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排列参数理论
第七章 模板合成法(仿生合成)
利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结构指导剂,通过过硫酸 铵引发苯胺聚合制备十二烷基苯磺酸掺杂的聚苯 胺亚微米管
43
塌陷(A)和未塌陷(B)的聚苯胺亚微米管的SEM照片。
44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结构指导剂、盐酸
作掺杂剂、过硫酸铵作氧化剂制备网状聚苯胺 纳米纤维。
45
结构、尺寸及其分布
38
二、 模板合成法原理:
利用基质材料结构中的空隙或外表面作为模板进行 合成。 优点:调控尺寸、形状、分散性、周期性
39
三、软模板合成法原理
由表面活性剂构成的胶团或反相胶团作为模板 3.1 软模板法工艺流程
表面活性剂→胶团(空腔) ↓物质(离子) 空腔内反应 ↓ 洗涤或煅烧 ↓ Nanomaterials
Ⅰ
Ⅱ Ⅲ
c 醇、酸、醛、酮、醚、酯类等。
9
2.3 第Ⅲ类曲线
特点:初始低浓度时, 随浓度增加急剧下降,但
到一定浓度后几乎不再变化。
溶质:表面活性剂
Ⅰ
有8个以上碳的有机酸盐、
有机胺盐、磺酸盐、苯磺
Ⅱ Ⅲ
酸盐等。
c
10
三、溶液的表面吸附
3.1 表面吸附 一种物质自动浓集到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 有吸附能力的物质称为吸附剂
硬模板: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用于制备碳化物纳米棒的反应路线示意图
56
碳纳米管
以碳纳米管为模板合成的 GaN纳米线
57
硬模板:外延模板法
“外延模板法”制备单晶GaN 纳米管的过程示意图
58
A) TEM images of Ag/SiO2 coaxial nanocables that were prepared by directly coating silver nanowires with an amorphous silica sheath using the sol-gel method. B) TEM image of silica nanotubes prepared by selectively dissolving the silver cores of Ag/SiO2 nanocables in an ammonia solution with~pH 11.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表面活性剂具有亲水和亲油的双重特性,当其溶于水后,其疏水基 受到水的排斥而力图将整个分子“逃离”水溶液,而亲水部分则 力图使整个分子留在水中,正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这种易从水溶 液中“逃离”的趋势,使其容易富集于溶液表面,且在溶液表面 进行定向排列,这就是表面吸附现象。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氧乙烯基-CH2CH2O-
-CONH-(CH2CH2OH)2
表面张力定义
f l2
定义:表面张力系数为垂直液体表面
上任一单位长度、与液面相切的收缩
l
表面的力,简称表面张力。
f
U
A S,V ,nj
物理意义:恒容、恒熵的封闭体系中, 增加单位面积,体系内能的增加。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内容
表面活性剂概况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常用表面活性剂介绍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内容
表面活性剂概况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常用表面活性剂介绍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表面活性剂定义
表面活性剂是这样一类物质,当
所需HLB值 14
油酸钠
13
十八醇
硬脂醇醚(2)
4.9 棕榈酸异丙酯
硬脂醇醚(21)
15.5 蓖麻油
失水山梨醇月桂酸酯
8.6 凡士林
失水山梨醇油酸酯
4.3 甲基苯基硅氧烷
聚氧乙稀失水山梨醇月 桂酸酯
聚氧乙稀山梨醇油酸酯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原理 朱海洋
16.7 15.0
牛油 巴西棕榈腊
15~16 11~12
吸附是物质在界面上富集的现象
统计学 临界区域
统计学临界区域
临界区域(Critical Zone)是统计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假设检验中,当原假设不正确时,我们期望的概率区域。
在这个区域之外,我们假设原假设是正确的。
临界区域通常包括两类错误:第一类错误为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零假设,而第二类错误则是接受了实际上不成立的零假设。
在构建统计模型时,我们通常会设定一个显著性水平(如0.05或
0.10),这个水平决定了我们接受原假设(实际是无效应或误差)的阈值。
如果一个观察到的效应超过了临界区域,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这个效应可能并非无效应,而是真实存在的。
需要注意的是,临界区域的大小和显著性水平有关,而显著性水平的选择是基于我们的研究设计和问题背景。
不同的研究可能需要不同的显著性水平,例如在医学研究中,通常会选择较低的显著性水平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而在社会学研究中,可能会选择较高的显著性水平以增加研究的普遍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咨询统计学专业人士或者查看专业的统计学书籍。
将临界长度的定义应用于纱线、机织物
将临界长度的定义应用于纱线和机织物临界长度是源于复合材料的概念, 当长丝纱中某根纤维断裂时, 由于纤维受到周围纤维的摩擦作用, 该纤维承担的载荷只会在临界长度内进行分配,而在临界长度以外的纤维均不受影响。
姜洪雷等,利用机织物断裂的特点,计算出机织物的临界长度, 并建立了机织物的断裂模型。
文中是以平纹织物为基础,然后拓展到斜纹和缎纹织物。
根据织物拉伸断裂前后织物中纱线的截面形状的变化,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经纬纱线交织点之间摩擦力,进而可以计算出织物的失效长度。
失效长度来源于复合材料中的临界长度这一概念,失效长度是织物强力预测的基础。
借用了Pierce 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从复合材料中引入临界长度的概念等,并在这个基础进一步发展,对如何用计算机模拟织物的强力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和步骤,对课题中的难点问题,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法。
复合材料中纤维临界长度的测量法又称为拉伸碎段法,是将纤维包埋于“工”字形的基体模件中,当基体模件受到拉伸的时候,基体会伸长,由此将伸长变形以剪应力的形式通过基体与纤维的界面传递到纤维上,使得纤维伸长,直到作用在纤维上的剪应力τ大于纤维某个部位的断裂应力σf ,纤维发生断裂,形成一些碎段,连续纤维断裂成为L 长度的短纤维。
如果基体模件被继续拉伸,且界面的粘结作用足够强,纤维受到的拉伸力σ,继续增大,只要σ能够达到σf ,该段纤维就可能发生断裂,直到在纤维段上的剪应力对纤维所产生的拉伸力σ无法达到σf ,这时纤维就不会发生断裂,该最小断裂碎段的长度应该在c l /2~c l 之间,c l 是纤维的临界长度。
临界长度c l 显然与纤维—基体的粘结性质、纤维的形状以及纤维自身的拉伸强度有关。
文中借用复合材料中的临界长度的概念,用临界长度来描述本文中失效长度这一个概念。
在复合材料中,复合材料受到外力拉伸,基体发生变形,基体就会给内部的纤维施加剪应力,在沿着纤维轴向的方向上由于剪应力的原因就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累积到等于纤维断裂强度的时候,纤维就会被拉断,每根纤维可能被拉伸断碎断成多截,每一截的长度可以认为是失效长度的长度。
现代麻醉学笔记 第18章全身麻醉原理
第18章全身麻醉原理第1节概述全麻原理研究最终需要阐明全麻作用的确切部位及其分子机制。
1.宏观结构而言,全身麻醉无疑是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至今仍未清楚全麻作用部位的主要脑区在哪里,或是否存在明显的脑区分布;也未完全明确全身麻醉是以脑的作用为主还是以脊髓的作用为主。
)2.在细胞和亚细胞层次,全麻作用可能发生在神经轴膜或突触,包括对神经轴索电传导的抑制、及对兴奋性突触传递的抑制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增强等。
故当今普遍认为,全身麻醉是使兴奋性神经元受抑制和抑制性神经元的作用被增强的共同结果。
作用部位是在细胞膜的脂质抑或膜蛋白的争论?3.全麻作用分子机制方面,全麻药分子以不完全相同的方式作用于不完全一致的受体及受体部位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全麻作用。
一、吸入全麻药强度的测定方法MAC插管>MAC切皮>MACawake二、影响全麻作用的必然因素㈠温度的影响全身麻醉所需的MAC随体温的降低而减少(从42℃到26℃)。
不同的全麻药在体温下降时减少用量的幅度并不相同。
㈡压力的影响逐渐增加静水压力时,吸入全麻药的麻醉作用在许多种类动物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称作压力逆转麻醉作用,这是全麻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㈢年龄的影响在人的麻醉中发现MAC值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低。
这种麻醉药作用随年龄增长而增强(MAC 降低)现象见于所有的吸入麻醉药。
㈣离子浓度的影响CNS中Na+、K+、Ca2+、Mg2+等离子浓度的变化对全麻药作用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Na+:正相关K+:无变化Ca2+:无变化(较高浓度的钙通道阻滞剂可增强吸入麻醉药的作用)Mg2+:无变化阴离子、pH:无变化第2节全麻药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一、对大脑、脑干和脊髓的作用吸入全麻药可对CNS中多个解剖部位(大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的神经冲动传递产生影响,通常是兴奋性传递被抑制和抑制性传递被增强,但也可有兴奋性传递被增强,或抑制性传递被减弱。
提示全麻药的作用并非是高度选择性和单一的。
汽轮机原理第三章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
图1-4渐缩喷嘴的β曲线(k=1.3)
图1-5带有斜切部分的渐缩喷嘴
图中AB是渐缩喷嘴的出口截面,即喉部截面。 ABC是斜切部分,喷嘴中心线与动叶运动方向 成α1角。当喷嘴进汽压力为p0,且作不超临界 膨胀时,汽流将在出口截面AB上达到喷嘴出 口处压力p1,这时在斜切部分汽流不发生膨胀; 但是在超临界的情况下,即εnεnc时,AB截面上 的压力只能达到临界值,p1=p1c。当喷嘴出口 压力pl小于临界压力p1c时,汽流在斜切部份将 发生膨胀。 汽流在喷嘴斜切部份发生膨胀时,除了使汽流 速度增加而大于音速外,汽流的方向也将发生 偏转,不再以α1角流出,而是以(α1+δ1)的角
第三章 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
近代大功率汽轮机都是由若干个级构成的多级 汽轮机。由于级的工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整个汽轮机的工作过程,所以对汽轮机工作 原理的讨论一般总是从汽轮机"级"开始的,这 特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全机的内在规律性。 "级"是汽轮机中最基本的工作单元。在结构上它 是由静叶栅(喷嘴栅)和对应的动叶栅所组成。 从能量观点上看,它是将工质(蒸汽)的能量转 变为汽轮机机械能的一个能量转换过程。
式中h0、h1---蒸汽进入和流出叶栅的焓值,J/kg; c0、c1---蒸汽进入和流出叶栅的速度,m/s; 其微分形式为 cdc+vdp=0 (1-6) 对于在理想条件下的流动,没有流动损失,与 外界没有热交换,也就是说在比等熵条件下, 在叶栅出口处的流动速度为理想速度c1t,则
(1-7) 二、蒸汽在喷嘴中的膨胀过程
v-气体比容,m3/kg; T-热力学温度,K; R-气体常数,对于蒸汽,R=461.5J/(kg· K)。 当蒸汽进行等熵膨胀时,膨胀过程可用下列方 程式表示 pvk=常数 (1-2) 其微分形式为 (1-2a) 式中:k为绝热指数。对于过热蒸汽,k=1.3; 对于湿蒸汽,k=1.035+0.1x,其中x是膨胀过程 初态的蒸汽干度。
临界状态土力学资料
临界状态土力学是Roscoe为代表的剑桥学 派创立的(1958,1963,1968)
n Roscoe,K.H.,Schofield,A.N. and Wroch,C.P.(1958),on the yielding of soils,Geotechnigue,8(1),22-53
10-4 The critical state line
Figure 10-6 Stress paths in (a) q’:p’ space for drained triaxial tests on normally consolidated samples
Figure 10-8 The critical state line in υ : in p ' space(data from Parry,1960)
q' M P'
n 三个公式 n qf ' =MP '
n 临界状态线 n 正常固结线 n 回弹线
Vf =г – λ lnPf ' V = N– λ lnP '
V =Vκ – κ lnP '
Table 10-1 Values of soil constants for various clays(after Schofield and Wroth,1968,p.157)
Figure 10-4 Relationship between (a) deviator stress q’ and axial
strain ε a and (b) volumetric strainε v in drained triaxial tests on samples isotropically normally consolidated to p’o=a,2a,3a
第二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2.1 2.2 2.3 2.4 气体 固体 液体 液晶态
2.5
等离子体
2.1
气体
2.1.1
理想气体定律 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
2.1.2
2.1.3
临界现象和超临界流体
2.1.1
理想气体定律
1
2
理想气体 状态方程式
理想气体的 分压定律和 分体积定律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1) 为什么引入理想气体的概念
超临界状态容易达到,设备投资不高;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绿色生产技术
聚苯乙烯+发泡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快餐饭盒、包装、减震、保温材料。 Dow化学公司开发出一种用液态二氧化碳 完全替代有机发泡剂生产聚苯乙烯泡沫 塑料的新技术,可生产厚度小于1.27cm 的泡沫塑料食品包装板,每年可减少 1500吨以上的二氟二氯甲烷或二氟一氯 甲烷的排放。
(5~30) ×10-3
(1~9) ×10-5
(30~70) ×10-3
(0.2~0.3) ×10-3
(70~250) ×10-3
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溶剂
当二氧化碳温度超过31℃,压力超过7.38 M Pa时就称 为超临界二氧化碳, 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溶剂: 从来源上看,是生产合成氨和天然气的副产物。对它加 以利用只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不会加剧温室效应。 不燃烧,不形成光化学烟雾,也不破坏臭氧层,有利于 操作人员健康。 二氧化碳虽能引起窒息,但允许浓度比有机溶剂低10~ 100倍,不会发生中毒和爆炸事故。 它能溶解许多有机化合物,而且易分离。
例:在 101.325KPa和 15.0℃情况下在水面上收 集0.5升CO2 ,在0℃和101.325KPa时体积是多 少?已知15.0℃ 时水 的 蒸汽压为1.7065KPa.
7.《界面化学》第七章
a0
lc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P≤1/3
球形胶束
1/3<P<1/2 圆柱形胶束
1/2<P<1 泡囊,柔性双层
P~1
层状
P>1
反胶束
返回
2021/1/5
第七章 双亲分子在溶液中的有序组合
7.4 形成有序组合体的有关理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当表面上铺满两亲分子后,体相其它分子无法进入表面,则在水 中形成亲油基向内、亲水基向外的胶束(抱成团儿),降低能量。
在水相:憎水基团越长或越大,越易于形成胶束;
Traube规在则油:相:亲水基团越大,越易于形成胶束。 同系物的活性剂,每增加一个—CH2,表面活性增至
原来的3倍左右。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7.4.2 临界堆积参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第七章 双亲分子在溶液中的有序组合
7.4 形成有序组合体的有关理论
7.4.2 临界堆积参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第七章 双亲分子在溶液中的有序组合
7.4 形成有序组合体的有关理论
7.4.3 自组合过程的耗散结构理论
返回
2021/1/5
第七章 双亲分子在溶液中的有序组合
7.1 典型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有序组合体
C增加— 各种有序 组合体: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5
第七章 双亲分子在溶液中的有序组合
7.1 典型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有序组合体
表面物理化学 第5章 微乳状液
其中油(O)可以是单组分,也可以是混合物;水 (W)可以是纯水,也可以是电解质溶液;表面活性剂 (S)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混合表面活性剂。 用的最多的是恒温相图,反映了某温度下体系的相 态随组成变化的情况。 右图是一个三元相图, 是表面活性剂在油水两相中 溶解度相当时的微乳液体系 的典型相图。等边三角形三 个顶点分别为水(W)、油 (O)、表面活性剂(S)。
(2)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单碳氢链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形成微乳时,需要 加入助表面活性剂(中等长度碳氢链的醇),主要是 起调节主表面活性剂临界堆积参数的作用。 助表面活性剂亲水基较小,插入表面活性剂定向单 层后,形成混合膜,使该混合界面膜的临界堆积参数 变大,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
(3)反离子的影响 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反离子由钠离子改为钾离子, 也能促进O/W型微乳液形成。原因是钠离子与水的结合 能力大于钾离子,即水化钠离子大于水化钾离子。换 成钾离子后,表面活性剂阴离子与反离子一起占的面 积变小,头基变小,有利于O/W型微乳的形成。
5.5 影响微乳体系形成 及其类型的因素
(1)表面活性剂分子几何构型的影响 只有能形成适当界面膜的表面活性剂或混合表面活 性剂体系才能形成微乳状液,关键在于所形成的界面 膜的自发弯曲的情况。 一般形成微乳状液表面活性剂的P值(临界堆积参数) 在1附近。P略小于1时,疏水基端体积较小,头基较大, 易形成O/W型微乳;P略大于1时,疏水端体积较大, 形成W/O型微乳;当P→1时,形成双连续相微乳。
该模型认为,当含水量在渗滤阈值之上时,油包水 型中水的液滴增多,导致液滴间发生频繁的黏性碰撞, 结果是在油连续相中形成许多细小的水通道,溶液中 反离子也能够通过,使得溶液导电能力迅速上升。含 水量继续增加,κ值也相应增加,一直达到最大κ值 时微乳转变为O/W型。 此时对应水的质量分数约为0.64,再继续增加水量, 体系的κ值反而下降,这是因为稀释的作用,使溶液 中离子浓度下降,电导率下降。 在该实例中ωc=0.16,在水的质量分数为0.43~ 0.64时为双连续型微乳,大于0.64时是O/W型微乳。
临 界 电 子 密 度 nc r
临界电子密度ncr介绍在物理学和化学中,临界电子密度(nc)是指材料中电子的数量达到临界值时,发生相变的临界点密度。
相变相变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对于电子密度来说,相变通常涉及电子的填充和排列方式的改变。
电子填充在材料中,电子的填充方式决定了材料的电子结构和性质。
当材料的电子密度达到临界值nc时,电子的填充方式会发生改变,导致材料的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电子排列电子排列指的是材料中电子的空间分布方式。
当电子密度达到临界值nc时,电子的排列方式会出现转变,从而带来新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应用领域临界电子密度nc在很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密度泛函理论在计算物理和化学中,密度泛函理论(DFT)是一种处理多体系统的理论框架。
临界电子密度nc是DFT中的重要参数,用于确定材料的基态性质和相变行为。
新材料设计临界电子密度nc的研究对于新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控材料的电子密度,可以实现材料性能的改善或优化。
电子器件临界电子密度nc的变化可以影响电子器件的性能。
在设计和制造电子器件时,需要考虑临界电子密度的影响,以提高器件的效率和可靠性。
实验方法测量临界电子密度nc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工作。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法:1.X射线衍射–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确定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子密度分布。
2.电子能谱–通过测量材料的电子能谱,可以获得临界电子密度nc的信息。
3.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能够提供关于材料结构和电荷分布的信息,可以用于确定临界电子密度。
结论临界电子密度nc是材料相变和性质改变的关键参数。
研究临界电子密度对于理解材料的基本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材料的临界电子密度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临界雨量计算方法
临界雨量计算方法临界雨量计算方法临界雨量计算方法临界雨量计算方法1、水位/流量反推法假定降雨与洪水同频率,根据河道控制断面警戒水位、保证水位和最高水位指标,由水位流量关系计算对应的流量,由流量频率曲线关系,确定特征水位流量洪水频率,由降雨频率曲线确定临界雨量,但此方法没有考虑前期影响雨量。
2、暴雨临界曲线法暴雨临界曲线法从河道安全泄洪流量出发,由水量平衡方程,当某时段降雨量达到某一量级时,所形成的山洪刚好为河道的安全泄洪能力,如果大于这一降雨量将可能引发山洪灾害,该降雨量称为临界雨量。
位于曲线下方的降雨引发的山洪流量在河道安全泄洪能力以内,为非预警区,位于曲线上或上方的降雨引发的山洪流量超出河道的安全泄洪能力,为山洪预警区。
3、比拟法比拟法的基本思路为,对无资料区域或山洪沟,当这些区域的降雨条件、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植被情况等)、气象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年均雨量等)、水文条件(流域面积、年均流量、河道长度、河道比降等)等条件与典型区域某山洪沟较相似时,可视为二者的临界雨量基本相同。
4、水动力学计算方法水动力学计算方法具有较强的物理机制,基于二维浅水方程,并考虑降雨和下渗,对山洪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更细致的描述,具有理论先进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特点,为防御山洪灾害提供了临界雨量计算方法新技术。
但由于计算参数,如阻力系数和下渗变量等,增加了模型的不确定性因素;此外,流域地质、地貌等数据以及典型山洪观测资料等也是此计算方法中必不可少的。
5、实测雨量统计法根据区域内历次山洪灾害发生的时间表,基于大量实际资料,统计区域及周边邻近地区各雨量站对应的雨量资料,取各站点各次山洪过程最大值的最小值为各站的单站临界雨量初值,计算各次山洪过程各个站点的各时间段最大值的面平均值,取面平均值的最小值为区域临界雨量初值。
在初值的基础上,确定单站和区域临界雨量的变幅,取该变幅的取值区间为临界雨量。
上述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所针对的流域面积大小不等,大部分方法是基于大于 200 km2 的流域建立的;有的方法要求有较为详细和配套的水文资料,这对于我国山区水文资料非常匮乏的实际情况,应用非常有限,难以大面积推广到其他流域;此外,这些方法大部分是基于统计分析的,没有相应的数理基础。
纳米孔中流体的临界参数偏移
纳米孔中流体的临界参数偏移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形式:引言引起了对纳米孔中流体行为的兴趣,因为纳米孔在纳米科技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纳米孔是指直径在1到100纳米之间的小孔,这些孔道在纳米尺度上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然而,与宏观尺度下流体行为不同,流体在纳米孔中展现出了非常特殊的行为,例如流体的黏度、表面张力、相变等参数会发生显著的偏移。
本文旨在探讨纳米孔中流体的临界参数偏移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将介绍纳米孔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其对流体行为的影响。
然后,我们将详细解析流体在纳米孔中的行为,特别是与临界参数有关的行为。
最后,我们将总结纳米孔中流体的临界参数偏移现象,并讨论其对纳米科技应用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纳米孔中流体行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纳米尺度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行为,为纳米科技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
同时,对纳米孔中流体临界参数的偏移现象的认识也将有助于优化纳米材料和纳米设备的设计,并为相关应用领域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深入研究纳米孔中流体行为的各个方面,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详细的了解。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类似于以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纳米孔中流体的临界参数偏移的背景和重要性。
其次,在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纳米孔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流体在纳米孔中的行为。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纳米孔中流体的临界参数,并分析偏移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提出纳米孔中流体的临界参数偏移的研究意义,并简要介绍其在纳米科技领域的应用前景。
随后,我们将对本文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概述,为读者提供整篇文章的框架。
在正文部分的第一部分(2.1节),我们将详细介绍纳米孔的概念和特点。
我们将解释什么是纳米孔,以及由于其尺寸和表面效应而导致的特殊性质。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纳米孔的制备方法和常见的表征技术,为后续的内容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表面活性剂化学第四章
• ②表面张力法 • 测定原理: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浓 度对数曲线上在cmc处存在一转折点。测定不 同浓度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然后 作-logc曲线,曲线转折点的浓度即为临界胶 团浓度。 • 假若存在杂质,往往在cmc附近,表面张力 值出现极小。这时需要提纯后再测。表面张力 法对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都适用。
• 3. 影响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体形态 的因素
• (1)浓度
• • 当其浓度小于cmc时,表面活性剂存在几个 分子的聚集体,常称小于10倍cmc,形成的胶束一般
为球形。
•
•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10倍cmc时,往往有 棒状、盘状等不对称形状的胶束形成。由球形 向棒状胶团转化时,对应的浓度称为第二临界 胶束浓度。
•
此法的关键是必须选择合适的染料:根据 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选取与
表面活性离子电荷相反的染料(一般为有机离
子)。 • 方法特点: 因染料的加入影响测定的精确性, 对cmc较小的表面活性剂影响更大。另外, 当 表面活性剂中含有无机盐及醇时,测定结果不
甚准确。
• ④光散射法 • 测定原理:光散射法是基于表面活性剂在其水 溶液中的浓度大于临界胶团后会形成胶团,胶 团是几十个或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的 缔合物,其大小符合胶粒大小的范围,故对光 有较强的散射作用。从光散射-浓度曲线的转 折点可测出临界胶团浓度。 • 方法特点:此法除可获得cmc值外,还可测定 胶束的聚集数、胶束的形状和大小及胶束的电 荷量等有用的数据,这些优于上述其他方法。 然而,该法要求待测溶液非常纯净,任何杂质 质点都将影响测定结果。
V p a0 l c
两亲分子结构对自组装体形成的影响
临界堆 积参数 两亲分子 结构 临界堆积 形状 自组装体 形状 自组装体 类型
临界状态土力学 (2)
临界状态土力学是Roscoe为代表的剑桥学 派创立的(1958,1963,1968)
n Roscoe,K.H.,Schofield,A.N. and Wroch,C.P.(1958),on the yielding of soils,Geotechnigue,8(1),22-53
Schofield(2005年)对临界状态做如下表述:
The kernel of our ideas is the concept that soil and other granular materials, if continuously distorted until they flow as a frictional fluid, will come into a well defined state determined by two equations(我们想法的要点是这样一 种概念,如果土和其它颗粒材料受到连续的 剪切作用直到象具有摩擦阻力的流体似地流 动时,土和颗粒材料进入到由以下2个方程确 定的状态):
10-5 ‘Drained’ and ‘Undrained’ planes
Figure 10-9 The critical state line in q’:p’:υ space
Figure 10-10 The path followed by an undrained test in q’:p’:υ space
Figure 10-5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malized deviator stress q’/p’o and axial strain εa for tests shown in Fig.10-4
格拉布斯法—异常值判断
格拉布斯法—异常值判断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格拉布斯法—判断(2009-04-07 16:38:20)标签:▲概述:一组测量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偏离平均值很远,那么这个(这些)数据称作“可疑值”.如果用统计方法—例如格拉布斯(Grubbs)法判断,能将“可疑值”从此组测量数据中剔除而参与平均值的计算,那么该“可疑值”就称作“(粗大误差)”.本文就是介绍如何用格拉布斯法判断“可疑值”是否为“”.▲测量数据:例如测量10次(n=10),获得以下数据:8.2、5.4、14.0、7.3、4.7、9.0、6.5、10.1、7.7、6.0.▲排列数据:将上述测量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4.7、5.4、6.0、6.5、7.3、7.7、8.2、9.0、10.1、14.0.可以肯定,可疑值是最小值就是最大值.▲计算平均值x-和标准差s:x-=7.89;标准差s=2.704.计算时,必须将所有10个数据全部包含在内.▲计算偏离值:平均值与最小值之差为7.89-4.7=3.19;最大值与平均值之差为14.0-7.89=6.11.▲确定一个可疑值:比较起来,最大值与平均值之差6.11大于平均值与最小值之差3.19,因此认为最大值14.0是可疑值.▲计算G i值:G i=(x i-x-)/s;其中i是可疑值的排列序号——10号;因此G=( x10-x-)/s=(14.0-7.89)/2.704=2.260.由于10x10-x-是残差,而s是标准差,因而可认为G10是残差与标准差的比值.下面要把计算值G i与格拉布斯表给出的临界值G P(n)比较,如果计算的G i值大于表中的临界值G P(n),则能判断该测量数据是,可以剔除.但是要提醒,临界值G P(n)与两个参数有关:检出水平α(与置信概率P有关)和测量次数n(与自由度f有关).▲定检出水平α:如果要求严格,检出水平α可以定得小一些,例如定α=0.01,那么置信概率P=1-α=0.99;如果要求严格,α可以定得大一些,例如定α=0.10,即P=0.90;通常定α=0.05,P=0.95.▲查格拉布斯表获得临界值:根据选定的P值(此处为0.95)和测量次数n(此处为10),查格拉布斯表,横竖相交得临界值G95(10)=2.176.▲比较计算值G i和临界值G95(10):G i=2.260,G95(10)=2.176,G i>G95(10).▲判断是否为:因为G i>G95(10),可以判断测量值14.0为,将它从10个测量数据中剔除.▲余下数据考虑:剩余的9个数据再按以上步骤计算,如果计算的G i>G95(9),仍然是,剔除;如果G i<G95(9),是,则剔除.本例余下的9个数据中没有.格拉布斯表——临界值G P(n)对及统计检验法的解释■测量过程是对一个无限大总体的抽样:对固定条件下的一种测量,理论上可以无限次测量下去,可以得到无穷多的测量数据,这些测量数据构成一个容量为无限大的总体;或者换一个角度看,本来就存在一个包含无穷多测量数据的总体.实际的测量只过是从该无限大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n(例如n=10)的样本.这种样本也可以有无数个,每个样本相当于总体所含测量数据的同随机组合.样本中的正常值应当来自该总体.通常的目的是用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量.总体一般假设为正态分布.■区分:样本中的正常值应当属于同一总体;而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属于该总体,抽样抽错了,从另外一个总体抽出一个(一些)数据,其值与总体平均值相差较大;第二种情况虽属于该总体,但可能是该总体固有随机变异性的极端表现,比如说超过3σ的数据,出现的概率很小.用统计判断方法就是将找出来,舍去.■犯错误1:将本来属于该总体的、第一种情况的判断出来舍去,会犯错误;将本来属于该总体的、出现的概率小的、第二种情况的判断出来舍去,就会犯错误.■犯错误2:还有一种情况,属于该总体但数值又和该总体平均值接近的数据被抽样抽出来,统计检验方法判断出它是,就会犯另外一种错误.■检验法:判断的统计检验法有很多种,例如格拉布斯法、狄克逊法、偏度-峰度法、拉依达法、奈尔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格拉布斯法最佳:每种统计检验法都会犯犯错误1和错误2.但是有人做过统计,在所有方法中,格拉布斯法犯这两种错误的概率最小,所以推荐使用格拉布斯法.■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为了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可以将3种以上统计检验法结合使用,根据多数方法的判断结果,确定可疑值是否为.■来源:测量仪器正常,测量环境偏离正常值较大,计算机出错,看错,读错,抄错,算错,转移错误.。
临界孔隙比
临界孔隙比对于流体而言,临界孔隙比(C/ f)越小,气体通过材料的速度就越慢;反之,流体流动就越快。
因此它被作为材料孔隙结构与孔隙比关系的重要参数来研究,可用来评价材料的绝热性能、吸声性能、机械强度和加工性能等。
临界孔隙比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材料中各种不同尺寸分布状态的孔所占的比例,它表示流体通过材料时,其流动的难易程度。
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有的自由运动,有的按一定规律排列,形成了空间点阵。
而对于固体材料来说,其中的原子几乎全部被束缚在其点阵位置上。
因此,当材料被冷却时,原子仍会保持着排列,从而产生空隙。
对于流体而言,其中的空隙比材料中原子的间距还小得多,称为临界孔隙比,通常用C/ f来表示。
若把材料中的孔径的最大值(即微观孔洞最小直径)取为1毫米,那么该材料的孔隙比约为11.5%,即临界孔隙比,因为它的数值太小而无法显示出来。
但是也有人做过试验,当孔径范围增加到20微米左右,孔隙比随孔径增加迅速增大,达到50%以上。
那么为什么普通水的孔隙比大呢?这主要是水的密度比空气小的缘故。
另外,一般来说,当水分子的直径大于2.5埃时,流体就很难流动,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库仑力。
根据相似理论,在足够长的波长范围内,两个大小相同的流体分子必定会彼此发生碰撞,碰撞后分子的动量守恒。
而且水分子是一种无极性分子,在长波范围内无旋转运动。
因此水分子间的碰撞非常容易,同时使分子间距离缩短,从而导致了流体分子间互相靠近的趋势,使得流体流动性降低。
如果将数据扩大到具有实际意义,那么常见的几种材料的临界孔隙比可参考如下表:9.建筑石材的孔隙率为: 5-10%。
可以看出天然[gPARAGRAPH3]石材和建筑石材的孔隙率较高。
这主要是因为天然“四大”岩石矿床是一种自然或半自然的混合物,由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和云母类矿物组成,大多呈细粒结构,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即毛细现象。
由于大气和水流长期风化,风化壳中含有丰富的微孔隙。
相变和临界现象
相变和临界现象相变和临界现象是物理学中研究物质性质变化的重要课题。
相变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而临界现象则是在相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非常特殊的物理现象。
这两个概念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以及应用于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相变是物质从一个宏观状态转变为另一个宏观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相变包括固体-液体相变(熔化)、液体-气体相变(汽化)和固体-气体相变(升华)等。
相变的发生与物质的温度、压力以及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例如,当温度升高达到某一临界点时,液体会发生汽化相变,从而转变为气体状态。
不同的相变过程具有独特的特性。
例如,在固体-液体相变中,物质的排列结构发生改变,晶体的有序性降低,密度增加;而在液体-气体相变中,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自由度增大,形成气体。
二、临界现象及其特征临界现象是指在相变过程中,物质的性质发生突变,出现一系列特殊的物理现象。
临界现象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界点:临界点即相变发生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
在临界点附近,物质的密度、粘度等性质会发生突变,呈现出非常特殊的状态。
2. 临界指数:临界指数是描述临界现象的重要参数。
它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可以用来描述物质在临界点附近的行为。
常见的临界指数包括热容指数、磁化率指数等。
3. 临界常数:临界常数是描述物质在临界点附近行为的重要参数。
它与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可以用来表示物质在临界点处的状态。
4. 临界涨落:临界涨落是指在临界点附近,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大幅度的波动。
这些波动可以影响物质的宏观性质,导致一系列特殊现象的出现。
三、应用领域及意义相变和临界现象的研究对于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1. 凝聚态物理学:相变和临界现象是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通过深入理解物质的相变规律,可以揭示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行为,为新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变和临界现象对材料的制备、加工以及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循环流化床临界流化风速_概述及解释说明
循环流化床临界流化风速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循环流化床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环境等领域的重要设备。
在循环流化床中,粒子以气体为介质,在床内循环运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流态,具有优良的传质和传热性能。
而临界流化风速则是循环流化床操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对循环流化床临界流化风速进行概述和解释说明。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循环流化床基本原理以及临界流化风速的定义,以便读者对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然后,我们将探讨该参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并提出相关应用案例和问题探讨。
接着,我们将进行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的综合分析,通过试验设备和参数设置,并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模拟验证,得出相应结果并进行深入讨论。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循环流化床临界流化风速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对其测定方法与技术发展历程的解释说明,以及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分析,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该参数在工程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此外,文章还将介绍相关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获得关于循环流化床临界流化风速的全面了解,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所启示。
2. 循环流化床临界流化风速概述2.1 循环流化床基本原理循环流化床是一种特殊的粒态流体化工艺,通过将颗粒物料与气体在适当条件下混合并以环状形式循环流动,实现固液、固气之间的物质传递和能量传递。
循环流化床具有较高的传热和传质效率,广泛应用于颗粒物料的干燥、煤燃烧和催化裂化等过程中。
2.2 临界流化风速定义临界流化风速是指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循环流化床内颗粒物料开始发生完全混动状态所需要的最小气体进口速度。
当气体进入循环流化床时,一开始会出现分层现象,即气固两相不能充分混合。
只有当气体进口速度超过临界流化风速时,床内颗粒物料才能开始展示均匀、快速而有效的混动状态。
居里温度 命名
居里温度命名居里温度(Curie T emperature),又称居里点或居里临界温度,是指物质在该温度下发生磁性相变的临界温度。
这个概念是以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妇的名字命名的,他们于1880年发现了铁磁体的居里点,为磁性物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居里温度是物质在热力学上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了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磁性行为。
当物质的温度低于居里温度时,它会表现出强烈的磁性,称为铁磁性。
而当温度高于居里温度时,物质会失去磁性,称为顺磁性。
居里温度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居里温度。
铁磁性是指在低温下,物质的磁矩会自发地对齐并形成磁性区域,这些磁性区域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
当温度接近或超过居里温度时,磁性区域会发生相变,磁矩的方向会变得无序,磁性消失。
这种现象可以用统计力学的观点解释,当温度升高时,热运动的作用会破坏磁矩的有序排列,使磁性减弱甚至消失。
顺磁性是指在高温下,物质的磁矩无法自发地对齐,而是受到外加磁场的影响,磁矩会沿磁场方向排列。
当温度降低时,物质的磁矩会逐渐增强,直到达到居里温度。
在居里温度以下,物质会表现出铁磁性。
居里温度的确定可以通过实验测量获得。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测量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磁化强度来确定居里温度。
在居里温度以下,物质的磁化强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而在居里温度以上,磁化强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通过测量这一磁性参数的变化,可以确定居里温度。
居里温度在材料科学和磁性材料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控制居里温度,可以实现对材料磁性的调控,从而应用于磁存储、传感器、磁制冷等领域。
此外,居里温度还与物质的局域结构和晶体结构有关,研究居里温度可以揭示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居里温度是物质磁性相变的临界温度,决定了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磁性行为。
它是铁磁性和顺磁性转变的重要参考值,对于磁性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可以确定不同材料的居里温度,并进一步研究其磁性行为和物理性质,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培峰 00610173
• 一 P参数理论的提出 • 二 P参数理论的具体内容 • 三 P参数理论的应用 • 四 总结
时代的呼唤
各种形态的胶束被发现却没有合适的 简单的理论去解释、预测
原则上,强大的热力学、动力学武器, 甚至统计力学可以解决。但,化学家 更习惯于用简洁的形式去描述它,而 不是套用复杂的计算
• 或者磷脂酸钙
驰骋疆场
随着疏水链的增长, 使得P值变大,聚集 体形态由球形逐渐变 为双层结构。
(Val)2 C12
(Val)2 C10
(Val)2 C8
总结
• 临界排列参数理论简洁的以分子的几何参 量表现了聚集体形态
• 可以定性的解释影响聚集体排列的问题。
• 影响排列形态的内在因素被掩盖,且使用 的参量是否能替代其内在因素值得商榷
−
r3)
P
=
Vc lc ⋅ A0
=
1 3
R2
+ r2 r2
+ Rr
>1
未卜先知(回顾)
事实上,由于上述情况 考虑的都是分子紧密排 列时的极限情况,而且 由于碳氢链具有一定的 柔顺性,所以可以得到 如右图的表格
天生瑕疵
• 有上述推倒可以看出,公式的使用是有条 件的:
• 1)聚集体结构内的任意一点到相界面的最 短距离不能超过碳氢链长度lc
初出茅庐
• 决定有序聚集体排列形态的因素:
• 内因:分子结构(几何构型,亲疏水头基) 外因:温度,溶液环境……
• 1976年,Israelachvili提出用两亲分子的几 何结构描述有序聚集体的空间排列,并设 计了模型,提出了临界排列参数(P)的概 念。
初出茅庐
P = Vc lc ⋅ A0
Vc为疏水部分体积,lc为疏水链的最大伸展长 度,A0为亲水头基的占有面积
• 定量计算效果不佳。
谢谢!
• 2)聚集体体积于Vc之比等于聚集体表面积 与A0之比,都等于聚集数N
初露锋芒
• 定性预测: • 1)单疏水链+大亲水
头基,例如:低盐浓 度下的SDS • 2)单疏水链+小亲水 头基,例如:高盐浓 度下的CTAB
初露锋芒
• 3)双疏水链+大亲水 头基,例如:磷酸甘 油酯
• ¥)双疏水链+小亲水 头基,例如:磷脂酰 氨基乙醇
公式特点:以全几何参量描述临界排列参数P, 将实际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掩盖于各 个几何参量之中。
未卜先知
未卜先知
• 预测的理论基础: • 1) 球形(设由n个分
子组成)
lc = R
Vc
=
1 n
4 πR3
3
A0
=
1 n
4πR 2
P = Vc = 1 lc ⋅ A0 3
未卜先知
• 预测的理论基础: • 2)圆柱形
lc = R
A0
=
1 n
2πRL
Vc
=
1 n
πR 2 L
Hale Waihona Puke P = Vc lc ⋅ A0
=1 2
未卜先知
• 预测的理论基础: • 3)双层状
Vc = A0lc
P = Vc = 1 lc ⋅ A0
未卜先知
• 预测的理论基础: • 4)反胶束
lc = R − r
A0
=
1 n
4πr 2
Vc
=
1 n
π (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