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山海经》两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 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3.感受阿长对我的关爱,成年后我对阿长的感激思念。
教学重点:1. 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2.感受阿长对我的关爱,成年后我对阿长的感激思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听着刘若英的这首《知道不知道》,不知道长妈妈是否地下有知,感受到鲁迅对他的怀念呢?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二、了解《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三、学习新课。
1、识记字词。
骇惶急灸疮疤掳渴慕霹雳震悚诘问惧惮憎恶粗拙脐掷2、感知阿长。
速读课文,了解文章都写了阿长哪些方面的事情?3、品读阿长。
看来大家对文章内容掌握得不错。
下面我们结合文章中几个具体的文段,来品析一下文章的语言,这是我们这节课最主要的学习目标。
(1)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文段是怎样表现阿长这个切切察察毛病的?文段中的哪些词语用得更为准确生动?一个手指,就把人物的情态性格写得淋漓尽致。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就会发觉,文章写得生动,并不在于语言多么华丽,而在于语言运用得准确,而语言运用得准确的前提是要观察得仔细。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对阿长会是怎样的情感态度?(讨厌)(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段文字又写了阿长什么特点?作者这次是怎么表现阿长这个特点的?我对阿长会是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我”对阿长强烈不满并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通过一个“摆”字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初中语文_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文本,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尝试、合作探究、点拨提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观察身边的人,理解身边的人,尊重身边的人。
教学重点分析:立足文本,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鲁迅和阿长之间的深厚感情。
课前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紧扣教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一、激趣导入温故知新,回想上学期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学生印象深刻的美女蛇的故事引出本文的主人公阿长,再适当补充阿长的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阿长。
二、认识阿长(1--2段)师:阿长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请给阿长做一个简历。
课前同学们做了勾画批注,现在把你的所得和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生:姓名是“什么姑娘”;称呼是“长妈妈、阿妈、阿长”;长相是“黄胖而矮”;学历是“文盲”;职业是“女工(鲁迅的保姆)”。
师:通过阿长的简历,可以看出阿长的社会地位如何呢?生:社会地位很低。
因为阿长的没有名字,称呼又不确定,通过第二段“她也曾告诉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可以看出她的称呼是沿用的上一任女工的名字。
师:这样的阿长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呢?(导入第三环节)三、解读阿长师: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阿长与童年鲁迅的二三事,说一说阿长的性格特征以及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
(勾画批注)生:第三段,“阿长喜欢切切察察,……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可以看出阿长喜欢说三道四,说长道短,多事。
鲁迅不大佩服她。
师:阿长切切察察时还有自己的专属动作: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很形象,很传神。
生:第三段,“一到夏天,睡觉时……叫她呢,也不闻。
”可以看出阿长睡相很难看,很粗俗。
初中语文_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二、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是人教版(2016版)七年级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讲的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他们虽然没有传奇的经历和壮丽的事业,但他们仍然能够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在他们身上,有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有着平凡的向往与坚定的追求,还有着自信与智慧。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所回忆的阿长不是一个文化人,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的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味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特别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情节,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是读懂阿长的关键。
而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
文中作者虽是从孩子的角度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学习本文,应当让学生能够理解隐藏在文本中批判性与眼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生活琐事中发现爱,发现普通者人性的光辉。
三、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阿长形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四、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欲扬先抑的写法。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所提到的人物导入(二)检查预习:1、作者及其作品2、生字生词(三)明确目标:(电子白板展示)(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从本文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阅读买《山海经》部分。
1、买《山海经》的原因是什么?2、为何是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3、买来后我的反应如何?(五)精读课文前面叙述阿长的部分1、文章前半部分写了关于阿长的哪些事情?2、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人呢?(六)课堂训练:寻找身边的阿长,并用简练的文字概括出来。
(七)布置作业阿长买书记(发挥你的想象,展开你的联想,将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补充出来。
初中语文_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作者介绍: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
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二、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留给世界一个斗士的背影。
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也有温情的一面,象百草园中的鲁迅,萧红笔下的鲁迅,还有今天要学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鲁迅。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可见他对长妈妈的感情之深。
让我们满怀深情的读一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1、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速读课文,并标记字词。
师生共同解决,ppt补充四、深入研读1、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家也很阔气,你的父母也要给你找一个保姆,那你愿意雇佣长妈妈吗?我们来开一个小小的辩论会,同意请长妈妈的为正方,不同意的为反方,请同学们开始准备。
学生讨论5分钟后自由辩论2、辩论会暂告一段落。
鲁迅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写长妈妈的“缺点”和“错误”,饶舌,多事,睡相不好,有许多的繁文缛节,愚昧无知,咱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让她做自己的保姆。
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是一个旧时代的寡妇。
可鲁迅又在文中赞扬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同学们是怎样理解这一点呢?学生分组讨论,各组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明确:这个不懂《山海经》,也不可能为我买《山海经》,甚至也不必为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却做了别人有能力却不肯做的事。
满足了鲁迅的一个最大的愿望,买来了《山海经》。
3、这件不可思议的事,长妈妈是怎样做到的呢?文中没有具体描写,这是作者故意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了。
现在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把长妈妈买《山海经》的经过补叙出来。
比如她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
可加上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初中语文_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了解刻画人物所选取的典型事例;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3.通过品读,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无限尊敬与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问题导引,梳理阐释1.文章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其实文章当中与阿长发生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自读课文,看看都有哪些事物?引导学生概括并板书(板书)阿长与小风波阿长与床位阿长与福橘阿长与故事阿长与隐鼠2.关于这六种心情的所有事件当中,你觉得哪件事情描写得最为简略呢?笔墨用得最少?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法探究与解读: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根据板书内容解读欲扬先抑的写法、人物形象及作者深沉的情感。
3.还有哪些地方的描述是看起来贬抑,实际上包含了褒扬的情感的?结合板书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
聚焦矛盾,合理解读多媒体出示鲁迅《五猖会》节选,引导学生阅读,思考:1.为什么他不肯原谅父亲,却肯原谅阿长呢?2.“阿长”与“《山海经》”,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啊,根本就是一种不和谐。
为什么不和谐?读事悟人,升华情感多媒体出示背景资料: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朝花夕拾·小引》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
回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
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时时相语,谓今日当至某处矣。
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1.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创作的动机和真挚的情感。
(板书)敬若神灵视若仇敌2.把握阿长这一人物形象阿长在鲁迅的生命中,充当了很丰富的角色,她不只是一个保姆。
说说看,她还像一个什么样的人?【布置作业】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都会有一个“阿长”。
初中语文_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长妈妈,把握文每件事表达的长妈妈形象;2、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的含义,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4、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材料选择合理,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先从题目入手,详析重点段落,让学生先有了对长妈妈的客观的认识后,再看前文的抑笔,就能正确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曾经有一位名人离诺贝尔文学奖很近。
他就是鲁迅。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对于长妈妈,我们在这篇文章的认识是肤浅的,今天我们要来真正阅读一篇关于长妈妈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不过,我想提个疑问,亲爱的长妈妈为何变成了阿长的称呼?这是否暗示了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变化呢!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整体感知1、首先看前4段,我们来为阿长设计一份个人简历姓名阿长性别女职业保姆身形黄胖而矮年龄不详2、从这份简历中我们可以完全认识阿长吗?不可以,因为认识一个人首先要从外表,最重要的却是认识她的性格乃至她的内心世界。
3、这份简历中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发现了吗?姓名不是她的真实姓名。
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别人随意加在她头上的,因此可以看出长妈妈社会地位低微,不被尊重。
4、这样一个女工我对她的感情是怎样的?亲昵中带有些许恨意(最后一句)三、由事论情1、为什么我对阿长会又爱又恨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哪些事让儿时的作者佩服,哪些事又令他烦呢?我从( )看出长妈妈是一个( )的人,表现鲁迅先生对她( )的感情。
初中语文_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帯来了一本特别有意思的图书,书名是《山海经》,它是中国最远古的一部神圣怪异宝典,素有“天下第一奇书”的美誉,书中有许多神秘奇异的图片,我们来看看:1.形状像老虎,却却长着翅膀的野兽。
2.形状像野猫的天狗。
3.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的狰。
4.人面兽身并长着翅膀的鸟。
看了以上这些图片,大家想拥有这样一本书吗。
生:想。
师:鲁迅小时候也和大家一样,很想拥有这样一本书,那他的愿望是如何实现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
二、整体感知(一)回忆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强调文中重点字音字形(二)教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1.阿长是谁?学生快速回答:鲁迅儿时的保姆2.假如你也要聘请一名保姆,你愿意聘请阿长吗,为什么?并通过互动得出如下结论:阿长的缺点: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搬弄是非拔草、翻石头就说我顽皮——爱打小报告睡相不好——不拘小节知道许多规矩,特别是元旦吃福橘——封建迷信讲长毛故事——愚昧无知、淳朴。
阿长的优点:阿长教给我许多道理——关心孩子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热情善良、关心孩子3.你从那些与阿长有关的事情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学生在思考,分组交流后得出结论: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深切怀念与祝福三、精读探究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学生很快找到:文中第22段。
教师范读22段故意刪去:太、连、向来、都,并提问这些词语有哪些作用?太:我对《山海经》的渴望。
连、向来:阿长对我的关爱。
都:我对《山海经》很了解。
文中写到“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
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学习翻译课文。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学会分析精卫、夸父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
3.学习精卫、夸父的精神,激发学生执著、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人物精神,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
勇于探索、勇敢、执著的品质。
教法:
讨论、探究。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册我们学过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文中童年的鲁迅梦寐以求的一本书是什么书?今天我们学习选自山海经的两篇文章《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
(板书课题。
)
二了解《山海经》这部书和神话的特点。
(多媒体出示有关资料,学生读资料。
)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读音,让学生完成学案1。
2.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女生齐读《精卫填海》,男生读《夸父逐日》,然后全体齐读两篇。
四疏通语句,理解文意。
1.同位两个分工,一人翻译一篇,先自己独立翻译,有难点请教前后位。
2.同位两人合作,把自己翻译的文章读给同位听,互相订正不准确的地方。
3.班内交流难点,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或翻译不合适的地方,教师点拨。
4.多媒体出示课文中重点字词(红色标记),指定学生回答,理解重点字词用法。
五感悟人物形象,讨论探究问题。
前后四人组成小组讨论多媒体出示的问题:
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怎样填海?在你心中精卫是什么形象?
2.夸父逐日遇到什么困难?最后的结果如何?在你心中夸父是什么样的人?
以上问题要扣住文句回答,有理有据。
3.神话是人类的先人关于世界的想象和幻想,寄托着人类的梦想,有时竟是科学的预言,
精卫和夸父的梦想现在实现了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七情感延伸,体会主题。
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1.多少年过去了,精卫还在为自己的填海大业奔忙着,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2.夸父的手杖变成了美丽的桃林,看到娇艳的桃花你想对夸父说些什么?
让学生说看法,并齐读多媒体出示的诗句,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教师边引导边完成板书:
少女————鸟巨人————死
英雄英雄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扩写两篇中的任意一篇,6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少女————鸟巨人—————死
英雄英雄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北师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中,而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不少的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学习的方向也大致明确。
同时,这两则神话的篇幅很短,因此学生在字词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教师只要指导一下重点字词,学生应该可以疏通文义了。
本课时拟采用如下教法:
1.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讨论探究法。
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讨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时可以让学生采用如下学习方法:
1.朗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字词,培养语感。
2.圈点法。
让学生学会抓重点字词,疏通语句,理解文意。
3.讨论法。
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学会积极主动地阅读与理解。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测评结果及分析
教材分析
《<山海经>两篇》是文言神话,被编在北师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
本单元集中反映古代心志坚毅的文章,旨在激发学生勇敢、坚强、执著的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的培养。
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意蕴丰富,易理解。
学习时,除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拓展神话的过程来学习。
为此,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如下: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培养学生勇敢、坚强、执著的品质。
本文语句精炼,篇幅很短,难懂的文言词语不多,学生理解课文障碍不多,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是本课重点,但不是难点;由于年代久远,理解神话主旨和人物形象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山海经》两篇学案
一、课前预习案
中国古代神话作品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
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1·生字注音
鸠()柘()白喙()自詨()堙()溺()夸父()2·词语解释
其鸣自詨:故为精卫:堙于东海:
夸父逐日:逐走:入日:
欲得饮:大泽:邓林:
二、当堂探究案:
读课文思考
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怎样填海在你心中精卫是什么形象?
2·夸父逐日遇到什么困难?最后的结果如何?在你心中夸父是什么样的人?
3·精卫和夸父的梦想实现了吗?
4、精卫、夸父,我想对你说………
四、课后训练案(课后评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是炎帝之少女(是:)
⑵溺而不返(溺:)
2、文中有三个“其”,它们分别指代什么?
⑴其上多柘木()
⑵其状如乌()
⑶其鸣自詨()
3、识记古今异议字
少女,古义:今义:
与日逐走,走,古义:今义:
饮于河,渭。
河,古义:今义:
4. 理解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5、把两篇中的任一篇扩写成600字左右的故事。
教后反思
我执教的这节课是北师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山海经>两篇》:《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两篇神话故事短小精悍,形象鲜明,反映了古代先人征服自然的勇敢、执著的精神。
一、成功之处
运用小组合作比较成功,疏通语句一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分析形象时让学生讨论,扣文本分析,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包办代替。
二、不足之处
1、赏析人物,理解主旨,处理仓促,分析肤浅。
2、布置的作业与课堂内容脱节,缺少扩写指导。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较高的教学要求和评价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我们要以这个标准作为从事文言文教学的指南针。
为此,我对这两则文言文做了这样的定位:学生自主学习浅易文言文,锻炼学生疏通文言语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