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财政学》案例以及分析

《财政学》案例以及分析

财务管理案例案例1:1996年的一个下午,中央电视台传来一个令全国震惊的新闻:名不见经传的秦池酒厂以3.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买下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广告,从而成为令人眩目的连任二届“标王”。

1999年该厂曾以6666万元人民币夺得“标王”。

然而,新华社1998年6月25日报道;“秦池目前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今年亏损已成定局。

总结原因如下:1.未能处理好品牌、市场份额和利润三者之间关系;2.财务资潭有限性制约企业持续发展;3.涉猎业务领域繁杂,相关性差,资源配置分散。

关键词: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

分析:秦池酒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未能确立并支持名牌的核心产业或主导产品去取市场竞争优势;(2)未能处好企业持续发展需要有持续的财务资源的支持之间关系均表明其在投资政策的投资领域、投资方式、质量标准、财务标准等方面存在问题‘(3)未能处理好品牌、市场份额和利润三者之间关系。

上述问题,对企业集团的存亡与兴衰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导致其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案例2:猴王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猴王焊接公司,1992年8月进行股份化改造,1993年11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全国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也是焊材行业迄为止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在2000年1月之前,猴王股份拿给股东们看的成绩单,一直都不错,1998年年报,还保有配股资格。

1997年,猴王集团公司入主猴王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多年来,猴王集团公司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其中投资在外地办30个电焊条联营厂损失4.87亿元:投资办5个酒店损失0.70亿元;投资19个其他企业和单位,损失1.31亿元。

在19941年—1996年期间,猴王集团炒股的直接亏损2.596亿元,由于炒股向各个证券公司透支达2.4亿元,两者合计达5亿多元.为了满足自己对资金的需求.猴王集团利用自己是猴王股份有限公司大股东的地位,或者直接从股份公司拿钱,或者以股份公司名义贷款而柒团拿去用,或者是股份公司为集团提供担保贷款,用这三种形式集团公司从股份公司调走了大量资金。

财政类法律案例分析(3篇)

财政类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财政局在2018年年度考核中,发现该局下属多个科室存在违规发放福利的现象。

经查,主要违规行为包括:1. 在2018年春节期间,财政局为全体职工发放了价值人民币2000元的购物卡;2. 在2018年端午节期间,财政局为全体职工发放了价值人民币1000元的粽子礼盒;3. 在2018年中秋节期间,财政局为全体职工发放了价值人民币1500元的月饼礼盒;4. 在2018年国庆节期间,财政局为全体职工发放了价值人民币500元的购物券。

经调查,这些福利发放均未经过财政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也未按照财政预算执行,且未向市纪委、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财政局的行为构成了违规发放福利。

二、案件分析(一)违规行为分析1. 违反预算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各级预算必须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经法定程序审批后执行。

财政局未按照预算执行,擅自发放福利,违反了预算法的相关规定。

2. 违反公务员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公务员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收受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财物。

财政局违规发放福利,属于变相收受礼品,违反了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

3. 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违反廉洁纪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一)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财物;(二)纵容、默许家属、身边工作人员和特定关系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三)用公款旅游、借公务差旅之机旅游或者以考察、学习、培训、研讨、招商、参展等名义变相旅游;(四)参加用公款支付的宴请、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五)接受公款出国(境)旅游或者国内公务活动中的宴请;(六)违反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超标准、超范围接待或者借机大吃大喝;(七)违反办公用房、公务用车、通信工具管理使用规定;(八)违反公务支出管理规定,超标准、超范围支出;(九)其他违反廉洁纪律的行为。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在进行财政学案例分析时,我们通常会关注政府如何通过税收、支出和债务管理来影响经济。

以下是一个案例分析的正文内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各国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的决策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

本案例分析旨在探讨一个国家在面临经济衰退时,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我们将通过分析该国的税收政策、公共支出以及债务管理策略,来评估其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首先,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衰退期间,政府可能会采取减税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

例如,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可以增加家庭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鼓励他们增加消费和投资。

然而,减税也会导致政府收入减少,这可能会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公共支出是政府直接影响经济的另一种方式。

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可能会增加公共支出,以创造就业机会和刺激需求。

例如,政府可以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和公共交通系统,这些项目不仅能够立即创造就业,还能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打下基础。

然而,增加公共支出可能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这需要通过发行国债来融资。

最后,债务管理是财政政策中的关键因素。

政府需要平衡债务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适度的债务可以为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来实施财政刺激措施。

另一方面,过高的债务水平可能会导致利率上升,增加政府的债务服务成本,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在本案例中,该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措施来应对经济衰退。

政府降低了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以刺激消费和投资。

同时,政府增加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创造就业和刺激需求。

为了融资这些措施,政府发行了一定数量的国债。

尽管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财政赤字,但长期来看,它们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政府收入,从而实现财政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财政政策是政府用来影响经济的重要工具。

通过合理设计税收政策、公共支出和债务管理策略,政府可以在经济衰退期间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这些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需要考虑到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以及财政的可持续性。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在财政学领域中,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手段。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财政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进行财政学案例分析,探讨其中涉及的财政学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背景,某国家政府在面临经济衰退和财政赤字的情况下,需要制定一项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解决财政赤字问题。

政府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财政稳定的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该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

通过对财政收支的分析,可以发现财政赤字的根本原因是支出过大或收入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平衡财政收支,比如削减不必要的支出、提高税收、增加财政收入等。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该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情况。

通过对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哪些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哪些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

此外,我们还需要分析该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性。

通过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对经济增长和财政稳定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性来实现经济增长和财政稳定的目标。

最后,我们需要分析该国家的财政改革和财政体制的完善情况。

通过对财政改革和财政体制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对财政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推进财政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来实现经济增长和财政稳定的目标。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国家的财政收支、经济结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财政改革和财政体制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解决财政赤字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

财政学案例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财政学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财政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财政学案例

财政学案例

《案例一》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的数据分析表—1 两类国家的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所占比重(%)表—2 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及其比重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思考题:你认为我国政府应怎样合理安排与使用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为什么?《案例二》美国扶持农业发展的财政经济政策美国政府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对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以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

主表现在几个方面:1.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的教育、科研工作。

美国联邦政府举办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中心的大型综合开发项目,最为典型的是田纳西流域工程计划。

1933 年,联邦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负责进行了以修筑水库堤坝、综合利用水资源为主的大型公共工程,并在与各州及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下,共修建了29 个大坝,控制了洪水,疏通了干余公里的航道,改善了水展了鱼类及野生动物的繁养,还开辟出优美的游览区。

这一大规模验区取得的成功,使田纳西流域的收入增长了4 倍,并提供了充足的电力。

在农业教育和科研方面,每个州都建立一个州立农业学院,或者在州立大学设立农学院,各州赠地给学院建立农业试验站,联邦政府的农业部设研究试验局,组织农业科研工作。

同时,政府为农业发展与应用研究提供经费。

2.推行休耕、限耕计划,控制耕种面积。

针对美国不断出现农产品生产过剩问题,为避免由此推动农产品市场价格下降,导致农场主收入下降情况的出现,美国政府每年制定有偿休耕、限耕计划,以控制农产品生产,协调供求关系(这一计划目前主要适用于饲料粮食、小麦、稻谷和棉花这几种主要产品)。

具体方法是:每一农场主的基本耕种面积要分为三个部分,即计划内面积、弹性面积和环保性休耕面积。

计划内面积必须耕种计划作物并可得到政府的补贴,弹性面积可耕种任何计划作物和除水果、蔬菜以外的任何计划外作物,但不能获得政府补贴;环保性休耕面积是不耕种的面积。

农场主是否参加政府的休耕、限耕计划是自愿的,但凡是参加这一计划的农场主都可得到现金、实物或贷款补偿。

财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财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为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法律法规。

本案例选取某市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过程中的一起典型案例,分析其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案例简介某市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某市违规将政府投资项目打包成“优质资产”,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集资金。

在债券发行过程中,某市未按规定披露相关信息,导致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项目风险。

债券发行后,由于项目收益未达到预期,某市出现了债务违约风险。

为化解债务风险,某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调整债务结构、优化债务投向、加强债务管理等方面。

(二)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1.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应当遵循市场化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实行市场化定价。

然而,本案例中某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存在违规将政府投资项目打包成“优质资产”的现象,违背了市场化原则。

2. 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应当披露相关信息,包括项目概况、债务规模、期限、利率等。

本案例中,某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未按规定披露相关信息,导致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项目风险。

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得超过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本案例中,某市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超过了预算支出,存在债务风险。

二、案例分析(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问题分析1. 违规将政府投资项目打包成“优质资产”的原因某市地方政府将政府投资项目打包成“优质资产”,主要是为了提高债券发行的成功率。

在债券发行过程中,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优质资产”,从而降低发行风险。

然而,这种做法违背了市场化原则,容易导致债券发行价格虚高,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2. 解决方案为规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应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查,确保项目具有可行性。

财政学典型案例分析

财政学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某幢旧式楼房,屡次发生失窃事件,原因之一是该居民楼里各单元没有加装公共防盗门。

每次失窃案发生以后,大家都希望楼里能装上一扇单元防盗门,各家进出有钥匙,朋友来了就在楼下通过电话喊一声,使整幢楼的安全性增加。

但防盗门一直没有装上。

向单位房管部门反映,说是住在楼里的已经不完全是本单位的人,费用难以协调;再说这些住房已经出售给私人,装防盗门应该由居民自己出钱。

于是该居民楼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中,没有一个机构出面负责解决“装防盗门”这样的公共事务。

分析:这是一个安全问题政府提供的问题,先看着防盗门问题能否通过私人方式去解决。

在没有加装单元防盗门的情况下,一些最担心家里被盗、被抢的人首先出资给自己家里加装防盗门。

对个人来说,这要花更多的钱,但比起费时费力地去搞“制度创新”还是合算的。

从长远来讲,由于有钱的人加装防盗门,窃贼的盗窃难度大了,成功概率低了,盗窃行为的净收益小了,边际收益降低。

因此,窃贼要么设法提高盗窃技能,要么就是光顾那些不装防盗门的家庭。

这样一来,那些原以为自己没有多少钱,小偷不会光临,毋需加装防盗门的家庭会受到损失。

最后的结局是:不管有钱还是没钱、钱多还是钱少,家家都装防盗门。

对每一个家庭来讲,投资于防盗门的支出与自己对家庭财产被盗的预期损失是相关的。

也就是说,盗窃的预期损失越大,投资防盗门的愿望和实际投资越大;盗窃的预期损失越小,投资防盗门的愿望和实际投资越小。

就整幢楼而言,每个家庭用于防盗门的支出远远大于统一安装一扇单元防盗门的费用,两者之差额,代表一种制度成本,它并没有带来社会福利,却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如何以公共方式提供的安全服务——加装防盗门成为可能?这种事情该由谁来管?怎样管?其实,加装单元防盗门应该是政府管的事,因为“安全”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

第一,如果没有公共治安,犯罪必定泛滥,个人用于防治犯罪的成本大量增加,全社会用于防治犯罪的总支出也增加,不如建立公共治安体系来得经济,而防盗门的安装正是公共治安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理论案例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温家宝总理说:“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

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

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多。

”简要分析:财政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是有区别的。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发展规律。

而研究范围要比对象范围宽泛得多,除对象范围外,尚包括对象范围之外的一些现象和事物。

如果就温总理提出的五个问题来分析,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纳入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并从中表现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思考题:请分析温总理提出的上述五个问题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案例二: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收入分配政策胡锦涛在中共党的十七大报告上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简要分析:收入分配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

此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

中共对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的强调,意味着老百姓不仅能从再分配中得到好处,在初次分配中也能保证自己的权利,不用光等着政府救济。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

虽然各方专家测算的数据有差异,但中国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已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之上并无争议。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案例分析1: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应该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满足全体公民最基本的公共需要的公共服务,如使每一个人都享有初级医疗保健;二是满足部分弱势公民的生存需要的公共服务,如针对老龄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针对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针对所有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等等。

分析:本案例意义深远,从现象上看是围绕着“医改是否成功”和“教改是否成功”展开的讨论,事实上这种讨论涉及到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的基本理论,社会公共需要是通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的,在本质上区别于市场提供私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私需要,在这里必须明确区分公共产品公共需要和私产品、私需要的基本判别标准,否则无法说明公共产品和公共需要的特征。

从理论上讲,公共产品其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而私产品则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具有较小的外部效应,本案例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政府必须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需要,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责。

如果政府不能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必然出现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境,政府活动与市场活动最大的原则之一就在于政府活动以社会公平为第一位。

而市场活动则以效率为第一位,政府活动的公平性就是表现在其满足的公共需要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共同的无差别的需要。

第二,哪些产品是公共产品的应当由政府提供。

事实上我们并不能说医改基本不成功或教改基本不成功,我们也不能说医疗卫生和教育都应该由政府提供。

医疗卫生和教育从本质上看都是混合产品,并不是完全或纯粹的公共产品,他们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提供,这还是医改或教改的复杂性所在,必须用公共产品的理论和外部效应的理论分析医改或教改,否则无法得到正确的认识。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以说明卫生和教育作为混合产品不可能也不应该由政府全部提供,对卫生和教育的分析已超出本次点评的范围,政府应承担的主要是公共性较强的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而非义务教育和医疗可以由市场提供或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前言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都有一些《财政学》案例分析,它们基本是以案例库的形式出现的。

这种形式,虽然往往设计精巧,却不易提起读者学习的兴趣。

而从内容上看,有些案例直接照搬国外,不完全切合我国实际;有些案例则陈旧老套,没有时代感也缺乏现实针对性。

我们组织的《财政学》案例分析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所突破:从内容上看,案例的时代性强,一方面紧密联系我国财政改革实践,另一方面,也注意了典型的国外财政案例的选取。

这些案例都是从近期财经信息中精心挑选的,都能较好地反映《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而具体的案例分析虽然三言两语,却也能精辟独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形式上看,《财政学》案例来源于经济生活实践,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说明的原理对内容有选择地作了增删、节选和重新加工,其中尤其突出了学者的观点。

这一方面使得具体案例和学者观点条分缕析,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另一方面也能尽量保持原文的精要,使初学者既能理解相关的财政学原理,也能体会到学者名家的生花妙笔和解决财政问题的独特思路。

为了更好地让初学者领会财政学原理,笔者将财政学原理拆分在包括导论(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财政支出概述、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概述、税收原理、税收制度、国债原理、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问题等十三章内。

而每一章划分成数节,每节原理的阐释具体包括案例、简要分析、思考题和原理综述四个部分。

《财政学》案例分析是财政学初学者登堂入室的利器;而对于那些对财政学已有一定把握者来讲,通过《财政学》案例分析你也可以管窥我国《财政学》研究的发展状况,仔细研读,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们希望,《财政学》案例分析能够切实地促进学习者对于财政学的学习兴趣,对从事《财政学》教学工作的同行也有所启发。

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其中或有错误和遗漏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政府与市场一、案例及分析(一)案例1.1:分拆垄断企业,能否解决问题?1、分拆微软,打破垄断2000年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法官的初步判决,几乎吸收了司法部全部反微软的观点。

财政学_案例分析_教育(2篇)

财政学_案例分析_教育(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某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典型城市,近年来在教育经费投入和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以该市为例,分析教育经费投入与效益的关系,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二、案例概述某市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总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

近年来,该市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以下是该市教育经费投入与效益的几个关键指标:1. 教育经费投入:2010年,该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0亿元,2019年增长至50亿元,增长率为66.7%。

2. 教育经费占GDP比重:2010年,该市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3.5%,2019年增长至4.5%,增长率为28.6%。

3. 教师待遇:2010年,该市教师平均工资为每月3000元,2019年增长至每月5000元,增长率为66.7%。

4. 学生入学率:2010年,该市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为98%、95%、90%,2019年分别增长至100%、98%、95%。

5. 教育质量:2010年,该市高考一本、二本录取率分别为15%、30%,2019年分别增长至20%、35%。

三、案例分析1. 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案例数据可以看出,某市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与GDP增长保持同步。

这表明,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较大,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也反映了该市经济实力的提升。

2. 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学设施,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从案例数据可以看出,某市教师平均工资和高考录取率均有所提高,这说明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 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某市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学生的入学率和教育质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财政学案例分析题

财政学案例分析题

财政学案例分析题在进行财政学案例分析时,我们通常会关注政府如何通过税收、支出和债务管理等手段来影响经济。

以下是一个案例分析的示例:案例背景:近年来,某国政府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和财政赤字扩大的双重压力。

为了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包括减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扩大社会福利支出。

然而,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刺激了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财政赤字的进一步扩大。

问题分析:1. 减税政策:政府通过降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率,旨在增加企业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

然而,减税也意味着政府税收减少,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加剧财政赤字。

2.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政府通过增加对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投资通常需要大量资金,这可能会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从而增加政府债务。

3. 扩大社会福利支出:为了缓解社会不平等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政府增加了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出。

这些支出的增加虽然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但也会对财政预算产生压力。

政策效果分析:1. 经济增长:减税和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在短期内可能会促进经济增长,但长期效果取决于投资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2. 财政赤字:减税和增加支出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从而扩大财政赤字。

政府需要通过提高税收效率、优化支出结构或增加债务融资来平衡预算。

3. 债务管理:随着财政赤字的扩大,政府债务水平也在不断上升。

政府需要通过债务管理策略,如债务重组、延长债务期限或提高债务利率,来控制债务风险。

结论: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时,需要权衡经济增长和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

在短期内,减税和增加支出可能会刺激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政府需要通过提高税收效率、优化支出结构和加强债务管理来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

此外,政府还应考虑经济周期的影响,灵活调整财政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以上案例分析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评估政府财政政策的效果和潜在影响。

财政学案例分析教育(2篇)

财政学案例分析教育(2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财政政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直接影响着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

本案例将分析我国某地区在财政政策支持下,教育领域的发展情况,探讨财政政策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二、案例背景某地区位于我国中部,经济水平中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近年来,该地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力求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区域间教育差距。

三、财政政策实施情况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该地区政府将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具体措施包括:(1)提高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2)设立教育专项资金,支持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建设;(3)加大对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2)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支持重点高校和特色学科建设;(3)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领域,拓宽教育融资渠道。

3. 完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1)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确保教育经费使用规范、透明;(2)加强教育审计,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3)建立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体系,促进教育资源配置优化。

四、案例分析与评估1. 教育经费投入效果通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该地区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学校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据统计,近年来该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 教育资源配置优化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该地区教育公平性得到有效保障。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区域间教育差距逐渐缩小。

同时,重点高校和特色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3. 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完善通过完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该地区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教育审计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有效促进了教育经费的规范使用和效益提升。

五、结论与启示本案例表明,财政政策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篇一:财政学案例】txt>——政府收费的负面效应实例背景资料:北京出租汽车协会在 2001 年做了一个调查,声称一辆夏利车司机每月交给出租汽车公司的份钱平均为 4400 元,而公司的运营成本为每车每月 4019.97 元,其中包括管理费 800.65 元,也就是说公司的每车纯收入每月只有 257.97 元,一个月的纯利率仅为 5.86% 。

国家、企业、司机的所得比例是 1.98:1:9.87 。

按照这种说法,司机得大头,国家得中头,企业得小头。

但“的哥”们对此提出了强烈置疑。

北京渔阳出租汽车公司的杨师傅以自己为例说,他的月营业收入基本保持在 8700 元左右,这些收入用于支付每月的份钱 4400 元,燃油费约 1800 元,修理费约 400 元,用餐费 300 元(每日10 元),应付罚款等其他开支 100 元,每年的出租汽车车辆、计价器年检费等费用合计每月平摊 30 元,个人所得税每月60 元。

总计每月支出为7100 元,净收入则约为1600 元。

但杨师傅为之付出的代价是每天几乎 10 个小时的工作。

杨师傅怎么也不相信企业拿的是小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辆新夏利车投入出租运营的成本大概是 9 万元,司机承包一辆车的抵押金是 4 万元。

也就是说,公司买一辆新车,实际只付 5 万元。

而出租车的使用年限是五年,每个月 4400 元的份钱,而且承包期内的所有日常汽车维护费用均由司机承担。

如此算来,公司两年就可以赚回一辆车的本钱,后三年净赚。

以管理着 5000 辆出租车的某家出租汽车公司为例,每车每月份钱5000 元,每年共收入 3 亿元的份钱。

对制度经济分析而言,更关键的是,每辆出租车的司机“以车代押”在公司里押了 5 万元的保证金,从而出租车司机们处于被公司“敲竹杠”的境地难以自拔。

2002 年,这家公司规定每辆出租车必须更换白色座套,必须由公司定期清洗这些白色座套。

为此,每车每月必须向公司支付清洗费 30 元。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是对公共财政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包括预算管理、税收政策、公共债务、政府开支等方面的内容。

在实际的财政管理中,财政学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政府解决实际问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

下面我将以一个财政学案例为例进行分析,以进一步理解财政学的应用。

案例背景:某地市政府计划建设一座新国际化商业综合体,预算金额为10亿元人民币。

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手段为该项目提供经济支持,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分析过程:
首先,政府可以对该项目进行财政资金的投入。

由于预算金额庞大,政府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全部资金,在给予资金支持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资金安排和分配。

政府可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分阶段拨付资金,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其次,政府可以考虑采取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该项目。

政府可以对该项目所得税、土地税等进行减免或降低税率的政策,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项目的吸引力。

再次,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借贷政策筹集资金。

政府可以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或贷款等途径,融资部分项目资金,缓解财政压力,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最后,政府还需要考虑项目的经营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政府应该对项目的运营情况进行评估,确保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的
收益水平,并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保证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

结论:财政学在该案例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财政手段为项目提供经济支持,政府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财政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政府科学决策、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财政学典型案例分析

财政学典型案例分析

财政学典型案例分析第一篇:财政学典型案例分析财政学案例分析案例1:某幢旧式楼房,屡次发生失窃事件,原因之一是该居民楼里各单元没有加装公共防盗门。

每次失窃案发生以后,大家都希望楼里能装上一扇单元防盗门,各家进出有钥匙,朋友来了就在楼下通过电话喊一声,使整幢楼的安全性增加。

但防盗门一直没有装上。

向单位房管部门反映,说是住在楼里的已经不完全是本单位的人,费用难以协调;再说这些住房已经出售给私人,装防盗门应该由居民自己出钱。

于是该居民楼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中,没有一个机构出面负责解决“装防盗门”这样的公共事务。

分析:这是一个安全问题政府提供的问题,先看着防盗门问题能否通过私人方式去解决。

在没有加装单元防盗门的情况下,一些最担心家里被盗、被抢的人首先出资给自己家里加装防盗门。

对个人来说,这要花更多的钱,但比起费时费力地去搞“制度创新”还是合算的。

从长远来讲,由于有钱的人加装防盗门,窃贼的盗窃难度大了,成功概率低了,盗窃行为的净收益小了,边际收益降低。

因此,窃贼要么设法提高盗窃技能,要么就是光顾那些不装防盗门的家庭。

这样一来,那些原以为自己没有多少钱,小偷不会光临,毋需加装防盗门的家庭会受到损失。

最后的结局是:不管有钱还是没钱、钱多还是钱少,家家都装防盗门。

对每一个家庭来讲,投资于防盗门的支出与自己对家庭财产被盗的预期损失是相关的。

也就是说,盗窃的预期损失越大,投资防盗门的愿望和实际投资越大;盗窃的预期损失越小,投资防盗门的愿望和实际投资越小。

就整幢楼而言,每个家庭用于防盗门的支出远远大于统一安装一扇单元防盗门的费用,两者之差额,代表一种制度成本,它并没有带来社会福利,却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如何以公共方式提供的安全服务——加装防盗门成为可能?这种事情该由谁来管?怎样管?其实,加装单元防盗门应该是政府管的事,因为“安全”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

第一,如果没有公共治安,犯罪必定泛滥,个人用于防治犯罪的成本大量增加,全社会用于防治犯罪的总支出也增加,不如建立公共治安体系来得经济,而防盗门的安装正是公共治安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购买性、转移性支出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一、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用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组成。

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1、大锅饭现象依然存在;2、社会保障面狭窄;3、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健全;4、社会保障基金"增支" 压力大;5、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进:1、我国的养老保险应采取基金式筹资模式或转为部分基金式,目前可行的做法是实行部分基金式,即在保险基金收入满足支出以后,留有一定的积累。

2、社会保障资金来源要固定化、专门化和法制化,主要采取征收社会保险税的办法。

3、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解决目前“只保城镇,不保农村”的问题。

要重视农村的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有条件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应尽快建立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财政补贴目前存在的问题:1、财政补贴规模过大,财政负担沉重。

2长期补贴使受补企业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甚至起到保护落后的作用。

3某些补贴不当,扭曲了正常的价格结构,使价格偏离价值,处于扭曲状态,刺激了不合理消费。

4、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政府调节面,缩小市场活动覆盖面,不利于市场经济转轨。

财政补贴制度的改进:1、大力压缩财政补贴范围,严格限定补贴项目。

2、第二,改造财政补贴方式,加强财政补贴管理。

变“暗补”为“明补”。

3、控制财政补贴规模,减轻财政补贴负担。

4、改革财政补贴制度的配套措施。

建立以市场价格为主体的价格体系和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二、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者进行政府投资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即由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财政投资支出组成。

购买性支出存在的问题:1、行政支出总量增长超过同期财政支出和GDP的增长水平。

2、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较快,现该比例约为15%左右。

财政学案例分析

财政学案例分析

1.污染的治理背景:环境保护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目前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要完成的关键性任务。

环境保护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是治理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污染。

分析:如何治理污染?从外部性的角度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讨论。

1.治理体制。

所谓的治理体制,就是要回答治理的主体究竟是谁?是企业还是政府?我认为,污染的治理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就是说,必须形成以治理污染为自己经营内容的治污企业,可以将这些企业称之为环保企业或污染治理企业,由这些企业承担治理污染的任务,这些治污的企业在治理污染中获得自己的企业利润。

只有污染治理的产业化,即企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污染。

环保是一个产业,治污也是一个产业,产业化是环保与治污的发展方向。

在污染的治理中,政府的职责是制定排放标准,只有符合排放的标准,才准予使用,至于锅炉烧什么燃料,则是企业的事,无论烧煤,还是电和油,都必须达到排放的标准才行。

在这种条件下,锅炉使用者就会考虑烧什么燃料最合算。

如果烧油虽然排放可以直接达到排放标准,但成本太高,那么锅炉使用者就会考虑是否烧煤,若烧煤达不到排放标准,但通过治理后可以达到排放标准,而且治理费用加上烧煤的成本也比烧油成本低,那么锅炉使用者就会让那些治理煤污染的企业为自己治理煤的烟尘排放,使排放达到国家指定的标准,从而把煤作为燃料。

在这里,政府只是制定排放标准并监督实行,企业是治污的主体。

尤其是以治污为经营内容的企业,才是治污的真正主体。

政府在监督污染的治理中,要考虑污染治理产业化的内在规律。

例如,当政府的污染罚款低于治污所支付费用时,企业就往往会接受罚款而不去寻找治污企业帮自己治理污染,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就应提高罚款额度,罚款额要远远超过治污所支付的费用,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会去让治污企业帮助自己治理污染。

因此,政府对污染罚款额的确定,要考虑治污产业化的内在规律。

2.治理模式。

污染的治理模式有两种:一个是关闭污染源,即关闭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另一个治理污染源,即通过那些治污企业用技术改造污染源,用技改消灭污染源。

财政学案例分析题

财政学案例分析题

财政学案例分析题第一篇:财政学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题1.资料显示,我国的外汇储备近3万2千亿美元,拥有美国国债投资超过1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发达国家的第一大债权国,而现阶段,招商引资仍然是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运用财政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2.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将2008年GDP修正为31.4万亿人民币,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至9.6%,调整后我国08年的GDP为4.6万亿美元。

09年日本经济处于萎缩状态而中国经济增幅达8.7%,世界银行曾预测中国的经济规模会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试运用财政学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从2003年的2.9%到2009年的1.1%,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正与国际通常要求的警戒线渐行渐远。

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赤字率跃上2%的台阶,在2000年至2003年赤字率逼近3%,其中2003年、2004年财政赤字一直维持在3198亿元这一建国以来的最高位。

国民经济近几年连续向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财政蛋糕也越来越大,既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又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相对变小,财政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如是说,运用财政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2007年人大五次会议上,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给了民众一个惊喜,2007年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预算支出将增长相当大的比例,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全体民众身上。

在2007年中央财政主要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医疗卫生支出,增幅86.8%,达312.67亿元人民币,以用于免费防止重大传染病、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加大城乡医疗救助;用于教育的支出858亿元,增长42%,以免除1.5亿农村中小学学生学杂费;三农支出继续增加,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对就业再就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职工养老保险、社会救助体系增加投入。

财政学案例分析1

财政学案例分析1

财政学案例分析11.案例概述本案例是关于某地政府出资建设某幼儿园的一项财政项目。

该政府投资了一定的资金建设幼儿园,并将其委托给了一家民营公司运营。

在幼儿园运营过程中,因经费不足,该公司提出了纠纷诉讼,希望政府增加拨款。

政府则认为,原本的投资已经足够,无需再额外增加资金支持。

因此,该案例涉及到财政支出的问题,即政府是否有责任为幼儿园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2.案例分析2.1 政府投资是否足够首先,应当从政府投资的情况入手,判断其是否足够支持幼儿园的运营。

根据案例中所述,政府出资建设了该幼儿园,但并未提供该幼儿园所需的全部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确实应当对幼儿园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因为政府已经承担了建设幼儿园的责任,这也说明政府在该幼儿园运营中有权利去介入和干预。

如果政府不能为幼儿园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就是对其责任的一种放弃。

2.2 幼儿园运营费用是否合理其次,应当从幼儿园的运营费用入手,判断其是否合理。

对于一家民营运营的幼儿园来说,其经营状况和利润能否满足生产和运营的要求非常重要。

在该案例中,民营公司提出的纠纷主要是经费不足的问题。

因此,如果幼儿园的运营费用过高或不合理,政府有责任要求民营公司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效益,并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

2.3 政府如何应对纠纷诉讼在面对纠纷诉讼时,政府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应对措施?这是本案例中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首先,政府不能仅仅以经费不足为由而忽略了民营公司所提供的其他各种信息。

其次,如果经过核实,确实需要增加投资,政府应该采取开明的态度,尽快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然而,如果增加投资带来的效益不明显,政府应该采取更合理和先进的经营方式,以提高幼儿园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3.案例总结本案例涉及到地方财政的支出问题,在运用财政学理论的基础上,应当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析。

其中,政府投资是否足够、幼儿园运营费用是否合理、政府如何应对纠纷诉讼等都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对于政府而言,其投资对幼儿园的运营质量、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格外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薆思考题:请分析温总理提出的上述五个问题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财政学的研究对 象?

蚁案例二: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收入分配政策

螃胡锦涛在中共党的十七大报告上说,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蒀简要分析: 收入分配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此前,中国收入分配
的社会经济基础, 其基本内涵不仅重视 “量入为出” ,而且强调 “多有结余” ,这种理财思想,
是与当时国民经济对农业的依赖, 农业对自然的依赖一致的。 事实上, 在长期落后的农耕社
会中, 以丰补歉,多有结余一直是国家必须遵循的治国理财之策。
这与亚当·斯密时期提倡
的“量入为出” 思想, 以及现代社会的 “量入为出, 略有结余” 的财政思想均有本质的区别。
主要途径就是劳动力相对多、 相对便宜,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力相对密
集的产业, 就可以多创造就业机会, 让更多低收入者分享改革成果。而且, 这样可以实现资
本的快速积累, 随着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升级, 低收入者拥有的劳动力会变得越来越值钱。

蚇思考题:财政应如何实现十七大报告关于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
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
第四, 城乡发展不平衡,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
困状态。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多。


薈简要分析 :财政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是有区别的。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国家参
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 发展规律。 而研究范围要比对象范围宽泛得多, 除对象范围外, 尚包括对象范围之外的一些 现象和事物。 如果就温总理提出的五个问题来分析, 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纳入财政学的研究 范围,并从中表现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工具简陋落后,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季节转换, 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都对农业收成的
丰歉有严重影响。 因此,三代时期的国家财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础上来安排支出,
即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国用,
量入以为出”的
财政原则,据此达到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目的。但是,三代的财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简单
但从不同时期的 “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分析,均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无不强调财政收入对
政府为了获取选民支持, 出
台许多超出发展水平的高福利政策进行二次分配, 结果造成很高的财政赤字, 出现频仍的财
政和金融危机。
薅 2006 年 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 秩序问题。会议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蚄要在生产过程的初次分配中就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必要的。 但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过分追求效率忽视公平的
结果是,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初次分配领域如果不重视公正问题会增大再分配的难度,
从而
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薇一些拉美国家出现的发展停滞现象即“拉美陷阱” ,与收入分配不当有很大关系。那些
国家在初次分配丧失效率和公平而出现大量贫困和失业人群时,
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由此可见,三代时期“量人为出,多有结余”的重要
地位。同时,周代还有专项储备,以待急用,即“凡邦国之贡,以待吊用,凡万民之贡,以
充府库”。是为保证国用的充足和社会生活的安定。
螃参考资料:《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黄天华编著

袇简要分析: 中国“三代”时期在财政上强调“量人为出,多有结余”原则,有其特定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回答“当前我国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哪些问题”
时,“居民收入差距”
成首选;在回答“我国当前必须注意的主要风险”时, “贫富悬殊”居榜首。
腿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不重视初次分配的公正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原
因。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为打破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螄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理论

衿案例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膅温家宝总理说: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
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 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


羁案例三:夏、商、周三代的《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

莇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东
周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土地的产出是国家财
政的主要收入, 国家财政状况几乎完全依赖并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
然而,三代奴隶制时期,
膄中共对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的强调,意味着老百姓不仅能从再分配中得到好处,在初
次分配中也能保证自己的权利,不用光等着政府救济。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对中国未来发
展构成了潜在威胁。 虽然各方专家测算的数据有差异, 但中国的基尼系数 (衡量收入差距的
指标)已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0.4 之上并无争议。
袂 2006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百余地厅级官员进行
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薇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
资本。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 更
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
中国的
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
的平衡, 而是要求多有结余。 其原因在于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灾害缺乏抵御能力,
农业生产
靠天吃饭, 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果没有足够的结余,势必造成国家的社会经
济危机。在周代,财政遵循多有结余原则,即“三年耕,必有一年之余,八年耕,必有三年
之余”。按“耕三余一”来制定财政支出总额。如果“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