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6年安徽省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2016年安徽省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特点、问
题及对策建议
1 2016 年安徽省长江流域暴雨洪水灾害主要特点
安徽省2016年汛期发生了多次强降雨过程,暴雨强度大、江湖水位高、灾害损失严重。
1.1 暴雨特征
(1)强降水时间长,总量大。安徽全省2016年5月1日至7月20日平均面雨量733 mm,较常年偏多6成,比1998年偏多4成,累计过程最大点雨量休宁田里站1 544 mm。梅雨期(6 月18 日至7 月5 日,降雨持续时间18 d)安徽省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551 mm,其中累积过程最大点雨量南陵县水龙山站1 314 mm。(2)降雨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利。6月18日以来,安徽省长江流域最大1 d、3 d、7 d、15 d面平均雨量分别为89 mm、243 mm、363mm、507mm,其中最大3d降雨量列历史第1位,大于1969 年(205.8 mm),重现期超50 年。最大7 d 降雨量列历史第1 位,重现期接近50年。最大15 d降雨量仅次于1969年列历史第2位,重现期接近50年。降雨的空间分布情况恶劣。
1.2 洪水特征
(1)沿江河湖底水高。受长江上游来水影响,4月以来,长江干流安徽段水位一直偏高,大通站水位高于常年1.21~3.34 m;安庆站水位高于常年2.79~5.13 m。沿江水位普遍高于沿江湖泊水位,导致
沿江湖泊几乎无法自流外排,难以腾出库容调蓄洪水。(2)区间来水大、洪水涨势猛。截至7月5日,长江干流安徽段入省控制站汇口站至大通站水位总体低于1998年、1999年,较1998年最高水位低0.80~1.50 m,较1999年最高水位低0.30~0.90 m。受安徽段河流洪水影响,出省控制站马鞍山站7月5日15时最高水位11.16 m,与1999年最高水位持平。马鞍山站高水位主要受安徽省区间降雨汇流影响,水位与1998年、1999年最高水位相当。(3)超历史超保证水位河湖多。水阳江、西河、永安河、牛屯河、姑溪河、派河等34条河流先后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其中水阳江、裕溪河等17条河流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漳河、西河、永安河等13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水位洪水。沿江湖泊全部超保证水位(安全水位)以上,其中白荡湖、枫沙湖、菜子湖、升金湖超历史最高水位,巢湖接近历史最高水位。总体上,沿江河流最大1 d、3 d、7 d、15 d洪量与历史典型年对比,“三江”流域、巢湖流域、二郎河、黄湓河、尧渡河等2016 年的洪量总体大于1998 年和1999年,仅次于1954年。
1.3 洪灾特点
(1)高水位时间长,重要堤防无大险,河湖圩堤防险情多。据安徽省防办统计,6月18日以来,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湖泊超警戒水位均在20 d以上。长江干堤、城市防洪堤等重要堤防无较大以上险情发生,但受长时间、高水位浸泡,河湖堤防险情频发,累计出现险情1 831处,溃破千亩圩口129个,淹没耕地47.43 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圩口12个。129个千亩以上破圩中,125个为漫破(其
中有4个主动蓄水保堤),溃破的只有4个;另有38座小型水库出险,但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2)长江沿岸湖泊周边圩区受灾严重。受长江干流高水位顶托,沿江湖泊洪水大多难以自排。因大部分湖泊抽排能力弱,湖泊水位居高不下,沿湖堤防险象环生,沿湖圩口漫破、溃破多。(3)中小河流尤其是沿江通江一级支流受灾偏重。中小河流总体防洪标准低,通江一级支流下受长江高洪水位顶托,上承二、三级支流汇集的洪水,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一些圩垸堤防漫破、溃破,损失严重。(4)受灾面积大、转移人员多、损失重。据安徽省防办统计,入梅以来强降雨导致全省宣城、六安、安庆等11市73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1 275万人,转移人口117.4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74.36万亩,倒塌房屋5.08万间,水利设施损毁7.2万处,损失中绝大部分来自长江流域。
2 2016年安徽省洪灾凸显的问题与难点
在2016年的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中,安徽省在组织领导、工程调度、监测预警、转移安置和灾后恢复等诸多方面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暴露出问题和防洪难点。
2.1 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巨大,现有防洪工作与新形势不太适应
1998年大水之后,安徽省经济社会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对防洪形势产生较大影响。
(1)防汛期间抗洪抢险人力减少。县(市、区)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平时农村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汛期巡堤、查险、排险、抢险、转移、救灾等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防汛抗洪更多依赖于部队、武
警、干部和民兵。
(2)农村土地流转为大户经营,为抗洪抢险工作带来挑战与机遇。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圩区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集约化经营的土地已达40%~90%,他们前期在基础设施、基础设备的建设上已有较大的投入。2016年洪水破圩时,不仅当季农作物以及养殖产品遭受了巨大损失,而且前期建设的基础设施、设备也大量损毁,使得一些大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灾民,而是动辄欠资百万元计的灾民。种植和养殖大户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提高和促进了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大大增加了洪水风险,他们作为防洪保护对象和实际受益者,虽理应承担更大的防洪抢险法定义务,但往往又力不从心。这种形势下,大部分县、乡(镇)、村级干部以及部分村民都认同了小圩区“大水丢、小水收”观念,这为治水模式调整又提供了机遇。
(3)防汛工作尚未建立市场与计划有机结合机制,或者目前这种机制不够明确和充分。外出务工人员虽然仍有家产在圩区,但实际上已难以回乡承担防洪抢险的法定义务。受保护的大户和外出务工人员不出或者很少出力出钱,使防汛责任完全转移到了乡村集体,不符合市场机制。防汛队伍建设、物资器材储备与管理等,都需探索走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路子,以保证防汛工作顺利开展。目前,从政策层面讲,这种机制缺乏或者不够明确,已给防汛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2.2 薄弱环节凸显,防洪能力亟须提高
(1) 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滞后。虽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堤防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泵站建设等工程在2016年防洪减灾工作中都发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