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20高中语文教师论文 论《围城》方鸿渐的双重人格
方鸿渐————《围城》人物形象分析论文分享
方鸿渐————《围城》人物形象分析论文分享方鸿渐 ------------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提要,本文卞要从文化视角、象征卞义手法两个角度,从方鸿渐作为社会人、知识分子、漫漫人生中的普通一员三个方而来重读这个形象。
从而读出这一形象的深刻、多义。
关键词,化审视象征卞义手法人生困境围城《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学贯中西,是个典型的学者型作家,在他的《谈艺录》、《管锥篇》中均体现了他对文化、知识以及文化人、知识分了的独到认识,根据他的这些理论著述,我们可以重新来解读方鸿渐这个形象,这样,我们就会得出不同于前人的认识,甚而会有更合理、更深层的理解,也就更觉这个形象耐人寻味。
作者从中西文化审视的角度,运用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把主人公方鸿渐置放到富有多层意蕴的人生境遇中去塑造,因而使得这个形象具有了耐读性和多义性探刻性。
首先,从社会批判(讽刺)这个角度来看,书中所涉及到的社会世相都是钱钟书留学归来亲历的,“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
”自然,他会用他学者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社会。
在作品中,作者借主人公方鸿渐的行踪写尽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世相。
国外学界的弊端;回国途中邮船上的留学生们热衷丁•麻将牌的精神状态;回国后,始终如一的社会世俗,可笑的婚姻观,老式的家庭,迂腐可笑的父亲,言必嵌英文的张家,就业、人才体制的混乱无序,脏污不堪的餐饮、旅店,拥挤没有秩序的交通,尔虞我诈、互相猜疑、拉邦结派的高等学府,人浮于世的报馆,互相攀比的亲情、骄横的大兵,令人慌乱的战争等等,凡方鸿渐所到之处,均被作者那令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的讽刺笔法所摄,这一切构成了方鸿渐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生存环境,身处这样的社会,一个凡人自然显得无能也无用,因为:他无依无靠,既没有资深的家庭、亲朋作后盾又没有子1 ‘么谋生的本领;他手足无措,既不能用西方的文明来规范这个社会,又不甘心溶入这个社会,真可谓一无所有一无所能,仅有的一张可以骄人的文凭还是哄骗来的,更何况,他还有做人的尊严,对此讳莫如深,哪还能用它来谋生、立世。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 论《围城》方鸿渐的双重人格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高中语文教师论文论《围城》方鸿渐的双重人格摘要:《围城》中方鸿渐认真而又玩世,正值而又脆弱的双重人格典型的反映了旧中国知识分子懦弱、虚荣、自私、功利的劣根性。
论文从方鸿渐双重人格的成因、表现、作者的特殊寄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思考了方鸿渐双重人格的当代启示。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双重人格;成因;表现;意图;启示中国是个历经坎坷的文明古国,这使得很多中国人面对着不堪回首的晚清炮火常常泪湿满襟,轰鸣的炮火声惊醒了闭关自守中的国人的天朝上国美梦,从此开始的近百年的屈辱沉沦,始终像一块黏在血痂上的纱布,一揭便是撕心裂肺的疼痛,不揭又有碍观瞻,所以聪明的中国人迫切的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各个领域使老外认同乃至可以超越外国人而来粉饰那块丑陋的绷带,所以这种近乎病态的自尊导致了后来很多有趣的现象,就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一般,经过“墙内开花墙外香”后,原本无人问津的香味漂洋过海飘回后便馥郁了很多迷醉了一大批自尊心强的国人,因为他们可以沾沾自喜的说:“瞧见没,MADE IN CHINA,我们中国人不比老外差”,而本文要讲的《围城》亦是如此,自从1980该书突然华丽的从海外载誉而归时,人们纷纷忘记了当初对其的冷淡,再加上当时的电视剧的成功,使得《围城》一下五年重印四次,成了妇孺皆知的名著,一时间,《围城》盛誉空前洛阳纸贵,甚至于夏志清先生亦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这样评价《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1]《围城》一书是在1944年到1946年间,正如《围城<序>》中说的经过这“两年的忧世伤生”[2],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昆仑”的钱锺书先生在兼顾创作《谈艺录》“书癖钻窗蜂为出,诗情绕树鹊难安”[3]的心境下,从其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大方、熟悉的社会阶层中取材,创作的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
几十年来,人们争相阅读,不断的研讨、探究,无论是围城的思想包含的哲学意蕴,还是从内容中透露的现实观、婚姻观以及女性命运等等,还有写作中大量修辞手法的新颖奇特的运用,以及那用诗人的神经来感受,用哲学家的头脑来思索,在事实之外配上一连串思想沉潜、寄慨深远的哲理议论,“学人之小说”[4]理胜于情等等,无不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同时它被译为英、法、德、日、俄六种文字,并被誉为“新儒林外史”[5]。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性格特点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性格特点语文教育专业08级1班 黄金燕摘 要:钱钟书以高超的讽刺艺术魅力解析了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的生活现状,成功塑造了方鸿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自身性格的缺点是造成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生活、婚姻、事业上无不遭遇挫折,更深层次的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及其悲剧命运。
关键词:方鸿渐;性格特点;小人物;伪君子;懦弱者;老舍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
”[1]从《围城》整部小说的叙述来看,虽然是用第三人称,方鸿渐也只是被叙述人物中的一个,但叙述者经常采纳、吸收方鸿渐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和审视别人,使他的性格、思想价值、观念,渗透在全书的各种场合。
[2]方鸿渐是《围城》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他的多重性格特点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悲剧命运是性格缺陷造成的。
作家章明说过:“这个人,不论是在学业上,在家庭上,在社会上,他几乎没有一个有亮点的地方,他陷入了一种悖论,一种荒唐的陷阱里边。
”[3] 本文主要分析了方鸿渐的多重性格特点。
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小人物 钱钟书在《围城》中所刻画方鸿渐的形象是一个外表风光,实质却一团糟的小人物。
方鸿渐一登场,正好是留学归来受到人们追逐的时候,像个大人物似的。
但在他出国留学 “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古文、西藏文或梵文。
四年中,他换了三所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1他把留学完全是不当一回事的,如书上第三章写到他对唐小姐说的话:留了学了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痘出过了我们就把出痘这一会事忘了,留过学的人也应该把留学这事忘了。
○2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是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了地面,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拼命追忆,只像把筛子去盛水。
论文-《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分校(站、点):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稿日期;目录写作提纲··························································⑵内容提要··························································⑶关键词····························································⑶正文······························································⑶一、人物性格悲剧··················································⑶㈠他不求进取,游游荡荡··········································⑷㈡他毫无主见,善于妥协··········································⑸㈢他缺乏勇气,爱慕虚荣··········································⑹二、人物悲剧根源··················································⑺三、人物与社会意义·················································⑼参考文献··························································⑽写作提纲△引言作品精彩的人物形象刻画与写作背景。
论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物形象与悲剧性格
论《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物形象与悲剧性格悲剧性格一、关于方鸿渐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作为《围城》一书中的正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墙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渐鸿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
”;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
”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
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作者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地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
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
至于用“过渡色彩”来模模糊糊地概括方鸿渐,就更不能准确评价这一艺术形象了。
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倾注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准确地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解读作品主旨的关键,对人物形象的定位要忠实于小说的文本,而不能先入为主式地在作品中寻找证据,研究小说中的人物贯穿全篇的基本活动内容是必要的。
就让我们随着方鸿渐的经历走入《围城》吧。
首先方鸿渐是名副其实的失败者。
在西学东渐、出国镀金成为时尚的驱动下,这位出身于封建世家的方鸿渐抱着好奇、游历与获取功名的想法走出了国门。
然而,他在国外并无任何专长,几年中换了好几个学校,最后从爱尔兰人手中骗了一张假博士文凭。
正当日寇的侵略日渐深入内地之时,他怀揣着这张假文凭坐船回到了“外患内乱”的祖国。
方鸿渐——《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毕业论文
方鸿渐——《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首先本文给方鸿渐定性,他是位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的人,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由于他的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和幼稚,他被鲍小姐引诱然后抛弃,被苏文纨羁绊然后报复,被孙柔嘉诓骗,然后驾奴,饱尝感情的折磨,其次,好心买假文凭,在事业上屡遭同事暗算,卷进各种莫名其妙的派系斗争和扯不清的恩怨纠葛中,饱受炎凉世态的折磨,这就是方鸿渐形象所凝结的人生思考。
[关键词]软弱,尴尬,空虚《围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以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和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根源及透辟的现实主义魅力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人生感受,它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一、人物经历《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这位江南的绅士之子,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因为学不了他们家乡很看重的土木工程,于是转到社会学系,最后又转到中国文学系而勉强毕业。
由于一个偶然因素的出现(未来仗人的帮助)便毫心理准备地走上了留学之路,学中文的人出洋“深造”不免有些滑稽,但是他“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也不访《永乐大典》,也找不到太平天国的文献,四年中先后在伦敦、巴黎、柏林读了三所大学。
随便听了几门功课,兴趣甚广但心得全无,除了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有,临回国时,在父亲和丈人的威逼之下,为了搪塞才挖空心思的买了“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
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受个性解放新思想的影响,萌生对自主爱情的向往,于是大着胆子给父亲写信要求解除包办婚姻,最终被浇了一桶冷水,在与鲍小姐的调情,苏纹纨的应酬中,渐觉到“女朋友”和“情人”的不同,当遇到“摩登社会里那桩罕物——唐晓芙”时,他真正坠入了爱河但他俩处于萌芽状态的爱情却在苏纹纨的无情报复下夭折了。
毕业论文:论《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论《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论《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摘要】《围城》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小说,其作者钱钟书先生被誉为“20 世纪最伟大的学者”、“文化昆仑”。
然而在这部广受赞誉的作品中,作家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的女性人物形象,从对他们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于不同女性人物的态度。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知识分子女性《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大学者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
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十分推崇这部小说,盛誉“《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此书博大精深,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其中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示了文中性格分明的女性知识分子独像;也通过以点带面,夹叙夹议的手法,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女性群像。
本文拟从先分析文章中知识分子的女性独像,后分析作者在此书中的女性观为脉络,试图从这个角度出发,帮助我们对钱钟书的思想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理解。
一、女性独像《围城》中的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等女性知识分子的起名用典,钱钟书一方面“网罗理董,律求全征献”,另一方面又达至“意解圆足而免于偏枯”,煞费苦心地隐含了她们的吉凶祸福,一如《红楼梦》之中的“十二钗判词”。
苏文纵之名可引谢惠连的《雪赋》:“凭云升降,从风飘零,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此诗正注释苏文纵在小说中的际遇,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却沦落到先与方鸿渐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游戏,待理想破碎,容颜渐老时草草下嫁,及至为人妇时,又诱惑赵辛嵋与之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
她工于心计,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人之间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赏玩味并从中得到所谓爱情的满足。
伪洁与易染使她追求的女性新生活注定是媚俗的。
唐晓芙之名,大约来自《楚辞·九歌》。
诗中“湘君”一节唱道:“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
《方鸿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方鸿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方鸿渐,钱钟书一九四六年问世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主人公。
围城论文
“围城”中的方鸿渐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写在婚姻、爱情、事业围城里的方鸿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来了解这一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形象,使之更立体化,并对其的内在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透过那个年代的方鸿渐所处的围城来看我们这个年代所处的围城。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不同年代的让人《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上的一部奇书,以无与伦比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讽刺手法抨击了当时社会怯懦人格的根源及通透的“现实主义”魅力,也因此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围城》作为钱钟书的代表作,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人生感受,它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尤其是主人公都有其自身的存在的艺术价值,他们充分地展现了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对书中主人公方鸿渐有进一步的研究以至于更充分地领会到这本书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内容。
一、爱情之围城方鸿渐出生于江南的乡绅家庭中,这位江南的绅士之子,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因为学不了他们家乡很看重的土木工程,于是转到社会学系,最后又转到中国文学系而勉强地毕业。
由于一个未来丈人的帮忙这一个偶然的因素便毫无心理准备地走上了留洋之路。
在外国留学期间受个性解放新思潮的影响,萌生对自主爱情的向往,大着胆子给父亲写信要求解除包办婚姻的传统,在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最终造就了方鸿渐这样一个“心理畸形儿”,注定有着不寻常的人生和爱情。
在方鸿渐的高中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方鸿渐就由家里做主与上海一家银行周经理的女儿订婚,说是订婚,来那个人却是素未谋面并不相识的,出于此,方鸿渐经过一场强烈的思想斗争终于鼓起勇气写了一封退婚的信给父亲,结果却不尽人意,父亲责骂他丧心不孝,见异思迁。
后来,也许是上天可怜方鸿渐,他那未曾谋面的未婚妻因感染伤寒病去世了,可是方鸿渐却并不为此感到伤感难过,也让他的老丈人很不是滋味,这是方鸿渐第一次无果的爱情,可以说从一开始他的感情生活就不是顺利的。
在留学回国的船上,方鸿渐与一位有未婚夫的鲍小姐纠缠在了一起,两人在船上度过了一段激情的时光,可是到香港上岸后的鲍小姐对方鸿渐的视若无睹令方鸿渐很是愤怒,一气之下竟将鲍小姐的发夹摔在地上,对爱情这种男女情感产生了怀疑。
论文-《围城市》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论文-《围城市》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引言《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现代小说,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个性特点。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浅析。
方鸿渐的背景描述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来自于小城的学者。
他接受了优秀的教育,有着相当的文化底蕴,但却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无法融入社会的困境。
方鸿渐的矛盾性格方鸿渐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格。
一方面,他渴望追求自由和独立,希望摆脱家庭和小城的束缚,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一直在自己的内心中挣扎。
方鸿渐的内心世界方鸿渐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他通过对自我内心的反思和审视,展现了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度思考。
他对人性的探索与矛盾冲突,使他的形象更加复杂和丰满。
方鸿渐的成长历程在小说中,方鸿渐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成长。
他在与人沟通和交往中逐渐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意识到自己的无助和无力。
这一成长过程使他最终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方鸿渐形象的意义方鸿渐的形象在《围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所面对的矛盾和挣扎代表了现代人在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抉择与矛盾。
同时,他的成长也象征着个体在不断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奋斗与成长。
结论通过对《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的浅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矛盾性格和丰富内心世界,以及他的成长历程和象征意义。
方鸿渐的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对当代人内心世界和社会困境的一种呈现和思考。
徘徊中挣扎,矛盾中沉浮——论《围城》中方鸿渐的“矛盾人格”对小说的影响
论坛徘徊中挣扎,矛盾中沉浮———论《围城》中方鸿渐的“矛盾人格”对小说的影响文/张忆资李梅摘要:《围城》以主人公方鸿渐在进出围城时心里的挣扎,在社会泥沼中的浮沉为主线,描绘了一批生活在“人生边上”的知识分子们的生活。
方鸿渐的“矛盾人格”,是他被困在一个又一个围城中的原因。
他的“不讨厌,却全无用处”,他性格的矛盾,恰好体现了“围城”的内涵,也恰是当时知识分子面貌的反映。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矛盾人格知识分子《围城》是一部极具现实讽刺意义的长篇小说,其主要通过描写方鸿渐这一人物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展现出来的一系列事件,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当代知识分子拥有的灵魂清晰展示出来,在书中主要描述的是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文化人的形象,通过这些知识分子,构成了一座“围城”,他们在“进出围城”中挣扎,纠结,徘徊。
作为他们之中的一员的方鸿渐,在这漩涡中该何去何从呢?一、“矛盾性格”的呈现———知识分子的沉浮(一)归国初期体现的对理想的坚持与放弃知识分子们内心都怀揣着对理想的追求,即使是在国外花天酒地,不专心于学业,坐船,时,还是“天涯相遇,一见如故,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1]。
他们对理想有热枕,却在现实中总是和理想有一定差距,对于理想,是坚持,还是放弃?他们自己心中没有定论,只得在生活浪潮中沉浮。
书中以方鸿渐的爱情为喻,描述了知识分子在理想上的迷茫。
在遇到鲍小姐时,方鸿渐首先被鲍小姐的肉体所惊艳,但“他只觉得自己要鲍小姐,并不爱她”。
于他而言,鲍小姐轻浮、放荡,容易接近,他们之间的“游戏”,本身就是荒唐的,只是两个人互相玩弄,填补着彼此旅途的空虚罢了。
鲍小姐比喻的,大概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某些无法摆上台面的,仅仅为了享乐而树立的“理想”,有些甚至不配被称为理想的“欲望”吧。
在轮船上邂逅苏小姐,面对苏小姐的示好,方鸿渐的心情无比复杂。
一方面觉得苏文纨是“理想的女朋友”,要头脑有头脑,要身份有身份,但自己却也不爱她。
从方鸿渐性格看“围城”论文
从方鸿渐的性格看“围城”作者简介:汪涛,男,34岁,广水市育才高中中学一级教师,团委书记。
【摘要】方鸿渐所处社会关系复杂,所接受的历史传统和所受的教育多样,实践活动丰富,就决定了方鸿渐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方鸿渐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关键词】诗词;个性化;阅读【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11-0018-02杨义先生评论《阿q正传》时说,阿q的身上“存在一种内在的膨胀力,它能够将个人性格膨胀成为时代性格,将个人命运膨胀成民族命运”。
在《围城》中,方鸿渐的身上也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内在的膨胀力,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那个时代的影子。
方鸿渐所处社会关系复杂,所接受的历史传统和所受的教育多样,实践活动丰富,就决定了方鸿渐性格的复杂性。
首先,他生性怯懦,缺乏勇气。
在上大学时,他“看到人家一对对谈情说爱,好不眼红”。
壮着胆写信给家里,对包办的婚姻“要求解约”,信中写到:“每揽镜自照,神寒形削,清癯非寿者相。
窃恐我躬不阅,周女士或将贻误终身。
尚望大人垂体下情,善为解铃,毋小不忍而成终天之恨。
”他父亲来信骂他:“汝非妇人女子,何需置镜”,并以“停止寄款”,命他“休学回家”,与弟弟同时结婚时。
方鸿渐“吓矮了半截”,忙写回信解释:“镜子是同室学生的”,“这几天吃美国鱼肝油丸,德国维他命片,身体精神好转,脸也丰满了起来”。
从此方鸿渐死心踏地,不敢妄想。
留学归来后,方鸿渐并不爱苏文纨,可是他“迫于苏小姐的恩威并施,还不得不常向苏家走动”。
“他只等机会向她声明并不爱她,恨自己心太软,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
“他每到苏家一次,出来就懊悔这次多去了,话又多说了”。
他渐渐明白自己是西洋人所谓“道义上的懦夫”,当苏文纨说,“我也不让你和元朗见面,免得冲突”,方鸿渐本想说,“其实全没关系”,可是在苏文纨抚爱的目光下,他的话却不能出口。
方鸿渐到湖南任教,又接连受到老奸巨滑的校长的欺骗,卑劣无聊的同事的暗算。
浅析“围城”内外复杂的两性关系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浅析“围城”内外复杂的两性关系摘要长篇小说《围城》以留法回国的青年学生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上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
从1947年出版至今,无论是在语言运用、人物设计还是主题意蕴、艺术手法都得到了国内外读者、学者、评论家的高度肯定。
但在小说中,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两性关系,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本文将从《围城》中两性关系下的人物性格入手,探讨“围城”内外复杂的两性关系。
关键词围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两性关系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叙述了以留法学生方鸿渐为中心的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学习、生活、工作、交际以及情感、婚姻等方面的故事,小说自1947年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先后被译成英、德、俄、日、法等十多种语言的版本在国外发行,在国内外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可以“与《镜花缘》等古典名著同垂不朽”。
[1]随着九十年代“钱学”的正式形成,近年来出现了“钱学”热,《围城》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学者都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对“围城”进行了深刻、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尤其是对其主题意韵、讽刺艺术、人物形象的论述,使人们对“围城”在社会、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读完《围城》,更多的令人思考的,给人感触最深的还应是两性之间的情感“围城”,《围城》中的男男女女之间,无论是有形的、无形的关系,还是真实的、虚假的关系,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仔细品味,会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
一、《围城》中两性生存背景的整体认识和感知(一)、“围城”中两性生存的时代、社会背景。
《围城》所描写的是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中国新旧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生)头脑中,既有封建思想的保守部分:“三纲、五常”、婚姻包办,同时也遭受着西方思想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浅析《围城》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浅析《围城》方鸿渐的围城人生摘要: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意蕴深厚、耐人寻味的小说。
他所描写的是一批生活在"人生边上"的非主流社会的上层知识分子。
小说以方鸿渐的爱情、事业、婚姻、家庭等人生经历演绎了"围城"这一意象,表现了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流、撞击后的畸形社会特征, 着重剖析了这些知识分子个性与道德方面的弱点,并从中反映出一个行将崩溃的病态社会的真相,透视了在社会人生重压下主人公的精神受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表达了作者对整个旧时代生活的讽刺和感伤,寓示出人生处处是围城的哲理内涵。
关键词:精神围城;性格矛盾;欲望幻想;会说不会做《围城》这本书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的作者是民国时期的才子钱钟书。
值得一提的是钱老并非是学霸,在他报考清华大学的时候只考了15分,全靠文科拉分,要是钱老参加我们现在的高考估计早就落榜回老家耕田了吧。
所幸钱老学生就算偏科也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才有我们现在看到这本《围城》而非“老家耕田回忆录”。
钱老和民国时期的文人相比也许并不算有名但也有他独特的风格,不似鲁迅那样忧国忧民针砭时弊,也不像徐志摩那样花前月下浪漫文艺,却也总是妙语连珠幽默风趣,让读者忍俊不禁的同时也百感交集。
《围城》写的是一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留洋回国的男女学生,在婚恋的围城里冲进去又逃出来,逃出来又冲进去。
但是,他们在复杂的婚恋角逐中,却又陷入了命运浮沉的人生的围城中,不得不在生活职业的角逐中勾心斗角,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大围城”的禁锢中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慑人心魄的心灵的角逐。
从而更深地陷入了“灵魂跌宕”的精神的围城。
这重重叠叠的围城编织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现实。
这些男女学生中最为典型的奔波于围城内外的应是男主人公方鸿渐。
他是一个并不高大也不渺小的普通的读书人。
他不同于其他小说中的主人公,要么善良要么丑恶,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
他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主要的生活是在学校度过的,由于涉世未深,他的性格中又有正直的乃至天真的一面。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目录引言.......................................................................................... (1)一、多元化的幽默讽刺……………………………………………………… … 1(一)对人物出场的形象进行刻意的讽刺。
…………………………………… 1(二)从人物语言描写上进行幽默讽刺………………………………………… 2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3(一) 借鉴描写技巧,深入分析心理。
………………………………………… 3(二) 透视人物言行,探索内心世界………………………………………… 4(三) 描写人物虚荣心,揭示人性特征……………………………………………… 5三、新颖独特的比喻手法……………………………………………………… 5(一)比喻新颖独特……………………………………………………………… 5(二)比喻的趣味性…………………………………………………………… 6(三)比喻形式多样化…………………………………………………………… 6(四)讽刺性比喻的运用…………………………………………………… 6(五)比喻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6四、意寓深远的象征……………………………………………………………… 7(一)婚姻比喻意义的“围城” ………………………………………… 7(二)文化象征意义的“围城” ……………………………………………… 7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9 论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摘要: 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围城》在当今文坛上享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
围城方鸿渐形象分析
《围城》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教师:石再军摘要:《围城》是一部讽刺的文学作品,在此文学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的人物形象,他是位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即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
首先由于他的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和幼稚,他被鲍小姐引诱然后抛弃,被苏文纨羁绊然后报复,被孙柔嘉诓骗,然后驾奴,饱尝感情的折磨,其次,好心买假文凭,在事业上屡遭同事暗算,卷进各种莫名其妙的派系斗争和扯不清的恩怨纠葛中,饱受炎凉世态的折磨,这就是方鸿渐形象所凝结的人生思考。
[关键词] 方鸿渐、性格特点(懦弱、尴尬、无奈)方鸿渐是钱钟书在《围城》里塑造的其中一个人物形象:在《围城》里还有知识分子、有名媛淑女、亦有商贾政客等。
钱先生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
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
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其中方鸿渐的形象是最丰满的一个。
<<围城>>中方鸿渐是个其有复杂性格的人,他上有复杂的思想性格情感生活,一方面他在追求纯真的朴实的爱,讨厌爱情生活中的世俗气。
一方面他胆小怯弱,他的矛盾状态中为爱情几经追求,失爱、再追求,再爱、最后成为情场上的失败者。
方鸿渐复杂的思想性格其次表现在家庭生活上。
一方面,他希望过真诚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一方面,他又软弱无能,摆脱不开旧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
致使刚成立的小家庭陷于破裂的危机。
方鸿渐的思想复杂的思想性格其次表现在事业生活上。
在事业上,方鸿渐虽然有一定的主义感,对生活中的坏现象有着不平的愤怒,也进行挣扎,但有时抱有幻想,,常常屈于环境的压迫总是处于尴尬的境地。
在他身上有着封建次序的绝望.,也有着古老生活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有着20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熏陶,也有着对西洋文化的鄙夷.他当然说不上是英雄。
最新精品作文:从《围城》看社会_1200字作文
从《围城》看社会_1200字从《围城》发表以来,就有好多人对方鸿渐提出不同的看法。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学位是否也是虚构的。
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
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
方鸿渐是有点虚荣的,有点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样有真才实学,也不像韩学愈等人一样完全昧着良心。
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
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
”如果方鸿渐玩世能够彻底点那也好,可是他没有像韩学愈一样将他的假文凭发扬光大。
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
”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
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
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
苏文纨在归国的轮船上就表现出对方的爱慕了。
可是方并没有表达什么。
到后来鸿渐的博士学位闹笑话之时,本来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
苏文纨一点就会破。
苏博士不点破,这摆明白了,是因为爱。
可是方鸿渐还一头栽下去,当起了一个爱慕苏小姐的角色,与赵辛楣争风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这都不无是他自己的错误。
他以为玩世无所谓,但却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与唐小姐本应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闾大学里去。
与孙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后,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抛弃了玩世的态度,如他自己所说:撒谎往往是高兴快乐的流露,也算得一种创造,好比小孩子游戏里的自骗自。
一个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溢,会不把顽强的事实放在眼里,觉得有本领跟现状开玩笑。
《围城》中女人追逐男人的文化论文
《围城》中女人追逐男人的文化论文《围城》中女人追逐男人的文化论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处于客体的位置上,她们是男人欲望的对象,是男人审美的客体,是男人理想的载体。
男人将他们的审美欲望和审美趣味强加给女人,并借助强大的父系文化不让她们开口,不让她们成为她们自己,以使她们混淆自己的身份,以为男人所给她们的形象就是她们自己。
男人们按照自己强烈的征服欲望与猎弱的性心理塑造着女性。
于是乎文学上有了“侍儿扶起娇无力”,有了林黛玉的见花落泪、对月伤心,有了西施的心口痛。
弱不禁风、娇滴滴甚至病态成了男人的审美趣味。
天然的病弱似乎还不足以满足男人强势猎弱心理,于是又利用缠足来制造人为的病态屏弱美。
无怪乎法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西蒙·波伏娃一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石破天惊,道出了女人所有苦难的秘密。
她在她的女性主义名著《第二性》里详细地分析了在强大的父权文化社会里女人所处的被动与边缘地位。
她指出:“女人不是生就成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有决定人类女性有社会的表现形象。
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
”女性的‘温存,‘柔顺’及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观念仅仅是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性构作,而不是由生理特点决定的。
”男人这种审美愿望的达成又是通过剥夺女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来实现的。
他们迫使女性由社会转向家庭、从公共空间转向私人空间,从而使女人在经济上形成对男人的依附。
为了生存,女人必须取悦于男人,必须安于男人指派给她们的角色。
因此所谓的女性美,并不是女人自顾自怜自己设计的,而是按照男人审美期待设计的。
这种状况使女人始终处在了“被看”的位置上。
“为了讨人喜欢,她必须尽力去讨好男人,必须把自己变成客体。
既然女人的身份是由男人确定的,是“被看”与“被审视”,那么容貌的坟好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其意义就特别重大了。
花容月貌、体态风骚成了女人博得男人垂爱的资本。
《围城》中人性的探讨与现代生活的审视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01
目录标题
02
围城中的人 性探讨
03
现代生活的 审视
04
围城中人性 和现代生活 的交织
添加章节标题
围城中的人性探 讨
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唐晓芙:单纯、善良,但有 时过于理想化
孙柔嘉:聪明能干,善于处理 人际关系,但内心自私,追求
物质享受
赵辛楣:聪明机智,善于交 际,但内心虚荣,追求名利
李梅亭:自私自利,虚伪狡 诈,但内心也有善良的一面
人物性格的深刻性
方鸿渐:懦弱、虚 伪、自私,但又不
乏善良和真诚
苏文纨:高傲、虚 荣、自私,但又不
乏聪明和才华
唐晓芙:纯真、善 良、勇敢,但又不
人性的矛盾性:在现代社会 中,人们面临着各种矛盾和 冲突,如工作与家庭、个人
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
现代生活的压力:现代社会的 快节奏和高竞争性,给人们带 来了巨大的压力,如工作压力、 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焦虑的产生:在压力和矛盾的 作用下,人们容易产生焦虑情 绪,如对未来的担忧、对现状
的不满等。
消费主义:追求消费和物质享受
添加 标题
科技主义:追求科技发展和创新
添加 标题Leabharlann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
添加 标题
功利主义:追求功利和成功
添加 标题
环保主义: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
现代生活的困境与出路
01
困境: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和焦 虑
03
困境:物质追求带来的精神空虚和 价值观扭曲
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20高中语文教师论文论《围城》方鸿渐的双重人格摘要:《围城》中方鸿渐认真而又玩世,正值而又脆弱的双重人格典型的反映了旧中国知识分子懦弱、虚荣、自私、功利的劣根性。
论文从方鸿渐双重人格的成因、表现、作者的特殊寄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思考了方鸿渐双重人格的当代启示。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双重人格;成因;表现;意图;启示中国是个历经坎坷的文明古国,这使得很多中国人面对着不堪回首的晚清炮火常常泪湿满襟,轰鸣的炮火声惊醒了闭关自守中的国人的天朝上国美梦,从此开始的近百年的屈辱沉沦,始终像一块黏在血痂上的纱布,一揭便是撕心裂肺的疼痛,不揭又有碍观瞻,所以聪明的中国人迫切的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各个领域使老外认同乃至可以超越外国人而来粉饰那块丑陋的绷带,所以这种近乎病态的自尊导致了后来很多有趣的现象,就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一般,经过“墙内开花墙外香”后,原本无人问津的香味漂洋过海飘回后便馥郁了很多迷醉了一大批自尊心强的国人,因为他们可以沾沾自喜的说:“瞧见没,MADE IN CHINA,我们中国人不比老外差”,而本文要讲的《围城》亦是如此,自从1980该书突然华丽的从海外载誉而归时,人们纷纷忘记了当初对其的冷淡,再加上当时的电视剧的成功,使得《围城》一下五年重印四次,成了妇孺皆知的名著,一时间,《围城》盛誉空前洛阳纸贵,甚至于夏志清先生亦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这样评价《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1]《围城》一书是在1944年到1946年间,正如《围城<序>》中说的经过这“两年的忧世伤生”[2],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昆仑”的钱锺书先生在兼顾创作《谈艺录》“书癖钻窗蜂为出,诗情绕树鹊难安”[3]的心境下,从其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大方、熟悉的社会阶层中取材,创作的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
几十年来,人们争相阅读,不断的研讨、探究,无论是围城的思想包含的哲学意蕴,还是从内容中透露的现实观、婚姻观以及女性命运等等,还有写作中大量修辞手法的新颖奇特的运用,以及那用诗人的神经来感受,用哲学家的头脑来思索,在事实之外配上一连串思想沉潜、寄慨深远的哲理议论,“学人之小说”[4]理胜于情等等,无不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同时它被译为英、法、德、日、俄六种文字,并被誉为“新儒林外史”[5]。
然而《围城》一书,特别是“围城”这一意象很多读者似乎都一厢情愿的以婚姻爱情来解读,甚至有些评论家以此为借口大肆批评《围城》有“拉郎配式的意象强合” [6],“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乡住进去,笼内的鸟乡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7]又说“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像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8]所以很多人便紧抓这点,然后以围城比婚姻给该书盖棺定论,那么我们再看书中,后来方鸿渐和赵辛楣谈起时有这么一句话“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9]可见这并不是钱老的本意,他在全书中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婚姻层次,而形成许多声部的共鸣,所以那些以此点大发阙词的人其实犹如自己上错车却怪司机没把自己带到目的地只是批评者批评自己的想象罢了,在我看来《围城》一书,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更多的表现出对于生活荒谬性,“围城”的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正如钱本人一般,以强做的冷静嬉笑来压抑内心的炽热,以犀利尖酸的讽刺抒发对人性的思考,所以钱先生构造了方鸿渐这一主人公,因此通过对于方鸿渐的分析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解读《围城》一书。
一、方鸿渐双重人格的成因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丈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
”[10]可见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之深远,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释”文化,儒家主张积极入世,佛教主修来生,现世的苦难是前世的因果,而道教主张柔弱胜强,崇尚上善若水、清静无为、少私寡欲等,随着历史的演变,儒家、道家文化则成为了一种定势根植于中国人的国民意识中,成为国人处事的主要方式,它成为人们“全身选择”的法宝,但是不想方鸿渐没学到儒家的积极入世,反而把道家的处事方式发扬了广大,处处无为、逆来顺受,从而成为一个懦弱、无能、无力抗争的失败者。
同时方鸿渐生活在三、四十年代,正值中国新旧文化交替碰撞的年代,也是一个“西学东渐”、洋风盛行的时代,任何人对文化的选择,首先都要受制于文化对他自身的限制,而人格心里学认为“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人从出生那时起就是社会的人,是处于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人,这种文化背景影响着人的发展道路,影响着人的进程和序列,从而影响着人格的形成”,[11]也就是说复杂的文化背景,形成了方鸿渐复杂而矛盾的人生理想和性格特征。
方鸿渐早年学习古文,尔后得到其便宜岳父周老板的资助出国留学,接触到了西方现代文化尊重个性重视人的价值,鼓励个人发展的思潮,于是方鸿渐的主体意识开始“胚胎”觉醒,有了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但在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专制的束缚下,他的理想他的愿望却无法实现沦为泡影。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将社会的外在规划化为个体的内在欲求,从而是人处处以公众的道德尺度制约自己的行动,异化自我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用弗洛伊德的理论便是要求以“超我”来约束“自我”, [12]也就是说在中国强调的是集体的个人,而西方思想强调的却是个人的集体,前者重视集体认为个人是集体的附庸,后者却强调个人的作用,认为集体不过是个人利益的集合体,所以中国才提倡“灭人欲,存天性”而西方却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也就是这样的两种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文化的夹击,形成了方鸿渐对立的人生态度和双重人格-----认真而又玩世,正值而又脆弱,从而始终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以致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最后迷失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中。
方鸿渐双重人格的表现一、方鸿渐名字的由来钱钟书为《围城》主人公取了一个叫方鸿渐的名字,在中国古代取名字是相当有考究的,因为名字里蕴藉了取名者的希冀。
而这里钱老为主人公取的名字也有饱含深意的,我们来看方鸿渐这名字,字面上讲“鸿渐”,“鸿”是有巨大的意思,“渐”为沟壑,合起来讲便是一条大沟了,而《易经》中有“鸿渐于阿”一句,“鸿”是指巨鸟,比如轻于鸿毛中便是这个意思,“渐”是动词,飞的意思,“阿”是山丘的意思,而“鸿渐于阿”一句,则寓意鸿雁飞上大山,为吉卦。
我们再来看方鸿渐这名字的由来。
方者,方正也,俚语中称古板不合时宜为方。
古有“贤儒乃世之方物”,“头方命涛,不足以扇知己”,“智欲园而行欲方”句。
鸿渐姓方,注定他做不成随世转轮,众人皆醉我亦醉的琉璃蛋子,只有儒腐郁志一生了。
鸿渐之名,钱老说是取之于《周易》渐卦:“鸿渐于午,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阿。
”[13]鸿者,水鸟也,它从海上飞来,逐次栖临滩头、岩石、陆地、林木、陵林和水边,仿佛经历了一场犹豫不定的寻觅游戏,与书中方鸿渐的辗转流离,真正吻合的天衣无缝。
二、“方”的文本涵义在《围城》的末章中讲到的老式自鸣钟,在哲理上它有暗指生活之荒谬性,但是我们从其形状上来看,其形为方形,恰恰方鸿渐亦姓“方”。
这不单单只是巧合,实际上这只钟是钱钟书安排的一个绝妙道具,从钱钟书前后8次刻意提起来看,便能看出钱钟书对这“钟”的意象的重视。
也许正是因为他是“方”的,“有棱有角”所以他每一次善意的想融入这个世界,结果带来的却只是刺人的伤痛。
也因此,方鸿渐似乎一直就在阵营的一种双重矛盾中挣扎,成了一个被自我流放了的,自身骨子里充斥着“孤立感”的可怜人,成为一个悲哀而孤独的“无用的多余人”,同时却又“不同于高雅而无用的多余人”,只是一个在夹缝中苦苦挣扎的“寻梦者”[14],而究其原因,与其身处的环境,以及他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出生于封建世家,后来,在海外的求学生涯中,虽无所获却大大增广了他的见识,对于西方的自由思想,有了一定的接触。
回国后,又被买办资产阶级豢养,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愿意与封建遗少式知识分子为伍,比如,在其回国后,地方学校请他演讲,以方鸿渐的口才虽然说可能做不到口绽莲花,但是最起码也能做到差强人意。
出人意料的是,方鸿渐却如玩笑般地,讲了西方对中国影响最广的两样东西:“鸦片和梅毒”, [15]这其实是方鸿渐对于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种叛逆一种嘲讽,而这种叛逆却使他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他又看不起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以他只能孤独的流离在“围城”内外,一次次的突出重围,换来的,却只是一次次的徒劳。
正因为钟的外形,决定了它是孤立的,不能融于他所处的环境。
为了生存,他必须寻找它的安身立命之所,因此他总是徘徊者,钟摆的摇摆正暗指者他的每一次进城、出城,方鸿渐从中国晃到了国外,从上海荡到湖南、从湖南回到上海,结果呢?依然只是“钟摆”,永远漂泊着,永远看不到自己身之所安,这便是其最大的悲哀,正如“鸿渐”二字,原意是指鸟在飞,但没后面的于什么什么,那真的是不知这只孤鸿将栖息于何方了?引申开来,所以鸿渐也可以理解为徘徊,而这种徘徊正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的重要线索,钱老正是通过方鸿渐的这种心力交瘁的漂泊,从而达到自己阐释自己对于生活、爱情、婚姻、女权,甚至于中心文化的冲突等方面的想法。
三、写方鸿渐的意图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任务。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16]这段话表明了钱锺书这部小说把中国社会某一阶段人物作为描写对象,旨在批评他们作为“无毛两足动物”的劣根性。
而作为这部小说主要描写的主人公方鸿渐,因其生长环境的特殊而造就了其身上负责的特点也是该书中值的一看的地方,众所周知,该小说的主要背景是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但是要真正理解《围城》一书那么便得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正如本文开篇所说的,鸦片战争的爆发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影响,其中便包括文化,当时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地、屈辱的同时也是具有历史性的开始了与世纪的接触,很多人喜欢说中国雄狮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始苏醒,其实在我看来正在的苏醒却恰恰是鸦片战争中轰鸣的炮火才惊醒了熟睡中的雄狮,也是在这个时候中国开始认识世界,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也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
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钟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同时也包括小说中方鸿渐、苏文纨、赵辛楣等人,这群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海归”、精英的知识分子们却恰恰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他们“有着古老社会和传统的重袭,也有着二十世纪文明的影响”,[17]他们一方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纵观世界所有民族、国家的历史,生逢文明冲撞、文化汇合和自身民族历史的发展处于过渡时期的知识分子,往往要肩负起双重的文化使命:一方面是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并将其精华输导于全社会中来;另一方面是在反省传统文化时,用全新的眼光视野、全新的价值观去理解传统文化,使之能取其糟粕留起精华,但是可惜的是时势可以造就英雄更多的却是毁掉“英雄”,在这样一种夹缝中《围城》里的知识分子恰恰是被毁掉的一批,在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中,他们失去了判断力,无所适从,一方面抱残守缺,未能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他们又孳生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心理,所以在《围城》一书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别是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是很具有解剖的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