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原理及应用课件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原理及应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662e0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6.png)
肝脏病变诊断
肝硬化
DWI可观察肝脏硬化的程度和范围,为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肝癌
DWI可检测到肝癌病灶,并观察病灶内部水分子扩散情况,辅助肝癌的诊断和治 疗效果评估。
其他应用领域
骨骼系统
DWI可用于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如 骨肿瘤、骨髓炎等。
泌尿系统
DWI可观察肾脏、膀胱等泌尿系统器 官的病变,如肾结石、膀胱癌等。
扩散系数与表观扩散系数
扩散系数
描述水分子的真实扩散能力的参数,受组织微观结构的影响 。
表观扩散系数
在弥散加权成像中测量到的扩散系数,受组织微观结构和磁 场不均匀性的影响。
2023
PART 0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应 用
REPORTING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
01
02
03
脑梗塞
通过观察DWI图像上病变 部位的信号强度和范围, 早期发现脑梗塞,为及时 治疗提供依据。
癫痫
DWI可检测到脑部癫痫病 灶,为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提供帮助。
神经退行性疾病
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 病等,DWI可观察到脑部 结构变化和神经纤维的损 害。
肿瘤鉴别与分级
肿瘤鉴别
DWI可区分良恶性肿瘤,通过观察肿瘤内部水分子扩散程度,为肿瘤性质的判 断提供依据。
肿瘤分级
根据DWI图像上肿瘤信号强度和扩散系数,可以对肿瘤进行分级,评估病情严 重程度。
202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原理及应用课件
https://
REPORTING
2023
目录
• 引言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原理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应用 • 弥散加权成像的优缺点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磁共振新技术幻灯片课件
![磁共振新技术幻灯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b65933b52acfc789ebc9a0.png)
48
肝脏THRIVE扫描
肝 癌 多 期 增 强 扫 描
49
前列腺THRIVE扫描
前列腺癌:动脉期快速强化
50
乳腺THRIVE动态扫描
右乳小结节, 8动态增强扫 描,绘制时间 信号曲线,呈 缓升平台型, 为良性结节
术后病理:
小纤维腺瘤
51
乳腺THRIVE动态扫描
乳腺增生并纤维腺瘤形成 曲线:缓慢上升型
22
MRA:TOF
23
MRA:PC
24
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
25
CE-MRA
依赖于Gd-DTPA将邻近的自旋质子的T1时间显著 缩短,使动静脉血液与周围组织之间的T1时间产 生差别而成像。 优缺点 (1)扫描快速、多时相显示、伪影少;减影方法可 以去除短T1物质的干扰;无创伤性,对比剂使用 剂量小;避免因扭曲血管、湍流及慢血流等所致 信号丧失。 (2)操作相对复杂,要求扫描与注射过程准确配合, 才能使K空间中心与对比剂注入中心重叠。
1. 5.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铁质增加:亨廷顿病、阿 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等)
18
病史:右侧头痛多年,SWI显示海绵状血管瘤
19
20
MRA
根据原理分为两类: 1、依靠血液流动特性来实现的MRA,包括时间飞跃法 (time-of-flight technique,简称TOF)和相位对比法 (phase contrast technique,简称PC) 2、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1
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新技术
弥散加权成像(DWI) 弥散张量成像(DTI) 脑灌注成像(PWI、ASL) 磁化率敏感成像(SWI) 脑血管成像(MRA、MRV) 波谱分析(MRS) 脑功能成像(f-MRI)
核磁共振_扩散加权像的原理及临床ppt课件
![核磁共振_扩散加权像的原理及临床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f7c8a7770bf78a6429542a.png)
△δ
△δ
G
G
δ
δ
△
9/8/2019
7
b =γ2Gδ2 (△–δ/3 )
b值是反映附加梯度场性质的参数 b值的与信号衰减成正比
9/8/2019
8
● 各项同性:弥散成像在x,y,z三个方
向上加载梯度回波,立体测量三个方向
上总的回波
●
各项异性:从6至55个方向加在梯度测
量水分子的弥散
9/8/2019
10
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 户满意!
9/8/2019
30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9/8/2019
31
9/8/2019
32
183-3
9/8/2019
24
9/8/2019
颈 髓 弥 散 成 像
25
eADC
9/8/2019
Metastasis of a colic canceAr DC
28
9/8/2019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29
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 告等
9/8/2019
12
弥散成像的临床应用
9/8/2019
13
DWI在神经系统的应用
● 急性脑缺血
● 肿瘤● 癫痫●源自Parkinson病等变性性疾病 指导临床治疗
●
9/8/2019
14
发病35分钟的脑卒中
9/8/2019
20
发病7小时的脑卒中
9/8/2019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重型颅脑损伤应用评价ppt课件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重型颅脑损伤应用评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8fb885caaedd3383c4d3f4.png)
侧与对侧比较,p<O.01 • ▽急性期与亚急性期比较p<O.05 • ▼表示梗塞对侧超急性期与急性期、亚急性期比较p<O.05
图A为测梗塞侧及对侧ADC值 图B测双额部挫伤ADC值
A
B
各个病期梗塞灶ADC 值变化
在超早期,梗塞区脑组织细胞毒性脑水肿, 组织内水含量尚未有明显变化,组织内水 分子弥散强度下降,ADC值降低,在DWI 图像上呈高信号。进一步发展,血管内皮 细胞损伤,细胞通透性增加,细胞间隙水 分聚积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水分子弥散 能力进一步下降,ADC值进一步降低 ,并 维持一定时间至亚急性期升高。
热点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 弥散张量成 像(DTI)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梗塞以 及判断伤情、损伤部位、范围、病情进展及 预后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念。
颅脑损伤合并梗塞
▪ 外伤合并梗塞是影响脑外伤伤情及预后重 要因素,其病情发展判断、诊断、治疗存 在一个“时间差”,而且临床症状常被原 发脑外伤症状所掩盖,CT、常规MRI发现 异常要在梗塞后6-12小时以上,不能在超早 期得到及时诊断治疗。
ADC值
各期梗塞侧与对侧的 ADC关系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超急性期
急性期
亚急性期
梗塞侧 梗塞对侧
各期梗塞侧与对侧FA值关系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超急性期
急性期
亚急性期
梗塞侧 梗塞对侧
预后不同两组与对照组各感兴趣区
ADC值( x±S)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图A为测梗塞侧及对侧ADC值 图B测双额部挫伤ADC值
A
B
各个病期梗塞灶ADC 值变化
在超早期,梗塞区脑组织细胞毒性脑水肿, 组织内水含量尚未有明显变化,组织内水 分子弥散强度下降,ADC值降低,在DWI 图像上呈高信号。进一步发展,血管内皮 细胞损伤,细胞通透性增加,细胞间隙水 分聚积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水分子弥散 能力进一步下降,ADC值进一步降低 ,并 维持一定时间至亚急性期升高。
热点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 弥散张量成 像(DTI)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梗塞以 及判断伤情、损伤部位、范围、病情进展及 预后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念。
颅脑损伤合并梗塞
▪ 外伤合并梗塞是影响脑外伤伤情及预后重 要因素,其病情发展判断、诊断、治疗存 在一个“时间差”,而且临床症状常被原 发脑外伤症状所掩盖,CT、常规MRI发现 异常要在梗塞后6-12小时以上,不能在超早 期得到及时诊断治疗。
ADC值
各期梗塞侧与对侧的 ADC关系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超急性期
急性期
亚急性期
梗塞侧 梗塞对侧
各期梗塞侧与对侧FA值关系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超急性期
急性期
亚急性期
梗塞侧 梗塞对侧
预后不同两组与对照组各感兴趣区
ADC值( x±S)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弥散加权成像DWI原理和临床应用PPT
![弥散加权成像DWI原理和临床应用PPT](https://img.taocdn.com/s3/m/82da944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4.png)
步提升,提高诊断准确率。
多模态成像融合
将DWI与其他成像技术(如 MRI、CT等)进行融合,实现 多模态成像,提供更全面的医 学影像信息。
个性化治疗
结合基因检测等手段,根据个 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普及推广
随着DWI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 用效果的验证,其在临床上的 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普
DWI可以区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 织,有助于精确测量肿瘤体积,
评估肿瘤缩小或增大的情况。
脑卒中治疗效果评估
在脑卒中治疗过程中,DWI可 以监测脑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的 变化,评估缺血或梗塞区的大
小和范围。
通过DWI,可以观察脑卒中 后脑水肿的情况,判断病情
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DWI可以评估溶栓或取栓治疗 的效果,指导后续治疗措施。
弥散加权成像DWI原理和临 床应用
汇报人:WI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DWI在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 DWI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结论
01
DWI原理介绍
弥散概念
弥散是指水分子的随机热运动,即分子的随机位移。在活体 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受到细胞内外屏障的限制,因此 ,水分子在组织中的弥散程度可以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的特点 。
DWI图像解读
DWI图像可以显示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 运动情况,通过观察图像中信号的强度
和分布,可以对组织结构进行评估。
DWI图像的信号强度与组织的弥散系数 成反比关系,即弥散系数越低,DWI图
像的信号强度越高。因此,通过观察 DWI图像的信号强度可以判断组织结构
的特征,如肿瘤、炎症、梗死等。
DWI图像还可以通过扩散张量成像( DTI)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以评估
及。
感谢您的观看
多模态成像融合
将DWI与其他成像技术(如 MRI、CT等)进行融合,实现 多模态成像,提供更全面的医 学影像信息。
个性化治疗
结合基因检测等手段,根据个 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普及推广
随着DWI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 用效果的验证,其在临床上的 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普
DWI可以区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 织,有助于精确测量肿瘤体积,
评估肿瘤缩小或增大的情况。
脑卒中治疗效果评估
在脑卒中治疗过程中,DWI可 以监测脑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的 变化,评估缺血或梗塞区的大
小和范围。
通过DWI,可以观察脑卒中 后脑水肿的情况,判断病情
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DWI可以评估溶栓或取栓治疗 的效果,指导后续治疗措施。
弥散加权成像DWI原理和临 床应用
汇报人:WI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DWI在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 DWI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结论
01
DWI原理介绍
弥散概念
弥散是指水分子的随机热运动,即分子的随机位移。在活体 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受到细胞内外屏障的限制,因此 ,水分子在组织中的弥散程度可以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的特点 。
DWI图像解读
DWI图像可以显示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 运动情况,通过观察图像中信号的强度
和分布,可以对组织结构进行评估。
DWI图像的信号强度与组织的弥散系数 成反比关系,即弥散系数越低,DWI图
像的信号强度越高。因此,通过观察 DWI图像的信号强度可以判断组织结构
的特征,如肿瘤、炎症、梗死等。
DWI图像还可以通过扩散张量成像( DTI)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以评估
及。
感谢您的观看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42页PPT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4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9970bac103d8ce2f016623b9.png)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原理及应用 ppt课件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原理及应用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316d2ed4d8d15abe234ee4.png)
组织 A
组织B
正常脑组织 随机运动的水分子 = 低信号
9/7/2020
细胞毒性水肿的脑组织 运动受限的水分子 = 高信号
4
弥散加权像脉冲序列的确定
• SE弥散加权像:
– 信号的衰减与弥散系数有关
• GRE弥散加权像:
– 信号的衰减与弥散系数、组织的T1、T2时间、翻转角度有关。 因此很难测出弥散系数的精 确值。
spin
ADC
ADC Map
DWI
9/7/2020
eADC Map
8
急性脑梗死弥散图像对比度的统计分析
ADC
ADC
T2 shine through
9/7/2020
Spin density
9
急性脑梗死一周内弥散图像 对比度的决定因素
9/7/2020
10
发病35分钟的脑卒中
9/7/2020
11
发病3小时的脑卒中
9/7/2020
12
发病7小时的脑卒中
9/7/2020
13
脑缺血的演变过程
9/7/2020
14
表观弥散系数变化情况
• 自由水的ADC值大约为2.5x10-3mm2/S • 正常脑组织的ADC值为0.7-0.9x10-3mm2/S • 脑组织急性病变的ADC值多为降低 • 脑组织亚急性或慢性病变的ADC值多为升高 • ADC异常变化的上下限为
弥散成像的基本知识
• 弥散的基本概念
– 自由水的布朗运动
• 影响因素
– 组织结构
• 测量方法
– 生物、物理方法 – 放射活性或荧光标记 –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目前在人体上进行水分子弥散测量与成像的唯一方法
MR新技术在中枢神经应用PPT课件
![MR新技术在中枢神经应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9070b549649b6648d7477e.png)
蛛网膜囊肿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一、概 念
DWI只能反映3个方向上水分子弥散速度;而且还 不能反应弥散方向。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fensor imaging,DTI) 不但能反映更多方向上的水分子弥散速度;而且 还能反应弥散方向。
二、原理
n DTI与DWI一样,也是测量单位时间内的水分
三、检查方法
DTI是在DWI基础上,在6-55个线性方向上 施加射频脉冲,多采用单次SE-EPI或GRE序列, 每个方向上均使用相同的较大b值,计算各个方 向上的弥散张量而成像。
四、评价指标
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ty, MD)反应各个方 向弥散张量的平均值,只反映弥散速度,不能反 映弥散方向。它比ADC值图更全面。
长期以来这种微出血在CT和常规MRI成像上不 易显示,使得DAI的影像表现不能解释相应的 临床症状
一例车祸中度昏迷患者之TAI表现
一 例 车 祸 重 度 昏 迷 患 者
TAI 表 现
病例一
患者葛某,M-37Y,重物打击伤,昏 迷10小时,GCS评分10分。
病例二
患者陈某,M-25Y,车祸外伤后意 识障碍21天,GCS评分4分。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g~i为正常人
● 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TBSS)采用FSL等软件对FA、MD
和λ进行体素水平的统计分析,得到全脑差异图。TBSS比 VBA(基于体素分析)准确性高。
TBSS结果 0~10HDI与对照组 (FA)
磁共振弥散加权临床应用ppt课件
![磁共振弥散加权临床应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b9b34bf5335a8102d220c6.png)
65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 2D TOF或者3D TOF选择原则: • 1、血管走行: • 走行方向比较直如颈部和下肢血管----二维,而走行迂
曲的血管如脑动脉则三维效果好。 • 2、血流速度: • 速度快如大多数动脉特别是头颈部动脉多三维,而血
流速度慢的静脉多二维。 • 3、目标血管长度: • 短、小血管用三维,长度大的血管如下肢血管用二维。
73
关于Willis 环的 MRA : 旋转从正位片。 1, 颈内动脉. 2, 椎动脉. 3, 基底动脉。 4, 大脑中动脉.
74
关于Willis 环的 MRA : 旋转从正位片。 1, 颈内动脉. 2, 大脑中动脉. 3, 大脑前动脉. 4, 大脑后动脉. 5, 椎动脉.
75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颈动脉和椎动脉 1, 头臂干。 2, 锁骨下动脉(右侧)。 3, 椎动脉(右侧)。 4, 颈总动脉 (右侧)。 5, 颈内动 脉(右侧)。 6, 椎动脉 (左侧)。 7, 颈内动脉 (左侧)。 8, 颈外动脉 (左侧)。 9, 颈总 动脉 (左侧)。 10, 锁骨下动脉 (左侧)。 11,大动脉 。
47
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的鉴别
• 常规MR通常不能可靠地鉴别二者,均表现 为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改变
• 表皮样囊肿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 • 蛛网膜囊肿囊液的蛋白含量较多在DWI图像
上类似脑脊液,表现为低信号 • 表皮样囊肿切除后,在DWI图上低信号充满
脑脊液的囊腔与高信号的残留组织很容易区 别
16
弥散图像
ADC图
17
脑缺血的弥散加权成像诊断
ADC值于起病后72-96小时快速下降,以后 逐渐升高至正常,然后达高于正常。 62-88%起病6小时内的DWI高信号灶的 容积短期内增大32-107%。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 2D TOF或者3D TOF选择原则: • 1、血管走行: • 走行方向比较直如颈部和下肢血管----二维,而走行迂
曲的血管如脑动脉则三维效果好。 • 2、血流速度: • 速度快如大多数动脉特别是头颈部动脉多三维,而血
流速度慢的静脉多二维。 • 3、目标血管长度: • 短、小血管用三维,长度大的血管如下肢血管用二维。
73
关于Willis 环的 MRA : 旋转从正位片。 1, 颈内动脉. 2, 椎动脉. 3, 基底动脉。 4, 大脑中动脉.
74
关于Willis 环的 MRA : 旋转从正位片。 1, 颈内动脉. 2, 大脑中动脉. 3, 大脑前动脉. 4, 大脑后动脉. 5, 椎动脉.
75
磁共振血管造影 颈动脉和椎动脉 1, 头臂干。 2, 锁骨下动脉(右侧)。 3, 椎动脉(右侧)。 4, 颈总动脉 (右侧)。 5, 颈内动 脉(右侧)。 6, 椎动脉 (左侧)。 7, 颈内动脉 (左侧)。 8, 颈外动脉 (左侧)。 9, 颈总 动脉 (左侧)。 10, 锁骨下动脉 (左侧)。 11,大动脉 。
47
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的鉴别
• 常规MR通常不能可靠地鉴别二者,均表现 为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改变
• 表皮样囊肿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 • 蛛网膜囊肿囊液的蛋白含量较多在DWI图像
上类似脑脊液,表现为低信号 • 表皮样囊肿切除后,在DWI图上低信号充满
脑脊液的囊腔与高信号的残留组织很容易区 别
16
弥散图像
ADC图
17
脑缺血的弥散加权成像诊断
ADC值于起病后72-96小时快速下降,以后 逐渐升高至正常,然后达高于正常。 62-88%起病6小时内的DWI高信号灶的 容积短期内增大32-107%。
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的临床应用24页PPT
![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的临床应用24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e15748f3bcd126fff6050bac.png)
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受限弥散
细胞膜或大分子蛋白等生物组织中的天然屏障使得水分 子的弥散受到限制,称为受限弥散(ristricted diffusion)。
各向同性弥散
在均匀介质中,水分子任何方向的弥散系数都相等, 称为各向同性弥散(isotropic diffusion),即弥散不受方向的限 制;
各向异性弥散
同一介质在三个弥散梯度方向(相位、层面和读5 出
DWI信号形成机制
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包括细胞外、细胞内和 跨细胞运动以及微循环(灌注),细胞外运动和灌注是组织DWI信 号衰减的主要原因。组织内水分子的随机运动越多,在DWI中的信 号衰减越明显。
自由水比固体组织有极高的弥散系数,导致信号大量 丢失,在DWI上呈明显低信号。
6
DWI成像序列
8
ADC=[ln(S1/S2)]/(b2-b1)
ln为自然对数。 S为某一弥散敏感系数(b)下的信号强度,S1和S2代表 两个不同b值兴趣区的信号强度。
b值——弥散加权程度(弥散敏感系数)。、△、A分别为扩散梯度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及强度, b值单位为秒/平方毫米。临床应用中一般固定δ、△、γ,仅通过改变A的大 小而获得不同的b值。
18
脑脓肿
19
DWI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缺血 感染 脱髓鞘病变 肿瘤
20
多发性硬化(MS):分期:急性期DWI呈高信号,慢性病灶呈 等信号,急性期硬化斑ADC明显高于慢性硬化斑。 可靠鉴别脱髓鞘和梗死灶。
21
DWI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缺血 感染 脱髓鞘病变 肿瘤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 张量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an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1
弥散的概念
弥散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理现象,指分子的不规则随机运动, 即布朗运动。通常用于描述分子等颗粒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扩 散的微观运动。
DWI上水分子随机微观运动的大小用弥散系数来描述,单位为 平方毫米/秒。弥散系数越大,代表分子弥散运动越强。
22
鉴别蛛网膜囊肿与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DWI低信号, ADC明显高信号;表皮样囊肿——DWI高信号,ADC类似脑实质 低于CSF信号。 鉴别脑脓肿和肿瘤囊变(坏死)。 胶质瘤分级。
23
蛛 网 膜 囊 肿
24
表皮样囊肿术后残存
25
脑脓肿
26
3
DWI基本原理
物理基础 人体中大约有70%的水,与DWI有关的弥散主
要指体内水分子(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的随机位移运动。 水分子随机运动过程中不断相互碰撞,每次碰撞后水分子 发生偏向并旋转,使其位置与运动方向发生随机变化。在 存在浓度梯度情况下,分子弥散运动遵循一定规律 (Fick’s定律)。即在无外力作用下,分子总是从浓度高 的一方向浓度低的一方位移。
9
b值受灌注影响大,小b值主要反映局部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 测得的ADC值不稳定。b=0产生无弥散权中的T2像。 大b值所测得ADC值受血流灌注影响小,较好反映组织内水分子 的弥散运动。 即b值越大,对水分子运动的检测越敏感,但图像的信噪比相应 的下降。 通常b值取1000s/mm3,成二组图像:b=0和b=1000。
2
DWI的历史及进展
1950年——Hahn提出弥散对MRI信号强度的影响; 1954年——Carr和Purcell以SE序列为基础测得水的弥散系数; 1961年——Woessner扩展到利用受激回波序列的测量; 1965年——Stejskal和Tanner引入脉冲梯度进行弥散敏化; 1986年——Le Bihan等首次将DWI应用于生物组织中。
15
DWI ADC
超急性期脑梗死
16
DWI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缺血 感染 脱髓鞘病变 肿瘤
17
化脓性感染:脓腔于DWI呈均匀高信号,ADC降低——弥散受限, 与脓液的高粘滞度和脓肿的多细胞性有关。 对细菌性脑膜炎并发的硬膜下(外)积脓和炎性渗出物有鉴别 诊断意义,从而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一定程度上鉴别疱疹性脑炎和颞叶浸润性胶质瘤。
SE-EPI(单次激发多层面自旋回波-回波平面加权 成像)序列,即在自旋回波序列的基础上在3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 于180度脉冲前后分别施加成对的弥散敏感梯度脉冲。
优点:1、明显减少成像时间;
2、降低运动伪影——propeller技术应用;
性。
3、增加因分子运动而使信号强度变化的敏感
7
DWI定量分析
10
b=0 b=1000
11
DWI图:弥散受限组织和长T2组织均表现为高信号。——不是纯粹 的弥散图,包含T2WI成分。(脑脊液是黑的)
ADC图:弥散程度高的组织信号高(亮),弥散受限组织表现为低 信号。(脑脊液是白的)
eADC图:弥散受限组织信号高,自由弥散组织信号低——消除了 T2 穿透(shine through)效应的影响。(脑脊液是黑的)
12
13
DWI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缺血 感染 脱髓鞘病变 肿瘤
14
DWI对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的检出敏感性为88%~100%,特 异性为86%~100%。 能够鉴别新鲜与陈旧性梗塞灶,并能评估预后。 存在假阴性(病灶较小、空间分辨率有限)和假阳性(磁敏 感效应所致)。 对新生儿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显示敏感,且能准确预测病灶 范围。 对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显示优于常规MRI。
弥散系数直接反映组织的弥散特性,为衡量生物组织中 分子弥散程度的绝对值。但受限弥散、弥散时间、血流、运动、 RF脉冲等因素均可影响测得的弥散系数。
表 观 弥 散 系 数 (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 ADC)— DWI上测得的生物组织整体结构特征的弥散系数,反映水分子弥散 和毛细血管微循环(灌注)的人工参数。ADC是水分子移动的自由 度。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向三维空间各个方向扩散的量不同, 存在各向异性扩散,水分子在平行于神经纤维的方向较垂直其方 向上更易扩散。因此取三个不同方向的DWI上所测的ADC平均值, 便可消除各向异性的干扰。
受限弥散
细胞膜或大分子蛋白等生物组织中的天然屏障使得水分 子的弥散受到限制,称为受限弥散(ristricted diffusion)。
各向同性弥散
在均匀介质中,水分子任何方向的弥散系数都相等, 称为各向同性弥散(isotropic diffusion),即弥散不受方向的限 制;
各向异性弥散
同一介质在三个弥散梯度方向(相位、层面和读5 出
DWI信号形成机制
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包括细胞外、细胞内和 跨细胞运动以及微循环(灌注),细胞外运动和灌注是组织DWI信 号衰减的主要原因。组织内水分子的随机运动越多,在DWI中的信 号衰减越明显。
自由水比固体组织有极高的弥散系数,导致信号大量 丢失,在DWI上呈明显低信号。
6
DWI成像序列
8
ADC=[ln(S1/S2)]/(b2-b1)
ln为自然对数。 S为某一弥散敏感系数(b)下的信号强度,S1和S2代表 两个不同b值兴趣区的信号强度。
b值——弥散加权程度(弥散敏感系数)。、△、A分别为扩散梯度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及强度, b值单位为秒/平方毫米。临床应用中一般固定δ、△、γ,仅通过改变A的大 小而获得不同的b值。
18
脑脓肿
19
DWI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缺血 感染 脱髓鞘病变 肿瘤
20
多发性硬化(MS):分期:急性期DWI呈高信号,慢性病灶呈 等信号,急性期硬化斑ADC明显高于慢性硬化斑。 可靠鉴别脱髓鞘和梗死灶。
21
DWI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缺血 感染 脱髓鞘病变 肿瘤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 张量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an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1
弥散的概念
弥散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理现象,指分子的不规则随机运动, 即布朗运动。通常用于描述分子等颗粒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扩 散的微观运动。
DWI上水分子随机微观运动的大小用弥散系数来描述,单位为 平方毫米/秒。弥散系数越大,代表分子弥散运动越强。
22
鉴别蛛网膜囊肿与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DWI低信号, ADC明显高信号;表皮样囊肿——DWI高信号,ADC类似脑实质 低于CSF信号。 鉴别脑脓肿和肿瘤囊变(坏死)。 胶质瘤分级。
23
蛛 网 膜 囊 肿
24
表皮样囊肿术后残存
25
脑脓肿
26
3
DWI基本原理
物理基础 人体中大约有70%的水,与DWI有关的弥散主
要指体内水分子(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的随机位移运动。 水分子随机运动过程中不断相互碰撞,每次碰撞后水分子 发生偏向并旋转,使其位置与运动方向发生随机变化。在 存在浓度梯度情况下,分子弥散运动遵循一定规律 (Fick’s定律)。即在无外力作用下,分子总是从浓度高 的一方向浓度低的一方位移。
9
b值受灌注影响大,小b值主要反映局部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 测得的ADC值不稳定。b=0产生无弥散权中的T2像。 大b值所测得ADC值受血流灌注影响小,较好反映组织内水分子 的弥散运动。 即b值越大,对水分子运动的检测越敏感,但图像的信噪比相应 的下降。 通常b值取1000s/mm3,成二组图像:b=0和b=1000。
2
DWI的历史及进展
1950年——Hahn提出弥散对MRI信号强度的影响; 1954年——Carr和Purcell以SE序列为基础测得水的弥散系数; 1961年——Woessner扩展到利用受激回波序列的测量; 1965年——Stejskal和Tanner引入脉冲梯度进行弥散敏化; 1986年——Le Bihan等首次将DWI应用于生物组织中。
15
DWI ADC
超急性期脑梗死
16
DWI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缺血 感染 脱髓鞘病变 肿瘤
17
化脓性感染:脓腔于DWI呈均匀高信号,ADC降低——弥散受限, 与脓液的高粘滞度和脓肿的多细胞性有关。 对细菌性脑膜炎并发的硬膜下(外)积脓和炎性渗出物有鉴别 诊断意义,从而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一定程度上鉴别疱疹性脑炎和颞叶浸润性胶质瘤。
SE-EPI(单次激发多层面自旋回波-回波平面加权 成像)序列,即在自旋回波序列的基础上在3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 于180度脉冲前后分别施加成对的弥散敏感梯度脉冲。
优点:1、明显减少成像时间;
2、降低运动伪影——propeller技术应用;
性。
3、增加因分子运动而使信号强度变化的敏感
7
DWI定量分析
10
b=0 b=1000
11
DWI图:弥散受限组织和长T2组织均表现为高信号。——不是纯粹 的弥散图,包含T2WI成分。(脑脊液是黑的)
ADC图:弥散程度高的组织信号高(亮),弥散受限组织表现为低 信号。(脑脊液是白的)
eADC图:弥散受限组织信号高,自由弥散组织信号低——消除了 T2 穿透(shine through)效应的影响。(脑脊液是黑的)
12
13
DWI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缺血 感染 脱髓鞘病变 肿瘤
14
DWI对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的检出敏感性为88%~100%,特 异性为86%~100%。 能够鉴别新鲜与陈旧性梗塞灶,并能评估预后。 存在假阴性(病灶较小、空间分辨率有限)和假阳性(磁敏 感效应所致)。 对新生儿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显示敏感,且能准确预测病灶 范围。 对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显示优于常规MRI。
弥散系数直接反映组织的弥散特性,为衡量生物组织中 分子弥散程度的绝对值。但受限弥散、弥散时间、血流、运动、 RF脉冲等因素均可影响测得的弥散系数。
表 观 弥 散 系 数 (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 ADC)— DWI上测得的生物组织整体结构特征的弥散系数,反映水分子弥散 和毛细血管微循环(灌注)的人工参数。ADC是水分子移动的自由 度。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向三维空间各个方向扩散的量不同, 存在各向异性扩散,水分子在平行于神经纤维的方向较垂直其方 向上更易扩散。因此取三个不同方向的DWI上所测的ADC平均值, 便可消除各向异性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