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考试提纲【模板】

合集下载

《民俗学》考试提纲参考答案

《民俗学》考试提纲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时空以外的时空指的是一般事情相反的事情。

在民俗学里时空指的是人们日常的正常生活,例如说从早上到晚上的一天工作,休息,饮食等等。

那么时空以外的时空,跟正常民间生活不一样,人们可以丢掉一切紧张的工作进行的玩耍,但也有跟正常生活不一样有很多禁止做的事,有各种仪式。

例如,做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和仪式。

传统节日,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里所谓的“传统”,指的是民间节日一定要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属于民间自发的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和活动。

传统节日又称为“时空以外的时空”,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

例如,节日期间的人们可以暂时远离劳作之苦而专心于享乐、游戏、探亲和访友,孩子们也不必担心玩儿的太疯而招致长辈的责骂、身份的差异,如尊卑贵贱也会因为节日的缘故而淡化。

总之,传统节日是人们给自己紧张生活的一个“假期”和“加油站”,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机会来享受自己通过艰苦努力而创造出来的生活,进行各种仪式,所以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

2.史诗歌手是怎样“记住”长达几万甚至十几万行的史诗的?史诗就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长篇“复合”故事歌。

史诗具有传统性、保守性、互动性、程式化倾向、音乐性、神圣性、延续性等特点。

依据美国的米尔曼·帕里和艾尔伯特·洛德创造的口头程式理论,史诗的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程式、主题或典型场景以及故事模式或故事类型。

根据这几个概念和相关的分析模型,口头程式理论基本上解释了许多伟大的史诗歌手为什么能够记忆长达几万甚至几十万行的史诗。

史诗歌手们并不是将史诗“背”下来的。

史诗歌手之所以能够记忆、创编、演唱鸿篇巨制的史诗,并非由于他们惊人的记忆力,而在于他们对程式、主题以及故事模式的熟练拿捏。

史诗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遵循着一种创作模式和规律,其中包括一些固定的常规语句和典型场景,被称为“口头程式理论”。

0048《民俗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48《民俗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48《民俗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民俗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主要研究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现象,探讨民俗事象形成和演变的规律。

本课程内容大致包括民俗的定义、范围、分类、基本特征、起源、传播、功能等,涉及到民俗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以及民俗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别。

本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既要求了解、理解、掌握相关知识,也要用已学过的民俗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释身边的民俗事象。

了解和掌握民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该课程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闭卷考试,考试题型有以下几种:题型一: 填空题题型二:名词解释题题型三: 简答题题型四:讨论题题型五:实践题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

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

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

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讲绪论:什么是民俗学——以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一书为例什么是民俗学:首先,研究民俗或者说民俗学并不是只调查原始的落后的社会生活和搜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习惯。

对于民俗学研究者来说,民俗永远是“现在”的民间生活现象,它是一种生气勃勃不可遏制的力量。

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第一次使用“遗留物”这个词,用来指那些“被习惯势力带进不同于他们早先的社会环境”的见解、观念和习俗,因而这种“遗留物”是“从古老文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需要的证明和例子”。

其次,民俗学之所以秉赋如此现实的社会功能,在于其研究的价值取向向民俗主体的延伸。

民俗学自然以民众的风俗现象、生活形态为观照的对象,但又不止于此,反过来,从民俗的“俗”转而审视民俗的“民”,亦即创造和传播风俗文化的主体。

第三,本尼迪克特对风俗的研究洵非停留于描述的层面。

民俗学需要细致、客观的民俗描写。

民俗学要求认定的是民间风俗背后的民众观念、民众思维和民众性格,而不是民间风俗的现象本身。

民俗考试

民俗考试

2015—民俗学复习纲要——视觉传达·内部资料概述·19世纪初期,民俗学学科的创始人——德国的格林兄弟。

·1846年,民俗学一词由——汤姆斯首次提出。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理查德·多尔森在他的《民俗学与大众生活》中把民俗事项分为四大类:(风俗民俗学包括:民间社会风俗、民间表演艺术)1.口头民俗学:(叙事民俗学、民歌与民间诗歌、谚语和谜语等)2.风俗民俗学:(人生礼仪、民间信仰、宗教、节日庆典、游戏及其他娱乐活动,民间戏剧和仪式性的舞蹈、音乐等)·的典型行为的宗教性的叙述。

·神话的特点:1.首先,神话对创造和传承它们的人来说是一种事实,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和活动,是关于他们祖先功过的真实记录。

2.其次,神话对创造和传承它们的人来说是神圣的。

3.第三,神话的内容一般都是关于万物的起源的。

4.第四,神话中的主人公一般为神、半人半神的英雄和具有神性的动植物等。

5.第五,神话中所叙述的事件,一般都发生在遥远的太古时代,或者说是这个世界形成以前的那个世界。

·民间故事的定义:是散文叙事体的一种,是一种以传统的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虚构故事。

·民间故事具有如下特征:1.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都非常的不具体(常常具有程式化的开头,如:long long ago)2.故事的结构、情节发展是程式化的(程式化的开头、三叠化的叙事结构)3.民间故事一般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尾(民间故事的宗旨总的说来是惩恶扬善,因此弱势的一方总能战胜邪恶、强大的另一方)交通民俗·交通民俗的产生:伴随交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需要形成最初的道路,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交通工具,接着产生了交通,在其产生的基础之上产生交通民俗。

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2.新型交通的发明和使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加强,新型交通的发明和使用)3.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交通民俗存在一定的稳定性,但是,这里的稳定性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一些细微变化,但于主体却影响不大)4.民族文化因素(民族是具有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表现有共同的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同样在交通上也有各自民族的特色)·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a.陆路交通民俗(交通设施、交通工具、陆路交通信仰)b.水路交通民俗(水道及其他交通设施、舟船、筏、水路交通信仰)c.空路交通民俗农业民俗·原始农业是以磨制石器、木器工具为主,采用“刀耕火种”的游耕与锄耕方法,通过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

民俗文化学复习大纲

民俗文化学复习大纲

民俗文化学复习大纲时间:2014年6月27日,上午三四节。

地点:14041、简答题6×10分=60分2、材料分析题1×20=20分3、论述题1×20分=20分1、什么是民俗文化,简述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民俗文化的内涵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相沿成习,被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共同遵守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民俗学的历史进程民俗学是近代社会和思想的产物。

1、1572年,英国一批从事古老知识与古物研究的学者成立协会,出版《民间古老风习的观察》(勃朗德)2、1846年,汤姆斯创立“民俗”(Folklore)一词幻灯片53、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歌谣征集处,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开端。

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1923年成立“风俗调查会”。

4、1927年11月,广州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成为第一个以“民俗学”命名的学会。

5、1927-1937,民俗学运动风起云涌,后由于战争而停滞。

6、新中国成立后,沉寂三十年;1979年迎来新的春天。

出现一批民俗研究学者,其中以钟敬文先生为代表。

7、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成立,现任会长朝戈金。

2、简述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2地域性3传承性与扩布性4稳定性与变异性5类型性6规范性与服务性3、简述民俗学的研究范畴及民俗的文化价值。

民俗学的研究范畴将民俗学视为“一国之学”或“历史之学”,限制了民俗学研究的疆界和范围,但这门学科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展开,而且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几乎涉及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民俗学仍是一门显学。

民俗所体现出的历史、地域环境特色及其人文精神,使越来越多的民俗学家乐此不疲,孜孜以求。

民俗文化向来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民俗的价值民俗,从它产生和传承的历史来看,都是与其实用价值联系在一起的。

从功能方面看,民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1、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北京大学民俗学考试提纲解答(sulley)

北京大学民俗学考试提纲解答(sulley)

1. 如何理解民间节日为“时空之外的时空”节日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人们集中表现信仰习俗的重要场合,也是集中表现社会关系的场合。

之所以是“时空之外的时空”,是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行为往往不同于日常。

比如,节日期间的人们可以暂时不劳作而专心于探亲访友。

节日是人们紧张忙碌的生活的加油站,有机会享受自己通过努力而创造出来的生活2. 如何理解“洪水神话”的普遍性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难以征服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种恐惧,由恐惧产生敬畏,于是将自然赋予神格、拟人化,祭祀供奉起来,这就是什么风神(风)、龙王(水)、共工(火)、雷公(闪电)的传说和神话了,其实不过是大自然的象征。

洪水神话具有普遍性,无论是我国的大禹治水,还是诺亚大洪水这类神话的产生,仍是离不开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无论东西方农耕文明都依水而居,生产力的低下使得对洪水这种自然力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一遇洪水泛滥就造成极大灾难,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普遍的,前面说了,神话是人们对自然力畏惧的反映,所以东方和西方在洪水神话传说都有一致性。

3. 举例说明鬼故事和鬼传说的异同相同点:都是叙事民俗;都关于“鬼”;都表达了人类的原始宗教意识和对人死后生命归属的思考不同点:程式化的开始(有/无),傍晚讲述(有/无),真实性(虚构/真实),时间(不限/特定),地点(不限/当今),性质(世俗的/世俗或神圣的),结局(常为好/不限),功能(使人恐惧、带有讽刺意义或宣扬道德/迷信、仪式)举例:鬼故事《宋定伯捉鬼》;鬼传说:苏州流传的撑伞避鬼4. 以“不上不下”和“上靠下,下靠上,拆开看,都不像,让了上,亏了下,让了下,亏了上”为例,分析谜语的特点这两个谜语的答案都是“卡”,都属于字谜,然而其谜面有所不同。

谜语结构有两种:对立结构与非对立结构。

对立结构中谜语的说明部分和被说明部分矛盾对立。

很多谜语都是对立结构的。

比如“不上不下”就是否定对立,而后者就是矛盾对立和逻辑对立。

民俗旅游复习提纲【范本模板】

民俗旅游复习提纲【范本模板】

1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

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请以你的家乡或你所了解的某个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为例,写一篇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论文,要求结合实例,观点明确,要有个人的思考,题目自拟,字数3000以上。

2民间信仰成为旅游资源的原因答:作为旅游资源的民间信仰是大量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形式多样,内容庞杂,其之所以成为旅游资源,有着众多的原因。

1)历史原因,从历史上说,民间信仰大多源于人们将现实生活中种种无法实现的梦想和希望寄托于各种原始信仰对象,如日月星辰、.。

...。

2)现实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民间信仰发展成为旅游资源,有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和社会的因素。

首先是经济制度的转轨引起的思想多元化,客观上促进了民间信仰发展成为旅游资源;其次是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各种信仰,.。

.3.民俗商品答:1。

开发形式多样.。

.。

..2。

以纪念性为开发侧重点..。

...3。

以创新为主流。

.....。

4、民俗与旅游答:1)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2)民俗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3)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4)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5)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5、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答:1)中国人讲吃,不仅是解渴充饥,还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使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中华民族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

2)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讲,可以概括成“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它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只有“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符合时代风尚的“礼”.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完整word版)《民俗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民俗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民俗学》复习资料1.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D )A.祀蚕神B.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C.祭祀紫姑神D.汉武帝祀太乙神2.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 )A.洗三B.满月C.周岁D.抓周3.我国传统的物质生产民俗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D )A.狩猎民俗B.牧业民俗C.渔业民俗D.农业民俗4.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 D )A.碉楼石室B.井干式建筑C.四合院D.干栏式建筑5.端午节一切活动的恒定主题:()( B )A.纪念介子推B.纪念屈原C.纪念伍子胥D.纪念曹娥6.服饰的发展趋势:()( A )A.简便大方B.色彩富丽C.面料昂贵D.装饰繁复7.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被称做:()( C )A.民间文学B.大众文化C.民间风俗D.通俗文学8.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叫做:()( B )A.消费民俗B.物质民俗C.商贸民俗D.饮食民俗9.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被称做:()( C )A.民俗的扩布性B.民俗的集体性C.民俗的传承性D.民俗的变异性10.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在什么时代:()( B )A.秦代B.汉代C.隋代D.唐代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 )A.尊亲敬祖B.原始信仰C.祛邪止恶D.伦理观念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C )A.避瘟B.吃粽子C.纪念屈原D.划龙舟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B )A.行商B.集市C.坐商D.马帮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A )A.幌子牌匾B.固定摊位C.营业时间D.专营商品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 )A.聚族而居B.设有堂屋C.设有神龛D.设有照壁多选题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ABC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民俗学考试题纲

民俗学考试题纲

有意做或不做什么事情,如倒垃圾、压衣服 碎碎平安 捉迷藏;抓子儿 含有胜负成败的 鸡毛信、攻城、过家家、警察抓小偷
孔雀舞、盾牌舞、杵舞 担花篮 跳大神
剪纸、绘画、刺绣、雕刻、祭祀用品、小制作 裹着型、套头型、披挂型、缝制型、斗篷型
传说 地方传说 叙事民俗
民间故事
谚语
军事谚语 生活谚语 描述性谜语 玩笑谜语
语言民俗 口头民俗 谜语
智力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恶作剧谜语 故事谜语 画谜 动作谜语(哑谜)
绕口令
民歌
小河淌水、十里亭、铁树开花 哭嫁歌、娘哭女、剃胎头歌 扯白歌
音韵民俗
猥亵歌
民谣
滑稽童谣 下雨下雪… 秦始皇;苦干实干;上级来电话
历史故事歌 故事歌 爱情故事歌 神奇故事歌 生活故事歌 英雄史诗 史诗 神话史诗 巫术(宗教)史诗 自然现象有关
嘎达梅林 五姑娘、孟姜女 阿诗玛、金羚羊 郭丁香 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 创世纪、开天辟地 萨满史诗
征兆迷信 迷信 魔法迷信 转换迷信 巫术游戏 民间游戏 民间节日 风俗民俗 人生礼仪 交感礼仪 传递礼仪 直接礼仪 间接礼仪 积极礼仪 消极礼仪 模拟舞蹈 民间舞蹈 情爱舞蹈 篝火舞蹈 功能舞蹈 民间美术 物质民俗 民间饮食 民间服饰 民间建筑 占卜游戏 社会游戏
神话
创世神话 英雄神话 神迹传说 迷信传说 人物传说 八仙 遇鬼 鲁班、孔子、乾隆 风俗传说、 节日传说、 食物传说、 地方风物、 山川河流、 寺庙掌故、 历史事件传说 城市传说 动物故事 幻想故事 笑话 生活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 程式故事 政治谚语 公交车惨案、练功房闹鬼 蚯蚓和虾 灰姑娘、狼外婆 咸死他、傻女婿 教子的故事 徐文长、阿凡提 从前有座山 上情下达,天下罔不治 慈不掌兵;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顺天则存 单谜、组谜、连环谜 远看像只猫…(半大猫) 大象放到冰箱里 什么动物爱问为什么 一寸佳人 在石头上伸头 和尚偷羊 家庭生活歌 生活歌 情歌 仪式歌 诙谐歌 时政歌 儿歌 摇篮曲、小白菜 游戏谣 知识谣 童谣 生活谣 育儿谣 时政谣 仪式谣 书写民谣 扉页题词;涂鸦;留言谣;网络民谣 口头民谣 拍手谣 纺织娘 东山岭 小小孩 社会生活歌 劳动生活歌 凤阳歌、东三省 水工歌

民俗学提纲整理

民俗学提纲整理

年民俗学提纲整理、为什么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节日,又被称为“时空以外的时空”,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里所谓的“传统”,指的是民间节日一定要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属于民间自发的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和活动。

物质上的时空具有不可推测性,没有人可以描述其确切的起点、终点。

人们为了体现出自身掌控自然的能力而规定了一个人文的时空。

用节日对其循环进行标识。

节日必须是周期性地举行的,一般为一年一次,偶尔举行的一次聚会活动则不是节日。

节日往往与民间传统信仰密切相关,所以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节日之所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是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

例如,节日期间的人们可以暂时远离劳作之苦,而专心于享乐、游戏、探亲和访友。

孩子们也不必担心玩的太疯而招致长辈的责骂。

身份的差异如尊卑贵贱也会因为节日的缘故而淡化。

但是这种与日常行为的相悖分为两种情况,东西方的情况是不同的。

由于东方的生活是无宗教的,因此东方人的生活相对没有约束。

但是西方则不同。

西方的生活有严格的宗教信仰,因此他们的生活相对比较束缚。

但碰到节日时,情况则反过来了。

东方在过节的时候,禁忌、约束很多,而西方反而无所约束。

但无论情况怎么不同,,节日都给人们紧张忙碌而又严肃地生活的一个“假期”和“加油站”,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机会来享受自己通过艰苦努力而创造出来的生活。

民间节日存在特殊性。

它给时间划分了起点、终点、周期。

人类本来是无法控制时间、空间、宇宙的,而这种节日的划分显示了人类试图控制控制的意识。

对时间有限、无限的认识是人的认识的进步。

划分标准:农作物、狩猎等。

标志季节转变的日期是十分关键的,这是一个小的时段。

因此有人给节日的定义:时空以外的时空。

这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人们赋予了它新的时间空间。

在正常的时间序列选择一段时间启示的那天和结束的那天都会有仪式纪念。

民俗学考试

民俗学考试

民俗学考试民俗学考试资料参考一、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无第三章(服饰民俗)1.冠:冠是贵族通常所戴的头衣,冠的主要作用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

(冠是贵族身份和成年的标志,该冠而不冠即为非礼。

)男子长到20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同时取字,意味着从此成年,可以外出谋事做官了。

2.冕:冕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一直沿用到明代。

冕由綖、旒、纩、紞等组成。

周代以旒的多少区别贵族的等级。

魏晋后,皇帝的冕才准有旒,冕旒成了皇帝的代称。

3.弁:弁也是贵族戴的头衣,它是用几块鹿皮拼接而成的,样子类似瓜皮帽,在皮块衔接处还缀有五彩玉石。

皮子是白色,叫皮弁;红中带黑,与雀头相似,叫爵(雀)弁。

4.乌纱帽:乌纱帽也是幞头的一种,两脚宽短,外罩漆纱,始于晋代。

唐宋时期,乌纱帽一直流行于官僚阶层,一般百姓很少服用。

明朝,乌纱帽成为法定的官服。

5.蟒袍:蟒袍是官员常用的礼服。

古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

明代文武官员“一品至六品,穿四爪龙”的蟒袍。

6.补服:补服又称补子,为明朝独创,是表示官阶高下的鲜明标志。

补服即在官服的前胸后背各缀一方形补丁。

7.凤冠霞帔:凤冠是指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

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霞帔亦称“霞披”、“披帛”,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明代始为标志命妇品级的服饰,8.瓜皮帽:瓜皮帽又称“六合帽”、“六瓣便帽”,形制象半个西瓜。

瓜皮帽用布帛缝合成软胎,还可以折叠纳入怀中。

9.马褂:褂也称“马甲”,属于满族男子上衣,穿在长袍、长衫之外,便于骑射。

马褂有半袖、短袖,无袖即为马甲,明人称作“背心”,身长均与肚脐齐。

10.顶戴花翎:顶戴是暖帽、凉帽顶上镶嵌的宝石不同品级镶嵌不同的宝石。

暖帽顶上的翎管是用来插花翎的。

花翎即孔雀羽毛。

根据象眼睛一样的彩色斑纹,又分成单眼、双眼、三眼花翎。

民俗学期末考试资料

民俗学期末考试资料

民俗学期末考试资料名词解释1、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民俗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

就是现代人民生活中仍然保留着的那些过时代中所产生的现象,它们在历史发展的某一个阶段上已经丧失了其原始的内容和意义。

2、AT分类法:阿尔奈发展的研究民间故事的精细工具。

即将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按地区。

分布进行排列,并给各个资料标上分类编号。

先按语言分,给个符号;再按国家分,给个符号;然后加上故事顺序编号。

后经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斯?汤姆逊(Stith Thompson)补充修订,成为“阿尔奈—汤姆逊体系”,即AT分类法。

3、文化相对论:是一种研究文化的态度,认为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不可用高低等级进行划分。

博厄斯主张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价。

文化相对论的基本论点是,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

他们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时常会有象征该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特征的“文化核心”。

4、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坛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补充: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

人类了解到人类与兽类之间有很大差异后,他们不再认为图腾可以生人。

但图腾祖先的观念根深蒂固,于是产生了图腾保护神的观念。

禁止同氏族成员结婚;禁杀图腾物。

这是最重要的两种禁忌。

5、族群:(ethnic group),在人类学中是最早用来指归属于同一个社会,拥有相同的文化,尤其是共同的语言(并且文化与语言在传承过程中未发生改变)的人类群体。

我国学者通常认为族群是一个由民族和种族自己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

它可以用来指社会阶段、都市和工业社会中的种族体或少数民族族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土著居民中不同文化和社会集团。

民俗学题纲答案

民俗学题纲答案

第一讲民俗概论1什么是民俗?如何理解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即民间风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一)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

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说什么是火,佛家认为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

至于什么是民俗?借用佛家的用语,民俗就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

当初没有文字或人规定人们这么做,但人们却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

大家熟悉的传统民俗譬如春节,它就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相。

春节怎么过?按传统习俗,在过年前半个月(腊八)就开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歇下来,前后差不多一个月整天都有事情干,要干的事情有几十项,如祭灶、除尘、置年货、吃年饭、守岁、祭祖先、法压岁钱、拜年等等,而且没做一样事,都有规矩禁忌,比如年饭要有肉有鱼(暗示年年有鱼),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把垃圾丢掉(暗示不能把钱丢到外面去),等等,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是一种生活相。

(二)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从文化层面来讲,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是无形的,口头的和非物质的,但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对于这种无形的、口头的非物质的民俗文化现象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2民俗有什么特点?(一)民众性(二)差异性(三)共通性(四)传承性(五)变异性(六)丰富性3决定民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一)社会因素1、社会生活决定了民俗的产生2、社会生活的需要决定着民俗的发展与演变(二)历史因素(三)地理因素(四)文化因素民俗与宗教信仰有密切联系。

民俗学概论提纲

民俗学概论提纲

第一章民俗学概述一、民俗定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二、民俗的范围物质民俗:生产、交通、工艺、饮食、服饰、居住等民俗社会民俗:家庭、村落、民间职业集团、岁时节日、婚丧等民俗精神民俗:民间俗信、各种禁忌、道德礼仪等民俗游艺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游艺、竞技等民俗三、民俗学的发展历程1846 汤姆斯folklore四、民俗形成的原因(一)经济的原因(二)政治的原因(三)地缘的原因(四)宗教的原因(五)语言的原因五、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社会性和集体性(二)民俗的类型性和模式性(三)民俗的变异性(四)民俗的传承性和播布性六、民俗的社会功能(一)历史功能(二)教育功能(三)娱乐功能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一、生产民俗(一)农业生产民俗1.农业生产过程民俗2.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3.农业信仰民俗4.农业娱乐风习(二)牧业生产民俗(三)渔业生产民俗(四)工匠民俗1.工匠的技艺传承百工五法:矩、规、绳、水、垂(悬)2.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技术传授的封锁性生产活动的神秘性二、商业民俗(一)市市的民俗标志:市声(二)商商的民俗标志:招牌(幌子)三、交通运输民俗(一)交通运输设施的传承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西蜀古栈道、风雨桥(二)交通运输工具的创造与使用传承(三)交通运输职业集团的传承车、船、店、脚、牙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一.饮食民俗(一)食俗的起源和范围1.食俗的起源2.食俗的范围(二)我国的饮食结构及调制法的传承1.我国的饮食结构2.我国饮食调制法的传承(三)我国饮食的习俗惯制1.日常生活饮食2.节日仪礼饮食3.信仰上的饮食二.服饰民俗(一)服饰的产生和作用(二)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1.依据性别构成的服饰习俗2.据年龄构成的服饰习俗3.依据职业构成的服饰习俗4.依据地位构成的服饰习俗5.依据用途构成的服饰习俗6.依据民族构成的服饰习俗7.依据季节构成的服饰习浴8.依据质料构成的服饰习俗9.依据色彩构成的服饰习俗10.依据工艺构成的服饰习俗11.据样式构成的服饰习俗(三)服饰的习俗惯制1.实用的习俗惯制2.观赏的习俗惯制3.礼仪的习俗惯制4.信仰的习俗惯制三.居住民俗(一)居住民俗的形成1.住室发展的三阶段2.居住习俗的最初形态(二)居住类型1.帐篷型2.干栏型3.上栋下宇型4.窑洞型(三)居住的民俗表现1.住屋的设施和格局2.住屋的造型和工艺3.住屋的分布与坐落4.有关住屋的信仰第四章家族与亲族一、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一))两种家族关系(二)家族关系结构的特点(三)家族与亲族二、家族的类型和职能(一)家族的类型1、以世代划分的类型2、以婚姻关系划分的类型(二)家族的职能1、对内职能2、对外职能三、我国家族的民俗传承(一)家世(二)家谱(三)家风(四)家教(五)家法(六)家产(七)家务(八)家长和亲属(九)家庙与家祭(十)家号与家讳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定义(二)岁时节日的由来(三)岁时节日的发展1.农事生产2.宗教祭祀3.民族传统(四)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二、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一)春节(二)端午节(三)中秋节三、传统节日文化第六章人生仪礼民俗一、人生仪礼概述(一)人生仪礼的概念(二)人生仪礼的特点二、人生仪礼的民俗形式(一)诞生礼三朝(洗三)、满月、百日、周岁(抓周)(二)成年礼冠礼笄(jī)礼(三)结婚礼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四)丧葬礼停尸、招魂、吊丧、殡仪、送葬三.人生仪礼的改革一、精神民俗的主要类型(一)巫术(二)自然崇拜(三)图腾崇拜(四)祖先崇拜(五)民间禁忌二、精神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极其狭隘和直接的功利性(二)极大的神秘性(三)极大的封锁性或保守性(四)明显的多样性(五)多重性一、游艺民俗概述(一)概念(二)范围二、游艺民俗的主要类别(一)民间口头文学(二)民间歌舞乐活动类(三)民间游戏活动类(四)民间竞技活动类(五)民间杂艺活动类第九章民俗旅游开发一、民俗旅游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

(完整word版)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完整word版)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一、如何理解民俗学?(总论部分)1.民俗学兴起的历史1.1民俗学在国外1.1.1folklore。

民俗学(folklore)一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民”(folk),另一个是“俗”(lore)。

从字面上解释,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的知识”。

这一次是由英国考古学家Thomas 于1846年首次提出。

从此这一学科风靡全世界。

1.1.2民俗学的产生。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

早期代表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他们在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搜集民间故事,寻找德国的文化和传统。

1812年出版的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1.1.3民俗学在各国的发展。

1831年世界第一个研究民俗学的学会——芬兰文学学会成立。

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

1.2民俗学在中国1.2.1中国民俗学的发端。

中国民俗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

1912年,中文的“民俗学”(folklore)这一概念和名称首次被周作人在他的《童话略论》中介绍到了中国。

1.2.2中国民俗学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北京大学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

1918年2月1日,《北大日刊》有《校长启示》——现代意义上民俗学的开端。

1923年,“北京大学风俗学会”成立。

2.民俗的定义民俗是某一民众集团共同传承的生活惯习。

说的再通俗点就是民众的生活方式。

3.民俗的特点3.1集团性。

民俗是“任何民众中的某一个集团”对自己风俗的认同感,需要被广泛地接受。

“民”不是固定的部分人,一个人可以组成很多集团,心理上集体一致的认同感。

3.2传承性。

民俗不同于流行时尚,它需要时间的沉淀。

“传承”的时间长度,是没有一致的标准的,主要取决于该集团成员的心理认同以及职业民俗学家有理由的界定。

3.3民俗的动态特点。

“官方—非官方”民俗倾向于非官方;“正式—非正式”民俗则倾向于非正式;“上层—下层”民俗倾向于下层;“书面—口头”民俗倾向于口头;“个人—集体”民俗倾向于集体,“当代—传统”民俗倾向于传统。

中外民俗教材考试大纲

中外民俗教材考试大纲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中外民俗》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特点与设置目的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

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

对中外的婚姻民俗、丧葬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信仰禁忌民俗、人际礼仪民俗、岁时节庆民俗、工艺美术民俗、游艺民俗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外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考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考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外民俗的基本知识。

来源圣才学习网2、本课程设置的目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考生了解有关民俗的概念及其流变;掌握民俗与旅游文化的关系;掌握婚姻民俗和婚姻礼仪的概念和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婚姻民俗的基本概况,认识婚姻民俗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丧葬民俗的基本理论、民俗的成因和发展演变,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各国的丧葬民俗的基本概况和主要特点;了解服饰的起源及服饰的民俗功能,掌握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服饰的突出特点及其各自的形成原因;掌握饮食民俗形成的原因及社会功能,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饮食民俗的主要特点;了解人类居住民俗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居住民俗的主要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了解宗教信仰禁忌民俗的文化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

熟悉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民间宗教信仰情况;了解人际礼仪的特点与作用,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礼仪风俗;了解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各国主要的节日基本情况,掌握各种节日民俗的主要文化内涵;了解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各国的传统和当代的工艺美术品的民俗特点、发展、分类及其旅游价值;了解人类游艺民俗的起源、分类及社会功能,知晓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其他各国游艺民俗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考试提纲
1为什么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
2史诗歌手是怎样“记住”长达几万甚至十几万行的史诗的?
3如何理解当代“鬼搭车”传说的传统性。

4以“出嫁歌”为例,谈中国女性的成年礼。

5如何理解传统饮食文化中“吃什么补什么”的观念?
6为什么说《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是民俗学的两种基本的工具书?
7简单分析“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及其理论基础。

8分析“抓子儿”游戏与“仪式”的关系。

9如何理解“建筑如人”的说法?
10简单谈一下重穿“汉服”与保护传统的关系。

11简单解释一下“繁衍”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12如何理解神话与历史的关系?
13民间美术中常见的“鱼穿莲”的图案表现了中国人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思想?14简单解释一下,婚礼中的新娘子为什么要戴红盖头?
15为什么说“捉迷藏”的游戏是古代巫术的残余物?
16“纵向建筑”与“横向建筑”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世界观?
17试分析如下图案:
18分析一下下面这首童谣:“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扔在山
沟里,把媳妇放在炕头上”。

19女娲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吗?
20关于“民俗学研究的是农民或下层民众的学问”,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21以下述两条谜语为例,分析一下谜语的特点。

“不上不下”
“上靠下,下靠上,拆开看,都不像,让了上,亏了下,让了下,亏了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