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象和本质的几种误区

合集下载

剖析“光现象”错解十大误区

剖析“光现象”错解十大误区

剖析“光现象”错解十大误区作者:祁学兵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09年第09期摘要:本文对初中生“光现象”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认识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分析。

关键词:光;概念;特点;错解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9)9(S)-0046-4在“光现象”这部分内容中,知识点较多,有些知识点比较难掌握且容易混淆,在做相关考题时,同学们经常犯错。

下面归纳了光现象中容易出错的十大误区,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掌握光现象的相关知识。

误区1 对光源概念不理解造成错解误区分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有不少的同学对光源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认为只要能够“发光”就是光源。

这里的发光是指“自身”能够发光。

有些物体看起来很亮,象是在发光,其实它是反射的其他物体的光,这样的物体不属于光源。

例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A.太阳、镜子、灯笼鱼B.萤火虫、水母、太阳C.恒星、钻石、蜡烛D.火把、萤火虫、月亮解析错选答案的原因是对光源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造成的。

镜子、月亮、钻石都能反射别的物体发出的光线,它们本身并不发光,所以都不属于光源。

一切物体,包括房屋、树木、黑板都能反射太阳光,我们能看到这些物体就是因为它们能反射太阳光。

判断物体是否是光源,不是看它是否能反射光线,而是看它是否能够发光。

答案B。

误区2 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不理解造成错解误区分析光并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它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必须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才是沿直线的。

如果光线不是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则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弯曲,所以光线沿直线传播是有一定条件的。

例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只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C.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D.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解析光的直线传播是有一定条件的,光必须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在真空中传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弯曲。

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本质范文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本质范文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本质范文透过现象看本质世间万物纷繁复杂,许多事件杂乱相生,让人根本没有任何头绪,只是若是我们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便能够轻松地取得成功。

看清本质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生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迷惘的感觉,其实这恰恰是因为我们正受限于表象的缘故吧。

所谓“表象”可以是外界的客观的或有利或不利的因本广祥大语文素,也可以是自己内心生出的情绪,诸如愤怒、嫉妒等情绪。

一旦我们受限于这些表象,就极有可能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或是本来可以分辨出的明显错误的抉择,最终使自己陷入无可挽回的境地而 __沉沦。

因此看清本质可以让我们不受限于表象,不变成那只被冻住的青蛙。

看清本质还可以帮我们化繁为简,以最简洁的姿态了解问题。

在佛教中,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三千倍叫做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三千倍叫做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三千倍叫做大千世界,但这大千世界却可以在互联网中显现,而互联网中的一切归根到底不过是用二进制数表示的代码,“0”“1”这两个简单的数字却能化繁为简,将一切都化归为一串代码,当真是将化繁为简做到了极致,也正因为如此互联网才能做到了遍布全球。

正是因为二进制数的最初使用者能够看清本质,将一切的繁杂化为一串串代码,如今我们才能如此轻松地使用互联网。

因此看清本质能化繁为简,简洁的了解一切。

看清本质能让人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获得成功。

据说有一个极其复杂的绳结,解开它便能成就巨大的成功,许多人试了都没能解开,而亚历山大大帝只是一剑切开的绳结,最终他成功地征服大片土地而名扬四海。

其实我若是亚历山大大帝和之前的人一样,为绳结的复杂所困,恐怕他也是一样没有办法解开绳结的吧,但正因为看清了本质,他知道他只需解开绳结而不管用了什么方法,而最简单的方法可以说简单粗暴,但却只有真正看清本质的人才会十一吧。

看清本质,可以让我们不受限于现象,而能化简为繁,找到关键获得成功。

透过事情看本质,这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跟好与不好没有关系。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哲学范畴的东西
惬意上解释本质决定现象。

通过现象了解本质。

有些现象是包装过的现象,反而误导了本质。

相由心生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内心的善良就决定他做的事情是善事,说的话是善话。

但有个地方不同,官场上语言看似都是好话,都是经过层层伪装,无法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官场上说话都是一个圆,就像一个球一样滚来滚去,半天你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广义上是没有界限的,举个例子,阳光是现象本质是太阳聚变燃烧,但阳光又是植物生长的本质,是阳光通过叶绿体产生碳水化合物,使植物长大而非根部使植物长大。

有些地方就是这样的,有句话天下乌鸦一般黑!。

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同内容和形式相近而又不尽相同的一对范畴。

要认识事物,首先就应当把本质和现象区别开来,切忌把现象当作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因此它成为与他事物相区别的主要根据。

现象是事物的表现特征,以及这些表面特征之间的外部联系。

它是事物的本质在各个方面的外部表现。

现象和本质是客观事物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又对立又统一的。

现象是表面的,显露在事物的外部,能为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内里的,它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是我们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托勒密的地心说:太阳在围绕地球转动,而地球是不动的。

这就是被太阳东升西落的假现象所引导。

天文学家哥白尼,搜素大量资料,运用抽象思维通过现象分析,总结出日心说。

从而人们才认识到太阳东升西落的本质。

现象是本质的产物,本质是在同他物关系中的产物。

同一本质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现象,每一现象是本质的某一方面的外部表现。

水的本质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内部关系,而水的液、固、气三态则是水的本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的的现象。

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商品的价值是价格的本质,价格是价值的现象。

价格去上下波动变化,价值具有相对稳定性。

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列宁所说:“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

”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现象是自己的本质,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离不开现象。

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唯心主义者认为人最初只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创造出来的。

唯心主义者否定了现象,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客观性。

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通过现象表现,现象反映本质。

因此要通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怎样通过现象把握本质呢?到社会实践中去,调查研究,了解大量真实的现象资料,对现象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反复实践思考,不断深入事物本质,从现象到本质,本质到现象的深入,充分发挥抽象思维,通过现象资料科学分析,事物的本质会逐渐暴露出来。

高二哲学误区集锦

高二哲学误区集锦

高二哲学误区集锦误区1:人们能够利用自然物,就意味着人们可以不服从自然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人们利用自然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利用自然物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

误区2:世界上有一种非物质的“生命力”存在,生命是上帝创造的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是典型的“神创论”。

大量事实证明,生命起源于核酸和蛋白质,而非上帝创造的。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一步一步地形成的。

生物的产生与进化是自然界发展的结果。

误区3:“人定胜天”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且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

从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一命题也是成立的。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事物,但没有不可认识和不可改造的事物。

基于此,“人定胜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不能把这一命题绝对化。

每一代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的历史条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容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并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只有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时,方能胜天。

如果违背规律,不仅不能胜天,反而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笼统地讲“人定胜天”科学地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恰当的。

误区4:既然我们必须承认社会活动本身就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那就不能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定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受思想动机的支配。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社会活动本身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常见思维误区

常见思维误区

常见思维误区人类在分析事物和思考问题时,经常会犯一些思维误区。

这些思维误区会让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决策失误,从而产生不利的后果。

那么,什么是思维误区呢?思维误区是指一种不科学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它会让我们在做出判断的过程中产生错误的结论。

下面,就来讨论几个常见的思维误区。

首先,就是概括性推理的误区。

这类思维误区往往是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概括性推理的误区指的是,人们在分析一个问题时,通常会把它和之前遇到过的其他事情联系起来,然后用概括性的方式得出结论,而不仔细分析细节。

这类思维误区会降低我们对事情本质的理解,从而使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和判断。

其次,就是简单因果推理的误区。

简单因果推理的误区指的是,人们在推断一个事情的原因时,往往会把它归结为一个因果关系,即将一件事的发生归因于另外一件事。

这类思维误区往往会隐藏事情的复杂性,从而使得我们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其他因素,从而使我们在做出判断时不够准确。

最后,就是只看表面的误区。

这类思维误区指的是,人们往往会只看表面,从而忽略事情的本质。

当我们分析一个问题时,如果只关注表面,而忽略了它的本质,那么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由此可见,上述的思维误区都会让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决策失误,从而产生不利的后果。

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尽量避免这些思维误区,从而尽可能减少错误决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要培养有效的分析思维,我们还需要更多其他策略。

例如,多元思维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采用多元视角来分析问题,从而能更加客观准确地判断事物的真相。

此外,深入思考也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去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从而使我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事情的真相。

只有真正地理解事情的真相,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事物,从而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总之,针对常见的思维误区,我们要努力避免,从而减少错误决策带来的不利后果;同时,要培养有效的分析思维,采用多元思维和深入思考等方式,以更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从而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思考

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思考

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思考现象与本质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现象总是表现着人对世界的感知和人对世界本质认识上的分歧,但并不是本质与现象之间就根本对立起来,而是有一定辩证关系存在着。

现象中隐含着本质之所在,而人们却常常把事物的某些特征与本质混为一谈。

在人类生活中,人们经常把表象看作是实质,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但又经常把表象与本质混为一谈。

人们常常用这种“表面”来认识现象本身;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表面”就意味着其本质的不可知、不可触摸和不可把握。

在“表面”之上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更具普遍性的“实质”存在着,这个实质就是事物的本质在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存在是一个客观存在,它既不会因为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也不会被主观意志所左右,而是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

因此,作为客观存在事物的现象是人们用来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途径。

所谓“现象”是指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同时又能为人们所感知和认识的那些事物。

在这个概念中“表象”两个词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前者指客观存在着的某些事物;后者则是相对于前者而言的一个概念。

当然,这里所说的“现象”并不是指纯粹意义上、客观上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规律可循、可以通过人直接感知、能够被认知和把握、能被认识到并对之进行加工处理或进行人为安排而呈现出来的那些事物,而是指由人所主观感知了、把握了和对之加工处理或人为安排而呈现出来、可以被人认知和把握到并对之进行加工处理或人为安排而呈现出来的那些事物。

就像前面提到的:“现象”是由“客观存在”构成并反应着客观存在;“表象”是由人主观感知并把握了“现象”所呈现出的客观存在。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事实作为认识世界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途径呢?这是因为:(1)事实存在着;(2)人们可以用来认识世界及其规律;(3)人们可以用来改造世界。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尽可能多地获取一些真实有效而又有用之信息,以便在自己对事物所进行之主观判断和分析时,尽量做到客观和全面。

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看形而上学的几个“主义”

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看形而上学的几个“主义”

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看形而上学的几个“主义”作者:刘曦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06期摘要: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呈现依据,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透过现象探究本质,遵循规律研究新事物,周而复始,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实践既是探究本质的手段,也是检驗真理的标准,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否则就会陷入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陷阱。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现象;本质;形而上学中图分类号:B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6 — 0030 — 03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2019年第1期发表重要文章《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章就“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要求,文章指出,“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正确认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把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起重要作用。

一、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呈现依据世界上不存在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离开本质而存在的现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

”但是,本质往往穿着多层现象的“外衣”,深深地隐藏在现象中,尤其是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不断出现,现象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对于本质,更加需要深刻地去揭示,本质有时还会以假象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对我们的甄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时,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如何探究事物的本质,如何辨别事物的本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就是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探究大千世界背后蕴藏的规律,不断寻求真理。

“探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必然会遇到“陷阱”,这个过程也许是痛苦的,道路可能是曲折的,但只要到达本质的彼岸,就能拨开云天,一览纵山小。

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思考

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思考

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思考摘要:现象和是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和内部联系的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所有范畴的共同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透过现象,把握内在的本质,但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

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可以更深刻地把握现象与本质一对辩证范畴,更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途径,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辩证法;相对性;现象;本质现象与本质是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范畴之一,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阐发它们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对于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对于科学地认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象和本质的概念本质和现象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同一客观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现象。

例如有的国家高唱尊重人权,装扮出一付"维护人权"的姿态,实际上却干涉别国内政,派兵侵略别国,肆意践踏别国的人权,就是以"尊重人权"的虚假现象表现其帝国主义的本质,如当前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国家内政的军事干涉。

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种客观的实际条件造成的,它同错觉有所不同,错觉是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范畴,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本质就是事物的相对稳定性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

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内部包含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必然性和规律性则是本质的展开。

例如,我们要真正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不能仅仅把握它的某一方面的规律性,必须全面了解诸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商品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等等。

典型错误之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典型错误之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典型错误之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申论所考察的能力在公务员考试大纲中有明确的阐述: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体写作能力等七种能力,因此,要写好申论必须建立在对材料的理解与深度把握的基础之上,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可多考生往往却犯了只见现象,不见实质的错误,成为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的注脚。

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分析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问题的表现形式,及解决问题的相关办法。

案例一:面对同样的一份材料,同样的问题,可不同的考生却有不同的答案。

问:导致“三俗文化”(庸俗、低俗和媚俗)产生发展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考生一答:三俗只是一种社会风俗现象,其本质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外在体现;考生二答:社会物质条件的充裕为低俗提供了生存土壤;考生三答:新闻媒介的推波助澜。

不可否认第二位与第三位考生所阐述的都是三俗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因,但题目的要求是分析三俗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具体来说,第一位考生的答案最为离谱,将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三俗文化的流行混为一谈。

而第二三位考生都只看到了三俗文化产生的外在因素,没有抓住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从哲学上讲,内因是主导,从经济学来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虽然导致三俗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由此可见,对于材料的把握决不可只从表面引发,而应该进行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思索、分析,透过问题的现象看本质,从材料所蕴含的本质出发,才不会带来偏离材料,乃至谬以千里的结果。

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第二种表现就是只抓一点不计其余与无限放大。

案例二、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真题来讲的要求是“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考生的标题是:加强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加强海洋资源的保护,禁止开发海洋资源;加快海洋资源保护体制建设,呵护人类蓝色家园。

第一位考生所犯的错误就是无限扩大材料的外延,已经脱离了材料中的“海洋的保护与开发”的内核,延展到了环境保护的高度;第二位考生有点以偏概全,只看到了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忽略了统筹开发与保护的主题;第三位考生刚好相反,只看到了保护海洋环境的紧迫性,而没有具体的分析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可行性。

高中政治 模块五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学案

高中政治 模块五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学案

模块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知识网络】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二、命题落点: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例1、例2。

2.按客观规律办事,例3。

【典例精析】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

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

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只对运动的物体敏感。

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

例1.(2005·黑、蒙、桂,30)巧获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是()①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②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③客观事物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④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B ①④两项本身命题就错误,用排除法可选出正确答案B。

例2.(2005·黑、蒙、桂,31)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①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③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A 人在规律面前是自由和不自由的统一,因而③④两项表述错误,用排除法可选出正确答案A。

例3.(2004·全国春招,39)“生物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

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引发非良性效果或难预料效果的生物入侵事件。

例如,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

写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本质的作文

写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本质的作文

写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本质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题目是:写"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本质"的作文。

听起来有点难哦。

但不用担心,阿姨我来给你们举几个例子,相信你们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了。

大家想想看,如果只看表面,你们会觉得青苹果和红苹果是两种不同的水果吧?可是本质上,它们都是苹果,只不过颜色不同而已。

再比如黑猫和白猫,乍一看也是两种不同的猫。

可实际上,它们都有四条腿,一个尾巴,会"喵喵"叫,吃老鼠。

所以本质上,它们是一样的。

你们学过摩尔人和达尔文吗?摩尔人是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身体又矮又小,皮肤又黝黑,所以很多人觉得他们很丑陋。

但达尔文看到的是,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类。

虽然外表有点不同,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再给你们讲一个真人真事的故事吧!有一次,爷爷家的路上,有一个乞丐。

他身上的衣服很脏很旧,头发蓬乱,手上还拿着一个破烂的碗在乞讨。

很多人看到这个样子,就觉得他一定是个坏人,就避开了他。

但爷爷却没有,爷爷走过去,把钱放进他的碗里。

我问爷爷,为什么要给钱给他?爷爷说:"孩子,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本质。

虽然他现在很糟糕,但他也是个人,和我们一样。

"爷爷的话让我明白了,不能只看一个人的外表。

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本质"这句话的意思了吗?不管是物品还是人,即使表面上看起来不一样,但只要本质是相同的,就应该一视同仁,不要只看表面哦。

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做到这一点,不要再被表面所迷惑了。

这就是我写的这篇小作文啦!虽然不是很好,但我也尽力而为了。

希望大家能喜欢,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我哦!祝大家新学期学习进步,幸福安康!篇2标题:表面和本质的故事你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古话:"物有本末,事有经纬"?听起来有点拗口吧,不过意思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表面和本质,要分清主次,看重本质,而不能只看表面哦。

人类认识的四大误区

人类认识的四大误区

人类认识的四大误区在人类认识世界的问题上,存在着四大误区:一、科学误区。

认为科学是万能的,是绝对正确的,所有科学不能解释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或是超自然的。

这是目前人类最大的认识误区,也是很多人没有觉察到的。

其实,科学不过是目前为止,人类比较公认的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认识世界的方式本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宗教的方式,哲学的方式,艺术的方式,等等。

科学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大众比较认可的方式,不过是建立在人们感知的基础上,更容易让人理解而已。

现代科学都是建立在感知和假设基础之上的。

比如,确定一个东西是否存在的依据,就是是否被感知或观测到。

被感知或观测到的东西就是存在的,没有被感知或观测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

而实际上,由于人类感知能力和借助设备的观测能力还极其有限,被人类感知或观测到的东西要比感知或观测不到的东西少得多的多,因此,我们得出的所谓科学结论,也许就只能适应已知,而不能适应未知。

再有,科学的最重要基石是数学,而数学的基础就是假设,那些所谓的数学公理就都是假设,无须证明也无法证明。

而不同的假设得出的结论就截然不同。

比如,欧式几何就是建立在五条公理之上的,如果改变其中的一条公理,都可能推导出不同的几何学。

例如,改变了第五条公理,就推导出了非欧几何。

在欧式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而在非欧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有的大于180度,有的小于180度。

黎曼几何就属于非欧几何,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得到了重要的应用。

所以说,不同的假设,可以推到出不同的结论。

如果,我们系统改变数学的基础假设,也许我们现在所有的科学结论就都是荒谬而可笑的。

再比如,现在最流行的量子力学,就与经典力学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多少一流的科学家都在试图将二者统一起来,然而,现在没什么大的进展。

这说明什么?说明现代科学的顶端理论已经难以自圆其说。

这种时候,或者需要一个更高的理论来统一现在的理论,或者需要重建一套假设,重建一套新的理论。

再有,科学的成果,最终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目前也很不好说。

把现象当作本质的弊端

把现象当作本质的弊端

把现象当作本质的弊端
许多现代人对把现象当作本质的弊端,见之不以为然。

表面看起来,把现象看作本质可以省去深入观察和探索实质的力气,做到快速介入和把握机会,在短时间内获取成功的喜悦。

然而,这种片面的处理方式通常会酿成深远的不良后果。

首先,过度依赖外在的现象,很难对实质性的问题实行彻底的分析和检讨,甚至有可能走入误区,产生被扭曲的认识。

例如,有利可图的金融项目以低风险让人上当,最终就会卷入诈骗集团的缠绕;一家企业呈现乍见一天可以暴富的模样,但实质上只是一时的繁荣只能给多次的失望。

此外,这种只看表面现象导致的单一思维容易增加勤奋工作的障碍,缺乏实质的学习和探索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的。

比如,现在的学杂费太高,大家惧怕投资作何种职业怎么样才能获益最大,只关注短期的赚钱能力,缺乏对职业内涵及发展前景的深度把握,易令人迷失在焦虑和迷茫之中。

总而言之,把现象当作本质的弊端是值得重视的,我们要学会看到实质而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努力将认知的深度提升,才能够真正把握机遇,实现成功。

认识论误区分析

认识论误区分析

• 13、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 律 • 解析:不一定 • 14、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有正确与错误之 分 • 解析:没有 • 15、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 解析:认识对事物的发展都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对 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起阻碍作用 • 16、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 解析:实践 • 17、认识的目的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解析:认识的根本任务
• • • • • • • • • • • •
18、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解析:制约 19、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解析: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都来源于实践 20、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人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 解析:错(也会有相同的认识) 21 21、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就能促进事物发展 解析:科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 用 2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解析:实践是 23、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解析:不是,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
认识论误区分析
• 1、感性认识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本质. • 解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本 质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 2、感性认识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 解析:现象 • 3、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目的. • 解析:不是,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 4、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 解析: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 5、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间接经验 •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6、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 • 解析:错
• • • • • • • • • • • •

7、理性认识是稳定不变的 解析:认识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8、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解析: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与内部联系 9、现象是客观的,本质是主观的 解析:都是客观的 10、假象是一种错觉 解析: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表现的现象 11、真相是对事物本质的正面的反映 解析:真相是对事物本质的正面的表现 1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可靠 解析: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剖析对“现象、本质”认识的八大误区

剖析对“现象、本质”认识的八大误区

剖析对“现象、本质”认识的八大误区
梅其蕉
【期刊名称】《考试:高考文科版》
【年(卷),期】2006()2
【摘要】误区一:本质以现象为依据 [简析]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根本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对现象的抽象概括和总结,事物的本质决定现象,因此,现象以本质为依据,而不是本质以现象为依据。

【总页数】1页(P40-40)
【关键词】内部联系
【作者】梅其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关于对"现象与本质"认识的七大误区 [J], 李仙鸿
2.剖析对"量变、质变"认识的八大误区 [J], 梅其蕉
3.走出“现象与本质”的八大认识误区 [J], 张家如;
4.对现象和本质认识的几个误区 [J], 魏延杰;刘利平
5.剖析对“消费”认识的八大误区 [J], 梅其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认识误区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认识误区

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认识误区【误区点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其中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

要准确区分、把握这两个阶段需要正确认识以下六大误区:误区一: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分析:(1)认识必须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但这并不等于说前者是错误的,后者是正确的。

(2)认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本质。

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现象的认识就是正确的感性认识;同样,真实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就是正确的理性认识。

反之,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则都是错误的。

误区二: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二者都属于认识范畴,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东西。

而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

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不是事物现象本身;同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不等于本质和规律本身。

误区三: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分析:(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人们通过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得到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是源于实践的,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

但不等于说,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误区四: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分析:不管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还是正确的感性认识,都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误区五: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分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本质和现象”认识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

【分析】
①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这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

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东西。

但是,把相对稳定理解为绝对稳定、永远不变,则是不对的。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本质也不是绝对不变的。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必然向前推移,把认识固定、僵化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误区二:真象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的。

【分析】
①认为事物真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正确的。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②认为假象是主观的则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假象也是现象,是一种以歪曲、颠倒的形式从反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同样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③假象与真象的区别不在于它们是主观产物还是客观存在,而在于是否正确表现事物的本质。

误区三: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分析】
①事物的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它们或者从这个方面表现本质,或者从那个方面表现本质。

事物的现象有两类:一类是真象,一类是假象。

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因此说“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是正确的。

②本质不等于现象的简单的相加。

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思维去把握。

也正因为现象同本质之间有区别才需要动脑筋,才需要研究,才需要科学。

因此,说“本质是现象的总和”是不正确的。

误区四:现象相同本质就相同,本质相同现象就相同。

【分析】
①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是表现为现象。

②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真象是同事物的本质一致的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则是从反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所以有些事物现象类似,但本质不一定相同。

③由于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所以本质相同的事物的现象有可能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