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第二册)__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附件2: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4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 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 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
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
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
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完整word)中职数学第二学期授课计划
6—3等比数列
2
P21习题
5
9
6—4数列的实际运用
2
P25习题
10
单元复习
2
P28复习题
6
清明放假
11
7—1平面向量的概念
2
P38习题
7
12
7-2平面向量的加法
2
P41习题
13
7-2平面向量的减法和数乘向量
2
P48习题
8
14
7-3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2
P54习题
15
7-4平面向量的内积
2
P59习题
9
学时数
课内外作业
备注
1
1
5-6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
2
P156习题
2
5-6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二)
2
P156练习
2
3
5-7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2
P161习题
4
5—8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2
P166习题
3
5
6—1数列
2
P9习题
6
6—2等差数列概念、通项公式
2
P11习题
4
7
6—2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2
P14习题
期末复习
30
期末考试
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课 程 授 课 计 划 表
(2014~2015学年 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数 学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专 业会 计
授课班级14会计(中)
授课教师
学 校
教学大纲(教学
纲要)制定部门
江苏省教育厅
教材全称
(编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版次)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中一、数学知识:1)传统数学体系:集合与逻辑、不等式、函数、指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向量、复数、直线的方程、二次曲线、数列、排列组织、直线与平面。
其中不等式、函数、三角函数、向量、数列、二次曲线是核心内容。
2)现代数学知识:概率初步、极限与连续、导数、积分。
3)教学要求:兼顾基本知识(尤其是传统数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技能,加强科学数学思维方法和运算能力的学习,提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要求。
二、思维方法:学习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其中教学最核心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
三、计算方法:熟练掌握代数式、不等式、指数对数式、三角、向量、复数、极限与连续、导数、积分的运算法则和基本技巧。
四、数学知识结构(一)集合与逻辑用语1、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全集、空集的概念,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并能掌握相关术语和符号。
2、了解命题的概念和构成,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充要条件。
(二)不等式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会解简单的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和分式不等式。
(三)函数1、理解函数的概念,能求函数的定义域和简单函数的值域。
2、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3、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并能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并能熟练进行指数式的化简运算。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常用对数、自然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换底公式,掌握对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能熟练进行对数式的化简运算。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6、能应用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四)数列1、理解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2、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的公式。
8.1 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
课 堂 教 学 安 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两点间距离公式(一) 问题情境问题:设A ,B 为平面上两点,A ,B 两点间的距离?1、 若A ,B 都在x 轴(数轴)上,且坐标为A (x 1,0), B (x 2,0),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数轴上A ,B 两点的距离为|AB |=|x 2-x 1|.同理,若A ,B 都在y 轴上坐标为A (0,y 1), B (0,y 2),则A ,B 间的距离|AB |=|y 2-y 1|.2、若A ,B 至少有一点不在坐标轴上,设A , B 的坐标为A (x 1,y 1), B (x 2,y 2).法1:|AC |=|y 2-y 1|,|BC |=|x 2-x 1|,由勾股定理|AB |=22BC AC +=221221)()(y y x x -+-.法2:(二)新知探究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已知平面内两点A (x 1,y 1), B (x 2,y 2),则 |AB |=221221)()(y y x x -+-. (公式1)(三)例题评析分析: x 1=1, y 1=-2;x 2=3, y 2=5,应用公式1,|AB |=)()(21221y y x x -+-例2、已知△ABC 的顶点分别为 A (2,6)B (-4,3)C (1,0),求△ABC 三条边的长。
分析: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课内练习1:P652121(,),(AB x x y y ABx =--=-则1(1,2)(3,5)AB .A B -例、已知点,,求线段的长度第二课时:中点坐标公式(一)问题情境问题:设P 1(x 1,y 1),P 2(x 2,y 2)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任意两点,P(x,y)为线段P 1P 2的 中点坐标,则点P(x,y)?分析:(二)新知探究中点坐标公式:已知平面内两点A (x 1,y 1), B (x 2,y 2),P (x,y )为线段AB 的中点 则2,22121y y y x x x +=+= (三)例题评析例3、例4、 已知线段MN ,它的中点坐标是(3,2),端点N 的坐标是(1,-2),求另一个端点M 的坐标。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大纲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大纲一、课程背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三、课程内容1. 数的认识与运算-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及运算;- 正数、负数、零的认识和应用;- 基本算术运算及其性质;- 分数、小数的基本概念及运算;- 百分数的概念及运用。
2. 代数与方程- 变量和常量的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应用;- 一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运算。
3. 图形与几何- 基本几何概念(点、线、面、角);- 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与判定;- 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平行、垂直线的性质与判定。
4. 数据与统计-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表示方法(表格、图表);- 描述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应用;- 概率的概念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提倡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探究;2. 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注重实际应用;3.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五、评价方法1. 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2. 作业和小测验的评价;3. 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评估;4. 研究笔记和课堂表现的评估。
六、参考资料1. 《中职数学教学大纲》;2.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3. 相关教学参考书籍和教辅资料。
以上是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大纲的内容,希望能够为学生们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指导,促进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有效成长。
中职数学教学大纲
附件2: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 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 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
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
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
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职高数学教案第二册
§ 6.1 数列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教学设计】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教学过程】火车1中国比利时飞机1飞机2火车2火车3货船1货船2*揭示课题 6.1 数列的概念.*创设情境兴趣导入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1,2,3,4,5,…. (1 )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幂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 (2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的值排成一列数为 -1,1,-1,1,…. (3 ) 取无理数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3,3.1,3.14,3.141,3.1416,…. (4)*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新知识】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2,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只有有限项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有无限多项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小提示】数列的“项”与这一项的“项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数列(2)中,第3项为,这一项的项数为3.【想一想】上面的4个数列中,哪些是有穷数列,哪些是无穷数列?【新知识】由于从数列的第一项开始,各项的项数依次与正整数相对应,所以无穷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作.简记作{}.其中,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表示第1项,表示第2项,….当由小至大依次取正整数值时,依次可以表示数列中的各项,因此,通常把第n项叫做数列{}的通项或一般项.*运用知识强化练习1.说出生活中的一个数列实例.2.数列“1,2,3,4,5”与数列“5 ,4, 3,2,1 ”是否为同一个数列?3.设数列为“-5,-3,-1,1,3, 5,…” ,指出其中、各是什么数?*创设情境兴趣导入【观察】6.1.1中的数列(1)中,各项是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出的正整数.,,,…,可以看到,每一项与这项的项数恰好相同.这个规律可以用表示.利用这个规律,可以方便地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如,.6.1.1中的数列(2)中,各项是从小到大顺次排列出的2的正整数指数幂.,,,…,可以看到,各项的底都是2,每一项的指数恰好是这项的项数.这个规律可以用表示,利用这个规律,可以方便地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如,.*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新知识】一个数列的第n项,如果能够用关于项数的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式子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1)的通项公式为,可以将数列(1)记为数列{n};数列(2)的通项公式为,可以将数列(2)记为数列.*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 设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写出数列的前5项.分析知道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数列中的某一项时,只需将通项公式中的n换成该项的项数,并计算出结果.例2根据下列各无穷数列的前4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1)5,10,15,20,…; (2)…;(3)−1,1,−1,1,….分析分别观察分析各项与其项数之间的关系,探求用式子表示这种关系.【注意】由数列的有限项探求通项公式时,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例如,与都是例2(3)中数列“−1,1,−1,1,….”的通项公式.【知识巩固】例3判断16和45是否为数列{3n+1}中的项,如果是,请指出是第几项.分析如果数a是数列中的第k项,那么k必须是正整数,并且.*运用知识强化练习1. 根据下列各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4项:(1);(2).2. 根据下列各无穷数列的前4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1)−1,1,3,5,…; (2) , , , ,…; (3) ,,,,….3. 判断12和56是否为数列中的项,如果是,请指出是第几项.*理论升华整体建构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数列、项、项数分别是如何定义的?*归纳小结强化思想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继续探索活动探究(1)读书部分:教材(2)书面作业:教材习题6.1 A组(必做);6.1 B组(选做)(3)实践调查:用发现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数列实例教学后记: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6.2 等差数列(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一般用字母d表示.,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 针对不同情况,应该分别采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的年龄之和为120岁,爷爷的年龄比小明年龄的4倍还多5岁,求他们祖孙三人的年龄.,这样可以方便地求出,从而解决问题.教学后记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通项公式的推导.等差数列的定义中,应特别强调“等差”的特点:(常数).例1是基础题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教材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无限次迭代的过程,所用的归纳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因此,公式的正确性还应该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例2是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中任一项的巩固性题目,注意求公差的方法.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含有四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 6.2 等差数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前项和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教学设计】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等差数列应用举例.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难点是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以及知识的简单实际应用.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很重要,所用方法叫逆序相加法,应该让学生理解并学会应用.等差数列中的五个量、、、、中,知道其中三个,可以求出其余两个,例5和例6是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介绍相应算法.例7将末项看作是首项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以这类习题作为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揭示课题6.2 等差数列.*创设情境兴趣导入【趣味数学问题】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的时候的故事。
7.4平面向量的内积
【学习目标】1.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2.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计算公式.为利用向量的内积研究有关问题奠定基础.3.通过实例引出向量内积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难点:数量积的概念及利用数量积来计算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平面向量的内积(一)问题情境问题: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辆车,某人用100 N 的力,朝着与水平线成︒30角的方向拉小车,使小车前进了100 m .那么,这个人做了多少功?分析:1、W =|F |cos ︒30·|s |=100210=5003 (J )2、这里,力F 与位移s 都是向量,而功W 是一个数量,它等于由两个向量F ,s 的模及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乘积,W 叫做向量F 与向量s 的内积,它是一个数量,又叫做数量积.(二)新知探究1、内积的定义:如图,设有两个非零向量a , b ,作OA =a , OB =b ,由射线OA 与OB所形成的角叫做向量a 与向量b 的夹角,记作θ= <a ,b>,两个向量a ,b 的模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之积叫做向量a 与向量b 的内积,记作a ·b ,即cos (0)a b a b θθπ=≤<2、内积的性质(1)当a ,b 同向时,a ·b =|a ||b |;当a =b 时,a ·a =|a ||a |=|a |2或|a |(2)当a ,b 反向时,a ·b =-|a ||b |.(3)当a ⊥b 时,a ·b =03、内积运算律(1)a ·b =b ·a .(2)(a λ)·b =λ(a ·b )=a ·(λb ).(3)(a +b )·c =a ·c +b ·c .(三)例题练习例1.已知|a |=3,|b |=2, <a ,b >=︒60,求a ·b .例2. 已知|a |=|b |=2,a ·b =2-,求<a ,b >. 分析: cos<a ,b >=||||⋅a b a b =222⋅-=−22.由于 0≤<a ,b >≤︒180,<a ,b >=135 . 练习:P57 第二课时:运用平面向量的坐标求内积(一)新知探究1、两个向量的内积等于它们对应坐标乘积的和,即2、由平面向量内积的定义可以得到,当a 、b 是非零向量时,3、a ⊥b ⇔a ·b =0⇔ x 1 x 2+ y 1 y 2=0.(二)例题练习例3.求下列向量的内积:(1)a = (2,−3), b =(1,3);(2)a = (2, −1), b =(1,2);(3)3a = (4,2), b=(−2, −3).例4.已知a =(−1,2),b =(−3,1).求a ·b , |a |,|b |, <a ,b>. 分析:a ·b =(−1)( −3)+2×1=5;|a |=|b |cos<a ,b >=||||⋅a b a b =,所以<a ,b >=45 . 例5.判断下列各组向量是否互相垂直:(1) a =(−2, 3), b =(6, 4);(2) a =(0, −1), b =(1, −2).分析: (1) 因为a ·b =(−2)×6+3×4=0,所以a ⊥b .(2) 因为a ·b =0×1+(−1)×(−2)=2,所以a 与b 不垂直. 练习P58【教学后记】。
职高数学教案第二册
§ 6.1 数列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教学设计】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教学过程】火车1中国比利时飞机1飞机2火车2火车3货船1货船2*揭示课题 6.1 数列的概念.*创设情境兴趣导入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1,2,3,4,5,…. (1 )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幂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 (2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的值排成一列数为 -1,1,-1,1,…. (3 ) 取无理数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3,3.1,3.14,3.141,3.1416,…. (4)*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新知识】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2,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只有有限项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有无限多项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小提示】数列的“项”与这一项的“项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数列(2)中,第3项为,这一项的项数为3.【想一想】上面的4个数列中,哪些是有穷数列,哪些是无穷数列?【新知识】由于从数列的第一项开始,各项的项数依次与正整数相对应,所以无穷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作.简记作{}.其中,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表示第1项,表示第2项,….当由小至大依次取正整数值时,依次可以表示数列中的各项,因此,通常把第n项叫做数列{}的通项或一般项.*运用知识强化练习1.说出生活中的一个数列实例.2.数列“1,2,3,4,5”与数列“5 ,4, 3,2,1 ”是否为同一个数列?3.设数列为“-5,-3,-1,1,3, 5,…” ,指出其中、各是什么数?*创设情境兴趣导入【观察】6.1.1中的数列(1)中,各项是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出的正整数.,,,…,可以看到,每一项与这项的项数恰好相同.这个规律可以用表示.利用这个规律,可以方便地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如,.6.1.1中的数列(2)中,各项是从小到大顺次排列出的2的正整数指数幂.,,,…,可以看到,各项的底都是2,每一项的指数恰好是这项的项数.这个规律可以用表示,利用这个规律,可以方便地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如,.*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新知识】一个数列的第n项,如果能够用关于项数的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式子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1)的通项公式为,可以将数列(1)记为数列{n};数列(2)的通项公式为,可以将数列(2)记为数列.*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 设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写出数列的前5项.分析知道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数列中的某一项时,只需将通项公式中的n换成该项的项数,并计算出结果.例2根据下列各无穷数列的前4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1)5,10,15,20,…; (2)…;(3)−1,1,−1,1,….分析分别观察分析各项与其项数之间的关系,探求用式子表示这种关系.【注意】由数列的有限项探求通项公式时,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例如,与都是例2(3)中数列“−1,1,−1,1,….”的通项公式.【知识巩固】例3判断16和45是否为数列{3n+1}中的项,如果是,请指出是第几项.分析如果数a是数列中的第k项,那么k必须是正整数,并且.*运用知识强化练习1. 根据下列各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4项:(1);(2).2. 根据下列各无穷数列的前4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1)−1,1,3,5,…; (2) , , , ,…; (3) ,,,,….3. 判断12和56是否为数列中的项,如果是,请指出是第几项.*理论升华整体建构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数列、项、项数分别是如何定义的?*归纳小结强化思想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继续探索活动探究(1)读书部分:教材(2)书面作业:教材习题6.1 A组(必做);6.1 B组(选做)(3)实践调查:用发现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数列实例教学后记: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6.2 等差数列(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一般用字母d表示.,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 针对不同情况,应该分别采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的年龄之和为120岁,爷爷的年龄比小明年龄的4倍还多5岁,求他们祖孙三人的年龄.,这样可以方便地求出,从而解决问题.教学后记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难点是通项公式的推导.等差数列的定义中,应特别强调“等差”的特点:(常数).例1是基础题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教材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无限次迭代的过程,所用的归纳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因此,公式的正确性还应该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例2是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中任一项的巩固性题目,注意求公差的方法.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含有四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个量.§ 6.2 等差数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前项和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教学设计】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等差数列应用举例.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难点是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以及知识的简单实际应用.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很重要,所用方法叫逆序相加法,应该让学生理解并学会应用.等差数列中的五个量、、、、中,知道其中三个,可以求出其余两个,例5和例6是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介绍相应算法.例7将末项看作是首项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以这类习题作为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揭示课题6.2 等差数列.*创设情境兴趣导入【趣味数学问题】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的时候的故事。
中职数学(第二册)--教学大纲.doc
《数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基础课课程名称:数学英文名称: Mathematics学分: 3 适用专业:中专各专业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专数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专门技术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包括函数、解析几何及平面向量等部分知识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为依据 ,遵循“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适应于中专类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 ,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中专数学是专科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的主要内容为代数和解析几何。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运算方法,具备一定的数学解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本学期一共有五章 ,主要内容有:数列、平面向量、直线与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率统计。
学习本课程的考生应该具备初中数学及物理的知识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将为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四、学时分配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数学》主编:马复王巧林江苏教育出版社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该课程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课程成绩评定办法:平时分占30% 卷面分70%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1)数列1、教学内容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的实际应用。
2、教学要求(1)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
(2)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 ,会求数列的等差中项。
(3)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 ,会求数列的等比中项。
(4)通过实例 ,了解数列在实际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应用 ,并能利用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职数学教学大纲
附件2: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
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
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
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中职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3篇(初中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中职数学第二册教学计划3篇(初中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中职数学其次册教学方案1一、指导思想精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留意参透教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同学实际,不断争论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数学目标要求1、理解集合及充要条件的有关学问,把握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确定值不等的解法,把握函数的概念及指数函数,对函数和幕函数的性质和图象。
2、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和三角函数的定义,把握基本的三角函数公式和三角函数巅峰性质、图像,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3、理解数列的概念,把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并会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
4、把握平面对量时有关概念和运算,把握直线和圆的方程的求法。
5、把握空间几何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方法。
6、把握概率与统计初步里的计数原理,理解三种抽样方法,会求简洁问题的概率。
二、教学建议1、深入到到钻研教材。
以教材为核心,深入到到争论教材中章节学问的内外结构,娴熟把握学问和规律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精确吧握新大纲。
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把握新大纲对学问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
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教学思想方法的参透。
3、树立以同学为主体的训练观念。
同学的进展是课程实施的动身点和归宿,老师必需面对全体同学因材施材,以同学为账户提,构建新的熟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同学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
用好章头图,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育同学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争论性课题的教学,让同学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育同学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争论,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特征,实行启发式和争辩式教学。
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亲切合作,相互沟通互动,让同学感受、理解学问的产生和进展的过程。
职高数学教案第二册
职高数学教案第二册教案标题: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利用函数图像解决问题的方法;3.熟练解一元二次方程;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二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2.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问题;2.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教学准备:1.教材:职高数学教材第二册;2.工具:计算器、黑板、粉笔;3.教学辅助工具: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图表和实例。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复习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提问:你们还记得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子的吗?请画出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的图像。
Step 2:介绍二次函数的特征(15分钟)1.函数的对称性:提问学生对函数的对称有什么了解?请画出二次函数在x轴、y轴和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图像。
2. 函数的最值:提问学生二次函数的最值与函数的系数a的关系。
给出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总结结论。
3.函数的零点: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解释一元二次方程零点与二次函数的图像相交点的关系。
Step 3: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1.基础运用: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商品销售曲线的二次函数图像,让学生通过图像分析回答相关问题,如最大销售量、最佳售价等。
2.综合运用:给出另一个实际问题,如工程的抛物线形状,求解工程设计的相关参数,如最高点坐标等。
Step 4: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5分钟)1. 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2 + bx + c = 0,并引入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让学生观察公式中各个部分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解析求解:通过示例和步骤,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思考解的意义。
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包括标准形式和一些实际问题中的方程。
中职数学教学大纲
中职数学教学大纲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数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职数学课程代码:无课程类型/性质:必修课/公共基础课总学时:144学分:无适用专业:所有专业XXX:人文教育系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的基础公共课,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代数、三角、几何和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课程任务、教学目标课程任务: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研究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研究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研究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素质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研究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四、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安排:本课程计划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内完成。
每周4学时,每学期为72学时(含复考试环节),共144学时。
教学方法及手段: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关注学生数学研究兴趣的激发与保持,研究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研究。
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结合实际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基础理论部分学时分配:1.数学基础知识:24学时2.代数:48学时3.几何:48学时4.三角:12学时5.概率统计:12学时学时总计:144学时六、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总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本大纲对所列知识提出了由高到低三个层次的要求,三个层次分别为:1.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2.掌握代数、几何和三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职高数学第二册教学大纲
§7.5 平面向量的直角坐标,用坐标作向量的运算§7.6 平面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的关系§7.7 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和定比分点坐标公式§7.8 平移公式7——3向量的内积§7.9 向量内积的定义和基本性质§7.10 用直角坐标计算向量的内积第八章平面解析几何教学要求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的概念,掌握直线的方程,斜率,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了解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能作基本运算。
掌握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其性质,提高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增强数形结合的意识。
教学内容8——1平面上直线的方程§8.1 直线的点向式方程§8.2 直线的斜率§8.3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斜截式§8.4 直线方程的一般式8——2 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度量关系§8.5 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8.6 平面上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8.7 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夹角§8.8 点到直线的距离8——3 圆§8.10 圆的方程§8.11 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8——4 椭圆§8.12 椭圆的标准方程§8.13 椭圆的性质8——5 双曲线§8.14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8.15 双曲线的性质8——6 抛物线§8.16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8.17 抛物线的性质第九章立体几何教学要求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和确定平面的方法,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图像和其性质,了解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掌握直线,平面的度量关系,理解公式,能灵活的运用,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内容9——1 空间的基本要素§9.1 平面的性质与确定9——2 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9.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9.3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9.4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9.5 空间向量9——3 直线、平面的度量关系§9.6 两条直线所成的角§9.7 直线与平面垂直§9.8 三垂线定理、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9.9 二面角、平面与平面垂直第十章排列与组合教学要求掌握计数的基本原理,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性质,公式,对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给与解决,完善数学思维,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中职数学(第二册)__教学大纲
《数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基础课课程名称:数学英文名称: Mathematics学分: 3 适用专业:中专各专业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专数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专门技术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包括函数、解析几何及平面向量等部分知识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为依据,遵循“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适应于中专类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中专数学是专科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的主要内容为代数和解析几何。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运算方法,具备一定的数学解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本学期一共有五章,主要内容有:数列、平面向量、直线与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率统计。
学习本课程的考生应该具备初中数学及物理的知识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四、学时分配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数学》主编:马复王巧林江苏教育出版社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该课程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课程成绩评定办法:平时分占30% 卷面分70%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1)数列1、教学内容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的实际应用。
2、教学要求(1)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
(2)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会求数列的等差中项。
(3)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会求数列的等比中项。
(4)通过实例,了解数列在实际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应用,并能利用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 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 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
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
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
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中职数学第二册6.3等比数列第3课时
分组合作探究: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
认真听讲
仔细推导归纳
记忆公式及公式中包含的变量:a1,q,n,Sn.
师生共同完成
认真应用公式
学以致用
复述、记忆
认真完成
板书设计: 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q≠1时,Sn= ;当q=1时,Sn=na1
教学反思:
教学设备
触摸式一体机
教 学 过 程
教学活动内容及时间
学生活动内容及时间
组织教学:清点人数
故事导入: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见课本第18页
棋盘上的64格中的第1格放入1粒麦粒,第2格放入2粒麦粒,第3格放入4粒麦粒,第4格放入8粒麦粒……棋盘上共有多少粒麦粒?
教授新知:
1.求数列1,2,4,…,262,263的各项和
数列1,2,4,…,262,263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前面的问题应归结为求这个数列前64项的和,可表示为
S64= 1+2+4+8+…+262+263.①
2S64= 2+4+8+…+263+264.②
①-②,得到
S64-2S64= 1-264.
即
(1-2)S64= 1-264.
S64= .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q≠1时,Sn= ;
当q=1时,Sn=na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包含四个变量,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
例题精选:
例6:见教材第19页
例7:见教材第20页
练习反馈:
见教材第21页练习和习题
课堂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课程标准(数学基础版第二册)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课程标准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它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课程是技工学校的一门主要文化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具体说有如下性质: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用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引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知道;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指导;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基础.2。
教学目标(1)是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初步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2)努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视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体系构建等基本能力。
(3)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5)逐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6)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思考的理性精神,欣赏数学美学魅力,从而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3.教学内容的确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当前技工学校的教学实际,将技工学校数学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数学.基础数学基于技工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及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突出了数学中在理论上、方法上最基本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基础课
课程名称:数学英文名称: Mathematics
学分: 3 适用专业:中专各专业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专数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专门技术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包括函数、解析几何及平面向量等部分知识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为依据,遵循“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适应于中专类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中专数学是专科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的主要内容为代数和解析几何。
通
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运算方法,具备一
定的数学解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
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本学期一共有五章,主要内容有:数列、平面向量、直线与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率统计。
学习本课程的考生应该具备初中数学及物理的知识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四、学时分配
五、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数学》主编:马复王巧林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该课程考核方式:考试(闭卷)
课程成绩评定办法:平时分占30% 卷面分70%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
(1)数列
1、教学内容
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的实际应用。
2、教学要求
(1)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
(2)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会求数列的等差中项。
(3)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会求数列的等比中项。
(4)通过实例,了解数列在实际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应用,并能利用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通过建立数列模型以及应用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和数列的表示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数列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平面向量
1、教学内容
平面向量的概念、平面向量的加减法、数乘向量、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
坐标运算、平面向量的内积。
2、教学要求
(1)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加减法以及数乘向量。
(2)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中点公式和定比分点。
(3)理解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和向量内积的求法以及坐标运算和距离公式。
(4)掌握平移公式、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
(5)掌握三角形面积的求法。
(6)用平面向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向量的概念及其加减法、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坐标运算、向量的内积及其坐标运算与距离公式、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向量的概念及其加减法、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坐标运算、向量的内积及其坐标运算与距离公式、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三角形的面积。
(3)直线与圆的方程
1、教学内容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实际应用。
2、教学要求
(1)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截距的概念的斜率公式。
(3)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一般式方程。
(4)理解两直线平行、垂直的条件,并能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5)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6)掌握根据不同条件求直线与圆的方程的方法。
(7)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8)尝试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9)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计算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圆的方程及其图像性质。
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线方程、圆的方程及其图像性质。
(4)立体几何
1、教学内容
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柱、锥、球及其组合体。
2、教学要求
(1)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能用公理和推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理解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3)了解空间中点到平面、直线到平面、平面到平面距离的概念。
(4)知道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5)求柱、锥、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中点到平面、直线到平面、平面到平面的距离概念。
教学难点:空间中点到平面、直线到平面、平面到平面的距离概念,柱、锥、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5)概率统计
1、教学内容
计数原理、随机事件和概率、概率的简单性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总体、样本和抽样方法、总体分布估计、总体特征值估计、一元线性回归。
2、教学要求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并能运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频率的稳定性,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能说出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初步学会用频率近似代替概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理解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基本特征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计数原理解决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问题。
(4)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的意义,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
(5)在样本数据分析中,理解样本均值、方差及标准差的意义,会根据公式求一个样本的均值、方差及标准差,会用样本均值、方差及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均值、方差及标准差,推断总体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理解等可能事件的意义,理解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基本特征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计数原理解决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问题,理解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的意义,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
教学难点: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会用频率近似代替概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根据公式求一个样本的均值、方差及标准差,会用样本均值、方差及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均值、方差及标准差,推断总体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执笔人:
审定人:
批准人:
制定(修订)日期:201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