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新部编版】《观沧海》(人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观沧海》
《观沧海》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并熟练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读、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准备多媒体教学。

2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华横溢的曹植。

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看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
2、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受非难。

生前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后世被人指为“谋为篡逆”、“巨奸大滑”。

后世也有为曹操抱不平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

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

在这里呢,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但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的。

3、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

它是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
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踏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乌桓。

)这时,他已擒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平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正可以南扫孙权、刘备、实现统一、克成宏业,建不世之功勋、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自然是踌躇满志,豪情勃发,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现了宏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

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此诗有“吞吐宇宙之气象”。

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综论门品藻类》中说“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杜……诸公,搜抉寻奥,可谓至矣”。

然总不如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


鲁迅也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可见,曹的诗是登峰造极的。

1800多年前,53岁的曹操站在沧海的岸边,凝神静望,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

18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豪迈心田。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3、字词:
临;到,登上,登临;
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播放课件展示诗歌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目:《观沧海》,交代下文所做之事是观看大海。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观看大海,看到了什么呢?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海里的水波荡漾,海边山岛高高耸立。

(还看到什么呢?)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上树木葱郁,各种草木繁茂。

秋风出来树叶瑟瑟作响,大海波涛汹涌。

(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壮阔、雄浑;当诗人看到
这样的景象时,他又有想法了,想到了什么?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若”,“好像”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
(2)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由海洋中产生的。

在曹操的想象力,眼前的大海能够吞吐日月、包蕴万千,该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这里,作者写大海,其实是通过大海写了自己的情感——胸怀博大、踌躇满志。

(3)互文的修辞手法。

两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相互交错、补充的修辞手法,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本句理解为“日月星汉,若出其中(其里)”。

互文的修辞手法起到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作用。

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我此刻的心志!词句是结束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关系。

7、体会诗人情感:看到草木茂盛、山岛高耸、海浪澎湃,由这些想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曹操的感情是怎样的?(传达出的是作者自己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3)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问题参考答案:(1)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洪”,大的意思。

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
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2、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象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

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象,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3、预习下面三首古诗词。

七、板书设计:
肉眼看到:水波、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波浪
观沧海建功立业、统一中原
心看到(想象):日月、星汉——博大胸襟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