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下水计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在船尾上浮处的前支架下方的滑道结构给予适当加强 ④两滑道后端的中间挖一凹槽,以免船首底部碰触船台
四、第四阶段
(1)自下水架前支点离开船台滑道至船舶停止运动为止
(2)运动情况:
①船已完全浮起;
②船舶的下水重量仍大于浮力,则将发生船首下落现 象,下水重量与浮力之差称为下落重量。
(3)下落高度t:前支架离开滑道末端时的水线与船在自 由浮起时首吃水之差。 (4)首沉深度t´
首下落重量。
C
二、下水计算
(1)根据第二章中关于重量及重心计算的基本原理,尽 可能正确地计算下水重量及重心位置;
(2)绘制如图6-9所示的下水布置图,并注明有关尺寸; (3)确定船舶滑行某一距离x时的首尾吃水;
d h x
d h x L (6-4)
F
A
(L为船舶垂线间长,α为龙骨坡度,β为滑道坡度)
S
3
的范围内
(即
l S
l

2l S
)时,滑道压力为梯形分布(见图6-12),
3R 3
则前端及后端滑道处所承受的压力为:
P R (2 3lR )
1 lb
l
S
S
P

R
l (3 R
1)
2 lb l
S
S
(6-9) 与(6-7 )一样
②当反力R的作用点至前支点的距离l

l S
时,则滑道压力为
3 R
W
浮,与之相应的 x 表示船尾开始上浮时的行程数值。
1
③若 M 曲线位于 M 曲线之上,则 M M ,不发

W
生尾下落现象,反之,发生尾下落。

W
④当下水进入第三阶段后,其浮力随行程的变化规律
与一、二阶段不同,设行程 x 表示下水架前支点已离开滑
2
道末端,若 W ,则将发生首下落现象,其差数d即为
§6-4 滑道压力计算
为了保证船舶安全下水,还应对滑道压力进行计算,
以便检验润滑油脂、滑道及前支架是否能承受该项压力。 船舶在下水过程中,滑道上的受力情况是变化的,故对压 力计算也需分阶段进行。
一、下水第一阶段
(1)受力:整个下水重量完全由滑道支承,滑道的反力
R等于下水重量W ,即
C
W R
※摩擦力F fW cos ,f为摩擦系数,其数值与润滑油脂的 C 性质及温度有关。f又分为静摩擦系数 f(船在开始滑动时 S )和动摩擦系数 f(船在滑道上运动时),通常f的数值为: d
※滑动条件
f 0.03 ~ 0.07 S
f 0.02 ~ 0.05 d
船舶在本身重力作用下沿滑道滑动的条件是:
三、纵向下水布置概述
1、下水设备
(1)固定部分:固定部分由木方铺成,称为滑道。 1
滑道通常采用两条,其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约为船宽的 3
。滑道坡度β一般取为
1 12
~
1 24 ,其具体数值视船的大小而定:
◆ 小型船舶(船长100m以下): β=
1~1 12 15
◆ 中型船舶(船长100m~200m):β=
(1)自船尾开始上浮至下水架滑板前端离开滑道为止
(2)运动特点:船舶不再沿平行于滑道的方向移动,下水架的滑板 只有前支点与滑道相接触。
(3)上浮条件:当船尾开始上浮时,下水架滑板前端成为支点,因 而船尾开始上浮的条件必然是:
W l l
CG
B
(4)受力特点:① W R C
② W l l
★ 下水架的两端比较坚固,以支持船体首尾两端的尖 削部分,分别称为前支架及后支架。
★ 下水架的长度约为船长的80%,船体首尾两端各有
10%左右的长度悬空于下水架之外。
★ 滑板的支承总面积
A

W C
P:润滑油脂的许可平均压力) p
(W C
:下水时总重量;
★ 滑板宽度 b A(l:下水架长度;n:滑道数目) ln
§6-3 下水曲线计算
一、下水曲线图
(1)组成(见图6-8)
①下水重量 W =常数(水平直线); C
②浮力 f (x)(曲线); 1
③下水重量对于滑道末端的力矩
M W S f (x() 倾斜直线);
W
CG
2
④浮力对于滑道末端的力矩
M S f (x)(曲线);

B
3
3、船台重力下水:即船舶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沿船台 倾斜滑道滑入水中,是常用的下水方法。主要包括纵向下 水和横向下水两种。
(1)纵向下水:船体的中纵剖面平行于滑道运动。如 川东厂的纵向楔形小车。
(2)横向下水:船体的中横剖面平行于滑道运动。如 东风厂的横向梳式滑道下水。
鉴于我国各主要船厂普遍采用纵向下水方式,故在本 章中只限于讨论船舶纵向下水的计算。
1
2
后端处滑道所受的压力)
二、下水第二阶段
(1)受力:当下水进入第二阶段时,船体受到浮力的作
用,这时滑道反力R及其作用点至前支点的距离 l 可由下
R
式决定:
W l l
R W C
l CG
B
R
R
(6-8)
(2)压力分布及大小:与R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
l
①当反力R作用点位于滑道接触长度中央的
从P1、P2的变化,可以判断船体和滑道需加强的部位及 范围。
(3)受力分析:
※下水重量:其中包括船体重量及下水架重量。重
力W 沿滑道方向的分力 T W sin 即为下滑力,垂直于滑
C
C
道的分力为 N W cos (正压力),如图6-2所示。
C
※滑道的反作用力R= N WC cos Wc
,R与W 在同一作用线上,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
C
作用力R的作用点至前支架端点的距离分别为l 、l 、 l
G
B
R
(见图6-3)则在该阶段中力及力矩的平衡方程式为:
W R C
(6-2)
W l l Rl
CG
B
R
7
反作用力: 反作用力距前支点的距离:
R WC
lR

Wclg
lB
R
※尾下落
★当船的重心G已在底滑道末端之后,而船尾尚未浮起
W
及M' 。
W
(5)绘制下水曲线图,由 M ' M ' 确定船尾开始上浮的
W

位置 x 。
1
(6)计算船尾上浮以后的浮力、绘制曲线(见图6-11)
① 先选定某一 x 值( x x ),计算船舶在前支点处的吃水; 1
②假定若干个尾吃水,在邦戎曲线上画出这些水线,并量出 各横剖面面积;
③ 应用数值积分法算出ω▽、浮心位置、M ' ;
★条件: S W S 发生尾下落(见图6-4)
B
CG
S W S 不发生尾下落
B
CG
★避免措施
● 增加滑道水下部分的长度;
● 在船首部分加压载重量,使重心G向船首移动,减小重量对滑道
末端的力矩;WC SG
●增加滑道坡度


●等待潮水更高时下水。这相当于增加滑道水下部分的长度
三、第三阶段
l l
(6-5)
C
G
R
(式中:l 为下水船舶重心G至滑板前端的距离;l 为滑道
G
R
反力R的作用点至滑板前端的距离)
(2)压力分布及大小
设:滑道压力沿滑道长度按梯形分布(见图6-12),则
P R (2 3lR )
1 lb
l
S
S
(6-7)
P2
R lSb
(3 lR lS
1)
(其中:b为每条下水滑道的宽度,P 、P 分别为滑板前端和
三角形分布(见图6-13),前端及后端处滑道所承受的压
力为:
P R 1 lb
S
P 0 2
(6-10)
③当反力R的作用点至前支点的距离 l

l S
时,因滑板与滑
3 R
道之间不能承受拉力,故两者之间的有效接触长度
l' 3l
S
R
滑道压力沿有效长度l' 的分布如图6-14所示,前端及后端处 S
滑道分别承受的压力:
④以尾吃水为横坐标,绘制浮力ω▽曲线、M ' 曲线及M ' 直

W
线;
⑤在 M ' M ' 处得对应尾吃水,对应的浮力ω▽也可查得;

W
⑥同理假定另外几个x值,可确定每个x下对应的ω▽;
⑦绘制下水曲线中 x x 阶段的浮力曲线。 1
(7)为了估计船在入水后的浮态及稳性,尚需计算船舶下 水后的首尾吃水及初稳性高。
根据上式可以把船在各不同行程 x(例如:x=60m、80m、
100m等)时的首尾吃水算出。
(4)在邦戎曲线图上画出相当于上述不同行程x时的水线
,然后用数值积分法算出每一水线下的浮力ω▽及浮心纵
向位置,据此可求出 M '及 M ,也可得出不同行程x时的


ω▽、M
、M
'
数值。根据下水重量及重心位置,可算出M

W sin f W cos
C
S
C
(6-1)
tan f S
二、第二阶段
(1)自船体尾端接触水面至船尾开始上浮为止。
(2)运动特点:船的运动仍平行于滑道。
(3)受力分析:作用力有:
※船体下水重量W ; C
※浮力 (其中 为船舶入水部分的排水体积);
※滑道的反作用力R 。设下水重量W 、浮力及反
1~1 15 20
◆ 大型船舶(船长200m以上): β=
1~1 20 24
大船的滑道坡度一般较小,以免船首部分离地过高,影 响施工,船的龙骨坡度α与滑道坡度β大体相同,有时α较β 约小 。 1 ~ 1
100 200
(2)运动部分
运动部分在下水过程中与船舶一起滑入水中,称为下 水架。
★ 下水架的底板称为滑板,在滑板与滑道之间敷有润 滑油脂,使滑板易于滑动。
(3)辅助设备
● 套牢装置:防止船在开始下水之前滑板可能滑动 ● 导向挡板:防止船在下水过程中滑板发生偏斜 ● 制动装置:使船在下水后能迅速停止于预定位置 ● 驱动装置:使船在开始下水时能迅速滑动
§6-2 下水阶段划分
一、第一阶段
(1)自船舶开始下滑至船体尾端接触水面为止。
(2)运动特点:平行于滑道运动。
⑤下水重量对于下水架前支点的力矩
M' W
W l CG
常数(水平直线);
⑥浮力ω▽对于下水架前支点的力矩
M ' l f (x)(曲线)。

B
4
3、4阶段
1、2阶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1
6
2
R
34
(2)特点
①下水重量 W 与浮力ω▽曲线之差即为船在不同行程 C
时滑道的反力R。

M
'
直线与
M
'
曲线的交点(A点)表示船尾开始上
CG
B
上浮条件
(6-3)(见图6-5)
R
(5)不利情况: ①滑道反力R集中作用于下水架前支点处,可能损坏下
水设备及船体结构; ②当船舶绕前支点转动时,首柱底部可能撞击船台,损
坏船首结构和船台。 (6)避免方法:
①加强前支架处的结构,并使反力平均作用于前支架之 全体;
②取消前支架,在滑板与船体之间的相当长度内只需填 入普通楞木,这些楞木随船体及滑板一起下水;
当船首下落至静止水线时,因有惯性作用,船首将继 续下沉,在首垂线处下沉的最深水线与静止水线之距离t´ 称为首沉深度,通常t´=1.1t。
(5)避免措施: ①增加滑道入水部分的长度; ②等待潮水更高时下水; ③中心凹槽; ④在滑道末端增加河床深度。
(6)下水船舶在离开滑道之后,由于惯性作用将继续向前 滑动,故应采取适当措施使船停止运动。 ①抛锚; ②制动; ③在舵的后面绑一块横向木板。
P R 1. R
1 l' b 3 l b
S
R
P 0 2
(6-11)
把6-7中的 ls用l'S 3lR代替
(4)当船尾开始上浮时,反力R集中作用于滑板前端。设前
支架处平均受压的长度为 l ,则船尾上浮时该处滑道所受 P
的压力
P R 2l b
P
(6-12)
三、滑道压力分布曲线(见图6-15)
§6-1 概 述
一、下水定义
船舶在船台上或船坞内建造到一定程度后便可下水, 即将原在船台上或船坞内呈支撑状态的船进入水中呈漂浮 状态。
二、下水方式
1、起重机吊:小船造好后可以用起重机把它吊到水中
2、造船坞下水:船在船坞内建造,造好后向船坞内放 水使船浮起再拖到船坞外的水域中。造船坞是目前解决大 型船舶建造和下水的较好设施,适合于水位落差不大的地 区(如沿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