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文化之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西文化之融合
对于钱钟书先生,最早的了解来自于初中时读到的《围城》,当时对于这本书的敬佩之处似乎全在于他种种独到的比喻。至今我依然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方鸿渐心理活动的描写,说到唐小姐的话对于方鸿渐而言,就像打在油纸上的雨滴,虽不会湿透,但总有一点震动。如此的比喻,无论是从本喻体的选择,还是力度的把握与拿捏,实在是让人惊叹不已。然而直到高中,我才逐渐了解了在这样一本看似简单的《围城》之后,站立着怎样一位巨人。
今天论文的题目显然不是探讨钱先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造诣,关于他对于中西方文化兼蓄并收的态度,在我看来,是有着极其宽广的文化视角,当然,也必需是在非常坚实的文化知识和十分独到而深刻的理解、领悟之下才能够达到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自然是应该被肯定的,也是所有文化人应该传承和学习的态度。对于中国的文人而言,总是站在“中”的角度看待“中西方”文化,但对于文化本身而言,原本并没有任何的界限,正如它的产生一样,并不是因为某种需要与立场而产生(这当然不包括在某种特殊情况与特殊时期产生的文化特点,例如我国从探索时期开始逐渐形成的在艺术上一种十分特别的风格,许多国外的艺术家对此评价颇高,但其是否能够作为我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部分,也许还
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它是千百年来,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自然产生。
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我们不得不从那段中国人开始走上水生火热的生活的年代说起,那便是一句众人皆知的“自1848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然而事实上,谈及文化,我们就不能忽略中国历史上最不能被忽略的两个朝代——唐和宋。唐朝时期,作为世界级大都市的长安和洛阳,其开放程度也许真的是今人难以想象的,今天的中国能被称之为世界级大都市的恐怕只有上海和香港,但这两座城市都有其十分特殊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并且只能止步于“国际化”的命名。那么对于当时被称为“世界中心”的长安,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它的开放和繁荣程度,是远远超过了今日的上海或者香港的。正如我们今日所见,在香港你可以看到结合了老香港冰室风格的星巴克,那么对于当时的长安,各种文化的交汇、影响也许更为频繁的体现在当时的饮食、服饰、音乐上。今天,我们从唐代遗留的文物、书籍、画作上十分清楚的看到了这些痕迹,也确定了当时以唐王朝为中心的“泛亚洲文化共荣圈”。不过,唐王朝对外的探索止步于印度洋,这种文化的交流并不能与我们今日所讨论的“中西”相提并论,但在今人眼里,往往只重视唐文化本身,关注点只在于“唐文化”这个文化融合的最终受体和成果,而忽略了为其做出贡献的
其他文化,这也正类似于当今普遍存在的狭隘的文化胸襟和爱国态度。而谈及唐人对于文化的态度,也许有许多是今天的我们值得借鉴的。
在唐及其绚烂的历程之后,宋实际上是我国文化一次及其重要的沉淀与延伸,而文人士子的情怀,无论从当朝者还是生活与文化,似乎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关于这一时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状况,在此就不做过多的论述。但关于文化的融合,此时期却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正是在这个时期传播到阿拉伯,再传向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西”方,这中文化方面自然的传播,正为那句我们所熟知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下了真正意义上的基础。那么对于这样的融合,我们又该持怎样的态度。在过去,是火药、指南针的技术传播,在今日,是原子弹、计算机的技术传播。同样是文化的交流,不同的是流向的改变,如果对于这种融合不能够接受,实际上只是不能接受这种由外向内的流入方式,也许这种今天普遍存在的理解来自于我们自己文化当中长期形成的自我优越感。
既然在此我们论证了面对文化融合应当采取如同钱先生“兼容并收”的态度,那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融合,其立场也就逐渐清晰了。一直以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二字,以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现代”二字,我都感到十分的疑惑,尤其是在当代这两种文化被普遍
认同和共同存在的情况下,为何一个是传统,一个是现代。如果是传统,在被继承的过程当中,按照正常的发展过程,是否应该有新的文化因素、风格和特色出现,抑或是我们的传统正如五四时期的声音一样,是黑暗腐败的,是没有被传承的价值和意义的;或者如鲁迅先生文章中的封建社会一样,它是十分强大、顽固而难以动摇的;又或者,在今天这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人们开始追寻过去的经典,把以“国学”为代表的一系列传统文化狠狠的摔到台面上来时,传统文化似乎又太值得学习,太完美了。
但事实是,如上文所言,在宋王朝是我国文化一次沉淀和延伸,而沉淀往往跟随着巨大的繁荣和绽放之后,根据事物发展的周期,在到达相对的顶峰时期之后,接下来便是长期的低谷。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在顶峰之后,是否也走上了低谷,或者说这种低谷的体现被它强大的优越性所暂时掩盖着,一旦在某些方面超过他,同时这些方面恰巧正中了传统文化的软肋,他的低迷时期便十分清楚的摆在了人们面前。接下来,开始了对于他的批判和摒弃。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正符合了这种发展方式,自五四时期以来,也就是所谓的对于传统文化开始高声批判的时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发展呢。五四时期的繁荣,只是借助着对传统文化的批驳,对于西方文化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和热情所带来的一次变革。自此,当我们最终认清自己,
有回到“传统文化”这个点上,走过的着一百年间,究竟有哪些是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继承呢。后来,正如你我所见,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出现了一批所谓的新时代的文人,他们的成就自然是不能够被随意否定,但必需承认的是,这种成就更多的来自于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对于当代的思考,这种成就更多来自于“西方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主流的这一事实。主流在于别人,我们自己无论多努力也许都成为不了主角,否则也不会有今年来对于大家一一逝去的感慨,也不会有一个个时代的终结。
那么,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这一事实面前,是否我们应该抱以自己本土文化流失的悲观态度,其实不然。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传统文化自唐宋的顶峰时期以来长期处于低谷,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发展。自唐朝起,中国开始了对世界文化较为明显的影响,甚至对于某些方面,某些国家的影响是实质性,可以被追溯为后来种种世界性事件与变化的根本起因。如此看来,我们今天所谓的“西方现代文化”是否正是在这种影响这下形成的。很多年前,西方人对于中国的文化一直处于一种崇拜和向往的态度,不知道那个时候他们是否也讨论过这种文化的影响与侵袭。同样的,现在的很多中国人,一方面鄙夷和惋惜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崇尚西方现代文化,我想,这也许正是一个过渡阶段。我们今日的文化,正是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之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