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有感作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籍。
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
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人们在喧哗与骚动中迷失自我的现象。
书中
提到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压力和不安,这些都是喧哗与
骚动的产物。
人们在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内
心的声音,迷失了自我。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社会的喧哗与骚动对人们
的影响。
人们在追求成功和快乐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声音,迷失了自我。
我们应该停下来,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
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幸福。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应对喧哗与骚动的方法,比如冥想、
放松和寻找内心的平静。
这些方法对于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喧嚣是
非常有帮助的。
只有在保持内心平静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
对社会的喧哗与骚动,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总的来说,《喧哗与骚动》是一本值得深思的书籍,它提醒我
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方式和幸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并从中受益。
有关于《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800字
有关于《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800字《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9年。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8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有关于《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800字(一)“人生如痴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莎士比亚《麦克白》这是一本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很难抓住作者的思绪,着重的是心里活动描写。
它不是传统小说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者是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管生活直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同时有人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现实性的时间感。
所以在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尽管他写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很难把他们之间故事情景联系起来。
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家庭的女儿凯蒂。
虽然全书没有以她的视角来单独成章,可是她却息息相关渗透到每一个人物的行动中。
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因为凯蒂的风流成性,爱恨交加,悲愤溺水自杀。
康普太太是自私冷酷的“病人”,她在意的一定只有她自己,时时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拖累了整个家庭,也加快了康普生一家的没落。
凯蒂生活在被压抑的黑暗中,摆脱“闺秀”束缚,却走过头,风流放荡,与男生幽会有了身孕,然后嫁给了另一个男人。
不过她也免不了被抛弃的命运。
可怜的是那个也叫昆丁的私生女。
可笑的父母没有征求她的意见生下了她,痛苦悲哀注定伴随着她的一生。
幻灭后的明天,正如文章所说,“在痛苦中诞生,在疾病痛苦中长大,在腐朽中死去。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性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主要围绕着康普森家族的衰落展开。
通过对康普森家族三个子女班吉、昆丁和杰生的描绘,福克纳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父权制度、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等问题都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所吸引。
班吉虽然智力低下,但他却拥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昆丁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而努力,但最终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杰生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族的命运,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家族的诅咒。
这些人物形象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手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福克纳采用了多角度、多线索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结构。
这种叙事手法既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英文回答: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a powerful and moving novel that explores the complex and troubled relationships within a Southern family. Faulkner's use of stream-of-consciousness narration allows us to deeply immerse ourselves in the minds of the characters, giving us a unique insight into their thoughts, feelings, and motivations.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aspects of the novel is its fragmented and non-linear narrative. Faulkner jumps back and forth in time, shifting perspectives between the four Compson brothers, each of whom has a unique and unreliable view of the family's history. This fragmented structure forces the reader to piece together the story bit by bit, creating a sense of mystery and intrigue that keeps us captivated until the very end.Faulkner's characters are some of the most memorableand complex in literature. They are deeply flawed, often struggling with mental illness, addiction, and violence. Yet, despite their flaws, they are also capable of great love, compassion, and sacrifice. As we read their inner monologues, we become intimately connected to their hopes, dreams, and fears, and we develop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ir motivations, no matter how irrational or destructive they may seem.In addition to its rich characters and complex narrative, 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also notable for its beautiful and evocative language. Faulkner's prose islyrical and poetic, filled with rich imagery and sensory details that bring the world of the novel vividly to life. He uses language to create a sense of both beauty and decay, reflecting the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nature of the Compson family and the American South itself.Overall, 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a masterpiece of modern literature that deserves its place among thegreatest novels ever written. It is a challenging butrewarding read that will stay with you long after youfinish it.中文回答:《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小说,它探索了一个南方家庭中复杂而混乱的情感关系。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二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作为小说家和文学家,威廉·福克纳以他复杂而深刻的作品而闻名。
其中,他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被广泛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南方贵族庄园的衰落为背景,通过多个视角和时间线交错的叙事方式,探索了时光流逝、记忆与遗忘、家族荣耀与堕落等主题。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福克纳的文字才华和思想深度,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必须赞赏福克纳的叙事手法。
《喧哗与骚动》采用多视角叙事和时间扭曲的结构,使得故事变得复杂而富有层次感。
福克纳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的思想演绎,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和视角,为读者展示了根深蒂固的家族荣耀观念和堕落的家族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种复杂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而且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然而,这种复杂性也让读者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来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和意义。
其次,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的文字表达非常精细和深刻。
他的文字意境细腻而富有诗意,通过生动的比喻、隐喻和象征,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相融合。
他巧妙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小说的意义更加丰富和深邃。
例如,在小说的开篇中,福克纳描写了庄园里的大树:“大树长满了蓓蕾和新叶,茂密而繁盛。
然而,这些蓓蕾和新叶却被日光轻蔑地照射着,仿佛在告诉它们,命运注定它们会死去。
”这段描写不仅犹如一幅描绘生死迭代的画面,而且也暗含着人物的命运和衰落之意。
再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各自饱受生活的折磨和命运的摧残。
主人公的父亲,托马斯·斯特隆纳,是一个贵族庄园的主人,他纠结于荣耀和衰败之间。
他的心灵被失去的荣耀吞噬,最终精神崩溃。
此外,他的儿子亨利,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有着强大的野心,却深深地依赖于他的妻子米兰达。
米兰达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女性,她的存在和离去,对亨利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和复杂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喧哗与骚动有感范文400字
喧哗与骚动有感范文400字《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喧哗与骚动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喧哗与骚动观后感1看得出来,这本小说写来需要多么高深而又坚实的技巧和结构设计。
也可以想象,福克纳经历了怎样艰难而又费神的创作过程。
小说不同于电影,时空的交错没办法通过画面、画幅、颜色、景物以及人物的衣着、发型、年龄来区分,这恐怕是这本书写作中最大的难点。
如果没有作者的注释(我不知道除了作者谁还能做得出相应的注释),我深深怀疑读者是否能够读得明白,行文中倾尽全力的无缝衔接又要靠注释来帮助理解以致于阅读流畅性被打断,不知道算不算得不偿失。
技法上的创新和对全局的掌握当然值得激赏,但不知算不算有意为读者阅读制造障碍了。
杰生无疑算是反面人物。
曾有人说,悲剧分为三个层次,1是有坏人,2是突发意外,3是各个人因为自己认识和所知的局限造成的不被知晓的灾难。
杰生基本几乎要与1沾边了。
但后面的家族人物介绍中,福克纳把他称为“康普生家唯一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可见,心智健全的人是有多么的惹人厌。
昆汀对时间的敏感非常有意思,后记中指出他实际上是对“荣誉”的执着和对死亡的热爱,也是很优秀的设定。
迪尔西流泪的看到始也看到终,眼泪爬过每一条由时间、牺牲、经历构成的反光的沟壑。
(原文写的当然比我好)这部作品无疑是优秀的,这种优质更多体现在技巧和结构上,而在深度上稍微弱了一点点点点,而这可能也是拜前者所赐,影响了对更深层次人心的理解。
打个比方,素食馆子用豆腐做出了媲美原版的宫保鸡丁,你赞叹于大厨的巧思和神计,但它比起世界上最好吃的宫保鸡丁总差了那么一点点。
小说的名字来源于《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Life...isataletoldbyanidiot,fullofsoundandfury,signifying nothing”.),所以也不必过分纠结。
读《喧哗与骚动》小说读后感5篇
读《喧哗与骚动》小说读后感5篇《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作于_29年.该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喧哗与骚动》小说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读《喧哗与骚动》小说读后感1一本小小的三百页的书,却让我读了两个月,若没有读到这本书,不会体会到一部故事,能写的这样酣畅淋漓.所幸这本书作者是福克纳,如非这位享誉文坛的大师的作品,谁会耐下性子来,读这样一本〝对读者充满恶意〞的书呢,福克纳无所不在的意识流,随心所欲或是精心布置的场景切换,意识切换.就注定了这本书不是读一遍,读两遍,甚至是读三遍能读出味道来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意识流,整篇整篇的没有标点,语句有时没有任何语法可言却在我读过之后对福克纳产生了真正的敬佩,这种敬佩,是对一个真正的作家的敬佩,如果真要我拿出某个人与他作比较的话,Strickland或许是最为贴切的了吧,毛姆笔下的Strickland仿佛就是为福克纳定身而作,为了艺术,为了创造而拼尽精力,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他们这类人就像是不断爬涉的香客,寻找着或许根本不存在的庙宇.而福克纳就是这样的一类人,而这庙宇或许就是文学的殿堂了吧.现在的大部分小说,文章,都是为了迎合读者而作,取一些浮夸的名字,加入荒诞无聊的情节.诚然这种文章能满足某些人的精神需求,但是这个时代还是需要一些为了创造而创造的作家.扯回小说吧,初读这本书,在班吉部分遇到了无比的困难,好像文章前言不搭后语,读的时候十分恼火,这个部分仅仅86页我就读了一个多星期超过7小时的时间,读了好几遍才明白到底在说什么,而当我花完两个月的时间彻底把这本书读完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每个部分,每个细节,每个意识流的切换,都是如此精致无暇.简直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在之前我所欣赏的作品,是心灵的传达的作品,不是所谓的作者意识形态的传达,而是作品中没一个人物,他们的思想,灵魂与作者的交流,而这本《喧哗与骚动》简直就是把这条路走到了前所未及的境界,福克纳带领读者走进一个40岁但是智力只有7岁的智障班吉的心灵,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精神崩溃,行将自杀的哈弗学生昆丁的心灵,走进的一个更加典型的财鬼杰生的心灵.福克纳在这本书中将美国的困境,美国人心灵的弱点暴露的一览无余,仿佛撕开他们的心脏让读者来看看是什么麽样.而这种统领全局而精湛布局的作品,实在是精美至极.谈谈这本书的译者,其实也是我十分佩服的一位大师--李文俊先生,这是我读福克纳的第一本书,但是当我读到那句〝好的,您那〞.我好像突然心里一颤,这风格绝对是我读过的,重新翻开封面看果然如此,是李文俊,我此前曾读过他翻译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一些短篇小说,对他标志性的〝好的,您那〞有着无比敏感的触觉,如果说此前我对李文俊先生仅仅是一位普通译者的形象的话,在读完这本《喧哗与骚动》之后,真的是深深的佩服他了,如果说《thesound and thefury》是千里马,那么李文俊真的就是伯乐了.这本书的原著英文版我读了50多页,没有任何注释.福克纳的意识转换就是在没有任何提示下进行的,有的时候一行字母就有三个场景意识转换,读起来十分痛苦.相信这部作品译注难度是无比巨大的,在我读的李文俊先生译的版本中(应该也是唯一一个中文译本),基本所有场景变换都是标注,包括来自于圣经中的典故,我相信这本书译者加上的译注都超过一万字了.如果说福克纳让这本书对读者来说望而却步,那么李文俊先生就是最好的向导了吧.读《喧哗与骚动》小说读后感2开始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下面是从别处寻得的能体现一点相似想法的观点.我会自己不断地完善,修改.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用四个不同的任务口吻来叙述:班吉,昆丁,杰生和作者自己.四个部分的叙事都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首先是是班的这一部分,班是个智障儿,虽然三十岁了,可智力还是停留在三岁的水平,他的思维可以说最适合用意识流的手法来写,时间跳跃非常大,但是从混乱的记忆中,可以窥见到他和凯蒂深厚情感.这一部分非常考验读者的参与度,需要细心的阅读和体会才能够体察到文字背后那深深的情感.同时也描述了凯蒂和昆丁和杰生之间的兄妹之情感.第二部分是昆丁的自叙,时间跨度比较小,主要是在凯蒂失贞后.结婚前后与凯蒂的谈话和自己自杀前的心理之间跳动.他的意识流可以看为一个人自杀前高度集中.清晰却也混乱的思维.他过去的思绪都与凯蒂有关,特别是凯蒂的失贞和结婚.对昆丁来说,〝未来是看不见的〞.表面上他是为妹妹而死,实际小则是为家庭没有前途而亡.第三部分是杰生的自述,相比较前两者,杰生意识流的跨度就更短了,过去的回忆里在他脑海中的只有自己工作机会的丢失.家族最后一块农场的变卖(为给昆丁凑哈佛的学费和凯蒂婚礼的费用),亲情的回忆站得很少.杰生与他的弟兄姊妹完全不同,他看中利益.金钱超过一切,其实他也爱母亲,但关注于自己超越了这一切.他养活班,只是碍于母亲还在世,母亲去世后他就将班送去了精神病院,甚至在母亲在世时瞒着母亲给班做了手术;凯蒂的失真是他没有脸面,但他更关心是否能给自己带来一份工作;昆丁去读哈佛,理应为之骄傲,但父亲卖掉牧场却令他不满,家里没有给他任何物质上的供应,反过来,他却要养活一家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他是生活得最为凄惨的一个,他省吃俭用攒前,却被侄女抢走并只能吃哑巴亏,他的生命界限如此小,凯蒂可以在被抛弃后依然闯荡世界,昆丁有勇气去死亡,可他自己却仍旧生活在杰弗生,每日为赚钱绞尽脑汁.第四部分则是作者的叙述,可以说是描述,也就是正常方式的写作.凯蒂的女儿小昆丁可以说是这个家族最大的牺牲品,如野花般自身自灭,消失了.女仆迪尔西有温柔.忍耐还有怜悯,评论说她是福克纳书中的亮光,福克纳也是受信仰影响很大的作家,可以说在美国宗教背景下每个人的思想都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希望女仆迪尔西所代表的爱与饶恕,还有忍耐可以成为这个悲惨世界中的希望,所以通过迪尔思体现着福克纳的积极思想.班在这部分有着一种预知的能力的迹象,比如小昆丁离开.在到墓地途中线路变更的悲创,但我更从文字中感觉他的衰嚎更预示着这个家族的末日即将到来的一种悲哀.一本书,描绘了一个家族的衰败,最后结束.读《喧哗与骚动》小说读后感3我是比较不喜欢欧美作家的作品的.因为对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和历史不是很了解,读起来总觉得有隔阂.我对文学的流派也没什么系统性的认识,只记得老师在课上说福克纳是意识流作家.在我的印象里,意识流就是大段大段的独白,主角喃喃自语直到让我忘记了故事的情节.这本书刷新了我对欧美作家以及意识流的认识.这本书的前两章应该是典型的意识流写作手法(我猜的),随着讲述者的记忆而进行随意的思想纪录.但它却不像其他意识流中的大段独白那样无味.作者看似在许多事件中随意地描述,时间线混乱交错,实则是用碎片化的方式把整个故事以及人物的精神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就像一场拼图游戏,看起来是东拼一块.西凑一块,最后却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我沉浸在这本书的意识流气氛里,不必在意注释,也不用太在意发生了什么,就这样随着叙述者的思绪前进就好.最让我感动的是昆丁作为叙述者的一章.一个有点极端,充满悲情意味的哥哥.他根据《圣经》里〝班杰明,我们被卖到埃及的最小的孩子〞,给智力残疾的弟弟取名班杰明.他一边质问着:〝你有妹妹吗?〞一边挥起拳头,可是却总被打倒.他在自杀前,帮助迷路的小女孩找回家的路,这明明是一段没有什么剧情冲突的情节,却是整本书里最让我想哭的地方.昆丁死后,再也没有人带他的妹妹回家.大概因为译本年代太过久远,字里行间有种北京话的味道,特别是人物对话,太接地气反而有一点违和.译者的注释太详细了,反而少了在阅读里探索的乐趣.读《喧哗与骚动》小说读后感4〝人生如痴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莎士比亚《麦克白》这是一本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很难抓住作者的思绪,着重的是心里活动描写.它不是传统小说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者是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管生活直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有人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现实性的时间感.所以在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尽管他写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很难把他们之间故事情景联系起来.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家庭的女儿凯蒂.虽然全书没有以她的视角来单独成章,可是她却息息相关渗透到每一个人物的行动中.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因为凯蒂的风流成性,爱恨交加,悲愤溺水自杀.康普太太是自私冷酷的〝病人〞,她在意的一定只有她自己,时时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拖累了整个家庭,也加快了康普生一家的没落.凯蒂生活在被压抑的黑暗中,摆脱〝闺秀〞束缚,却走过头,风流放荡,与男生幽会有了身孕,然后嫁给了另一个男人.不过她也免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可怜的是那个也叫昆丁的私生女.可笑的父母没有征求她的意见生下了她,痛苦悲哀注定伴随着她的一生.幻灭后的明天,正如文章所说,〝在痛苦中诞生,在疾病痛苦中长大,在腐朽中死去.〞其实在单纯.不被世俗和虚伪污染的班吉眼里,凯蒂小时候是可爱的,善良的,充满爱心,也勇敢渴望追求爱情和幸福.但她生活在注定没落的南方家庭.在林达的书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封建的南方家庭在时代的淘洗下混乱不堪,注定的堕落和命运的选择.就算呐喊,光明也只是短暂的一瞬,在差点看到福音来临的那一刻死去.我看到文中在最后的呐喊,试图唤醒〝羔羊的血〞去救赎罪恶的一家.然后已经无能为力了.死去的是幸福的,留下来的只能残喘等待复活._2_当上帝转过他那无所不能的脸去时,他说:我不想让天堂承受过重的负担!我能够看到鳏居的上帝关上了她的门;我看到洪水在天地之间泛滥;我看到一代又一代始终存在着的黑暗与死亡.接下来呢,看啊!兄弟们!是的,兄弟们!我看到了什么呢?我看到了什么,罪人们啊?我看到了复活和光明;看到了温顺的耶稣说:正是因为他们杀死了我,你们才可以复活;我死去,为的是让看到相憎奇违的人永远不死.兄弟们啊,兄弟们!我见到了末日的霹雳,也听到了金色的号角吹响了天国至福的音调,那些铭记羔羊鲜血的事迹的死者纷纷复活.至于杰生的冷漠无情,贪婪成性大概也是理所当然的.康普太太对自己的子女的恶毒.自负,全部给了杰生.他更深一筹.最邪恶的,最自私自利的,最好面子的,也是报复心最强的.他没有受到关爱,也遭受被许诺后的遗弃.于是只有把自己投身于金钱的慰藉中,文中说〝钱只是属于命中注定会赚钱会存钱的那些人〞,大概意思是相信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也相信物质是不朽的吧,有了金钱,再也不会有人背叛了.那只所有希望与欲望坟墓的表也象征了这个冷漠家庭的没落.所以到头来,留下的只有凯蒂〝失落的天真〞和班吉〝人性的天真,以及那个高尚正直的黑人女佣.流过浅滩时水波微微起伏,就像是一匹布,它依旧保留着一丝光线,水总是这样的.他们也总是这样的.读《喧哗与骚动》小说读后感5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李文俊译.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我竟未曾有闻,井底之蛙,浅陋立显.同一部小说,有人对作者的艺术技法条分缕析;有人从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祖宗八代解构故事诞生的必然因素;有人像杜撰明星八卦一样猜测人物的原型及可能的含沙射影;还有人拿它与别的小说做一番可有可无的比较.这几者,当属于职业评论家之流.而我读小说,仅限于故事本身和语言文字.如同欣赏美人,不宜用手持手术刀的医生的眼光;欣赏美景,不宜用科学家解释眼睛成像的方法.初读《喧哗与骚动》,感觉很陌生,甚至有些吃力.故事竟然可以这样组织的.后来才知道这种写法叫做〝意识流〞.小说中的这个家庭,让人感觉不到温馨的气氛,尤其是病恹恹的怨天尤人的母亲,看不出她对四个孩子一丁点儿的关心和爱.而父亲不善治家,嗜酒贪杯,读了许多书,受几本古希腊人书籍的影响而无比消极,他的消极影响了长子昆丁.次子杰生是一只冷血动物,他当着黑奴小孩的面将巡回乐团演出的门票扔进壁炉烧坏,也不肯送给这个对演出十分向往的可怜巴巴的孩子.女儿凯蒂和黑人女佣迪尔西是给这座房子带来一点温情和阳光的两点火种.前者虽然风流成性,从她对痴呆小弟的态度上看,她比徒有大家闺秀外表的母亲强多少倍.黑人迪尔西,她那种黑人特有的博大的爱,在作者笔下,简直像一个高尚的修女或者崇高的圣徒.最让人难忘的,当然还是小说的语言.有一些诗一样跳动的语句,片面夸大了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而恰如其分的烘托了当时的气氛,表达了复杂了心情,或者突出了某种细腻的感官感受.有些语句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比报屁股上的所谓诗歌强多少倍.班吉明是个痴儿,但是嗅觉十分灵敏;昆丁想自杀,所以十分亢奋.小说的这两个部分,这种让我眼睛一亮的语句尤其多.长久以来,我痴迷于这种美辞妙句,就像一般的女性喜欢外形别致色彩艳丽的衣服和摆设,也像书法家痴迷于文字自身的形体.深层的原因,可能是我个人缺少遣词造句的才情.这种缺乏,就像一个只知道穿配发的制服的人,不懂得各式各样的其它衣服中的流行元素和搭配技巧.好的小说,在空闲的时候随手翻几页,总不会让人失望,总能发现一些妙极了的描写和陌生化的诗一样的词句.相逢莫如偶遇,此次偶遇,发现了一片天.读外国小说基督山伯爵读后感《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一部小说.小说出版后,赢得了大多数读者的喜爱.它欧享利短篇小说读后感欧·亨利,又译奥·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读小说《地心游记》个人读后感《地心游记》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著的长篇科幻小说.在小说中,凡尔纳将自己掌握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蛙》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于_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
小说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小说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小说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之作,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代表作,作家倾注了许多心血,也是他最钟情的作品。
小说书名取自于莎士比亚《麦克白》的第五幕第五场,在这一场中,主人公有一大段独白:“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麦克自在梦想破灭、家破人亡时所流露出的绝望、虚无的情绪,与处于没落、解体中的美国南方子弟的心绪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人生如演戏,世界是荒漠”的创作思想。
《喧哗与骚动》通过对康普生家庭成员的遭遇变故和日趋颓唐的精神世界的描写,反映了美国南方庄园主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和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沦丧覆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进行了批驳。
《喧哗与骚动》的创作以美国南方大地为根基,表现了南方新旧体制交替转换过程中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作品最富有光彩的部分是对人物内心的体验与描摹,揭示出身处困境的人的痛苦与不安、将对南方历史的追溯、反思与人物的失落、沉沦、挣扎一一融人作品之中,使作品多义朦胧、内涵深远。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是福克纳艺术创作的一大特点。
有评论家指出:“他是人的内心活动的挖掘者和表现者,他虽然也描绘了一些社会状况和人物的外在行动,但是他最擅长并成为自己艺术特色的还是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在许多情况下,他是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塑造人物与表现时代的。
”人的内心世界是神秘莫测、瞬息万变的,《喧哗与骚动》在表现这方面内容时显示出了高超的技巧。
在前三章里,作者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真实,展示人的感受、情绪、联想等种种意识流动的痕迹,尤其是对人物的异化人性、病态心理、扭曲性格予以了充分的展示。
班吉的基于精神疾患产生的混沌、错乱的痴呆型意识流,精神濒临崩溃的昆丁自杀前产生的理性色彩与绝望情绪交织的情意型意识流,满怀功利心的杰生冷静又偏执的理性意识流以立体交叉的复合方式呈现出来,多层次、多角度的意识彼此映衬、相互交融,形成了从直觉虚幻到理性明晰的全方位意识形态,使作品具备了无穷的张力。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
作者通过描述现代社
会的喧哗和骚动,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书中描绘了城市
的喧嚣、社交媒体的繁杂、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人们内心的焦虑
和不安。
这些描述让人感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压力,也让人思考
自己的生活和内心。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现代社会的繁杂和喧哗给人们带来了很多
困惑和痛苦。
人们在追逐物质和名利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内心的
需求和情感的交流。
我们被社会的喧哗所笼罩,被工作的压力所困扰,被人际关系的复杂所困扰,内心的孤独和迷茫也越发凸显出来。
然而,书中也给出了一些启示和建议。
作者提倡人们要学会与
自己的内心对话,要学会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真实。
同时,也要学会与他人真诚交流,去理解和包容他人,建立真诚的
人际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喧哗和骚动的干扰,找到内心
的平静和安宁。
读完《喧哗与骚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社会的喧嚣和骚
动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和痛苦。
同时,也意识到了我们需要学会与自
己和他人真诚相处,去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也给了我很多启示,我会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营造一个宁静和真诚的环境,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得到内心的满足和安宁。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英文回答:"The Sound and the Fury" by William Faulkner is a complex and challenging novel that explores the themes of family, loss, and memory. The novel is narrated by four different characters, each of whom provides their own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events of the story.Quentin Compson, the first narrator, is a young man who is struggling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death of his father and the decline of his family. He is a sensitive and introspective character, and his narration is full of rich and complex imagery.Benjy Compson, the second narrator, is Quentin'syounger brother who is intellectually disabled. Benjy is unable to speak or understand language, and his narration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disjointed and fragmentary thoughts.Jason Compson III, the third narrator, is Quentin and Benjy's older brother. Jason is a selfish and greedy character who is only interested in making money. His narration is full of bitter and cynical observations.Dilsey Gibson, the fourth narrator, is the Compson family's black cook. Dilsey is a strong and compassionate character who is the only one who seems to truly care for the Compson children. Her narration is full of wisdom and love."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a difficult novel to read, but it is also a rewarding one. Faulkner's writing is beautiful and evocative, and his characters are complex and unforgettable. The novel is a powerful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it is sure to stay with you long after you finish reading it.中文回答:作为一名读者,拜读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我深感震撼与启迪。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描写都市生活的小说,通过对城市中的喧嚣和骚动进行深入的描写,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感慨良多。
小说中描写的城市生活繁忙而喧嚣,人们在这个城市中奔波忙碌,为了生活不断地奋斗。
这种喧嚣和骚动让人感到压抑和疲惫,但也让人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作者通过对城市中的各种人物和事件进行描写,展现了城市中的繁华和多姿多彩,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人们往往会被各种琐事和压力所困扰,感到焦虑和迷茫。
但是,小说也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通过对城市中的喧哗和骚动进行深入的描写,小说不仅展现了城市生活的真实面貌,还让人们反思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在这个物质丰富而精神贫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会迷失自我,忽略了心灵的需求。
小说通过对城市生活的描写,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和价值,以及如何在喧嚣和骚动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读完《喧哗与骚动》,让我对城市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希望在这个喧嚣的城市中,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自己的梦想,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有感作文
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有感作文《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之作,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代表作,作家倾注了许多心血,也是他最钟情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有感作文,欢迎大家阅读!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有感作文福克纳不是一个能让所有人喜欢的作家,单单是对于时间线的解构已经险些让初读者崩溃;也不是所有人喜欢用非理性的叙述手法去描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本身。
加之在意识飘荡的过程中,作者喜好将所有的标点抹去,或是将处在思维间断点的两句话拼凑在一起,长句复合句充斥在文本中,尽管结构精巧,用词精妙,却无法抓住部分读者的心。
但是我仍想推荐福克纳的这本《喧哗与骚动》,希望有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字流动在不断变换的时间和空间之上的美感,更多的了解到那个文学上著名的虚构地点——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世界。
意识流流并非流派,而是Stream,在文学上指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
有两大特征:一、时空和记忆场景切换的频繁与无序;二、所有流程都由当下的某种感觉和事物触动。
线性与非线性简单来说,数学上一次函数是线性的,其余的都称得上非线性的;而叙事的线性与非线性则看是否打乱了故事原有的时间顺序,形成一种非直线性的时间轴。
坦言说没有读懂《喧哗与骚动》。
想要写这篇半读后感半安利的初衷是想要尝试表达对意识流由衷的赞美:它强调破坏线性,放弃解释某个事件突然出现的原因,注重偶然性和非理性的个人体验一一是的,意识流本身便就带着非理性的倾向,将过去反复跳跃穿插在在现在的时间线上中,克服自然构建的绝对的线性时间概念,而尝试构建属于自己的时间法则。
每一个局部都是杂乱无章的碎片,而拼成后整体却成了华丽的画卷。
这让我想起了卡尔维诺所说的,支撑桥梁的并非这块或者那块石头,而是由石块形成的桥拱支撑的;但是脱离了石头桥拱便不复存在。
碎片感在第一个主时间篇章上显得尤为强烈;这是由于第一部分是以康普生家族的小儿子班吉明,一个年满33岁,却只有3岁智商的已去势之人为主视角讲述的。
小说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小说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小说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整理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说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之作,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代表作,作家倾注了许多心血,也是他最钟情的作品。
小说书名取自于莎士比亚《麦克白》的第五幕第五场,在这一场中,主人公有一大段独白:“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麦克自在梦想破灭、家破人亡时所流露出的绝望、虚无的情绪,与处于没落、解体中的美国南方子弟的心绪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人生如演戏,世界是荒漠”的创作思想。
《喧哗与骚动》通过对康普生家庭成员的遭遇变故和日趋颓唐的精神世界的描写,反映了美国南方庄园主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和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沦丧覆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进行了批驳。
《喧哗与骚动》的创作以美国南方大地为根基,表现了南方新旧体制交替转换过程中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作品最富有光彩的部分是对人物内心的体验与描摹,揭示出身处困境的人的痛苦与不安、将对南方历史的追溯、反思与人物的失落、沉沦、挣扎一一融人作品之中,使作品多义朦胧、内涵深远。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是福克纳艺术创作的一大特点。
有评论家指出:“他是人的内心活动的挖掘者和表现者,他虽然也描绘了一些社会状况和人物的外在行动,但是他最擅长并成为自己艺术特色的还是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在许多情况下,他是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塑造人物与表现时代的。
”人的内心世界是神秘莫测、瞬息万变的,《喧哗与骚动》在表现这方面内容时显示出了高超的技巧。
在前三章里,作者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真实,展示人的感受、情绪、联想等种种意识流动的痕迹,尤其是对人物的异化人性、病态心理、扭曲性格予以了充分的展示。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挣扎。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的喧嚣和压力的影响,他们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道路上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们的生活进行深入的描写,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喧嚣和骚动。
人们在追求物质和名利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自我,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情感的交流。
他们为了追求成功和地位,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最终陷入了精神和情感的困境。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喧嚣和骚动的社会中,面对着种种压力和诱惑,很容易迷失自我,迷失方向。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外界的喧哗和骚动所左右。
同时,小说也给了我启示,即使生活中充满了喧哗和骚动,我们也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晰,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
成功之路。
总的来说,读完《喧哗与骚动》让我对现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了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晰的重要性。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被外界的喧嚣和骚动所左右。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充满喧哗和骚动的社会。
小说中的人物们都在追逐名利和权力,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
这种喧哗和骚动让人感到心痛和无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社会上的喧哗和骚动让人感到压力重重,让人难以找到内心的宁静。
人们似乎都在为了生存而不断地奔波,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和真正的意义。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
我意识到,无论外界的喧哗和骚动如何,我都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不被物质和名利所迷惑。
我要学会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而不是被外界的喧哗和骚动所左右。
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创造一个更加宁静和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我们应该拒绝参与喧哗和骚动,而是积极地传播正能量,帮助他人,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喧哗与骚动》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努力将这些思
考付诸实践,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同时也为社会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描写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作者以细腻
的笔触描绘了城市中的喧嚣和骚动,展现了人们在繁华都市中的生
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有感触,对现代生活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描述的城市生活充满了喧哗和骚动,人们在这样的环境
中往往感到焦虑和压力。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展现了
现代人在追逐名利和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这让
我深刻地反思了现代社会的现状,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是
否忽略了内心的需求,是否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同时,小说也描绘了一些人在喧哗和骚动中寻找内心宁静的过程。
他们在城市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追求着心灵的平静。
这让我感到,即使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人们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
内心世界,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通过阅读《喧哗与骚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
复杂和纷扰,也意识到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同时,我也明白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内心
净土,寻求内心的宁静。
这部小说让我对现代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TheSoundandtheFury喧哗与骚动英语读后感范文大全
TheSoundandtheFury喧哗与骚动英语读后感范文大全第一篇:The Sound and the Fury喧哗与骚动英语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The Sound and the Fury喧哗与骚动英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The book is the author of Faulkner, who is not a great master in the literary world, who will be able to withstand the nature of the book, read such a book “full of malicious readers”, Faulkner's omnipresent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handover and handover of conscious or carefully arranged scenes.It is destined that this book is not read, read two times, even read three times to read the flavor.It is such a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o punctuation all over the whole piece, and the sentence sometimes has no grammar to say, but after I read it, I really admire Faulkner.This admiration is a respect for a real writer.Such people are just like the Pilgrims who crawl around, looking for temples that may not exist at all.And Faulkner is such a kind of person, and this temple may be the palace of literature.The story of the novel takes place in the Kang Pusheng family of Jefferson town 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depicting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of the Kang Pusheng family.This is a prominent family who has been prominent for a while.There were many fields in the family, and the black slaves were in groups.Now there is only a dilapidated house, and the black servant is left with the old lady dilsi and her grandson.Mr.Kang Pusheng, the chief of the family, died in 1912.He was a lawyer when he was alive, but he never met with his business.He was drunk all day long, and he made a lot of cynical remarks and spread the pessimism to his elder sonQuentin.Mrs.Kang Pusheng was selfish and cold and groaning.She always felt that she was losing her temper, but in fact she was dragging herself down and torturing her whole family.She does not forget the identity of the south, so that she is only a “identity” incarnation, and she does not have th e warmth of her mother and wife.No one in her family can get love and warmth from her.Daughter Katie can be said to be the center of the whole book.The decline of the family and the decadent and indifferent atmosphere in the family changed her from a “Southern lady” to a frivolous and dissipated woman.The fall of Katie gave his family a devastating effect on her three brothers.In the initial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ithout continuity, I am afraid that every reader will feel how difficult it is to read rough pages.The character consciousness is not restricted by time and space at all, the big segment jumps from one consciousness to a consciousness, only in some places with different fonts to give you hints, or, with some smell, something to give a hint, these random, unordered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very strange, in reading, although it makes sense.It feels quite boring, but when you read it patiently, you will find a strange phenomenon: the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t the end, turns into a vivid picture that makes people feel so impressed.Faulkner completely abandoned the traditional realistic writing techniques, that i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outside world to the inner world when the character was carved, and he did it in the way of consciousness, leading the reader to take part in the author's creative in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and finally, he made a wonderful pen.Open up the fog and let us come to the sunshine.In the large space of consciousness, all kinds of field shadows are constantlyinterlaced with the inner consciousness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surface looks completely disorderly, but after the end of the reading, these scenes are like the superposition color of the oil painting layer after layer, showing a rich and bright level.The most impressive one was the daughter of the family, Katie.Although the whole book does not separate chapters from her perspective, sh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ctions of every character.The elder son, Quentin, desperately embraced the so-called old tradition in the south, because Katie's romantic nature, love and hate, grief and indignation drowned suicide.Mrs.komp was a selfish and cold “patient”.She must be concerned only with herself.She never forgot the identity of the southern lady, dragged the whole family, and accelerated the decline of the Compson family.Katie lived in the repressed darkness, free from the bondage of the “boudoir”, but walked over the head, was dissolute, was pregnant with the boys, and married another man.But she could not escape the discarded fate.Poor is the private girl, also called Quentin.Ridiculous parents did not ask her advice, gave birth to her, pain and sorrow was doomed to accompany her life.After the disillusionment, as the article says, “born in pain, grew up in the pain of disease, and died in decay.”【The Sound and the Fury喧哗与骚动英语读后感】相关文章:1.小学作文雨声The Sound of the Rain2.《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550字3.喧哗与骚动的诗歌4.英语作文读后感5.《活着》英语读后感6.英语红字读后感7.《飘》英语读后感8.英语故事读后感9.刮痧英语读后感第二篇:《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我竟未曾有闻,井底之蛙,浅陋立显。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是一本让人深感震撼的书。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喧哗与骚动的社会,让人不禁感叹现实世界的复杂和混乱。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困境。
他描述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却也揭示了其中隐藏的种种阴暗面和不公平现象。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择手段,各种欺诈和勾心斗角层出不穷,让人感到心寒。
同时,书中也展现了一些人物的坚强和勇敢。
他们在这个充满喧哗与骚动的社会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动摇。
他们的坚守和勇气让人感到敬佩,也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通过阅读《喧哗与骚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复杂和残酷。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也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努力守护的东西。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现实,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人。
总之,这本书让我对现实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这个充满喧哗与骚动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守护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范文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小说,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喧哗与骚动。
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繁忙与焦虑,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迷茫。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生动地描绘了现代社会中的喧嚣与浮躁。
人们在追逐物质和金钱的同时,却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和情感的表达。
他们被社会的压力和竞争所困扰,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状态。
同时,小说也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内心的骚动与挣扎。
主人公在追求成功和名利的过程中,内心不断地受到挣扎和煎熬。
他面对着道德和利益的选择,内心陷入了痛苦和纠结之中。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让人深刻地反思了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和道德。
通过《喧哗与骚动》,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的喧嚣与浮躁,也可以深入地了解人们内心的骚动与挣扎。
这部小说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喧哗与骚动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净,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看《喧哗与骚动》著名小说的观后感
看《喧哗与骚动》著名小说的观后感看《喧哗与骚动》著名小说的观后感1喧哗与骚动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班吉的角度来写的,班吉是凯蒂的小弟弟,他是个先天性白痴。
一九二八年,他三十三岁了,但是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小孩。
他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和印象,而且还分不清它们的先后,过去的事与当前的事都一起涌现在他的脑海里。
所以,在他的叙事当中,常常是混乱的,叙事到一件事的时候,又会因为当中的一些事物,联想起另一件事。
如果没有译者的注解,我还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事。
但我还好奇,译者又是怎么知道班吉讲的就是那件事,我即使联系上下文也看不出。
看来,我的智力水平真的是很低啊。
但通过班吉的讲叙,我还是可以了解到,班吉对姐姐凯蒂有很深的感情。
第二部分是从康普生家族的长子昆丁的角度来叙事的。
他是一个哈佛高材生,但他能上哈佛是因为家里买了一块很大的地的缘故,也就是说,他能进哈佛,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商,而是金钱。
刚开始看这部分的时候,还有点纳闷,昆丁虽没有高智商,但他的脑子应该比班吉好很多吧。
为什么他的讲叙也这么不正常吗?后来,看了一些评论,知道昆丁在讲这段的时候,精神也处于极度的亢奋之中,因为他在考虑自杀的事情。
想想也对,一个要自杀的人,他的精神也正常不到哪里去。
从他的讲叙中,我发现昆丁其实很善良,他给一个吉普赛女孩食物吃,又送她回家。
后来虽然被她家人误以为是昆丁要拐卖这个小女孩,但他也没有为他的这些善行辩解几句。
他也非常的爱他的妹妹,凯蒂失身后,他也要决定跟她的男人决斗。
虽然他跟那个男人最终没有决斗,但他因为由于对那个男人因对凯蒂的侮辱的愤恨而产生的勇气,还是很容易看出他对凯蒂非常的在乎。
但我不明白,他在乎凯蒂的到底是她本身呢?还是她的贞洁?如果真的爱凯蒂,应该在凯蒂失身后,更加的关心、安慰她。
而不是选择自杀,在地狱里与她相遇。
也许,这就是一个要选择自杀的人的逻辑吧,看完这本书后,虽然不太明白其中的一些意思,但还是有点庆幸:我之所以看不懂,是因为我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正常人的逻辑要明白晓得一个非正常人的思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有感作文《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之作,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代表作,作家倾注了许多心血,也是他最钟情的作品。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有感作文,欢迎大家阅读!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有感作文福克纳不是一个能让所有人喜欢的作家,单单是对于时间线的解构已经险些让初读者崩溃;也不是所有人喜欢用非理性的叙述手法去描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本身。
加之在意识飘荡的过程中,作者喜好将所有的标点抹去,或是将处在思维间断点的两句话拼凑在一起,长句复合句充斥在文本中,尽管结构精巧,用词精妙,却无法抓住部分读者的心。
但是我仍想推荐福克纳的这本《喧哗与骚动》,希望有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字流动在不断变换的时间和空间之上的美感,更多的了解到那个文学上著名的虚构地点——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世界。
意识流流并非流派,而是Streasdfsm,在文学上指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
有两大特征:一、时空和记忆场景切换的频繁与无序;二、所有流程都由当下的某种感觉和事物触动。
线性与非线性简单来说,数学上一次函数是线性的,其余的都称得上非线性的;而叙事的线性与非线性则看是否打乱了故事原有的时间顺序,形成一种非直线性的时间轴。
坦言说没有读懂《喧哗与骚动》。
想要写这篇半读后感半安利的初衷是想要尝试表达对意识流由衷的赞美:它强调破坏线性,放弃解释某个事件突然出现的原因,注重偶然性和非理性的个人体验一一是的,意识流本身便就带着非理性的倾向,将过去反复跳跃穿插在在现在的时间线上中,克服自然构建的绝对的线性时间概念,而尝试构建属于自己的时间法则。
每一个局部都是杂乱无章的碎片,而拼成后整体却成了华丽的画卷。
这让我想起了卡尔维诺所说的,支撑桥梁的并非这块或者那块石头,而是由石块形成的桥拱支撑的;但是脱离了石头桥拱便不复存在。
碎片感在第一个主时间篇章上显得尤为强烈;这是由于第一部分是以康普生家族的小儿子班吉明,一个年满33岁,却只有3岁智商的已去势之人为主视角讲述的。
在初读时,很容易迷失在这座时间“迷宫”里。
一座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小屋,炉壁里闪烁着的火光,班吉明姐姐Casdfsddy身上散发出的雨后树叶的清香,就能让时间线不断的在1898年到1928年之间随着班吉明所闻所见所想而发生着频繁的跳跃。
上一句还在1928年的高尔夫球场上,下一句便已经来到1898年班吉明外婆去世的夜晚,而在读者还未反应过来时,时间线又逃回了原来的时间点或是下一个未知的时间线上去。
第一遍读时,最好别去阅读译者出于好意所写的几百个注释,那样极度败坏阅读体验,而缕清时间线和各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件,反而也是极具趣味的。
说第一篇章以班吉明的视角来写是相当高明的,是因为从字面上来讲,恰巧是与标题高度契合的:标题名来自莎士比亚的名篇《麦克白》的台词:“人生就像是一篇荒唐的故事,由白痴讲述,充满着喧哗与骚动,没有任何意义。
”班吉明的病态,恰是体现了人类意识流动的极端化的状态:读后感这一部分的叙述完全遵循了白痴的感知方式,呈现出白痴特有的逻辑与秩序,“混乱不堪”。
而第二部分,在班吉明哥哥昆汀主视角下,文字明显的开始灵动起来,之前第一部分的混沌和迟缓之感一扫而空——这也是我最为喜爱的一部分,意识流的某种“恶意”开始显现——如果说第一部分频繁而无显著标志的时间跳跃让人头疼的话,第二部分是另一种形式的“信马由缰”。
第一次与其遭遇是让人懵逼的:行文至某处,只知道进入了昆汀的某种回忆中,而伴随回忆的是标点符号的消失——整夜纸标点符号集体罢工,只剩下依稀可辨的长短句,初读不习惯,但是坚持读下去却有种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快感,仿佛自己也跟随昆汀肆意飘荡在回忆的长河中,昆汀在与Casdfsddy吵架,父亲的沉默和他母亲用樟脑浸过的纸巾捂鼻,康普生先生激烈的说着“每一个人是他自己道德观念的仲裁者”希望以此来劝告昆汀勿要陷入无端的臆想,盐碱地里没有发现死人,空箱子是发出空隆空隆声音的棺柩。
完全习惯这样汪洋恣肆的叙述手法后,或许你也会觉得它差不多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言文断句吧。
福克纳认为,现代人的通病在于理性有余而感情不足。
这样的非理性的情感的宣泄与迸发,刚好是意识流带给我最深刻的体验了。
至于书名中“喧哗”与“骚动”究竟代表了什么,康普生家族究竟是如何在黑奴制下一步步凋零,“时间”这一究极哲学问题能在这本书中得以如何的诠释,就交给去翻开这本书的读者你了。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400字《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之作,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代表作,作家倾注了许多心血,也是他最钟情的作品。
小说书名取自于莎士比亚《麦克白》的第五幕第五场,在这一场中,主人公有一大段独白:“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麦克自在梦想破灭、家破人亡时所流露出的绝望、虚无的情绪,与处于没落、解体中的美国南方子弟的心绪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人生如演戏,世界是荒漠”的创作思想。
《喧哗与骚动》通过对康普生家庭成员的遭遇变故和日趋颓唐的精神世界的描写,反映了美国南方庄园主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和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沦丧覆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进行了批驳。
《喧哗与骚动》的创作以美国南方大地为根基,表现了南方新旧体制交替转换过程中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作品最富有光彩的部分是对人物内心的体验与描摹,揭示出身处困境的人的痛苦与不安、将对南方历史的追溯、反思与人物的失落、沉沦、挣扎一一融人作品之中,使作品多义朦胧、深远。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是福克纳艺术创作的一大特点。
有评论家指出:“他是人的内心活动的挖掘者和表现者,他虽然也描绘了一些社会状况和人物的外在行动,但是他最擅长并成为自己艺术特色的还是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在许多情况下,他是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塑造人物与表现时代的。
”人的内心世界是神秘莫测、瞬息万变的,《喧哗与骚动》在表现这方面内容时显示出了高超的技巧。
在前三章里,作者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真实,展示人的感受、情绪、联想等种种意识流动的痕迹,尤其是对人物的异化人性、病态心理、扭曲性格予以了充分的展示。
班吉的基于精神疾患产生的混沌、错乱的痴呆型意识流,精神濒临崩溃的昆丁自杀前产生的理性色彩与绝望情绪交织的情意型意识流,满怀功利心的杰生冷静又偏执的理性意识流以立体交叉的复合方式呈现出来,多层次、多角度的意识彼此映衬、相互交融,形成了从直觉虚幻到理性明晰的全方位意识形态,使作品具备了无穷的张力。
福克纳是一个善于运用神话原型的作家,他总是“试图在集希腊一罗马,希伯来一基督教因素之大成的人类神话和现代历史之间建立一种普性的关系”。
《喧哗与骚动》是他运用神话的一个范例。
他以基督受难周的事件为原型,为小说安排了一个对应的神话结构,使小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意义。
小说中1928年的三个日期,正是那一年的基督受难日、复活节前和复活节,昆丁自杀的1910年6月2日则是圣体节的第八天。
因此,康普生家的历史便与基督受难的历史产生了关联,增添了作品寓意的普遍性和深刻性。
每一章里都有与基督经历大致平行的内容,基督的圣洁、庄严正好反衬出了康普生们的卑微、萎靡,他们违背了基督临终时对门徒的告诫:“你们要彼此相爱。
”爱的匮乏使家庭分崩离析,使他们陷入困境,耶稣基督的受难、复活拯救了人类,康普生们却走向了毁灭,反讽意味不言而喻。
此外,夏娃的堕落引发了人类的灾难,凯蒂的堕落则导致了康普生家的覆亡;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与昆丁和凯蒂乱伦式的爱是对应的;小昆丁私奔出逃的情景与耶稣复活的场面是相似的……这些神话原型的运用更有利于表现南方社会的历历史命运和人类的精神危机,并将作品主题升华到探讨人类命运的高度,使作品从平凡、浅近走向了超越与永恒。
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有感自古以来时间总是不停地迷惑一代又一代人,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人们对时间的体验和认知总是会直接或间接地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背后隐含着不同人对自己人生的心理思考与理性规划。
仔细想想,时间概念是人类所独有的,作为一种工具的存在,它并不体现自然界的特征,那人们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自己消遣了自己。
最初接触《喧哗与骚动》大概是在初三,当时的我懵懵懂懂地翻开了它,却在略读了几页之后烦躁地抛弃了它。
现在回想,那时候,我肯定是被那跨越式的时间空间转换的叙述风格给弄晕了,而没能用心去体味感受那本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一个家庭的无奈与绝望。
在我潜意识里读小说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并融入其想象世界里。
但若作者有意打散时间序列而使全文思路摸不清,理不楚,那真的是会让人顶着一头雾水而倍感混乱无助,特别是在一个人承受着某种压力需要寻找精神慰藉的时候。
某天翻动书堆,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这本曾经被我遗忘的书。
我突然间感到一阵熟悉的呼唤,于是我捧起了它,正式开始了我的福克纳之旅。
我想起了我第一次读它时的浮躁,于是这次我只是静静地读下去,静静地去体会他所要叙述的故事。
怀着一种平静的心态,不去试图完全理解它,不去试图理清作者谜一样的思路,而倾向于随性地整体感知,不知不觉我似乎已喜欢上了这部小说。
其实读这本书根本就没有必要去纠结那让人一头雾水的场景转换,因为那根本不是重点。
我喜欢书中散发着的哲理性思考,而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昆丁部分的时间哲学。
昆丁的父亲堪称一个深刻的哲学家,他告诉昆丁,时间是人类永远无法征服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征服时间完全是没有意义的愚蠢行为,而自以为是的征服,往往只是哲人与傻子的一种幻想而已。
的确,我们是永远存在于时间的漩涡之中,我们永远也无法超越时间和摆脱时间。
生存于世的苦难折磨,也许那都是时间漩涡里的衍生物,我们既然摆脱不了时间,那就意味着人的一生承载了所有不幸的总和,时间作为一个空间的存在,主宰者所有人的不幸。
表是人类创造的用以掌握时间的工具。
而在昆丁的父亲眼里,“经常猜测一片人为的刻度盘上几根机械指针的位置,这是心智有毛病的现象”。
说的真绝,可又何尝不是呢?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时间,而不是将时间当做一种机械化的记录形式。
我想到了昆丁毁表的那一幕,我想到了他的过去,他的大学,它自杀的那个早晨,表的滴答声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折磨,他本能地抗拒,而不愿神经质地被束缚。
摔破后的表还在滴答滴答的走,即使没有表针。
也许这象征着人永远是没法终止时间的,我们能终止的,实际上只能是时间的刻度。
表的滴答声不停,作为一个无法逃避的无形的存在,它伴随着昆丁的一生,也将其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当昆丁离开钟表店的那一刹那,面对着橱窗里标示着不同时间的各式钟表,他想到了父亲说过,“钟表杀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