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土地规划

合集下载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规范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3.3.1.3 水利工程项目规划主要包括排灌工程系统规划、喷滴灌工程规划、竖井工程规划和排灌电气工程规划四部分。

A)排灌工程系统规划1)骨干沟渠是指干、支级灌排沟渠。

─灌溉干渠尽可能布置在灌区的最高地段,其他各级主要渠道应沿地形较高地段布置,以便控制最大的自流灌溉面积。

排水干沟应布置在地形最低的地段,或利用天然的沟道,以便承泄上一级沟道来水时,不发生壅水现象,并能自流泄入承泄区。

但运用这一原则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地形条件有时必须放弃高地的高地的自流灌溉面积而改为提水灌溉,或是适当提高排水沟的位置,局部低地咳采用机电抽排。

─渠系布置要求总的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并且工程安全可靠。

例如当渠线遇到沟谷时,可采用绕行与直穿两种方式。

绕行即渠道沿等高线随弯就弯;直穿就是做填方渠道或虹吸管、渡槽等建筑物横过沟谷。

采用何种措施,要从各方案的工程量、水头和水量损失等方面进行比较确定。

─为了减少渠道输水损失,防止渠道坍塌,保证工程安全,选择渠线时,还要充分注意渠道沿线的地质情况,尽量避免通过风化岩层和节理发育的破碎带一以及透水性较强的地带。

─为了防止渠道由于超过允许最高水位而酿成决堤事故,保证渠道和渠系建筑物的安全,灌溉渠系上必须修建泄水建筑物。

泄水建筑物一般修在容易发生事故和需要特别加以保护的关键渠段,如渠首闸下游、引水渠末端、有大量坡地径流汇入渠段的下端以及渡槽、倒虹吸、大填方渠段等重要工程的上游。

具体位置最好设在能够利用天然河沟洼谷作为泄水道的地方,以减少开挖泄水道的工程量。

─对于灌溉渠系,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创造条件较好的分水点位置,应注意利用灌区内原有的小型排灌系统和水井以及塘堰、水库和抽水站,组成井渠结合,蓄、引、提结合的灌溉系统。

─对于排水沟道,则下级沟道的规划布置应为上级沟道创造良好的排水条件,不发生壅水。

浅谈土地规划整理工作的重点

浅谈土地规划整理工作的重点

浅谈土地规划整理工作的重点【摘要】土地规划整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是科学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对规范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土地规划整理工作的重点谈谈粗浅看法。

【关键词】土地;规划;整理;重点0.前言为了加强土地利用宏观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土地规划整理工作。

土地规划整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是科学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对规范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土地规划整理工作的重点谈谈粗浅看法。

1.土地规划整理工作中的困境1.1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由于“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非农业建设用地比“十五”期间有较大增幅,“十一五”期间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比“十五”期间增加了2倍。

由于人口和非农业建设用地同步增加,而耕地总量也比“十五”期末有所减少。

1.2土地资源浪费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主要交通沿线两侧建设用地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散乱,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集镇、村庄居民点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呈外延扩张,人均用地指标偏高,城镇内部存量土地利用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3土地资产作用不明显土地有偿使用,尤其是城镇国有土地的招标拍卖力度不够,土地资产的筹资、融资作用没有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1.4违法占地现象仍然存在未批先建现象仍然存在,虽然这些违法占地现象都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查处,但这类事件每年都在发生。

2.土地规划整理工作的重点2.1提高思想认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落实保护资源基本国策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科学规划、规范项目管理、加大投融资力度、合理分配收益,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和队伍建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土地规划整理工作水平,有效提供可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编制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编制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编制一、项目概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优化土地使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项目。

本项目拟对XX市某地区的土地进行整理开发,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项目目标1. 增加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2. 优化土地使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资本。

4. 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内容1. 土地调查与评估:对待开发土地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土地的地理条件、土壤状况、地貌特点等,并进行土地资源评估,确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

2. 土地规划设计:根据土地调查评估结果,制定土地规划设计方案,合理布局土地用途,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等,确保土地开发利用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3.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土地规划设计方案,对开发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排水系统、供电系统、供水系统等,提供良好的城市配套设施。

4. 环境保护措施: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保护绿地、建设雨水花园、推广节能环保建筑等措施。

5. 经济效益评估:对整理开发后的土地进行经济效益评估,分析土地利用收益,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四、实施步骤1. 确定项目团队:成立项目团队,由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具体实施。

2. 土地调查与评估:组织开展土地调查,获取土地基础信息,并进行土地资源评估,确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

3. 土地规划设计:根据土地调查评估结果,制定土地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开发区域及各种用途的用地比例。

4.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土地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确保土地开发后的配套设施完善。

5. 环境保护措施:在整理开发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6. 经济效益评估:对整理开发后的土地进行经济效益评估,分析土地利用收益,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农村土地整理规划

农村土地整理规划

农村土地整理规划农村土地整理规划是指根据国家土地政策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对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整理和利用。

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土地整理规划的相关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农村土地资源是农业产业的重要基础。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农村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不少农村地块零散、分散,利用率低,存在着大量的闲置和荒芜土地。

此外,一些地区存在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亟需进行土地整理规划,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规划目标与原则农村土地整理规划应该立足于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规划过程中要遵循“科学规划、政策引领、公平公正、全民参与”的原则,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土地整理方式农村土地整理可以采取土地流转、整合和合理利用等多种方式。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将零散的土地整合起来,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整合,可以实现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合理利用,可以将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规划制定流程农村土地整理规划的制定过程分为前期调研、规划编制、论证审查和实施监督等阶段。

在前期调研阶段,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规划编制阶段,要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规划方案,明确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在论证审查阶段,需要对规划方案进行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实施监督阶段,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资源整合与合作机制农村土地整理规划需要依托资源整合与合作机制,将政府、农民、企业等各方利益主体纳入规划执行过程中。

政府在规划中起着主导和监督作用,农民参与规划的决策过程,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多方参与的资源整合与合作机制。

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土地整理规划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合同8篇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合同8篇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合同8篇篇1甲方(委托方):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设计方):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基础上,就甲方委托乙方进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项目概述1.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项目。

2. 项目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3. 项目内容:包括土地测量、规划方案设计、预算编制等。

二、设计内容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要求,提供以下设计内容:1. 土地测量:对项目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等进行详细测量。

2. 规划设计:根据甲方的需求和土地利用规划法规,进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

3. 预算编制:根据规划设计内容,编制项目预算。

三、合同金额及支付方式1. 合同总金额:人民币________元(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元整)。

2. 支付方式:甲方应按以下方式支付设计费用:(1)合同签订后,甲方应支付设计费用的30%作为预付款;(2)乙方完成初步设计并提交甲方审查通过后,甲方支付设计费用的50%;(3)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甲方支付剩余的设计费用。

四、设计周期及进度安排1. 乙方应在合同签订后____日内完成设计任务。

2. 乙方应按照以下进度安排完成设计任务:(1)合同签订后____日内完成土地测量工作;(2)土地测量完成后____日内完成规划设计;(3)规划设计完成后提交甲方审查。

五、质量要求及验收标准1. 乙方应保证设计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的要求。

2. 设计的验收标准:符合甲方需求,满足土地利用规划法规,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

3. 甲方在收到乙方设计成果后,应在____日内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

六、双方权利义务1. 甲方的权利义务:(1)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照合同约定完成设计任务;(2)甲方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设计费用;(3)甲方有权对乙方的设计成果提出合理建议和要求修改。

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1. 引言土地整理是指通过对农村和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合理配置和综合整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一种综合性工作。

土地整理规划作为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农村和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土地整理规划的基本概念、目标、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基本概念土地整理规划是指根据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要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调查、评价和综合整理的过程。

通过土地整理规划,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和合理配置,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 目标土地整理规划的目标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合理划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区域,实现不同区域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土地的质量和产出,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原则土地整理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4.1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因素,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最优化的整合效益。

4.2 可持续性原则在土地整理规划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后代子孙的利益。

4.3 公平性原则在土地整理规划中要注重公平,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保障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4.4 周期性原则土地整理规划应具有一定的时限和周期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5. 方法土地整理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质量等相关数据。

5.2 需求调研与评价通过与相关部门和公众的沟通与调研,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评价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潜力。

5.3 专家咨询与决策组织专家对土地整理规划进行评估和决策,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4 可视化展示与公众参与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土地整理规划方案呈现给公众,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报告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报告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报告编制要点
四、设计报告的深度要求
f)确定各单项工程的技术参数和结构尺寸。 g)确定权属调整方案。 h)确定主体工程的施工方案,选定主体工程 的主要施工方法和施工总布置,确定控制性工 期和进度安排。 i)提出分项工程量,编制项目投资预算。 j)进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 影响和耕地质量分析。 k)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和工程管护方案。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报告编制要点
三、设计报告编制的要求
3.1、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报告应符合县级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要求; 3.2、应贯彻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遵循有关规 程和规范; 3.3、编制设计报告时,应认真进行调查、勘测、研 究,取得可靠的基本资料。设计应安全可靠,技术先 进,密切结合实际,节约投资,注重经济效益。 3.4、设计报告应有分析,有论证,有必要的方案比 较,并有明确的结论和意见,文字简明扼要,图纸完 整清晰。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报告编制要点
五、设计报告的格式要求
5.4、报告格式
5.1.4.2 表格的规定
2) 表格中的计量单位 表格栏中使用的计量单位,带有横线时,计量单位不加括号; 未带横线时,计量单位加圆括号,如表1。
1 表格计量单位示例表
软化系数 软化系数
弹性模量 GPa 或
弹性模量 (Gpa)
泊桑比 泊桑比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报告编制要点
五、设计报告的格式要求
5.4、报告格式
5.1.4.1 层次划分与编号 报告层次分为章、节、条、项和小项等5个层次。章、节、条的编号采用阿拉伯 数字表示,一律左起顶格书写,层次之间在数字右下角加圆点,如第1章,第2节, 第3条,应写成1.2.3。项用带半括号的英文小写字母书写如a),b),c……。小 项用半括号的阿拉伯数字书写如1)、2)、3)……。项和小项在页面左边空2个 字格书写,各层次标题应在编号后一个字格书写。 章采用三号黑体字,节采用小三号黑体,条采用四号黑体,项、小项及正文采用 小四号仿宋体,数字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章、节、条有标题,标题后面不应该有标点符号,并单独成一行,与正文分开, 项根据情况可设或不设标题,但在同一章中必须统一设或统一不设标题。 章的编号应在同一文件内自始自终连续排列,节的编号应在所属章内连续排列, 其余类同。 章和节下面不允许直接设项和小项,如遇到并列的语句时,可采用破折号加以区 别,破折号左起空2个字格书写。 自然段是章、节、条中不编号的层次,第1行在页面左边空2个字格开始书写,换 行后顶格书写。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用篇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用篇
❖ 但是由于土地整理效益取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必 须考虑在内。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 加的价值, 也称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商品经济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现在的 1元钱和1年后的1元钱其经济价值不相等, 或者说其经济效用不同。现在的 1元钱比1年后的1元钱经济价值要大一些, 即使不存在通货膨胀也是如此。 例如, 将现在的1元钱存人银行, 1年后可得到1.10元(假设存款利率为 10%)。这1元钱经过1年时间的投资增加了0.10元, 这就货币的时间价值。 在实务中, 人们习惯使用相对数字表示货币的时间价值, 即用增加价值占投 人货币的百分数来表示, 例如, 前述货币的时间价值为10%。
❖ 其他费用:由前期工作费、竣工验收费、拆迁补偿费和业主管理费构成。 前期工作费不得超过工程施工费的5%;竣工验收费不得超过工程施工费 的3%;拆迁补偿费按照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各项补偿费标准计算;业主 管理费不得超过工程施工费、前期工程费、竣工验收费三项费用合计的 2%。
❖ 不可预见费:在施工过程中因自然灾害、设计变更及不可抗因素变化而 增加的费用,不得超过工程施工费、前期工作费、竣工验收费三项费用 合计的3%。
• 其他直接费=直接费(或人工费)×综合费率 • 现场经费=直接费×综合费率 • 计划利润=(直接工程费+间接费)×3% • 税金=(直接工程费+间接费)×综合税率
❖ 其他费用:包括前期工作费用、拆迁补偿费、竣工验收费和业主管理费;
效益评价
经济
效益评价
综合
生态
社会
❖ 土地整理是指以土地为对象,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措施,把尚未利用或以 破坏的土地资源或利用不充分的土地资源变为可充分有效利用的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是一项达到扩大再生产,形成新的固定资产和 新的生产能力的投资建设活动。效益评价的目的是对土地整理与复垦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和评价,对项目间的效益进行系统的论证,以期更好 的开展工作。

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全文)

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全文)

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全文)目录一、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状况与面临的形势*二、土地开发整理目标与基本方针*三、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四、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五、投资测算与筹资分析*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七、附件*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依据《土地管理法》及国家有关土地开发整理的方针、政策,制定《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的总体要求,依据《纲要》,明确全国土地开发整理目标、任务和基本方针,确定重点区域,安排重大工程,制定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编制《规划》的原则是:以提高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内涵挖潜,突出土地整理和复垦,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坚持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规划》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

《规划》以2000年为基期,规划期至2010年。

《规划》的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一、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状况与面临的形势(一)基本状况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整理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从空间上、时间上进行总体性的布局和安排,协调各业间的用地矛盾,促使土地利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评述,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对农、林、牧等各业适宜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3.土地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

它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4.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一年为周期,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编制的,是中期土地利用计划的具体化。

5.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为了某一种土地利用措施或某一特定的用地类编制的规划。

6.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7.生态旅游狭义的生态旅游主要指到较原始的、人类影响较小的、偏僻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探索、考察、回归自然和观赏植物等项旅游活动。

广义的生态旅游包括回归、亲近自然等旅游活动、又包括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土地退化生态旅游等。

8.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9.土地整理广义的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和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包括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狭义的土地整理主要指的是农村土地整理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

二、简答1.土地的特性答: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2.土地的有限性 3.土地的永久性 4.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5.土地的两重性2.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理念答: 1)保护耕地的理念 2)合理利用土地的理念 3)集约用地的理念 4)保障需求的理念 5)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特性答:特点:规划实施评价具有独立性、可信性、建设性、透明性和反馈性。

土地整理实施方案(精选6篇)

土地整理实施方案(精选6篇)

土地整理实施方案(精选6篇)土地整理实施方案篇1为加强彭州市5.12汶川地震受灾区灾毁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实施管理,提高工作质量,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深入、全面开展,充分发挥损毁耕地整理复垦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载体作用,特制定彭州市5.12汶川地震受灾区灾毁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实施。

一、落实部门、乡(镇)和村、社责任制1、部门职责(1)市国土资源局。

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工程招标、资金管理、竣工验收和成果管理。

(2)市推进办。

负责制定农民集中方案,对项目实施提出工作建议,竣工后对项目整体效益进行综合评估。

(3)市规划局。

负责制定项目区新农村发展规划,负责指导和监督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

(4)市建设局。

负责基础设施配套、农户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

(5)市农发局。

负责项目区土地平整规划和技术指导,负责土壤养分检测、耕地质量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负责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农业结构调整方案和新增耕地流转方案,负责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和发证工作。

(6)市水务局。

负责项目区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7)市交通局。

负责项目区农村村道和客运点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8)市发展和改革局。

负责工程招投标方案的审定和监督工作。

(9)市林业局。

负责项目区生态建设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作。

(10)市财政局。

负责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管工作。

(11)市审计局。

负责项目区工程资金使用和工程量完成情况的审计工作。

(12)市环保局。

负责项目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实施环境保护监察。

(13)市政法委。

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

2、乡镇工作职责(1)负责组织召开各种会议,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2)会同市有关部门,组织本乡镇损毁耕地整理复垦项目实施工作。

(3)及时处理损毁耕地整理复垦工作当中涉及到村、社的各种矛盾纠纷,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4)制定和组织实施土地调整方案,会同村、社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土地整理规划是指对一片土地进行规划、整理和利用,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分配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土地整理规划的内容,以及其重要性。

土地整理规划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和评价,二是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

首先,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和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的基础。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涵盖面积、地形地貌、土壤质量、水源环境、农田水利设施等进行调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各种资源的特点。

然后,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等。

通过这些评价指标,可以科学地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其次,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是土地整理规划的核心内容。

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出具体的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方向。

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功能区划分、用地布局、用地比例、用地性质等方面的内容。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城市建设、工业布局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的利用,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理规划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地整理规划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通过合理地划分功能区,分配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

其次,土地整理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的协调发展。

通过科学地规划土地的利用,可以使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再次,土地整理规划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果。

通过土地整理规划,可以合理地安排土地利用的布局,使土地的利用更加集约化,减少农田的荒废,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

最后,土地整理规划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可以实现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规划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科学利用的一种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几级?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建制自上而下分为国家、省、地、县、镇(乡)五级。

就广州市而言,分三级,即广州市、区(县级市)和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是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服从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规划上下协调一致。

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侧重于确定规划期内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针,统筹安排各类用地,逐级分解规划确定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

其中,省级规划应当实现省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重点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省域内耕地保有量指标、基本农田保护区指标和新增耕地的开发复垦整理指标。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上级规划的要求和本地土地资源特点,确定土地规划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土地利用各项指标,划分土地利用区,为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提供依据。

镇(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侧重于将各类用地指标、规模和布局等落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实际地块上。

二、区位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对区位一词的理解,严格的说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②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

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是人们生活、工作最初步和最低的要求,可以说,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视为是一次区位选择活动。

区位论作为人类征服空间环境的一个侧面,是为寻求合理空间活动而创建的理论,如果用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工厂、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心等)与其他客体(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而且必须进行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

由于其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使区位活动成为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古典区位论的区位是指厂商经营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古典区位理论所关心的问题。

杜能指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即区位地租或经济地租,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作物布局的关键因素。

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即著名的"杜能环"。

杜能理论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影响理论模式中,系统地研究了围绕农产品消费中心城市的农业土地经营种类、经营强度以及应当如何安排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问题,初步阐明了位置级差地租的概念,认为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就决定了不同地方单一农产品的纯收益的大小,纯收益是市场距离的函数。

如:运送距离大小决定农业耕种形态空间分布;一定地方生产的农产品,应当是获得纯利益最高的那种产品;随着市场距离增大,运费增高,农产品的纯收益下降,到达一定距离后,它将让位于纯收益比它高的另一种农产品,也就是说一种土地利用类型被另一种利用类型所代替;每个圈带的分界线不是决定作物的实际范围.而是决定它们的比较利益。

即每两种农业土地利用环带的交界处不是由每个作物种植实际最大距离决定,而是由比较利益决定;愈接近城市、农民选择作物种类种植的机会越多。

最近处,要选择利润最大的生产,反之愈少,最远处,只有一种选择,只能选择能带来利润的那种。

对土地利用的启示1)从中心向周围呈环状,城市越大环带越多,环宽越大。

小城镇不存在环带。

(2)土地利用强度和集约化程度由中心向外递减,越来越粗放。

由中心向外,由多样趋向单一,产品自给率增强,商品性减弱。

(3)从近郊到农村,由自由农业带向谷物带,畜牧带过度。

(4)农业的布局的经济效益最终决定于:市场价格、农业生产成本、运费的关系。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在20世纪初叶发表了两篇名著《论工业区位》(1909)《工业区位理论》(1914)。

韦伯得出三条区位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和集聚或分散法则。

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

除运费以外,韦伯又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化。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点。

1 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依据原材料在生产中的上述特点, 韦伯设计了原材料系数公式:原材料系数=地方性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1)凡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运出工厂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计, 工厂应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

适于这一条件的工业,其所用物质大都是随地物质, 如制冰厂、酒厂、汽水等饮料厂及砖瓦、水泥厂等。

(2)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即运进工厂的物质总重量>运出工厂产品的总重量,为节省运费计,工厂应设在稀有性原材料产区,属于这一类的产业有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等。

(3)凡原材料系数=1 的工业, 即运进的物质与运出的产品重量相等, 工厂可选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间任何一点。

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指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 地域重量是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 劳动系数则是劳动成本指数与地域重量的比例: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当劳动系数较大时,即劳动成本高时,工业厂址的选择, 应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于劳动成本较低点, 使劳动成本减少的数量超过运输增大的数量, 最终使产品成本下降。

当劳动系数较小时,劳动成本较低的地区与其他地区比较, 可能节省的劳动费用较高,工业厂址的选择偏向于劳动成本较低点,它对各种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特别是对劳动系数大的制造业吸引力也较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培勒的中心地理论将区位理论扩展到聚落分布和市场研究,认为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

在此基础上,克氏提出了正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

中心地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地理位置、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资源变形):克氏理论假定:所有城市只履行一种职能,即中心地职能。

事实上,许多城市都是在特殊区域条件和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承担着特殊的职能。

如;工矿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宗教城市、行政中心城市、海港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等。

由于区域城市体系是在一、二个枢纽(中心)的刺激下,经过长期历史时期形成的,因此,在城市布局实践中,总是先把那些严格要求满足某些地理条件的城市固定下来,然后,再围绕这些固定城市点,在其市场区范围内,布局层层的城镇体系。

2)交通线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交通变形):中地论假定:区域内存在均一的交通面。

事实上,交通线多是呈放射状的,使得中心地及其六边形市场区顺着交通线掌长而形成梯形,从而增加了交通线上的城市密度。

此外,中地论认为: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会随着中心地等级的提高而增大。

事实上,在短距离内,也可出现高等级的中心地。

不过,其扇面的对接则由菱形改为亚铃型,并随着城市化而扩展,最终形成大城市连绵带。

3)人口密度的不均衡分布对城市布局的影响(集聚变形):中地论假设:区域内人口分布绝对均匀。

事实上,愈接近首要城市,人口密度愈大,居民购买力愈高,各级城市所占据的最小销售范围也相应缩小,城市分布的密度便会提高,从而导致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形成。

4)原有城镇分布基础对城市布局的影响(时滞变形):中地论假设:区域范围内原先没有任何城市。

事实上,在已开发的区域中,大都存在着一批城镇和居民点,而且,其位置已经固定。

因此,在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布局中,只能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已有的城镇格局加以利用和改造,增补中间环节,而不能机械地按中地论模式另搞一套。

即使是按规划新建的增长中心,在选点上,也须考虑利用原有的城镇基础,以求投资少,收效快。

3.中心地理论在区域规划(工业布局)中的应用1)经济因子的地区差异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中地论假设:区域范围内经济因素是完全相同的。

事实上,经济因素存在着地区差异,其表现为;产品价格、供求关系和技术水平等的差异。

地区生产要素和交通运输条件的不同会导致生产成本和运费率的差异,两者的结合直接导致产品市场价格的差异。

价格上升,市场区缩小,价格下降,市场区扩大。

影响产品价格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市场区的变动和工业布局的变化。

技术水平的地区差异也会导致市场区的变形。

技术革新的经济意义在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超额利润的产生。

若一个企业采取技术革新,改进工艺流程,其市场区便会扩大,新产品占据老产品市场,竞争的结果是老企业被淘汰。

产品的差别化也会导致市场网络的变形。

若空间的价格差使市场区的缩小成为可能,那么,产品差别化则对这种影响起反作用。

差别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可以重合,但每一种商品的市场空间则在扩大,这就是超级市场形成的区位原因。

从中可以得到启示:企业竞争的战略之一便是产品差别化战略。

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区差异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中地论假设为区域内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分布是绝对均匀的。

事实上,其存在着地区差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资源指向性工业的布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此外,其分布的不均衡还通过生产率的地方差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差,影响着市场区的扩大或缩小,从而打破了中心地理论的均衡模式。

3)人的因素的差异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人的因素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个别企业企业家(团队)的差别和国民性的差别两个方面。

能力高的企业家可以扩展其市场区,延伸到必要境界以外的所有边界。

而能力低的企业家则要缩小其市场区。

国民性的差别具有重要的空间经济意义,其通过国民的素质和消费习惯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民族的境界往往也是各种财货地区网络组织的境界。

从中可以得到启示:一个当地诞生的企业家,必须要使其解决方案更密切地与国民性或种族的特性相适应,即生产的本土化。

4)政治境界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在国家封闭的条件下,境界地带往往是一片荒废地,因为,政治边界可以通过税收、地理、语言等因素打破正常的市场网,使其在边境地区发生变形甚至消失,因此,政治界线切割市场网络会导致经济的损失。

但是,政治边界往往也是地理梯度较大的地带,故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边境地区如海港城市、陆界边境城市往往是经济活跃的地区,工业在此布局可以得到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使其市场区由国内扩展到世界范围,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则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将利润原则应用于区位研究,并从宏观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业区位问题,从而建立了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理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