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习迁移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是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否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从学校课堂迁移到社会生活中。迁移在中学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诸如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等的影响迁移的因素。迁移对数学教育的启示是: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教给学生实现迁移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迁移类比迁移联想迁移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单纯依靠大量练习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成为时代的需要。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质就是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联系、比较、变换和运用,从原有知识迁移变换到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迁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形成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基础知识和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学习迁移理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习迁移的理论依据
学习迁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我国古代的学者们注意到,并在学习和教学中得以应用。中国古代很多学者都知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道理。国内外关于学习迁移方面的论著较多,其中美国著名的认识教育心理学家、当代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澳苏泊尔(D.P.Ausubel)提出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最具有代表性。澳苏泊尔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这就是迁移。所以,认知结构是知识学习发生迁移的主要原因。他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如果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认知结构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那么就容易导致正迁移;如果他的认知结构是不定的、含糊不清的、无组织或组织
混乱的,就会抑制新材料的学习和保持或导致负迁移。基于以上的现实要求和理论背景,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利用迁移理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迁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习迁移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数学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整合,形成正迁移
学习材料之间包括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学习的迁移,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辨认新的课题,并把新课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的过程。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尚未认识的某些同类新知识的实质,并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发生正迁移。
案例1:在圆锥曲线性质的组织教学探讨中,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可以看作是圆按照某中方式演化的结果,这样圆的弦和切线的诸多性质,例如:(1)圆的弦的中点与圆心的连线与该弦垂直;(2)过圆222x y r +=上一点()00,x y 的切线方程为:200x x y y r +=。可以通过类比迁移,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
很容易得到如下性质:
性质1:椭圆()2
2
10,0x y m n m n +=>>的弦AB 垂直于椭圆的一条对称轴时,
则该弦中点M 与椭圆中心O 的连线O M A B ⊥,否则它们的斜率有:A B O M n
k k m ⋅=-
性质2:双曲线()2
2
10x y mn m n +=<的弦AB 垂直于双曲线的一条对称轴时,
则该弦中点M 与双曲线中心O 的连线O M A B ⊥,否则它们的斜率有:A B O M n k k m ⋅=-
性质3:过椭圆
()2
210,0x y m n m n +=>>上的点()00,T x y 的切线方程为:
001x x
y y
m n += 性质4:过双曲线()2
2
10x y mn m n +=<上的点()00,T x y 的切线方程为:
001x x
y y
m n +=
在教学中,注意抓共同因素,通过共同因素来促进正迁移,可以增强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活学生认知机构中的有关知识,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此,教师要注重揭示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这将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学习新知识。
2.进行适当的心理诱导,形成有利于正迁移的定势
定势也叫“心向”,是先于一定的活动而指向一定活动的动力准备状态。定势本身是在一定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它实际上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本身是一种活动的经验。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用知识的准备状态,便是一种定势,它可以促进正迁移的发生,也可能促进负迁移的发生。如果定势与所要解决的问题相适应,则定势就发生积极作用,产生正迁移。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循序渐进地安排具有一定变化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掌握数学规律、形成数学方法。
案例2:在对数运算法则的学习中,学生理解法则()log log log a a a x y x y +=⋅、
log log log a a a x x y y ⎛⎫-= ⎪⎝⎭比较困难,因为受下列公式的影响:()
ax ay a x y +=+、
()ax ay a x y -=-,产生了思维的“呆板”,形成思维定势,从而错误地把对数运算定势为:()log log log a a a x y x y +=+、()log log log a a a x y x y -=-。在教学过
程中,如何排除这种错误的心理定势困扰,成为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在教学中并没有急于给出公式,而是先安排了下列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大小:
()lg 2lg 5lg 25+=⎧⎨⨯=⎩ ()l g 3l g 2l g 23+=⎧⎨⨯=⎩ ()l g 4l g 8
l g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