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国住宅区新模式的探索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模式探析PPT学习教案
图10 利用人工补水和机械动力维持的居住 区水景(合肥金色池塘居住小区)
第14页/共36页
五 结合实例探讨城市居住区发展趋势
1 万科的实践:开放式小区 2 苏州桐芳巷小区——一个特殊案 例 3 日本新城建设的经验 4 总结
第15页/共36页
1 万科的实践——开放式小区
创造开放住区,激发住区活力,建设长期发展的住区是万科对城市居住 区关注的核心。1999年深圳万科四季花城的规划采取了“围合式院落+步行 商业街”的整体布局,商业街呈“L”形,一半朝向城市道路,成为沿街商业 街;另一办伸入社区,成为步行尺度的商业街,它们同时服务于住区内部和 周边的居民。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模式探析
会计学
1
一 相关概念:
1 居住区 “居住区”分特指与泛指两种概念。当为特指时,指的是“被城市干
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和,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 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和,并与居住人口规
第20页/共36页
桐芳巷小区占地仅3.61公顷,从规模来说可谓是“微型”小区,它 的总体布局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A 传 统 路 巷 格 局, 形成序 列化空 间
桐芳巷小区总平面图
桐芳巷街区原有布局平面图
第21页/共36页
B 采 用 传 统 民 居风 格,形 成统一 城市风 貌
第22页/共36页
3 日本新城建设的经验
图5 与城市环境疏离的居住区( 上海浦东)
图6 缺乏生气的街道空间(天津南开区)
第9页/共36页
C 追求自我完善,公共设施低效
浅谈我国住宅建设现代化探索
浅谈我国住宅建设现代化探索住宅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也是国家所重视的一个产业。
新的形势, 对住宅建设赋予了新的使命, 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是,目前我国住宅功能质量存在很多问题, 远不能满足居民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
这是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上上周,听了杨老师有关住宅产业未来发展的讲座,我心里有了很多的感想。
杨老师说,目前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汽车和房地产。
房地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
所以我认为国家不会在房地产建设上放慢脚步。
GDP的快速增长也刺激着他们加快力度的发展房地产业。
中国正在经历的城市化进程,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迅猛提高。
中国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未房地产业提供着动力。
1980年中国城市数量为223 个,人口为9035万人,而到了2004年,城市数量已经增加至661个,城市人口已经高达27229.8万人 ,我国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迅速,从1980年的15个增加到2004 年的48个。
建设部有关人士测算:到2030年左右,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70%左右。
这种惊人的速度在西方国家是不可能出现的,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人口较少,城市化已经进入稳定型发展阶段,而目前中国众多的人口、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不断受到的全球化冲击的国情,促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过去20多年里迅猛增长。
所以我国的房地产业正如一辆加满煤炭,火力十足的蒸汽火车,快速向前进着。
而随着房地产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住宅建设也正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向着现代化快速前进着。
住宅产业发展迅猛,国家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产业结构,我认为,在将来,住房市场的目标是“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但这种目标一定是在一个合适的产业结构的前提下。
我认为,未来理想的住房保障体系应确保覆盖占总人口5%的困难户,并进一步覆盖占总人口10%左右的整个最低收入群体。
城市化背景下的新型住宅设计研究
城市化背景下的新型住宅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住房成为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住宅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新型住宅设计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背景下新型住宅设计的趋势和创新点。
首先,新型住宅设计要关注人民的需求。
在城市中,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和舒适度,因此住宅设计应该注重人性化和功能性。
不同人群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年轻人更注重空间的灵活性和高效利用,老年人则更侧重安全和便利的设计。
因此,设计师应该根据人群的需求来设计住宅,给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其次,新型住宅设计应该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正在日益严重。
因此,住宅设计应该注重节能环保,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例如,设计中可以采用太阳能、雨水收集系统等新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浪费。
同时,设计师也应该注重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使住宅更具美感和生态友好性。
此外,新型住宅设计应该倡导社区意识。
在城市化背景下,人们常常缺乏归属感和社区意识,住宅设计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的设计理念来促进社区的形成。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可以融入公共社区空间,如小型公园、健身房、图书馆等,让住户有更多机会互动交流,增进社区关系和友谊。
另外,新型住宅设计应该注重创新。
传统的住宅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式和规范,需要通过创新来打破常规。
创新可以体现在空间设计、材料选择、建筑结构等方面。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可变形的住宅空间,让居民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调整空间布局。
同时,可以尝试使用新型材料,如可回收利用的材料、生物降解材料等,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最后,新型住宅设计要考虑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未来的住房需求也将不断变化。
例如,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智能家居设计会成为主流趋势,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语音控制家居设备,提高生活的便利性。
新型住宅设计也可以尝试融入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理念,如绿色建筑和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使人们生活在更宜居的城市环境中。
新时代住宅建筑设计探索
新时代住宅建筑设计探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节能、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所以,设计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设计思想,在现代科技、生态学的指导下,密切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民俗习俗,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就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发展趋势展开了分析,从创新角度探讨当今时代住宅建筑的发展方向,包括绿色低碳发展、个性特色发展、智能化发展和装配式发展四个方面,以期为未来行业发展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住宅建筑;设计引言当代都市居住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性和心理接受特性,而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要体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所以在设计时,它更多地体现了建筑的合理性,它的基本功能既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又能与城市的文化相融合。
为了营造现代化的居住建筑风格,建筑工程师和建筑师必须注重建筑的风格,使其具有新时代精神的建筑风格和舒适的综合性居住建筑,因而,建筑工程师要从自己的角度,不断地借鉴国外的建筑经验,丰富自己的建筑观念和创意,以创造更有艺术感的建筑风格,以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住宅建筑的含义住宅建筑是居民进行家庭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住宅建筑的类型多种多样,如高层住宅、联排别墅、公寓以及低层和多层住宅建筑等。
为提高我国住宅建筑健康性能和居民的健康水平,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印发了《健康住宅评价标准》T/CECS462-2017,规定住宅建筑评价指标包括“空间舒适、空气清新、水质卫生、环境安静、光照良好和健康促进”六个方面。
住宅建筑中的人居环境不仅包括室内的生活居住环境,也包括住宅区内的自然环境和公共设施环境,在符合居住功能、绿色发展理念的前提下,为居民提供健康的环境、设施与服务。
2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原则2.1整体原则在建筑设计的创意设计中,应全面考虑建筑的总体构思与建筑需求,并从全局出发,避免“断章取义”,使建筑的美观、功能、实用性三者有机统一。
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利与弊
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利与弊“新城市主义”是以生态性、以人为本为特点的城市规划思想。
其在中国实践中显现出:建筑类型及布置的多样性、道路设计与规划的合理性、运用标志性创造和强调新技术运用等优点,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归属感混乱、风格差异明显、价格昂贵等弊端。
通过对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的总结,以期对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城市主义”有所启示。
标签:新城市主义居住区规划方法中国实践利与弊20世纪80年代“新城市主义”理念出现,由于其提出的理念与现代主义“理性”思想相悖,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上世纪90年代欧洲各国率先运用该理念指导规划设计,在解决“边缘城市”的弊端方面效果良好。
目前在中国以“新城市主义”为设计理念的城镇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本文意在通过对“新城市主义”背景、理念、类型等介绍的前提下、以其在中国实践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客观性总结其在实践中所呈现出的利与弊,为真正建设中国化的“新城市主义”提供参考。
二、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1.城市主义和边缘城市概念的产生以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LAM)通过的《雅典宪章》为代表的城市主义是一种建立在迪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基础之上的规划设计方法。
1938年美国学者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主义》(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一文中,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城市主义(Urbanism)概念:都市环境产生了一种持续的社会生活,包括庞大人口、高密度、异质性与匿名性的生活方式。
其以工业时代为背景,以机器为原型,倡导城市规划以功能分区为主要手段等为主要特点。
二战后,由于高速公路修建、经济飞速发展、汽车生产和个人汽车拥有量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欧洲许多大城市的郊区开始城市化发展。
居住、商业、办公等由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内城逐渐瓦解——即:边缘城市(Urban Sprawl)[4]。
现代都市居民区设计创新探析
现代都市居民区设计创新探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居住品质需求的提高,现代都市居民区的设计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探讨现代都市居民区设计的创新方向,以期为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提供更好的建议和启示。
人性化规划
在现代都市居民区设计中,人性化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设计师们应该从居民的需求出发,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便利性,打造便于居民生活的社区环境,包括便捷的交通、完善的配套设施等,让居民在这里享受到舒适便利的生活。
绿色生态
绿色生态是现代都市居民区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引入绿化植被、建设生态景观,打造绿色空间和生态廊道,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提升空气质量,还有利于缓解城市的环境压力,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间。
智能科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科技在都市居民区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智能化的家居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应用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居住舒适度,为居民提供更智能便捷的生活体验。
社区互动
现代都市居民区设计也需要注重社区互动与共享空间的打造。
设计师们可以考虑建设共享健身区、休闲广场、社区活动中心等,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现代都市居民区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规划,融入绿色生态理念,引入智能科技元素,促进社区互动与共享空间的建设。
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打造更具活力和宜居性的都市居民区,为城市居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现代都市居民区设计的创新应以人为本,融入绿色生态与智能科技,促进社区互动,打造宜居、智能、和谐的生活空间。
【VIP专享】新城市主义思路下的住区规划
“新城市主义”思路下的住区规划探索——以江门市北新城区居住小区规划为例张如涛文章摘要:本文章通过对新城市主义的阐述、分析,结合实例对新城市主义与发展中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进行实验性尝试、探索,希望对当下房地产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地域、人性化。
1、何谓“新城市主义”?1.1“新城市主义”提出的背景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机动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导致郊区住宅无尽蔓延,这样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了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的问题的日趋严重。
1.2“新城市主义”的提出20世纪80、90年代时期,面对北美城市郊区无序蔓延、城市内部问题严重的现实,以Peter Cathorpe 等美国建筑师为主的西方建筑界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建设规划的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这种规划思路被称之为“新城市主义”(New Ubanism)。
2、“新城市主义”与发展中的住区规划设计2.1“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新城市主义”提出的目标是一为了解决郊区蔓延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内外问题,二是为了重现快速发展中逐步丧失“城镇生活氛围”,消除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追求导致的人情冷漠。
其主要内容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约400米)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密度,使每英亩一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容积率大于1);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设施用地,促使就业与商业、服务等功能就近搭配,推动住区人口多样化发展消除种族和社会隔阂,以复合功能的规划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强化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联系。
新时代住宅建筑设计探索
新时代住宅建筑设计探索摘要:我国住宅建筑和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当代都市居住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性和心理接受特性,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在建筑设计工作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是对结构、功能以及风格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同时对于在建筑工程中的各种细节问题也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使用这种方式,通过进行综合性考虑,能够制定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建设方案,结合当前的设计调查结果来看,在建筑设计中最关注的设计点是建筑风格,到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文化的追求,建筑风格对于人们的视觉审美是一种满足,对其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不断地借鉴国外的建筑经验,丰富自己的建筑观念和创意,以创造更有艺术感的建筑风格,以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改进;创新引言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高层建筑工程建设数量越来越多,并且一些设计人员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的美观性以及使用性,促使平面形状和立体空间等方面变得愈发复杂,这时如果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就会影响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对此,必须根据相关要求,针对结构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做好高层住宅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工作,从不同角度,强化结构细节设计处理,从而强化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可靠性,满足建筑工程建成后的使用需求。
另外,在高层住宅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时候,还需要对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等要求进行综合考虑,做到在保证工程美观性的条件下,增强工程的使用性。
1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1.1经济性住宅建筑工程结构优化设计还需要从经济性着手,要求确保相应住宅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方案具备理想的经济节约效果,避免因为不必要的因素出现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由此更好服务于住宅建筑工程造价控制。
在住宅建筑工程结构优化设计中践行经济性要求时,设计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节约意识,在确保结构设计方案符合安全以及功能要求的同时,重点评估其在后续施工建设可能需要的资金,进而结合预算方案,评估是否存在明显的超预算风险,针对该方面问题进行不断调整,以便更好提升其经济效益。
未来居住 探索城市中的住宅创新
未来居住探索城市中的住宅创新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居住的需求和挑战也日益突出。
如何探索城市中的住宅创新,提供更适宜、更智能、更可持续的居住环境,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命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城市中的住宅创新趋势和案例,探讨未来居住的发展方向。
一、弹性住宅:满足个性化需求未来居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强。
传统的住宅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因此,弹性住宅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创新方向。
弹性住宅通过设计灵活的空间划分和可调整的功能区域,使居民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由组合和调整。
例如,一些住宅项目将公共区域和私人区域进行有效隔离,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社交和私密需求。
二、智能化技术:提升居住品质随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居住领域,为人们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居住体验。
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化家电和物联网技术等,让居民能够通过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远程控制家居设备,实现安全监控、节能环保等功能。
例如,一些住宅楼盘已经开始引入智能门禁系统,居民只需通过手机扫码就能进出小区,提升了住户的安全感和便利度。
三、绿色环保: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在追求城市发展的同时,住宅创新也应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和生态平衡。
绿色环保成为了未来居住的重要指导原则。
通过在住宅建筑中广泛采用节能材料、建筑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手段,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同时,开发人员还可以通过建立垃圾分类和回收系统、规划生态公园和绿化空间等方式,打造宜居、宜人的居住环境。
四、共享住宅:解决城市空间有限的问题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土地资源变得紧张,住房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共享住宅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应运而生。
共享住宅通过合理利用居住空间,实现居住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例如,一些城市引入共享公寓和合租公寓,通过合理规划和分配,让更多的人共享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共享住宅的兴起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新城市主义居住区的发展——以中山雅居乐剑桥郡小区设计为例74
新城市主义居住区的发展——以中山雅居乐剑桥郡小区设计为例摘要:近年来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设计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及设计领域的重要理伦。
现代建筑中城市规划往往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区域所在的城市发展所设计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新的城市概念应运而生,而要满足新的城市概念前提条件下,必须要有新的城市主义居住区来配套新城市,通过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来满足人们日常活动需要和范围。
在现代居住区的发展中,要满足居住区、商业区、文化区、行政区等各大功能分区的紧密联系,需要重新定义城市的居住区设计与发展,而更加着重强调居住区与周边的商业、文化、政治等相互融合,以能够提供现代人生活需要的集休闲、饮食、娱乐、购物等一体的大型综合居住区。
其设计理念反应在规划紧凑性,生活便利性,邻里和谐性。
因此,本文将以中山雅居乐剑桥郡小区的设计为例,探讨新城市主义对我国现阶段居住区设计与规划的启示。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居住区;城市规划;多样性1.前言:在我国,近30年来,居住区以低密度平房为主以及私人汽车的普及为城市带来了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加剧,土地过分浪费,城市遭到严重破坏还有邻里感情淡薄等问题。
要解决这种现状就要求居住区规划不仅仅只为提供一个物质环境,更迫切需要提供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邻里和睦的社会宜居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就应用于现代建筑中。
其中新城市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安德烈·多安尼将其归纳为以下基本原则:便捷的交通及网状街道。
区外发展各种网络公共交通,建立公共交通优先体制;步行友善设计,鼓励更多的人使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代替私人汽车出行。
区内多样化的,有层次的网状道路结构,利于疏散,更易于步行。
易于交往的步行系统,传统的社区结构。
10分钟步行范围内布置包括各种要求的功能和出行的目的地。
创造紧凑、适于步行的邻里,包括彼此连接的街道及人行道,使人们可以步行到达工作地点、学校、公共汽车站。
新时代住宅环境设计手法探索
新时代住宅环境设计手法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的概念已不仅仅停留在过去有房住的初级阶段,住宅在实现居住这一基本功能的同时,还应具备完善的居住和人文环境。
新时期的住宅设计已不仅仅局限于住宅本身的布局,同时还应兼顾环境设计的因素,这就对新时期房屋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设计人员不断的努力,在设计中不断的完善。
标签:环境;住宅设计;新时代;发展特征1打造“绿色住宅”——新时代住宅的设计目标时代的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体现在居住环境上,人们提出了绿色、环保住宅的新概念。
这就要求设计师的设计应满足这一新时代的要求,让住宅真正成为“绿色住宅”。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在设计中就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在设计前对整个小区的自然地形地貌有一个总体的清晰认识,在设计中努力做到在不改变原始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植被,并满足居住者的环境要求。
其次住宅内部布局的设计出去应关注空间的合理使用外,还应综合考虑采光、空气流通等各方面的因素。
努力在室内创造一个布局环境都绿色的新标准。
另外,所谓“绿色住宅”也就是要求我们最大限度的节能环保,同时把废物的排放量降到最低。
最后,除了住宅的节能和环境的环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小区中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归根结底,小区是让人来生活居住的,公共环境是靠人来爱护的。
“绿色生活”的根本就是从宣传教育抓起,让每一个住户从思想上真正形成节能环保意识,让这种理念成为每一个住户的行为规范,深入人心。
2构建“长寿住宅”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达,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设施不断完善。
随之而来的就是老年人的不断增多,中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他要求我们的社会必须承担责任,为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提供保障,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的便利。
体现在住房建筑设计中,就应该在设计房屋的同时,注意将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考虑进去,从细节体现人文关怀。
新型居住模式初探
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大量居住区开始在城市中出现,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以平房、胡同为主的居住模式。
然而近年来,大运量公共交通的发展和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人们的出行距离向极远和极近两个极端发展,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现代常采用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层级式结构似乎已难以适应城市的发展和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因此,探索一种新的居住模式十分必要。
二、现代居住模式的由来与发展与国外相比,我国居住模式发展虽起步较晚,但步伐很快。
1980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城市发展逐渐进入现代化阶段,小区建设也步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例如,天津为解决温饱问题启动了“危改”、“平改”工程,大量住宅开工建设,但布局较为随意,商品房的概念也尚未正式进入人们的脑海。
1993年,建设部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写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系统地对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技术要点作出了明确规定,明确提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规划结构以及相应的规模控制,同时对公共设施配套、绿地、道路等均提出了详细的要求,成为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
1996年以后,住房建设开始全面市场化,商品房概念初步形成,商品房不仅成为人们的消费品,还有大批商品房成为投资品。
住房需求量迅速上升,因此这一时期居住区布局十分紧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新城住区的建设进入飞速发展期。
2003年,国家建设部又对1993年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行了局部调整。
自2003年至今,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住区类型逐渐增多,呈现“百花争艳”的局面。
但整体上还是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开发单元,居住空间组织模式为等级化的树形结构形态,即以不同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限定居住空间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以10余万平方米的小区为住宅开发“细胞”,若干个小区组成居住区,呈现等级化的向心组织结构。
这些居住区大多是整体封闭的,2003年之后尤为明显。
浅谈新城市主义理论对我国居住社区的借鉴与启示
肖艺,吴隽宇.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J].
园林历史与理论,2003(9):72—75. 但由于文化背、社会制度不同,对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
髟结门晰鳓■糍舻量“纠暇韶蕾》曩兹纠群糍疆张∞搬纠坛张'∥量科∥矗糍纠I嬲t彤纠瞄螂月拱●榭秽量穰纠酩∥—断掰t张≯量糍纠黝t张≯矗糍纠既张1蜊t嬲≯锯张H耽獭■糍∥韶》覃嬲口糍鳓纠醑糍礓矽矗槲纠陈张礓蝴t喇绷瞄踏瑁%张氇擀矽蠢g"
6.张捷;赵民 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 2005 7.彼得·盖兹;张振虹 社区建筑:新都市主义 2003
本文读者也读过(4条) 1. 陈俊峰.Chen Junfeng "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融合思想探析[期刊论文]-住宅科技2009,28(1) 2. 陈燕秋.朱子瑜 新城市主义与我国居住社区环境规划设计[会议论文]-2007 3. 王琳.曹嵘.白光润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郊区城市化的借鉴[期刊论文]-世界地理研究2001,10(4) 4. 秦臻.郑宙青.QIN Zhen.Zheng Zhouqing 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区规划研究[期刊论文]-华中建筑 2005,23(z1)
在社区中营造一条商业步行街(图5);文化教育方面,各社 区不仅中小学、幼儿园等配备齐全,许多中小学更走出了服 务于社区的范围,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方面有重大突破,达 到市级重点学校水平,而在碧桂园社区中更拥有专业的外语 学校;在休闲娱乐方面,各社区更是不留余力地营造良好的 休憩环境。如在碧桂园中,就拥3个五星级的大型会所,各 种设施多达50余项,总建筑面积超过860 000 m2。此外,各 社区还致力于创造出良好的室外休闲娱乐环境,如各类主题 花园,开阔美丽的水面,大型农庄等。 2.2.2适度的社区规模和具有明显特征的社区中心是创造 可识别场所的关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住宅建筑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住宅建筑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住宅建筑作为城市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本文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住宅建筑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述新型城镇化是指以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核心,以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提高、城镇空间建设的科学布局和优化为手段,不断夯实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基础,推进人民城市和平安城市建设,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福祉,实现城市和乡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任务包括: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重心下移支撑城市群发展、推进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和规范城乡居民移动、提升城市品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化人民城市和平安城市建设等。
在这一进程中,住宅建筑作为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型城镇化下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1.精细化与差异化住宅的发展应以精细化与差异化为重点。
路网、绿化、广场、商业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应当优化配置,满足主人公的差异化需求,构建因人而异、精细化的住宅社区。
2.低碳环保与智慧化“低碳环保、智慧化”是未来住宅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
住宅建筑应尽可能采用绿色建筑材料、绿色施工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
另外,智慧化也是未来住宅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向。
未来的住宅应该是智能化、自动化,让生活更加智慧、便捷。
3.产业化与标准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建设是住宅建筑发展的趋势。
住宅建筑应在适当的条件下大规模生产,增加建筑效率,提高工程质量,而标准化建设则可以保证每一个住户在使用住房时都能享受到相同的环境和条件。
三、新型城镇化下住宅建筑的设计构想住宅建筑设计是把建筑艺术想法转换为可行的建筑方案的过程。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住宅的设计应该满足人性化、差异化、自然化、绿色化、舒适化五个要求。
1.人性化住宅空间应该符合人体工学和心理学原理,注重照明、通风、环保、隐私等方面,满足住户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生活方式。
新城市主义理论在住区规划中的实践_以柏林和上海为例
政策研究新城市主义理论在住区规划中的实践以柏林和上海为例同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 罗 璇,唐可清摘 要 源于美国城市问题的新城市主义在柏林的城市理论研究与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柏林在城市片段化这一历史基础之上,新柏林的建设获得了良好的可供精确设计的城市尺度。
柏林的历史内城重构与城市片段重构可以对应于新城市主义的内城与外城策略。
结合诸多的理论依据,柏林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这种探索,对中国当今的城市发展,尤其是上海的内城与卫星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 柏林 理论;实践1 从雅典宪章到新城市主义宪章从雅典宪章到新城市主义宪章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变化在于功能观念的转变,更在于对于城市设计中城市的可控尺度的变化。
城市是否可以精确设计,在什么尺度之下可以精确设计的问题在新城市主义的语境之下得到了讨论。
这个问题似乎早在18世纪,就以洛吉耶(M. u gier)的自然主义倾向和极端的反有机性(e m i nently anti-or gan ic character)!有所显露。
城市具有整体上的杂乱与不可设计性以及片段上的有序性这二重特征。
从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到新城市主义,与其说是城市观念的进化,毋宁说是对于城市的着眼尺度的转变。
对城市整体进行笛卡尔式的系统控制的理想让位于一种对城市复杂现实的承认和城市片段的局部精确设计。
城市整体功能分区转变为地区内的功能混合。
∀新城市主义宪章#正是针对美国的城市分区与蔓延现象,由新城市主义委员会在1996年的第四届会议上制定通过的。
作为一种解决方案,新城市主义从区域、社区、街道三个不同的尺度上对城市设计的27条原则进行归纳总结。
它旨在创造一种人性化的、步行主导的社区空间。
在一系列既定的城市规划法则之下表现为功能混合使用、社会融合、建筑多样性和相对高密度的城市建设。
它鼓励在历史中心实施紧凑的发展模式,在城市周边形成相对独立的、并与内部具有一定联系的新社区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起源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理念。
相比其他思潮,新城市主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城市中心的回忆。
它利用传统城镇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建设具有多元化特征的现代社区满足居民需求,从而抑制过度郊区化无序蔓延的态势,消除社会分化,解决交通拥挤、自然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当前,土地使用制度和住宅商品化制度的改革推动城市人口郊区化迁移,形成中国城市郊区化的主要特点。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和谐社会背景下,着眼中国城市化进程,借鉴新城市主义合理内核,对居住区开发以及房地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城市主义的缘起工业化发展使美国城市中心逐步陷入环境恶化的窘境,引发了居住郊区化趋势。
这同时得力于两方面:便捷的高速公路网,使汽车取代火车、电车等公交系统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政府偏向于独立式住宅的按揭保险政策,使在郊区买别墅比在城里租住公寓更为便宜,导致低密度郊区成为发展的标准模式。
全面郊区化也带来诸多问题: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土地和农田大量消耗;对汽车绝对依赖,使其数量和高速公路轮番增长,通行时间长,产生汽车尾气、噪音和能源紧张问题;城市文化氛围缺乏,郊区公共生活贫乏,社区居民相互隔离,文化认同差。
全面郊区化既造成中心城区恶化,又使郊区开发地块尺度巨大、功能单一,不能形成有机生长单元,到处是“没有灵魂的郊区,散漫盲目的边缘城市,破碎颓败的老城镇”。
在此背景下,新城市主义运动在欧美等国兴起。
它的起始以1993年在弗吉尼亚北部亚历山大市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为标志。
其基本理念是使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与现代生活结合,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社区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化模式。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新城市主义主张在区域、村镇和邻里三个尺度内提出消除郊区蔓延、城市中心腐败的发展方式,提倡构建街道网络,以步行距离为出发点去规划各种活动,使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有效结合。
我国城市住区发展新模式———开放型住区研究
我国城市住区发展新模式———开放型住区研究Ξ蒋黎 (南京工业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住区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开放型住区发展新模式,论述了其特点及建设原则,并提出了开放型住区的实施模式———区域开发,最后对开放型住区的实施条件及面临挑战作了进一步论述,认为开放型住区模式的提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在中国城市推广实施。
关键词:开放型住区;区域开发;住区安全Abstract:Aimed at the defects of the present mode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in China,this article suggests a new opening mo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district,with a discussion on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2 tional principles.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of opening residential district---regional development,and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terms of opening residential district and the challenges confronted.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opening mode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has its actual significance,which is worthy of being extended among Chinese cities.K ey w ords:opening residential district;regional development;residential district safety 【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7287(2005)01-0047-04 今天,城市正经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的步伐迅速迈进,住区建设活动蓬勃发展,传统的封闭式住区模式因其自身的缺陷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了解决人类居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理想,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我国城市及城市住区开发建设的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 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Vol .26 No .3 Jun .2009第26卷 第3期2009年6月Journal of Jili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 Civil Engineering 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国住宅区新模式的探索杨 柯 张成龙(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021)摘要:长期以来,住宅建设受制于日照、朝向等规范限制,一度表现为统一的6层楼房、相似排列以及封闭的管理模式.对具有无限活力因素的城市生活提出了挑战.我国在经历了大规模住宅区建设浪潮后,随着住区开发及需求的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实践分析与探讨,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为未来的城市住宅区新模式提出见解.关键词:住宅区模式;和谐社区;理想生活方式中图分类号:TU 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85(2009)03-0059-04Under Xincheng Principle Background the Exploration of Our Country Residential District New PatternYANG Ke ,ZHANG Cheng-long(School o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Jili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Changchun ,China 130021)Abstract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restricted by the norm like sunlight and orientation for a long time .They show a uni fi ed six-storey building ,similar arrangement ,and closed management style .The paper provides rational countermeasures and interactive approach for the future of residential areas and urban space from different thinking an-gles via the analysis and re fl ection of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after the wave of large-scal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exploitation and demand of community .Keywords :community pattern ;harmonious community ;ideal life style0 前言目前,我国城市用地扩张,居住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以及汽车时代的到来所引发的城市问题已经逐渐显现,而且,国内对于全新居住模式及对城市建设影响的探索和分析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现代主义及居住小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消逝,我国也逐渐呈现出居民与室外环境逐渐远离、居民之间疏远、居住区失去应有活力等现象.伴随汽车时代的到来,我国原有的住宅小区模式给城市交通带来较多问题,同时,使生活空间私有化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匮乏.这就需要人们重新审视现代城市居住模式,以改善目前城市住宅区的建设.随着美国新城市主义理论思想的出现,城市居住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交通问题,以及城市形态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人文生态理念、TND+TOD 及街坊式社区等建设模式也逐渐被关注并得以逐步实现.1 新城市主义运动的出现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是指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次新收稿日期:2008-09-16.作者简介:杨 柯(1980~),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助教,在读硕士研究生.吉 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第26卷60运动.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的意义和形成,创造新一代城市与住宅;试图在更大的区域开放性空间内以交通联系,重构一个紧凑、便利出行的邻里社区.新城市主义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城市住宅和社区发展,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中国.1.1 新城市主义运动出现的背景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更新、复兴政策的一种持续推进.1993年,J·康斯特勒在出版的《无地的地理学》一书中,指出了二战以来美国松散而不受节制的城市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沿着高速公路无序向外蔓延的后果.因而,他提倡要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必须改造目前因工业化、现代化造成的人与人隔膜、城市庞大无度的状况,即新城市主义思想[1].1945年后,在《宜人与城市规划》一书中,D.L.史密斯对所谓宜人的定义,包括公共卫生的宜人、舒适美观的宜人、由历史建筑和优美自然环境带来的宜人.然而,郊区化在思想上的先驱应该说是霍华德,他是典型的19世纪英国式的社会改革家.利用郊区低廉的土地和自然环境、低密度的小住宅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这是50年前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郊区模式.随着郊区化的扩展,在享受其带来的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相应的不适感.诸如人际关系的疏远、地域归属感的缺失、社区防范机制的解体、对交通过度依赖以至于造成的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等等.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划方案,如公园城市运动、田园城市运动、城市美化运动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城市主义浪潮出现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建筑界,它重视邻里关系的社区,提倡不同阶层的融合和以步行为主要交通形式的居住模式.1.2 新城市主义取代现代主义二次大战后,美国的住宅建设拉开了郊区扩张及现代主义社区的序幕.此时的住宅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单一家庭住宅(别墅式);“公园中的高楼”模式的多家庭公寓住宅,即人们所说的“住宅小区”.这种“住宅小区”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初逐渐消亡,但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现代主义的美梦直到20世纪60年代被打破,城市理论家简·雅各布斯在走访美国后,发现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存在着破坏,并以一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彻底推翻了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念.如果说“现代城市主义”是雅各布斯一生的主要批判对象,那么,其倡导的就是如今被称为“新城市主义”的理论思想.2 和谐社区的建设理论我国的“新城市主义”是在“生吞”了西方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迅速展开的一个对更新西方居住潮流的移植,从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塑造到社区空间每个细节的营造.2.1 社区规划理念的实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社区建设也发生了巨变.新城市和新社区理论趋于完善,新社区开始大量地出现.随着适宜居住性理论的实践,打造有活力的适居性的社区生活方式逐渐被接受,也得到人们的共识.在《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于新社区的崛起》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社区适宜居住性是指对一个社区居民非常重要的有关生活质量方面的问题,它是关于人类社区舒适、安全、经济和关爱的质量表述,表现为居民或社区设施的使用者对他们社区的社会和环境质量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和健康.包括交通安全、人身安全和公共健康;(2)环境条件.包括清洁、安静、空气清新和水流清澈;(3)社会交往质量.包括邻里和谐、公平交流、相互尊重、社区特性和对社区的自豪感;(4)享受休闲娱乐、美学和现存的独特的文化和环境资源.例如,历史文化建筑、古树、传统建筑风第3期61杨 柯,张成龙:新城市主义背景下我国住宅区新模式的探索格等”[2].目前,美国的诸多城市按照社区适宜居住性原则进行城市改造.在 20世纪 80 年代悄无声息地创立并得到肯定,目前已经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且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所以,“社区建设”不仅关注社区居民与城市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更重视居民之间的组织结构关系.社区精神作为一种观念的产生,与文化意识有关,它既是观念性的表现也是一种文化倾向的体现,故称之为社区规划.2.2 我国和谐社区的建设提议人们应该明确一个社区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团体.当人们提出“和谐住区”的倡议时,就已经意昧着对居住区的关注,这远远超出了城市规划一度局限的物质性建设范畴,而更多涉足于社会范畴.我国当前社区规划与居住区规划的边界并不是十分清晰,需要进行概念界定.自 1996 年中央提出加快住房建设后,我国居住区建设进入空前快速发展时期,通过新建、重建、改造、优化配套设施等措施,使城镇居住条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得到了改善.与此同时,对居住环境的理解也延伸到物质空间的背后,社区规划应运而生.3 全新社区模式的转变3.1 传统社区(TND)开发趋势传统社区开发也可称新城市主义社区,T N 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模式是从传统社区演化而来的一种全新社区模式.基本单元是邻里,邻里之间以绿化带分隔,每个邻里的规模半径不超过 0.4km .可保证大部分家庭到邻里公园距离都在 3 min 步行范围之内,到中心广场和公共空间只有5 min 的步行路程,幼儿园、公交站点都布置在中心.以网格状的道路系统组织邻里,可为人们出行提供多种路径选择,从而减轻交通拥挤(如图1).面对这种开放的生活方式,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还需要逐步实现,而半封闭的生活方式则更适合我国居民的生活.另外,TND 模式的商业服务设施可以完全改变我国目前沿街线性的商业布置,给居民带来了益处.3.2 TOD 模式在大型社区的应用TOD(Transportation Oriented Develpment)的开发模式:即将区域发展引导到沿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网络布置的不连续的结点上,充分利用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基本关系,把更多活动的起始点和终止点放在一个能够通过步行到达公交站点的范围之内,使更多的人能够充分的利用公交系统.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 TOD 规划理念,实际上就是针对对私人汽车的依赖和城市基础设施环境负荷的增加,将城市内部交通包括城市地铁、轻轨与巴士等公共交通网络与综合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城市建设.同时,提出步行者优先、环境优先的公共交通体系的城市规划概念.TOD 强调一定规模的城市社区,在其适宜步行的空间范围内,配置商业、住宅、公园等公共设施,恢复街道作为多目的、综合性的利用场所(如图 2).3.3 街区式社区住宅的开发策略总结上述的新城市主义,建设混合型综合社区,是我国乃至全球的发展趋势.首先混合社区体现多功图1TND 的模式示意[1] 学校(同时可供临近社区使用)俱乐部每个小区内的中心活动场地联系道路社区中心商业及公共机构中央公共汽车站混合使用功能的街道(交叉口为商业)区域性公共机构(位于社区边缘)广场式停车办公机构及工厂(沿社区边界)图2社区型TOD 结构次级区域轻轨线路居住区公共开敞空间公园公园公园公园公园公共交通站点核心商业区 办公区 办公区主干道600米主干道吉 林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第26卷62能性,它将居住、休闲、商业、服务设施融为一体,给人居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提高了城市活力和效率;其次,它具备充满活力的社区中心,拓展了方便、舒适的社区公共领域和更多更精彩的城市开放空间领域;最后,这种街区概念最大特点,或者说是优势就是营造有活力的、高质量的步行街区,使现在城市中的住宅生活空间更具有亲切感和人情味.所以,这种街区理论的社区居住模式的步行环境有完整的系统,居民可以进行长距离和长时间步行活动,不同特色的公共空间可以提供给人们不同景象的步行街道.这样也同时使城市产生了多样化的系列公共空间,彻底改变呆板的城市行列式住宅,创造优美城市步行街道,缔造新型时尚城市居住文化.4 我国住区开放模式的初步实践4.1 万科的理念“旨在推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是万科与其他房地产公司迥然不同的经营特点”,万科探索城市和住区发展规律,努力认识住区开发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供需关系规律,主张创造开放的住区,激发住区活力,创造邻里交往的良好空间.在尊重自然、尊重文脉的原则上,确立自己的观点,以建造出适合人居环境的产品[3].4.2 万科的实践—上海春申万科城(封闭的组团+开放的道路)上海春申万科城的开发时间为 2000年-2005 年,规划中保留了原有的一条穿越规划地段的“L”型市政道路,这条道路巧妙地成为了住区空间与城市空间融合的纽带.整体开发项目为向城市开放,而将其组团进行封闭管理,组团入口管制外来车辆,单元入口管制行人.从而形成了“封闭的组团+开放的市政道路”的规划结构.为了增添住区活力,围绕市政道路布置了购物中心、步行商业街道、儿童公园、会所和公交站点等等,使上海春申万科城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图3).5 结论居住对人类来说是基本的生存行为,社会发展进程的基本保证都是通过居住过程得以实现的.所以一个地区能否达到作为一个社区所应有的结构性效应,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但从规划者而言,应该通过社区规划,促成一个地区成为某种地域性的、内聚的、共同价值倾向的社会单元,这是开启改善目前城市诸多问题的钥匙.通过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研究,面对我国城市现状,应该如何创造适合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先进城市规划思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笔者的理论探索与研究,结合万科理念及实践解析,如何创造适合我国的“和谐社区”理念,以及建立我国特色的 TOD+TND 的街区式社区生活方式,是当前应该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同时给国内城市建设、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带来益处.参 考 文 献[1]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 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3]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万科住区规划研究课题组.万科的主张〔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图3上海春申万科城“L”型市 政路及开放的公建分布学校幼教社区服务假日广场假日会馆蔚秀湖儿童天地中央广场花园大道郊野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