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相变
第四章 马氏体相变
第四章 马氏体相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材料相变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领域。
其中,固态相变是最为基础和广泛的相变形式之一。
在这其中,马氏体相变是一个相对特殊和有意义的相变过程。
一、马氏体相变的定义和分类马氏体相变,是指在含碳钢中,当钢经过一定的热处理过程后,在室温下形成一种具有变形性能的组织结构。
其核心原理是在高温下形成一种奥氏体,然后通过快速冷却过程,在室温下形成一种具有弹性、变形及塑性的马氏体组织结构。
根据马氏体相变的不同起始组织结构,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由完全奥氏体组成的马氏体相变,另一类是由贝氏体(以及在贝氏体上产生马氏体)组成的马氏体相变。
1.完全奥氏体马氏体相变当钢经过高温处理后,在其细小的晶粒中,完全转化为奥氏体组织。
通过钢的快速冷却 (通常在水、油、盐水等介质中进行),奥氏体中的部分碳原子被固溶,在马氏体的组织中重新排列,最终形成一种具有高强度和塑性的马氏体组织结构。
这种马氏体相变过程,称为完全奥氏体马氏体相变。
2.贝氏体马氏体相变贝氏体正常情况下是由冷却慢、回火温度低的钢中形成的。
它是由一种由铁与铁素体间化合物构成的细小晶粒组成的组织,这种组织强度比较低,韧性高,且具有较高的弹性变形和形变能力。
当这种钢经过高温处理后,由于组织发生了相变,大量贝氏体消失,而代替它的则是奥氏体组织。
这样在快速冷却的过程中,就会在奥氏体中形成一定数量的针状马氏体组织结构。
二、马氏体相变的影响因素马氏体相变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变量和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些因素包括:1.冷却速度作为一种固态相变过程,马氏体相变的核心就是快速冷却过程。
通常来说,冷却速度越快,产生的马氏体组织也就越细小,强度也就越高。
2.合金元素含量合金元素在钢制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调节钢的合金成分和钢的性能,使钢的性能得到提升。
其中,加入Cr、Ni、Mn等元素可以有效地提高马氏体相变的开始和结束温度,这有利于得到良好的马氏体组织结构。
《马氏体相变 》课件
2 条件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马氏体相变的条件是实现马氏体相变的必要 前提,它们直接影响马氏体晶体结构和材料 性能的形成和转化。
马氏体相变的过程
1
马氏体相变的步骤和原理
马氏体相变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形变和回复过程,当材料由奥氏体转变为马氏 体时,晶体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
2
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马氏体相变的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如温度、压力、组织性能等,需要注 意这些影响因素对相变的影响。
应用领域
哪些领域得到应用?
马氏体相变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材料等领域, 如机械弹簧、手机天线、记忆合金等。
应用的优势和局限是什么?
马氏体相变具有自修复性、快速响应、压电性、形 状记忆等特性,但仍然存在加工困难和应用的局限 性等问题。
结论和展望
总结发现和成果
本课件详细介绍了马氏体相变的背景、条件、过程和应用,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 现状。
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马氏体相变技术在自动化、能源、环境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期待它能在未来发挥 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 李新. 材料科学[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 关辰. 马氏体相变的研究进展[C]// 2019第五届全国现代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9: 254-259. • 郭宝昌, 焦彦龙. 马氏体晶体几何结构及马氏体相变过程的研究进展[J]. 您刊, 2018, 39(05): 57-63.
马氏体晶体结构
晶结构是什么?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是单斜晶体结构,其单斜晶体形 状由一维位错和孪晶形成。
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马氏体晶体中存在位形、变形、弹性、能量等多种 耦合,与其他晶体类似,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性质。
马氏体相变
极快,特点:马氏体降温瞬间形核,瞬间长大,可以认为 马氏体转变速度取决于形核率而与长大速度无关。 马氏体转变量取决于冷却所达到的温度,而与时间无关。
2、等温形成马氏体的动力学
特点:马氏体等温形核,瞬间长大,形核需要孕育期,形核率 随过冷度增大而先增后减,转变量随等温时间延长而增加。等 温转变动力学图呈C字形。
各种马氏体的晶体结构、惯习面、亚结构、位向关系汇总表
2、影响马氏体形态及亚结构的因素
化学成分 马氏体形成温度 奥氏体的层错能 奥氏体与马氏体的强度 主要是化学成分和马氏体形成温度
化学成分:片状马氏体的组织形态随合金成分的变化而改变。
对于碳钢: 1)C%<0.3%时, 板条马氏体; 2)0.3%~1.0%时,板条和透镜片状混合的马氏体; 3)C% >1.0%时, 全部为透镜片状马氏体。并且 随着C%增加,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逐渐增加。 合金元素: 1)缩小γ相区,促进板条马氏体。 2)扩大γ相区,促进透镜片状马氏体。
特征5:转变的非恒温性和不完全性
1. 奥氏体以大于某一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到某一温度(马氏 体转变开始温度Ms),不需孕育,转变立即发生,并且以极大 速度进行,但很快停止,不能进行终了。为使转变继续进行, 必须继续降低温度,所以马氏体转变是在不断降温的条件下才 能进行。当温度降到某一温度之下时,马氏体转变已不能进行, 该温度称为马氏体转变终了点即Mf 。 2. 马氏体转变量是温度的函数,与等温时间无关。马氏体的降温 转变称为马氏体转变的非恒温性。由于多数钢的 Mf 在室温以下, 因此钢快冷到室温时仍有部分未转变奥氏体存在,称为残余奥氏 体,记为Ar。有残余奥氏体存在的现象,称为马氏体转变不完全 性。要使残余奥氏体继续转变为马氏体,可采用冷处理。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一、马氏体相变的概念及基本过程马氏体相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
奥氏体是指碳钢中的一种组织结构,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但强度和硬度较低;而马氏体则是碳钢中另一种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但韧性较差。
因此,在特定情况下将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过程包括两个阶段:淬火和回火。
淬火是指将钢件加热至适宜温度后迅速冷却至室温,使其形成完全马氏体组织;回火是指将淬火后的钢件加热至适宜温度后进行恒温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使其形成具有良好韧性和适当硬度的马氏体-贝氏体组织。
二、影响马氏体相变的因素1. 淬火介质淬火介质的选择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非常大。
常用的淬火介质包括水、油和空气等。
水冷却速度最快,可以使钢件形成完全马氏体组织,但易产生变形和裂纹;油冷却速度较慢,可以降低变形和裂纹的风险,但易产生不完全马氏体组织;空气冷却速度最慢,可以避免变形和裂纹,但难以形成马氏体组织。
2. 淬火温度淬火温度是指将钢件加热至何种温度后进行淬火。
淬火温度越高,钢件中残留奥氏体的含量越高,从而影响马氏体相变的程度。
一般来说,淬火温度越低,马氏体相变越充分。
3. 回火温度回火温度是指将淬火后的钢件加热至何种温度进行回火处理。
回火温度对马氏体-贝氏体组织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回火温度都会导致组织不均匀或性能下降。
4. 淬火时间淬火时间是指将钢件放入淬火介质中的时间。
淬火时间越长,相变程度越充分,但也容易产生变形和裂纹。
三、马氏体相变的应用马氏体相变广泛应用于制造高强度、高硬度的零部件。
例如汽车发动机凸轮轴、齿轮、摇臂等零部件,以及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发动机叶片、转子等部件均采用了马氏体相变技术。
此外,马氏体相变还可以用于制造刀具、弹簧等产品。
总之,马氏体相变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技术,在提高材料强度和硬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其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该技术,并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马氏体相变的特点
马氏体相变的特点
马氏体相变的特点
马氏体相变是金属和合金在温度变化时出现的一种结构变化现象,它的特点主要是结构的拉伸和缩紧。
一、温度变化范围狭窄
马氏体相变的温度变化范围很狭窄,一般是5℃左右,也有变化范围大于10℃的,但都不是很多。
二、变化量小
马氏体相变的变化量较小,长度变化很小,一般变化不超过0.1~
0.2%。
三、温度变化率大
温度变化率较大,当温度在马氏体相变范围内,由于结构的拉伸和缩紧,长度会变化很大,可达数十倍,温度变化率也很大,可达数百倍以上。
四、延展性差
马氏体相变的导热性能差,其密度和硬度较大,所以延展性也很差,一般变化不超过0.2%。
五、热力学易变
热力学可以显示马氏体相变时金属和合金的温度变化,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状态的各项物理性能,如结构、强度、尺寸等。
六、熔化温度变化
马氏体相变还会影响金属和合金的熔化温度,一般情况下,熔化
温度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
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相变的
分子动力学模拟
200,000 Zr atoms 1024-node Intel Paragon XP/S-150
六. 不同材料中的马氏体转变 1. 有色合金 许多有色合金也存在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外形基本上仍属条片状,金相形貌与铁基 马氏体有区别。 马氏体亚结构多为层错和孪晶,极少有位错型。
' '
薄板状马氏体
薄片状马氏体
三. 马氏体转变的热力学 1. 相变驱动力
G
T0为相同成分的马氏 体和奥氏体两相热力学 平衡温度,此时
ΔGγ→α′
ΔGγ→α’ = 0
ΔGγ→α’ 称为马氏体相 变驱动力。 Ms T0 Gα′ Gγ T
自由焓——温度曲线
2. 转变温度Ms和Mf 相变驱动力用来提供切变能 量、亚结构畸变能、膨胀应变 能、共格应变能、界面能等, 所以要有足够大相变驱动力。 Ms为马氏体转变起始温度, 是奥氏体和马氏体两相自由能 之差达到相变所需的最小驱动 力(临界驱动力)时的温度。 Mf为马氏体转变终了温度。 T
(3) 其它形貌马氏体 在高碳钢,高镍Fe-Ni-C合金中, 或在应力诱发作用下,会形成蝶 状马氏体。 呈V形柱状,成片出现。 两翼的惯习面为{225}γ,夹角 为136°,结合面为{100}γ。 位向关系为K-S关系。
蝶状马氏体 {100}γ
晶内亚结构为位错,无孪晶。
136°
蝶状马氏体示意图
(155)
(321) 和 (332) 之间
{111} {133} {8,8,11}β {344}β {344}β {100}β
2. 无机材料 1963年Wolten根据ZrO2中正方相t→单斜相m的转 变具有变温、无扩散及热滞的特征,将这种转变称 为马氏体转变,ZrO2中的t→m相变还表现出表面浮 凸及相变可逆的特点。 在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矿物质、陶瓷以及水泥的 一些晶态化合物中也有切变型转变。如压电材料 PbTiO3、BaTiO3、及K(Ta、Nb)O3等钙钛氧化物高 温顺电性立方相→低温铁电性正方相的转变;高温 超导体YBaCu2O7-x高温顺电相→超导立方相的转变 均为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相变
体片的惯习面有一定的分散度,会因马氏体片的析出先后
和形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位向关系
由于马氏体是以切变方式形成的,这就决定了马氏体与
母相间是共格的,它们间存在确定的位向关系。
如果两相中的原子密排面或者密排方向相互平行或者接
近平行,则形成的相界能较低。
已发现的位向关系主要有:
① K-S(Kurdjumov-Sachs)关系:在Fe-1.4%C合金中发现的
故Ms点的物理意义是奥氏体与马氏体的自由能差达
到相变所需要的最小驱动力时的温度。
当T0一定时,Ms点越低,相变阻力越大,相变需要
的驱动力也越大。
因此,在Ms点处的相变驱动力可近似表达为:
GV SV (T0 M s )
2、影响马氏体相变点的因素
T0以及Ms、Mf、As、Af是表征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温 度,不同合金或者同一合金在不同条件下,这些特征温度 是不同的,相变的某些性质也就不同,研究影响这些特征 温度的因素对合金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Zener阐述了在fcc结构中原子密排面上的全位错分解为两个不全 位错,不全位错之间的层错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将转变为bcc结构,从而解 释了fcc→bcc的马氏体转变。
全位错分解为不全位错是能量降低的自发过程,分解后的不全位错由于 位错弹性应力场的相互排斥而分开;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扩展位错有一个 平衡距离,只有层错能较低的扩展位错才有足够的宽度用于马氏体形核。 这种形核模型在有些合金中已被观察到,故有一定的实验依据。
时,奥氏体转变结束,马氏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
Fe-Ni和Au-Cd合金的马氏体转变可逆性比较
冷却时的马氏体转变始于Ms点,终于Mf点;加热时奥氏 体转变始于As点,终于Af点。Fe-Ni和Au-Cd合金在加热 和冷却过程中都出现了相变滞后现象。
马氏体相变的名词解释
马氏体相变的名词解释马氏体相变是固态材料在经历加热后,发生固态相变形成马氏体的一种自发性相变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于固态材料中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其宏观性质发生显著改变。
马氏体相变是一种重要的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材料加工、制造以及机械、电子等领域。
马氏体是一种具有特殊晶体结构的金属或合金相。
通过马氏体相变,材料的原子排列发生变化,从立方晶系转变为正交晶系,这种转变导致了材料在微观尺度上的形变。
马氏体相变在材料中的应用包括增加材料的硬度、降低材料的延展性、改变材料的导电性等。
马氏体相变过程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组成、冷却速率以及外加应变等手段来实现。
根据不同的材料组成和处理方式,马氏体相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亚稳的马氏体相变、稳定的马氏体相变等。
亚稳的马氏体相变具有可逆性,即可以通过加热使马氏体再次转变为原有的相,而稳定的马氏体相变则是不可逆的,材料无法通过加热来回复到原有的相。
马氏体相变的研究在金属、合金和陶瓷等材料中广泛进行。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理论模拟等方法,探索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其相变机制。
他们研究材料的组成、热处理条件以及外部应力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并尝试开发新的材料设计和加工方法来改变马氏体相变的性质。
在材料科学领域,马氏体相变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高强度材料、形状记忆合金和超弹性材料等。
高强度材料通过马氏体相变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在制造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形状记忆合金则是一种具有记忆效应的特殊合金材料,可以通过马氏体相变来实现形状的记忆和恢复。
超弹性材料具有很高的弹性形变能力,可以通过马氏体相变来实现材料的超大形变。
总结来说,马氏体相变是固态材料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种自发性相变,其通过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原子排列来实现材料性能的改变。
马氏体相变对于材料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材料制造、加工以及电子等领域的应用也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研究者们将继续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马氏体相变
在中、高碳钢, 高镍的 Fe-Ni 合金 中出现,形成温 度较低。
图4-14 片状马氏体示意图
先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横贯整个奥氏体晶粒,使 后形成的马氏体片的大小受到限制。后形成的马氏 体片,则在奥氏体晶粒内进一步分割奥氏透镜状,多数马氏 体片的中间有一条中脊面,相邻马氏体片互不平行, 大小不一,片的周围有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
§4.3.4 工业用钢淬火马氏体的金相形态
(1)低碳钢中的马氏体 C%<0.3%的低碳钢、低碳低合金 钢,如 20# 、 15MnVB 钢等,组织为 板条马氏体,具有高强度、高韧性、 低的冷脆转化温度。
(2)中碳结构钢中的马氏体 如45#、40Cr 钢等,淬火后为板条马 氏体+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由于通常选用较低的奥氏体化温度, 淬火后获得的组织极细,光学显微镜较 难分辨。
扁八面体: 长轴为 2a ,短轴为c α-Fe点阵中的这个扁八面体间隙在短轴方向上的 半径仅为0.19埃,而碳原子有效半径为0.77埃, 因此,在平衡状态下,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极小 (0.006%)。 一般钢中马氏体的碳含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值,所 以会引起点阵发生严重畸变。 短轴方向的铁原子间距伸长36%,而在另外两个 方向则收缩4%,使体心立方变成体心正方点阵。
(1)化学成分和形成温度的影响
Ms点高 ---- 形成板条马氏体。
Ms点低 ---- 形成片状马氏体。
C%↑ → Ms ↓ 板条M → 板条M+片状M →片状M 位错M → 孪晶M
随碳含量增加及温度降低,马氏体形态由板条状向片状转化
合金元素: 缩小γ相区的元素均促使得到板条马氏体 扩大γ相区的元素均促使得到片状马氏体
亚结构为细小孪晶,一般集中在中脊面附近,片 的边缘为位错。随形成温度下降,孪晶区扩大。 马氏体片互成交角,后形成的马氏体片对先形成 的马氏体片有撞击作用,接触处产生显微裂纹。
马氏体相变及记忆.pptx
体迁移,每个原子移动的距离不超过一个原子间距,且原子之间的相对位
置不发生变化。
•
1、一些具有有序结构的合金发生马氏体转变后有序结构不发生变化;
•
2、Fe-C合金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后,C原子的间隙位置保持不变;
•
3、马氏体转变可以在相当低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且转变速度极快。
例如:Fe-C、Fe-Ni合金,在-20~-196℃之间一片马氏体形成的时间约
3.马氏体相变的动力学分析 马氏体相变由于其具有转变速度快的特点,研究其动
力学转变特点很困难,可以将马氏体转变的动力学分成 三种情况。
1 马氏体降温形成(降温形核、瞬间长大)
2、等温转变(等温形核、瞬间长大)
3、表面转变
第32页/共52页
1、马氏体降温形成(降温形核、瞬间长大)
特点:
(1)由于降温形成的ΔG 很大,共格关系(势垒低,界面 阻力很小),因此形核率很大,转变速度极快,可认为 与长大速度无关; (2)爆发式转变,总转变量与温度有关 (3)细晶粒爆发量较少,晶界是爆发传递的障碍。
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热力学条件示意图
第25页/共52页
3、影响Ms点的主要因素
1)化学成分
(1)C%影响
C%的影响最为显,C% 升,Ms 和Mf均下降,马氏体转 变温度区间移向低温,残余奥 氏体量增加。
碳含量对MS、Mf的影响
第26页/共52页
2)合金元素
总体上: ① 除了Co、Al 提高Ms外,合金元素均有降低Ms作用。 ②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加热时溶入奥氏体中很少,对Ms点影响不大。 ③ 合金元素对Ms点的影响表现在影响平衡温度T0和对奥氏体的强化作用。
为均匀切变。 • 造成均匀切变且惯习面为不变平面的应变即为不变平面应变。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引言马氏体相变是指固体材料经过快速冷却或机械应力作用后,在普通的冷处理条件下发生的晶体结构相变现象。
马氏体相变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马氏体相变的定义、形成机理、基本特征以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马氏体相变的定义马氏体相变是指固体材料在冷却过程中经历组织相变,从高温相变为低温相的过程。
这种相变过程是一种固态相变,属于无序到有序的结构转变,通常发生在低温下。
马氏体相变的特点是快速、均匀和可逆的。
马氏体相变的形成机理马氏体相变的形成机理主要涉及晶格畸变、原子扩散和位错运动等过程。
通常情况下,当固体材料经历冷却过程时,晶格会发生畸变,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这种畸变能够通过原子的扩散来进行传播,并且位错运动也会促进马氏体相变的形成。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马氏体相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快速性:马氏体相变是一个快速的相变过程,通常在毫秒至微秒的时间尺度内发生。
这种相变速度快的特点使得马氏体相变在某些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形状记忆合金。
2.可逆性:马氏体相变是可逆的,即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马氏体又会重新转变为高温相。
这种可逆性使得马氏体材料可以多次进行相变过程,具有重复使用的特点。
3.形状记忆效应:马氏体相变材料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即在经历应力作用后,材料可以保持其原来的形状。
这种形状记忆效应使得马氏体相变材料在机械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医疗器械和航空航天。
4.结构转变:马氏体相变是由无序的高温相向有序的低温相转变的过程。
在相变中,晶格结构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磁性能等。
马氏体相变的应用马氏体相变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形状记忆合金:马氏体相变材料在形状记忆合金中有广泛的应用。
形状记忆合金可以通过调控温度或应力来改变其形状,并且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和稳定性。
这种特性使得形状记忆合金在医疗器械、汽车工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6)第5章-马氏体相变
金属学
3.片状马氏体的特征 其特征:相邻马氏体片互不平行 而是呈一定的夹角排列,在显微镜 下观察时呈针状或竹叶状。初生者 较厚较长,横贯整个奥氏体晶粒 (第一片分割奥氏体晶粒,以后的 马氏体片愈来愈小。),但一般不 穿透晶界;次生者尺寸较小。初生 片与A晶界之间、片与片之间互相撞 击,形成显微裂纹。当 WC ≈1.4~ 2.0%时除具有上述特征外,片的中 央有中脊,在两个初生片之间常见 到呈“Z”字形分布的细薄片。立体 形态为双凸透镜状,断面为针状或 竹叶状。
金属学
2.惯习面与位向关系 马氏体转变时马氏体与奥氏体存在着严 格的晶体学关系:位向关系和惯习面 一、 惯习面 二、 位向关系
金属学
。
金属学
1.转变不需要扩 散 2.切变主导型点 阵畸变式转变 3.转变时的动力 学和生成相形貌 受转变过程中产 生的弹性应变能 控制
金属学
三、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钢中马氏体的形态很多(有五种),其中板条马 氏体和片状马氏体最为常见。 a. 板条马氏体: 低碳钢中的马氏体组织是由 许多成群的、相互平行排列的板条所组成,故称为 板条马氏体。板条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为高密度的 位错,故又称为位错马氏体。还称为低碳马氏体。 b. 片状马氏体: 在高碳钢中形成的马氏体完 全是片状马氏体。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呈针状或竹叶 状,又称针状马氏体。片状马氏体内部的亚结构主 要是孪晶,故片状马氏体又称为孪晶马氏体。还称 为高碳马氏体。
金属学
3.板条马氏体的组织特征 其组织特征:每个单元呈 窄而细长的板条,板条体自奥 氏体晶界向晶内相互平行排列 成群,其中的板条束为惯习面 相同的平行板条组成,。板条 宽度0.1~0.2微米,长度小于 10微米,板条间有一层奥氏体 膜;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包含几 个板条群。一个奥氏体晶粒有 几个束,一个束内存在位向差 时,也会形成几个块。板条群 之间为大角度晶界,板条之间 为小角度晶界。 板条的立体形态可以是扁 条状,也可以是薄片状;
第4章 马氏体转变
惯习面:马面示意图
M板条或 片总是平 行于母相A 某个晶面
(5)马氏体相变的非恒温性和不完全性
M转变非恒温性的特点
1)无孕育期,在一定温度下转变不能进行 到底。 2)有转变开始和转变终了温度。M转变在 不断降温下进行,转变量是温度的函数 3)有些Ms在0℃以下的合金,可能爆发形 成 4)有些可能等温形成,但不能转变完全。
二、影响M形态和亚结构的因素
一)化学成分 C:为主要因素 C%,由M板条M片、M薄板 C<0.3% 板条状 C>1.0% 透镜片状M 0.3-1.0% 板条和片混合结构
合金元素影响(Me):
(1)缩小相区的 Me(Mo、W、Si、Al、 Nb、V等) 板条M (2)扩大相区的Me(Ni、Mn、Cu、N) 促使板条M转化为片状 能显著降低层错能的Me ’-M
(4)片状马氏体尺寸决定因素:
① 奥氏体晶粒越粗大,则马氏体片越大; ② 奥氏体晶粒越细小,则马氏体片越小。 ③当最大尺寸的马氏体片小到光学显微镜 无法分辨时,便称为隐晶马氏体。 例:高碳钢尤其是高碳合金钢,由于正常 淬火时有大量未溶碳化物,阻碍了奥氏体晶 粒的长大,晶粒细小,淬火得到的马氏体一 般都是隐晶马氏体。
(5)透镜片状马氏体的亚结构:
① 主要是孪晶。 ② 孪晶间距约为5~10nm,因此片状马氏体又称为孪 晶马氏体。 ③ 孪晶仅存在于马氏体片的中部,在片的边缘则为 复杂的位错网络。形成温度愈低,孪晶区所占比例就愈大。 ④ 片状马氏体的惯习面及位向关系与形成温度有关: 形成温度高时,惯习面为{225},位向关系为K-S关系;
形成温度低时,惯习面为{259},位向关系为西山关系。
⑤ 在马氏体针的中间有一直线,称为中脊。在 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清楚,这个中脊面是密度很 高的微细孪晶区。
马氏体
一.马氏体的定义马氏体是经无(需)扩散的,原子集体协同位移的晶格改组过程,得到具有严格晶体学关系和惯习面的,相变常产物中伴生极高密度位错,或层错或精细孪晶等晶体缺陷的整体组合。
马氏体相变:原子经无需扩散的集体协同位移,进行晶格改组,得到的相变产物具有严格晶体学位向关系和惯习面,极高密度位错,或层错或精细孪晶等亚结构的整合组织,这种形核----长大的一级相变,称为马氏体相变。
二.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1.马氏体相变的无扩散性在较低的温度下,碳原子和合金元素的原子均已扩散困难。
这时,系统自组织功能使其进行无需扩散的马氏体相变。
马氏体相变与扩散性形变不同之处在于晶格改组过程中,所有原子集体协同位移,相对位移量小于一个原子间距。
相变后成分不变,即无扩散,它3仅仅是成分改组。
2.位相关系和惯习面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特点是新相和母相之间存在一定的位向关系。
马氏体相变时,原子不需要扩散,只作有规则的很小距离的移动,新相和母相界面始终保持着共格和半共格连接,因此相变完成之后,两相之间的位相关系仍保持着。
惯习面:马氏体转变时,新相和母相保持一定位向关系,马氏体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形成,此晶面称为惯习面。
通常以母相的晶面指数表示。
钢中马氏体的惯习面随着碳含量和形成温度不同而异。
有色金属中马氏体的惯习面为高指数面。
3.马氏体的精细亚结构马氏体是单向组织,在组织内部出现的精细结构称为亚结构。
低碳马氏体内出现极高密度的位错(可达1012/cm)。
今年来发现板条状的马氏体中存在层错亚结构。
在高碳钢马氏体中主要以大量精细孪晶(孪晶片间距可达30nm)作为亚结构,也存在高密度位错;有的马氏体中亚结构主要是层错。
有色金属马氏体的亚结构是高密度的层错、位错和精细孪晶。
4.相变的可逆性,即新旧相界面可逆向移动有色金属和合金中的马氏体相变多具有可逆性,包括部分铁基合金。
这些合金在冷却时,母相开始形成马氏体的温度称为马氏体点(Ms),转变终了温度标为Mf;之后加热,在As温度逆转变形成高温相,逆相变完成的温度标以Af。
马氏体相变的体积效应
马氏体相变的体积效应
马氏体相变是指,将钢从奥氏体状态快速冷却,使其来不及发生珠光体转变而形成的一种非扩散型相变。
其具有热效应和体积效应,其中体积效应是指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由于晶体结构的变化导致体积发生膨胀。
马氏体相变的体积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奥氏体和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不同:奥氏体的单个晶胞中含有4个原子,而马氏体的单个晶胞中只含有2个原子。
因此,在转变过程中,一个奥氏体晶胞会转变为两个马氏体晶胞,从而导致体积膨胀。
2. 马氏体是碳溶于α-Fe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碳在奥氏体中的最大溶解度为2.11%,在α-Fe中的溶解度为0.0218%。
在马氏体相变过程中,超出α-Fe最大溶解度的碳会把其晶格撑大,形成正方结构,从而导致体积膨胀。
3. 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的自协调效应:马氏体变态间的自协调效应会导致相变时体积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氏体相变
目录[隐藏]
马氏体相变
相变特征和机制
马氏体的惯习(析)面
马氏体相变的可逆性
马氏体转变的温度-时间关系
工业应用
马氏体相变的研究
参考书目:
[编辑本段]
马氏体相变
马氏体最初是在钢(中、高碳钢)中发现的: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形成奥氏体)后经迅速冷却(淬火),得到的能使钢变硬、增强的一种淬火组织。
1895年法国人奥斯蒙(F.Osmond)为纪念德国冶金学家马滕斯(A.Martens),把这种组织命名为马氏体(Martensite)。
人们最早只把钢中由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相变称为马氏体相变。
20世纪以来,对钢中马氏体相变的特征累积了较多的知识,又相继发现在某些纯金属和合金中也具有马氏体相变,如:Ce、Co、Hf、Hg、La、Li、Ti、Tl、Pu、V、Zr、和Ag-Cd、A g-Zn、Au-Cd、Au-Mn、Cu-Al、Cu-Sn、Cu-Zn、In-Tl、Ti-Ni等。
目前广泛地把基本特征属马氏体相变型的相变产物统称为马氏体(见固态相变)。
[编辑本段]
相变特征和机制
马氏体相变[1]具有热效应和体积效应,相变过程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
但核心如何形成,又如何长大,目前尚无完整的模型。
马氏体长大速率一般较大,有的甚至高达10cm·s。
人们推想母相中的晶体缺陷(如位错)的组态对马氏体形核具有影响,但目前实验技术还无法观察到相界面上位错的组态,因此对马氏体相变的过程,尚不能窥其全貌。
其特征可概括如下:
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相变之一,相变时没有穿越界面的原子无规行走或顺序跳跃,因而新相(马氏体)承袭了母相的化学成分、原子序态和晶体缺陷。
马氏体相变时原子有规则地保持其相邻原子间的相对关系进行位移,这种位移是切变式的(图1)。
原子位移的结果产生点阵应变(或形变)(图2)。
这种切变位移不但使母相点阵结构改变,而且产生宏观的形状改变。
将一个抛光试样的表面先划上一条直线,如图3a 中的PQRS,若试样中一部分(A1B1C1D1-A2B2C2D2)发生马氏体相变(形成马氏体),则PQRS直线就折成PQ、QR'及R'S'三段相连的直线,两相界面的平面A1B1C1D1及A2B2C2D2保持无应变、不转动,称惯习(析)面。
这种形状改变称为不变平面应变(图3)。
形状改变使先经抛光的试样表面形成浮突。
由图4可见,高碳钢马氏体的表面浮突,它可由图5示意,可见马氏体形成时,与马氏体相交的表面上发生倾动,在干涉显微镜下可见到浮突的高度以及完整尖锐的边缘(图6)。
[编辑本段]
马氏体的惯习(析)面
马氏体相变时在一定的母相面上形成新相马氏体,这个面称为惯习(析)面,它往往不是简单的指数面,如镍钢中马氏体在奥氏体(γ)的{135}上最先形成(图7)。
马氏体形成时和母相的界面上存在大的应变。
为了部分地减低这种应变能,会发生辅助的变形,使界面改变如图7中由{135}变为{224}面。
图7中马氏体呈透镜状,它具有中脊面,是孪晶密度很高的面,即{135}γ面,这些马氏体内部的孪晶是马氏体内的亚结构。
在铁基合金的马氏体中存在孪晶或(和)位错,在非铁合金中一般存在孪晶或层错。
由图7还可见到:在马氏体周围的母相(奥氏体)中形成密度很高的位错,这是在马氏体相变时,母相发生协作形变而形成的。
由于马氏体相变时原子规则地发生位移,使新相(马氏体)和母相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位向关系。
在铁基合金中由面心立方母相γ变为体心立方(正方)马氏体M时具有著名的курдюмов-Sachs关系(简称K-S关系){111}γ∥{011}M,<01ī>γ∥<ī11>M和西山关系;{111}γ∥{110}M,<211>γ∥<110>M。
由面心立方母相P变为六方马氏体ε时,则有:{111}p∥{001}ε,<110>p∥<110>ε。
[编辑本段]
马氏体相变的可逆性
马氏体相变具有可逆性。
当母相冷却时在一定温度开始转变为马氏体,把这温度标作M s,加热时马氏体逆变为母相,开始逆变的温度标为A s。
图8中表示Fe-Ni和Au-Cd合金的M s和A s,它们所包围的面积称为热滞面积,可见Fe-Ni马氏体相变具有的热滞大,而Au-Cd则很小。
相变时的协作形变为范性形变时,一般热滞较大;而为弹性形变时,热滞很小。
像Au-Cd这类合金冷却时马氏体长大、增多,一经加热又立即收缩,甚至消失。
因此这类合金的马氏体相变具有热弹性,称为热弹性马氏体相变。
[编辑本段]
马氏体转变的温度-时间关系
在一般合金的马氏体相变中,马氏体形成量只是温度的函数,即随着温度的下降,马氏体的形成量增大,称为变温马氏体的形成,如图9所示(图中ƒ为马氏体形成量、T q为淬火介质的温度)。
但在有些合金(Fe-Ni-Mn)中马氏体的形成量却是时间的函数,即在一定温度下,随时间的延长,马氏体形成量增多,称为等温马氏体的形成,如图10所示(图中%指马氏体形成量)。
一些高碳高合金钢,如高速钢、轴承钢,主要形成变温马氏体,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形成等温马氏体。
这两类马氏体在本质上可能是一致的,不过在变温马氏体形成时母相不易继续相变(稳定化),必须降温,增加相变的驱动力才能继续形成马氏体。
一定的应力和形变作为附加的驱动力,会促使马氏体的形成;但过量的形变又会阻碍马氏体相变的进行(力学的稳定化)。
[编辑本段]
工业应用
马氏体相变规律在工业上的应用,已具显著效果。
除马氏体强化普遍应用于钢铁外,在钢铁热处理中还利用相变规律来控制变形,以及改善性能。
人们目前对铁基合金的成分、马氏体形态和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已有较明晰的认识,具备位错亚结构的低碳型(条状)马氏体有一定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具备孪晶亚结构的高碳型(片状)马氏体有很高的强度但韧性很差。
按此,低碳马氏体已在工业上有较大量的应用。
形变热处理的应用,以及马氏体时效钢(含碳~0.02%)的创制都是利用低碳马氏体的良好韧性。
图11是低碳型马氏体的光学显微镜下的金相组织;图12是低碳型马氏体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金相组织,可以见到内部的位错亚结构。
利用马氏体相变时塑性增长,已建立了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钢)(见形变热处理)。
有些合金如(Au-Cd,In-Tl等)在受一定应力时会诱发形成马氏体,相应地产生应变,应力去除后马氏体立即逆变为母相,应变回复。
这现象称为“伪弹性”。
图13示Ag-Cd合金的伪弹性现象。
具有热弹性和伪弹性的部分合金中还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即合金经马氏体相变后经过形变使形状改变,但经过加热逆变后对母相原来形状有记忆效应,会自动回复母相的原来形状,图14为形状记忆效应示意图。
有的合金不但对母相形状,而且再次冷却时对马氏体形状也具有记忆效应称为“双程记忆效应”。
利用这种效应制成的形状记忆合金,已可工业应用。
[编辑本段]
马氏体相变的研究
几十年来马氏体相变的研究,从表象逐步深入到相变的本质,但是对一些根本性问题还认识得不很完整。
马氏体相变时母相和新相成分相同,因此可以把合金作为单元系进行相变的热力学研究。
用热力学处理来计算M s 温度以及验证相变过程的工作还处于发动阶段。
虽然从实验上可以得到相变的惯习(析)面、取向关系以及应变量,但相变过程中原子迁动的过程尚未了解。
晶体学的表象理论,应用数学(矩阵)处理,预测马氏体相变过程的形状改变是均匀点阵形变、不均匀形变和刚性转动的结果;这只在Au-Cd、Fe3Pt 及高镍钢和高铝钢中得到验证,对大多数合金还不完全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在某些马氏体相变前观察到物理性质异变(如弹性模量下降)揭示了相变前母相点阵振动(声学模)的软化,预相变和软模已为人们所注意。
马氏体相变研究历史较久,工业上应用较广,也开始对金属和非金属的马氏体相变进行统一的研究。
[编辑本段]
参考书目:
徐祖耀:《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Z. Nishiyama,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78.
Morris Cohen & C. M. Wayman,Metallargical Treatise,中美冶金会议论文集ed. by J.K.Tien,J.
F.Elliott, Met.Soc.AIME.,pp.445~466,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