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发展史

合集下载

生化分析仪发展史和分析方法ppt课件

生化分析仪发展史和分析方法ppt课件
13
例如: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 一组非常典型的模块组合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它由样品供应模块,(ISE)电解质分析模 块,生化分析模块,样品暂存模块和样品收 纳模块组成。ISE处理能力:900测试/小时, 生化分析处理能力:P模块800测试/小时,D 模块2400测试/小时。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 不同的模块和模块数量来满足测试速度从 800测试/小时到9600测试/小时的要求。
4
到80年代末开放的、分立式为主的自动 生化分析仪遍及全球。它以其结构简化、 操作方便、准确度高、精密度高、检测速 度快等优点赢得广大用户的信赖 。近年来, 临床实验室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发生了新 的变化, 模块组合式自动生化分析仪将成为 实验室主流。干化学技术、蛋白芯片和生 物芯片技术也以逐步被应用到临床检验中 来。
8
日立7150自动生化分析仪
9
日立747自动生化分析仪
10
日立7170自动生化分析仪
11
4.模块组合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 的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投资,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将日益增加。 人们到医院不光是为了看病,越来越多的健康查体者将成为 医院的一部分,临床生化检查工作量将日益增加。为了满足 临床实验室标本测定速度的需求,自动生化分析仪单机越做 越大,检测速度不断提高,但仍难以满足临床实验室众多测 定项目的要求。因此诸多实验室采用多台单机分别检测不同 的测定项目,虽可以缓解实验室工作压力,但不可避免的会 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给用户在维护保养和维 修方面带来诸多负担。因此为了满足临床实验室标本测定速 度的需求,各生产厂家推出了模块组合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5
(三).自动生化分析仪发展的几个阶段

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大] [中] [小]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08-01-25 14:18 共1564人浏览大约在19世纪末,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Liebig)初创了生理化学,在他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新陈代谢”这个词。

以后德国的霍佩赛勒(E.F.Hoppe-seyler)将生理化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于1877年提出“Biochemie”一词,译成英语为“Biochemistry”,即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静态生物化学阶段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静态的描述性阶段。

发现了生物体主要由糖、脂、蛋白质和核酸四大类有机物质组成,并对生物体各种组成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合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1、1929年,德国化学家Fischer Hans发现了血红素是血红蛋白的一部分,但不属于氨基酸,进一步确定了分子中的每一个院子,获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很多糖和氨基酸的结构,确定了糖的构型,并指出蛋白质是通过肽键连接的。

2、通过食物的分析和营养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维生素,并阐明了它们的结构。

1911年,Funk 结晶出治疗“脚气病”的复合维生素B,提出“Vitamine”,意即生命胺。

后来由于相继发现的许多维生素并非胺类,又将“Vitamine”改为“Vitamin”。

与此同时,人们又认识到另一类数量少而作用重大的物质--激素。

它和维生素不同,不依赖外界供给,而由动物自身产生并在自身中发挥作用。

肾上腺素、胰岛素及肾上腺皮质所含的甾体激素都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

3、1926年,Sumner从半刀豆中制得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它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此后四、五年间Nothrop等人连续结晶了几种水解蛋白质的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并指出它们都是蛋白质,确立了酶是蛋白质这一概念。

4、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1893~1959)在1931年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

吴宪堪称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他在血液分析、蛋白质变性、食物营养和免疫化学等四个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培养了许多生化学家。

生物化学-第一章绪论

生物化学-第一章绪论

脂肪酸、甘油和胆碱
•它们是脂肪和类脂质的组 成成分。类脂质中磷脂是 组建生物膜双层脂质的基 本物质。
2.物质代谢及调控
生代谢物是体生的物基体与本外特界征的新物陈质交代换谢过。程,
是活细胞进行的复杂的系列酶促反应过 程。
第一阶段:消化吸收
第二阶段:中间代谢过程
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第三阶段:排泄阶物段质互变、代谢调控和
SOD
对后续课程的作用
病理学 本课程为炎症、肿瘤、肝性脑病、酸碱 平衡学习提供分子基础。
药理学
酶类、溶栓类、肿瘤化疗类、抗病毒类、部 分降压类、糖尿病治疗类、降脂类药物的学 习均需生物化学知识。
专业课
内、外、妇、儿等专业课程发病机理、诊断 、治疗的学习必需有生物化学知识。
❖ 对象:一切生物有机体。 ❖ 医学生物化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生物
及动物实验研究获得大量有关生物分子的知识, 也可通过临床医疗实践积累人体生物化学的资 料。 ❖ 应用:其理论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和研 究。又与其他医学基础课程联系广泛。
二、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生化的研究范围涉及整个生物界, 其内容以介绍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化 学物质和共同遵循的基本代谢规律 为主,适当结合专业实际。 课程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20种氨基酸
2种单糖
•氨基酸是组成所有蛋白质分 子的单体,也参与许多其他结 构物质和活性物质的组成。
D-葡萄糖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 产物,也是多糖化合物的主要单 体分子。D-核糖是核苷酸的组成 成分。
5种芳香族碱基
2种嘌呤(腺嘌呤和鸟嘌呤)和 3种嘧啶(胞嘧啶、尿嘧啶、胸 腺嘧啶)分别参加核苷酸的组 成。核苷酸是DNA和RNA分子 的前体,也是核苷酸类辅酶和 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等三磷酸核 苷酸的前体。

生物化学--绪论 ppt课件

生物化学--绪论  ppt课件

生物化学的研究目的是从分子水平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化 学基础,其任务是为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人类健 康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5
四、生物化学的学习目标

学习生物化学在于掌握、熟悉和了解人体化学物 质组成、新陈代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 基本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培养、提高运用生物 化学基本理论与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在医 学教学 环节中 ,为后 续医学 基础课 程 (如病理学、药理学等)和其他临床医学、护理 专业课程打下必需的学习基础。
10
第三节 生物化学发展史简介

中国:古代4200年前已开始造酒、酿醋、做豆腐。 18世纪下半叶,居住瑞典的德国药师舍勒 (K.Scheele)首次从动植物 材料中,分离出乳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尿酸和甘油等。

1785年,法国学者拉瓦锡(A.L.Lavoisier)提出呼吸的本质是有机物 在体内的氧化作用。这一发现被视为生物氧化研究的开端。
消化系统 器官(肝脏)
窦状小管
肝细胞
细胞核
分子(DNA)
3
二、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
生物化学以生物(植物、动 物、微生物)为研究对象, 是现代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 分支,在医学科学中,以人 体为研究对象,称为医学生 物化学。
动物细胞
粗糙性 内质网
核糖体 原生质膜
植物细胞
4
原核细胞
细胞壁
三、生物化学的目的和任务
• 20世纪初期,费歇(E.Fischer)在发现缬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之后,又用
化学方法合成了18个氨基酸的多肽。E.菲舍尔首次测定了糖和氨基酸的分子结构, 确定糖分子构型,指出肽键是蛋白质的主要化学键。 • 1926年,J.B.萨姆纳提取制备了脲酶(urease)结晶,首次证明酶是蛋白质。 • 1929年,美国塞鲁斯·费斯克(Cyrus H.Fiske)、耶拉普拉伽达·苏巴罗夫 (Yellapragada Subbarow)和德国的卡尔·罗曼(Karl Lohman)分别发现了腺 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 • 1930年,约翰·诺尔瑟普(John H.Northrop)(1946年诺贝尔奖)连续结晶了 多种水解蛋白质的酶,制备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结晶,酶结晶获得成功。酶制 备为体外酶学研究提供重要手段,结合X线衍射分析及多肽成分分析,确立了酶 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 1931年,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等在血液分析方面,创立了血滤液的制备及血糖 的测定等方法,并在蛋白质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

生物化学发展史

生物化学发展史

生物化学发展史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是微生物称雄的时代。

他们的显赫地位其后又被维生素取代了二十年之久。

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是酶的兴旺时期。

八十年代以前的二十年中,基因热。

上世纪的后二十年神经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发展很快。

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一个又一个医学学科走马灯似地变换着主导地位,而研究和教学则是在不断增多的相互独立的学科里进行着。

六十年前,医学院还只有解剖学系、细菌学系、生理学系、生物化学系和药学系。

而且系与系之间比较疏远,没有联系。

那个时候,遗传学系和神经生物学系在医学院里尚未问世。

路易.巴斯德,这个上世纪医学科学的巨匠和微生物学家是化学出身的。

今日的基因工程把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和生理学集为一体。

这一新兴的基因化学的价值是如此巨大,实在无愧为人们赋于它的“革命性进步”的称号。

现代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汇集与联系之所以紧密,最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语言,即化学语言。

这些学科中最具有描述性的解剖学和最抽象的遗传学,现在都渗透了许许多多的化学理论和技术。

现在的解剖学是一幅包括了中等大小的分子、大分子的聚集体直至细胞器和组织的渐进图。

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分子组成了有功能的生物体。

遗传学的变化甚至更大。

当遗传现象是否由已知的物理学原理操纵的这一命题作为正经的问题提出来时,也只不过是六十年前的事情。

而今天我们则以一目了然的化学表达法来了解和研究基因、遗传现象和进化问题。

染色体和基因可被分析了、合成了、重新安排了。

新的物种也可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了。

一旦对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此产生的对医学和工业的影响将会远远超过我们从现在用的基因方法大量生产稀有的激素、疫苗、干扰素和酶的成功所能得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物学家固然知道是酶决定了细胞的形状、功能和命运,但他们对酶的重要性和化学复杂性望而却步,因而对生物化学也尽量绕道而行。

这是指六十年前。

“最好通过化学来生活”,这是杜邦(Du Pont)公司在持续数年的广告战中一直沿用口号。

生化分离和分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生化分离和分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生化分离和分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化分离和分离技术是一种将混合物分离成两个或以上成分的过程,常用于研究分子、制备药物、鉴别环境污染物等方面。

本文将从生化分离技术的历史、发展和应用等方面来探讨生化分离和分离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应用前景。

一、生化分离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生化分离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医学中就有摄取药物后分离药性的实践。

但是,现代生化分离技术的发展要追溯到19世纪末。

那时,无论是化学还是生物学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当时,科研人员尝试着提取一些小分子,例如酸、碱和盐等,这些分子比较容易提取和分离。

但是,对于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以及碳水化合物等,分离需要更先进的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着手开发了一系列生化分离技术。

糖的分离技术是最早研究的生化分离技术之一。

20世纪20年代,人们发现制备出的胆汁酸具有强烈的分离水杨酸盐(水杨酸盐是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的作用。

通过提取中药等方式,利用胆汁酸决定中草药中的水杨酸盐含量,使胆汁酸成为了药物分析和检验中的重要物质。

同期,一些类比蛋白质的物质,如乳蛋白、酪蛋白和鸡蛋白等,成功地被人们分离出来。

尽管远古时期就有了生化分离技术,但通过引入新技术,如电泳、薄层层析和柱层析等,人们的研究方向发生了转变。

这些方法都使用化学、电学、甚至物理学的知识,通过样品净化、分离和定量处理样品。

在这些新技术的帮助下,研究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该工作的机理和反应过程。

二、生化分离技术的应用生化分离技术仅仅是分离技术的一种,但在医药和工业等领域中,生化分离技术作为分离的最常用技术,由于其高度的选择性和洁净度,它在这些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生物医学在生物医学科学领域,生化分离技术是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在分析血液、血清、尿液等体液中的蛋白质、DNA等方面,生化分离技术已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例如,基于蛋白质缺陷的疾病如莱姆病和肝癌可以通过特定蛋白质标记和纯化获得。

生化分离技术还用于其他化学和生物学研究,如代谢途径的研究、药物毒性测试等。

历史生物化学

历史生物化学

历史生物化学历史生物化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探索生物分子的起源、进化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历史生物化学的一些重要里程碑和相关研究进展。

1. 基本生命分子的起源:生物科学家认为,约40亿年前,在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形式。

早期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如高温、放射性辐射等,为基本生命分子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科学家通过模拟实验和天体化学分析,推测出了一些可能形成生命分子的反应途径。

例如,米勒-尤里实验模拟了早期地球的环境,成功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此外,对陨石、彗星和星尘中发现了一些含氨基酸和核苷酸等生物分子的研究,也支持了基本生命分子可能是来自于宇宙的观点。

2. DNA的发现和结构揭示:DNA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分子。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表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他们的发现揭示了DNA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后续的基因组学、遗传学和生物工程学奠定了基础。

3. RNA的功能探索:RNA不仅在生物体内参与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还担任着多种生物学功能。

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家发现了RNA催化剂(RNA酶),如核糖体的组成部分,这一发现揭示了RNA自身可以具备催化活性,拓展了我们对生命起源的理解。

4. 蛋白质折叠和功能:蛋白质在细胞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198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亨利·凯奇林斯基提出了“蛋白质三维折叠问题”。

他研究了蛋白质的立体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序列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的蛋白质折叠理论。

这一理论在后续的药物设计、酶工程以及许多其他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 生物能量转化:生物体内的能量转化与维持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20世纪中叶,生物化学家彼特·米切尔提出了“化学反应耦联理论”或称“化学耦联的化学与生物质间能量转换”。

他发现,维持生命活动需要利用适当的氧化还原反应合成ATP,以供能量需求。

这一发现为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生物能源转化过程的解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生物化学》绪论

《生物化学》绪论
1903年生物化学学科正式成立
霍佩-赛勒的学生米歇尔(Miescher)研究了病理液 体和脓细胞,并从脓细胞的细胞核中分离得到了 脱氧核糖核蛋白。
19世纪50年代,巴斯德(Pasteur)证明了酒精发酵 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排除了发酵自生论。
1897年布赫纳(Büchner)兄弟利用无细胞酵母汁 液发酵蔗糖产生酒精的研究,是生化发展早期的 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不仅结束了酒精发酵机理持 续了半个世纪的大论战,而且将酶学和代谢等现 代生化研究引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3. 生物化学的内容
1)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四类基本生物大分子:

由单糖组成
脂类
由甘油、脂肪酸、磷酸、含氮碱等组成
蛋白质
由氨基酸(20种)组成
核酸
由核苷酸组成,而核苷酸又由碱基、戊糖、磷酸
组成
研究生物大分子及其构成它们的前体小分子物质的结构、性质、功
能,以及结构与性质、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大活性物质:酶、维生素、激素。
2)结构与功能: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 结构与功能的内在关系。
3)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生物体内大分子、 小分子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伴随的能 量变化。
4)一切生命现象的新陈代谢,包括:生长、 分化、运动、思维等;和自我复制如: 繁殖、遗传等。
从学科范围上来讲,生物化学是由 生物学和化学交叉发展形成的边缘 科学,是以化学方法为主要手段来 研究生物(生命活动)的一门科学。
气病,用猪肝治疗夜盲症等 人们依靠经验自发的利用生物化学规律, 而对本质没有认识。
2. 18世纪(启蒙期)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Lavoisier)研究燃烧和呼吸, 被认为是现代生物化学研究的开端。 拉瓦锡通过研究指出呼吸是不发光的燃烧,其 本质是氧化作用。

生物化学发展史

生物化学发展史
1、生命物体与非生命物体的区分 在十八世纪后期,科学界发生了如何区别生命物体与 非生命物体的争论。生机论者认为生命物体具有一种为非 生命物体所无的“生活力”,而且认为组成生命物体的元 素与组成非生物体的元素各遵循不同的规律。这种生机论 错误地认为生命现象是神秘的,不能用化学方法研究的, 给生命化学的进展造成了严重束缚。直至十九世纪上半期 (1828)年,德国化学家Frederich Wohler(1800-1882)在实 验室用加热法将一致公认为无机化合物的氰酸铵合成为众 所周知的有机化合物的尿素后,才证明有机物的形成并不 需要什么“生活力”,从此,生机论被推翻,生命的化学 的研究在思想上才得到了解放。
三、二十世纪
生物化学在本世纪突飞猛进,已成体系完整、 内容丰富的新科学。 在本世纪前三十年代中,生物化学研究仍继 续侧重在生理和化学两个方面,对激素和各种维 生素的分离和鉴定,以及对人体氨基酸需要的阐 明都对医药和营养学起了重要作用。除上述这些 重要发现外,本世纪中最突出的生物化学成就有: 酶的结晶、中间代谢途径的阐明、生物能量学的 发展、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以及分子生物学的 兴起等方面。
中国人民有史以来长期在奴隶封建和军阀等各种险恶势力统治下生活人民思想不自由社会不安定国家闭关自守加上历代封建王朝重文轻理重精神不重视物质致使作为生物化学发展基础的化学和生物学在我国未及时得到发展故生物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未能较早在我国得到应有的发1773
现代生物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生物化学的起源是同十八世纪晚期化学的发 展及十九世纪生物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化学及生物学发展的影响之下,生物化 学在十八世纪开始萌芽,十九世纪初步发 展,在二十世纪初期生物化学才成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最初称生理化学,1903年德 国人Carl Neuberg(1877-1956)初次使用 生物化学这一名词。

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史

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史

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史生化分析仪是用于检测人体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心肌酶和离子等检测项目的检验设备,一般采用静脉血为检测样本,通过对以上项目的检测来判断人体潜在疾病的威胁并作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生化分析仪的第一代是分光光度计,它利用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和激光灯测定物质的吸收光谱,利用此吸收光谱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物质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技术,使用的仪器称为人分光光度计。

优点:①直接读取吸光度,②操作简单,③试剂便宜。

缺点:①不能直接计算浓度值,②误差大,③好多项目无法测量。

第二代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分析仪指在分析过程中的部分操作(如加样、保温、吸入比色、结果记录等某一步骤)需要手工完成,而另一部分操作则可由仪器自动完成。

这类仪器的特点是体积小,结构简单,灵活性大,即可分开单独使用,又可与其他仪器配合使用,价格便宜。

优点:①可直接计算测定项目的含量,免除人工,②可实时监测测定物的吸光度变化,可测定酶法,③体积小,结构简单,灵活性大,既可分开单独使用,又可与其他仪器配合使用,价格便宜。

缺点:需要人工加样,机外孵育标本。

第三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从加样至出结果的全过程完全由仪器自动完成。

操作者只需把样品放在分析仪的特定位置上,选用程序开动仪器即可等取检验报告。

按照结构,常见的一般分为流动式(管道式)和分立式两种。

分立式分析仪与管道式分析仪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为:前者各个样品和试剂在各自的试管中起反应,而后者是在同一管道中起反应。

以上便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历程,我公司现有HF-800A、HF-800B、HF-800C三款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和HF-180、HF-220、HF-240三款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可以满足不同医疗单位的需求。

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

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来 , 人 工 神 经 网 络 ( 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研究所取 得的突破性进展。神经网络控制是将神经网 络与控制理论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智能控制 方法。它已成为智能控制的一个新的分支, 为解决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未知系统的 控制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6.1 神经网络发展历史
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经过4个阶段。 1 启蒙期(1890-1969年)
1890 年 , W.James 发 表 专 著 《 心 理 学 》 , 讨论了脑的结构和功能。
1943年,心理学家W.S.McCulloch和数学家 W.Pitts提出了描述脑神经细胞动作的数学模型 ,即M-P模型(第一个神经网络模型)。
,通过人工模拟人脑的工作机理来实现机器的部
分智能行为。
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是模拟人脑思维方式的数学模 型。
神经网络是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人脑组织 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用来模拟人类大脑神 经网络的结构和行为。神经网络反映了人脑 功能的基本特征,如并行信息处理、学习、 联想、模式分类、记忆等。
1绪论
生化分离技术发展的历史和地位 生化分离技术的研究范畴 生化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1 生化分离技术发展的历史和地位
生化分离技术(Separation Methods in Biochemstry or Bioseparation Technique ) ——是描述回收生物产品分离过程原理和方法的 一个术语,是指从动植物组织培养液或微生物发 酵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 法和手段的总称。
生化分离过程是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所不可 缺少的重要环节,其技术的进步程度对于生物 技术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突出其在 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常称它为生物 工程的下游技术(Downstream Processing)。

生物化学发展史范文

生物化学发展史范文

生物化学发展史范文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生命体内的化学成分、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等,对于人类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推动生物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进行一下简要的介绍。

早期的生物化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阿拉伯科学家、印度医学家等,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已经发现了许多与生命有关的化学现象。

然而,真正的生物化学发展起步于18世纪,当时瑞典化学家Torbern Bergman提出了无机和有机化学之间的区别,并开始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

19世纪末,德国化学家法里厄斯提出了“生命由物质组成”的观点,奠定了生物化学的基础。

他通过对食品和饮料等物质的化学分析,揭示了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并成功分离出了一些生物分子,如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

此外,他还研究了酶的存在和催化作用,为酶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生物化学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发现了维生素和激素等生物活性分子,并确定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原理。

例如,英国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等人发现了B维生素的存在和功能,为维生素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此外,生物化学家也开始研究核酸的组成和结构,并为后来的基因研究打下了基础。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化学领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基因的编码机理。

同时,人们还发现了RNA的存在和功能,为后来的基因表达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蛋白质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包括蛋白质的合成机制、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到了21世纪,生物化学已成为一个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学科。

在大量实验证据的支持下,人们对于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生物化学也与其他学科融合,如生物工程、药物化学等,共同推动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

总之,生物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由对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分离和分析到对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的过程。

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历史

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历史

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历史2008/09/08 18:59生化分析仪简介---------转自检验医学信息网生化分析仪主要测定人体血清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主要分为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心肌疾病﹑糖尿病等的检测,为医院的必检项目。

第一代:分光光度计利用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和激光等测定物质的吸收光谱,利用此吸收光谱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物质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或分光光度技术,使用的仪器称为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计优缺点:优点:1、直接读取吸光度2、操作简单3、试剂便宜缺点:1、不能直接计算浓度值2、误差大3、好多项目无法测量第二代: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指在分析过程中的部分操作(如加样、保温、吸入比色、结果记录等某一步骤)需手工完成,而另一部分操作则可由仪器自动完成。

这类仪器的特点是体积小,结构简单,灵活性大,既可分开单独使用,又可与其他仪器配套使用,价格便宜。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优缺点:优点:可直接计算测定项目的含量,免除人工可实时监测测定物的吸光度变化,可测定酶法缺点:需要人工加样,机外孵育标本误差大第三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从加样至出结果的全过程完全由仪器自动完成。

操作者只需把样品放在分析仪的特定位置上,选用程序开动仪器即可等取检验报告。

自美国Technicon公司于1957年成功地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后,各种型号和功能不同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不断涌现,为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的自动化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自50年代Skeggs首次介绍一种临床生化分析仪的原理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生化自动分析仪和诊断试剂均有了很大发展,根据仪器的结构原理不同,可分为:连续流动式(管道式)、分立式、离心式和干片式四类。

连续流动式(管道式)分析仪测定项目相同的各待测样品与试剂混合后的化学反应,是在同一管道中经流动过程完成的。

这类仪器一般可分为空气分段系统式和非分段系统式。

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生物化学发展简史现代生物化学始于18、19世纪: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从无机化合物氰化铵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1833年,法国化学家安塞姆·佩恩发现第一个酶——淀粉酶1869年,瑞典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希·米歇尔发现遗传物质——核素1877年,霍佩-赛勒首次提出名词Biochemie,即英语中的Biochemistry20世纪生物化学快速发展:1902年,英国生理学家欧内斯特. 斯塔林首次提出“hormone”来表示激素1912年,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发现食物辅助因子——维生素1926年,德国科学家奥图·瓦伯格发现呼吸作用关键酶——细胞色素氧化酶1926年,美国科学家J.B.萨姆纳(美国)首次分离提纯了脲酶酶、维生素、激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物化学领域三大发现。

20世纪50年代后生物化学标志性成就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958年,Crick提出“中心法则”;Sanger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1961年,Jacob和Monod提出“操纵子学说”1966年,Nirenberg和Khorana破译遗传密码1960年代,Arber等发现限制性内切酶1970年代,Termin和Baltimore发现反转录酶;Berg等成功进行了DNA体外重组;Coben建立分子克隆体系1980年,Sanger 确定DNA序列测定方法1985年,Mulis建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1995年,Fire和Mello阐明RNA干扰(RNAi)机制1997年,第一只克隆羊诞生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我国科学家对生物化学的贡献1930年代,吴宪教授首次提出蛋白变性理论、血液生化1965年,中科院生化所与有机化学所人工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牛胰岛素1973年,X-射线分析出猪胰岛素空间结构1983年,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tRNA Ala )2002年,水稻基因组生物化学与诺贝尔奖由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捐赠的遗产创建,自1901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起每年颁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6个奖项诺贝尔奖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那天,举行正式的颁奖典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生物化学始于18、19世纪:
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从无机化合物氰化铵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
1833年,法国化学家安塞姆·佩恩发现第一个酶——淀粉酶
1869年,瑞典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希·米歇尔发现遗传物质——核素
1877年,霍佩-赛勒首次提出名词Biochemie,即英语中的Biochemistry
20世纪生物化学快速发展:
1902年,英国生理学家欧内斯特. 斯塔林首次提出“hormone”来表示激素
1912年,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发现食物辅助因子——维生素
1926年,德国科学家奥图·瓦伯格发现呼吸作用关键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1926年,美国科学家J.B.萨姆纳(美国)首次分离提纯了脲酶
酶、维生素、激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物化学领域三大发现。

1940年代,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重要生理生化途径被陆续阐明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8年,Crick提出“中心法则”;Sanger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
1960年代,Arber等发现限制性内切酶
1961年,Jacob和Monod提出“操纵子学说”
1966年,Nirenberg和Khorana破译遗传密码
1970年代,Termin和Baltimore发现反转录酶;Berg等成功进行了DNA体外重组;Coben 建立分子克隆体系
1980年,Sanger 确定DNA序列测定方法
1985年,Mulis建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1995年,Fire和Mello阐明RNA干扰(RNAi)机制
1997年,第一只克隆羊诞生
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
中国
1930年代,吴宪教授首次提出蛋白变性理论、血液生化
1965年,中科院生化所与有机化学所人工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牛胰岛素
1973年,X-射线分析出猪胰岛素空间结构
1983年,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tRNAAla )
2002年,水稻基因组
诺贝尔奖
1965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Jacob and Monod For works:操纵子(operon)
1965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Nirenberg and Khorana For works: 三联体密码的破译
1983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Barbara McClintock (86y) For work:Transposon 转座子
201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4年10月6日,2014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拥有美英双重国籍的科学家约翰·奥基夫、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夫妇共获殊荣,以表彰他们对大脑“定位系统”的重大发现。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和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治疗蛔虫感染的新疗法(阿维菌素)和治疗蛔虫感染的新疗法(青蒿素)。

201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10月3日,2016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授予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他发现了细胞自噬的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