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浅析济慈《夜莺颂》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浅析济慈《夜莺颂》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高艳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学术版)》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济慈的《夜莺颂》优美而寓意深刻,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希望借助诗歌以脱离世俗的痛苦与烦恼,到达夜莺的优美歌声所代表的极乐世界中去的梦想。
在这一梦想通过诗人的想象得以实现时,诗人却毅然在这美好的想象世界和严酷的现实世界中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以表现了诗人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
济慈在表达这首诗歌的主题时采用了对比、象征等多种的表现手法,本文拟在此分析这首名作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总页数】1页(P162-162)
【作者】高艳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841
【相关文献】
1.陌生化中的诗意审美——浅析济慈《夜莺颂》 [J], 罗克凌
2.妙语韵天和--以中国古代哲理辨析济慈《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之审美理念[J], 王虹
3.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J], 黄学静
4.济慈、雪莱诗的"宇宙精神"浅析--析《夜莺颂》、《灿烂的星》和《阿多尼》
[J], 文妮佳
5.寓于爱物愤世中的美——济慈及其《秋颂》和《夜莺颂》 [J], 黄修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国诗人济慈的经典诗歌《夜莺颂》原文及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经典诗歌《夜莺颂》原文及赏析夜莺颂第一节我的心疼痛,我感到昏昏欲睡,麻木不仁,好像是饮过毒鸩,又像是刚刚吞服过鸦片,开始沉向冥府的忘川。
这并非我对你的福气有所妒嫉,而是你的欢乐使我过度欣喜——你呀,羽翼翩翩的树精,在山毛榉的绿叶与荫影之中,在那歌声悠扬的地点,你舒展了喉咙,歌唱着夏天。
夜莺颂第二节啊,但愿有一口美酒,一口曾在地窖冷藏多年的美酒!人一尝就会想到花神,想到葱绿的酒乡,想起舞蹈、恋歌和丰收季节的欢狂。
啊,要是那杯酒带有南国的热气,红如人面,充满灵感之泉的真味,珍珠的泡沫在杯沿浮动,能把嘴唇染得绯红,我就会一饮而尽,悄然离开尘寰,随你隐没在幽暗的林间。
夜莺颂第三节远远地隐没,消失,并且忘记你在林间从不知晓的东西,忘记这里的厌倦、焦虑和烦躁不安。
这里,人们坐在一起长吁短叹;这里,老年瘫痪了,只剩得几根白发摇晃,青年也变得苍白,瘦削,以至死亡;这里,人们一思想就感到伤悲,就会绝望得两眼铅灰;这里,美人的双眸难以保持明丽,新生的爱情第二天就会凋敝。
夜莺颂第四节飞去,飞去,我要向你飞去,不是与酒神同驾豹车而去,而是乘坐诗神的无形的双翼,尽管这头脑恁地迟钝、团惑和呆滞。
啊,此刻我终于和你在一起了;夜,是这般地柔和,也许月后已经登上宝座,众星正在四周守望,但是,这里却没有光亮,除了几丝天光,随风穿过窗枝的隙缝,穿过绿叶的荫影和苔藓的曲径。
夜莺颂第五节我看不清什么花儿在我脚下,也望不见什么花儿在枝头挂,但是,在温馨的黑夜,我却能猜想这个季节的每一种芬芳,那就该有香草、灌木和野果树的花。
有山楂和野玫瑰的花,还有早谢的紫罗兰为绿叶遮盖,还有麝香蔷薇即将盛开——那种蔷薇是五月中旬的骄儿,流露着酒香,它是夏夜蚊蝇飞鸣的地方。
夜莺颂第六节我在黑暗中倾听你的歌声,我多次想到死亡,他可以给人安宁。
我在诗歌里亲昵地向他呼唤,求他把我的生命化为青烟。
现在我越发感到死亡的富丽,想在午夜安然地与世别离,但此刻你却以如此的狂喜倾吐着你的胸臆,你将永远歌唱不息,我死了就不会再听见你——你将唱给一堆草泥。
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建构——对《夜莺颂》的文体学赏析
人开始被夜莺的歌声吸引, 准备进人梦幻世界。“ c o o l ’ d a 是通过意象的描述来刻画的。最能体现幻境之美的是在第
l o n g a g e i n t h e d e e p — d e l v e d e a r t h ” 中“ d e e p — d e l v e d ” 生动形 w e a r i n e s s , t h e f e v e r , a n d h t e f r e t ” 中“ f e v e r a n d f r e t ” 头韵的
出的目的。
《 夜莺颂》 中诗人较多选用具有特定意义的专有名词, 最为显著的是引用了希腊、 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专有名词, 这
些词语本身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同时为创造梦幻般
( 1 ) 韵律。
英语诗歌的韵律是 由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 的交替 出
的意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一节中, 诗人开篇即描述了自己在痛苦和麻木中 中冥府的一条河流, 死者的魂灵喝了这条河的水就能忘记
饮此泉水可以获得诗的灵感。两个专有名词在 《 夜莺颂》 每个诗节的十行中, 前四 行采用莎士比 亚十四行 上的灵泉, 诗前四行的韵脚 a b a b , 后六行采用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十 此分别指花香和美酒, 刻画出一个让人如痴如醉的幻境。 四行诗后六行的韵脚 c d e c d e 。选取第一诗节为例 , 每行结
元韵模式在诗中起到了强调与突出的作用。每节诗行 用的都是普通词汇, 选取的意象也是普通事物, 却组合成一
结尾一般都是押元韵, 如第二节中的“ b e e n , g r e e n ” “ e a r t h ,
( 3 ) 省音。
“
m i t r h ” “ S o u t h , m o u t h ” “ H i p p o c r e n e , u n s e e n ” “ b r i m, d i m ” 等。 t h i c k e t , f r u i t — t r e e w i l d ” , 还有田野中的“ h a w t h o r n , e g l a n —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吴艳萍张明悦(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夜莺颂》中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
诗人借助这种意象手法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意象;主题中图分类号: I106. 2 文献标识码:A在《夜莺颂》中,诗人通过夜莺的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不难看出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
读者亦能看出在梦幻般的美妙世界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又无法永远停留在夜莺的境界,于是他只能借助诗歌的力量,在诗的世界里达到心愿。
这是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体现,也能看出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济慈在表达这样的主题时,采用了多种意象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诗人的写作手法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诗人的心境。
济慈(1795—1821),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出身贫寒,济慈一生穷困潦倒。
幼年时期生活悲惨至极。
八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时母亲去世。
由于生活窘迫,再加上先天遗传因素不好,济慈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染上了可怕的不治之症-肺痨。
疾病的困扰使他不得不与自己相恋多年的未婚妻分手。
然而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却没有让诗人一蹶不振。
因为济慈知道只要追求美,才能洞察美,感悟美。
这样的信念一直激励着济慈勇敢地走完人生,敏锐高雅的心态是诗人前进的动力,同时也点燃了世人的希望之路。
21岁时开始诗歌创作,181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长诗是他的巅峰之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是广为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1818年,23岁的济慈爱上了邻居范妮·布恩小姐,但是那个时候济慈得了严重的肺病,尽管处于热恋中的济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寒酸的经济条件加上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诗人只能把美好的憧憬寄托于诗歌当中去。
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分析
2013.07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之一,关于他与同时期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之处。
他的抒情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6首颂歌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夜莺颂》便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追求。
因此,意象美是济慈诗歌艺术一大特色。
本文拟从《夜莺颂》中的神话意象、感觉意象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探讨分析,以求对济慈《夜莺颂》中的意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发现济慈《夜莺颂》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神话意象神话传说是济慈诗歌的一大独特之处。
应该说同时代没有哪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有像济慈那样如此多的运用神话故事。
他的诗就是众仙众神荟萃的世界,充满幻想和神奇,让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看他的三首用惊人的想象力再创造神话故事的代表作《恩弟米安》、《拉米亚》、《海披里安》就可以窥见一斑。
《怠惰颂》、《赛吉颂》、《阿波罗赞歌》等作品中也都是从古希腊神话中获取灵感的。
由此可见,从希腊神话中获取题材是济慈诗歌创作的主要源泉以及济慈对古希腊神话故事的熟稔程度。
济慈着迷古希腊神话最主要的原因是希腊神话精神是关于美的宗教和欢乐的宗教及其世俗人本主义思想。
这与济慈的人生理想追求不谋而合:肯定人的价值、赞赏世俗之美、追求享乐的人生。
《夜莺颂》中全诗的梦幻意境的营造就与诗人运用神话意象分不开。
诗的第一节中开始写到“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於是向列斯忘川下沉”其中的“忘川”意象即是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河,名烈溪,鬼魂饮了此河之水,便忘却一切。
“忘川”表明了诗人想摆脱现实的忧愁烦恼之心,同时诗人的矛盾之心也有所体现,即他挣扎于现实和理想之间以及痛苦和快乐之间。
接着在第二节中诗人想到了饮酒,想到了“那冷藏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杯沿明灭着珍珠的泡沫,”这里的“灵感之泉”指的是希腊赫立崆山(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常居之地)上的泉水。
泉名希波克丽涅,据希腊神话,此泉水为飞马之蹄一击,地裂而迸出;饮此泉能获得诗的灵感。
济慈夜莺颂中夜莺的象征意义
济慈《夜莺颂》中夜莺的象征意义姓名:郭金平学号:0305100723摘要: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济慈的《夜莺颂》优美而意寓深刻。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
通过夜莺的美妙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表达了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
同时诗人又毅然在这美好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中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
表现了诗人直面生活的勇气。
这和夜莺的象征意义美好与勇气相吻合。
诗人借助这种意象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象征;美好;勇气。
《夜莺颂》中诗人情感是变化的,夜莺的象征也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最初的夜莺是美妙的幻想世界,是一切美的象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夜莺由美好事物变成诗人意识到一切皆是幻想的参照物,诗人希望在现实世界中能有夜莺一样美好的事物,也是诗人回到现实世界的勇气和动力。
夜莺是诗人的领路人,夜莺的歌声就是诗人逃离尘世的奏鸣曲。
它引导诗人摆脱俗世的羁绊,走向光明和自由。
起初诗人把夜莺看成是神,是美好的化身,他似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享受着梦幻的快乐。
意象手法的作用下, 夜莺变成了快乐与美的化身,夜莺的歌声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也就像无数的诗歌一样,夜莺已经变成了一只神鸟,夜莺的生存环境是自由的,夜莺的歌声是令人欢愉的,夜莺象征着永恒的快乐。
可是这毕竟是想像,这不是真实的世界,一旦诗人从诗的境界中走出来,一旦诗人意识清醒,他仿佛觉察到即使他无法挣脱现实的残酷,也必须勇敢去面对,幻想被无情的现实阻碍,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生的希望愈来愈渺茫,夜莺也只能代表他理想的世界,因此它的歌声是悲凉的,向人们述说着现实的凄惨。
在诗的最后一节里,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世界,诗人在夜莺的美妙世界中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二者的选择中坚定地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来,于是诗人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现实世界中。
浅析英国诗歌的情感寓意与现代启示
[ 作者简介 ] 滕兆玮 ( 1 9 7 8 一 ) 女, 汉族 , 山东省青 岛人 , 南京交通 职业 技术 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 英美文
学、 英语教学法 。
3 6
滕兆玮 : 浅 析 英 国诗 歌 的 情 感 寓 意 与现 代 启 示
的天 国 ) 和消极 的情感 走 向 。这两 种 情 感 的矛 盾 、 斗
米『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2 一 l 1 f 基金项 目1 2 0 1 2 年 度江苏省教 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 金项 目《 疏离 与回归——英 国浪漫主义诗歌 的生态关怀 及其 当 代价 值》 , 项 目批准号 : 2 0 1 2 S J B 7 5 0 0 2 2 。
滕 兆 玮
(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 学院 江苏 ・ 南京 2 1 0 0 0 6 )
【 摘
要】 本文对英国诗歌 的浪漫主 义情怀进行深入研究 , 以期从情感的角度 上对浪漫主 义进行 系统全
面的剖 析 , 了解 英 国浪 漫主 义诗人 在 情感 影响 下所 看到 的现 实世 界 的全 貌 通过 分析 英 国浪 漫主 义 的 内涵和 特点、 理性 、 意象等来深入探究英 国浪漫主义诗歌所表达 的情感, 揭示浪漫主 义诗歌的本质 . 并指 出这种情感 对 当今 社会 所产 生 的影 响及 启 示。 【 关键词 】 英 国诗歌 情感 浪漫 主 义 意 象
【 中图分类号 】 l 1 O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8 5 3 4 ( 2 0 1 5 ) 0 3 — 0 0 3 6 — 0 3
1引言
看 作 整个 思 维 的 中心 .这种 理 性 的情 感 可 以帮 助 人
2018-2019-夜莺颂赏析-实用word文档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夜莺颂赏析篇一:夜莺颂赏析关闭窗口从艺术技巧的运用看_夜莺颂_的主题表达.pdf以下是该文档的文本预览效果,预览是为了您快捷查看,但可能丢失了某些格式或图片。
打印 | 下载从艺术技巧的运用看《夜莺颂》的主题表达X张杨莉(湖南文理学院外语系,湖南常德415000)摘要: 运用新批评的研究方法,对济慈《夜莺颂》的艺术技巧如措词、句法、修辞、意象以及象征等的分析发现,《夜莺颂》通过对歌手从梦幻到现实的心灵之旅的刻画,描绘了诗境与尘境两个不同的世界,展示了理想与现实、永恒与死亡的对立,并由此揭示了理想的斑斓与现实的残酷。
关键词: 《夜莺颂》;济慈;艺术技巧;主题表达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 6154(201X)05 - 0071 - 03约翰〓济慈是英国19 世纪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想象的丰富、语言的精确与华美完全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
19 世纪下半叶,英国声望颇高的批评家马修〓阿诺德认为,济慈的颂歌“珠圆玉润”[1] 。
济慈的墓碑上写着:“此地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是用水写成的。
”[2]但是闻一多却认为:“忠烈的亡魂啊! P你的名字没写在水上,P但铸在圣朝底宝鼎上了!”[3]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但丁〓加百列〓罗塞蒂说:“我们的济慈的歌声就是我们英国的夜莺歌。
”[4]济慈的《夜莺颂》是其颂歌中最美的诗篇之一,难怪徐志摩说:“诗中有济慈的《夜莺歌》,如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
”[5]下面,我们就运用新批评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夜莺颂》中艺术技巧的分析,探究其主题的表达。
一从梦幻到现实的心灵之旅济慈颂歌中的歌手总是从现实世界出发,通过梦一般的幻想的狂喜,在精神上腾飞到达理想的国度,然后又大梦初醒,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夜莺颂》中的歌手也经历了从现实到梦幻又回到现实、再从梦幻到现实的两次心灵之旅。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第6卷第4期2004年12月滁州学院J0URNAL0FCHIJZH01JUNIVERSITYV o1.6No.4Dee.2O04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黄学静(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23900O)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由于在作品中常常描绘许多”不如意的因素”而被许多人当作是逸避现实的消极主义者.本文通过分析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意在阐述济慈并非一个极力想逸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者.在诗中诗人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不断中,诗人经历痛苦的过程,最终选择回归现实,显示了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关键词:积极浪漫主义;想象世界;现实世界;济慈中图分类号:I56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66(2004)04-0013-02英国的浪漫主义时期是英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约翰?济慈(约翰?基茨,1795—1821)是这个时期六大诗人中出生最晚却最早过世的一个,他在短短数年的创作生涯里给世人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作为一个诗人,在济慈的作品中,真,美,永恒以及死亡是常见的主题,而贯穿他诗歌的中心写作灵魂就是他一度在诗中所提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因此,诗人所追求的美不仅仅是一般的感官上所能感受到的美感,而更是一种与真实息息相关的独特意义上的美.正如1817年底,济慈在写给弟弟们的一封信里提出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名言:”任何艺术的高超之处在于其强烈性,能使一切不如人意的因素因它们与美和真的紧密联系而消散.”而要把美和真结合起来,就不得不去面对许多”不如人意的因素”,诸如丑恶,困苦,疾病,即便是快乐和幸福本身,因其暂忽和必然消逝也已经构成一种痛苦.正因为诗人在其诗中描绘了诸多的”不如人意的因素”,使得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把济慈看作一个悲观主义者,认为他厌恶现实,企图逃避凡世,对人生抱消极的态度.事实上,济慈在处理美与真的矛盾时,主要着眼的人对现实外界的审美活动而不是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很自然地,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不是如何改造和克服痛苦,丑恶,黑暗等事物,而是如何在精神上凌驾,超越这些事物所具有的”不如人意的因素”,从而把这些事物和快乐,光明和美好的东西一起作为”真”来认识,来审度,来观赏,以此取得心灵的宁静和愉悦(“美”).这样的一个原则就决定了诗人是不会选择沉溺在想象的世界中不愿归来,而逃避现实的.因此,济慈不是一个逃避主义者,而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关于这一点,诗人的名作《夜莺颂》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例证.《夜莺颂》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听到夜莺的美妙歌声后,那优美的旋律激发起了诗人的内心渴望自由,希望摆脱人世间的所有痛苦悲伤的一种向往.这首诗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主线索,即以夜莺为代表的想象世界与诗人所处的现实世界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处处是音乐,美酒,朦胧光影下的宁静,后者充满纷扰,病痛,焦灼不安.一方面诗人表达出自己渴望同夜莺一样能飞进那宁静丰饶美丽的世界,但另一方面尽管如此诗人却一刻也不敢忘记并且不断地提醒自己身在一个有着冷酷无情现实的世界中.两种矛盾不断收稿日期:2Oo4一o9-25作者简介:黄学静(1978-),女,安徽来安人.滁州学院外语系助教. 一l3一交织冲突,最终诗人还是选择坚决地告别想象世界,投入真实的世界,清醒地面直残酷的现实.在诗的开首,当作者听到夜莺”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歌喉,歌唱着夏季”的动人歌声时,受歌声的感染他开始想要沉浸到夜莺的美妙世界中,分享她的快乐.然而想获得快乐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以痛苦为代价,还混合着疼痛,麻木的感受.正如诗人在诗中所描述的”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又象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列斯忘川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条河,据说饮了此河的水可使人遗忘).为什么诗人在感受快乐之前要先感受如此的痛苦呢?这是因为对诗人来说,想要全心全意地享受夜莺那美妙的歌声,他必须要努力忘记自己所处的痛苦的现实世界.然而尽管现实世界充满了苦痛,但它如此得真,以至于他无法轻易将现实抛之脑后.在这里现实ll』:界和诗人所向往的夜莺的世界相比较,似乎诗人更愿取夜莺的想象世界而舍弃自己的现实世界.在接下来的第二和第三段中,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进一步地发展.虽然夜莺的世界是如此得美妙,叫人向往,诗人还是无法轻易忘记令人痛苦的现实,他仍然进入不了夜莺的世界.所以诗人开始转而寻求美洒的帮助.他希望”哎,要是有一口酒!……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但是否美酒就能使诗人真正忘记现实,投入到想象世界中呢?这里诗人仍然得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明明想要忘记的却变的更加清晰,想要离开这个充满了”疲劳,热病,和焦躁”的世界的这一念头不仅没能实现,反而勾起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尽的悲伤:”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消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色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的光彩,新生的爱情活不到明天就枯凋.”现实留给诗人的印象如此之深,即使是酒醉时也难以忘记,难以逃避.诗歌到了第四,第五和第六段,想象【}上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仍然在交织发鹾着.正因为现实世界是如此得残酷,充满了无尽的”疲劳”,“悲伤”和”绝望”,诗人的心上此时再也不能承受这么多痛苦,他太累了,太希望能有一次完全彻底的放松了.既然美洒无法使他忘忧,那么现——14—.在就让他来试试用诗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吧!这种方法最终奏效了.诗歌激发了诗人的丰富的想象力,而借助这种想象力,他最终能够摆脱了自己的意识,进入了夜莺的世界中.在想象中,他乘着那”诗歌底无形羽翼”,来到了夜莺的充满了香草,鲜花和野果的美丽世界.现在诗人暂时地忘记了令他悲伤的现实世界,沉浸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而这个世界事实如此得美丽,夜莺的歌声又是如此得美妙,诗人沉醉其中,不忍离去,甚至希望在这绝妙的歌中”死亡”.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因为”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问”,似乎也只有安逸的死亡才能使诗人完全从悲哀的现丈世界中解脱出来.然而诗歌到了这里,诗人的笔锋一转:”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他在短暂的神醉后,立即意识到那一了百了的”安逸的”死亡对他来说并不可取.他不该选择死亡来逃避现实.因为生命中还是有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是不能放弃的,例如夜莺的美妙的歌声.如果他死了,他就再不能倾听这动人的歌,而且也将不能享受生命中其他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因此,诗人并没有真正选择死亡,即没有选择做一个现实的逃避者.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在笫七和第八段中达到了高潮.现在诗人看清了鸟类和人类的区别了.夜莺的歌声是永恒不变的,”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曾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夜莺之所以是永生的,是因为她不变的歌曲;而她的歌曲之所以不变,是因为鸟类没有意识更没有思维,她不会思考现实,更不需面对现实.而人类是有思维的,是要承担生命的责任的,因此人不可能真正地逃避现实,不去考虑现实.尽管鸟类的世界很美,诗歌激发的想象世界令人神往, “呵,失掉了!这句话好比一声钟,使我猛醒到我站脚的地方!”.现在诗人清醒过来了,意识到现实的世界是无法逃避的.于是他坚决地同想象的世界道别”别了!幻想,这骗人的妖童,不能老耍弄它盛传的伎俩.”.夜莺的歌声越飞越远,诗人最终从想象世界回归现实{{』:界,他要正视残酷的现实,要承担自己的责任.综观全诗,在《夜莺颂》这诗中,济慈许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一心只想逃避的诗人.相反, 在明知现实有多么残酷,多么痛苦(下转第68页)第一,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并不等于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第二,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宣传媒体迅速发展,大量信息的涌现,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社会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加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需求的强劲增长,使得思想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一种独立的选择.现实生活中,各种媒体以网络化的方式,传播着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接触的东西多了,可供选择的余地就大了;供选择的东西多了,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就会增强.当人们的选择能力受到某些局限时,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就会乘机同我们争夺群众,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第三,思想活动的多变性.今天,人们处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中,使得信息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大大增强.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常常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这不仅意味着信息具有直接影响人们现实态度的作用,也说明人们的思想在信息的作用下具有多变性,同样说明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教育群众的可能性.第四,思想活动的差异性.要学会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对出现的错误的思想理论观点,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原则,不能因为疏忽大意,让错误的东西影响群众的视听,搞乱思想的是非,干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从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出发.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一,在工作对象上,务必区分层次,分类实施.其二,在工作要求上,务必从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出发.其三,在工作的手段上,务必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提高科学性.宣传教育要同人们接受心理的不同特点相适应. 为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我们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学会处理”求同”与”存异”的关系,正确导向与宽容认可的关系,单向灌输与平等沟通的关系,营造氛围声势与个性化工作的关系等.只要我们善于学习思考,勤于调查研究,勇于探索实践,就一定能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寻找到新的途径.(上接第14页)后,他不仅没有选择逃避,反而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现实,并且在短暂的休息后主动迅速地返回现实,正视现实.因此把济慈看作一个一味逃避现实的逃跑者,或耽溺于痛苦的感伤主义者都是不对的.白壁德曾注意到,快乐与痛苦是困扰浪漫作家的重要矛盾之一,浪漫派总是陷于对”无限”的追求中.在幸福问题上,他们以主观精神,以激情和想象去开拓绝对完善的理想境界.由此导致不可排遣的苦闷与忧郁,出现剧烈的心理失衡,常常表现为生命消尽的感伤. 然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诗人们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济慈也不例外.而对走向成熟阶段的济慈来说,善的,好的,快乐的事物是真实的,正如恶的,坏的,不幸的事物是真实的一样.虽然人们容易接受前者而不容易接受后者,但如果用”浪漫的”绝对标准去要求生活, 那就发现不了生活的美,而会使美与真陷于不可调和的分立.因此济慈在诗中时刻把想象世界的美和现实世界的真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既对立又不可分离.他试图确认的是:生活本身既一68一不是可悲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真的,因而是美的.这种美在于各种对立因素组成宏伟的和谐, 以及这个和谐对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灵”所诱发起来的神秘感动.因此,既然生活中充满了他所追求的真和美,这就决定了他是不可能会作一个生活的逃避者.如果说,济慈把生看作苦与乐,好与坏,善与恶的交织这一点包含了某种悲观主义的话,那么他却并没有由此导向出世的倾向,相反,他所呼唤的是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因此,济慈不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浪漫主义诗人,而是正视现实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参考资料】【l】徐志摩.济慈的夜莺歌【Al徐志摩散文[Ml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n【2】查良铮.济慈诗选【M】.洪范书店,1991.【3】莫运平.西方文学中的”死”与”赎”【J】.成言艺术,2002.(3) [4]王昕若.济慈书信选[C】.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5】王佐良.英诗的境界【M】.三联书店,1997.【6】赵南楠.西方文学大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济慈及其作品《夜莺颂》研究论述
济慈及其作品《夜莺颂》研究论述济慈及其作品《夜莺颂》研究论述摘要:史学家评论济慈是一位情感热烈和自我主观意识强烈的诗人,而事实上济慈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高度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对人生和诗歌有着独到的理解。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诗人济慈进行概述,详细研究论述了济慈的《夜莺颂》,体味诗人的情感,展现诗歌意象,表达艺术的美学魅力。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意象一、概述诗人济慈约翰·济慈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对诗歌的艺术追求中见解独到,思维敏感温情,在政治信仰上他向往自由、热爱民主,曾经发表过长篇诗歌表达自由思想。
同时,济慈作为与拜伦和雪莱齐名的浪漫主义杰出诗人之一,尊崇诗歌,认为事物独具美学魅力,在济慈的所有诗歌中,都可以感受到诗歌中的意象之美。
此外,学者们发现济慈在诗歌创作中注重事物的客观性和物质性,赋予诗歌一定的社会意义。
济慈的抒情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六首诗歌颂,包括《惰颂》、《心灵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夜莺颂》和《忧郁颂》。
其中前两种诗歌是济慈的初期诗作,写作手法较为单一。
《希腊古瓮颂》是济慈所有诗作中尤为经典的一部,主要用来歌颂艺术的美学魅力。
《秋颂》是六大颂歌中最为完美的一部,人们对此研究较少。
而《夜莺颂》则是济慈走进人们心灵的诗作,描写了较多的自然风景,展示出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独特认知,蕴含着诗人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
二、论述济慈的作品《夜莺颂》(一)注重描写意象诗歌是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者寄托心灵的媒介,诗人大多借助诗歌表达心中所想。
济慈的作品《夜莺颂》中尤为注重意象描写,本部分主要从神话意象和感知意象两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诗作中的意象,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
1.神话意象神话传说赋予了诗歌传奇的色彩。
在十九世纪时期,并没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神话故事,而济慈开创了诗歌创作的传奇性,在作品《夜莺颂》中运用传奇的神话故事进行描写。
济慈的神话故事大多来源于希腊神话,可见济慈对古希腊文化的了解甚为详尽。
济慈《夜莺颂》中夜莺的象征意义
济慈《夜莺颂》中夜莺的象征意义姓名:郭金平学号:0305100723摘要:英国著名诗人约翰·济慈的《夜莺颂》优美而意寓深刻。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
通过夜莺的美妙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表达了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
同时诗人又毅然在这美好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中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
表现了诗人直面生活的勇气。
这和夜莺的象征意义美好与勇气相吻合。
诗人借助这种意象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象征;美好;勇气。
《夜莺颂》中诗人情感是变化的,夜莺的象征也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最初的夜莺是美妙的幻想世界,是一切美的象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夜莺由美好事物变成诗人意识到一切皆是幻想的参照物,诗人希望在现实世界中能有夜莺一样美好的事物,也是诗人回到现实世界的勇气和动力。
夜莺是诗人的领路人,夜莺的歌声就是诗人逃离尘世的奏鸣曲。
它引导诗人摆脱俗世的羁绊,走向光明和自由。
起初诗人把夜莺看成是神,是美好的化身,他似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享受着梦幻的快乐。
意象手法的作用下, 夜莺变成了快乐与美的化身, 夜莺的歌声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也就像无数的诗歌一样,夜莺已经变成了一只神鸟,夜莺的生存环境是自由的,夜莺的歌声是令人欢愉的,夜莺象征着永恒的快乐。
可是这毕竟是想像,这不是真实的世界,一旦诗人从诗的境界中走出来,一旦诗人意识清醒,他仿佛觉察到即使他无法挣脱现实的残酷,也必须勇敢去面对,幻想被无情的现实阻碍,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生的希望愈来愈渺茫,夜莺也只能代表他理想的世界,因此它的歌声是悲凉的,向人们述说着现实的凄惨。
在诗的最后一节里,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世界,诗人在夜莺的美妙世界中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二者的选择中坚定地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来,于是诗人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现实世界中。
夜莺所代表的美好世界和诗人的苦难世界的对比,夜莺的世界到处是音乐,舞蹈,美酒,而诗人的世界却充斥着焦虑,病痛,不安,然而诗人不想逃离,也不想逃避,他想要的是挣脱,是凌驾。
《夜莺颂》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夜莺颂》简析介绍赏析鉴赏《夜莺颂》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诗人济慈(1795—1821)的抒情诗。
1818年底,济慈与芬妮·勃罗恩热恋,这是诗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此时诗人已患严重肺病,常感到死亡的威胁。
翌年,一个美丽的春晨,济慈在勃罗恩家的花园中聆听夜莺的啼鸣声,诗思盈溢,一气呵成,写下了此诗。
全诗共8节。
一、二节写听到夜莺歌声后极为欢欣,渴望借助酒兴,悄然离开尘寰。
三、四节诅咒丑恶现实,想象着自己已与夜莺同登天国。
五、六节写幻境中诗人醉卧花丛,芳香沁人,还有迷人的夜莺歌声相伴,愿在此种境界中逝去。
七、八节赞美夜莺的歌声万古长新,诗人情不能已。
最后,幻境消失,诗人恍如置身梦中,不知是睡是醒?诗中以夜莺歌声象征永恒的欢乐与美,同现实人生中的痛苦与不幸对照;这对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有一定积极意义。
诗人一生贫病交加,终至夭折。
他憎恶现实世界的丑恶,企图以自然、艺术和感官的享受构筑一个快乐与美的世界,并将这幻想中的世界置于现实世界之上。
此诗最为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诗中的描述和咏叹,强烈地表达了对“永恒的美”——大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的崇拜和追求。
诗篇讴歌的美和美感是具体的、健康的,决非那种神秘主义的境界。
但此诗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有较明显的局限:全诗囿于个人哀愁的狭小圈子,情调较低沉感伤。
此诗极其讲究诗体格律形式和表现技巧的完美,并取得巨大成就,给后世诗人以重大影响。
其次,济慈历来强调想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企望在高于现实生活的充满美感的梦幻世界中寄托对未来的理想,而以诗的想象作为创造的工具。
此诗虽名《夜莺颂》,诗中却极少直接描写夜莺,而主要是纵情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由驰骋丰富奇丽的想象,天上地下,往古今日,构成一幅诡谲变幻、绚美多姿的画面,焕发出鲜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表现出娴熟的诗歌艺术技巧和卓越的才华。
《夜莺颂》逻辑艺术对象分析
夜莺颂的逻辑艺术对象分析背景分析颂歌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是一种结构精巧、体裁庄严、想象丰富、情感高超、语言优美、篇幅较长的抒情诗。
到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英国的颂歌可谓臻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济慈的《夜莺颂》乃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在《夜莺颂》中,诗人本意不仅仅在于夜莺本身,而是凭借夜莺从他内心中中发出千千万万种呼喊与挣扎,在对夜莺的各种铺展揉捏中来颂出自己的矛盾,焦急等一系列的苦涩心情。
在夜莺优美的歌声中悠然体验到一份静谧和愉悦,在自己无休止的幻想中,便与莺儿共同飞翔,忘却烦恼哀伤,一同找到一个属于他们的自由天堂,那里没有痛苦和彷徨。
他所用的艺术对象切合自己的心境又能自然流露自身的情感,意境着实如梦如醉,飘渺美好。
诗文简介《夜莺颂》一共是八节,每节十行。
开篇诗人即展开了两个意象论战,一是诗人的哀痛,二是夜莺的呼鸣。
显然,这首诗想象丰富,情感强烈,并在对比中显示出艺术魅力。
诗人善于运用现实与理想的尖锐对立来展示诗人内心那无法克制的矛盾冲突;善于创造半虚半实的幻境和似梦非梦的情调,从现实出发以理想为归宿,在对立中比较、扬弃,在不觉中坦露了诗人济慈可贵的艺术天性:诗人苦恼于人生不免一死,进而幻想夜莺能够永生。
于是,他不仅就莺声在空间上加以铺陈,更从时间上联想到遥远的过去,把莺声想象为一种贯穿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的声音,这就使诗人向夜莺唱出了最真挚的祈颂:“永生的鸟啊,你不会死去”。
原来,诗人带着濒死者的敏感,在肉体的折磨中向往永恒。
这可谓笼罩全诗的意识。
由于其自身的种种局限,诗人除了沉溺于所希望达到的幻想的境界,他能否获得真正永恒的东西是可想而知的。
可是,即便是作为一个美好季节的占卜吧,诗人通过对永恒事物的祈求,以拯救他飞速消逝的流年,不是也能稍许地得到一点心灵的安慰,超脱一下生的悲哀吗?只是正当诗人仿佛同永恒的夜莺合二为一之时,正当他在幻境中期待莺声永垂不朽之际,诗人便感到了有痛苦锋芒的猛刺--幻象飞散了。
绝望中的呼吸——济慈《夜莺颂》赏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绝望中的呼吸
——济慈 《夜莺颂》 赏析
◎侯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荣
陕西・西安 710128)
摘 要 济慈的诗歌 《夜莺颂》 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幻景世界, 作者在幻景和现实之间挣扎着。通过他关于文学的信条 “想 象的真实” “消极感受力” 和 来分析这首诗, 可以更清楚的洞察这一点。 关键词 想象的真实 消极感受力
134
2009 年第
1期
安徽文学
灰眼的绝望。所有的这些人类都要去经历和忍受。 ” 这是现实 生活的一个阴郁的图画。所以在想象的世界里, 作者想到了 死亡。 对他来说,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 ” 死亡可以带他远离现实生活的痛苦。 然而, 如果一个人死去, 他就再也听不到夜莺的歌唱, 这就意味着他也无法享受其美 妙。因此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和消极状态。 当想到死亡的时候, 诗人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夜莺永远 不会死去, 因为夜莺的歌声是穿越时空的, 它的歌声 “曾使古 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 也曾 , “激荡露丝忧郁的心, 使她不禁落 泪” 。正因如此, 它将永生。所以夜莺的命运比人类好的多。 鸟的叫声把他带回了现实。诗人意识到夜莺已经飞走, 他曾 经珍视的歌声 “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 已经远 , 逝。 所有因着那美妙歌声所想象的美妙世界也将逝去。 他清 楚这一现实, 但是却不想承认, 所以最后写道: 这是个幻想, “ 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我是睡?是醒?” 诗人在美丽的幻景 和残酷的现实间挣扎着。 然而, 尽管作者对于夜莺的永生和人类死亡的命运感到 疑惑, 并且在幻景和现实之间挣扎着, 却有种力量隐含在这种 消极的状态下。 在诗的第四章节, 诗人写道:我要朝你飞去/ “ 不用酒神的车碾和他的随从/乘着诗歌的无形羽翼。 ”酒神是 神话故事里的神, 此刻诗人拒绝了来自神的力量, 宣称他将借 着诗歌的力量飞往夜莺的世界。 这是对于诗歌的一种隐含的 热情, 说明作者笃信自己的力量, 自己在诗歌方面的才能, 诗 歌成了他面对消极世界的能量。而结尾处, 诗人最终选择了 面对现实, 而不是仅仅沉浸在想象世界之中。这种面对现实 的勇气也许是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思想。 三、 结语 整首诗产生于作者心情沉郁之时, 它描述了一个理想的 世界, 来抚慰作者的心灵。 “想象的真实性” 以及 “消极感受 力” 赋予了诗歌更深刻的意味。 所有这些如同绝望中的呼吸。 也许一个人会面临绝望的处境, 但是只要他记得呼吸, 对于美 好世界向往, 并且在消极情况下施展潜在的能量, 就必然不会 被厄运束缚。
约翰济慈明诗《夜莺颂》欣赏
约翰济慈明诗《夜莺颂》欣赏[摘要]约翰济慈(John Keats)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诗人。
他的名作《夜莺颂》(ode tonightingale)是作者创造力最旺盛年代的作品,同时又由于作者身患绝症,自觉不久于人世而创作的,因此诗歌里渗透着对青春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关健词]浪漫主义济慈夜莺颂在诗歌的第一节里,诗人主要描写夜莺的歌声给诗人带到了飘飘欲仙的忘我境界,在艰难的现实生活里,诗人感到无情命运对其压迫产生的饿痛楚:My heart aches,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Mv sense,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诗人的心里痛苦,困顿麻木,就象吃了鸦片一样,但是痛苦带来的麻木又使诗人感到一丝慰藉: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One minute past,and Lethe-wards had sunk;列撕忘川是哈帝斯冥城里的一条让人忘记过去的河流。
作者通过引用这日引吭高歌,并且这种欢快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引起诗人的嫉妒:Th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e happy lot,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在第一节诗里’作者先用现实生活带来的饿痛苦感受来引出夜莺快乐的情感,这种矛盾修饰辞法(paradox)大大加强了诗歌的戏剧效果,让人更感受到夜莺歌声的魅力,从而自然引出了夜莺歌声而产生的快乐意境。
在第二节里,诗人通过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synesthesia)把夜莺的歌声比作温酿可口的清醇的葡萄酒葡萄酒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鲁旺斯省(Provencal)这一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阳光明媚,是一处宜人可爱的地方一樽珍藏在地窖多年的美酒就更加清醇可口了,在这里,诗人联想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听着夜莺的歌声就象喝下了清醇的美酒。
济慈诗歌唯美意境的营造手法
二、作品分析
全诗共八个诗节,格式规整,源自规范的颂歌体——贺拉斯体颂歌(Horatian odes),经济慈加以改动而成。每一诗节都分为两组:一组四行,加上一组六行,两组意义连贯,后一组或是对前一组的解释说明,或是前一组的意义引申,或是由前一组诗句而引发出的联想,两组含义契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诗节的意义又相互照应,层层深入,描写了诗人由现实听到夜莺的歌声而进入冥想中的虚幻境界,又从虚幻走回现实中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疾苦的体会和同情,但同时也表现出他希望借诗、酒之力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总的说来,济慈对声音的感悟和捕捉能力是超乎寻常的,并且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声音来帮助表达主题,使声音与内容、意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书写层
济慈在诗歌的书写方面比较规范,《夜莺颂》这首诗整体上比较符合诗歌的一般书写规律,但也有几处用首字母大写的方式来起到特定的作用:“Beauty”(L29)、“Love”(L30)、“Poesy”(L33)、“Death”(L52)四词首字母大写,这四项都是被诗人形象化了的抽象事物,在诗中诗人通过书写上的变异将抽象的事物比作生命体,把抽象呆板的说理转变成生动形象的描绘;“Queen-Moon”(L36)、“mid-May”(L48)两处的单词首字母大写表示拟人化,将无生命的事物比作人,增添了诗歌的情趣,也展示出诗人丰富的想像力;“South”(L15)处用了换喻修辞法,用地点代指该地出产的美酒,简洁明了;“Bird”(L61)的书写变异起到强调作用,把夜莺这一形象放大,表示诗人心目中夜莺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一只普通的、会唱歌的小鸟,而成为了诗人精神的向导,同时在这里诗人又是在向夜莺呼唤,而夜莺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好生活的象征,因此这个单词书写上的突出似可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对那种没有痛苦和忧愁的生活的强烈的渴望。
浅析济慈《夜莺颂》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在《夜莺颂》的开首第 1 节,诗人描写了在听到夜莺那美妙的歌声 时自己的感受,那是伴随着痛苦的欢乐。诗人在听到夜莺这个“轻翼的 树神,在满长绿椈,音韵悦耳、无数阴影的地方,引吭高歌,赞颂美夏”时 感到“我的心儿痛,瞌睡麻木折磨我的感官,我仿佛饮了毒芹,也像是刚 才饮尽了沉郁的麻醉剂,全身只向迷魂河下沉”。诗人被夜莺的歌声感 动,因为“你的幸福使我太欢欣”。夜莺的歌声在诗人心中所产生的影响 使诗人对夜莺的世界萌生了迫切向往的心情。于是在诗的第 2 节中,诗 人想借美酒到达夜莺的世界,“哦,但愿有口葡萄美酒!冷藏在幽深的地 窖多年,使人领略到花香,歌唱和阳光的欢乐!哦,但愿有一杯满溢着真 正的,殷红的灵泉,杯沿闪烁着连珠的泡沫,使嘴上染着紫色”,这样诗 人就能“悄然离开人世,偕你归隐到阴郁的森林”。诗人由夜莺的歌声所 想象出的夜莺的世界,充满了幸福,欢乐和自由。这个世界强烈地召唤 着诗人脱离现实世界去追寻。诗人在诗的前两节通过视觉,听觉,味觉 和触觉将夜莺的想象世界刻画得令人心驰神往。这就与后面诗人所描 写的现实世界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诗的第三节紧承上文,说出了诗人急 切想脱离现实世界而进入夜莺的想象世界的缘由,那就是因为诗人想 要“远远地隐没,消散,完全忘却你在树叶间从未知道的事情,忘却疲 倦,狂热和恼恨,人们坐在这里听着彼此的悲叹;瘫痪的老人抖落几根 愁切的仅存的白发,年青人变得苍白,消瘦死亡;只要一想就忧伤满怀, 眼睛疲乏,万念俱灰;美不能使她眼睛永远明亮,新生的爱过不了明天 就憔悴”。但是诗人想要借助美酒来脱离现实世界而随夜莺到达美妙想 象世界的愿望却没有达成,“去呀!去呀!我要飞往你处,不乘酒神和他 群豹所驾的仙车”,诗人转而想到借助诗歌的力量,“靠诗神无形的翼 翅,虽然迟钝的头脑混乱而呆滞”,最后诗人终于得以实现夙愿“呀,早 已和你在一起!夜无限温柔,月后或以登上她的宝座,周围聚着她星星 的妖精:但此地并无光芒,除了微风从苍穹吹来的弱光,穿过青翠的黄 昏和苔藓的曲径”。诗人通过各种努力终于来到了他所向往的夜莺的美 妙世界,在这里“我看不见脚下是什么花朵,也看不见萦绕树枝的是什 么香气,但在馨香的昏暗里却猜得到当令的月份将以什么芬芳给予那 碧草,丛林,野果树;那白色的山茶,牧野的蔷薇,那盖在树叶里的易雕 的紫罗兰和五月中旬的大孩子,那沾着露浆的将放的麝香玫瑰,夏夜嗡 嗡青蝇出没之所”。夜莺的美好欢乐的世界和人世间的痛苦与烦恼之间 的巨大反差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之下栩栩如生,而这两个世界的对比所 产生的巨大反差也正是《夜莺颂》这首诗的主题之一。诗人在表现这一 主题时运用了对比与象征以及通过各种感官感受来使诗人笔下的这两
浅析《夜莺颂》的主题表达
浅析《夜莺颂》的主题表达作者:赵梦园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0期摘要: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一生曲折凄惨,使之诗歌读起来令人心碎。
他的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真挚感情。
《夜莺颂》中,济慈用多处对比,揭示理想与现实,死亡与永恒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约翰·济慈;《夜莺颂》;主题表达《夜莺颂》作于1818年,当时23岁的济慈处于和范妮·布恩小姐的热恋当中,然而命运和济慈开了个玩笑,染上肺痨的他每天生活在理想与现实之中。
在一个昏暗的夜晚,在夜莺婉转的歌声中,济慈情绪激昂得写下这首8节80多行的《夜莺颂》。
一、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济慈众多颂歌中,常常描绘永恒的,不朽的,美好的世界,并有一个丑陋的黑暗的残酷的现实世界与之相对应。
《夜莺颂》也不例外。
诗人用所有感官感知周围的一切,通感的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
在第一个诗节中,诗人首先慨叹生活之苦,思想麻木。
继而同自由快乐的夜莺形成强烈反差。
诗人运用视觉听觉通感,使读者身临其境:夜莺在山毛榉树中自由穿梭往来,歌声轻快明亮。
第二个诗节中诗人想象自己酌一杯醇香窖藏老酒,嗅一嗅那芳香扑鼻的花朵,望一望远方葱绿的田野,聆听悠扬婉转的歌声。
动用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合力给读者带来一幅栩栩如生的生意盎然图。
诗歌第1,2节对理想世界的描绘与现实世界中病痛,残酷,疲惫和焦躁形成诗境与尘境的强烈反差。
紧接着第3个诗节中,一切美好消逝不在,摆在眼前的是焦虑,狂躁,呻吟和死亡。
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揭示诗歌的主题-理想的诗境是诗人寻求安慰,缓解痛苦的避难所,并且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和痛苦。
二、死亡与永恒的对立诗歌以诗人对夜莺及其歌声的看法为线索进一步展开。
诗歌开端,诗人对夜莺怀有敬畏之情,认為其歌声优美婉转,能够使人忘记烦恼;然后诗人把夜莺的歌声看成了“葬歌”;最后诗人称夜莺为骗人的妖童。
在济慈的理想世界中,夜莺是美与永恒的象征。
而当理想破灭,被拉回现实中时,夜莺又变为尘世中的凡鸟,它的歌声悲凉凄楚,诉说着生活中的苦难。
【优质】夜莺颂赏析-范文word版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夜莺颂赏析篇一:夜莺颂赏析关闭窗口从艺术技巧的运用看_夜莺颂_的主题表达.pdf以下是该文档的文本预览效果,预览是为了您快捷查看,但可能丢失了某些格式或图片。
打印 | 下载从艺术技巧的运用看《夜莺颂》的主题表达X张杨莉(湖南文理学院外语系,湖南常德415000)摘要: 运用新批评的研究方法,对济慈《夜莺颂》的艺术技巧如措词、句法、修辞、意象以及象征等的分析发现,《夜莺颂》通过对歌手从梦幻到现实的心灵之旅的刻画,描绘了诗境与尘境两个不同的世界,展示了理想与现实、永恒与死亡的对立,并由此揭示了理想的斑斓与现实的残酷。
关键词: 《夜莺颂》;济慈;艺术技巧;主题表达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 6154(201X)05 - 0071 - 03约翰〓济慈是英国19 世纪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想象的丰富、语言的精确与华美完全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
19 世纪下半叶,英国声望颇高的批评家马修〓阿诺德认为,济慈的颂歌“珠圆玉润”[1] 。
济慈的墓碑上写着:“此地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是用水写成的。
”[2]但是闻一多却认为:“忠烈的亡魂啊! P你的名字没写在水上,P但铸在圣朝底宝鼎上了!”[3]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但丁〓加百列〓罗塞蒂说:“我们的济慈的歌声就是我们英国的夜莺歌。
”[4]济慈的《夜莺颂》是其颂歌中最美的诗篇之一,难怪徐志摩说:“诗中有济慈的《夜莺歌》,如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
”[5]下面,我们就运用新批评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夜莺颂》中艺术技巧的分析,探究其主题的表达。
一从梦幻到现实的心灵之旅济慈颂歌中的歌手总是从现实世界出发,通过梦一般的幻想的狂喜,在精神上腾飞到达理想的国度,然后又大梦初醒,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夜莺颂》中的歌手也经历了从现实到梦幻又回到现实、再从梦幻到现实的两次心灵之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吴艳萍张明悦(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夜莺颂》中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
诗人借助这种意象手法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意象;主题中图分类号: I106. 2 文献标识码:A在《夜莺颂》中,诗人通过夜莺的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不难看出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
读者亦能看出在梦幻般的美妙世界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又无法永远停留在夜莺的境界,于是他只能借助诗歌的力量,在诗的世界里达到心愿。
这是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体现,也能看出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济慈在表达这样的主题时,采用了多种意象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诗人的写作手法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诗人的心境。
济慈(1795—1821),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出身贫寒,济慈一生穷困潦倒。
幼年时期生活悲惨至极。
八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时母亲去世。
由于生活窘迫,再加上先天遗传因素不好,济慈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染上了可怕的不治之症-肺痨。
疾病的困扰使他不得不与自己相恋多年的未婚妻分手。
然而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却没有让诗人一蹶不振。
因为济慈知道只要追求美,才能洞察美,感悟美。
这样的信念一直激励着济慈勇敢地走完人生,敏锐高雅的心态是诗人前进的动力,同时也点燃了世人的希望之路。
21岁时开始诗歌创作,181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长诗是他的巅峰之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是广为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1818年,23岁的济慈爱上了邻居范妮·布恩小姐,但是那个时候济慈得了严重的肺病,尽管处于热恋中的济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寒酸的经济条件加上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诗人只能把美好的憧憬寄托于诗歌当中去。
一个春天的早晨济慈坐在花园里的树下,用心体会着春天的气息,温暖的阳光和美妙的夜莺的歌声让诗人回味着自己和未婚妻曾有的幸福,济慈为这样的美好生活而陶醉,诗人的创作激情也被燃烧起来。
于是《夜莺颂》诞生了。
《夜莺颂》正是在这种悲愤与渴望中创作出来的。
1821年,济慈在朋友的资助下前往意大利治疗休养,但是不幸的是此后不久,由于病情恶化,济慈病逝于罗马,年仅25岁。
约翰·济慈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是他对诗歌艺术的孜孜以求和无私奉献。
济慈的诗歌是唯美的代表。
尽管济慈出身卑微,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济慈把自己有生之年无法实现的愿望寄予诗歌,他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在诗歌中实现。
《夜莺颂》中一系列意象手法的运用源于他对真实世界的仔细品味。
这种对自然世界的感知和热爱正是诗人对生活的憧憬。
因此《夜莺颂》也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与统一。
济慈运用意象的手法构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幻般的世界。
首先诗人被夜莺的歌声打动,因为“你的幸福使我太欢欣”。
夜莺的歌声代表着诗人内心向往的欢愉,夜莺的欢乐境界正是诗人要找寻的,于是济慈借助美酒来到了自己的意象世界“哦,但愿有口葡萄美酒!冷藏在幽深的地窖多年,使人领略到花香,歌唱和阳光的欢乐!哦,但愿有一杯满溢着真正的,殷红的灵泉,杯沿闪烁着连珠的泡沫,使嘴上染着紫色,”这样诗人就能“悄然离开人世,偕你归隐到阴郁的森林。
”诗人用意象的手法描述的夜莺的世界正是他自己苦苦追寻的充满了自由和快乐的世界。
济慈在诗的前两节通过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味觉意象和触觉意象将夜莺的生活情境刻画的美轮美奂,“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这样的想象世界着实让诗人心驰神往。
夜莺的欢乐境界距离诗人又是如此的遥远,因此他只能寄托希望给诗歌,在诗歌里达到自己所求。
因此在第五节,第六节诗中“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我要展开诗歌的无形羽翼,…我已经和你同往!”从这样的字里行间很容易看到诗歌俨然是济慈通往幸福的媒介,我们可以想象诗人乘坐如此美妙的“座驾”飞向幸福的彼岸。
徜徉在夜莺的欢乐世界,济慈赏析“夜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周围是侍卫她的一群星星;但这儿却不甚明亮,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暗,和苔藓的曲径。
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在温馨的幽暗里,我只能猜想这个时令该把哪种芬芳赋予这果树,林莽,和草丛,这白枳花,和田野的玫瑰,这绿叶堆中易谢的紫罗兰,还有五月中旬的娇宠,这缀满了露酒的麝香蔷薇,它成了夏夜蚊蚋的嗡萦的港湾。
这个栩栩如生的世界甚至把读者置身其中,诗人所用的意象手法不仅在表现主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在《夜莺颂》中诗人运用意象对比的手法来反映主题。
诗人认为自然之美是永恒的,而自己的生命是短暂的。
第一诗节中的忘川水, 第二诗节中的灵泉之水, 二者都象征着永恒。
而第三诗节中人的生老病死和变迁。
这就形成了鲜明的意象对比。
济慈所描绘的夜莺的美好世界是通过意象表现出来的。
济慈把人体中的各种感觉都运用到意象的手法中去,让读者在读诗歌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听觉意象让读者听见夜莺嘹亮的歌声,味觉意象让读者品尝到美酒的甘甜,视觉意象让读者看到花草的美丽,这美妙的世界让诗人沉浸,也让读者流连忘返。
诗人用这样的写作方法把夜莺的生存世界比作诗人想象中的完美自由的世界,因此读者就能随着诗歌走入诗人的心境,并且轻而易举的体会诗人的想象世界,这样就避免了枯燥无味的理论篇章。
夜莺的欢快叫声与夜莺的自由正是诗人神往的,一个想象中的完美世界。
珍惜生命,向往自由是《夜莺颂》反映的主题之一,纵观全诗,可以看到诗人的情感也有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起初诗人把夜莺看成是神,是美好的化身,他似乎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享受着梦幻的快乐。
在济慈意象手法的作用下, 夜莺变成了快乐与美的化身, 夜莺的歌声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也就像无数的诗歌一样,夜莺已经变成了一只神鸟,夜莺的生存环境是自由的,夜莺的歌声是令人欢愉的,夜莺象征着永恒的快乐。
可是这毕竟是想像,这不是真实的世界,一旦诗人从诗的境界中走出来,一旦诗人意识清醒,他仿佛觉察到即使他无法挣脱现实的残酷,也必须勇敢去面对,幻想被无情的现实阻碍,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生的希望愈来愈渺茫,夜莺也只能代表他理想的世界,因此它的歌声是悲凉的,向人们述说着现实的凄惨。
在诗的最后一节里,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世界,诗人在夜莺的美妙世界中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二者的选择中坚定地选择了回到现实世界来,于是诗人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现实世界中。
纵观全诗读者很容易发现诗歌的一条主要线索,那就是夜莺所代表的美好世界和诗人的苦难世界的对比,夜莺的世界到处是音乐,美酒,舞蹈,而诗人的世界却充斥着病痛,困难,不安,然而读者分明看到诗人不想逃离,也不想逃避,他想要的是挣脱,是凌驾,这就是凡尘俗世的苦难无法击垮诗人的坚强意志,这时读者就会发现一个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年轻人。
这时意象的运用使得夜莺又一次变成了永生的神鸟, 夜莺的歌声预示着人类精神上永恒的欢乐。
夜莺的世界让诗人如此流连忘返,诗人甚至想到了死亡,离开那愁苦烦恼的凡间俗事,永远摆脱痛苦的折磨。
不难看出,《夜莺颂》中流露出诗人的无奈和悲哀。
一种热爱生活,却又无法享有生活的无奈;一种渴望生命,却又无法掌控生命的悲哀。
整首诗中透露着诗人痛彻心扉的忧郁,然而这样的忧郁和悲哀却又被诗人统统抛在脑后,因为济慈欲飞往理想的天国,那里没有病痛,没有苦恼。
夜莺的世界正是诗人的天堂,夜莺正是诗人的领路人,夜莺的歌声就是诗人逃离尘世的奏鸣曲。
它引导诗人摆脱俗世的羁绊,走向光明和自由。
人生虽然转瞬即逝,但是夜莺的歌声却会永远地唱下去,诗人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的永恒,尽管诗人意识到人的生命虽然短暂而有限,但生命是宝贵的不能轻言放弃,因为生命中也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就像夜莺的歌声那样美好,值得人们用心去聆听;因此珍惜生命,向往自由这一主题在诗中得到了升华。
纵观全诗,济慈在《夜莺颂》中主要探讨了这样一个主题:夜莺所代表的自然界是诗人的梦幻世界,这个世界是美好幸福而且自由的,这个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另一方面人的生命虽然短暂并且充满着各种不幸与烦恼,但是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所以要勇于直面生活。
诗人在表现这一主题时主要使用了意象的手法,使得《夜莺颂》听起来栩栩如生,读起来身临其境,梦幻世界和现实世界丰满逼真,让读者更深刻的体会生命的可贵。
济慈如此地欣赏美与他自己苦难不幸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
诗人小小年纪就饱受病魔摧残,当他听见美妙的夜莺的歌声时,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用烈酒麻醉自己,在模糊的神志中暂时摆脱人世间的苦恼啊。
这何尝不让读者心碎,读者因此就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夜莺的美妙世界和诗人的苦难生活。
参考文献〔1〕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2〕王佐良.英诗的境界[M].三联书店,1997.〔3〕济慈. 济慈诗选[M]. 查良铮,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4〕胡家峦. 英国名诗详注[C]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5〕Cleanth Brooks﹠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Poetry[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