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标本常规制片专家共识202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标本常规制片专家共识2023摘要内镜黏膜下录(I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1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1resection,EMR)作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微创手术,其技术日趋发展成熟,多项国际指南和共识均推荐ESD/EMR作为消化道早期癌及其前驱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ESD/EMR标本的诊断结果影响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因此ESD/EMR的病理学评估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标本应更为严格及精准。
在取材制片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ESD/EMR标本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本共识规范了ESD/EMR标本处理以及常规制片的方法,旨在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可靠、合理的病理依据。
正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1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1resection,EMR)是消化道早期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
由于ESD/EMR不进行淋巴结清扫且切除深度仅限于黏膜下层,对于一些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ESD/EMR病理学评估后可能需进一步治疗,因此ESD/EMR的病理学评估相对于外科手术标本应更为严格和精准。
ESD/EMR病理学评估包括标本水平及垂直切缘状态、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是否浸润淋巴管和血管、肿瘤生长方式、溃疡瘢痕的形成、肿瘤芽等信息。
其中切缘的评估是为了判断肿瘤是否完全切除;组织学类型、浸润淋巴管和血管、浸润深度、溃疡瘢痕、肿瘤生长方式、肿瘤芽等评估是为了推测淋巴结转移风险。
而标本处理、制片过程的规范化及标准化影响病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标本的伸展固定主要由临床医师完成,标本的拍照、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是由病理医师和病理技师共同完成。
一.标本伸展固定由于黏膜存在张力,放入固定液中容易收缩,为了保持ESD/EMR标本的平整性和完整性,真实还原病变离体前的状态和相对位置,避免黏膜肌层回缩、黏膜水平切缘内卷。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ESD由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技术成熟,近年已逐渐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内镜发现的病变很小或像香菇一样有茎(长蒂),可以很简单的应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叫息肉切除术。
有的病变长得很平像披萨一样,就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叫黏膜切除术(EMR)。
但对于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黏膜切除术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切除了较大病变但有病变的遗漏,肿瘤很快就会复发,切下来的病变破碎也不能进行准确的切片化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ESD禁忌症: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病变抬举症阴性,不具备无痛内镜条件的医疗单位,对于一般状态差的患者,不主张ESD治疗。
并发症:出血:ESD出血分为术中出血和迟发型出血,前者指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黏膜下注射后,局部黏膜抬举欠佳将小血管切断所致,充分黏膜下注射及有意识地止血可预防出血的发生。
后者指治疗结束后至30天内发生的出血,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
穿孔:穿孔是ESD的常见并发症,进行消化道ESD时由于胃肠壁薄,肠腔存在弯曲部,操作空同小易发生穿孔,治疗时应密切观察镜下图像和患者的生命体征。
腹痛:腹痛是ESD术后典型症状,常为轻、中度,治疗主要为常规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2/d,共8周。
术后第1-3天禁食,继而进流质,在过渡至半流质及软食。
感染:一般表现为体温上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对症处理,及抗生素的使用。
ESD与EMR的比较:ESD优势:微创治疗。
既能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消化道。
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消化内镜中心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护理配合操作流程
3、将电极片贴于患者愕部肌肉丰富处,避开伤口及毛发浓密处,调节好电刀的使用参数。
4、护士站在术者右侧,协助术者观察内镜下病灶,如发现病灶充分暴露,在术者指令下进行内镜下粘膜剥离(ESD):
1)暴露病灶:用无菌水充分冲洗,去除粘液、泡沫、粪便等,暴露观察病灶范围,选择适当的操作位置。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流程
操作内容
一、操作目的
1、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逐步剥离,一次性完整地切除病灶,切除深度可包含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分黏膜下层。
2、护士应熟练掌握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手术过程及附件的正确使用,术中与术者密切配合,提高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舒适度。
6)患者复苏后,协助麻醉师将患者送至夏苏室进行下一步观察。
7)清理用物,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更换手套,七步洗手法洗手。
五、指导要点
1、术后绝对卧床休息,严格遵医嘱禁食、禁水,避免一切用力动作。保持大便畅通,避免大便干结和增加腹压的因素如大笑、剧烈咳嗽、用力屏气、用力排便等。
2、指导患者定期复诊内镜,观察局部愈合情况及有无复发迹象。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以后5年内每年1次内镜随访取活检检查,以免遗漏局部复发和残存灶。如术后2年内未见局部复发为治愈。
4)边缘切开:调节内镜电外科工作站模式和参数。递上针状刀或Hook刀沿标记点外
侧切开粘膜,再根据操作医生的医嘱选择合适的ESD切开刀切开粘膜直至•圈。
5)剥离:追加粘膜下注射后,根据操作医生医嘱选择合适的切开刀,沿粘膜下层进行剥离。
6)圈套器电切:剥离接近结束时,选择圈套器电切。术者先将圈套器从钳道伸出,护士张开圈套;接着术者套住病变并用塑料套管顶住基底部,护士收紧圈套,圈套完毕,最后术者将病灶提起,先电凝后电切。通电时,护士缓慢收紧圈套直至病变切下为止。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
ESD主要治疗以下消化道病变:(1)早期癌:根据医生经验,结合染色、放大和超声等其它内镜检查方法,确定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的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等,如位置较浅(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如肿瘤较深(来源于固有肌层),ESD剥离病变的同时往往伴有消化道穿孔的发生,不主张勉强剥离,有丰富内镜治疗经验的医生可尝试运用。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导读: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2cm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一、ESD的优点ESD 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
与传统的EMR 相比,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直径大于2cm 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不管表浅病灶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纤维化,ESD 均可对其切除,但是上述优点是以穿孔、出血等风险增加及手术时间较长为代价的。
它具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优点;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5、在疗效评估上,也是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二、ESD的适应证1、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直径大于2 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2. 胃肠道早癌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为无淋巴及血行浸润、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均能应用ESD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underwat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UEMR)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手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
本文将对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早期胃肠恶性肿瘤是指肿瘤侵犯黏膜和黏膜下层,尚未侵犯肌层的肿瘤。
由于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恶变率较低,采用内镜技术进行切除已成为主流治疗手段。
UEMR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内镜手术技术,其优点是创伤小、疗效确切、恢复快,已经成为早期胃肠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
UEMR技术的操作步骤包括准备、标记、注水、剥离、切根和切缘探查。
在准备阶段,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肿瘤的形态、大小、深度及术后病理学切缘探查的可能性。
然后,根据肿瘤的形态和大小选择合适的黏膜黏膜下层,通过内镜给肿瘤周围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形成水肿区,以便于肿瘤切除。
在剥离阶段,内镜利用带有电切刀或剥离装置的特殊器械,将肿瘤从黏膜下层剥离,保留肌层。
剥离完成后,需要进行切根和切缘探查,以确保肿瘤切除干净。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UEMR技术在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该技术可以保留肌层,降低手术创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UEMR技术切除肿瘤的完整性较高,可以确保术后病理学的准确性。
该技术的恢复时间较短,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可以早期恢复运动和饮食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UEMR技术在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时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该技术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有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
黏膜下层剥离的范围和深度需要准确掌握,避免引起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UEMR技术在切除大型肿瘤时效果较差,可能需要转为开腹手术或者其他更复杂的内镜手术技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治疗早期胃肠恶性肿瘤的有效技术,可以保留肌层并减少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快。
该技术在操作技术上要求较高,并且在切除大型肿瘤时效果有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先进的内镜手术技术,旨在治疗黏膜下病变。
此技术通过在黏膜下层创建气腔,然后利用内镜将病变组织剥离,从而达到治疗和切除病变的效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有许多优点,可以使患者避免传统开腹手术的切口和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适应症、操作技术以及术后护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适应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下列多种疾病的治疗:1. 年龄较轻的早期胃肠恶性肿瘤,如早期胃癌和结直肠癌。
2. 黏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和间质瘤。
3. 平滑肌肉内经黏膜下延伸的息肉。
4. 黏膜下囊肿、腺病样息肉和其他黏膜下良性病变。
对于这些疾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以达到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创伤以及保留器官完整性的目的。
二、操作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一般采用内镜下腔内注气法进行。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患者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并采用气管插管进行人工通气。
同时,需要确保内镜设备及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2. 入路建立:在病变部位注入生理盐水,然后在黏膜下层创建一个气腔。
这一步骤需要内镜手术医生的熟练操作,确保气腔的形成和可视化。
3. 黏膜下剥离:通过内镜将黏膜下的病变组织进行剥离。
术中,医生需要准确判断黏膜下黏连的范围和程度,避免误伤周围组织。
剥离过程中,可以使用止血夹等器械辅助操作。
4. 出血控制:在剥离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出血。
医生需要采取措施控制出血,如局部注射血管收缩剂、使用凝血剂等。
5. 病变切除:剥离完成后,可以将病变组织通过内镜进行切除。
根据病理性质和病变范围,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切除,如剪切、电凝或者激光切割等。
三、术后护理术后护理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术后护理注意事项:1. 密切观察:术后患者需要进入监护室或病房,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排尿情况、伤口引流情况等,并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内镜下ESD手术
康复锻炼计划和随访安排
康复锻炼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 炼计划。初期可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拍 背等,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进行步行、慢跑等有氧运动。
随访安排
术后应定期进行随访,以了解患者的康复情 况和有无并发症。随访内容包括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等。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 育和指导,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患者体位与麻醉方式选择
患者体位
通常取左侧卧位,头部略抬高,双腿 屈曲以放松腹部肌肉。
麻醉方式
根据手术需求和患者情况,可选择局 部麻醉、全身麻醉或镇静麻醉。
病灶定位及标记方法
病灶定位
通过内镜检查,结合染色、放大等技术,准确判断病灶位置、大小和形态。
标记方法
使用电凝器、激光或特殊标记笔在病灶周围进行标记,以便手术时准确剥离。
内镜下ESD手术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 手术背景与目的 • 手术设备与器械准备 • 手术操作步骤详解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手术背景与目的
ESD手术简介
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 一种微创技术,通过内镜将病 变黏膜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原因分析
出血
可能由于手术过程中损伤血管、术后止血不 彻底或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狭窄
可能由于手术创伤、瘢痕形成或术后感染等 原因造成消化道狭窄。
穿孔
多因手术操作不当、病灶周围组织薄弱或设 备故障等原因导致。
感染
术后可能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与手术创伤 、免疫力下降和细菌侵入有关。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护理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护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一种最新的胃肠道黏膜病变切除术,它通过内镜操作将黏膜层切除,保留了肌层和浆膜层,以达到胃肠道病变的治疗效果。
ESD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对于早期肿瘤的切除有很大的优势,术后恢复较快。
对于该术后护理,主要包括术后观察、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
首先,在ESD术后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术后出血情况、呕吐与腹胀情况等。
对于术后出血,需要及时掌握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并给予积极处理。
对于呕吐与腹胀,需要给予抗胀气药物、促进消化药物等治疗。
其次,药物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和止血治疗。
术后一段时间内,患者需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方式,给予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的发生。
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可给予止血药物如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小板等。
饮食控制是术后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在术后早期,患者需通过静脉途径给予营养支持,逐渐过渡到液体饮食,再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最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在此过程中,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高温食物等,以免刺激创面,影响伤口愈合。
术后患者还需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如重体力劳动、久坐等,以免影响术后黏膜愈合。
还需注意保持精神愉快,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加速术后恢复进程。
此外,术后患者还需进行术后复查,以观察术后恢复情况。
复查项目主要包括胃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等,以及对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总之,ESD术后护理是一个全面综合的工作,在观察、药物治疗、饮食控制、生活方式调整和术后复查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合理的护理措施。
通过合理的护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流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流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用于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微创手术技术。
以下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一般操作流程:
1.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心电图和胸部X光片等,以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患者需要空腹,通常需要至少8小时的禁食。
2. 局部麻醉,患者在手术前会接受局部麻醉,以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3. 内镜检查,医生使用内窥镜检查患者的消化道,定位需要治疗的病变部位,并评估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4. 黏膜注射,医生通过内窥镜向病变部位注射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混合粘膜剥离液,以将黏膜隆起,便于手术操作。
5. 剥离切除,医生使用特制的刀具(如电刀、剥离刀等)沿着黏膜下层逐步剥离病变组织,直至完全切除。
6. 出血控制,在剥离切除过程中,医生需要及时控制出血,以确保手术安全。
7. 缝合止血,如果有必要,医生会在切除完病变组织后进行黏膜缝合或止血处理。
8. 病理检查,切除的组织标本会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边缘情况。
9. 术后观察,患者术后需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
总的来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项复杂的微创手术技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进行操作,同时也需要患者配合术前术后的各项检查和治疗。
术后患者需要遵医嘱,定期复查,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胃癌的微创手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胃癌的微创手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胃癌的微创手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传统的胃癌手术常常需要通过开腹手术进行胃部切除,这种方法虽然效果显著,但手术过程较为复杂,对患者恢复较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在胃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内镜器械在胃道黏膜上进行局部剥离,以达到切除癌组织的目的。
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的手术创伤小,不需要大面积切口,术后伤口愈合快,患者疼痛感较轻。
其次,术中视野清晰,内镜器械灵活,可以更加准确地观察和处理病变区域。
此外,由于术中出血少,患者术后出血风险低,恢复期缩短。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操作步骤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1. 准备和麻醉在进行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麻醉、消毒等。
麻醉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一般可以采用全身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2. 内镜引导手术开始时,医生会通过内镜将器械引入患者的消化道,以便观察和操作病变区域。
内镜的引导过程中需要医生保持稳定的手眼协调能力。
3. 黏膜剥离一旦病变部位确定,医生会使用特定的器械,如电切、剪切钳等,对病变区域的黏膜进行剥离。
剥离的深度和范围会根据病变的情况进行调整,确保切除肿瘤的同时不损伤正常组织。
4. 切除与修复剥离完成后,医生会使用内镜器械切除胃癌及其周围组织。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在术中对切除的组织进行冰冻切片检查,以确保彻底切除癌组织。
若有必要,还可以进行组织修复,以保证术后胃道的正常功能。
5. 结束和恢复手术结束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留置引流管,以便术后排除残余气体和液体。
术后康复期一般较短,患者可以较快地恢复正常的饮食和生活。
虽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治疗胃癌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需要在临床中谨慎应用。
《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指南》解读PPT课件
针对患者术后胃酸分泌情况,适时调整抑酸药物 用量,减轻胃黏膜刺激。
营养支持治疗
根据患者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 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康复。
长期随访计划和效果评价
随访时间安排
制定术后随访计划,明确随访时间、 方式和内容,确保患者得到持续关爱 。
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专业量表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 行评估,了解患者康复情况。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原理、过程、预期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高 患者对手术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术中护理配合及注意事项
护士配合
01
熟悉手术步骤,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的使用方法,与医生密切配
合,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生命体征监测
02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报告医生处
理。
保暖措施
专科检查
如胃镜、超声内镜、CT等 ,以明确病变性质、大小 和位置,为手术提供指导 。
检查意义
确保手术安全,提高手术 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 发生率。
风险评估及预测模型应用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手术难度等因素,评 估手术风险,制定相应预案。
预测模型应用
应用相关预测模型,预测患者术后并 发症发生风险,为围术期管理提供参 考依据。
关键环节掌握及难点解析
剥离深度与范围掌握
剥离过深可能导致穿孔或出血,剥离范围不足则可能影响手术效 果。
创面处理
剥离后创面需妥善处理,如止血、缝合等,以预防术后出血和感染 。
器械操作技巧
熟练掌握胃镜和各种手术器械的操作技巧,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并发症预防措施及应对策略
出血预防与处理
术中严密监测出血情况,采取合 适的止血方法,如电凝、药物等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治疗
患者情况
一名50岁女性,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大小约 3cm,位于乙状结肠。
成功案例介绍及经验总结
手术过程
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无并发 症发生。
经验总结
对于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可实现根治性切除,且并发 症发生率低。
挑战与困难分析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录
• ESD技术概述 • ESD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 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分析 • ESD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 ESD实践经验分享与讨论
01
ESD技术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一 种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主要用 于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的 切除。
技术难度高
ESD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 和精湛的手术技巧。
并发症风险
ESD术后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需要严密监测和及时处理 。
适应症限制
ESD适用于早期消化道肿瘤和粘膜下肿瘤等病变,对于晚期肿瘤或 淋巴结转移患者不适用。
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技术创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 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 加先进的内镜设备和手 术器械,提高ESD的手 术效率和安全性。
复发率
ESD术后复发率较低,与 传统外科手术相当。
生存率
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 ESD术后患者生存率与传 统外科手术相当。
并发症发, 且易于内镜下止血。
穿孔
ESD术后穿孔发生率略高于传统外 科手术,但多数可经内镜下修补。
感染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关知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关知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简称ESD),是一种能够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技术。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相关知识。
1. 原理
ESD技术通过内镜技术,取下消化道上皮病变组织实现治疗目的,常常用于较重度的消化道粘膜肿瘤,因为ESD可以取得更多的肿瘤组织以便分析经过体外切片后派上用场。
2. 操作步骤
ESD需要精确的手术技巧以及相关的设备,操作步骤如下:(1)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将内窥镜插入口腔或肛门。
(2)在内窥镜的视野范围内,先夹取粘膜组织并注射生理盐水。
(3)注入生理盐水后继续注射肿瘤周围组织。
(4)使用切割线圈和电切器材进行切割和烧灼术,以分离肿瘤组织。
(5)将取下的组织送到实验室进行组织学检查。
3. 注意事项
ESD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手术技术,需要医护人员进行配合,同时也需要患者做好相应的准备。
(1)患者术前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判断是否适合ESD治疗。
(2)ESD手术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需要在院观察1-2天。
(3)术后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和身体状况,避免出现并发症。
ESD技术可以有效的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比传统治疗方式更为安全有效。
不过,ESD仍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操作,需要有医生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患者也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除术的基本操作要点
内镜黏膜下剥离除术的基本操作要点
1.选择适当的内镜:内镜黏膜下剥离除术需要使用具有较大的工作通道和较强的抓取能力的内镜,如腹腔镜内镜或直肠镜。
2. 正确定位:在进行手术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内镜检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深度及周围组织情况,以便在手术中准确定位。
3. 切开黏膜:使用切割钳或电切钳,从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处切开黏膜,形成一个类似于皮带的形状,以便后续操作。
4. 剥离肿瘤:使用内镜下工具,将肿瘤与黏膜分离,并将其完整地切除。
5. 控制出血:由于该手术涉及到黏膜下层的操作,可能会出现出血,需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
6. 洗净切口:手术完成后,要用盐水彻底冲洗切口,确保无残留物。
7. 给予术后护理:术后需要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包括禁食、镇痛、观察出血等情况。
内镜黏膜下剥离除术是一项技术较为复杂的微创手术,需要术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 1 -。
EMR手术的实施方案
EMR手术的实施方案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常见的内镜手术,用于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
该手术通过内镜技术,将肿瘤组织从黏膜下剥离,达到治疗和保留消化道功能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EMR手术的实施方案。
一、患者准备。
1. 术前评估,患者需接受严格的术前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等,以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2. 患者告知,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的相关信息,包括手术的目的、过程、风险和注意事项,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3. 麻醉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麻醉方式,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局部麻醉或全麻。
二、手术操作。
1. 内镜检查,在手术开始前,医生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周围组织的情况,为手术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
2. 标记肿瘤,确定肿瘤后,医生需要使用标志剂在黏膜上标记肿瘤的边缘,以便在手术中准确切除肿瘤。
3. 黏膜下注射,在肿瘤周围注射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混合亚果酸肾上腺素溶液,将黏膜下组织隆起,便于手术操作。
4. 剥离切除,医生使用切割线圈或切割线圈加吸引器,将肿瘤组织从黏膜下剥离,并切除。
5. 出血控制,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控制出血,保持手术视野清晰,避免出血对手术的影响。
6. 病灶切除完整性评估,手术结束后,医生需要对切除的病灶进行评估,确保切除完整,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三、术后处理。
1. 观察,术后患者需要在医院接受观察,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术后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2. 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相应的饮食和生活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和进食刺激性食物。
3. 术后随访,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和随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EMR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小,恢复较快,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EMR手术实施方案能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及其预后对比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及其预后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两种常见方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更新,ESD在治疗早期胃癌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ESD与外科手术在治疗效果和预后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下文将通过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治疗早期胃癌中的效果及预后对比。
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效果及预后ESD是一种内窥镜技术,通过内镜和专用的切割器械,精确地将肿瘤组织切除出去。
与传统的内镜黏膜下剥除术(EMR)相比,ESD具有更广泛的切除范围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对于早期胃癌,ESD的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都明显高于EMR,能够更彻底地清除肿瘤组织,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
ESD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术后并发症较少,大部分患者可以很快出院,恢复正常的饮食和生活。
ESD成为了治疗早期胃癌的首选方法之一。
在预后方面,ESD的疗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研究表明,经过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和肿瘤局部复发率都明显优于传统的EMR治疗。
尤其是对于表浅性胃癌,ESD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术后的预后更好。
二、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及预后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传统方法,包括胃部分切除术、胃全切除术等。
外科手术在治疗早期胃癌方面的疗效也是显著的,对于较大的、深度侵袭的肿瘤,外科切除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对淋巴结的清扫和生物标本的检查也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ESD和外科手术都是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手段,但它们在治疗效果和预后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在治疗效果方面,ESD具有更广泛的切除能力,能够切除更大范围的肿瘤,并且切除的彻底性更好。
相比之下,传统的外科手术可能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的创伤,尤其是对于较小的肿瘤,外科手术的创伤可能会相对较大。
在术后恢复方面,ESD的优势也是明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ESD 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早期胃肠道肿瘤的内镜治 疗成为可能。虽然不断有新的器械推出,使 ESD 操作更为简便、安全,但这一技术仍需由高水平、 训练有素的内镜医师完成,操作者必须能熟练进 行内镜诊断操作,掌握EMR和内镜下止血及缝合技 术,同时接受过ESD的全面培训教育。 〉由于 ESD 在早期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上具有很多优 点,值得有条件医院的内镜医师予以重视并开展 这一技术。 〉内外科要积极配合,协同处理术后并发症;和病 理科医生良好配合,判断病变性质、是否为治愈 性切除、是否需要追加手术。
1、严重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 2、以侵犯深部的胃癌,早期胃癌多发。 3、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有远处转移的。 4、严重贫血、感染未纠正或其他高风险状态 患者。 5、正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等药物或有凝血功 能障碍患者。 6、病灶直径超过安全范围者,病灶抬举不良 者。
需要设备
远端装置 〉 ESD刀 〉 粘膜下注射液 〉 止血装备
二、标记: 1 )粘膜下注射会使病变边缘模糊不清,需进行 标记 2)可以应用APC、Hook刀、TT刀或针形切开刀直 接于病变外缘2—5厘米处进行标记,每个标记点 间隔约2mm进行电凝标记。 3)胃部肿瘤需要在病灶外缘5mm处进行标记,食 管腺癌为5-10mm,尽量使标记接近病灶边缘。结 肠息肉边界通常较清晰,因此标记并非必须。
胃部病变ESD治疗适应症
1 ) 癌 前 病 变 直 径 ﹤ 2cm 的 病 灶 采 用 EMR , 直 径 ﹥2cm的病灶推荐ESD治疗 2)良性肿瘤 如胃息肉、胃间质瘤、异位胰腺、 脂肪瘤等,包括部分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 3)早期胃癌 在日本由于全国筛查项目的实施,半数以上的 胃癌在早期阶段被诊断,对于早期胃癌手术切 除后大量标本进行分析,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 转移率极低,不管组织分型、是否存在溃疡、 病灶大小、是否累计脉管及浸润深度,都是内 镜治疗的的理想人选,具体适应症如下表
适应症
外科手术及内镜治愈性切除肿瘤最大的不 同在与后者不能实现对淋巴结的切除,因 此ESD只适用于淋巴结转移风险较小或者死 亡率明显小于外科手术的死亡率时。肿瘤 的淋巴结转移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浸 润深度,故最重要的术前准备是对病变浸 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风险进行评估。
食管病变ESD治疗适应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宿迁市钟吾医院
徐敏
ESD历史及现状
• 为 了 更 有 效 地 治 疗 早 期 癌 , 1994 年 日 本 学 者 Takekoshi等发明IT刀,首先对直肠病变进行粘膜 下剥离 • 1999 年,日本专家 Gotoda 等对直径 >2.0cm 的消化 道早期癌进行ESD治疗并一次性切除成功。 • 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技术不断完善。 • 国内近几年开始有学者开展ESD,技术越来越成熟 • 目前能否进行ESD手术已成为衡量一家医院内镜水 平高低的标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是在内镜下黏 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 , 是 一种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 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 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 切除。
与传统EMR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可以对直径大于2cm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 免分块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2、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病理学分析, 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3、不管表浅病灶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纤维化, ESD均可以对其切除。 但是上述优点是以穿孔、出血等风险增加及手术 时间较长为代价的。
四、边缘切开: 〉延标记点或标记点外侧缘应用针形切开刀 或Hook刀切开病变周围部分粘膜。 〉一般先切开病变的远侧端,可使用翻转内 镜的方法。 〉切开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冲洗创面明确 出血点后应用IT刀或Hook刀直接电凝出血点。 〉穿孔的发生多与粘膜下注射不充分和切开 刀放置过深有关。
五、剥离: 〉用电刀于病灶下方对粘膜下层进行剥离。 〉根据病变不同部位和术者操作习惯,选择不 同的剥离器械。 〉剥离的难易程度主要与病变大小、部位、是 否合并溃疡、瘢痕形成等有关。 〉可以利用透明帽推开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以 便更好地显露剥离视野。 〉随时监视并发症的出现,及时处理出血和穿 孔。
1)Barrett食管 2)食管癌前病变:直径﹤2cm的病灶采用EMR, 直径﹥2cm的病灶推荐ESD治疗 3)食管良性肿瘤:包括息肉、平滑肌瘤、食 管乳头状瘤等 4)早期食管癌:鳞癌:局限于粘膜上皮层和 粘膜固有层的粘膜内癌、小于2/3食管官腔周 径;浸润深度小于粘膜肌层下 200um的粘膜粘 膜下癌。腺癌:T1a食管腺癌。
• 创面处理 • 对ESD术后人工溃疡创面上可见血管进行预防性 止血处理 • 较大血管用钛夹夹闭,最后创面喷洒粘膜保护 剂,如硫糖铝凝胶。 • 对于局部剥离较深、肌层有断裂者,钛夹闭合 裂隙是必要的。 • 术毕常规应用钛夹缝合大部分创面,可以减少 穿孔、出血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最后需要对所切除的病灶进行病理化验,判断 病变切除情况,评估切缘、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是否为治愈性切除及是否需要追加手术。
ESD术并发症之穿孔
• 主要并发症之一,穿孔一般较小,术中能及时发 现,只要具有良好的内镜治疗基础和经验,应用 钛夹往往能夹闭穿孔。 • Ikehara 等报道,日本国立癌症中心行 ESD 治疗胃 癌及癌前病变 1629 例,其中 90 例( 5.5% )发生穿 孔,83例应用止血夹封闭创面获得成功,1例外科 手术,6例于外院手术。 • 据报道,胃ESD穿孔率为1.2-5.2%,食管为0-6%, 结肠为 2,4% ,且大部分穿孔可通过内镜下治疗而 痊愈。
适应症
<10 LST-NG EMR
肿瘤大小,mm
10-20 EMR 20-30 ESD >30 ESD
LST-G
残余或复发肿瘤 直肠类癌
EMR
EMR EMR
EMR
EMR ESD/手术
EMR
ESD 手术
ESD
ESD 手术
注:LST-NG:侧向发育型肿瘤非颗粒型 LST-G:侧向发育型肿瘤颗粒型
ESD禁忌症
〉
ESD术中出血的止血策略
• 粘膜下注射针眼出血一般会自行停止。 • 剥离过程中一旦发现出血,可以应用正肾冰盐水 对创面进行冲洗 ,明确出血点后应用针状刀 、 Hook刀或APC直接电凝,或应用热活检钳钳夹出血 点电凝止血, • 上述方法如不能止血成功,可以采用钛夹夹闭出 血点,但往往影响后续的粘膜下剥离操作。
穿孔后的管理
• 首先采取保守治疗,予卧床休息、禁食水、 胃肠减压、静脉营养、应用抗菌素治疗等。 •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病情没有进一步加重, 则保守治疗的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首选腹腔镜手术修补, 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
ESD术并发症之狭窄
狭窄主要是食管ESD术后的并发症,也可见 于胃贲门及幽门前区ESD术后。 〉 切除病灶的面积及周长与狭窄形成的风险 高低有关,食管环周ESD术后的狭窄发生率 接近100% 〉 ESD术后导致的狭窄可应用激素加以预防, 治疗可通过食管扩张。
三、粘膜下注射: 〉于病灶标记点外侧进行多点粘膜下注射,将病 灶抬起,与肌层分离。 〉注射顺序,上消化道至肛侧向口侧,下消化道 至口侧向肛侧。 〉注射液配方, 3—5ml 靛胭脂、 1ml 肾上腺素和 100ml生理盐水。 〉加入靛胭脂使术者更容易辨别剥离范围,时刻 监测剥离深度,减少穿孔并发症发生。
粘膜下注射液
• 1)生理盐水 • 2)高渗盐水或高渗葡萄糖 • 3)甘油果糖
• 准确确定病灶边缘 • 标记 • 粘膜下注射 • 环周切开 • 剥离 • 创面处理
一、准确确定边缘 对于胃部病灶,可用0.2%靛胭脂染色,对于食管 鳞癌,可使用卢戈碘,应用高分辨率白光内镜及 0.2%靛胭脂染色较容易确定结肠息肉的边界。一 些胃肿瘤边界不易确定,放大窄带成像内镜及病 变外缘活检阴性有助于确定侧缘。
食管早癌
以上指南基于日本较常见的食管鳞状细 胞癌,对于西方国家,食管腺癌更常见, 对于手术切除的早期食管腺癌进行研究 表明, T1a 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 02.6% ,小于食管切除的死亡率,因此对 于T1a食管腺癌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是合 理的。 术前对病灶浸润深度的评估主要基于病 变的大体分型、放大共聚焦内镜下表现 及高频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胃窦异位胰腺ESD
食管平滑肌瘤ESD
胃窦间质瘤ESD
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ESD
ESD术并发症之出血
胃ESD引起术中出血的发生率高达 7%,术后延迟性 出血的发生率月5.5%,结直肠ESD引起出血的概率 为 1.4%--2% ,直肠较常见,远端结肠较罕见。食 管ESD相关的出血较罕见。 〉操作者内镜工作经验少于 5年为出血发生的高危因 素。 〉施行ESD的医生必须充分熟悉各种医疗器械的特性, 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止血器械,采用适当的 手法,安全、确切止血。 〉可降低胃ESD术后延迟性出血的因素包括质子泵抑 制剂的应用及ESD创面裸露血管的预防性电凝。
止血准备
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 〉 钛夹 〉 热活检钳 〉 去甲肾上腺素止血液
〉
粘膜下注射液
• 根据美国消化内镜学会建议,理想的粘膜下注射 液应具备以下特点: • 1)提供厚的粘膜下液体垫 • 2)在粘膜下可维持较长时间 • 3)保证切除病变标本的完整性,从而完成正确的 病例检测 • 4)价格便宜,容易获得,便于保存 • 5)对组织无毒性,无损伤 • 6)容易注射
〉
远端装置
远端装置即装在内镜末端的透明帽,他们通过 保持与目标组织间的距离使手术视野保持清晰, 且提供进入粘膜下层空间必须的对抗牵引。在 食管及胃ESD中,作者通常选择直的软的远端装 置,而在结肠ESD中则选择锥形。
ESD刀
• 1)针状刀 • 2)IT刀 • 3)Hook刀 • 4)Flex刀 • 5)TT刀 • 6)海博刀
食管早癌 食管早癌ESD治疗的特殊之处: 1、食管的淋巴系统穿透粘膜肌层,即使 在早癌阶段淋巴结转移率亦较高,所以 必须综合比较淋巴结转移风险与食管切 除的风险,后者的死亡率高达1-6%。 2、食管官腔狭窄使得术后容易出现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