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1. 引言新儿科操作规程旨在确保医务人员在处理新生儿相关事务时能够遵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本规程适合于所有从事新儿科工作的医务人员。
2. 安全措施2.1 医务人员在进行任何操作前应进行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者消毒剂彻底清洁双手。
2.2 所有使用的设备和器具应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清洁,确保无菌状态。
2.3 医务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以防止交叉感染。
3. 新生儿护理3.1 普通护理3.1.1 每天进行新生儿的体温测量、心率和呼吸频率监测,并记录在护理记录表中。
3.1.2 定期更换尿布,保持干燥和清洁。
3.1.3 赋予新生儿足够的营养,确保母乳喂养或者配方奶喂养的正确操作。
3.1.4 定期进行新生儿的皮肤护理,包括清洗、按摩和涂抹适当的保湿剂。
3.2 疾病预防和控制3.2.1 对新生儿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3.2.2 定期检查新生儿的眼睛、耳朵和口腔,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2.3 严格控制新生儿的访客,限制接触感染源,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3 特殊护理3.3.1 对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进行特殊护理,包括保温、呼吸支持和营养补充等。
3.3.2 对有先天性疾病或者遗传病的新生儿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操作。
3.3.3 对有特殊需求的新生儿进行心理护理,提供安全和安抚的环境。
4. 检查和治疗操作4.1 新生儿体格检查4.1.1 医务人员应按照标准的体格检查流程进行操作,包括测量身长、体重、头围等指标。
4.1.2 定期检查新生儿的皮肤、眼睛、耳朵、口腔、心肺等器官,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2 新生儿抽血4.2.1 在进行新生儿抽血前,医务人员应准备好所需的抽血设备和试剂,并确保设备无菌。
4.2.2 抽血前应向家长解释操作流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征得他们的允许。
4.2.3 抽血后,医务人员应妥善处理血液样本,确保标本的准确性。
儿科操作常规及流程
儿科护理操作常规及流程目录一、体温测量法1二、脉搏测量法2三、呼吸测量法3四、血压测量法3五、婴幼儿沐浴法4六、配奶与消毒法6七、婴幼儿约束法6八、婴幼儿大、小便标本采集法7九、婴幼儿氧气吸入法9十、先天性巨结肠洗肠法10十一、婴幼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术10十二、简易呼吸气囊操作法11十三、机械通气操作法11十四、机械通气病人密闭式吸痰法12十五、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13十六、压缩雾化吸入法14十七、肝部理疗仪法15十八、深部机械排痰使用法15十九、叩击震颤排痰操作流程16二十、注射泵的操作流程17二十一、心电监护仪的操作流程18二十二、口罩使用技术的操作流程20二十三、留置针封管技术操作流程21二十四、儿科中药贴敷操作流程22二十五、鼻腔滴药法的操作流程23二十六、小儿休克急诊抢救流程24二十七、小儿心力衰竭抢救流程24二十八、小儿惊厥急诊抢救流程24二十九、小儿急性中毒抢救流程24一、体温测量法【目的】1.测量、记录患儿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评估】1. 询问、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向患儿解释测量体温的目的,取得患儿的配合。
2. 评估患儿适宜的测温方法:取出体温表,检查有无破损,将汞柱甩至35℃以下。
根据年龄及病情选择测量方法。
【用物准备】体温表、纸巾、笔、记录本。
放体温计的盒或杯2个(一个干净的放消毒后清洁的体温计,另一个放使用后需要消毒的体温计)。
【操作程序与方法】1.直肠测量法(1)拉下床栏,患儿侧卧屈膝或仰卧,露出臀部,将肛表蘸石蜡油轻轻插入直肠2~3cm。
(2)需手扶体温表,并用手掌和手指轻轻将双臀捏在一起,防止测量过程中排便或体温表脱出。
(3)测量3分钟,取出肛表用纸巾擦干净,观察温度,然后用有效消毒液浸泡消毒。
(4)整理床单,使患儿舒适,拉上床栏。
(5)洗手,记录体温。
2.腋下测量法(1)拉下床栏,向患儿或家长解释,解开上衣,擦干腋下。
(2)将体温表放入腋下,将臂过胸夹紧体温表。
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一)
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一)引言概述: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一)是指针对儿科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掌握和运用的操作技能,以保证病患的安全和诊疗效果。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全面而系统的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以指导医务人员正确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有效预防和处理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
正文:1. 患者接待与沟通小点1: 对儿童和家长进行耐心、友好且专业的接待和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
小点2: 进行信息收集和记录,包括病史、症状及药物过敏史等。
确保准确、完整的病历记录。
小点3: 向患者和家长提供有关诊疗方案、治疗进程和可能的风险等的相关信息,以促进共识和理解。
小点4: 对于紧急情况和突发状况,儿科医务人员应迅速且有效地与患者家长进行沟通,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援助。
小点5: 必要时,与其他相关的医疗团队成员进行协同工作和沟通,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护理和治疗。
2. 体格检查小点1: 根据患者的年龄段和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体格检查方法和工具,如体温计、听诊器、心电图仪等。
小点2: 进行针对性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和方法,确保准确性。
小点3: 注意观察儿童的行为和情绪,了解潜在的不适和症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询问和评估。
小点4: 对于特殊人群(如新生儿、早产儿等),特别关注生命体征、体温和皮肤情况等,进行必要的特殊检查。
小点5: 在体格检查之前和期间,与患者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解释检查目的和过程,并提供相关建议和指导。
3. 护理操作小点1: 实施婴幼儿的婴儿护理,包括清洁、喂养、更换尿布和给予药物等,确保卫生和安全。
小点2: 采用适当的体位和固定手法,进行儿童导尿、静脉采血、皮下注射等操作,降低感染和损伤风险。
小点3: 学习并运用各类儿童疾病的急救和抢救操作技能,包括儿童心肺复苏、止血等紧急处理措施。
小点4: 清洁和更换伤口敷料,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创伤的特点进行专业处理和护理。
小儿科常用基本操作技能
小儿科常用基本操作技能1. 体温测量测量小儿体温是常见的操作技能之一。
以下是测量小儿体温的基本步骤:- 准备好体温计和消毒酒精。
- 小儿躺下或坐着,选择适当的体温测量位置(例如腋下或口腔)。
- 拭去测量位置上的汗水或唾液。
- 插入体温计适当位置,并等待一段时间直到测量结束。
- 读取体温计上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 清洁体温计并储存好。
2. 小儿心率测量测量小儿心率可以帮助评估其心血管健康状况。
以下是测量小儿心率的基本步骤:- 让小儿保持安静和放松。
- 使用手指找到小儿的脉搏位置,如颈动脉或腕动脉。
- 使用计时器计算心跳的数量,通常在15或30秒内。
- 将计算结果乘以适当的倍数,以得出每分钟的心率。
- 记录心率,并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
3. 小儿生命体征监测监测小儿的生命体征可以帮助及时察觉任何异常情况。
以下是监测小儿生命体征的基本步骤:- 测量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
- 观察小儿的皮肤颜色和湿度。
- 检查小儿的瞳孔大小和反应。
- 评估小儿的意识水平和行为活动。
- 记录并跟踪生命体征的变化。
4. 小儿饮食管理小儿的饮食管理对于健康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以下是小儿饮食管理的基本要点:- 提供均衡的饮食,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 根据年龄和发育需要提供适当的食物。
- 鼓励小儿多喝水,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 避免给小儿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
- 注意小儿的食物过敏情况,并避免对其过敏原。
5. 小儿卫生护理保持小儿良好的卫生惯可以预防疾病和感染。
以下是小儿卫生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 给小儿定期洗手,尤其在进食和接触外界之前。
- 使用适合小儿的洗浴产品,并保持身体清洁。
- 剪短小儿的指甲,以避免划伤皮肤。
- 每天更换小儿的衣物和床单。
- 清洁小儿的玩具和周围环境,以避免细菌滋生。
以上是小儿科常用基本操作技能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记住,在实施这些操作技能时,要始终保持独立决策并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
目录儿科体格检查—身材的增长测量 (1)儿科体格检查—体重测量 (1)儿科体格检查—头围测量 (1)儿科体格检查—胸围测量 (2)儿科体格检查—上臂围测量 (2)儿科体格检查—皮下脂肪测量 (2)儿科体格检查—身体比例与匀称性 (2)儿科体格检查—骨骼 (2)儿科体格检查—牙齿 (3)儿科体格检查—儿科血压测定方法 (3)儿科体格检查—儿童心脏查体 (4)儿科体格检查—儿童肺部查体 (4)儿科体格检查—儿科腹部查体 (4)儿科常见异常心音听诊培训 (4)儿科常见肺部罗音听诊培训 (5)儿科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培训 (5)新生儿气管插管 (6)新生儿窒息复苏 (7)新生儿腰穿刺术 (8)骨髓胫骨穿刺法 (9)一、身材的增长测量(一)不同年龄身高(长)测量1、定义: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3 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测量,称为身长。
立位时测量称为身高。
立位的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 公分。
2、测量方法:(1)新生儿:仰卧于测量床上,头置量尺0 刻度侧,下肢伸直,将卡尺置于新生儿足底,读刻尺数为该新生儿身长。
(2)婴幼儿:仰卧位测量身长。
(3)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呈自然站立姿态背对带有量尺的墙壁,头枕部、臀部、足跟与墙壁拉触。
目视前方,手自然下垂,读量尺数值。
3、正常儿童身高估计公式:年龄: 12 个月:身高 75cm2-12 岁:年龄(岁)×7+75cm(二)坐高(顶臀长)1、定义: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3 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值称为顶臀长。
2、测量方法:小儿坐在床上,测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3、意义: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三)指距1、定义: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的距离。
2、测量方法:垂直站立,双手向两侧伸展,测量双食指尖之间的长度3、意义: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
二、体重测量1、定义: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分量。
2、测量方法:(1) 磅秤法:将新生儿置于磅秤之上,测量其分量。
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二)
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为儿科医务人员提供操作规范的指导,以确保儿童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入手,包括:儿科患者的身体评估、临床操作技能、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药物管理以及感染控制。
希望通过这些指导,提高儿科技能操作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
一、儿科患者的身体评估1. 熟悉常见的儿科身体评估方法,包括观察、问诊、听诊等。
2. 关注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年龄、体格发育等,了解其对疾病的反应和症状表现。
3. 注意与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采用适当的语言和交流方式,以促进儿童的配合和信任。
4. 使用安全便利的评估工具,确保检查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5. 定期更新和补充相关的儿童身体评估知识,与最新的医学研究保持同步。
二、临床操作技能1. 熟练掌握儿科医疗操作的步骤和规范,包括静脉通路建立、护理操作等。
2. 充分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遵循相应的操作原则,防止操作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3. 注意儿童的心理反应,在操作前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安抚,避免儿童的紧张和抵触。
4.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良好的操作卫生,减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5. 自我反思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操作技能,避免操作中的失误和差错。
三、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1. 熟悉儿科常用的医疗设备,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2. 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备的完好性,保证其安全可靠的性能。
3. 了解医疗设备的适用范围和限制,避免滥用和误用。
4. 在使用医疗设备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和操作说明,确保正确操作和患者的舒适感。
5. 在使用医疗设备过程中,及时记录操作细节和结果,为后续的医疗管理提供参考。
四、药物管理1. 熟悉儿科常用药物的种类、适应症和用药剂量,合理选用和应用药物。
2. 注意不同年龄段和体重的儿童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等特点,个体化用药。
3. 严格执行药物配药、核对和给药等过程,确保药物的准确和安全。
4. 关注儿童的用药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处理。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新儿科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医务人员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能够正确、规范地执行各项操作,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本规程适合于所有从事新儿科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
二、术语定义1. 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
2. 新儿科:专门负责新生儿护理的科室。
3. 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从事新儿科护理工作的人员。
三、操作规程1. 新生儿体格检查:a. 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的测量。
b. 检查新生儿的皮肤、头部、四肢等部位,观察有无异常情况,如出血、红斑等。
c. 检查新生儿的脐带,确保脐带无感染、无渗出,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护理。
2. 新生儿喂养:a. 母乳喂养:鼓励母乳喂养,确保母乳的供给和质量。
指导母亲正确哺乳姿式,保证新生儿吃奶的舒适度。
b. 人工喂养: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人工喂养,确保喂养量和频次的准确度。
3. 新生儿护理:a. 温度调节:保持新生儿的体温在适宜范围内,提供温暖的环境,使用温度计定期测量新生儿的体温。
b. 尿布更换:定期更换新生儿的尿布,保持外繁殖器区域的清洁和干燥。
c. 静脉输液: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静脉输液,确保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准确掌握。
d. 皮肤护理:定期给新生儿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健康。
e. 洗澡: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新生儿的洗澡,注意水温和洗浴用品的选择,确保洗澡过程安全无误。
f. 安全措施:保证新生儿的安全,如避免摔伤、窒息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4. 新生儿监护:a. 心率监测:定期监测新生儿的心率,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b. 呼吸监测:定期监测新生儿的呼吸情况,观察呼吸频率和呼吸节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c. 血压监测:根据需要进行新生儿的血压监测,确保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五、操作流程1. 准备工作:a. 确认新生儿的身份和相关医嘱。
b. 检查所需的器械和设备是否齐全。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新儿科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新生儿在医疗过程中得到安全、高质量的护理而制定的。
本规程适用于新儿科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
通过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新生儿的健康与安全。
二、术语定义1. 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
2. 新儿科:专门负责新生儿医疗的科室。
三、操作规程1. 消毒操作1.1 手消毒:医务人员应在进入新儿科前进行手消毒,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手部消毒步骤进行操作。
1.2 环境消毒:新儿科的工作区域、设备、床铺等应定期进行消毒,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浓度和时间进行操作。
2. 新生儿护理2.1 体温监测:新生儿的体温应定期测量,使用无菌的体温计,将其放置在婴儿的腋下或肛门,记录体温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2.2 喂养: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和体重,制定合理的喂养计划,确保婴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喂养前应检查奶瓶、奶嘴等器具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2.3 尿布更换:新生儿的尿布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次更换尿布前应进行手部消毒,使用无菌的尿布和湿纸巾,避免感染和皮肤刺激。
2.4 皮肤护理:新生儿的皮肤需要特殊护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摩擦和刺激。
定期给婴儿洗澡,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洗涤剂。
3. 检查和治疗操作3.1 脐带护理:新生儿脐带应进行消毒和包扎,使用无菌的棉签和酒精进行消毒,将脐带包扎整齐,防止感染和出血。
3.2 注射操作:新生儿的注射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按照正确的注射技巧进行操作。
3.3 血液采样:新生儿的血液采样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选择合适的采样部位,使用无菌采血器具,按照规定的采样量进行操作,并及时将样本送往实验室。
四、应急处理1. 窒息:当新生儿出现窒息的情况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及时报告医生并准备相关急救设备。
2. 发热:当新生儿出现发热的情况时,应及时测量体温,观察婴儿的症状,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退热处理,如使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方法。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完整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完整本篇专业资料介绍了儿童生长发育的测量方法,首先介绍了身材增长的测量方法。
其中,不同年龄段的身高测量方法也被详细阐述。
为了准确测量儿童身高,需要在测量前让儿童脱掉鞋子,站在测量仪上,头部、肩部、臀部和脚跟都应该紧贴着测量仪。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测量仪的高度也需要相应调整,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二、体重测量一)体重测量方法本篇资料还介绍了体重的测量方法。
在测量前,需要让儿童脱掉外衣和鞋子,穿着轻便的衣服站在体重秤上。
同时,还需要确保体重秤的精度和准确性,避免因为设备问题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三、头围测量一)头围测量方法头围是评估婴儿头部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本篇资料也介绍了头围的测量方法。
在测量前,需要将卷尺放置在婴儿的额头和枕部之间,确保卷尺不过紧也不过松。
同时,还需要注意测量的位置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四、胸围测量一)胸围测量方法胸围是评估儿童胸部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本篇资料也介绍了胸围的测量方法。
在测量前,需要让儿童放松呼吸,将卷尺放置在最宽的胸部位置,确保卷尺不过紧也不过松。
同时,还需要注意测量的位置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五、上臂围的增长一)上臂围的增长规律上臂围是评估儿童上肢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本篇资料介绍了上臂围的增长规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臂围也会逐渐增大。
同时,男女儿童的上臂围增长速度也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测量。
六、皮下脂肪一)皮下脂肪测量方法皮下脂肪是评估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篇资料介绍了皮下脂肪的测量方法。
在测量前,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部位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七、骨骼一)骨骼的评估方法骨骼是评估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篇资料介绍了骨骼的评估方法。
通过X线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技术,可以对儿童的骨骼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八、牙齿一)牙齿的生长发育规律牙齿是评估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篇资料介绍了牙齿的生长发育规律。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新儿科操作规程是为了提供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操作指导,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本规程旨在规范新儿科操作流程,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二、术语定义1. 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
2. 新儿科医务人员:指在新儿科工作岗位上的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
三、操作规程1. 新生儿护理1.1 术前准备1.1.1 确认新生儿的身份和相关医嘱。
1.1.2 检查婴儿的体温、呼吸、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
1.1.3 准备好所需的护理器材,如温度计、尿布、衣物等。
1.2 洗澡护理1.2.1 确保洗澡水温适宜,避免烫伤。
1.2.2 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洗涤剂轻柔地清洁婴儿的皮肤,特别注意皱褶部位的清洁。
1.2.3 洗澡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拍婴儿的皮肤,避免擦伤。
1.3 喂养护理1.3.1 根据医嘱和婴儿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
1.3.2 确保喂养器具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3.3 观察婴儿的吸吮动作和进食情况,及时处理吐奶、呛奶等问题。
1.4 睡眠护理1.4.1 提供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避免婴儿受到噪音和过度刺激。
1.4.2 保持床铺的清洁和整洁,定期更换床单和被褥。
1.4.3 定期观察婴儿的睡眠情况,及时处理睡眠问题,如失眠或多梦等。
2. 新生儿体检2.1 术前准备2.1.1 确认新生儿的身份和相关医嘱。
2.1.2 准备好所需的体检器材,如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等。
2.1.3 告知家属体检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2.2 体温测量2.2.1 选择适合的体温计,如腋下体温计或耳温计。
2.2.2 用清洁的纱布或酒精棉球擦拭测量部位,避免交叉感染。
2.2.3 将体温计插入体温测量部位,等待一定时间后读数。
2.3 心肺听诊2.3.1 选择合适的听诊器,如胸骨听诊器或电子听诊器。
2.3.2 将听诊器放在胸骨、肺部等部位,仔细听取心音和呼吸音。
2.3.3 观察心率、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等指标,记录相关数据。
新儿科操作规程范文
新儿科操作规程范文1.洗手a.进入儿科工作区域前,必须正确洗手。
洗手过程包括湿润双手,涂抹适量肥皂,揉搓手心、背部、手指间隙、指尖和手腕,确保至少20秒;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用纸巾擦干双手。
2.穿戴个人防护用品a.在进入儿科工作区域前,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医用手套、面罩、防护眼镜、护目镜或面部防护罩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佩戴。
3.儿童病历记录a.每位新儿在住院时,都需要建立病历记录。
病历记录应包括个人信息、主诉、既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案等内容。
4.留置血管通路a.留置血管通路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操作前应准备好所需材料,包括适当尺寸的导管、消毒剂、无菌手套等。
操作时,必须按照操作规程正确进行,避免引起感染和损伤。
5.使用婴儿尿布a.更换婴儿尿布时,应使用干净的尿布,并根据婴儿体质和排尿情况选择合适的尿布型号和吸收量。
更换尿布前,要先洗手,确保手部清洁。
更换完尿布后,要及时清洗更换区域,并涂抹婴儿防护霜,以预防尿布疹。
6.应用儿童特殊药物a.使用儿童特殊药物时,必须按照医嘱和药品说明正确使用,并计算剂量和给药途径。
在给药前,要先核对患儿身份和药品信息,避免出现错误。
7.采集血液样本a.采集儿童血液样本时,必须选择适当的采集部位和合适的采集工具。
操作前应准备好所需材料,包括消毒剂、采血针、采血管、无菌手套等。
在操作时,要保持采血部位的清洁,并避免污染。
8.婴儿喂养a.婴儿喂养需要根据婴儿年龄、体重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当的喂养方式和食物。
在喂养前,要先洗手,确保手部清洁。
喂养时,要确保婴儿舒适、安全,并遵循正确的喂养姿势和喂养规律。
9.婴儿体温测量a.婴儿体温测量需要使用适合婴儿的体温计,并在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部位。
操作前应先清洁体温计,并按照体温计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体温测量后,要将体温计彻底清洁和消毒。
10.应用儿科仪器和设备a.在使用儿科仪器和设备时,必须按照设备说明书和相关规程正确操作。
儿科操作规程
儿科操作规程儿科操作规程是指在儿科医学领域中,医务工作者在处理儿童患者时所遵守的一系列操作准则和标准。
这些规程旨在保障儿童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确保医疗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介绍儿科操作规程。
第一,儿科诊室操作规程。
儿科诊室是医务工作者接诊和治疗儿童患者的重要场所。
医务工作者应该保持诊室的整洁和安静,定期消毒,确保良好的空气质量。
在接诊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应该保持亲和力和耐心,与儿童患者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了解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医务工作者还应记录儿童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治疗过程,保护患者隐私。
第二,儿科护理操作规程。
儿童患者较为脆弱,对护理依赖程度高。
医务工作者应该根据儿童患者的不同年龄和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在护理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应做到轻柔、细致,并给予儿童患者充分的关怀和安抚。
同时,医务工作者还应注意儿童患者的情绪变化和需求,并及时报告医生。
第三,儿科手术操作规程。
儿科手术操作是指在麻醉和无痛条件下对儿童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医务工作者在手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并做好手术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手术器械、药物和麻醉设备等。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应注意维持患者的呼吸、血压和体温稳定,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第四,儿科急诊操作规程。
儿童患者在急诊情况下往往需要迅速的救治和紧急处理。
医务工作者在急诊操作中应首要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迅速了解儿童患者的病情,并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
同时,医务工作者还应做好急诊记录和报告,方便后续治疗。
第五,儿科药物使用规程。
儿童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较为脆弱,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谨慎。
医务工作者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身体状况,合理选择药物剂量,并严格按照用药时间和方法进行给药。
同时,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应密切观察儿童患者的药物反应,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六,儿科放射操作规程。
儿童患者在进行放射检查时需要特殊的操作规程。
医务工作者应选择合适的放射检查方法,并做好儿童患者的放射防护措施,确保其辐射剂量最小化。
儿科技能
复苏步骤和程序(一)最初复苏步骤(要求在生后15~20秒内完成):1、保暖: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预热的开放式抢救台上,设置腹壁温度为36.5℃;2、减少散热:用温热干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3、摆好体位:肩部以布卷垫高2~3cm,使颈部轻微伸仰;4、清理呼吸道:立即吸净口、咽和鼻腔的粘液,应先吸口腔,后吸鼻腔,吸引时间不应超过10秒。
如羊水混有较多胎粪,应于肩娩出前即吸净口腔和鼻腔;肩娩出后、第一次呼吸前,应气管插管吸净气道内的胎粪;5、触觉刺激:经上述处理后婴儿仍无呼吸,可拍打足底1~2次,或沿长轴快速摩擦腰背皮肤刺激呼吸。
(二)建立呼吸:1、触觉刺激后如出现正常呼吸,再评估心率,如心率>100次份,再评估肤色,如红润或仅手足青紫可观察。
2、如无规律呼吸或心率<100次/分,应立即用复苏气囊进行面罩正压通气。
通气频率40~60次/分,吸呼比1:2,压力20—30cmH20(2.0~3.0kPa),以可见胸动和听诊呼吸音正常为宜。
3、15~30秒后,再评估心率,如心率>100次/分,出现自主呼吸可评估肤色,吸氧或观察;4、如无规律性呼吸或心率<100次/分,需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三)维持正常循环:如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秒后,心率<60次/分或心率在60~80次/分不再增加,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用中食指或双拇指按压胸骨体下1/3处,频率为100~120次/分(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深度为2—3cm,或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小儿喂养牛乳的计算婴儿:110Kcal/Kg.d,需水150ml/kg.d。
8%糖牛奶产热100kcal/100ml,如3月婴儿体重5公斤,每日需奶:8%糖牛奶5×110=550ml/d,需糖550×8%=44g,总水量150×5=750ml/d, 除奶外需另加水量750-550=200ml/d,全日牛奶分5-6次服,水200ml可分次供给,小儿全日奶量一般在800ml内,如能量不足则加辅食供给,初生-2月,7/日;2-3月,6/日;3月以后5/日。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新儿科操作规程旨在确保医务人员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遵守标准化操作,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规程适合于所有从事新儿科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
二、术语定义1. 新生儿:指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
2. 新儿科:指专门负责新生儿护理和治疗的医疗科室。
三、操作规程1. 新生儿接诊1.1 确认患儿身份,核对患儿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
1.2 检查患儿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记录并报告异常情况。
1.3 根据患儿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1.4 根据医嘱,为患儿开立相应的医疗护理计划。
2. 新生儿护理2.1 保持患儿的温暖,确保环境温度适宜。
2.2 定期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记录并报告异常情况。
2.3 定期更换患儿的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4 定期喂养患儿,根据医嘱进行母乳喂养或者人工喂养。
2.5 定期检查患儿的体重、身长和头围,记录并报告异常情况。
2.6 赋予患儿适当的护理,包括按摩、换位、清洁口腔等。
2.7 定期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记录结果并报告异常情况。
3. 新生儿疾病治疗3.1 根据患儿的病情,赋予相应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3.2 监测患儿的治疗效果,记录并报告异常情况。
3.3 根据医嘱,进行患儿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记录结果并报告异常情况。
3.4 协助医生进行患儿的手术治疗,确保手术安全和成功。
四、质量控制1. 定期组织新儿科操作规程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医务人员掌握并遵守规程。
2. 建立新儿科操作规程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不规范的问题。
3. 定期对新儿科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五、安全注意事项1. 在进行新生儿护理和治疗时,医务人员应佩戴洁净的工作服和手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在进行新生儿护理和治疗时,医务人员应注意患儿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3. 在进行新生儿护理和治疗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避免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医疗事故。
儿科实习生实践技能操作纲要
儿科实习生实践技能操作纲要骨髓穿刺术1、术前谈话,家长或代理人签字。
2、检查血常规,必要时查凝血功能。
3、住院总医师或更高级别医师在场。
特殊病人血液组专家或技师在场。
4、必要时术前鲁米那针或氯丙嗪镇静。
5、查看穿刺针及穿刺包。
6、选择髂前、髂后或胫骨做穿刺点。
7、常规消毒铺巾。
8、2%利多卡因麻醉。
9、骨穿。
10、干燥注射器抽骨髓后立即涂片,必须有住院总或以上级别医师涂片至少两张。
11、带针心拔针。
12、常规消毒,包扎,按压20分钟。
13、术后观察局部出血等情况。
14、整个过程及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15、结果由血液组二线或技师出报告,24小时内给出初步报告,72小时内给出正式报告。
16、加查末梢血涂片。
腹腔穿刺术1、术前谈话,家长或代理人签字。
2、检查血常规,必要时查凝血功能。
3、住院总医师或更高级别医师在场。
特殊病人血液组专家或技师在场。
4、必要时术前鲁米那针或氯丙嗪镇静。
5、查看穿刺针及穿刺包。
6、选择穿刺点同成人。
7、常规消毒铺巾。
8、2%利多卡因麻醉。
9、腹穿。
10、留样本化验,至少应做生化、常规,放液时不超过体重要求量。
11、带针心拔针。
12、常规消毒,包扎,按压20分钟。
13、术后观察局部出血等情况。
14、整个过程及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胸腔穿刺术1、术前谈话,家长或代理人签字。
2、检查血常规,必要时查凝血功能。
3、住院总医师或更高级别医师在场。
特殊病人血液组专家或技师在场。
4、必要时术前鲁米那针或氯丙嗪镇静。
5、查看穿刺针及穿刺包。
6、选择穿刺点。
最好有B超定位,余同成人。
7、常规消毒铺巾。
8、2%利多卡因麻醉。
9、胸穿。
10、留样送检包括生化、常规等,放液量不超过该年龄体重最大量。
11、带针心拔针。
12、常规消毒,包扎,按压20分钟。
13、术后观察局部出血等情况。
14、整个过程及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腰椎穿刺术1、术前谈话,家长或代理人签字。
2、检查血常规,必要时查凝血功能。
儿科操作规程(一)
儿科操作规程(一)引言:儿科操作规程是指在儿童医疗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操作和规范。
儿科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针对儿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儿科操作规程的一些重要内容,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儿科医疗工作。
1. 儿童体征观察- 观察儿童的一般外貌,包括面色、精神状态等。
重点观察是否有烦躁、呼吸困难等异常表现。
- 观察儿童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
特别关注是否出现异常的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等情况。
- 观察婴儿的皮肤、排尿、排便情况,以确保婴儿的正常生理功能。
- 观察儿童的饮食摄入和排尿情况,以评估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2. 儿童用药原则- 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疾病情况,合理选用药物。
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儿童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 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确保用药安全。
依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计算剂量,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口服、注射或其他途径给药。
- 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对于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并向家长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解释。
3. 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常见的儿童疾病,如感冒、腹泻、咳嗽等,医务人员应根据儿童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相区分,尤其要排除严重疾病的可能性。
在治疗过程中,采取适当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案。
- 在儿童的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其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
应做好安抚和沟通工作,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
4. 儿童急诊处理与抢救技术- 急诊处理是保证儿童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务人员应具备快速、准确判断病情的能力,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 了解常见儿科急症的处理方法,包括窒息、溺水、中毒等紧急情况。
掌握正确的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 在抢救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儿童的生命体征和心理状态,并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中医儿科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中医儿科操作规程一、概述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推拿、针灸等传统方法,治疗儿童疾病。
为确保儿童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人员要求1. 具备中医儿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取得相应执业资格。
2. 熟悉儿科疾病特点,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3. 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关爱儿童,具有爱心、耐心和细心。
三、诊疗流程1. 询问病史:详细询问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籍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了解患者基本情况。
2. 望、闻、问、切四诊:观察患者神态、面色、舌象、脉象等,全面评估病情。
3. 确诊:根据病史、四诊合参,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4. 治疗方案:(1)中药治疗: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开具中药处方,注意药物配伍、煎煮方法、服药时间等。
(2)推拿治疗: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注意手法轻柔、准确,避免损伤皮肤。
(3)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选取穴位,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注意针刺深度、留针时间等。
(4)其他治疗:如拔罐、敷贴、耳穴压豆等。
5.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如饮食、休息、用药等。
四、操作规范1. 环境要求:保持治疗室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2. 诊疗器械:确保诊疗器械清洁、消毒,一人一用一消毒。
3. 询问病史:尊重患者隐私,保护患者权益,确保病史准确、完整。
4. 四诊合参:准确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全面评估病情。
5. 中药治疗:(1)严格按照处方配药,确保药物质量。
(2)煎煮中药时,注意火候、时间,确保药物有效成分充分释放。
(3)患者服药时,告知注意事项,如服药时间、方法等。
6. 推拿治疗:(1)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
(2)手法轻柔,力度适中,避免损伤皮肤。
(3)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
7. 针灸治疗:(1)选择合适的穴位,确保穴位准确。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完整.doc
目录一、身材的增长测量 (1)二、体重测量 (2)三、头围测量 (3)四、胸围测量 (3)五、上臂围的增长 (4)六、皮下脂肪 (4)七、骨骼 (5)八、牙齿 (6)九、儿科血压测定方法 (7)十、儿童心脏查体 (7)十一、儿童肺部查体 (8)十二、儿科腹部查体 (9)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 (9)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 (12)十五、新生儿腰椎穿刺术 (15)十六、骨髓穿刺术胫骨穿刺法 (17)十七、加压泵雾化吸入疗法 (18)十八、给氧疗法 (20)一、身材的增长测量(一)不同年龄身高(长)测量1、定义: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3 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测量,称为身长。
立位时测量称为身高。
立位的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 公分。
2、测量方法:(1)新生儿:仰卧于测量床上,头置量尺0 刻度侧,下肢伸直,将卡尺置于新生儿足底,读刻尺数为该新生儿身长。
(2)婴幼儿:仰卧位测量身长。
(3)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呈自然站立姿态背对带有量尺的墙壁,头枕部、臀部、足跟与墙壁拉触。
目视前方,手自然下垂,读量尺数值。
3、正常儿童身高估计公式:年龄:12 个月:身高75cm2-12 岁:年龄(岁)×7+75cm(二)坐高(顶臀长)1、定义: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3 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值称为顶臀长。
2、测量方法:小儿坐在床上,测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3、意义: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三)指距1、定义: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的距离。
2、测量方法:垂直站立,双手向两侧伸展,测量双食指尖之间的长度3、意义: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
二、体重测量1、定义: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2、测量方法:(1)磅秤法:将新生儿置于磅秤之上,测量其重量。
如穿衣物时,可秤衣物重量,总重量减去衣物重量等于新生儿体重。
(2)坐秤法:6~7 个月以后的小儿如果能坐,可坐在磅秤的座凳上进行测量。
新儿科操作规程
新儿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新儿科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新生儿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得到安全、高质量的护理而制定的。
本规程适合于所有从事新儿科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通过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二、术语定义1. 新生儿:指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
2. 新儿科:专门负责新生儿医疗护理的科室。
三、操作规程1. 新生儿接诊1.1 接诊时,医务人员应核对患儿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
1.2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
1.3 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并记录在病历中。
1.4 根据患儿的病情,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治。
2. 新生儿喂养2.1 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和体重,制定合理的喂养计划。
2.2 母乳喂养:鼓励母乳喂养,指导产妇正确操作,并监测婴儿的吸吮情况和体重变化。
2.3 人工喂养:根据婴儿的年龄和体重,选择适当的配方奶粉,并按照标准比例配制。
2.4 定时喂养:根据婴儿的需求和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定时喂养,并记录每次喂养的时间和量。
3. 新生儿护理3.1 温度调节:保持新生儿的体温在适宜范围内,使用保温设备或者保温毯进行保暖。
3.2 皮肤护理:定期清洁新生儿的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及时更换尿布。
3.3 布置环境:保持新生儿的环境整洁、肃静,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
3.4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施,保持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4. 新生儿监护4.1 心电监护:对新生儿进行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2 呼吸监护:观察新生儿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呼吸难点或者异常情况。
4.3 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监测新生儿的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低氧血症。
4.4 体温监测:定期测量新生儿的体温,确保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5. 新生儿疾病处理5.1 高胆红素血症:对于出生后24小时内浮现黄疸的新生儿,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并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完整doc(一)2024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完整doc(一)引言概述:儿科是医学中一个关键的领域,专门研究儿童的健康和疾病。
在儿科领域,医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操作规程,以确保儿童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本文档旨在介绍一套完整的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包括体格检查、药物管理、采血、导尿和心肺复苏等方面。
正文:一、体格检查进行儿童体格检查是儿科医生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合适的儿童体格检查工具,如体温计、听诊器和血压计等。
2. 学会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使他们感到舒适和放松。
3. 仔细观察儿童的面色、身体比例、呼吸和心率等指标。
4. 检查儿童的皮肤、眼睛、耳朵和嘴巴等部位,以排除任何异常情况。
5. 结合实际需求和临床经验,进行其他必要的检查项目,如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检查。
二、药物管理合理的药物管理是保证儿童治疗安全和疾病控制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药物管理方面的要点:1. 学习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包括剂量的计算、给药途径的选择和用药时机的安排等。
2. 遵守药物给予的严格规定,如按时给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正确记录药物使用情况等。
3. 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以避免潜在的危险。
4. 学会正确的药物配制和给药技巧,如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口服给药等。
5. 对于特殊药物的管理,如抗生素和镇静剂,需要额外注意其使用原则和安全措施。
三、采血在儿童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因此采血是儿科医生必备的操作技能之一。
以下是一些采血方面的要点:1.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和采血器具,如针头和采血管等。
2.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告知儿童和家长采血的目的和过程,并让他们放松并配合。
3. 采用合适的采血技巧和方法,如皮下采血、静脉采血和动脉采血等。
4. 采用正确的血液采样容器和保存方法,以确保样本的质量和可靠性。
5. 采血后,及时处理采血部位的创面,保持创面干净和无感染的状态。
四、导尿导尿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操作技能,通常在需要检查排尿功能或清空膀胱时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身材的增长测量 (1)二、体重测量 (2)三、头围测量 (3)四、胸围测量 (3)五、上臂围的增长 (4)六、皮下脂肪 (4)七、骨骼 (5)八、牙齿 (6)九、儿科血压测定方法 (7)十、儿童心脏查体 (7)十一、儿童肺部查体 (8)十二、儿科腹部查体 (9)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 (9)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 (12)十五、新生儿腰椎穿刺术 (15)十六、骨髓穿刺术胫骨穿刺法 (17)十七、加压泵雾化吸入疗法 (18)十八、给氧疗法 (20)一、身材的增长测量(一)不同年龄身高(长)测量1、定义: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测量,称为身长。
立位时测量称为身高。
立位的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公分。
2、测量方法:(1)新生儿:仰卧于测量床上,头置量尺0刻度侧,下肢伸直,将卡尺置于新生儿足底,读刻尺数为该新生儿身长。
(2)婴幼儿:仰卧位测量身长。
(3)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呈自然站立姿态背对带有量尺的墙壁,头枕部、臀部、足跟与墙壁拉触。
目视前方,手自然下垂,读量尺数值。
3、正常儿童身高估计公式:年龄:12个月:身高75cm2-12岁:年龄(岁)×7+75cm(二)坐高(顶臀长)1、定义: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值称为顶臀长。
2、测量方法:小儿坐在床上,测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3、意义: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三)指距1、定义: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的距离。
2、测量方法:垂直站立,双手向两侧伸展,测量双食指尖之间的长度3、意义: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
二、体重测量1、定义: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2、测量方法:(1)磅秤法:将新生儿置于磅秤之上,测量其重量。
如穿衣物时,可秤衣物重量,总重量减去衣物重量等于新生儿体重。
(2)坐秤法:6~7个月以后的小儿如果能坐,可坐在磅秤的座凳上进行测量。
(3)站立测量法:1岁以后小儿如果能站,令其站于体重计上,在其排去大小便后及空腹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后减去衣服的重量即是。
3、正常儿童体重估计公式:12个月:10kg1-12岁:年龄(岁)×2+8kg三、头围测量1、定义:头围的增长与脑和颅骨的生长发育有关。
婴幼儿期连续追踪测量头围比一次测量更重要。
2、测量方法:将皮尺置于一侧眉弓,绕枕骨突隆一周,测量其长度。
3、正常值:出生时头围平均33-34cm,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时头围约48cm,2~15岁头围仅增加6~7cm。
4、意义:头围<X-2SD常提示脑发育不良的可能,<X-3SD以上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四、胸围测量1、定义: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
2、测量方法:将皮尺置于小儿平脐胸骨处,绕胸一周,测量其长度。
3、正常值:出生时胸围32cm,1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1岁到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cm)。
五、上臂围的增长1、定义:上臂围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生长。
2、测量方法:将皮尺置于左侧肱骨上2/3处,绕上臂一周,测量长度。
3、正常值:>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4、意义: 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约1~2cm。
因此,在无条件测量体重和身高的场合,可用测量左上臂围来筛查1~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
六、皮下脂肪1、定义:通过测量皮脂肪厚度反映皮下脂肪。
2、测量方法:(1)腹部皮下脂肪;1)部位:右侧乳线上平脐部的皮下脂肪;2)方法:检查者以拇指、食指在小儿皮肤相距3cm 捏起皮肤及皮下脂肪,用卡尺读取其测量值。
(2)背部皮下脂肪:在肩胛下角下稍偏外侧边,皮折自下侧至上中方向,与脊柱约成45度角。
3、意义:评价营养不良程度。
七、骨骼(一)头颅骨:前囟1、定义:由两额骨与两顶骨形成的菱形。
2、测量方法:前囟大小以两个对边中点连线的长短表示。
写成1.5×1.5cm3、正常值:出生时约为1~2cm,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变小,最迟于1.5岁闭合。
4、意义:(1)前囟小或关闭早:脑发育不良;(2)前囟闭合延迟:甲状腺功能低下;(3)前囟饱满:颅内压增高;(4)前囟凹陷:脱水。
(二)骨龄1、定义: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2、测定方法:年长儿摄左手及腕部X线骨片。
3、正常值:(1)出现次序:3个月:头状骨、钩骨;1岁:下桡骨骺;2~2.5岁:三角骨;3岁:月骨3.5~5岁:多角骨;5~6岁:舟骨6~7岁:下尺骨9~10岁:豆状骨(2)骨龄应出的数目: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大约为其岁数加1,10岁时出全。
4、意义:具体评价骨龄时应对照图谱。
骨龄落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生长激素缺乏;骨龄超前:真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八、牙齿1、乳牙2、乳牙萌出顺序:3、正常值: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
4、意义:牙齿生长异常时可见外胚生长不良、钙或氟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九、儿科血压测定方法1、测量方法:(1)测量血压时应根据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宽度的袖带,袖带的宽度通常应为上臂长度的1/2~2/3。
袖带过宽时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值偏低,过窄时则较实际值为高。
新生儿多采用多普勒超声监听仪。
(2)测量时患婴仰卧位,将气带包裹于腕部(或踝部)以上,然后用加压绑带从肢体远端指(趾)尖向上,连续包裹至气带处,打气使压力达200mmHg或收缩压正常高限以上,将压力绑带去除,只见手或足的皮肤泛白,然后以每秒钟降低5mmHg的速度放气,当气带远端手(或足)的皮肤刚出现潮红时,即为平均压;若有严重贫血、水肿及明显低温,则可影响观察结果。
2、正常值:(1)收缩压(mmHg)=80+(年龄×2);舒张压应为收缩压的2/3。
(2)mmHg与kPa的换算为:mmHg测定值÷7.5=kPa。
十、儿童心脏查体1、望诊:正常小儿心尖博动范围在2~3cm之内。
2、触诊:有无震颤。
3、叩诊:(1)方法:叩左界时从心尖博动点左侧起向右叩,听到浊音改变即为左界,记录为第几肋间左乳线外或内几厘米;叩右界时先叩出肝浊音界,然后在其上一肋间自右向左叩,有浊音改变时即为右界,以右胸骨线(胸骨右缘)外几厘米记录。
(2)3岁以内婴幼儿一般只叩心脏左界。
(3)各年龄小儿心界如下:4、听诊:(1)小婴儿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响度几乎相等;(2)随着年龄增长,心尖部第一心音较第二心音响,而心底部第二心音超过第一心音。
(3)小儿时期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比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响。
(4)有时可出现吸气性第二心音分裂;(5)学龄前期及学龄儿童常于肺动脉瓣区或心尖部听到生理性收缩期杂音或窦性心律不齐。
十一、儿童肺部查体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如下(次数/分)十二、儿科腹部查体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肋缘下1~2cm处扪及,6~7岁后不应在肋下触及。
小婴幼儿偶可触及脾脏边缘。
十三、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术(一)气管插管的指征:①有羊水胎粪吸入需要洗净者;②重度窒息需要较长时间加压给氧人工呼吸或是低出生体重儿;③应用气囊面罩复苏器胸廓不扩张或者仍然紫绀者;④需要气管内给药者;⑤拟诊膈疝者。
(二)器具:新生儿喉镜、气管插管、吸痰管、其规格依体重而异,见表体重(g )气管插管内径(mm)吸痰管规格1000 2.5 5F~2500 3.0 6F~4000 3.5 7F>4000 4.0 8F尚有可弯曲的钝头金属管芯、可调节压力的吸引器、复苏囊、面罩(适合足月儿、早产儿、极低体重儿3种规格)、剪刀、弹力胶布、胶布条、听诊器。
(三)操作步骤:1、在辐射保温台上或暖箱中使患儿呈仰卧位。
抽空胃液,清洗咽部。
2、用复苏囊面罩加压给氧1分钟(有吸入时除外)。
3、将患儿头部置于正中位置,颈后垫以棉布卷,使头略向后仰。
4、术者立于患儿头侧,以左手拇、食、中3指持喉镜,余两指固定患儿下颌部,喉镜从口腔右边插入并将舌推向左侧,进到会厌软骨谷处使镜片尖略向上翘,以暴露声门,如以左手小指从颈外按压喉部,更有助于暴露声门。
如有粘液,可以吸出。
5、右手持气管插管从喉镜右侧经声门插入气管,插入深度可按下述方法掌握:①插管前端2cm左右有一圈黑线,示进入声门的深度,可在喉镜直视下将管插入声门至黑线处止;②管身有刻度标记,体重1~2~3kg患儿插入深度至唇分别为7~8~9cm。
抽出喉镜,用手固定插管,接上复苏囊,进行正压通气。
助手用听诊器听诊两侧胸部腋下,如两侧通气声音相等胸廓起伏一致,心率回升,面色转红,示插管正确。
可用胶布条绕管一周,分别贴上唇固定。
如复苏囊通气时不见胸廓起伏,听诊两侧通气音微弱,心率不见回升,面色不见转红,可能插入过浅或误入食道,须作喉镜检查,调整深度或重插,如右侧呼吸音强于左侧,示插入过深,应稍退出,直至两侧通气音相等。
6、整个操作应轻柔、迅速,避免机械损伤,从插入喉镜到完成插管要求15秒钟内完成。
如操作过程中患儿出现紫绀、心率减慢,应暂停操作,先用复苏囊面罩加压给氧,直至面色转红、心率回升后再行插管。
7、插管完毕,用胶布条固定。
接上复苏囊和人工呼吸器,即可进行人工辅助通气。
十四、新生儿窒息复苏复苏步骤和程序(一)最初复苏步骤(要求在生后15~20秒内完成):1、保暖: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预热的开放式抢救台上,设置腹壁温度为36.5℃;2、减少散热:用温热干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3、摆好体位:肩部以布卷垫高2~3cm,使颈部轻微伸仰;4、清理呼吸道:立即吸净口、咽和鼻腔的粘液,应先吸口腔,后吸鼻腔,吸引时间不应超过10秒。
如羊水混有较多胎粪,应于肩娩出前即吸净口腔和鼻腔;肩娩出后、第一次呼吸前,应气管插管吸净气道内的胎粪;5、触觉刺激:经上述处理后婴儿仍无呼吸,可拍打足底1~2次,或沿长轴快速摩擦腰背皮肤刺激呼吸。
(二)建立呼吸:1、触觉刺激后如出现正常呼吸,再评估心率,如心率>100次份,再评估肤色,如红润或仅手足青紫可观察。
2、如无规律呼吸或心率<100次/分,应立即用复苏气囊进行面罩正压通气。
通气频率40~60次/分,吸呼比1:2,压力20—30cmH20(2.0~3.0kPa),以可见胸动和听诊呼吸音正常为宜。
3、15~30秒后,再评估心率,如心率>100次/分,出现自主呼吸可评估肤色,吸氧或观察;4、如无规律性呼吸或心率<100次/分,需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三)维持正常循环:如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秒后,心率<60次/分或心率在60~80次/分不再增加,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用中食指或双拇指按压胸骨体下1/3处,频率为100~120次/分(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深度为2—3cm,或胸廓前后径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