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
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
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现当代文学史下册知识点50、60年代的小说一.概述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1)历史题材(民主革命)A.解放战争:长篇《保卫延安》杜鹏程、《红日》吴强、《林海雪原》曲波、《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短篇《黎明的河边》峻青《百合花》茹志娟B.抗日战争及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至《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被称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C.抗美援朝长篇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上甘岭》短篇路翎《洼地上的战役》(2)现实生活A.土改后,农民家庭、婚姻观念的变化短篇《一架弹花机》马峰、《登记》赵树理、《新事新办》谷峪B.农业合作化短篇《不能走那条路》李淮、《农村散记》秦朝阳长篇《创业史》柳青、《三里湾》赵树理、《山乡巨变》周立波C.合作化后,农村妇女走向社会《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李双双小传》李淮D.60年代两部长篇《艳阳天》浩然、《风雷》陈登科E.工业建设长篇《铁水奔流》《春天到了鸭绿江》《百炼成钢》《上海的早晨》中篇《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二.作家及作品简介1.柳青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47)、第二部《铜墙铁壁》、第三部《创业史》(1960年)中篇小说:《狠透铁》(1958)散文集:《黄埔村的三年》2.梁斌短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高蠡暴动、保定二师学潮)、《夜之交流》中篇《父亲》长篇《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反映土改运动的《翻身记事》3.杨沫长篇《青春之歌》续集《东方晓欲》、《芳菲之歌》《我的日记》4.李淮(1)原名木华黎,蒙族,1982年出生于河南孟津(2)短篇《不能走那条路》、《两匹瘦马》、《芦花放白的时候》《夜走骆驼岭》、《车轮的辙印》中短篇《李双双小传》5.茹志娟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反映战争的《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三走严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春暖时节》、《如愿》、《静静的产院》进入新时期后《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她从那条路上来》6.王蒙长篇《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7.邓友梅《在悬崖上》8. 宗璞《红豆》80年代的小说1.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下期末重点复资料,以便您更好地准备考试。
以下是几个重点方面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1. 文学运动:包括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等,了解各个运动的背景、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2. 代表作品与作者: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品和其作者,如《红楼梦》(曹雪芹)、《围城》(钱钟书)、《茉莉花开》(冯骥才)等,以及了解其创作背景和主要主题。
3. 文学思潮:理解近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各种思潮,如自然派、现实主义、左翼文学、新感觉派等,掌握各个思潮的代表作品和核心观点。
4. 文学理论: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文学理论,如鲁迅的"文学不能不说话",胡适的"各自为政的独立性"等,理解这些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5. 作家群体:熟悉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群体,如"
雨花台四君子"、"大家庭文学"等,了解他们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6. 文学史事件:了解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如鲁迅
参加"五卅"运动、胡风被打倒等,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
影响。
以上只是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还需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
进行综合复习。
相信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复习,您一定可以顺利完成
期末考试。
祝您考试顺利!。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文学背景】1.鸦片战争与近代化进程: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步接受西方近代文化与思想,促使文学呈现出新的面貌。
2.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推翻了封建文化的束缚,呼唤新的思想与艺术表达方式,为现代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侵略的运动,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新文学的追求,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1.《狂人日记》: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以自由、解放和反抗为主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自身矛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2.《红楼梦》:曹雪芹的巨著,描绘了一个封建家族的衰落与复兴,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3.《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探讨了家庭关系、社会矛盾和个体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思潮与创作手法】1.反封建思潮:现代文学在思想上与封建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决裂,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人权平等与个体解放的思想。
2.真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现代文学强调真实与自由,在揭示社会现实的同时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注重塑造鲜明的现实人物形象。
3.民族复兴思潮:作家们对于中国的民族感情表达愈加浓烈,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文学成就】1.现代白话小说的兴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白话小说的兴起是一大突破,取消了文言文的束缚,更贴近人民群众,使小说能够在更广泛的读者中传播。
2.现代性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剖析社会现实,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使文学作品具有现代性的审美观念和感受方式,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3.新的艺术实验和形式创新:现代文学关注形式的创新,大胆尝试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可能性。
以上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和具体作品值得深入研究。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和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摘要: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概述1.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要性2.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难度和备考方法3.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笔记二、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1.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2.新诗的发展3.现代小说的发展4.现代散文的发展5.戏剧的发展三、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真题解析1.选择题考点2.简答题考点3.论述题考点正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科目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为了顺利通过自考,考生需要制定清晰可行的学习计划,并认真复习教材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笔记包括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新诗的发展、现代小说的发展、现代散文的发展和戏剧的发展等。
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内容。
文学革命是指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学进行革新和改革的过程。
文学社团则是推动文学革命的重要力量,如新月社、创造社等。
这些社团的成立和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力。
新诗的发展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要内容。
新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新诗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白话诗到新月派、创造社等社团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诗风格。
现代小说的发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现代小说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鲁迅、茅盾等一批优秀作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现代小说体系。
现代散文的发展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要内容。
现代散文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冰心、朱自清等作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清新、自然的现代散文风格。
戏剧的发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最后一个重要内容。
戏剧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曹禺、夏衍等作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现代戏剧体系。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的重点笔记包括文学革命和文学社团、新诗的发展、现代小说的发展、现代散文的发展和戏剧的发展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重点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2.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性、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4.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5.三突出创作原则1968年5月23日,“四人帮”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
6.主题先行论其主题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点整理供参考学习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点复习整理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雁冰、许地山等12人。
代表刊物:沈雁冰《小说月报》,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意义:为新文学革命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创造社于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代表刊物:前期《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后期《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意义:为新文学革命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3.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以南方上海为阵地。
主要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
主要阵地《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
特点:以都市为题材,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感性的描写富于现代都市气息和特征的人物,在结构形式方法技巧方面有所创新。
意义: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4.五四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特征①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在于启蒙,呐喊彷徨即贯穿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理性批判精神,“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也大都充满着理性批判意识。
②感伤的精神标记:被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作家,常常有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于是苦闷、彷徨、感伤。
自叙传讲着“零余者”的故事,诗散文戏剧都不免渗透着感伤情绪。
③个性化的追求:五四是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突出的时期,创造社的追求就是表现真我。
野草表达的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主管情怀。
④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在鲁迅的开放的现实主义影响下,现实主义逐步发展成主流,但相当多作家向往浪漫主义,要求在作品中抒发强烈的主观情绪。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根据毛泽东文艺思想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
2.会议构建新秩序:概念、表述方式、等级秩序、组织新秩序的建构与资源重整。
中国当代文学需面对和继承三个文学传统与资源: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资源、30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
解放区和国统区:第一次文代会确认毛主席的《讲话》规定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此外没有第二个方向,如果有就是错误的方向。
郭沫若提出五四以来文艺的斗争是为艺术而艺术VS为人民而艺术,指出接受无产阶级领导。
茅盾检讨并把“争取进步、改造自己”作为国统区作家的努力目标。
解放区形成的延安艺术理念开始渗透。
整个50年代的文学行为呈现出对创建文学新格局、新规范、新秩序的努力。
十七年文学:清理和重建两个方面呈现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生成和发展。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也是十七年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点与实际目的,“无产阶级的党的文学的原则”,十七年中国文学运动的全面政治化、阶级斗争化,首先体现在一系列文艺运动的批判斗争交替更移。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新的人民的文艺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艺,描写主体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讨论“典型”,英雄人物置换典型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一、前言:1.定义现代文学:指20世纪中叶以来,受到西方现代化、近代化思潮以及社会政治变革影响,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进行创新,揭示现实社会问题的文学。
2.现代文学的特点:呈现了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重视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3.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背景: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学等。
二、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7年):1.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对传统封建文化的厌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关注。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胡适、陈独秀等。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果及特点:倡导科学和民主,主张“民主、科学、自由”;提倡新文学、新教育等现代思潮。
三、五四运动(1919年):1.五四运动的起因: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抗议,激发了中国爱国主义情感。
2.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主和自由。
3.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标志着中国文学真正走向现代化,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
四、五四新文学(1917年~1927年):2.五四新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等。
3.鲁迅的贡献: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五、新文学的发展与分化(1927年~1949年):1.新文学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左翼文学运动”,“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等。
2.左翼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注重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春蚕》等。
3.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主张独立精神和抒发个人情感,代表作品有丁玲的《“四丁”文集》等。
六、新文学的全盛与受限(1949年~1976年):1.新文学在新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文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强调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事业,代表作品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3.现实主义和人民文学的辩论:在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下学期)一.40年代文学思潮1. 国统区文学分为三个阶段①抗战初期(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1938年10月)整个国统区文学的基调表现为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了一切,文学活动转向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为轴心。
文学观念获得空前的统一,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不同程度在为抗战服务。
从文体上看,首先,战前并不发达的报告文学和通讯此时成了最热门的体裁;其次,是诗歌朝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再次,是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此时,文学获得了战斗性与时代性,但多样化、个性化色彩有所淡化。
②抗战中期(1938年10月武汉失守~1944年9月)1941年皖南事变后,民族情绪转为沉郁苦闷,作家开始了更加深刻的思索,文学的艺术表现也开始追求其应有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深刻性。
新的文学风貌:冷峻苦涩的喜剧感文学品格:沉郁、凝重而博大的风采文学形式: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与抒情诗③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年9月~1949年9月)文学的主题与题材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二是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
文学风格:紧张、愤激、嘲谑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与不安,从而呈现出繁复的音响。
讽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色调,现代文学的喜剧品格得到长足发展。
2.沦陷区文学华北沦陷区以北平为中心,敌伪刊物作品中为小摆设。
40年代初出现了“新近作家”群。
另外新诗艺术的探索富有成效。
上海“孤岛”在抗战前,由于英法租借的特殊环境,进步文艺活动相当活跃,随着政治环境恶化,沦陷初期,爱国作家们保持沉默,稍后与通俗文学作家达成默契,并适当吸收通俗文学的特长,出现了个性风格的作家,如张爱玲、苏青等。
东北的新文学渐渐复苏,包括抗日反满文学在内。
另两派其一为艺术而艺术倾向,另一派提倡乡土文学:坚持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
沦陷区文学的特色:雅文学和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由绝对对立,到相互理解与接近的趋向。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
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笔记一、概述我国现代文学历经百年发展,涌现出众多文学巨匠和经典作品,为我国文学史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主要涵盖了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包括新文学运动、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等多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二、新文学运动新文学运动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转折点,是我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
其中,《狂人日记》、《呐喊》等作品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作,揭开了我国文学探索现代性的序幕,也为后续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包括了诗人徐志摩、艾青等的代表作品。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了对时代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为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四、现代小说现代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了鲁迅、茅盾等一大批文学巨匠。
他们的作品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总结与展望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内容包括了新文学运动、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更好地把握我国文学精髓提供了重要帮助。
个人观点我国现代文学是文化传统与时代变革的交融,是文学巨匠们对时代的深刻把握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深入学习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我对我国现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这份文化遗产。
通过对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的学习和总结,我对我国现代文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也更加期待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文学的光辉。
自从我深入学习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下册自考重点后,我对我国现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深深感受到我国现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更加珍惜这份文化遗产,也更加期待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文学的光辉。
新文学运动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我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起点。
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学期复习资料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十二章赵树理一、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答:1、描写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
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没有做到的。
2、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更进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以及所面对的矛盾。
3、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4、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直接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二、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
答: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都影响巨大。
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的。
在解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在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获得了初步的经济和政治的翻身之后,随即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生活的能与他们气息相通的作家。
赵树理以及大批实践了“赵树理方向”的作家适应了这种历史要求。
这其实是新一代作家,这代作家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着最亲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
赵树理即是深深根植于农村,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彻底农民化了的。
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够忠实的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的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农民所接受。
这批作家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
三、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和改造。
答:赵树理的小说多采用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以说唱文学为基础。
大一下学期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选择:文革发生的标志:1966年5月中央政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八大“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少数民族小说家:阿来扎西达娃霍达台港澳文学:白先勇余光中金庸古龙戏剧填空:三大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2、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是在“大跃进”运动中提出来的。
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共中央的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对我国新诗发展的道路发表了如下的意见:“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
”接着讲“形式是民歌,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对立的统一。
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
”所谓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来源于此)十七年文学(1949-1966):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开始(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它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国家的权力意志被凌驾于文学之上,作品被强行要求体现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十七年小说在题材上一个名历史斗争体裁和农村变革题材为主。
1. 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充满激情的歌颂革命缅怀战友。
长篇小说:梁斌《红旗谱》(朱老忠)、曲波《林海雪原》(杨子荣)、吴强《红日》(沈振新和梁波)、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杜鹏程《保卫延安》(周大勇)、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江姐)短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王愿坚《党费》2 农村题材A: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
马烽《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B 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复习资料知识点:1、现当代文学三个分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2、60年代文艺政策调整,几大会议:⑴1960年国民经济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⑵1961年《文艺报》发表《题材问题》的专论,题材多样化,同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⑶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新侨会议)、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⑷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广州会议)。
8月,中国作协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大连会议)。
3、文革十年文学:《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总纲领,《纪要》(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子纲领。
4、三红一创一青:“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五部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梁斌)。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杨沫)、《山乡巨变》(周立波)、《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5、散文三大家: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吴伯萧)、秦牧、刘白羽并称为中国当代散文四大家名解:秦牧、刘白羽、阳朔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
郭沫若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在反动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分报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新的人民文艺》分报告。
成立了文联和作协,分别创立《文艺报》和《人民文学》。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立《讲话》为文艺事业的总方针,确立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这次会议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梁斌杨沫等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主题先行)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大一下学期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大一下学期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大一下学期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1、梁实秋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理想。
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评价标准。
古典主义的“节制”,追求美学的理性与规范。
否定五四新文学运动。
2、“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间:1930年3月2日;“左联”主要的文学活动:P1493、1936年两个口号的论争: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和鲁迅、冯雪峰、胡风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论争。
鲁迅抱病写了《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并解释了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
4、胡秋原自称“自由人”,苏汶(杜衡)自称“第三种人”,和左翼作家展开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
5、李劼人《死水微澜》:P1616、蒋光慈小说:中篇《少年漂泊者》、《短裤党》,长篇《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
7、柔石主要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丁玲主要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一个人的诞生》、《水》等;中篇《一九三〇年春上海》,长篇《韦护》、《母亲》等。
8、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施蛰存《上元灯》、《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后两部自觉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穆时英《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9、老舍的《月牙儿》:是作者根据《大明湖》改写的。
分析:(P183)1)写的是暗娼,通过母女两代人先后被逼沦为暗娼的悲惨经历,强烈控诉了旧社会对下层百姓的残酷迫害,作品中荡漾着浓得化不开的人生悲凉感。
作者的目光关注着下层妇女被揉碎的心灵和被践踏的命运,作品中那充塞天地的悲愤是可凭清风和明月为证的,它揭示了主人公纯洁的灵魂如何被抛掷到污秽的泥泞中,以屈辱的代价换取坚韧的求生,而这被屈辱和污秽扭曲并撕碎了的灵魂最终被权势者作为牺牲品送上虚伪的道德祭台。
2)作品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普遍性状的揭发——主人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个体人性丧失且不得不丧失的时代。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一、文学史常识1.老舍的短篇小说就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2.《骆驼祥子》于1936年9月16日至1937年10月1日在《宇宙风》杂志第25期至48期上连载,上海人间书屋1939年初版。
3.瞿秋白赞赏《子夜》:《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出版。
4.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1933年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1938)、《秋》(1940)。
5.《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
6.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三幕剧《香稻米》(1931)、四幕剧《青龙潭》(1932)。
7.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8.1932年9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嗣后又创办《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一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表现性灵的创作。
9.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小品要“语出灵性”,“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
10.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中国的一日》。
11.夏衍的《包身工》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12.1940年前后的有关歌颂与暴露的讨论主要是关于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的论争。
13.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前划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重点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题型分析:根据历年考试情况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题型基本不变,我们以11.7考试情况为例,题型大致包括以下五种题型,各题型及所占比值如下:题号题型题量及分值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第二题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第三题名词解释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第四题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第五题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二、《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重点:说明:我们将知识点按考查几率及重要性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重点、二级重点、三级重点,其中,一级重点为必考点,本次考试考查频率高;二级重点为次重点,考查频率较高;三级重点为预测考点,考查频率一般,但有可能考查的知识点。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包括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及其革命内容。
【P1,二级重点,单选】2、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产生的标志及主要内容。
【P2,一级重点,单选】3、文学革命出现的新文学社团的创社时间、主要成员、文学成就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等)【P13-P18,一级重点,单选、多选、名词】4、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其代表社团。
【P19-P21,二级重点,单选、多选】5、鸳鸯蝴蝶派的含义。
【P26,三级重点,单选、多选】6、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含义。
【P33,一级重点,单选、名词】7、“京派”的含义。
【P46,二级重点,单选、名词】8、论语派的含义。
【P47,二级重点,单选、名词】9、“自由人”、“第三种人”的含义。
【P49,一级重点,单选】10、“七月诗派”的含义。
【P60,三级重点,单选、名词】第二章鲁迅1、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的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P76,一级重点,简答、论述】2、鲁迅的杂文的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学》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新的人民的文艺》。
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第一次文代会的影响:1.思想的转变,由百音竞赛转变一种声音 2.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3.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3.文学模式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1953年9月23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
中心议题:繁荣创作背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学艺术内部的改革。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22日到8月13日。
背景: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备战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贤妻“反修”斗争。
4..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社论宣告《武训传》三重罪:1.狂热宣传封建文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改良主义。
2.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以农民斗争的失败为反寸,歌颂武训精神3.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丧失了判断能力。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年,文艺界开展了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评,其中以山东大学毕业的两位文学青年_李希凡_、_蓝翎_发表的《关于〈红楼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文最具代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一、文学史常识1.老舍的短篇小说就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2.《骆驼祥子》于1936年9月16日至1937年10月1日在《宇宙风》杂志第25期至48期上连载,上海人间书屋1939年初版。
3.瞿秋白赞赏《子夜》:《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出版。
4.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1933年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1938)、《秋》(1940)。
5.《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
6.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三幕剧《香稻米》(1931)、四幕剧《青龙潭》(1932)。
7.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8.1932年9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嗣后又创办《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一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表现性灵的创作。
9.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小品要“语出灵性”,“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
10.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中国的一日》。
11.夏衍的《包身工》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12.1940年前后的有关歌颂与暴露的讨论主要是关于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的论争。
13.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师陀写了《果园城记》,路翎写了《财主底儿女们》。
14.冯至用散文写出历史小说《伍子胥》。
15.“沙汀三记”包括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和《还乡记》。
16.《寒夜》(1946)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7.钱钟书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18.《金锁记》可以称之为是对情欲的研究,是张爱玲作重要的作品之一。
19.《金粉世家》连载于1927年2月至1932年5月的《世界日报》副刊《明珠》,1933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单行本。
20.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反映土改斗争的两部作品。
二、名词解释1.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的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并于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半月刊、月刊)。
该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
2.《现代》期刊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至1934年11月的6卷1期,共出刊31期。
《现代》所刊诗歌的“思想、风格、题材,都并不一致”,但其中相当多的诗都包含着先锋意识,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
戴望舒、施蛰存、南星等人是诗刊的发文主将。
3.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是指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留在上海的爱国文化人士和进步作家,在英法租界继续各种公开或隐蔽的抗日文学活动,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是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代表作家有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还有就是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戏剧,代表作品有于伶和的《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
孤岛文学的代表作品还有鲁迅的《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
4.文协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由老舍主持日常工作,并于1938年5月创办《抗战文艺》。
它的成立标志着在民族意识召唤下民族解放时期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形成。
以郭沫若、茅盾、冯乃超等人为代表的作家提出了号召作家们“文章入伍、文章下乡”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5.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40年代诗歌群体的名称,诗派成员有辛笛、陈敬容、冯至、穆旦等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6.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视角与眼光,提出了解放区文学格局和未来发展的系统性的规范、要求与原则。
《讲话》以文艺的革命宣传功能为核心,以革命立场问题为基点,以态度、对象、工作和学习问题为中介,以接受者的接受程度与接受需要为切入口,引伸出一系列对立的范畴和关系。
该讲话蕴含着鲜明的倾向性。
8.《北京人》于1941年10月首映的三幕剧《北京人》是曹禺的较为成熟的作品,话剧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连全剧的矛盾线索与具体背景,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新生活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
9.《呼兰河传》在40年代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萧红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寂寞的童年生活,描写了家乡敬畏鬼神的风俗画面,叙述了祖父、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等人平凡的人生悲喜剧。
这里有对故乡人物执著坚韧性格的挖掘和赞美,更有对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愚昧麻木的民族劣根性的深刻批判。
10.《四世同堂》老舍的《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
小说以小羊圈胡同为人物活动的中心,以祁、钱两家为描写重点,写出了抗战八年沦陷区北平人民的生活、斗争及精神面貌。
小说是写人的杰作,它着眼于文化审视,挖掘了普通国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弱点,并描绘了国民精神弱点在民族战争中的改造过程,刻画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北京的节令习俗、风土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老舍先生最得意的一部作品。
三、简答题和论述题1.以茅盾的《子夜》为例,谈谈茅盾创作的主要特点。
答:(1)《子夜》宏大的叙事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尤其是作品主体部分的安排:整个的作品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而人物众多,茅盾采用开门见山和盘托出的手法。
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丧仪式上把几乎全部的重要人物都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还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构成了长篇小说《子夜》的“网状结构”。
(2)茅盾善于根据矛盾冲突的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运用借题牵线,烘托对比,虚实处理,前后照应等艺术手法,来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做到引人入胜而不落陈套,从而把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线索有条不紊地组织了起来。
(3)茅盾注重细节的谨严。
茅盾特别推崇福楼拜在认真查阅文献、亲临现场考察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写实的手腕,客观地再现历史风貌的精神。
《子夜》的写作也取了同样的态度,写到时代风尚、习俗等细节都注意符合那一年代的特点,至于书中人物闲谈时所涉及的社会现象,也都有所依据。
2.关于艾青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答:(1)抗战前期:1933年写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同年,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出版,文坛一致肯定艾青的诗歌才能。
1939年,他的第二本诗集《北方》出版,又一次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他的叙事长诗《吹号者》标志着艾青40年代创作的最高成就。
艾青在抗战前期以变现反侵略战争为主的抒情时代也就结束了。
(2)抗战时期:抗战爆发后,艾青开拓了以民主主义为核心主题的抒情时代。
他的《旷野》抒写旷野的荒芜萧条、农家的贫穷寂寞,还有点“社会”的东西,就是“合理地解决土地问题”,这也是民主主义的一个方面。
后来他的长篇叙事诗《火把》的思想内容就是民主主义。
(3)延安时期:艾青写了像《雪里钻》那样正面变现抗战、讴歌战士的爱国主义诗篇。
他还写了《黎明的通知》、《野火》等诗篇,为艾青民主主义主题的诗性探求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4)艾青是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
由对土地意象的表现的忧患型诗篇,以《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等为代表;由对河流意象的表现的抗争型诗篇,以《浪》《解冻》等为代表;由对太阳意象的表现的光明型诗篇,以《向太阳》《火把》等为代表。
(5)艾青主张用自由体写诗,他是中国果自由体诗传统发展到40年代的集大成者,并影响了一代诗人。
3.《围城》的主题答:《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对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予以了深切的关注与深广的表现。
《围城》包含三层意蕴:“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即对抗战时期城乡世相的描写;“文化反省层面”,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哲理思索层面”,即对人生、对现代人名运的哲理思考。
作品以近代中国新型知识分子阶层为表现的中心,并通过他们,对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从哲学与思想的多重角度做了精心审视。
4.以《边城》为例,谈谈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精神实质。
答:(1)《边城》是沈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边城》以作者所在的湘西为背景,满含审美理想地展示了“这个朴野边僻地方”未被都市文明所扭曲的一种素朴真诚的人情美。
(2)沈从文以诗情洋溢的语言和灵气飘逸的画面勾画出的新奇独特的“边城”,是一个极度净化、理想化的世界。
他将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有机结合和交融起来,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把自我饱满的情绪投注到边城子民身上,描绘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3)作品中的人性美,如翠翠的天真善良,老船工古朴厚道,天保豁达大度,傩送笃情专情,顺顺豪爽慷慨,作为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
在那个湘西世界,善良厚道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一个“爱”字,其中包括两性之爱、祖孙之爱、父子之爱、邻里之爱,没有心机、阴谋和私欲。
(4)古拙的湘西风情既是健全的人性形式借以寄托的不可或缺的背景,又是这一理想本身有机的组成部分。
小说开头的三章,集中笔力描绘了湘西的风物景观和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