—物体的吸收率
39
基尔霍夫定律
(2)比辐射率 ,T :物体的放射能力和黑体的辐射能力之。
F ,T A ,T
FB (,T )
,T
F ,T
FB (,T )
A ,T
(3)基尔霍夫定律的意义:
L( x , y , z , , , ,t )
dQ
d Ad d
(W·m-2·sr-1·μm-1)
1辐射场物理量
•辐射强度L(radiance辐亮度、辐射率)
光度计示意图
1辐射场物理量
CE318自 动跟踪 太阳分 光光度 计
1辐射场物理量
各向同性:L与观测方向(θ,φ)无关(L与方向有关 —各向异性。) 均匀辐射:L与观测位置(x, y, z)无关(L是观测位置 的函数—非均匀辐射。) 定常辐射:L与时间t无关( L是时间t的函数—非定常辐 射。 ) 朗伯体:辐亮度不随方向而变化的辐射体,通常我们把 太阳、陆地表面都看作是朗伯体。
7
1 辐射的基本知识
电磁波描述
波长
频率f 波数ν 波速c
f c 1 f
c
8 8
1 辐射的基本知识
例1:波长10mm对应的波数和频率?
f c 1 f
c
9 9
1 辐射的基本知识
10 10
1 辐射的基本知识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因此可以 用波长来区分辐射,并给以不同的名称,称之 为电磁波谱。
分米波
波长范围 100埃~0.4微米 0.4微米~0.76微米 0.76微米~3.0微米 3.0微米~6.0微米 6.0微米~15微米 15微米~1000微米 1~10毫米 1~10厘米 10厘米~1米
04长波辐射与辐射平衡
d L kab, [ L B (T )] sec d z
d L L B (T ) d
方程的解的形式为:(5.5.8a)(5.5.8b)
L ( , ) e
( 0 )
L ( 0 , )
( 0 )
吸收+放出
总变化(5.5.3)Leabharlann Z坐标下方程(5.5.4)
结果(5.5.8)
光学厚度坐标
方程(5.5.7) 解方程
d L kab, L d l A kab, d l L L
A B (T ) kab, B (T ) d l
d L k ab, [ L B (T )] dz
可求出在Z高度上的辐照度Eλ() 定义地面至Z处气层的漫射透过率
E ( 0 ) 2
f ,
1
0
e ( 0 ) d
f , ( 0 )
E ( ) E ( 0 )
2 e ( 0 ) d
0
1
对比平行辐射透过率和漫射 透过率表达示形式,若要把漫 射辐射当作平行辐射处理, 应当将其光学厚度加大1.66 倍。其原理是清楚的,因为 (0) 是这一层大气的垂直 光学厚度,垂直方向辐射的 光学路径最短,而其它方向 的路径都要加长,其吸收当 然也增加了。作为对各个方 向的积分,其最终效果是加 大 1.66 倍,因此也有人把 β 称为漫射因子
S0 1 R Ta 4 AL Tg 4 1 AL 4 S0 1 R As Ta 4 AL Tg 4 4
Tg 4 S0 2 1 R As 4 2 AL S0 4
大气科学中的地球辐射平衡与气候调节机制
大气科学中的地球辐射平衡与气候调节机制在大气科学中,地球辐射平衡是指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球自身辐射出的能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这一平衡关系对地球的气候调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球辐射平衡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气候调节机制。
一、地球辐射平衡的基本概念地球辐射平衡是指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球自身辐射出的能量之间的平衡状态。
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主要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能量,而地球自身辐射出的能量则主要为红外辐射。
当地球辐射出的能量与接收到的能量相等时,就达到了辐射平衡。
地球辐射平衡的维持依赖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太阳辐射的强弱取决于太阳角高度、云量、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等因素。
而地球辐射的强弱则受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影响。
当地球自身辐射的能量无法通过大气层逃逸时,就形成了温室效应,进而影响到地球的能量平衡。
二、地球辐射平衡的影响因素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辐射平衡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强度随着太阳角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云量、气溶胶等因素也会对太阳辐射的强度产生影响。
2. 温室气体: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地球辐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球辐射出的红外辐射,使其难以逃逸到太空中,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3. 云量和云的特性:云量的变化会影响地球的辐射平衡。
云层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的吸热能力,也可以吸收地球辐射,减少地球向太空散发热量的能力。
此外,云的高度、厚度和云滴的大小等特性也会对辐射平衡产生影响。
4. 地表特性:地表的颜色、纹理和海陆分布等特征也会对辐射平衡产生影响。
例如,黑色的地表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而白色的地表则会反射更多的太阳辐射。
三、气候调节机制1. 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向太空辐射的红外辐射,使其难以逃逸到太空中,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
温室效应的增强会导致地球变暖,引发气候的变化。
2. 云的反照率调节:云层对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反射和吸收会影响地球的辐射平衡。
地气系统辐射平衡
地气系统辐射平衡
地气系统辐射平衡是指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球向外辐射的热能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这个平衡状态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一、太阳辐射能量
太阳辐射能量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源来源,其波长范围从紫外线到红外线,其中可见光占据了大部分。
太阳辐射能量在进入大气层时会受到吸收、散射和反射等作用,最终只有一部分能够到达地表。
二、地球向外辐射的热能
地球向外辐射的热能主要来自于地面和大气层中的热量。
这些热量会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向上移动,并最终通过大气层顶部向宇宙空间散发出去。
三、影响因素
1. 大气成分:不同成分对太阳辐射和热能的吸收和散射具有不同的影响。
2. 地表特征:不同类型的地表对太阳辐射和热能的吸收和反射也有影响。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导致大气成分和地表特征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地气系统辐射平衡。
四、影响机制
1.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球向外辐射的热能并将其重新辐射回地球表面,从而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2. 反照率效应:地表反照率越高,太阳辐射能量被反射回大气层的比例就越高,从而减少了太阳辐射能量的到达地表的量。
五、应用
1. 气候预测:了解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对于预测气候变化非常重要。
2. 农业生产:不同类型的植物对太阳辐射和热能的需求不同,了解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3. 能源利用: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了解地气系统辐射
平衡后可以更好地利用太阳能。
综上所述,了解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对于人类生活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表能量平衡--课件
① 裸土或低覆盖区的土壤水分研究(采用热惯量法)
② 植物覆盖区,采用(农田)蒸散与作物缺水指数法
PPT课件
1
地表能量平衡 遥感研究
地表与大气的最主要 能源——太阳辐射以及相 伴的地球辐射。
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 辐射, 除了30%被大气顶 界反射回空间以及17%被 大气吸收外, 其大部分以 直射与漫射的形式到达地 表。
a1
一年一熟粮作 小麦
短草和灌丛 脏雪
-1.687 -2.889 -0.403 -1.687
3.213 3.214 3.219 3.213
a2
-2.197 -2.190 -2.211 -2.197
T1 T4 a1(T4 T5 ) a2
上式中不同地表类型的系数值
系数
下垫面类型
a1
a2
冬季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灌丛、
Net Radiometer measures all-wave radiation
PPT课件
9
“C&W”
Measuring components of radiation balance
Solarimeter can be shaded to measure only diffuse components
依据能量守恒与转换定
律, 地表接收的能量以不
同方式转换为其他运动形
式, 使能量保持平衡。
PPT课件
2
能量平衡 --- Energy balance
地表接收的能量(Rn)以不同方式转换为其它运动形式 ——
heating the air( H ), evaporating water(LE) and heating the soil
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
地球表面的辐射平衡任何一个物体都能不断地以辐射方式进行着热量交换。
地面和大气与其它物体一样,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这种热量交换。
在某段时间内,物体的辐射收支差值称为辐射差额。
当收入大于支出时,辐射差额为正值;反之,为负值;若收支相等,则称为辐射平衡。
差额为正时,物体有热量盈余,温度将升高;反之,则温度降低。
地面辐射差额为地面所吸收的太阳总辐射及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之差,以公式表示为:Rg=(Q+q)(1-a)-F0式中,Rg为地面辐射差额;(Q+q)是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a为地面对总辐射的反射率,(1-a)为地面的吸收率;F0为地面的有效辐射。
当地面收入的热量多于支出的热量,则地面温度不断升高;反之,则地温不断下降。
一般最高温度出现在从升温转为降温的转折点上,最低温度出现在从降温转为升温的转折点。
因此,晴朗无云的天气里,地面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高度角最高的正午,而是在午后一点钟左右;最低温度出现稍迟于日出时刻。
由于地面热量传输给大气,需要有一定时间,所以气温日变化的最高、最低稍落后于地温日变化的最高最低,这就是地面辐射差额的日变化情况。
地面辐射差额年变化因纬度而异,纬度愈低辐射差额正值的月份愈多;纬度愈高,辐射差额保持正值的月份就愈少。
如果把地面和对流层大气看成是一整体,来研究此系统的辐射差额,能更清楚地看出辐射差额随纬度分布的情况。
在这个系统中,收入部分是由地面和大气所吸收的太阳辐射所组成,而支出部分则是辐射到宇宙空间去的地面和大气长波辐射。
地气系统辐射差额是随纬度增高而由正值转变为负值的,在35°S到35°N之间的地气系统辐射差额为正值,在此范围以外的中、高纬度地区为负值。
辐射差额的这种分布,也正是引起高低纬度之间大气环流和洋流产生的基本原因。
地气系统辐射平衡
地气系统辐射平衡1. 引言地球的地气系统是指地球表面的地面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系统。
其中,辐射是地气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是指地球吸收和辐射的能量之间达到平衡的状态。
本文将探讨地气系统辐射平衡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2. 地气系统辐射过程地气系统的辐射过程涉及到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之间的能量交换。
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入射、地球表面的吸收和反射、大气层的吸收和发射等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平衡的主要来源,大气层和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程度取决于它们的特性。
太阳辐射中有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一部分到达地表。
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转化为热量,并通过热辐射的形式向大气层释放能量。
同时,地表也会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
大气层主要通过吸收和发射辐射来维持能量平衡。
大气层中的某些成分(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等)能够吸收地表释放的长波辐射,并发射出和地表相同波长的辐射。
这种过程被称为温室效应,它能够使地表温度升高。
地气系统中辐射平衡的关键在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吸收和辐射之间的平衡。
当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等于其辐射出去的能量时,就达到了辐射平衡。
3. 影响地气系统辐射平衡的因素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3.1 大气层成分大气层中的成分对辐射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并重新辐射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因此,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会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3.2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平衡的主要来源,其强度会随着地球轨道位置和大气层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例如,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太阳黑子活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
3.3 地表特性地球表面的特性也会对辐射平衡产生影响。
例如,地表的反射率取决于其颜色、纹理等因素,不同的地表特性会导致不同的辐射吸收和反射。
而不同的地表特性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也会对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产生影响。
3.4 云层和气溶胶云层和气溶胶是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会对辐射平衡产生影响。
《土壤学》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与热量状况
(五)土壤水贮量(方/亩或吨/亩)
=2/3 ×水层厚度
(六)墒情:干墒、黄墒、灰墒、黑墒 干、 润、 潮、 湿
三、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 (一)烘干法:常用
1、经典烘干法 :恒温箱105-110 ºC烘干称重计算
2、快速烘干法 :红外线烘干法、微波炉烘干法、酒精燃 烧法、电炉法等。
(三)土壤空气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 通气不良产生还原性气体H2S、CH4、
H2、NO等会严重危害作物生长,CO2 过多致使土壤酸度增高,致使霉菌发育, 植株生病
氧扩散率(ODR与不同植物状况之间关系)
植物
茎叶菜 莴苣 菜豆 甜菜 草莓 棉花 柑橘
土壤类型
壤土 粉砂壤土
壤土 壤土 砂壤土 粘壤土 砂壤土
一是受辐射、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二是受土壤含水率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
土面蒸发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 1、大气蒸发控制阶段 2、土壤导水快慢控制阶段
在土壤不是很湿能进入田间时,应及时锄地松土, 减少水分蒸发。 3、水汽扩散阶段
一般情况下,只要土表有1~2mm干土层就能显著降 低蒸发强度。
田间土壤水分收支示意图
总水势(Ψt) Ψt=Ψm+Ψp+Ψs+Ψg
(二)土壤水吸力
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 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与土水势的意义一致,但只是 基质吸力和溶质吸力的和。
(三)土水势的测定
• 主要有张力计法(测定基质势最 常用)
• 压力膜法 • 冰点下降法 • 水气压法等
张力计法
压力膜法
冰点下降法
中耕
3. 合理灌溉排水,及时增减土壤水分。
变漫灌、畦灌、沟灌等地面灌溉方式为波涌灌、膜 下灌等改良的灌溉方式,有条件的可采用较为先进 的滴灌、喷灌和渗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有效辐射的主要因子有:地面温度,空气温度, 空气湿和云况。还与地表面的性质有关,平滑地表面 的有效辐射比粗糙地表面有有效辐幅射小;有植物覆 盖时的有效辐射比裸地时的有效辐射小。 ۞有效辐射的日变化:其日变化具有与温度日变化相似 的特征。在白天,由于低层大气中垂直温度梯度增大, 所以有效辐射值也增大,中午12-14时达最大;而在夜 旬由于地面辐射冷却的缘故,有效辐射值也逐渐减小, 在清晨达到最小。当天空有云时,可以破坏有效辐射 的变化规律。
当日出日落时,h 0, 则由sinh 0得:
0 cos tan tan
1
(1)在春分点,δ=0,ω0=π/2,则:
I 0T S日 cos 2 D
太阳辐射日总量的分布与纬度的余弦成正比,即随纬 度增加,S日减少,南北半球对称。
(2)在赤道,φ=0,ω0=π/2,则:
1. 反射辐射:到达地表的总辐射有一部分由于反射作 用而返回天空,这部分被地表反射进入太空的短波辐 射叫地表反射辐射。 ₪ 2. 地表反射率: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与地表反射的太 阳辐射之比。 ₪ 3. 影响反射辐射的因素 影响反射辐射的因素主要是:1〉太阳高度角 2〉下垫 面的颜色 3〉干湿程度 4〉表面粗糙度。 ₪ 4. 云的反射率 云的反射率依赖云的厚度,形状和太阳高度角,同时 还与云的黑度和下垫面的反射率有关。
1994年翁笃鸣和高歌等人根据北京、拉萨等站实测晴 天总辐射资料,提出了f的另一种形式: f=a+bln(1+e), a=0.183(p/p0),b=0.0542+0.0598(p/p0)
(b)有云天空总辐射的计算公式:
Q S日 a bs1
其中a, b 为总辐射的经验系数,且要求a+b=1。
日出以前,地面上总辐射的收入不多,其中只有散射 辐射;日出以后,随着太阳高度的升高,太阳直接辐 射和散射辐射逐渐增加。但前者增加得较快,即散射 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的成分逐渐减小;当太阳高度升 到约等于8°时,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相等;当太阳高 度为50°时,散射辐射值仅相当总辐射的10%-20%, 到中午时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强度均达到最大值; 中午以后二者又按相反的次序变化。
综合以上两种影响,到达地面的 太阳辐射可以写为:
I0 m辐射随纬度的变化:
I0 I 2 cos D
(1)当δ =0时,春、秋分点:赤道太阳辐射最大,极地 最小;在赤道,太阳辐射在春秋分点达到最大, 冬夏至最小; (2)当φ =δ时,太阳辐射在回归线上达到最大,并以 回归线为分界线,向南向北递减。
地球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得到太 阳能,同时放出长波辐射,在一定的时期 气候系统处于能量平衡状态。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 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一 是经过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即为散射辐射, 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设日地距离为r,日地平均距离为r0,I、I0分别为距
云的影响可以使这种变化规律受到破坏。例如,中午 云量突然增多时,总辐射的最大值可能提前或推后, 这是因为直接辐射是组成总辐射的主要部分,有云时 直接辐射的减弱比散射辐射的增强要多的缘故。在一 年中总辐射强度(指月平均值)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总辐射值是向着 高纬方向不断减 小的,但在赤道 地区因阴天频率 大而值有所减小。 太阳总辐射的等 值线分布基本上 具有带状特征, 由于云量非均匀分布而在下列地区带状特征受到破坏: (1)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加拿大西海岸、北欧、南 美西南沿海及其他地区),这里气旋活动强烈; (2)信风逆温和冷洋流影响下的热带海洋东部地区; (3)季风环流活动区(印度半岛、亚洲东岸及印度洋西 海岸)。
地面辐射能量的收支,决定于地面的辐射差额。当 Rg>0时,即地面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大于地面的有效辐 射,地面将有热量的积累;当Rg<0时,则地面因辐射 而有热量的亏损。
۞ 影响地面辐射差额的因子:影响地面辐射差额的因子
很多,除了总辐射和有效辐射的因子外,还应考虑地 面反射率的影响。反射率是由不同的地面性质决定的 ,所以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地面辐 射差额值有显著的差异。
则:I I 0 sinh 2
D
sinh 为太阳高度角。
sin sin cos cos cos I0 I0 则: I sinh 2 sin sin cos cos cos 2 D D
由:sinh D=r/r0为日地相对距离, δ为太阳赤纬:-23.5~+23.5˚, ω为时角 。
到达地表的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为总辐射。
(a)晴天太阳总辐射的计算公式:
1954年M.E.别尔梁德通过近似求解太阳辐射传输方程, 从理论上得出一个简单的晴天太阳总辐射计算式。
I 0sinh Q0 1 fm
其中I0为太阳常数,m为大气光学质量,f为表征大气混 浊度和地表反射特性的参数。 f=ετ0 ε为对太阳辐射的后向散射率,τ0为垂直方向上的大气 光学厚度。
0 0 S日 0
0
S日
I 0T sin 2 D
(4)在永夜区:
在永昼区:
S日 0 I 0T S日 2 sin sin D
(a)在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在一相当宽的纬度带内发 生变化甚小,在极地达到最大。这是由于在夏半球, 日照时间随纬度增加而增长,从而使太阳辐射日总量 随纬度增加而增大,补偿了因太阳高度随纬度增加而 减小造成的太阳辐射日总量随纬度增加而减小的现象。 (b)在冬半年,日照时间随纬度增大而缩短,太阳高度 角随纬度的增加亦减小,因此冬半年太阳辐射日总量 随纬度的变化较大,南北梯度大。
۞ 有效福射的年变化:有效福射的年变化也与气温的年
变化相似,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但由于水汽和云的 影响使有效辐射的最大值不一定出现在盛夏。我国秦 岭、淮河以南地区有效辐射秋季最大,春季最小;华 北、东北等地区有效辐射则春季最大,夏季最小,这 是由于水汽和云况的影响。
₪
3.地面辐射平衡: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所吸收的 太阳总辐射与它的有效辐射之差为地面辐射平衡或地 面辐射差额或地面净辐射量。 则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辐射平衡R方程可写为: R=(S+D)(1-α)-F0 其中S、D、F0分别为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有效辐射 ,α为反射率。
S日 m 1 Pm sinh D 2
太阳高度角增大时,到达近地面层的直接辐射增强,散 射辐射也就相应地增强;相反,太阳高度角减小时,散 射辐射也弱。大气透明度不好时,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 增多,散射辐射增强;反之,减弱;云也能强烈地增大 散射辐射。上图是在我国重庆观测到的晴天和阴天的散 射辐射值。由图可见,阴天的散射辐射比晴天的大得多。 同直接辐射类似,散射辐射的变化也主要决定于太阳高 度角的变化。一日内正午前后最强,一年内夏季最强。
₪
1.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 射。 ₪ 2.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Eg)与地面吸收的大 气逆辐射(δEa)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以F0来表示 ,则: F0=Eg-δEa 通常情况下,地面温度高于大气温度,地面有效辐射 为正值。这意味看通过长波辐射的放射和吸收,地表 面经常失去热量。只有在近地层有很强的逆温及空气 湿度很大的情况下,有效辐射才可能为负值,这时地 面才能通过长波辐射的交换而获得热量。
I 0T S日 cos 2 D
太阳辐射日总量与太阳赤纬的余弦成正比。一年四季 的变化中,在春秋分δ=0, S日最大,冬夏至δ=23.5˚, S日最小。
(3)在极地, φ=π/2,则:
I 0T S日 0 sin 458.4 sin 2 D
夏季极地的太阳辐射日总量与太阳赤纬的正弦成正比。 冬至: 夏至:
۞地面辐射差额的日变化:一般夜间为负,白天为正。 由负值转到正值的时刻一般在日出后1h,由正值转到 负值的时刻一般在日落前1-1.5h。
无云情况下,地面辐射差额各分量的日变化
上海市7月份晴天辐射差额的日变化
۞地面辐射差额的年变化:引起年变化的原因是太阳高 度的年变化、地表状况反射状况的变化、各雨带的季 节性变化。在一年中,一般夏季辐射差额为正,冬季 为负值。通常最大值在夏季,受雨季的影响,地面辐 射差额的最大值可能出现在雨季的前后;最小值在冬 季。不同纬度上,地面辐射差额年变化不同,在 23.5SN纬度之间,地面辐射差额的年变化曲线是双峰 型,即一年有两次最大值;在23.5NS以北或以南,地 面辐射差额的年变化是单峰型。
(b)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愈厚, 如图所示。当太阳高度角最大时,通过大气层的射程 为AO;当太阳高度角变小,光线沿CO方向斜射时,通 过大气的射程为CO。显然,大气厚度CO>AO,因此太 阳辐射被减弱也较多,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就较少。
考虑到大气的透明度时,则:
I0 I 2 Pm D
其中P为波长范围内的平均透明系数,P值与大气中的湿 度、纬度大气质量数有关。 (1)大气透明系数随大气中湿度的增加而减小。一 般冬季湿度小,夏季湿度大,所以冬季的大气 透明系数比夏季大; (2)一般说来,大气透明系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3)大气透明系数还随大气质量数m的改变而改变, m值增大,P值增大。
设I是单位时间内的太阳辐射能量,ds为dt时间内的辐 射能,则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为:
I0 ds 2 sin sin cos cos cos dt D
dt为时间,用时角代换 : 则:
T dt d 2
I 0T sin sin cos cos cos d ds 2 2D
对一天可照时间积分,积分从日出- ω 0到+ ω 0日落, 得到太阳辐射日总量:
S日
0
ds
0
0
0
I 0T sin sin cos coscos ds 2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