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设计过程
2)《建筑的永恒之道》 ①“无名特质” 与“良好的适合”不同,在模式语言理论中, 亚历山大首先提出了一个“无名特质”(quality without a name)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一个评价建 筑和环境的标准。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追寻这种特质是任何 一个人的主要追求,是任何一个人的经历的关键所 在,它是对我们最有生气的那些时刻情境的追求”, “它是人,城市,建筑或荒野的生命与精神的 根本准则。” 亚历山大用了七个词来描述无名特质,这七个 词语分别是:“生气”(alive)、“完整” (whole)、“舒适”(comfortable)、“自由” (free)、“准确”(exact)、“无我” (egoless)、“永恒”(eternal)。
④模式语言的建立
建立有活力的模式语言,首先需要发现有活 力的模式。 一个模式是包含三个部分的规则:关联—— 作用力系统——图式。 发现这样一个模式,必须从观察开始。 发现一个模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发现并将一个模式确定下来之后,紧接着是 对模式的评价。 得到了好的模式,便可以用它们来编制模式 语言了。 模式语言只有成为社会上每个人的模式语言, 它才是有活力的,并能够不断地进行演化,而对 模式语言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在每个 人的心中重新构造。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学从它一开始的时候 就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建筑中过去无意识中产 生的东西被清晰的公式化的概念所代替了,而 很多概念是值得怀疑的。人们有意识地去“设 计”,而有意识地去设计反而会失败,原因有 两个: 一是设计者的能力有限,现在的设计过程 要求设计者在图板上用几个小时就可以做出曾 经要花几个世纪的调整和发展,要求设计者在 突然之间发现一种适合文脉的形式——这超出 了一般设计者的能力。 二是当设计者的能力达不到要求时,他所 采取的用来弥补这种不足的措施——理性的思 维,往往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
模式语言网络
⑤模式语言的运用 由于模式语言是一个网状系统,因而每一个 模式都是与模式语言的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亚历 山大强调在运用模式语言的过程中顺序的重要性, 这是因为只有良好的顺序才能产生出连贯的意象。 在使用一个模式时,必须把它放到一个层级 之间与同级之间的模式的关系网中去想象和理解。 ⑥抛弃模式语言 亚历山大在书中最后一章强调:模式语言只 是一根拐杖,最终要被抛弃,因为永恒之道的中 心思想是:只有人们在真诚地忘我之时,无名特 质才会出现。而正是模式语言帮助人们“忘掉” 了自己。模式语言是能够带来无心境的工具。一 旦人们能够达到这种心境,就可以自由地创造建 筑,模式语言就将最终被抛弃。
他的《建筑模式语言》一书 是历史上最畅销的建筑书籍, 在亚马逊网站的图书畅销榜 排名中经常位列千名以内 。 该书在1977年出版时,美国 的《建筑设计》杂志宣称: “每个图书馆,每个学校, 每个环境设计组织,每个建 筑师,每个一年级的学生, 都应该拥有一本。”在美国, 很多普通的住户都以它作为 指导来改造自己的住所。在 计算机领域,它的影响甚至 远远超出了建筑界。
“500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我不能指 望我所采访过的众多名人中会有人在2500 年还能够被人们所记住,但是亚历山大或 许是个例外。” “亚历山大的近作《秩序的本性》会 像印刷术一样迅速改变整个世界”。 “我相信他将会作为第一个制造出上 帝存在的可靠证据的人而被世人所牢记”。 亚历山大很可能是当今最重要的建筑 设计理论家”。
亚历山大的主要著作有: 《论形式的合成》(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1964) 《城市并非树形》(A City is not A Tree 1965) 《俄勒冈实验》(The Oregon Experiment 1975) 《建筑模式语言》(A Pattern Language 1977) 《建筑的永恒之道》(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1979) 《林茨咖啡馆》(the Linz Café1981) 《住宅制造》(The Production of House 1984) 《城市设计新理论》(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 1984) 《一种21世纪艺术的预言:早期土耳其地毯的色彩与几何形》
三、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
1. 模式语言三部曲 虽然亚历山大有多部著作,然而构成其 思想核心的便是《建筑的永恒之道》(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建筑模式 语言》和《俄勒冈试验》(The Oregon Experiment)这三本,三本书的出版年代 分别是 1979、1977、1975 。
③模式语言 例如创造一朵花,人们不会试 图用镊子一个细胞接一个细胞地制 作,而是从种子开始培育,让它长 出花朵来。使花的整体产生需要遗 传密码来保证,建筑和城市一样需 要像遗传密码一样的东西来形成整 体,建筑中的遗传密码就是模式语 言。模式语言实际上是由模式组成 的规则系统。 在原始文化中,任何一个农夫 都会盖房子,比所有近50年的建筑 做得好很多,原因就在于他们在运 用一种共同的,有活力的模式语言。 树叶的个体性 要建造出美的建筑和城市, 与树的整体性 就必须重新建立有活力的模式语言。
④第3种设计过程 第一幅图代表无意识过程中的 情形。在这里,形式创造的过程是 现实世界中文脉C1与形式F1之间 的一种综合双向的相互作用。 第二幅图代表有意识过程中的 情形,在这里,设计的过程远离了 整体本身,形式的形成不是通过文 脉的实际需要与形式的具体缺陷之 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来自一种概念 上的相互作用。 第三幅图表示改进过的有意识 过程。在设计者头脑中的那种有问 题的图式C2后面有一个C3,C3是 在科学地认识文脉之后总结出来的 一个系统。
第八讲 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
本讲内容:1关于亚历山大; 2关于建筑模式语言;
“有一条建筑的永恒之道。它存在了千 百年之久,至今依然如故。已往那些人们 感觉到舒适自在的伟大的传统建筑、村庄、 帐篷及庙宇,总是由极其接近于此道的人 们建造而成的。除非遵循此道,建造那些 伟大的建筑和城市、那些感觉到自己、感 觉到生活气息的地方是不可能的。而且, 正如你将要看到的,此道会把寻求它的任 何人带向那形式上同树木、山峦以及我们 的面庞一样久远的建筑。” ---克里斯多弗· 亚历山大
③无意识过程与有意识过程 亚历山大在通过对大量原始无意识文化中的 建筑进行考察后,发现了无意识过程总能保持良 好适合的奥秘,用两个词来概括这个奥秘,就是 “传统”和“直接”。“传统”是指原始文化经 过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化所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状态, 这个状态根深蒂固,难以撼动;“直接”是指在 原始文化中,房屋的拥有者本身就是建造者。在 这种情况下,人与形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 种联系使得一旦出现不适合,人们能很快地做出 反应,加以改进并迅速重新回到适合的状态 。
百度文库
如果以《建筑模式语言》为中心,那么《建 筑的永恒之道》就可以看成是它的理论解释,同 时《俄勒冈试验》起到的便是操作指导的作用。 《建筑的永恒之道》一书中的“质”、“门”、 “道”三章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什么是模 式语言”、“如何形成模式语言”、“如何使用 模式语言建造”这三个连贯的步骤;《俄勒冈试 验》继续深入探讨“如何使用模式语言建造”这 部分内容,因此可以看成是实践模式语言的第一 书。 之后的《林茨咖啡屋》(The Linz Cafe)、 《住宅制造》(The Production of Houses)和 《城市设计新理论》(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小型公共建筑、住 宅、城市设计)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例如在丹麦的一座旧 住宅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个 模式(见图2-5)。这个 模式所包含的三个部分分 别是: (1)关联:美国和西欧所 有大家庭住宅的起居室。 (2)作用力系统:①家庭每一成员有自己的个人爱 好—缝衣,木作,模型制作,家庭作业。这些活动按照 正常的习惯,东西常常需要放在一个地方,因此,人们 倾向于在东西可被安全放置的地方做事。②住房中公共 场所必须保持整洁,一是因为要接待来客,二是因为这 样对整个家庭的舒适和便利产生影响。③一家人做这些 不同的事情时,会喜欢在一起。 (3)图式:主要房间边缘有凹间,凹间中有座位,各 凹间足以容纳一、两个家庭成员。
亚历山大理论与实践并重,是一位多产 的建筑理论家和开业建筑师。迄今为止,亚 历山大的手稿以及出版的著作有20多部,在 各类期刊发表文章200多篇,建成工程项目 30余个,未实施的城市规划及设计方案50多 个,此外还有家具、工艺品、绘画作品等数 十项。 亚历山大在西方建筑界是一位富有传奇 色彩的人物。
②良好的适合及良好适合的来源 亚历山大认为每一个设计问题都开始于在形 式和文脉之间寻求适合的努力。形式是问题的解 决;文脉则限定了问题。因此评价设计优劣的标 准,就是看形式与文脉是否达到了良好的适合。 设计时我们可以把适合看作不出现不适合, 并用一个最有可能出现的潜在的不适合清单作为 适合的准则。那么,所有潜在的不适合都不实际 出现就是这个整体和谐良好的状态了。 亚历山大将历史上的文化作了一种划分,他 将原始的简单文化称为无意识文化,而将现代文 化称为有意识文化,亚历山大认为有意识文化所 创造的形式没有无意识文化所创造的形式那样有 着良好的适合性,原因就在于无意识过程有一个 稳定的能够自我调节的结构,而在有意识文化中, 这种结构被破坏了。
②模式 亚历山大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 着大量的事件,而频繁发生的事件在特征上总是 相似的,这就是事件的模式。 事件的模式不能与它们发生的空间相分离:事 件总是在空间中发生,而空间又总是存在着事件 的空间。 空间中的每一个关系模式是同某一个特殊的事 件模式相适应的。 在复杂的建筑和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现象背后 起支配作用的,是空间中的事件模式。 一个建筑基本由几十种模式所限定。而一个城 市最多则由几百种模式所限定。
一、关于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其人 克里斯多弗· 亚历山大 (Christopher Alexander), 英国人,1936年10月4日出生 于奥地利维也纳。 50年代,亚历山大在英 国剑桥大学获得了建筑学学 士学位和数学硕士学位。 1958年,亚历山大移民 美国并于1959年开始在哈佛 大学攻读建筑学博士学位。 1963年,亚历山大于加 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 教。1967年创立环境结构中 心并任其主任至今。
(A Foreshadowing of 21st Century Art 1992) 《玛丽· 露丝博物馆》(The Mary Rose Museum 1994)
《秩序的本性》(The Nature of Order 2002)

二、亚历山大建筑理论概述
从1960年代开始,亚历山大孜孜不倦 地从事理论探索和实践,试图发现一条能 够通向美丽的城市和建筑的道路,在几十 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亚历 山大的建筑理论,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 段。这两个阶段分别以亚历山大的三部著 作为代表,体现了他建筑思想在发展中的 一次“转向”。亚历山大在哈佛大学的博 士论文《论形式的合成》代表了他前一阶 段的建筑思想;《建筑的永恒之道》和 《秩序的本性》则代表了他后一阶段的建 筑思想。

1)《论形式的合成》 ①对理性的需求; 亚历山大在此书的序言中指出,在今天,功能 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了,信息总量的增长也使 其变得难于掌握。对于个体来说,他所能把握问题 的复杂程度和他所能够同时考虑问题的数量都是有 限度的。而与此相对照的是,现在的建筑师们很少 承认自己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无能为力。 他们越来越依赖自己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地位, 依赖口号、个人崇拜和直觉。面对复杂的信息,他 把自己的无能掩埋在一种对自己运用直觉组织建筑 形式能力的自信之中,掩埋在对艺术个性的狂热追 求之中。因此,现代建筑设计迫切需要一种方法来 简化设计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