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人教版六年级上册6《怀念母亲》课件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妈妈喜欢吃鱼头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 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 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 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 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 头。”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有次父亲不在家, 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 有鱼肚子上的肉好吃。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 妈妈买了外婆家乡很金贵的鲑[guī]鱼。吃饭时, 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 的碗里。外婆说:“你忘啦? 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2 完成本课相关的作业。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2024年度六年级语文上册6《怀念母亲》PPT课件
05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启示
2024/2/2
19
文学修辞手法运用
01
02
03
比喻
通过比喻手法,将抽象的 情感和记忆转化为具体的 形象,使读者更容易产生 共鸣。
2024/2/2
拟人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 情感和动作,增强文章的 生动性和感染力。
排比
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更 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同 时突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
8
描绘母亲形象及手法
2024/2/2
母亲形象生动
通过描绘母亲的言行举止,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慈爱的 母亲形象。
手法多样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描绘更加生动形象, 感人至深。
9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情感真挚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深 切怀念和无尽感激。
意境深远
通过描绘具体场景和细节,营造出一 种感人至深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 。
六年级语文上册6《怀念母亲》 PPT课件
2024/2/2
1
contents
目录
2024/2/2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思想道德教育与价值观引导 •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启示 • 课堂互动与拓展延伸
2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2024/2/2
3
《怀念母亲》创作背景
鼓励创新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 运用不同的文学手法和技巧进行创作 。
个性化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体验,鼓励他们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提供素材
提供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素材和背景资 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创作 主题。
小学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课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课文《怀念母亲》课文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
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
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1月20日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
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
风里夹着雨。
天色阴得如黑夜。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
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课怀念母亲课件
听朗读,正字音
❖ 崇高(chóng)
❖ 奔丧(bēn sāng)
❖
dāi 待了一会
❖待
❖
dài 等待
yàn 咽食 咽 yān 咽喉
yè 呜咽
词语积累
❖ 频来入梦:屡次,连次 ❖ 朦胧:物体模糊,看不清楚 ❖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荒凉 ❖ 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
的整体,成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 怅望:不痛快,失意
❖ 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 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 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 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 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 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 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 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 明确: ❖ (1)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 (2)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 (3)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 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 问题:
❖ 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 又是甜蜜的?
❖ 明确:
❖ 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模仿录音朗读的语气,反 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 真想随母 亲于地下。我 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 就成了没 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 的人。我 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 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 “我 ”对生母深深的 思念之情以及因为没能常陪 伴母亲的 悔恨之心。
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课内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内知识点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名是亲生母亲,一名是祖国母亲“一样高贵的敬意和一样真挚的倾心”,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一样的敬意、相同的倾心表达得畅快淋漓,这是的重点所在。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明白什么缘故,我那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多次,持续几回。
意思是祖国母亲常常到梦中来。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异乡,犹如小孩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穷想念。
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二者的确有着一样重要的地位。
②但是这凄凉并非同一般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孤单冷落,凄惨。
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想念;可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忆起故国的亲友老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经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超级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难过地望着天空。
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切身旁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经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尽力回忆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忆。
从哪些句子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高贵的敬意和真挚的倾心?从“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从“一个缺少母爱的小孩,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常也很少回家,没有专门好地帮忙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因此感到很内疚。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原文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裏去住。
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待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裏。
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
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
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
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後來我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
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
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為了說明當時的感情,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中摘抄幾段: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
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
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
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時,活動起來。
我想到故鄉,故鄉裏的老朋友,心裏有點酸酸的,有點淒涼。
然而這淒涼並不同普通的淒涼,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935年11月18日從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向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
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回來的。
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長眠於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此刻才明白,全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1935年11月20日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國,想故國的朋友。
我有時想得簡直不能忍耐。
1935年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發上,聽風路過窗外。
風裏夾著雨。
天色陰得如黑夜。
心裏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
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裏,引用了這幾段。
實際上,類似的地方還有不少,從這幾段中也可見一斑了。
一想到我的母親和祖國母親,我就心潮騰湧,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兒都沒有。
幾個月以後,我寫了一篇散文,題目叫《尋夢》。
六上语文第6课堂笔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怀念母亲》的课堂笔记整理
一、主题与背景
本课围绕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怀念母亲》展开,这篇文章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思念。
文章背景为季羡林先生成年后,回忆起童年时光和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二、重点词汇与短语
1. 重点词汇:频繁、朦胧、可见一斑、真挚、崇高、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
2. 短语: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等。
三、句子解析
1.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同时也暗示了母亲的离世给作者带来的巨大痛苦。
2.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
四、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1. 结构清晰: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中间通过具体事件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 情感真挚:作者通过对母亲的日常生活和细节的描写,表现出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思念,情感真挚动人。
3. 语言质朴: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五、思考与讨论
1. 你如何理解“怀念母亲”这个主题?它与你的生活经历有什么联系?
2. 文章中哪些细节描写最能触动你的心弦?为什么?
3. 你认为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示?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与练习
1. 背诵课文指定段落,默写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归纳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知识点.doc
概括六年级上册语文?想念母亲?知识点课文以回想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相同崇敬的敬意和相同诚挚的倾慕〞,充足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远的怨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作者借助日志、散文摘抄的语段,描绘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想念,将对两位母亲相同的敬意、相同的倾慕表达得舒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走开她。
不知道为何,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频频,连续几次。
意思是祖**亲常常到梦中来。
作者远离故乡,身居异国异乡,如同孩子走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穷想念。
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奇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二者的确有着相同重要的地位。
②但是这悲凉其实不一样一般的悲凉相同,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滋味,浓浓地糊在心头。
“悲凉〞,孤独冷淡,悲惨。
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觉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虑、有想念;可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常常想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形,不停回想起故国的亲友挚友,感觉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坚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同着他。
作者经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亲的想念表达得特别充足。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难过地望着天空。
因为作者长久在外修业,留在母亲自边的时候不多,必定对母亲的音容笑容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想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所以只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貌,但无奈模糊不清,只好全力地想念,不停地回想。
从哪些句子中能够感觉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敬的敬意和诚挚的倾慕?从“我痛哭了几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从“一个缺乏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因为作者六岁就走开了母亲,并且平常也极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觉很内疚。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6 《怀念母亲》课文原文
11月18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⑥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 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 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 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 的!
11月20日
⑦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 耐。
11月28日
⑧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 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⑨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很 多,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 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 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⑩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 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⑪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⑫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chàng)望灰天,在泪 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⑬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 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 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 的十一年。
③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tíng)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 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 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④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⑤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 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 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 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 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 在心头。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怀念母亲》PPT课件
03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生字词学习及运用
生字词列表
本课涉及的生字词包括“怀念、 母亲、逝世、遗像、忍受、食不 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 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
生字词运用
通过选词填空、造句等方式,帮 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用法和语境 。
组织学生进行感恩实践活动,如为父 母写一封感谢信、为老师制作一张感 恩卡等。
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体 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并让学生 思考自己身边值得感恩的人和事。
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介绍家国情怀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通过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精神,激发 学生的爱国情感。
描绘母亲形象及手法
母亲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具有鲜 明的个性特点。她勤劳、善良、慈爱 ,是孩子们心中的楷模。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母亲的形象 ,如母亲的手、眼神、笑容等,使得 母亲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以及对母爱的感激和赞美。这种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语言得 以充分表达。
写作练习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重现文中 描述的场景和人物对话,让学生深入体验文
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参与与文本主题相关的社会实践活 动,如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将 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社会责任 感和实践能力。
06
德育渗透与价值观培养
孝敬父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文化背景知识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课⽂《怀念母亲》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位是亲⽣母亲,⼀位是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思念”,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母亲的内疚,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原⽂ 我⼀⽣有两个母亲,⼀个是⽣我的母亲,⼀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母,到城⾥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边待了⼏天,仍然回到城⾥。
在我读⼤学⼆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多岁。
我痛哭了⼏天,⾷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
⼀个缺少母爱的孩⼦,是灵魂不全的⼈。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数⼗年如⼀⽇。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记中摘抄⼏段: 1935年11⽉16⽇ 不久外⾯就⿊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的屋顶。
⼀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时,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朋友,⼼⾥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头。
1935年11⽉18⽇ 从好⼏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兴得不得了……但⼉⼦⼀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她⼜说,晚上还有⼀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
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此刻才明⽩,全天下的母亲都是⼀样的! 1935年11⽉20⽇ 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
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935年11⽉28⽇ 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怀念母亲》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时,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935年11月18日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
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此刻才明白,全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935年11月20日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
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935年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风里夹着雨。
天色阴得如黑夜。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
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怀念母亲》
文章在表达对母亲怀念之情的同时,也引导读者思考生命 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06
跨文化对比与拓展延伸
Chapter
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比较
家庭结构差异
中国家庭通常重视家族观念,注 重家族延续和家族荣誉,而西方
家庭更强调个体独立和自由。
亲子关系差异
中国家庭强调父母的权威和子女 的顺从,注重孝道和家教;而西 方家庭更强调亲子间的平等和沟
THANKS
感谢观看
西方母爱表达方式
西方母亲更倾向于通过鼓励和支持来表达母爱,她们尊重孩 子的个性和选择,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同时,她 们也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交技能。
当代社会中家庭关系思考
家庭关系的现状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如家 庭结构多样化、亲子关系复杂化、家庭价值观多元化等。
补充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如中国古代的孝道和祭 祀制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04
思想道德教育与价值观引导
Chapter
孝敬父母传统美德传承
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引 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进而懂得孝 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课文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可以作为 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素材,引导他们理 解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 中践行这一美德。
修辞手法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 拟人、排比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 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 情。
举例
例如,“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失去母亲的悲痛之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课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课文【导语】学习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东西,有些人觉得很简单,而有些人却觉得很难。
其实学习既要方法,也要学习者的恒心、毅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课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怀念母亲》课文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
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
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
……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1月20日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
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6-怀念母亲
作者:季羡林
资料宝袋
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 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 、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 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 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 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 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 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 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 学系教授、系主任。
崇高 真挚 引用
朦胧 凄凉
强烈 沮丧 忍耐 几篇
寝不安席 泪流不止 思潮起伏 频来入梦 可见一斑
第一段:(1自然段)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 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
第二段: (2自然段)
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 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 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 情基调。
第三段:(3—6自然段)
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 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 酣畅淋漓。
第四段:(7自然段)
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 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资料宝袋
•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 ,待的时间也很短。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 都是模模糊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 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 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 ,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优品课件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各课复习重点:怀念母亲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各课复习重点:怀念母亲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各课复习重点:怀念母亲怀念母亲作者:季羡林1 词语(1)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寝不安席终天之恨哥廷根孤寂频来入梦朦胧薄暗凄凉沮丧长眠思潮起伏可见一斑心潮腾涌怅望灰天(2)真挚:(感情)真诚恳切。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憾。
薄暗:昏暗沮丧:灰心失望。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
(3)近义词心潮腾涌――心潮澎湃寝不安席――寝食不安真挚――真诚薄暗――昏暗沮丧――懊丧强烈――猛烈孤寂――孤单(4)反义词心潮腾涌――心如止水寝不安席――高枕无忧真挚――虚伪薄暗――明亮沮丧――振作强烈――平静2 句子(1)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在“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日子里,作者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1、儿时依偎在母亲身边幸福2、母亲为了这个贫穷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2)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牵挂,一样的疼爱,一样的无私。
(3)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的意思是多次进入到梦中来。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是因为作者第一次离开祖国,来到异国他乡。
从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的思念之情,随着离别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深。
(4)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我”想到故乡,想到老朋友,感到凄凉,这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与故乡、亲人、朋友相隔遥远,心中不免忧伤、酸楚,这是因为回想在故乡时的情景,感到亲朋好友无处不在,心里自然又多了一丝欣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
3 课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永久不变的爱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怀念母亲》课文原文
及知识点
原文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
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
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时,活动起来。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
地糊在心头。
1935年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
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此刻才明白,全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935年11月20日
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
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935年11月28日
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风里夹着雨。
天色阴得如黑夜。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
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
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
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
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
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
这种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知识点1
句子理解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
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
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
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
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
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
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
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词语理解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
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
在作者心目中,两位母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
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
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
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
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
从中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体现了母
亲的爱。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
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知识点2
1、作者:季羡林
2、标题含义:怀念两个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
3、重点问题
(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答:"频来入梦"的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祖国,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
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所以"祖国母亲"不断在梦中浮现。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浓地糊在心头。
(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答: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有忧愁、有思念;甜蜜是因为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
4、中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5、写作方法: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