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合集下载

民国学前教育实践

民国学前教育实践

一、引言民国时期,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特点、主要内容和影响。

二、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特点1. 民族性与时代性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国家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在这一时期,学前教育不仅关注儿童身心发展,还注重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 政策引导与民间实践相结合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如《幼稚园规程》、《幼稚园教育大纲》等,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

同时,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学前教育实践,形成了政策引导与民间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批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等,将西方学前教育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模式。

4. 重视幼儿身心发展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实践重视幼儿身心发展,强调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创新等品质。

这一时期,教育家们提出“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三、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1. 学前教育机构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幼稚园、幼稚园附设班、幼儿教育社等。

这些机构为幼儿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教育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游戏、学习等。

2. 教育内容与方法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教育、游戏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等。

教育方法上,教育家们主张采用游戏、观察、操作、体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 教师培养与培训民国时期,教师培养与培训成为学前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一批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等,积极倡导教师进修,提高教师素质。

同时,政府也设立了一些专门的教育机构,为教师提供培训。

4. 教育评价与反思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实践重视教育评价与反思。

教育家们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进行全面评价,不断改进教育实践。

民国时期(1912—1937)学前教育课程研究

民国时期(1912—1937)学前教育课程研究

民国时期(1912—1937)学前教育课程研究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标: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同时也强调培养儿童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课程内容: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数学、音乐、美术、体育、游戏等方面,其中语言和数学是重点,其他学科则是辅助性的。

3. 教学方法: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注重通过游戏、童话、歌谣等形式进行教学,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也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4. 教材编写: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教材编写主要由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完成,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和生活化,同时也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强调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同时也注重培养儿童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4章_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4章_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
19
蒙养园制度的实施
2.蒙养园和幼稚师范的建立 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后,全国各
地陆续出现了一些蒙养园和保姆 讲习所。 1916 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设 保姆讲习科,招收学员 36 人, 二年制。1922 年后,改称幼稚 师范科(院、校)。
19
蒙养园制度的评价及意义
1.蒙养园制度承袭了蒙养院制度的保教内容,仍然以 日本的幼椎园教育为参考。
2.蒙养园不再附设于育婴院和敬节堂,附设于其他教 育机构纳入整个学制体系,彰显了学前教育的地位。
3.蒙养园的保姆须具有国民学校正教员或助教员之资 格,提高了蒙养园的地位。
4.女子师范的培养目标把小学教员和蒙养园的保姆并 列,保姆的俸禄也有具体说明,确立了保姆在师范教 育中的地位。 19
幼稚园制度的确定
19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四、制定学制系统——壬子癸丑学制
学制规定儿童从 6岁入学到23、24岁大学毕业,整个学程为17 年或18年,分三段四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分两级:初等小学 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
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等小学3年,毕业后可入中 学校或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校,学习年限4年,毕业后可入大学、 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 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大学本科3年或4年,预科3年;专门学 校本科3年毕业(医科4年),预科1年。 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不计年限。
一、建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
教育部
专门司
普通司
社会司
总务厅
大学科
师范科 图书博物科 统计科
专门科
中学科
通பைடு நூலகம்科
会计科

留学科
小学科
文书科
视野科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史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史
《各省师范学校急须设幼稚科案》,主 张“在环境适宜之地,开设幼稚师范学 校”。 此后,但幼稚师范科得开设却与日 俱增。
(四)《师范学校规程》颁布
1933年,教育部颁发《师范学校规 程》。规定:“师范学校得附设特别师 范科和幼稚师范科”;“幼稚师范科修 业年限三年”等。
《师范学校规程》使幼稚师范科 得以规范办理,标志学前教育师资得培 训工作跨上了一个新得台阶。
鹤琴兼任园长。东南大学教育科毕业生张
宗麟则来园专事研究实验,该园为当时国内 最为优良得幼稚园之一。
从1925~1927年,鼓楼幼稚园主要
开展了课程组织实验、科目及其教法
实验以及幼稚园设备、幼稚生得行为
习惯、幼稚生得技能练习、幼稚生生
活历实验。
实验研究人员、doc
1、课程组织实验
课程组织实验就是鼓楼幼稚园实 验核心和主线,起着统领其她实验得作
私立幼儿教师教育机构、doc
2、实验特性
(1)分科。分设预科、本科,修业年 限各2年,首届招生63名。1929年夏,取 消预科,提高本科程度,改本科二年制为 三年制。
1932年又延展为四年制,并增设艺 术专修科一组,招生26人,若加上原有得 师范6组(185人),在校幼师生达211人。 在当时,为国内最大得幼师培训机构。
4893 (——)1591
26675 79827 28517 50491 130213
600
400 ● 300 200
●●
● ●
1907 1924 1929 1935 1939 19431946 (年份)
(二)分析:
(数量)
1、学前教育机构总体发展 缓慢。
1200
·●

2、民国前期(1927年):低谷, 数量甚至低于清末。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1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1

第五章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1912年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

他首先发布了几个教育改革令,继之着手对封建主义教育进行全面改革,主要有:1.颁布新的教育宗旨2.制定学制系统3.改革课程4.改革教学原则和方法(二)蒙养园制度的规定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第二节学前教育思潮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与传播(一)清末学前教育的引进1、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2、传教士输入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二)福禄贝尔教育思想的传播(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四)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二、学前教育思潮的勃兴(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二)儿童公育思潮蔡元培试图从教育本身的特点论述儿童公育的必要;他们从不同角度说明儿童公育的必要。

第一,从教育的特殊职能看,儿童需要公育。

第二,为实现教育普及于全人生,要实行儿童公育。

第三,从家庭教育的弊端看儿童公育的必要性(三)平民化幼儿教育思潮第三节幼稚园制度的实施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行关于幼稚教育总目标,“标准”指出:(一)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

(二)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三)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

(四)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的基础是幼稚园制度确定以后幼稚园数量上的较大发展和实验活动的开展,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因此,它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

二、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一)厦门集美幼稚园。

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于1919年2月21日在厦门集美学校内成立,是一所私立的独立设置的幼稚园,招收幼儿百余名,聘请陈淑华为主任。

(二)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幼稚园。

创办于1919年,在该小学的“杜威院”内。

招收3—6岁的儿童,均为南京高等师范工作人员子弟。

4学前教育简史 (第四章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

4学前教育简史 (第四章 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

第一节 学前教育思潮的传播与发展
二、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传播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是 意大利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她的幼儿教育思想是从 1913年开始传入我国的,到“五四”运动前后,已形成 了一股热潮。 1914年,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书 刊和活动渐多。 1916年5月20日,来自法国的巴斯第 夫人应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的邀请,专门做了“蒙台 梭利教学法”的演讲,但是后来因试验者反映蒙台梭 利教学法采用教具过多,不适合中国国情,热潮逐渐 降温。
“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的学前教育实践开始迎来了一个较为快速发展的时 期,先后创建了一大批各种不同类型的幼稚园。
1930年全国共有幼稚园630所,在园幼儿26675人,教职员1376人。到1936 年,全国有幼稚园1283所,在园幼儿79827教育实践模式
清末,西学东渐之风日盛,使得中国传统 的儿童观逐渐受到挑战,对儿童的理解出现了 新的视角。
(一) 对封建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二) 对新儿童观的倡导
第二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 蒙养园制度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 长,着手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改革。1912年9月, 颁布了《学校系统令》,确定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 因当年为中国农历的壬子年,故该系统框架被称为壬子学制。 1913年,中国农历的癸丑年,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各级各类 学校的法令法规,使得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这些综 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被称为壬子癸丑 学制。
南京鼓楼幼稚园
由陈鹤琴先生创立。 1923年春,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创办幼稚园的设想, 以试验幼稚教育思想。同年秋天,在
东南大学教育科的帮助下,用陈鹤琴家庭住 房一处为校舍, 创办了一所家庭幼稚园。

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三章3、4节

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三章3、4节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四节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一、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
3.解放区的方针政策 1946年《战时教育方案》提出各级学校均要“直接或间接地 为自卫战争服务”的总的教育方针。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四节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二、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机构的形式
1.寄宿制的托幼机构 保育院、托儿所 由边区政府主办,条件、设备较好 主要招收前方战士和烈士的子女及后方干部的子女
一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5.改革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①强调教学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求所教授的, 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
②教学方法,除不得已,才可以加儆戒儿童,不得用体罚。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二)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1.蒙养园的设置 学制规定: “在下面有蒙养园,在上面有大学院,不计年限”
一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三)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①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 新教育;
②争取男女平等教育权;
1920年,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以后南 京师范大学也开始招收女生。
③学校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规定至1922年,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 ④大学改制
二、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机构的形式
4.化整为零的托儿所(游击式的托幼机构) 这种形式一般多见于局势不稳、敌情变化大的地区。 特点:当局势稳定时,孩子便集中,由托儿所或幼稚园培养, 敌人扫荡时,托儿所化整为零,保教人员与孩子分散 在老百姓家中,由群众掩护。 在晋冀鲁豫根据地最多。

民国启蒙教育课程内容

民国启蒙教育课程内容

民国启蒙教育课程内容
首先,语文课程是民国启蒙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时期,语文课程主要以
古文、文言文为主,培养学生对于经典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学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其次,数学课程在民国启蒙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数学课程内容主要包
括了算术、代数、几何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历史和地理课程也是民国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课程主要
着重于中国历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

而地理课程则主要围绕着中国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展开,让学生对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最后,自然科学课程也是民国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
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通过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自然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总的来说,民国启蒙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
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这些课程内容不仅为学生们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通过对民国启蒙教育课程内容的了解,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教育资源,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一代国民做出更大的努力。

2016学前教育史习题:第5章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2016学前教育史习题:第5章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5章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1.颁布新的教育宗旨内容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新的教育宗旨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其所注重的道德教育,是指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灌输于新一代,取代了忠君、尊孔的旧道德。

实利主义教育是指要量儿童之力,给其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教育。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

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精神,强调美育、体育,这都为学前教育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2.制定学制系统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不久教育部又陆续颁发了各种学校令,与“壬子学制”相结合,成“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实行到1922年。

按此学制规定,学校系统分三段四级,小学一段二级,中学大学各一段一级。

初小一级,为义务教育,4年,毕业入高小三年或师范、实业学校。

中学4年,毕业入大学预科或高等学校、高等实业学校、高等师范学校。

大学本科3年或4年。

这个学制的框架结构与癸卯学制相近,基本上也是仿照日本。

3.改革课程主要是改革中小学课程,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实用课程及美术、音乐等,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培养。

4.改革教学原则和方法废除封建专制主义的遗毒,强调教学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得用体罚,主义教育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蒙养园制度的规定按“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

,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与大学院(今研究生院)一样,不占学制年限,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

它的建置是其他教育机构的附属部分,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

蒙养园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中。

这也是学前教育地位提高了的标志。

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在资产阶级教育和教育团体的推动下,1922年9月,教育部通过《学制改革系统案》,11月西哦女干部《学校系统改革令》,又称“壬戌学制”或称“新学制”。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为了保证幼稚师范毕业生的合格率,1932年教育部在有关规程中还 作了幼稚师范科参加会考的规定,会考3科以上不及格者应令留级;一 科或两科不及格者,可先行服务,准其继续参加下两届该科会考两次, 及格后方得毕业,才有正式服务之资格。毕业会考由国家统一命题组织 进行,会考成绩占毕业成绩的50%。这种办法虽然可以对保证毕业生的 合格率起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和负担。 在此期间,不但公立幼稚师范科有了一定的发展,由私人设立的幼稚师 范也不断出现。
总的说来,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学前教育不断有所发展,其发展情况 可以从表5-1中略见其梗概。
表5-1 中国历年全国幼稚园发展统计
上列统计数字表明,此期幼稚园发展速度虽缓慢,但呈逐年增长趋势。
第四节 幼稚园保教人员的培养
早在新学制颁布以前,陶行知于1922年1月在讨论学制问题的专门 会议上即提出幼稚师范学校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附设在其他师范学校 内的主张。同年颁布的新学制也作了师范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可附设幼 稚师范科的规定。在新学制颁布后不久,南京的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 学校即于1922年冬在校长张默君的主持下,设立了幼稚师范科。
中外学前教育史
第三节 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
“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新学制颁行以后,随着幼稚园制度的确 立,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比初创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先后创建了一大 批各种不同类型的幼稚园。一、公立幼稚园(一)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 学下设的幼稚园(二)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二、私立民办幼稚园(一) 厦门集美幼稚园(二)北京香山慈幼院 (三)南京鼓楼幼稚园 (四) 南京燕子矶乡村幼稚园 (五)上海大同幼稚院 (六)上海劳工幼儿团
由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 范围、教学方法要点三方面内容。 一、幼稚教育总目标

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PPT课件

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PPT课件

第四讲
四、抗战胜利前后的民国学前教育
(三)幼稚园的发展
抗战时期,我国很多地方的幼稚园被迫停办。
第四讲
四、抗战胜利前后的民国学前教育
(四)幼稚师范教育的发展
1946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国民学校教员检定办法》,《办法》规定各级教员任用标准。
幼稚师范科的教员
• 其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 其二,有相当的实际经验或研究成就。 • 其三,考试合格者。
第四讲
三、 幼稚园的建立及幼稚园保教人员的培养
浙江大学教育系 培育院
• 办院方针:
• 一是儿童训导原则以心理卫生为基础,对儿童常态、变态行为的发展及个 别儿童的特殊需要予以适当的多方控制;
• 二是教育应以儿童身心之全部发展为对象,但儿童愈幼小,身体之发育健 康愈为先决;
• 三是培育院是学前教育机构,必须生活自由、愉快、家庭化、游戏化,尽 量给儿童以自由活动的机会,寓指导于不觉之中。
方面的习惯);
• ④ 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第四讲
二、 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公布
(二) 课程范围
例 《故事与儿歌》部分
目标
内容大要
最低限度
引起对于文学的兴趣。
以上各种故事的欣赏演习(如口述、 能吟唱四则以上的儿歌、童谣和
表演、创作等)
谜语,而字句很清晰。
发展想象。
各种故事画片的阅览。
幼稚园主任
• 幼稚师范学校幼稚科毕业服务幼稚教育一年以上著有成绩者;
• 具有下列各项资格之一——服务幼稚教育两年以上著有成绩者;师范学校各 系科,旧制师范学校本科或高级中学师范科,特别师范科毕业等。
幼稚园教员
• 一是幼稚师范学校或幼稚师范科毕业者;

民国中后期我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试验探索

民国中后期我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试验探索

民国中后期我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试验探索民国时期,中国的学前教育处于萌芽阶段,仅为少数人所接受。

在民国中后期,随着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学前教育的平民化试验开始探索,被视为提高国家人才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就这一探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政府的介入民国时期,国家开始正式倡导幼儿教育的普及,并出台相关法规、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开办幼儿园。

例如,1929年,国民政府发布了《幼儿奖励条例》,规定对于积极参与幼儿教育的组织、个人进行奖励,以提高幼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此外,政府还进行了财政投入,用于设立公立幼儿园、培养教师等方面,加强了幼儿教育的基础建设和师资队伍。

二、社会力量的参与除了政府的介入,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学前教育普及的重要推动力量。

上海各种族妇女会议在1923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机构——“蒙特梭利幼稚园”,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性,引进了国外的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方法。

除此之外,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美大幼稚园”、“合作幼稚园”,北平大学附属幼稚园等国内知名教育机构也纷纷创建了幼儿园,并对幼儿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探索和改进。

这些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不仅推动了幼儿教育的发展,还为学前教育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参考。

三、教育理念的变化民国时期,幼儿教育理念的变革,也成为学前教育平民化试验的重要因素。

传统幼教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以尺规作业、读经背书为主。

但是,民国时期,中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始提出学前教育应该重视幼儿的生活习惯、情感情绪以及启发性的玩耍,还应该注意幼儿的身体活动和专注力的培养,这对幼儿的学习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育制度和管理的健全在学前教育平民化试验中,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健全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针对幼儿教育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民国时期政府和教育机构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例如,1920年国府正式建立了儿童相继进学制度,即幼儿园与小学相衔接,为幼儿输送一定的入学素质和知识储备。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学前教育1912-1919)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学前教育1912-1919)

一)1912――1913年,民国教育部制定 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壬子·癸丑学制”。
• 1912、9月,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壬子学制)。规定: 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4年,师范本科4年,预科1年, 专门学校本科3-4年,预科1年,高等师范本科3年,预科 1年,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
• 1913、8月,陆续公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 教育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小学规则及课程表》 《中学校龄施行规则》《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 规程》《公私立专门学校规程》1909年)《高级蒙台梭利方法》 (1917年)、《童年的秘密》(1933年)等。 《蒙台梭利方法》是总结她的“儿童之家”的教 育经验所著,尤为著名。蒙台梭利教育法由三要 素构成,是:有准备的环境、谦卑的教师和儿童 需求的工作材料。
二、建立蒙养园制度
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建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并组建了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 长。教育部成立后,实行了一系列对清末教育的 改革。
• 19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日本人今西嘉藏著、但焘译的 《蒙台梭利教育法》,该书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蒙台梭利教 育法原理。
• 1914、1915年前后顾树森等人宣传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思 想造成了一定声势。
蒙台梭利 • 玛利亚 ·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人。
是继福禄倍尔之后的一位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活动: 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 理论: 主要著作《教育人类学》(1809年)、《蒙
• 直接从西方系统地介绍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思想 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福禄倍尔 • 弗里德里奇·福禄倍尔(Friedrich Froedel,1782-1852)

第五章-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

第五章-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二分。
1、厦门集美幼稚园
• 该园系集美区属幼儿园。始建于民国8年2月18
日。到1965年全园共有14个班,600名幼儿,
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幼儿园。1970年1月停
办。1980年9月复办后,成为市教育局直属幼
儿园。1988年1月,划归集美区教育局管辖, 为集美区示范性幼儿园。1995年,全园设12 个班,幼儿492人,教职工28人。
稚园略述》 • 1914年《教育杂志》发表《德国柏林裴斯泰
洛奇福禄贝尔馆》 • 1919年《新教育》发表《福禄贝尔传》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二分。
2、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
• 1913年志厚在《教育杂志》发表《蒙台梭利 女士之新教育法》、《蒙台梭利新教育之设 施》
• 1914年但焘出版《蒙台梭利教育法》 • 1914-1915年设立“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 • 1915年召开蒙台梭利教具研究会 • 1916年发表《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 • 1923年试验蒙台梭利教育法
1、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将“蒙养院”改为
“蒙养园”。 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外设蒙养园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二分。
进步性:
1)师资培训方面:女子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员与 保姆;
2)蒙养园制度的完善:宗旨、内容、方法、设 备做了规定。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二分。
第三节、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在学制 体系上的确立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十六点 二分。
• 该园结合农村实际,确定保教内容,选取教学材
料, 他们的实验活动主要有:l、草订生活纲要,
即分年、月、日为幼儿制订活动计划。分节期、 气候等八项。每日、每周、每月都有活动土题, 都根据儿童兴趣或生活环境来订。2、利用农村 特有的环境,寻找可加利用的自然物作教育材 料。这样既省钱,又容易使孩子感兴趣。3、在 教学和管理上,力求适应农村特点。农村孩子从小 生活在乡间田野,所以对他们的保教活动就以户外 活动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也要适应农村孩子的特 点,注意读法教学。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实践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实践

摘要:民国时期,我国学前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背景、主要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果,以期为我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背景1. 社会背景民国时期,我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的境地。

然而,在这个背景下,教育事业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 文化背景民国时期,西方文化涌入我国,冲击了传统文化。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儿童教育,认为儿童教育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在这种背景下,学前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主要实践1. 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民国时期,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幼稚园、幼稚园附设班、幼稚园预备班等。

这些机构以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

(1)幼稚园:民国时期,幼稚园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

幼稚园教育分为保育和教导两个阶段,保育阶段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教导阶段注重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幼稚园附设班:为了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部分幼稚园设立了附设班。

附设班的教育内容与幼稚园相似,但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

(3)幼稚园预备班:预备班是为进入小学教育阶段的儿童准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2.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民国时期,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教育:培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能力,如饮食、睡眠、卫生等。

(2)健康教育: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道德教育: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友爱等。

(4)智育教育: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如语言、数学、科学等。

(5)美育教育: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3. 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师范院校:民国时期,师范院校设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了一批学前教育师资。

学前教育史第五章ppt课件

学前教育史第五章ppt课件
.
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922年”壬戌学制“制定的七项 标
准,是借鉴美国的“六三三制”的框 架 “七项标准”:
⑴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⑵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⑶谋个性之发展; ⑷注意国民经济力; ⑸注意生活教育; ⑹使教育易于普及; ⑺留各地方伸缩. 余地.
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总体结构为三类三段,将中学 分初、高两级设置,并取消大学预 科。幼教育机构的名称,由“蒙养

教育对象确定为3—6岁的男女儿童;初对
保育内容无明确规定,1929年后规定为音乐、
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
餐点7项,它具有教为浓厚的美国色彩,是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结晶。
.
内容具有教为浓厚 的美国色彩,是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 结晶。
.
第二节 学前教育思潮
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与传播
第五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一 、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⒈颁布新的教育宗旨 1904年 “癸卯学制”分为三段七级 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 实。” 新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 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 其道德。”
园” 变更为“幼稚园”,正式确立幼稚
园 制度。
.
• 幼稚园——民国中后期幼教机构的统称。

西方传教士办理的幼教机构最早使用此名,
此后国人自办的幼教机构亦有使用此名者, 《壬戌学制》后统一使用此名。幼稚园
• 既可单设,亦可附设;办理宗旨依照“儿童
• 本位思想”,侧重于“谋个性之发展”;
.
• 幼稚园——民国中后期幼教机构的统称。
",可以使儿童认识物体的各种形状、性质;第一、二种恩物

民国时期(1912—1937)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开题报告

民国时期(1912—1937)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开题报告

民国时期(1912—1937)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其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民国时期,虽然学前教育还没有被全面关注,但各地也有一些幼儿园、游戏班等教育机构开始出现,逐渐形成了学前教育的雏形。

而这期间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很少有人关注,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有很大的阻碍。

因此,对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课程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着现实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民国时期学前教育课程的探讨,了解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及其对儿童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以进一步加深对民国时期教育的认识和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和概况。

2、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改革,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

3、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以及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4、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全面收集和整理有关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课程及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探讨,以得出相关的结论。

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和整理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

2、对历史文献进行分析和对比,总结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和现状。

3、探讨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

4、探究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现状和师资培养情况,并探讨其对现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5、探讨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和作用。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将探讨民国时期学前教育课程的历史演变、教育思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和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预计将得出如下结论:1、民国时期学前教育课程大致包括道德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等内容,但其课程设置存在不足和缺陷。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一)福禄贝尔教育思想早在清末年间引入日本幼稚园时就知道了福禄贝尔1912年《教育杂志》刊登了谢天恩撰写的《美国幼稚园略述》文中介绍了其遵循自然的原则,其认为,教育儿童的方法应由内及外,这是一切生物进化所不能违背的原则。

教育儿童就要顺应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发挥儿童内在因素的作用。

1914年《教育杂志》发表无我的《德国柏林斐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馆》一文。

这是一篇参观报告,通过这个管,宣传了真正的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1919年4月《新教育》发表了《福禄贝尔传》对福禄贝尔的生平和教育实践作了详细的介绍。

同年,《新教育》刊登了《赫尔伯脱、福禄贝尔与朱子、王阳明教育学说之比较》,文中对幼稚园的恩物和作业作了解说。

指出福禄贝尔的作业,在于使儿童由恩物得来的观念应用于纸工、木工、沙工、泥工等活动中,经过这样的训练,儿童的目力、手力、想象力得到发展。

(二)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1913年开始传入中国。

1913之后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蒙台梭利女史之新教育法》,文章全面介绍了蒙台梭利于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并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心理学根据。

同年,《教育杂志》发表悫生的文章《蒙台梭利新教育法之设施》,着重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色,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具以及应用新教育法取得的成效等。

1914年出版了但焘翻译日本今西嘉藏著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较详细地论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原理。

1914年到1915年间,顾树森,王维伊合著《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顾树森著《蒙台梭利女史新教育法》。

1914年,江苏省教育会设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

形成了介绍和传播蒙台梭利思想的热潮。

1923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招新生两班,实验蒙台梭利教育法。

(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民国初年蔡元培,陆费逵,黄炎培等都曾著文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订入教育宗旨。

五四时期,实用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民国幼儿启蒙教育

民国幼儿启蒙教育

民国幼儿启蒙教育民国时期,幼儿启蒙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工作。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民国幼儿启蒙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

在这个时期,社会风气混乱,道德观念淡薄,因此,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显得尤为迫切。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重要场所,家庭应该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幼儿园则应该通过游戏、故事、歌曲等形式,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其次,民国时期的幼儿启蒙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良好的语言能力对孩子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幼儿启蒙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建立起良好的语言基础,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民国时期的幼儿启蒙教育还需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文化变革的时期,因此,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应该通过美术、音乐、手工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感,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最后,民国时期的幼儿启蒙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换代,因此,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应该通过游戏、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会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幼儿启蒙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需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

只有通过全面的启蒙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1.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实用课程以及美术、音 乐等,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培养。 (4) 改革教学原则和方法。它废除封建专制主义遗 毒,强调教学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得体罚, 注意教育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1.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是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创建于 1930年,张雪门为首任校长。该校以培养幼稚师资为 己任,以实现全民的幼稚教育为最终目标。学校重视实 行“教学做”的方法。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学制三年,但 可分年结业。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三)幼稚园师资的培训
2.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2.《幼稚园课程标准》颁布的意义
《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 稚园课程标准,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 的精神。该标准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的特点,它要求寓 知识于娱乐之中,其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比较符合儿童的 接受能力,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的要求。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1. 《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 《幼稚园课程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
和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 (1) 关于幼稚教育总目标,该标准做出如下规定: ① 增进儿童身心的健康。 ② 力谋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1912年,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并公布了壬子癸 丑学制,将蒙养院改为蒙养园,收未满6岁的儿童。同 年,教育部还公布了《师范学校令》和《师范学校规 程》。随着民国初年这几项法规的颁布,蒙养园制度得 以确立。
四、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
(一)政府重视学前教育
2.确立了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
1922年11月,教育部通过《学校系统改革案》, 即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此学制规定:幼稚园招收6 岁以下的儿童。至此,正式将幼稚园列入学制系统。
四、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
(二)办园主体多元化
在民国初期大量学习西方学前教育思潮的 同时,办园方式上出现了机械模仿的弊端。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陈鹤琴等人积极探索 学前教育中国化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 幼稚园教育实验,并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幼稚 园,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1.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1912年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著名
的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他对封建主义教育进 行了全面改革,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 颁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 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学前教育简史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 育
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及教育工作者们在广泛借鉴西方学前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亲自试验,试图探索出中国本土 化的学前教育科学体系。
一、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历史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领导的资产 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朝统治。辛 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学前的社会教育 开始登上中国教育舞台。孙中山也非常重视教育, 确立了蒙养园在学制中的地位。
1. 《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 ③ 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
方面的习惯)。 ④ 协助家庭教养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2) 课程范围规定幼稚园的课程内容有音乐、故事
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共七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1. 《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 项。每项都分别阐述,各项均列目标、内容及最低限度 的要求。 (3) 教育方法要点共列了17项,说明幼稚园具体的 教育方法。该标准中规定的幼儿教育的内容,较之前有 了较大的变化。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五四运动”后,在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 下,一批爱国民主教育家推动了改革教育的热潮。 改革的综合体现就是学制改革。新学制根据“七 项标准”制定,不再采用日本的模式,而是新学 制的颁布,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制的框架。新 学制的颁布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二)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
1.南京鼓楼幼稚园
南京鼓楼幼稚园由陈鹤琴创办于1923年春,是一 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 陈鹤琴任园长,聘请东南大学教育科毕业的张宗麟为研 究员,开展了幼稚园教育改革的全面实验。该园开创了 在大学进行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活动。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图3-3壬子癸丑学制的学制设计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2.蒙养园制度的规定
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与大学院(即 现在的研究生院)一样,不占学制年限,并未单独成学 制系统中的一级,它的建置是其他教育机构的附属部分, 附属在小学(国民学校也属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内。它 虽然没有摆脱附属的地位,但已不设于育婴堂、敬节堂 内,而被纳入了真正的教育机构之中。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二)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
2.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由人 民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11月11日创办。其办园宗旨 为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该园结合农村 实际,确定保教内容,选取教学材料。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三)幼稚园师资的培训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 的公立师范学校,由陈鹤琴在1940年10月创立于江西 省泰和县。其办学宗旨,一是培养幼稚园的师资,二是 开展幼稚教育的理论和教材教法的实验研究,三是进行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实验。
四、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
(一)政府重视学前教育
1.建立了蒙养园制度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1.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2) 制定新的学制系统。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
《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不久,教育部又陆续颁 布了各种学校令,与壬子学制结合,称壬子癸丑学制 (见图3-3)。
(3) 改革课程。改革课程主要是改革中小学课程,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