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教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教后感
今天上了一节活动课《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说实话,对于莫比乌斯圈,之前我也是一无所知的,还是一次无意在网上看到了,觉得很有趣,挺神奇的,于是决定就作为研究课来上上看。
关于莫比乌斯圈的知识,单纯从操作上来讲,学生肯定会从愉悦、新奇、兴奋的情境中顺利接受的,但是如果专门学做各种各样的奇异的纸圈,而不渗透这种神奇的道理,那也是没什么大意义的。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先猜想,再操作,最后验证,在操作中研讨,在研讨中进行分析,试图理清变幻的思路。这些变幻的道理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说实话,当初我自己在操作研究的时候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反复琢磨,剪了好几次,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当时正逢女儿在家,我就现炒现卖,跟女儿用纸条做游戏,由于不熟练也没有深入研究,导致错误连出。错误一:把莫比乌斯圈说成乌比莫斯圈(说得还挺顺);错误二:将莫比乌斯圈沿着二等分线剪开得到了一大圈,当时我跟女儿验证的时候是用手指走了一圈,发现还是回到了起点,就草草得出结论:大圈还是莫比乌斯圈。其实不是,而是个双侧面。之后女儿还把这次有趣的游戏写到日记里了。我真是汗颜,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虽然是自己的孩子)。这是一次失败的教育,我真真切切地感到,教师要给人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做什么事都不能抱着做做看的心理,而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至于出洋相。当时我是全然不觉,后来我又一次操作的时候才发现了以上的错误。因此今天教学中,我先在投影上演示,用笔在圈的面上走一圈,学生操作的时候我也强调了用这种方法来验证,不过也有些学生还是怕麻烦,还是用手指在圈上走,走了几次,也得不出结论。
课堂上我有意设计一个个小难关,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展开联想,让联想在操作中实现验证,找出想象的差错。一个小难关一个小浪花,一浪高过一浪,学生兴趣盎然。课后,讲台上剩下的纸条马上就一抢而光,看来他们还没尽兴呢。
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变换理由的解释显然难以理解,有的是解释不清楚。从课堂反应来看,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能够感悟理由的也有一部分人,但不多,在老师的解释下仍有很多同学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对问题三“为什么只要剪一次,结果是一个大圈,一个小圈”的理解,说实话,这个问题成人理解起来也不会那么容易的。不过话说回来,其实本堂课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感受
这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在莫比乌斯圈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对莫比乌斯圈的运用原理理解得程度不管是深是浅,相对来说是次要的。
整堂课,学生虽然都挺感兴趣的,但由于学生的课前材料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导致课堂上有些学生跟不上节拍,思维的节拍也不一致;在操作时也出现了些小差错,例如在沿着二等分线剪莫比乌斯圈时,好多学生没听清要求就瞎剪,一下子就把圈剪坏了,这说明学生操作前我引导得不够及时,或者可以先演示一下,同时,课前如果让学生多准备几条纸条,这样也不至于有的学生剪坏了就没办法操作,而坐着干等了。
早在两年前,我就从<小学教师>上认识了华应龙老师,也就是在那一次我拜读了他的那篇<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案例,但说实在的,由于这一内容是”北师大”教材,我也从没教过.所以这个莫比乌斯圈到底是一个什么圈,究竟神奇在哪里?我也没弄清楚.但却给我留下了许
多的好奇.
正好,上学期数学组开展”走近名师”的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华老师的这节课.听完华老师的课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原来数学课可
以这样上,这真实一节不同寻常的课.我最深刻感受是:听大师的课,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时间总不够,收获却很多.
华老师的这节课,从老师的一个魔术表演开始:剪断信封而其中的绳子不断。他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观察与质疑,并且直到最后,他也没给出答案,这与他的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有关系的,他的课,观察与质疑贯穿了始终。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在智力也在美学上真正理解了数学,体验了数学,保持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不断增强学习、探索的内驱力。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一张普通的纸条翻转粘合,居然就从双侧面圈变为了单侧面圈。华老师就是用魔术式的手法把学生带进莫比乌丝圈的奇幻世界。学生
在不断的假设、猜想、操作、惊奇中思考着问题,产生着新的疑问。在“猜想—验证—探究”中一次又一次感受着数学的神奇魅力。听课过程中,我们听课的老师也被华老师感染了,全组的老师们也随着课的延伸和课堂上的图示制作着莫比乌丝圈,和华老师班上的学生一样对它的奇妙惊叹不已。这是一节没有结尾的课,是一部悬念剧。它的妙处不但是在教学生一个新的知识,而是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渴望。华老师还用他的这节课告诉我们年轻教师这样的信息:新课程、新教学、新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广闻博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数学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把握学生的学习心向,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课堂,这样才能设计出令学生喜欢和惊奇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徜徉其中。
由此我深刻感受了大师的魅力,也知道了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并不如
我所认为的那样难,而是自己的教学艺术远不如大师.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学,虽然也觉得经过精心的备课,但并不具备华老师的广闻博览,使得自己对一节课的数学内涵、思维方式及至引导技巧的思考局限于较低的水平,离“成竹在胸、游刃有余”真是差之甚远。
走近名师,让我感受了大师的风采, 走近名师,让我知道了自己与大师距离,但我会努力去缩小与他们的差距.不断的去走近他们.
到底是一个什么圈,究竟神奇在哪里?我也没弄清楚.但却给我留下
了许多的好奇.
正好,上学期数学组开展”走近名师”的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华老师的这节课.听完华老师的课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原来数学课可
以这样上,这真实一节不同寻常的课.我最深刻感受是:听大师的课,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时间总不够,收获却很多.
华老师的这节课,从老师的一个魔术表演开始:剪断信封而其中的绳子不断。他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观察与质疑,并且直到最后,他也没给出答案,这与他的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有关系的,他的课,观察与质疑贯穿了始终。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在智力也在美学上真正理解了数学,体验了数学,保持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不断增强学习、探索的内驱力。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一张普通的纸条翻转粘合,居然就从双侧面圈变为了单侧面圈。华老师就是用魔术式的手法把学生带进莫比乌丝圈的奇幻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假设、猜想、操作、惊奇中思考着问题,产生着新的疑问。在“猜想—验证—探究”中一次又一次感受着数学的神奇魅力。听课过程中,我们听课的老师也被华老师感染了,全组的老师们也随着课的延伸和课堂上的图示制作着莫比乌丝圈,和华老师班上的学生一样对它的奇妙惊叹不已。这是一节没有结尾的课,是一部悬念剧。它的妙处不但是在教学生一个新的知识,而是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渴望。华老师还用他的这节课告诉我们年轻教师这样的信息:新课程、新教学、新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广闻博览,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数学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把握学生的学习心向,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课堂,这样才能设计出令学生喜欢和惊奇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徜徉其中。
由此我深刻感受了大师的魅力,也知道了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并不如
我所认为的那样难,而是自己的教学艺术远不如大师.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学,虽然也觉得经过精心的备课,但并不具备华老师的广闻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