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锦集15篇)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锦集15篇〕篇1:《平面镜成像》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局部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生疏,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根底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教材在处理这局部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
基于初二学生探究根底和知识储藏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根底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
教学中老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要在考虑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考虑,自己去解决。
篇2: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化的印象。
我将全班同学各按实验小组落座。
开场导入,然后先是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具有什么特点呀?”,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各种猜测,有说“像与物体是一样”的,有说“物体离镜子远了,像会变小”的,有说“物体离镜子近了,像就会变大”的,还有说“物体向哪个方向挪动了,像也会跟着向哪个方向动”的,也有说“像到平面镜的间隔比物到平面镜的间隔远”的等等,哈哈!小样儿,说的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小菜!将学生的这些猜测问题加以“引导”,然后做适当分类,于是就明确的提出了实验所要探究的那些经典问题:一是“像物等大”问题,二是“像物等距”问题,三是“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问题。
引导学生设计好实验,下面就是进展实验了,于是我胸有成竹的对学生们说,器材大家可以任意选择,可以是老师给准备的,也可以是自己从家里带的,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一些文具,开场吧!于是同学们七手八脚的忙起来,我下台巡视指导,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验操作的都是规规矩矩的经典步骤:1.将白纸平放在程度桌面上,然后将玻璃垂直放在白纸上。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的关系”,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像和物体的关系。
考纲要求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学会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的光路图。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所以本节设计试图采用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教学(学生分组进行平面镜成像探究实验),既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又能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使学生在探究物理规律、体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增进团队精神与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获取《课标》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本教学设计的过程力图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1、本设计通过一个出乎学生意料的“小魔术”引入新课,试图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2、本设计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试图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1)学生的活动空间。
全体学生参与分组探究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到全面发展;(2)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3)学生的表现空间。
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3、本设计采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教学,试图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比较抽象,利用多媒体的动画设计,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它的成像原因,分析出它的成像原理;4、本设计鼓励学生表演情景剧,使学生体会平面镜成像的对称美,力求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这些习题包括:
1.判断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实像或虚像)。
2.计算平面镜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3.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首先,让学生回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然后,我会强调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妆镜、穿衣镜等。
提示:关注镜子的摆放位置、光线条件等因素对成像效果的影响。
2.探究性作业:利用卡纸、镜子等材料,设计一个小型的平面镜成像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并尝试分析实验结果。
提示: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观察物体在平面镜中的成像,探讨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
3.应用问题作业: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以下问题:
2.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指导他们掌握实验技巧,提高观察能力。
3.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平面镜成像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5.总结反思,内化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实际应用,促使学生内化所学知识。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6.课后作业,巩固提升: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得与失。
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学习的特点和魅力。
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实验目的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蜡烛→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2)→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同的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以上是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玩中学”,通过探究学习,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1、在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应简要的进行板书。
2、增加“虚像不能承接在硬纸板上”的实验,加深学生对虚像的认识,为学好凸透镜成像打好基础,为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提供帮助。
平面镜成像反思
平面镜成像反思一.教学设计的突出亮点:亮点一: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由于学生从小到大都在使用平面镜,所以对平面镜成像已经非常熟悉。
要让学生面对如此平常而熟悉的平面镜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无疑是件困难的事情。
教师通常也是在此匆匆而过。
这样就失去了一次发展学生提问能力的机会。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我在此特别设置了一幅生动的情境。
通过录像展示婴儿照镜子时的可爱表现,让学生回到有趣而陌生的幼儿时代。
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和思维空间。
又例如:当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找到平面镜所成的像的位置。
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给学生提供恰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再例如:当学生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为了巩固实验的成果。
我让学生上台表演照镜子的游戏。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提出其中出现的问题。
所以,设置形象的、有趣的、发散性的、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是引入探究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手段。
这也是该教学设计的突出亮点。
亮点二:利用探究性点拨,使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有效地减小了学生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思维跨度。
例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环节中,如何确定平面镜成像的位置是该教学的难点。
该教学设计运用了四个探究性点拨。
“点拨一”对探究问题进行分类解决。
即分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成像的原理。
从而使探究更有针对性。
“点拨二”通过交流解决了简单的问题。
即通过图片直接得出像和物的左右关系。
只探究剩下的复杂问题,再次缩小了探究的对象。
“点拨三”让学生有意识地抓主要问题。
即一切的探究都必须先找到成像的位置。
从而确定探究的切入点和实验设计的关键点。
“点拨四”引导学生发现矛盾。
即提出能否通过平面镜看见自己像的同时,看见镜子后面的场景。
进而引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的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篇1一、教材处理:《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
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二、教学方法的处理:在《平面镜成像》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温故知新→激趣质疑→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分析解疑→反馈练习→应用提高的教学程序。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平时很少进行分组实验,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刚开始无从下手,只在左顾右盼,不知怎样做。
在实验中我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
《平面镜成像》课后反思
《平面镜成像》课后反思
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都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如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动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呢?《平面镜》一课的教学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迪。
一、活用教材,拓宽科学探究的空间
首先,以“玩镜子”导入激趣,创设探究情境,以学生常见“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集体讨论释疑,以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操作,仔细观察,深入探究“物体与像”的关系。
其次,将教材中的“观察一”、“观察二”实行有机合并,通过学生动手实验,
感受探究的乐趣。
第三,恰当使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
二、放手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
课堂上我抓住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放手让学生实行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感悟“物体成像”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增强了科学探究的水平,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联系实际,增强科学与生活的结合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教学中,我注重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将生活中事例融入课堂,让学生真正领悟科学课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真正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平面镜成像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和方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提升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引言:平面镜成像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初中物理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
然而,目前许多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常常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因此,对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理论基础平面镜成像的理论基础是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表明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平面镜成像规律则规定了物体与图像的位置关系。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解这些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深化对这些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平面镜成像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两方面: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是学生要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规律,理解物体与图像的位置关系。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法:通过演示实验证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实物平面镜进行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图像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的理解。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设计并完成平面镜成像实验。
实验可包括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测量物体与图像的距离和放大率等内容。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操作设备,提高他们的实验技巧和实践能力。
3.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可以提问:“为什么平面镜成像是倒立的?”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应用?”等等。
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
四、反思与建议目前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对平面镜成像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创新和差异化。
人教版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与反思《人教版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3、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
4、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2、让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体会替代的研究方法。
3、在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沟通、提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感受自然界的美妙。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与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像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学生:平面镜、玻璃板、直尺、直角三角板、蜡烛、火柴、大头针、方格纸、白纸、凸面镜、凹面镜。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欣赏刘全利、刘全和表演的《照镜子》片断。
教师指着一位同学,问大家:“我们俩能不能表演这个小品?”生回答:“不能,你们俩长得不一样。
”教师指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镜子表面都是平的,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做平面镜,在镜子里的物体叫做像。
要表演好这个小品,除了两人要长得一样外,还需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其它特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
板书课题:平面镜成像。
投影: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学会“等效替代法”研究问题,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
3、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1、在活动中感悟虚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平面镜来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并将你在镜中看到的像想办法呈现出来。
【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从感性认识递升到理性认识。
说实话写反思的过程很痛苦,却又是满满的收获。
在写这篇教学反思过程中,我对本堂课进行一遍遍复盘,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乃至对物理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学重难点、教学逻辑、教学技能等三方面对我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老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楚教学重、难点。
出于对物理教学的肤浅认识,我片面的认为所有的实验结论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得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将平面镜成等大的像也试图交给学生分组实验得出,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老师指出:如何准确找到像的位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后续分组实验成功的前提。
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先通过平面镜去找像的位置,结果学生发现通过平面镜是无法找到象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找不到像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既可以代替平面镜成像,又能透过它准确找到像的位置?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用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
接着,教师再用两根相同的蜡烛,演示如何准确找到像的位置,通过演示实验既能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得出“像和物的大小相等”的实验结论,又能引导生思考本实验中运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含义,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然后,把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教学重点留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实验方式自行得出。
二、理清教学逻辑,注重学法指导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在我的教学活动设计中,第一个活动环节是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教师准备的镜子前举起右手,让学生观察镜子中的像举起的是哪只手。
显然这个活动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在教学结构上放在第一个活动环节,太超前,显然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总结出平面镜成像“对称性”的结论。
于是,江老师给出指导:在猜想与假设环节,可以让学生从远处对着平面镜走来,然后让学生在远处、在中间、在近处这三个位置分别体验像与物的大小和位置变化关系,然后再通过实验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教学设计循序渐进,既符合教学逻辑,又符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而活动一完全可以放在学生分组实验后,得出实验结论前进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中“对称性”的含义。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反思
鼓励学生将自己小组的实验成果展示给大家,讲解本组的实验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
预测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也可能出现结论: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
(教师询问:还有没有小组测量出这两个距离也不相等?部分学生反映不相等。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测量的两个距离不相等的原因:①蜡烛没有与像完全重合
3.蜡烛怎么也不能与像重合(你是怎么解决的呢?若解决,学生回答玻璃板没有垂直桌面,若未解决,教师演示,倾斜的玻璃板所成的像在玻璃板的斜上方悬空位置,在桌面上找像,必然找不到。拓展:这个现象启发人们把小轿车的挡风玻璃设置成倾斜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4.教师提出:刚才我看到有人把像与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了,其他同学也试试,看看这条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引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②因为玻璃板有两个表面,描出的玻璃板的位置不是真正的反射面位置
③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桌面
④)测量出现误差
……
让学生有探究后收获结论的成就感,并从一组学生的实验过程中了解大部分学生实验时会遇到的问题。出现问题之后,带动全体同学一起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体会到造成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八.交流评估
五.明确分工,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课件展示实验的流程,强调时验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白纸必须固定
2.一定要描出玻璃板的位置
使学生关注实验细节,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度。
六.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对实验中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使学生在对实验设计清晰明了的基础上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目的性强,实验效率高。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实验“浇不灭的蜡烛〞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出示学习目标之后,又以“照镜子〞游戏渗透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中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层层深刻的探究活动中猎取知识,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最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整个教学过程中表达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教育观念。
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感觉有很多令人不中意的地方,现做出如下思考:1、在学习目标设置上,只设置了两个: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并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缺少应用局部应增加一条:能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领会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觉〞的喜悦,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导入实验环节,没有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实验条件的限制,玻璃板较小,虽然将仪器放在了凳子上,但是只有中间的学生能够看到实验现象。
究其原因还是打算不够充分,如能用大点的仪器,实验效果会好些,或者拿着仪器向各个位置的学生展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看到。
3、游戏过程,确定一个人“照镜子〞,学生能够从几个备选的“像〞中精确的选出“像〞。
游戏时,人举右手,“像〞举右手,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此环节应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
4、实验探究过程出现了纰漏。
时间短,个别学生没有动手做实验,参与度不高。
表格设计上,设计的是全放开的表格,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如果第—组实验中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固定,效果可能更好,学生操作的目的性更强。
实验中要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为更直观的表达实验效果,让学生理解原因,我先在玻璃板镀膜一侧粘了一层黑色的胶布,学生实验过程中发觉物体放在玻璃板前,在玻璃板镀膜一侧并没有找到像的位置,有些学生好奇,把胶布揭掉,立马就找到了像的位置。
此过程没有顺势让学生说出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成像的好处,使得学生对玻璃板相比平面镜的优点理解的不够深刻。
5、在分析时没有用实物投影仪一目了然地投出学生的实验数据,而是直接让学生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一一地读出数据,这样即浪费了学生的课堂时间,又不能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平面镜成像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平面镜成像作为光学基础中的重要内容,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实践。
以下是对本次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如穿衣镜、汽车后视镜等,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的特点,并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实验探究:我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通过调整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观察成像的特点,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具有等大、等距、垂直、对称的特点。
(2)原理分析:我向学生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说明成像的原因。
(3)规律应用:我引导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简易潜望镜、设计平面镜成像实验等。
3. 课堂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我设计了以下练习题:(1)已知物体A在平面镜中的像为B,若将物体A向平面镜靠近,那么像B的变化情况是()A. 向平面镜靠近B. 向平面镜远离C. 不变D. 无法确定(2)一平面镜的宽度为10cm,一物体放在平面镜前5cm处,那么该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A. 5cmB. 10cmC. 15cmD. 20cm4. 总结归纳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方面: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探究、讲授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学内容方面: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平面镜成像规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何霞因为大家每天都照镜子,所以用一面大镜子叫学生说说镜子中的你与真实的你幼年什么异同这种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入新课比较自然和顺利。
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上,在开始上的第一节课上由于教师给的范围过于宽泛,使得有些问题不着边际,在后面上的课堂上教师注意了引导,就顺利多了。
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虚像转换成为蜡烛,并且测出物距和像距比较顺利,得出结论后,学生认可程度较高。
但是后面的观察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时,仅仅通过观察的方法来得出结论学生认可程度不高。
所以我及时将教案作了修改,增加了用两枝粉笔来做实验的探究环节,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这一难点的突破,对于问题“当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会不会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并不十分苛求他们发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将他们发言的要点罗列出来,大家来讨论修改,最后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为什么学生会觉得物理难学?是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得他们对这门学科望而生畏。
有时候说一千遍一万遍,不如实验做一遍。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设计实验,多让学生自己动手。
不管什么样的教学难点,只要精心设计,大胆改革,勤于思考,都是可以突破的。
作为一个物理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更喜欢的是直接兴趣,要让他们在经历中体验物理,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教师要多花时间去体会学生的感觉,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教学方法。
要避免让学生满足于背诵条文,要让他们力求理解,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
只有让物理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才能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的有趣,才能让他们喜欢物理。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1)教学是慢的艺术,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验自己思考,有些环节在把握课堂的时间和节奏上有欠缺,效果检测没有来得及完成。
(2)前提准备涉及两个题,一个是眼睛为什么看见物体,一个是画反射光线,因为讲第二个知识点,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才用到它,但必须先研究第一个问题,平面镜成像特点,所以前提测评没有说,否则还要拐个弯,导学案的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载体,但是我觉得还是自己灵活运用,不能一成不变的按程序走。
引入新课后,直接进行探究实验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导学案提前下发,前提准备学生自学。
(3)多媒体的使用,我在心中设计了展示学生的记录数据,这样一目了然,更快捷,展示多媒体是操作中最简单的,但是简单的还是卡壳了,在设计备课思路时,这一展示是可用可不用的,所驿于使用多媒体,可用可不用时,最好不用,让学生自己说更好,追求简约的课堂。
(4)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真正的起来,是探究平面成像特点时,其中分析结论时,问学生有没有新的发现,其实我想让学生得出像与物连线垂直,在设计实验时,我已经做了辅垫,如用铅笔画线,记下平面镜的位置,用铅笔作记号,标出像与物的位置,记录数据时,强调用直线把像与物连接起来,但是学生们做完实验时,没有自己得出这一新的结论,说明我与学生没有研究达成这一默契,探究实验的最后一步是交流评估,这一步往往是我们教师易忽略的,我虽然没有想忽略,但是学生帮我省略了,学生得出数据都是物像等距,没有不等距的,我希望学生更真实的出现错误数据,由此分析错因,如镜面没有竖直放置,但是学生没有记录这样的数据,我也不能去制造难度,把这一步省了,其实希望课堂有更多的生成资源,意外的风景,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印象更深,在以后的学生探究实验中还需注重细节,从学生的思维给与引导。
(5)在合探解疑时,联系生活应用的这个题可能稍难一些,学生感觉费力,要给学生说与思考的时间,不能时间紧就草草的收兵,所以效果检查题就没有时间做了。
教研以后再次反思:在设计练习题到合探解疑时,应该这样设计,平面镜应该水平放置,不要竖直放置,先画一点在平面镜所成的像,在画一条线段平面镜所成的像,再画一棵树在平面镜所成的像,这样由点到线,再到体,学生就能顺利完成合探解疑,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愉悦。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一、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
这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探究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它缘于生活,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积累,但学生刚接触物理,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存在一定的欠缺。
通过微视频“天空之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设计实验探究,结合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自己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只是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整节课快乐、和谐、高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命化课堂的理念。
课后,我听到一位学生激动的说:“今天真有成就感,原来,物理这么有趣。
”看来,确实是不是学生不愿学,而是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剥夺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机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多费心思,想方设法把课堂真正还给课堂的主人---学生。
二、从师生交往的角度来看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
本节课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投入,情感交流融洽,学生愉快地投入课堂,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课堂中,对小组整体的鼓励信任性的语言,这种评价可以促进小组的荣誉感,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从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
通过达标检测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比较理想,个别小组有同学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还是不太理解,在平面镜成像原理这一板块应该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研究还是起步阶段,只要认真去思考,大胆去探索,紧密围绕学生的学开展工作,一定会有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镜成像》课后反思这节实验课,自我感觉比较难以驾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验课,学生一旦动起来后,时间难以控制;2、学生难以理解为何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同时理解虚像的概念也是难点。
感觉到自己在本节课教学做的较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在于;一、成功之处1、学生活动的时间比较充分,有动手的时间,同时也给予学生动脑的时间。
2、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操作,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整堂课的思路比较清晰,课堂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在学生存在问题(设计实验验证等距特点)时,能给予一定的指导。
并不是老师一讲到底,让一位学生演示;通过玻璃板来找像,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5、在处理虚像这个教学环节时,让学生利用器材,摸摸镜后的蜡烛来感受虚像这个概念,学生较能理解。
二、不足之处1、原本课题引入的图片没有发挥出作用,由于投影的关系,后排学生看不见。
2、在学生提出验证等距特点的方法时,没有给予及时的点评,临场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3、没有强调点燃的蜡烛放在靠近学生这侧,要从镜前观察像。
导致有部分学生从镜后观察。
4、让学生归纳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没有放开。
5、课堂气氛略微有些沉闷,学生有些拘谨。
重建:成功好的一方面要继续发扬,不足的地方要改进。
事先要作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投影问题要解决。
在学生提出较好的实验方法时,要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
在实验前,老师要作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如怎样找像(在点燃蜡烛这侧,透过玻璃板找像);怎样看像;如何写“上”字等。
前面时间要尽量压缩些,留给学生时间去进行归纳成像特点。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及内容,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了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新课引入,为创设物理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魔术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照镜子,如果从这方面引入,学生会因为司空见惯而提不起兴趣。
变个小魔术,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变为有意注意,深深的吸引住学生,激发了他们对既熟悉又好奇的平面镜的探究兴趣。
(二)进行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探究,应该遵从一定过程有目的的进行,而不是大撒把,因为我们毕竟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过程,他有一定的时间性和明确的目的性。
所以我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通过阅读课本,知道了如何设计和进行实验,明确了实验目的,然后再实验,总结出成像特点。
手巧才能心灵,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参与教学过程,在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对获取的知识的记忆就更深刻,更牢固,所以实验是一定要做的,但必须明确做什么,如何做才更有效。
虽然我一直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但实际上很多同学做不到,如果要学生马上说出选什么器材如何进行实验,困难较大。
而且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面对实验器材,感到很新奇,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注意力集中在照镜子上,无心思考别的,那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引导学生按照探究的一般步骤进行。
(三)虚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利用多媒体从理论上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突破了难点。
接着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 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镜的国家之一. 桂林花桥就是利用平静的水面形成的“虚像”,任何重要现象和规律的发现,都有它的时代背景,我认为农村孩子的知识面是有限的,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而且还可以感受到物理学科本身的魅力。
在我们学校,并不是所有课堂都能完全交给学生,主要器材受限,很多时候需要老师去调控,只有尽可能收集一些与课堂有关的小故事或资料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扩大知识面。
(四)平面镜的应用1.平面镜成像这一应用,我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一些例子,如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应用二: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我带的学生全部来自边远山区,像这样的例子暂时无法列举,所以我采取先讲一段关于阿基米德利用平面镜拯救家乡的小故事引导他们说出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这一大应用。
现在的学生觉得知识的得来轻而易举,对物理科学发展的曲折艰辛毫无感受,对科学家的智慧更没有相应的理解。
这样学生不仅能从中感受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而且又了解了平面镜这一应用。
《平面镜成像》教学实录作者:文登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793 更新时间:2009-12-29《平面镜成像》教学实录《平面镜成像》教学实录文登二中李小燕设计思路: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在具体的课堂中,把教学时间分为3个模块,1/3的时间自主学习,1/3的时间讨论交流,1/3的时间反馈矫正。
建立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流程,实施“出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展示、练习拓展、盘点收获”课堂教学流程。
最大限度地相信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么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2、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二、重、难点:1、设计探究实验 2、对成像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三、学习方法及难点突破:合作探究法、实验分析法四、教学用具:镜子、带反射面的玻璃板、支架、四个棋子(一大、两中、一小)、白纸、刻度尺、光屏、多媒体课件、魔术盒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活动:以变魔术引入新课:2009年最流行变魔术,今天我也来变个魔术。
(出示魔术盒)这里有一个魔术盒,它能把100块钱变成200块钱。
学生活动:纷纷把钱放进魔术盒,发现钱不见了,感到很神奇。
目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仔细观察,引起思考。
教师说明:这个魔盒不能把一张钱变成两张,却能把钱变没了。
(把盒子打开,拿出平面镜,学生看到钱在镜子后面,放入镜子,又把钱挡住了)盒子里有一个平面镜,利用平面镜成像达到了魔术效果。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希望你也可以用学到的知识设计出更有趣的魔术。
(二)进行新课1、认识平面镜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交流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1:说说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学生讨论,展示:(1组)6号同学出示搜集的图片、实物等,4号说明:我们通过观察、查阅资料,发现家里的穿衣镜、商店里的镜子都是平面镜。
3号补充:平静的水面、很光滑的平的金属面等都可以成像,都可以看做平面镜。
组长归纳:平面镜即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
光在镜子表面进行了反射。
教师点评:1组的同学搜集的资料很全面,归纳出了平面镜的基本特点,而且1组的每个同学都参与了资料的搜集工作,小组合作非常好。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提问:哪个组向大家说明你们观察的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讨论,展示:2组的发言同学:我们认为平面镜成缩小的、正立的像。
教师追问:能具体说明一下吗?2组组长补充:当人离平面镜越远时,镜子里的像就越小,所以像是缩小的。
4组提出不同意见:我们也认为像是正立的。
但像的大小始终与物体相等。
因为像原来与人一样大,当人离镜子越远时,像也离镜子远了,像的大小是没变的,由于远了所以看起来小了。
(1)探究成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教师活动: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我们需用事实说话。
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案中提示的问题和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
投示目标:“探究问题一:平面镜成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学生活动:根据导学案选择合适的器材并设计实验。
教师活动:教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及时发现设计实验有代表性的小组,让其向全班展示。
学生展示:8组演示说明:我们选择的器材有玻璃板和它的支架,还有四个棋子。
实验时,把玻璃板放在桌面上,在有反光膜的一边放一个中等大小的棋子,然后选择一个棋子放在另一侧,使它与第一个棋子成的像恰好重合,看看是用的大棋子还是小棋子。
3组提问: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镜子?8组回答:我们试着用镜子做实验,可是只能看到像,却找不到像的位置。
而玻璃板也可以成像,而且是透明的,我们在后面放第二颗棋子的目的是用它来代替第一个的像。
教师评价:8组的设计很有创意,解决了找不到像这个大问题。
而且找到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新方法:替代法。
用一个实际的物体代替我们看到却摸不到的像。
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对于这个实验方案,大家有没有其它建议?学生展示:6组组长:我们组同意8组的设计,我们认为在实验时,应做到玻璃板应竖直放,而且,得多做几次实验。
教师点评:6组同学点到了实验应注意的问题,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需要多次实验。
我们再来熟悉一下实验的步骤(投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实验过程)。
同学们可以把平面镜和棋子的位置在纸上做一下标记,留有实验痕迹。
学生活动:小组内进行实验,组长统筹安排,1号、4号同学摆器材,2、5号同学选择合适的棋子,3、6号记录位置,填写表格。
教师活动:检查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交流:5组发言同学:我们组3次实验都用中等大小的棋子代替平面镜前棋子的像。
师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说明像始终与物体是等大的,没变大也没变小。
师问:为什么我们看到当物体远离镜子时,像好像变小了呢?学生讨论,回答:3组组长:我们认为像离远了,所以看起来小了,就像我们看到当汽车开走时,越来越小,其实汽车的大小是没变的。
教师总结:3组的回答不仅讲道理,而且还举了例子,很有说服力。
5组汇报的实验结论也很全面。
(全班11个组全都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我们班同学都能团结协作、认真实验,对于这个较难操作的实验每个组都顺利完成。
希望在下面的实验中,大家再接再厉,争取每个同学都参与实验,共同进步。
下面我们来应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一练:一个同学身高 1.70米。
当他站在镜前1米远时,镜中的像高_____米,当他远离镜子时,镜中的像的大小_____。
订正:由4组5号回答。
教师统计:正确率达到93%以上。
(2)探究像的虚实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进行实验,探究了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和倒正情况,那你知道这个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吗?学生活动:自主学习,根据前面掌握的光学知识思考像的虚实。
小组讨论,回答:11组:我们认为是虚像,因为像摸不到。
9组发言同学:我们也认为是虚像,因为没用光屏接收。
6组发言同学:我们认为是实像,因为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反射光是实际光线。
教师引导:大家的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
到底是实像还是虚像,需要用事实说话。
请同学参看导学案中探究(二),选择器材,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展示:7组发言同学:我们还用玻璃板和棋子,还加上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