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十篇文言文小短文训练题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行动,活动;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具有讽刺意义。
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邴原泣学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邴(bǐng):姓。
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
②恻(cè):心中悲伤。
③苟:如果。
(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邴原少孤孤:失去父亲B. 一则羡其不孤羡:羡慕C. 二则羡其得学其:代词,自己D. 师恻然曰然:……的样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答案】(1)C(2)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3)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示例二: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解析】【分析】⑴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C项有误,其:代词,他们,那些有父母的孩子。
⑵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苟:如果。
徒:白白地。
资:学费。
句意是: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⑶根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归纳道理启发。
要点: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故答案为:⑴C⑵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⑶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④丁氏对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溉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待,等到;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闻:知道、听说;④句意:姓丁的答道。
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
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绝类弥勒________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③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④皆有机能动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像;同“屈”弯曲;相对饮酒;机关(2)①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一)愚人食盐从前有一个愚人,到朋友家吃饭。
他觉得菜太淡了,没有味道。
主人听到后,就加了更多的盐。
吃起来很美味,愚人就想:“这么好吃,一定是因为加了盐。
” 晚上回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了。
他问:“有盐吗?”母亲拿出盐来,但奇怪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母亲说:“这样可不行啊。
” 愚人回答说:“我知道世界上所有美味都在盐里。
” 然而,他吃了太多盐,反而让味道变得不好,变成了他的困扰。
这说明,过度的东西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1.(1)但XXX惟食盐不食菜:只看到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2)愚人食盐不已:愚人一直吃盐,没有停下来。
2.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所以美味的原因是因为加了盐。
”4.过度追求某些东西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要适度而为。
二)释盗遗布XXX,XXX,是XXX的长官。
有人被发现在XXX上行窃,XXX看到了,就叫他的儿子教育他说:“并不是不喜欢工作的人就一定是坏人,也许是因为生活贫困。
” 然后那个人自己承认了罪行。
XXX说:“从他的外表看,他不像是坏人,应该是因为贫困而做了这件事。
” 于是,他送给那个人两个布匹,让他改过自新。
从此以后,那个人再也没有行窃了。
1.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2.C.乃遗布二端(赠送)3.因为他认为那个人并不是坏人,只是因为生活贫困所迫。
4.XXX是一个宽容和善良的人,他不会轻易地对别人下判断,而是愿意给别人改过的机会。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从前有个庸医,他只会开一味药,叫做“驼背”。
他认为,只要人喝了这个药,就能治好所有病痛。
有一天,一个人来看病,庸医照例开了“驼背”药。
这个人却问:“我是腿疼,怎么能用驼背药治呢?”庸医回答:“你不懂,这个药能治好所有病,包括腿疼。
”那人只好喝下了药。
结果,他的腿疼更加严重了。
他气愤地找到庸医,质问他为什么会这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十篇文言文小短文训练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十篇文言文小短文训练题及答案1、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
将置后③,不知所立。
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日:“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
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
②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③置后:选立继承人。
④二简:两片竹简。
(1)赵简子之子之:(2)将置后将:后:(3)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乃:之:于:(4)以授二子以:(5)谨识之识:(6)三年而问之伯鲁而:表关系(7)诵其词甚习固甚:习:固:(8)出诸袖中而奏之而:表关系(9)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以……为……:(10)立以为后以为:(11)是为赵襄子是:为:(12)而果昌赵而:昌:2、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
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1)母程氏授以书以:(2)辄能语其要辄:(3)母许之否许:(4)汝能为滂为:(5)吾顾不能为涝母顾:(6)比冠比:(7)属文日数干言属:(8)既而读《庄子》既而:(9)今见是书是:(10)得吾心矣得:(11)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以:(12)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以为:(13)适定以累之也适:(14)及试二论及:3、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勣(iì)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
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3、当为何法()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2、以炭四周炙之()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四)《欧阳公事迹》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jù)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b),则死狼也。
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注】①蚤:通“早”。
②昧爽:拂晓。
③直: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遥望;近之;审视(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成天在天中行止,何如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妥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绚烂者,只使坠,亦不可以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成天在地上行止,何如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说以下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 ________②成天在天中行止________③何如忧其坏 ________④其人舍然大喜 ________(2)与“庸人自扰”意思周边的成语是 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 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① 只使坠,亦不可以有所中伤。
② 若躇步跳蹈,成天在地上行止。
( 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假如从踊跃的方面对待“庸人自扰”,你会做如何的评价?【答案】( 1)见告,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何;同“释”,排除、除掉(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3)①即便掉下来,也不会损害什么。
② 你踩踏着它,成天都在地上活动。
(4)讽刺了一些为不用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忧的人。
谈论:一些事情固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害发生以前,提早做好预防准备。
【分析】【分析】( 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见告,开导。
②句意为:成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行动,活动;③ 句意为:假如地陷下去怎么办?何如:为何,为何;④ 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快乐。
舍:同“释”,排除、除掉。
( 2)此题观察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拥有讽刺意义。
可以找寻字典的解说。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用要忧愁的事情而忧愁,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周边的成语是“庸人自扰”。
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吾日三省吾身B.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D.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2)愚人食盐不已.()2.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寓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释盗遗布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送)D.后更无盗.(强盗)3.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④虚则敧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
【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
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
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或词。
①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②狼亦黠矣________③止有剩骨________④耽眈相向________⑤意暇甚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请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用原文句子回答)(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答案】(1)睡觉;狡猾;通“只”;凶狠注视的样子;神情、态度(2)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只有依靠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止”:通“只”。
“意”:神情、态度。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
同时“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并”:一起。
“如故”:像原来。
“变诈”:欺骗手段。
“几何”:多少。
“耳”:罢了。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忠——尽己报国的责任第1篇犬救幼女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
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
俄大雪,母薄暮①负薪归,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选自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注释】①暮:傍晚。
②竟:终。
③绝:死。
④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禛的年号。
[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 母未时上山采薪..( ) (2)幼女随之不及.( )(3)母薄.暮负薪归( ) (4)或.堕井( )2. 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两处节奏。
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不见女。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2)犬倚偎在旁,乃不死。
4.从文章内容来看,文中的犬有什么特征?【参考答案】1. (1)砍柴(2)赶上(3)迫近、接近(4)或许2.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不见女。
3. (1)邻居们帮助她寻找,也没有办法找到她女儿。
(2)狗依偎在旁边,(女儿)竟然没有死。
4.文中的犬忠诚、讲义气、重感情。
第2篇杨万里忧国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
②偏:固执。
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hèn)。
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
⑤掖垣:泛指高官。
⑥僭(jiàn):超越本分。
⑦邸(d ǐ):此指官府。
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
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 必大无善.语( ) (2)尝.筑南园( )(3)属.万里为之记( ) (4)亟.呼纸书曰( )2.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一处节奏。
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踵:到,走到。
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1)D;A(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
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
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赵且伐①燕。
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⑥。
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⑦,以弊大众⑧,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①伐:攻打。
②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
③惠王:赵国国君。
④曝(pù):晒太阳。
⑤喙:鸟的嘴巴。
⑥渔者得而并禽之: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
⑦相支:长久相持。
⑧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________②以弊大众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答案】(1)将要;蒙蔽(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
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2)愚人食盐不已.()2.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寓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释盗遗布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送)D.后更无盗.(强盗)3.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十篇文言文小短文训练题及答案
1、赵简子①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
将置后③,不知所立。
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日:“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
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
②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③置后:选立继承人。
④二简:两片竹简。
(1)赵简子之子之:
(2)将置后将:后:
(3)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乃:之:于:
(4)以授二子以:
(5)谨识之识:
(6)三年而问之伯鲁而:表关系
(7)诵其词甚习固甚:习:固:
(8)出诸袖中而奏之而:表关系
(9)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以……为……:
(10)立以为后以为:
(11)是为赵襄子是:为:
(12)而果昌赵而:昌:
2、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