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历史补充知识:清末新政
中国近现代史清末新政
中国近现代史清末新政清末新政1.帝国主义加紧侵略:(1)日本与沙皇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染指:①沙皇俄国1903 年10 月,占据沈阳,妄想实现把我国东北变为“黄俄罗斯”的野心。
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和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
②日俄战争:1904 年2 月,日本对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
这是为争夺中国领土并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日、俄双方海、陆军全力进行厮杀,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
1905 年,在美国的调停下,双方议和,并于同年9 月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规定俄国势力退出南满,其在南满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2)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俄战争期间,英国曾在西藏燃起战火,强迫西藏地方官员签订不平条约,妄图把西藏变成英国独占的势力范围。
这种瓜分中国并实行军事压迫的紧张局势,到日俄战争结束才告缓和。
(3)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在军事压迫的同时,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还表现为对中国政治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
①在政治上,各国驻华公使颐指气使,左右朝政,干预清廷国事,把持重要部门,充当各类所谓“顾问”。
②在经济上,英、美、日三国先后和清政府签订了新的《通商航行条约》,为外国资本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③外国在华投资在20世纪初期也大大发展起来,这主要是对近代新式企业的直接投资和对清政府的借款以及大量外国银行的开设。
2.清末新政(1)“新政”实行的背景: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得以苟延的清政府,为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于1901年颁发“改革”諭旨,准备实行“新政”,并于1901 年4 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
(2)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改革官制1901 年,清政府撤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
设立一些新的机构,如商部。
练兵处、巡警部、学部等。
裁撤一些旧衙门,如詹事府、通政司等。
②改革兵制1901 年,清諭令停止武举,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建立采用西制西法西器的“常备兵”。
清末新政重要知识点总结
清末新政重要知识点总结一、背景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清朝的统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一局面,清朝政府开始意识到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挽救国家。
于是,在清朝政府的主持下,于1898年发动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来振兴国家。
二、内容1. 政治改革(1)废科举,设学堂。
废除科举制度,实行学堂制度,推行新式教育,培养人才。
(2)设立帝国议会。
试图建立议会制度,以解决政治上的问题。
2. 经济改革(1)铁路改革。
修建铁路,以促进经济发展。
(2)设立银行。
设立现代银行,推动货币制度改革。
(3)改革税收。
对传统的赋税制度进行改革,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3. 军事改革(1)组建新军。
准备成立一支现代化的国民军队,以提升国防实力。
(2)引进西方武器。
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
4. 文化改革(1)兴办报刊。
鼓励出版报刊,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2)兴办学校。
推广新式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国家整体素质。
5. 社会改革(1)废除官绅剥削。
试图通过改革来废除官绅剥削,减轻农民负担。
(2)废除农民田赋。
试图通过改革来废除对农民的过重赋税。
三、影响1. 政治影响清末新政虽然开始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此举不仅未能有效解决国家的政治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了戊戌维新失败。
同时也加速了清末革命的发展,最终导致清王朝的灭亡。
2. 经济影响在经济方面,清朝新政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振兴经济,但由于推行不力,以及遭到外国列强的干涉等原因,这些改革举措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3. 社会影响尽管清末新政未取得成功,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早期的改革探索。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潮和变革,这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清末新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总结失败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清朝末年,面对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清政府被迫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即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的背景十分复杂。
一方面,外部列强的侵略不断加剧,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家主权大量丧失,清政府的统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国内的反清浪潮此起彼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让清政府疲于应对,统治根基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了新兴阶层的崛起,他们对政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清末新政在政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裁汰了一些冗余的机构和官员,试图提高行政效率。
其次是仿行宪政,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此外,还设立了谘议局和资政院,为民众参与政治提供了一定的渠道。
在军事方面,清政府大力编练新军。
废除了传统的武举,采用西方的军事训练方法和装备,建立了现代化的陆军。
同时,对海军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顿和重建。
新军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但由于新军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后来也成为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重要力量。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个重要方面。
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新式教育的推广,培养了大批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人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智力支持。
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传播。
经济改革方面,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工商政策。
设立商部,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法规,保护工商业的发展。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然而,清末新政并没有能够挽救清政府的统治。
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改革措施不彻底、执行不力、官员腐败等。
同时,改革的成本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此外,改革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不是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尽管清末新政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在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清末新政涉及内容
清末新政涉及内容清末新政简介清末新政指的是清朝末年(1898年至1912年)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旨在振兴国家,加强清朝统治。
这一时期的改革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尝试。
清末新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第二个阶段是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1898年-1908年)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始于戊戌变法,主要目标是借鉴西方经验,强化国家实力,维护清朝统治。
在政治方面,清廷设立了六部议政等机构,允许一部分知识分子参与政务。
此外,推行了立宪政治的尝试,设立了贵族院和议院,旨在限制皇权,实现君主立宪。
尽管这些政治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维新政策未能完全实现。
在军事方面,清廷提倡强化军事训练和武备,将北洋水师发展成为现代化海军。
此外,清廷还进行了广泛的军事改革,包括改革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军事教育等方面,力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经济方面,清廷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工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
推行了保护工商业政策,建立了新式工矿企业,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鼓励发展铁路、电报等基础设施。
此外,还设立了旗县学堂和私立学堂,鼓励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临时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1912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临时政府成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政治方面,临时政府宣布实行民主共和制,设立了国会和总统等机构,实现了政治权限的流转。
此外,还颁布了各项民主宪法和法律,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经济方面,临时政府积极推动国家的工商业发展。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设立了银行、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繁荣。
他们还鼓励农民改良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教育方面,临时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
他们推广了新式教育,建立了一批现代化学校,改革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
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清末新政是指清朝末年,光绪、宣统年间进行的一系列变革和改革措施。
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国内外压力下,意识到了改革的迫切性,试图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改革来挽救国家的危亡局面。
清朝政府在这一时期推出了许多新政策,其中包括政治上的变革、经济上的改革、军事上的改革以及文化上的变革。
首先,在政治上,清朝推行了一系列变革,包括光绪新政、戊戌变法等。
其中,光绪新政是光绪帝在1898年发起的一场政治改革,试图在政治上实现君主立宪制度。
然而,由于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和外国列强的干涉,最终未能实现。
戊戌变法则是慈禧太后在1898年发动的一场政治改革,试图通过变法来挽救清朝的危局。
然而,由于改革过于仓促,未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最终以失败告终。
其次,在经济上,清朝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自强运动,这是一场旨在振兴国家经济的改革运动。
自强运动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以期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同时,清政府还试图进行农田水利的改革,以改善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经济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此外,在军事上,清朝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新建陆军和新建海军。
新建陆军是指清政府在19世纪末开始组建的一支现代化的陆军部队,试图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
新建海军则是指清政府在同一时期组建的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力量,试图提高国家的海洋实力。
然而,这些军事改革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在文化上,清朝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尝试。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戊戌变法中的教育改革。
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教育制度,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以期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然而,这一变革也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总的来说,清末新政是清朝末期进行的一场变革和改革运动,试图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改革来挽救国家的危亡局面。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清末新政整合》课件
强化法治建设
清末新政时期,法治建设滞后, 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当今社会应 强化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文化创新
清末新政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 过于保守,未能激发民族文化的 创新活力。当今社会应积极推动 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外交困境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外交处境十分困难 ,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革命力量的兴起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一些革命力量开始兴起,他 们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朝政府,试图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主。
02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育改革
总结词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培养新 式人才。
经济改革需与民生相结合
清末新政的经济改革措施未能充分考虑民生福祉 ,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加剧了社会矛盾。
3
文化教育需注重本土化
清末新政的文化教育改革未能充分考虑民族文化 的传承和创新,导致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分析清末新政的局限性
改革派与保守派利益冲突
清末新政时期,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利益冲突严重,影响了改 革的进程和效果。
对未来的影响
历史遗产
清末新政留下了丰富的历 史遗产,为后来的中国现 代化进程提供了经验和教 训。
对未来的启示
清末新政对未来的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包括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改革和创新。
对未来的挑战
清末新政也给未来带来了 挑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 下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 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经济改革是清末新政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详细描述
第八章清末新政整合版-
2019/10/13
24
五、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2019/10/13
25
2019/10/13
13
三、新政的内容
1、军制改革
绿营时代
清朝军制 勇营时代
新军时代
2019/10/13
14
2、政治体制改革
前期(1901——1905年):整顿吏治, 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机构。
后期(1906——1911年):1906年清政 府宣布“筹备立宪”后,政治体制改革被 纳入到宪政的轨道。
2019/10/13
20
“征天下之饷,练兵一省,如人单 护腹心,而听四肢之屠割,未有 不立死者也。”
2019/10/13
21
3、清末新政不但不曾整饬腐 败问题,反而变本加厉,腐败 问题严重,既增加了“新政” 的难度,又败坏了“新政”的 形象。
2019/10/13
22
4、清政府没有能力驾驭和消化“新政” 的有关成果,无法将这些成果纳入不 断推进的改革轨道中,成为深化改革 的一种动力,而成为清统治者的对立 物。新政的结果必然是种瓜得豆。
——《庚子西狩丛谈》
2019/10/13
9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 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 者庸人藉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为牟 利之符;公事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 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 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 下者,在一‘例’字。”
2019/10/13
10
1901年1月29日颁布上谕:“着军机大臣、 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 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 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 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 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因势治兴?如 何因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 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通限两 个月,详悉条陈以闻。”
高三复习拓展课《清末新政》(1)
3)“新政”一定会引发“革命”,导致清王朝的覆灭吗?请结合课前阅读材料 二、三、四,谈谈你们的看法?
“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成为革命的替代物,也可能成为革命的诱发剂。” ——许纪霖
抓住时机,顺势而为 妥善处理王朝利益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 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 旧制取消和新制度建构的衔接 改革与社会期待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他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
二、关于清末新政的几个问题
3、清末新政的历史地位问题。 ①、是一场假维新、伪变法;
②、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末新政一定能成功,并引导中国走上 现代化道路;
③、“假维新中有真改革”。
如材日料星六之:照世19。01而年可1月变,者慈,禧令太甲后令发乙布,上不谕妨:如“琴—…瑟—…之—盖改—不弦—易。—者”—,—三—纲—五—常—,—昭—然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一律操习新式枪
———罗国辉《困境中的改革:清末新政与社会矛盾》
材料三:早在1900年7月列强决定出兵中国的时候, 德、美等列强就提出清廷必 须改组政府, 以保护外人利益的要求。日本政府也有“中国须更换旧政府, 另 立一新政府, 各国方能议和” 的表示。
——摘编自吴宝晓《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的起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清末新政兴起的主要原因?
路。
——自编材料
5)“渐近改革”和“革命狂飙”,你认为哪一种方式才是推动社会现代化进 程的理想方式?请根据材料结合中外史实说明理由?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迎合列强要求;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形势不断发展;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清中央 政府的威权弱化;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思想的推动。
清末新政的内容有哪些
清末新政的内容有哪些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那么你知道清末新政的内容有哪些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清末新政的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清末新政的内容为什么后世总是抬高戊戌变法,而无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屡次入侵,大清帝国屡战屡败,有国无防,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乱局”。
在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的统治阶层,也没有束手待毙,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前后连续三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功,拉开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的序幕。
这三者,洋务运动较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专注于引进西方先进军工体系、武器装备,以及近代军队制度,对清朝军队,自上而下,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大换装。
但因为只重皮毛,而忽视实质,清军武器装备虽然提升,战斗力却无明显改变,甲午一战,洋务画皮被戳穿,曾左李胡所主导的军事改革,自此破产。
之后,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以前不问世事的读书人,也加入了在改革的行列,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导的维新派,先“公车上书”,再“维新变法”,闹得轰轰烈烈。
但是,康梁等人目光短浅,毫无远略,支持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最终失利。
更重要的是,变法步子太快,幅度太大,一下子涉及到了几乎所有因循守旧的方面,引起了守旧人士的强烈反弹,也刺激到了慈禧的底线。
于是乎!慈禧一声令下,维新派人头落地,戊戌变法,又告破产!3年后,中国再次拉开改革的大幕,这次主导改革的,却是慈禧,连清廷内典型的守旧势力的总头目,都坐不住了,要自己主导一场自上而下的大改革,以挽救油尽灯枯的大清帝国。
传统意义上,慈禧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顽固派,也是最大的卖国贼,这是定案,早已论定,我也不想去翻,再次!我只是陈述一下事实。
1901年,回到北京后的慈禧,开始颁布上谕,进行改革,具体内容涉及到:筹集资金、训练新军;振商兴业,发展经济;废八股,废科举,建立新式学堂,派遣公费留学生;改官制,整吏治;学习西方法律制度,废黜枭兽、族诛、凌迟等酷刑,等等。
清末新政
第三折采用西法,主要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十一条是:一 广派游历,二练国外操,三广军实,四修农政,五劝工艺, 六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七用银元,八行印花 税,九推行邮政,十官收洋药,十一多译东西各国书。为 推行新政,须有专项筹款,为附片之来由。 这三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是一个较 为全面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如果以1905年(五大臣考察政治) 为界把清末新政分为两个阶段,那么,第一阶段的各项新 政改革大都是以《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为纲领而展开的; 但是,第二阶段的预备立宪则远远超出了《三折》的内容。
• 呜呼,以视去年今日,何其异也。其所以 得此者非他,乃谭嗣同、杨深秀、杨锐、 刘光第、康广仁、林旭、唐才常、林圭、 裕禄、毓贤、启秀、徐承煜、赵舒翘、英 年、德公使、日本书记生,与夫千数之自 立会员、千数之义和团党、千数之外国传 教士、中国教民之血,相注射、相搀杂成 一种不赀之价值而购得之者也。举事不成 而非不成,流血无益而非无益。呜呼,我 欲为中国贺。”
既改官制以后,任法而不任人。……中国今日欲加改革, 其情势与日本当日正复相似”。显然,预备立宪先定官制, 也是援引了日本的做法。 根据考察大臣的条陈奏折,改革官制的核心内容是仿行 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如戴鸿慈、端方等人提出的“略仿 责任内阁,以求中央行政统一;划分中央和地方权限,地 方重要衙署皆设辅佐官,中央各部长官事权应当统一;调 整中央机构;变通地方行政制度;裁判,税收官员独立; 取消吏胥,代以书记;重新制定任用、升转、惩戒、俸给、 恩赏诸法”等等。 当然,这样的意见由于涉及太多部院大臣、地方督抚的 权益,不可能不引起激烈的冲突。
• 上述四种力量Βιβλιοθήκη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年间为达到各自的 目的,进行了血的较量,其表现就是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 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之役。当清政府的代 表和列强在北京议和的时候,这一切刚刚过去,它们给慈 禧太后等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痛苦的印象,痛定思痛, 慈禧等不能不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 使大清朝能够继续统治下去。实行笼统排外的守旧政策, 只能招致失败,导致灭亡,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之 役之后,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了;只有进行某些改革,即仿 效列强实行新政,才能使大清朝生存下去,甚至强大起来, 对此,清廷上下也没有分歧了。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清朝末年,国家内外形势愈发严峻,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事件使得中国的落后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清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以求挽回国家的命运。
这一时期的改革被称为“清末新政”,其涉及面广,理念新颖,成效惊人。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这一时期的清末新政作出分析和总结。
一、新政的目标与意义清朝新政的最终目的依旧是为了保持清王朝的统治地位,维护国家的稳定,但其与以往的“帮助士大夫统治”的政策有所不同。
清朝新政的重点是推行普及教育,鼓励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打破沉闷守旧的状况,加强国家实力,这样才能保证清王朝在国内外的统治地位不会动摇。
而其意义则是打破了封建势力,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使国民逐渐受到更多的启蒙,进而意识到个人权利的可贵。
二、科举制度改革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有“千古一帝”之称的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科举制度已有600多年历史。
科举制度改革是新政最为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一项举措。
新政府将选贤任能的思想推广到了全国,取消了大量唯族裔、唯贡生的政策,在科举考试中减少诗词作文篇幅,增加了针对国情的科目。
通过这一改革,不仅仅破除了旧有的士族制度,也让农民、商人等普通人有了更多机会参加科举考试,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
三、法律制度改革清政府在法律制度改革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实施了《大清律》、《大清章程》、《民法通则》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基本的法律制度。
其中,《大清律》是新政中的代表作,其继承了康熙、乾隆时期的传统,但也增添了新的刑律。
这些法律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清政府开始在法律上承认新制度的合法性,而不再局限于封建制度的思想。
这种法律制度改革和现代法制建设是类似的,标志着中国社会关注了司法平等,为日后民主法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精神文明建设清朝新政还在文化上大力推进,为时代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其中一项重大措施是推广国粹文化,提高国民文化修养。
新政府在国粹文化中大量采用古典文化,强调封建原本扭曲的文化脉络,更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又能为时代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一、背景概述清末新政是指清朝末年的一系列变革措施,旨在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得到现代化改革。
此时,清朝政府面临着外敌入侵、国内民变频发、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以挽救政权。
因此,清朝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即被称为清末新政。
二、变革内容1. 八股取士:清末新政中,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是一项重要措施。
八股取士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一种形式,对士人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加以严格的规定。
光绪三十年,清政府颁布了《废科举取士章程》,正式宣布了废除科举取士。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清朝新政的开始,也是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转变。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场变法运动,是清末新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变法的目的是要改革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体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变法中,有关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共提出了5个办法。
这5个办法包括:“设立宪政、兴办军机、罢黜科举、增设学堂、奖励新式商业”。
但是因为守旧势力和外国侵略者的干涉,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3. 孙文的振兴中国运动:孙文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提出了“振兴中华”的构想,力求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国家。
孙文积极投身于反清复明、选修西学、称帝平政、宪政革命的斗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 新式教育的推行:清末新政中,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实行了新式教育制度。
传统的科举制度有不足之处,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式教育系统的实施为中国的近代教育体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5. 土地改革:清朝末年,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恶果,不仅造成了土地集中化,而且导致了大批农民沦为地主、豪绅的佃户,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土地改革走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的试验性工作。
例如在山东,清政府委派知名官员曾国藩、左宗棠等推行小规模的土地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 工商业的发展:在清朝末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向中国渗透,一些工商业活动也得到了空前的开展。
历史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
历史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一、维新运动的背景1. 内忧外患清朝晚期,中国面临了多方面的内忧外患。
外部上,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侵略造成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整个国家岌岌可危。
内部上,清政府官员腐败,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革命风潮四起,各种反抗运动层出不穷,政局动荡不安。
2. 经济发展的需要清政府官僚体制的腐败和封建体系的僵化,使得国家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这使得社会阶层的固化加剧,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清政府迫切需要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以使得国家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3. 学问启蒙的需求清朝的统治者纷纷意识到自己的后进性。
他们开始意识到要想使国家强大,就需要汲取西方的先进经验。
因此,清政府试图通过维新运动改进自己的治理体系,以提高国家整体的素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清朝末期的维新运动是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必然产物。
清政府正是出于国家的需要才推进这场改革,试图借助维新运动使得国家的破败得以扭转。
二、维新运动的内容1. 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了推进国家的现代化,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
首先,废除科举制度,试图实行学堂救国,提倡西学,倡导改良学说。
然后,清政府推进了宪政运动,试图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最终,他们试图建立宪政制度,然而很快因为反动势力的阻挠失败。
2. 经济制度的变革为了推进国家的现代化,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经济制度的改革。
首先,对外开放,引进西方资本和技术,发展工业。
其次,废除专营,试图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民族资产阶级农业经济政策。
最终,他们还尝试实行铸币和办理银行业务,改进货币制度,然而也因为反动势力的阻挠失败。
3. 社会制度的变革为了推进国家的现代化,清政府尝试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制度的改革。
首先,进行了军队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以及妇女解放运动,并试图推行近代教育制度,以帮助国家实现经济复兴。
然而,这些措施也因为强大的保守势力的阻挠而遭到失败。
三、维新运动的失败不可否认,清朝末期的新政变革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
第七讲清末新政
东乡平八郎:罗杰斯特文斯基 东乡平八郎:
东乡名言:"皇国兴废在此一战,各君努力奋勇杀敌." "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胜过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
战略高度决定成败: 战略高度决定成败:1905年5月27日的海战 年 月 日的海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4:05 - 相距8,000米,日舰开始左舵调头,进行"U"字 形转弯. 14:07 - 相距7,000米,日先导舰三笠号调头完成,俄舰开 始炮击. 14:10 - 相距6,400米,全部日舰调头完成. 14:12 - 相距5,500米,三笠号右舷被击中. 14:18 - 相距4,600米,日舰齐射俄先导舰苏沃洛夫公爵号. 14:35 - 日本联合舰队(航向东南偏东)将俄国第二太平 洋舰队前进路线完全封锁,形成"T"字射击阵.
岩,河北南皮人.为一甲三名进士. 曾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 中日战争中,致电朝廷,反对割台. 提出保台的"权宜救急之法" 提出保台的"权宜救急之法":一, 向英国借巨款,"以台湾作保" 向英国借巨款,"以台湾作保",英 必以军舰保台;二," 必以军舰保台;二,"许英在台湾开 矿一,二十年" 矿一,二十年",英必保台. 1898年,作《劝学篇》.阐述" 1898年,作《劝学篇》.阐述"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原则,主 张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张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1908.11,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 1908.11,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 次年病卒,谥文襄.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二、立宪运动(1905——1911)
(一)立宪运动的背景
1.日俄战争(1904-1905) 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西 方的独裁大国被东方的君主立 宪小国打败,黄种民族的日本战胜 白种民族的俄国,引起了人们对 立宪制度有效性的关注。中国 人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种生存模 式。立宪主义思潮突然风行, 在士人、社会领袖和开明的官 员中迅速传播。
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 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
新政酝酿提出
1901年4月,清政府宣布成立督办政务处,作 为推行新政的中枢机构,任命奕劻、李鸿章、 荣禄、 王文韶、鹿传霖、昆冈、瞿鸿禨为督 办政务大臣,张之洞、刘坤一为参与大臣。 1901年7月,刘坤一、张之洞会衔连上《江楚 会奏变法三折》(育才兴学、整顿中法、吸 收西法),系统提出兴学校、练新军、奖励 工商实业、减冗员等内容,成为清廷变法的 蓝本。
(二)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5年7月,清廷谕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 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侍 郎绍英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因革命党人吴 樾谋炸,五大臣出访推迟。12月,载泽与山东布 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铎,戴鸿慈与端方分 途赴日、英、法、比和美、德、俄、意、奥等国 考察政治。
“君上大权”共有十四条,如: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 永尊戴。 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钦定颁布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 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 见诸施行。 4、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 散之时,即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 之旧议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 节以相当之法律处置。 5、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 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2019-2020年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五册《清末新政》教案
2019-2020年华师大版高三历史第五册《清末新政》教案知识结构:概念诠释:1.清末“新政”的背景与评价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
”此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它的历史背景是:(1)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
(2)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
(3)《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4)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
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
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2.清末的新军新军是清朝末年组建的近代化陆军。
1895年,由胡燏芬募集5000人,编为10营,号为“定武军”,由德国教官用西法训练,以新式枪炮装备,初驻天津马厂,后移屯天津小站。
旋由袁世凯接办,扩充为7000人,改称“新建陆军”。
同时,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江苏编练“自强军”两千余人。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逐步将新建陆军扩充为六镇(师),人称“北洋六镇”。
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义,设立练兵处,由奕劻任总理。
袁世凯为会办,掌握实权。
而后由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新军编练推广到全国,计划全国编练36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编制为12512人。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清朝末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即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始于 1901 年,当时清政府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的重创后,意识到必须进行变革才能继续维持统治。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是重要举措之一。
首先是裁撤了一些冗余的机构,如詹事府等。
同时,增设了新的机构,如商部、学部等,试图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地方上,也进行了改革,整顿吏治,试图提高行政效率。
经济方面,清政府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奖励实业、设立商部来管理工商事务等。
同时,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育方面的变革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
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式学堂。
从小学到大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同时,还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
这些举措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知识和观念的人才。
军事方面,清政府编练新军。
按照西方的军事制度和训练方法,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
新军的装备和训练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其战斗力相较于传统军队有了显著的提高。
法律方面,清政府着手修订法律。
仿照西方的法律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如《大清新刑律》等。
然而,清末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未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首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非真正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改革过程中,清政府对权力的掌控依然十分严格,不愿意进行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导致民主政治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其次,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腐败现象。
一些官员利用改革之机谋取私利,使得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再者,改革的步伐过于缓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望。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各种矛盾已经十分尖锐,而清末新政的改革力度和速度都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改革的成本过高。
为了推行新政,清政府不得不增加税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清末新政——精选推荐
清末新政评述”清末新政”(内容\原因\结果\影响)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排外,⼋国联军⼊侵⾸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国联军提出的《⾟丑条约》.此举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当”洋⼈的朝廷”;同时也使国⼈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的呼声⽇渐⾼涨.加上列强在政治上不断给清廷施加压⼒,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能状态。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临的⾸要课题。
(背景)于是,1901年1⽉29⽇,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就朝章国政、吏治民⽣、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21⽇,⼜下令成⽴了以庆亲王奕劻为⾸的“督办政务处”,宣布实⾏”新政”.此后,陆续推⾏了⼀些⽅⾯的改⾰,在政治上增设了⼀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修改了《⼤清刑律》,废除酷刑峻法,注⼊了⼀些资产阶级⼈道主义的原则;在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资本主义的⾃由发展,承担保护资本主义⼯商业的责任,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在⽂化教育上,给西学以合法地位,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的⾃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军事上,采⽤西⽅近代资本主义建军理论和原则,使古⽼的封建军事制度发⽣了⼀些变⾰,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迫于内外压⼒,清政府⼜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宪政”,并于1906年9⽉1⽇,清政府颁布《仿⾏⽴宪上谕》,预备⽴宪,制定了⼀个学习⽇本实现君主⽴宪的⽅案,但⼜规定了9年的预备⽴宪期限.1908年8⽉27⽇颁布《钦定宪法⼤纲》,⼤纲共23条,其中“君上⼤权”14条,“⾂民权利义务”9条,满篇“议院不许”⼲涉君主,⾂民需在“法律”范围内⾏使权利。
⽽且先后有《钦定⼤清报律》、《报纸条例》等出台,伪⽴宪的嘴脸暴露⽆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遍四万万人中所谓开通志士者,莫不喘且走以呼 吁于海内外曰:立宪!立宪!!立宪!!!”
——1903年11月柳亚子在《江苏》第6期 发表《中国立宪问题》
“甲辰日俄战起,识者咸为之说曰:此非日俄之战, 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
—— 1905年《东方杂志》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东西洋各国之所以日趋强盛者,实以采用立宪政体之故
… …国无强弱,无大小,先后一揆,全出宪法一途… …专制 之国,任人而任法,其国易危;立宪之国,任法而不任人,故 其国易安。… …则中国而欲国富兵强,除采用立宪政体之外, 盖无他术矣。”
——端方《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
“预备立宪”(1905-1911年) “预备立宪”目的
发展
主现 人存 名最 为早 张的 彝复 ,旦 是公 复学 旦文 公凭 学 的 第 二 批 毕 业 生
1905——1909年
“前清末年,禁种成膏,成效渐著,吸者渐减。” ——孙中山
“我当时是学生,觉得‘清末新政’时期一天比 一天好,蒸蒸日上。”
——李宗仁
2、第二阶段:预备仿行立宪 (1905年——1911年)
一、清末“新政” (1901——1905)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清末新政:
3、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 ——近代化知识分子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④经济:奖励实业
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清末新政的各方评价: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 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 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 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晚清政府的三次改革
1861年——1895年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901年——1911年 清末新政
对清末新政的看法:
“(新政)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 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出一线光明, 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陈天华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引用 )
“一曰皇位永固。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 …故相 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大利一。一曰外患渐轻。今日外 人之侮我,虽由我国势之弱,亦由我政体之殊,故谓为专 制… …一旦改行宪政,则鄙我者转而敬我,将变其侵略之政 策为和平之邦交,大利二。一曰内乱可弭。海滨洋界,会党纵 横,甚者倡为革命之说… …今改行宪政,则世界所称公平之 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藉,欲倡乱,而人 不肯从… …大利三。”
清末新政
(1901年——1911年)
材料
“朝廷自经庚子之变, 知内忧外患, 相迫 日急。非仅涂饰耳目, 所能支此危局。故于 西狩途中, 太后首以自强为询。辛丑回銮以 后, 即陆续举办各项新政。”
——岑春煊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西安发布上谕: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 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
——许涤新 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4)成效
文化教育:现代教育制度确立,社会进步显著 经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
6912 31428 69475 258873 545338 1024988 1300739 1639641 1284965 1600000
2167 2303 8064 19508 14846 23361
63556 73703 90095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
(4)成效
文化教育:现代教育制度确立,社会进步显著
材料三则:近代工业发展迅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 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1895年仅360余公里,至1911年已达9600余公里,六、七 年间增加了27倍。矿冶业1911年前的40年共投资4100余万元, 而1905——1909年5年间共投资1600万元,占40%。5年间 现代机器动力的厂矿投资占全部投资额的45%。”
—— 1905年张謇致袁世凯的信
2、第二阶段:宪政改革 (1905年——1911年)
(1)立宪派呼声和日俄战争胜负推动立宪 (2)五大臣出洋考察,支持立宪
2、第二阶段:预备仿行立宪 (1905年——1911年)
(1)立宪派呼声和日俄战争胜负推动立宪 (2)五大臣出洋考察,支持立宪 (3)艰难预备,曲折立宪 1906年,清廷上谕,“预备仿行立宪”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限期立宪 1910年,成立各地谘议局和中央资政院,
一、“新政”(1901年)
实质: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作用:部分地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 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促使 人民不断反抗,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超过2万
时间 学堂数 在校生数 毕业生数 教师数
1902 1903 769 1904 4476 1905 8277 1906 23862 1907 37888 1908 47995 1909 59117 1910 42696 1911 52500
戊戌变法措施: 政治上,广开言路,改革律法,澄清吏治; 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新政第一阶段措施: 教育上,废科举、办学校、办游学 政治上,改革官制 司法上,修订刑律 经济上,奖励实业 军事上,扩编新军 社会文化上,移风易俗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 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 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 以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没有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传统政体下的政策创新
缩短预备立宪期 1911年,成立皇族主导的“责任内阁”
“责任内阁”成员名单(13人)
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宗室) 协理大臣大学士徐世昌(汉)
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司法大臣绍昌(宗室)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度支大臣加贝勒衔镇国公载泽(宗室)
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 …舍本源而不学, 学其皮毛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取外国之长 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 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 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 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 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 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再由 朕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讨论:通过对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 立宪”的学习,对清政府在20世纪初的所作所为 你有什么看法?
总结:虽然这是清政府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措施, 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在客 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向 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的一步。新政主要是从经济上、 军事上、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的进程,而“预 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海军大臣加郡王衔贝勒载洵(宗室)
农工商大臣加贝勒衔贝子溥伦(宗室)
陆军大臣荫昌(满) 大学士那桐(满)
“大清帝国系朕由祖宗继承之并传至子 孙以垂于无穷”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源自(资产阶级彻底与朝廷对立 )
内阁13名成员中,满蒙贵族9人,其中 皇族又占7人。
——皇族内阁
(汉族官僚反对)
新政
(人民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