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课件

合集下载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课件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课件

04
治疗后随访:推拿治疗后一段时间内,患者颈部症状的改善情况、复发率等
注意事项
1
2
3
4
推拿前,确保小儿 皮肤清洁,避免感

推拿过程中,注意 小儿反应,避免过
度刺激
推拿过程中,注意手 法和力度,避免损伤
小儿皮肤和肌肉
推拿后,观察小儿 情况,如有不适,
及时就医
4
案例介绍
2018
诊断结果:肌 性斜颈的诊断
依据和程度
2020
治疗效果:推拿 治疗前后的对比
和改善情况
2022
01
调整关节位置: 推拿可以调整 关节位置,恢 复关节功能
03
02
促进血液循环: 推拿可以促进 血液循环,改 善局部供血
04
增强免疫力: 推拿可以增强 免疫力,提高 身体抵抗力
3
准备工作
推拿师应具备一 定的小儿推拿知 识和技能
推拿室应保持安 静、舒适、通风 良好
推拿床应平整、 干净、无杂物
推拿师应准备 好推拿油、毛 巾等用品
风池穴:位于颈部,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作用 肩井穴:位于肩部,具有舒筋活络、通经活血的作用 天柱穴:位于颈部,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作用 风门穴:位于颈部,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作用 曲池穴:位于肘部,具有舒筋活络、通经活血的作用 合谷穴:位于手部,具有舒筋活络、通经活血的作用
治疗效果
缓解肌肉紧张: 推拿可以缓解 肌肉紧张,减 轻疼痛
04
观察疗效:定期观察小儿肌 性斜颈的改善情况,调整治 疗方案
05
结束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得 到有效改善,停止推拿治疗
治疗效果评估
01
推拿治疗前后对比:颈部肌肉、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等指标的变化

针灸推拿学课件小儿肌性斜颈

针灸推拿学课件小儿肌性斜颈
内修于心,外塑于行,永葆青春不再是秘密。调养生命活力,焕发心灵阳光。 棒棒的身体养出来,美丽的身材调出来。从内而外的调理,做健康活力的自己。 食疗养生:养于内,华于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考题
内修于心,外塑于行,永葆青春不再是秘密。
• 小儿肌性斜颈是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常见病,发病率较高,若不 及时治疗常导致小儿颜面五官畸形。针灸推拿治疗具有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消瘀散结,解痉松肌的功效。针灸推拿治疗该病的最 佳时机是何时?
• 本病早期(6个月以内)针灸推拿治疗,疗效较好。
感谢观看

【治疗】
内修于心,外塑于行,永葆青春不再是秘密。
1.针灸治疗
内修于心,外塑于行,永葆青春不再是秘密。
•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散结。以局部经穴和阿是穴为主。
• 主穴: 阿是穴、大椎、大杆、阳陵泉、悬钟。
• 配穴: 翳风、完骨、天牖、扶突、气舍、肩井、天宗。
内修于心,外塑于行,永葆青春不再是秘密。
• 本病属于中医学“项痹”“筋结”的范畴。病位在颈项部经筋, 与督脉、手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相关。

【辨证要点】
内修于心,外塑于行,永葆青春不再是秘密。
1.主症
内修于心,外塑于行,永葆青春不再是秘密。
• 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头倾向肌肉挛缩的一侧,下颏转向对侧, 颈部向患侧活动受限。临床主要根据是否有胎位不正、难产或产 伤史及病情轻重等进行辨证。
• 加减: 若伴有眼面部大小不一,或颈肩部不对称者,加揉局部治 疗。
3.其他治疗
内修于心,外塑于行,永葆青春不再是秘密。
• (1)皮肤针法 使患儿保持舒适体位,先沿胸锁乳突肌走行及 颈部圆卵状肿块周围叩刺,再取患侧颈夹脊、巨骨、臑俞、阳陵 泉等穴。宜轻度叩刺,至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小儿斜颈推拿

小儿斜颈推拿
• 3.颈部活动受限,尤其以向患侧旋转和向健侧侧屈更明显。 • 4.患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可触及硬质条索状肿块物。
治疗
• 1.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 2. 手法处方 • ⑴用食、中指与拇指拿住患侧肌肉硬节处捏揉10~15分钟。 • ⑵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患侧胸锁乳突肌起点至止点推揉2~3分钟。 • ⑶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部,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扳
小儿斜颈推拿
pyzm
生理性斜颈
出生后3个月出现斜颈
这种情况往往是生理性斜颈 ,是因为孩子抬头后颈部力 量不够,头部相对较重导致 ,不用治疗,到1岁左右通常会自然好转。 家长只要注意观察就好。
病理性斜颈
• 1、肌性斜颈 • 2、眼源性斜颈 • 3、骨性斜颈 • 4、神经性斜颈
肌性斜颈
• 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斜颈, 颈部可见明显肿块。目前 认为,肌性斜颈是一侧胸 锁乳突肌病变导致紧张痉 挛所致,病因可能有两方 面的因素:一个是胸锁乳 突肌的肌肉内压力增高, 导致肌肉缺血、纤维化。 另一个是纤维瘤病学说,。
• 即肌肉内良性纤维瘤病变。
• 治疗:80%的肌性斜颈通过功能锻炼 等理疗方式可治好,20%到1岁没有好转的, 则需要做手术才能松解
眼源性斜颈
出生时颈部没有肿块, 到6个月时才出现斜颈。 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斜视 所致,一般跟患儿定位 看东西时才有表现,睡 觉时又会恢复正常。
治疗:因为需要孩 子的配合,眼缘性斜颈 必须等到1到2岁左右才 能确诊,之前确诊不了 ,需定期复查。
中医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 1.出生后,即可在一侧颈部发现有棱形肿物,其方向与胸 锁乳突肌一致,多局限于中下段。以后患侧胸锁乳突肌挛 缩紧张,突出如条索状。因肌肉挛缩牵拉发生斜颈畸形。

小儿肌性斜颈诊的推拿治疗

小儿肌性斜颈诊的推拿治疗

小儿肌性斜颈诊的推拿治疗
一、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小儿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中医病名“筋结”,以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点。

临床上除极少数患儿为脊柱畸型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性姿势性斜颈、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和习惯性斜颈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目前有三种学说:产伤学说、宫内发育障碍学说、缺血性肌挛缩。

但这三方面也不能完全解释本病,常见的病因如下:
1、产伤出血,分娩时胎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压至出血、机化形成挛缩。

2、胎位不正,影响了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引起缺血性改变所致。

3、胎儿在子宫内,头偏向一侧,与产程无关。

4、感染性肌炎所致。

5、遗传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1、颈部歪斜。

颈部歪向患侧,而颜面旋向健侧,逐渐出现脸部不
对称,严重者甚至出现颈侧弯,椎体契形变及斜视等表现。

2、颈部包块。

婴儿出生时并无异常,一般于生后2周左右颈部出现肿块就诊,多见于右侧。

于受累侧胸锁乳突肌中、下1/3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质硬,可移动,按压时婴儿哭闹。

但肿块无红肿热痛的感觉。

3、颈部B超。

患侧可见肌性包块。

小儿肌性斜颈的康复治疗 PPT

小儿肌性斜颈的康复治疗 PPT
(4) 手法牵拉:治疗者一手固定患侧肩部,一手将患儿 头在颈椎保持没有旋转的前提下,适度推向健侧,使颈 部在向健侧屈曲位维持数秒,反复10~30次,1~2次/ 日。
(一)非手术治疗
(5)推拿按摩疗法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松解粘连。 施治部位:肩背部、颈项部。 常用手法:捏、拿、按、揉、拨、扳法。反复10~30
(一)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1—3岁以内的婴儿,采纳手法治疗、姿势矫正、固定 及理疗。
(一)非手术治疗
1、 手法治疗
(1)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于患侧胸锁乳突肌以 拇指指腹推揉3~5分钟。
(2)以拇指、食指指腹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结节处 3~5分钟。
(3) 手法用力轻柔,力度由小到大。
(一)非手术治疗
(4)混合型:肿块消失后,胸锁乳突肌不同程度挛缩,超声出现 部分强回声,临床出现不同程度的斜颈症状。
二、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
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一周,家长发现小孩头颈倾斜,在 患侧胸锁乳突肌可摸到椭圆形或圆形肿块,质地硬,可随胸 锁乳突肌被动移动而左右移动。颈活动受限,下颌不能向肿 块同侧肩部旋转。牵拉颈部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肩部。 小部分患儿经相当长的时期后肿块也未完全消失;也有更 少数患儿婴儿期未出现颈部肿块,以后直截了当发生胸锁乳 突肌挛缩,此时颈部偏斜更明显,颈部活动尤其下颌转向患 侧的旋转活动受限更明显,头颅前移,脸面部后仰。
(二)诊 断
2、 鉴别诊断 (1)婴幼儿胸锁乳突肌假性肿瘤 胸锁乳突肌可触及肿块,检
查颈部活动受限,临床上较容易诊断。B超示肿块在胸锁乳突肌 内,回声异常。
(2)姿势性斜颈 有斜颈症状,但胸锁乳突肌无肿块与增厚。B 超示胸锁乳突肌未见异常。
(3)颈椎先天性骨性斜颈 颈椎异常如寰枢椎半脱位、单侧寰 椎缺如、家族性颈椎发育不良及原发性骨肿瘤等,X线检查可确 诊,无胸锁乳突肌挛缩。

小儿肌性斜颈 ppt

小儿肌性斜颈 ppt
Page 22
4、旋转法: 体位同上,固定患儿双肩,在上法基础上,术者
托住患儿头部向患侧肩部旋转10-20次。
Page 23
接着再重复操作第一步。如伴有颜面部不对称及胸椎侧弯 ,可配合局部治疗。为提高疗效,在治疗期间也嘱家长适 当辅以温热敷,改变头部的睡姿,同时教给家长一些简单 的按摩和护理方法,在家辅助治疗。
Page 10
西医诊断标准
有产伤,胎位不正,羊水少,宫内缺氧,脐带绕颈等病史。 头部倾斜,活动受限,头喜偏向患侧,下颌旋向健侧。 患侧胸锁乳突肌可触及条索状包块或卵圆形包块,或肌肉
挛缩。
Pag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西医诊断标准
患侧颜面小于健侧,病程长者,晚期可继有颈椎侧弯,耳、 眉、眼、嘴角都低下,两眼不在同一平面,伴有代偿性胸 椎侧凸。
等。
Page 17
条索状肿块
治则:活血散结 手法:点、摩、按、揉等 部位:患侧胸锁乳突肌
Page 18
非肿块型
治则:舒筋活络,牵张患肌 手法:揉、拿、拨、点 部位:患侧胸锁乳突肌
Page 19
采用揉捏牵转法:
1、推揉法: 患儿仰卧位,不用枕头,术者坐在患儿头前方,采用滑石
粉作为介质。用食、中、无名指三指揉推患侧胸锁乳突肌 处5分钟,以舒筋活血 重点在块状物或条锁状处
Page 27
疗效判定
治愈:胸锁乳突肌块消失,头部活动正常,患侧颜面等同 于正常颜面
好转:胸锁乳突肌肿块消失,患侧颜面等同于正常颜面, 头部活动稍差。
未愈:胸锁乳突肌肿块无改变,颜面小于正常,头部活动 较差。
Page 28
不适于推拿治疗的斜颈
1、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 2、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 3、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 4、颈椎结核引起的斜颈。

小儿斜颈按摩方法

小儿斜颈按摩方法

小儿斜颈按摩方法
小儿斜颈俗称“歪脖子”, 多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和生产过程中损失, 以及出生后姿势不正确、习惯不好和护理不当等多种原因所致。

临床分为肌性、骨性、神经性和习惯性4 型。

表现为头颈部向患侧、颜面向健侧歪斜为表现。

严重者可出现颜面部肌肉萎缩,斜视等。

1. 方法与步骤见图。

小儿斜颈推拿按摩
(1)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患儿头顶部, 以右手拇指指腹为着力点,在患儿患侧颈部, 以肿块为重点, 轻轻按揉5~ 10分钟,见本图(1) 。

(2)患儿取坐位,术者左手稍稍固定住患儿头部,用右手拇指和余四指指腹轻轻拿揉患儿颈部3~5分钟,见本图(2) 。

(3)术者接上法, 用左手扶住患儿颈背部, 固定患儿身体,用右手五指稍分开, 固定住患儿头部, 向患侧方向轻轻旋转患儿头颈部 1 分钟,见本图(3) 。

(4)术者双手抱住患儿头部, 左右轻柔的活动患儿头颈部 1 分钟,见本图(4) 。

2. 注意事项
(1)孕妇怀孕中后期做好定期产检, 特别是胎位不正的
准妈妈要适当适量加强运动。

(2)宝宝出生后,注意观察宝宝头颈部的姿势、姿态和形态,如有偏歪应及时到医院请医生面诊。

(3)如为斜颈患儿, 在治疗同时还应加强配合患儿头颈部的功能锻炼和康复。

如每周给宝宝头脚部方向调换; 宝宝床头及卧室顶部不宜悬挂物品以免使宝宝长时间盯视。

(4)患儿应保持颈部清洁、干燥, 以免造成局部皮肤破损而导致感染。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特 色 疗 法 中国民间疗法
3 . 推 拿加 热 敷 ∞ ] : ①推拿 : 患儿取仰卧位 , 施 术 者 用 婴儿 爽身 粉 涂于患 侧 , 然后 在患 侧 的胸锁 乳突肌 施 推 揉法 5 mi n , 先行 放松 , 再拿 患侧 胸锁 乳 突肌 8 mi n捉拿
推 拿 治 疗 小儿 肌 性斜 颈
④ 颈椎 向患侧旋 转 及健 侧侧 弯受 限 。
在 早期 对/ J , J b 斜颈 进行 正确 有效 的非 手术 治疗 , 大 多数 患儿 可 以治愈 , 以下介 绍几 种推 拿手 法 。 1 .按摩 治疗 ] : 施 术 者在 患儿 身 后 , 一 手 扶 于 患儿 头顶 , 另一 手 拇 指 按 揉 患 儿 患 侧 肩 上 斜 方 肌 和 肩 胛 内
唐 华 杨 向 红
肿块 手法 不 宜 重 , 但 若 已形 成 条 索 状 于 法 稍 重 。② 牵
拉: 待局部 有 微微 发热 感 , 施 术者 一手 固定 患侧 肩部 , 另

手 将 患儿头 部 渐渐 向健 侧 肩 部倾 斜 , 手 法切 记 柔 和 ,
逐渐 牵 拉伸 展患 侧胸 锁 乳 突肌 , 反复 8 ~1 5次 , 牵 拉后 再在 患侧 颈 部施 用推 揉 法 约 1 mi n左 右 即可 。③ 治疗
2 .手法 牵引加按 摩 ] : ① 揉法 : 患儿 肩部 垫 高 , 施 术
含 了三 步推拿 法 和 四步 推 拿 法 等 。注 意 所 有 的步 骤 都
要先 按摩 放松 患侧 , 再 提伸 颈部 , 最后 向健 侧旋 转 。
参 考 文献
者捧住患 儿面部 , 用拇 指指腹放 于胸 锁乳 突肌肿 块部 位 ,
小 儿斜 颈主 要症 状 : ① 头 部 向患 侧倾 斜 , 面部 向健 侧 旋转 。② 患侧 胸 锁乳 突肌 紧张 , 或 出现挛 缩 、 增粗 、 变 硬 等变 化 。③ 患侧 胸锁 乳突 肌上 可触 及肿 块 ( 卵 圆形 或 条 索状 ) , 质地 或软 或硬 , 常 位 于 胸 锁 乳 突 肌 中下 段 。

针灸推拿功法指导:推拿治疗肌性斜颈患儿

针灸推拿功法指导:推拿治疗肌性斜颈患儿

1.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2.常用穴位及部位阿是穴、患侧胸锁乳突肌及颈侧部。

3.常用手法推揉法、拿法、弹拨法,及颈部被动运动法。

4.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医生面对患侧,在胸锁乳突肌上施以指揉法,上下往返操作,约2分钟,此时手法宜轻,使患儿先能适应治疗。

继而在胸锁乳突肌上施以拿法。

同样上下往返,约1~2分钟,并以肿块处为重点,拿得要柔和,以柔含刚,比指揉法再深一层。

随后再对胸锁乳突肌作上下往返的弹拨法,同样以肿块为重点,此法刺激力度较大,在弹拨的同时可辅以指揉法以缓解其疼痛反应。

然后医生用一手扶住患儿患侧的肩部,另一手扶持患侧头部颞侧,肩部一手作向下压,头部一手缓缓地将患儿头部推向健侧,使患儿头部做侧向运动(即胸锁乳突肌被动牵拉伸展)约3~5次或更多些。

然后再放松胸锁乳突肌,约1分钟左右即可。

5. 注意推拿治疗时,患侧胸锁乳突肌处要洒些滑石粉,以免损伤娇嫩的皮肤。

有汗者,应将汗液抹干再洒滑石粉。

肌性斜颈ppt课件

肌性斜颈ppt课件
6
婴儿出生后,在一侧胸锁乳突肌内,可摸 到梭形的肿块,质硬,约3-4个月后肿块逐 渐消失,而发生挛缩,逐渐出现斜颈,到1 年左右,斜颈畸形更为明显,头向患侧倾 斜,下颏转向健侧,如勉强将头摆正,可 见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而突出于皮下,形 如硬索。在发育过程中脸部逐渐不对称, 健侧丰满,患侧短小,颈椎侧凸,头部运 动受限制。若不及时治疗,畸形可随年龄 增长而加重。
13
附注
(1)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面畸形相反方 向的动作以矫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垫或 用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等。 (2)家属可经常在患侧胸锁乳突肌作相反 方向的被动牵拉伸展运动。 (3)嘱其家属予以揉患儿胸锁乳突肌,每 日操作10余分钟,施术时配用介质,用力 宜轻柔
14
5
症状
1.颈部歪斜:出生后二周左右出现颈 部歪斜。颈部歪向患侧,面部向对侧旋转。 2.胸锁乳突肌挛缩:患侧胸锁乳突肌 上有一椭圆形的肿物,大小一般在 1×2cm2以下,位于肌肉层,质软,皮界 清,有一定的活动度。 3.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面部发育 的不对称;颈椎发育的不对称;甚至发现 智力发育障碍。
斜 颈
1
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因胸锁乳突肌挛缩所造 成的斜颈。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 发病率0.3%~0.5%。1/4发生在右侧,1/5 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斜颈可分为先天 性斜颈与后天性斜颈;也可根据病位,将 斜颈分为骨性斜颈、肌性斜颈、眼性斜颈、 神经性斜颈、精神性斜颈。本病在早期无 骨性改变,病久可出现颈椎发育异常,甚 至累及胸椎。因此本病应及早治疗。
7
临床表现
。斜颈一般有如下4个症状: (1)头倾向一侧,下巴朝对侧肩膀; (2)颈部出现硬块; (3)脸部左右大小不对称; (4)颈部活动受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疗效判定
• 治愈:胸锁乳突肌块消失,头部活动正常,
患侧颜面等同于正常颜面。
• 好转:胸锁乳突肌肿块消失,患侧颜面等
同于正常颜面,头部活动稍差。
• 未愈:胸锁乳突肌肿块无改变,颜面小于
正常,头部活动度差。
17.01.2021
• 辨证论治
• 肿块型 • 治则:软坚,消肿,散结。 • 手法:指揉、拿、摩、点等。 • 部位:患侧胸锁乳突肌。 • 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在患侧胸锁乳突肌用推揉法5分钟;用拿
法,拿患侧胸锁乳突肌20次左右;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 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倾斜,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 20次左右;坐位配合小儿颈项被动活动;被动活动向健侧侧弯,患侧 旋转为主;用食、中、无名指指揉患侧颜面,再在肿块上进行点摩, 手法力量适当加重,时间约2~3分钟;最后按揉肩井、合谷、曲池穴 意在活血化痪,软坚散结。
肉挛缩。
• 1.4 患侧颜面小于健侧,病程长者,晚期可继有颈椎侧弯、
耳、眉、眼、嘴角都低下,两眼不在同一平面。
• 1.5 X线摄片检查:患侧胸锁乳突肌增粗,颈脊柱侧弯。
二、诊断
• 2 中医辨证标准
• 2.1 肿块型:卵圆形肿块位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
肿块大小不一,大者约6×5cm轮廓清晰,不需触摸,一 望便知。小者约1.5×1.0cm,需触摸方知,肿块质地较硬, 其形状如卵园形。晚期颜面减小,头部畸形,:舒筋活络,牵张患肌。 • 手法:揉、拿、拔、点。 • 部位:患侧胸销乳突肌。 • 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以一手于患儿的病侧胸锁
乳突肌处用拿法进行治疗,在作拿法的同时应稍向上提; 医者以一手按住患儿患侧肩部,另一手扶持患侧头部上方, 扶住患侧肩部的手稍向下压住肩部,扶持头部的另一手轻 轻缓缓地将患儿的头推向健侧,使患儿头部在额状面内作 被动侧向运动,反复作数次;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处用摩揉 法;用食、中、无名指按揉患儿颜面,最后点揉肩井、合 谷、曲池穴。
• 2.2 条索肿块型: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紧张,突起如条索
状,质地坚硬,且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患侧颜面明显小于 健侧,头部畸形,活动受限,多见于病程长者。
• 2.3 非肿块型:患侧胸锁乳突肌起先有肿块,因较小未被
发现,待家长见孩子斜颈明显时,患侧肿块已被吸收消失, 仅留有患侧胸锁乳突肌痉挛。
三、治疗
关于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一、定义
• 小儿肌性斜颈,也称先天 性斜颈,是一种较多见的畸 形,它的主要病变是在胸锁 乳突肌,故又称肌性斜颈。 属中医的“歪头”范畴
二、诊断
• 1 西医诊断标准
• 1.1 有产伤,胎位不正,羊水少,宫内缺氧,脐带绕颈等病
史。
• 1.2 头部倾斜,活动受限,头喜偏向患侧,下颌旋向健侧。 • 1.3 患侧胸锁乳突肌可触及条索状包块或卵圆形包块,或肌
三、治疗
• 条索状肿块 • 治侧:活血散结。 • 手法:点、摩、按、揉等。 • 部位:患侧胸锁乳突肌。 • 操作方法:患儿取仰卧位,手法宜轻揉,在患处点摩按揉
时间适当延长,约8~10分钟;用食拇指将患侧胸锁乳突 肌提拉,弹拨20次,被动旋转活动,颜面旋向患侧20次; 被动牵拉,医生一手扶住患侧肩部,一手推患侧头部,拿 缩短的患侧胸锁乳突肌,以加强肌肉代谢与活动功能,促 进活血散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