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种法定传染病分类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GB 15991—1995】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线索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
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3或1.4。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多少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多少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
1、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
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3、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扩展资料根据中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
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预防性措施控制传染病最高效的方式在于防控,由于在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条件中(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乏任何一个都无法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所以对于传染病预防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1、控制传染源:这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方式。
对于人类传染源的传染病,需要及时将病人或病源携带者妥善的安排在指定的隔离位置,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对于通过消化道传染病、血液和体液传播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切断传播途径是最为直接的预防方式。
主要方式在于对于传播媒介阻断,消毒或扑杀。
3、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也是传染病预防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较为容易实现的预防方法。
法定传染病39种
(11种)
监测管理
24小时内上报
1.流行性感冒2.流行性腮腺炎3.风疹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5.麻风病6.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7.黑热病8.包虫病9.丝虫病10.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1.手足口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
(共39种)
“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
甲类
(2种)
强制管理
城镇2小时内;农村不超过6小时
1.鼠疫2.霍乱
乙类
(26种)
严格管理
城镇6小时内;农村不超过12小时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甲型H1N1流感3.艾滋病、4.病毒性肝炎5.脊髓灰质炎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7.麻疹8.流行性出血热9.狂犬病10.流行性乙型脑炎11.登革热12.炭疽[肺炭疽]13.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4.肺结核15.伤寒和副伤寒1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7.百日咳18.白喉19.新生儿破伤风20.猩红热21.布鲁氏菌病22.淋病23.梅毒24.钩端螺旋体病25.血吸虫病26.疟疾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9种。
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报告时间: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雪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雪吸虫病、疟疾。
报告时间: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型H1N1流感,采取本办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报告时间: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
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间:24小时内。
疫苗接种部位、途径编号1、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肌肉注射乙肝2、右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肌肉注射3、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附着处皮内注射卡介苗4、右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附着处皮内注射5、左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肌肉注射百白破、白破6、右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肌肉注射7、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8、右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麻疹、麻风、麻腮风、A群流脑、A+C 群流脑、乙脑、甲肝9、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证接种部位填写:左三角肌、右三角肌常见的活疫苗有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卡介苗、乙脑减毒活疫苗、麻疹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口服轮状疫苗。
探索我国39种法定传染病
探索我国39种法定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病程和危害程度等特点,我国将其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其中,甲类传染病是指危害严重、传播迅速、易引起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乙类传染病是指危害较大、传播较快的传染病;丙类传染病是指危害较小、传播较慢的传染病。
1.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2.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
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肝肿大等。
3.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症状较轻,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4.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
5.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症状包括咳嗽、咳痰、低热、盗汗等。
6.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被狂犬病病毒污染的唾液传播。
症状包括恐水、恐风、恐光、肌肉痉挛等。
7.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
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等。
9.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症状包括硬下疳、淋巴结肿大、皮肤损害等。
10.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急性泌尿生殖系统传染病。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症状包括尿道分泌物、尿痛、龟头炎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传染病的分类:我国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传播速度。
例如,甲类传染病如鼠疫和霍乱,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需要立即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优选文档
《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汇报时限》
依据其传播方法、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治理。
截止到2022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治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治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治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汇报时限:发觉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觉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爆发时,应于2小时内汇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局部法定传染病病种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 022〕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治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操纵措施】;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汇报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汇报。
.。
传染病报告时限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限
传染病报告时限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限第一篇传染病报告时限:法定传染病分类和报告时限法定传染病共有39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责任疫情报告人(首诊医生)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疾病预防控制科,专职疫情管理员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上级;?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科第二篇传染病报告时限: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1、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为各级政府提供传染病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
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并且保证其正常运转,才能保证信息的通畅。
这是政府决策者准确掌握事件动态、及时正确进行决策与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重要前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技术指南》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传染病种类及上报时限
传染病分类:目前法定传染性疾病共有39种。
甲类传染病2类:鼠疫、霍乱ﻫ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ﻫ
传染病疫情上报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9种法定传染病分类(2009)
39种法定传染病分类
35种后增加到37种,至2009共39种。
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备注: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备注:(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5N1流感),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传染病的分类、病种及上报要求
5
可编辑ppt
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病种(39种)
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手足口病、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 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 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2、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 和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4小时内上报感染管理科,报卡日 期必须与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本确诊日期相符合,否则 视为迟报。
3、责任疫情上报人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和其他传染病病 人时,应于24小时内上报感染管理科,报卡日期必须与门 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本确诊日期相符合,否则视为迟报。
可编辑ppt
传染病的分类、病种及上报要求
——XX人民医院XX科 XXX
1
可编辑ppt
目录 2
可编辑ppt
分类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 定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三类。
3
可编辑ppt
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病种(39种)
➢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4
可编辑ppt
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病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骨髓灰 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 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 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 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8
上报时限
➢ 甲类传染病及乙类甲管传染病 2小时之内 电话
➢ 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 2小时之内 电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种法定传染病分类
35种后增加到37种,至2009共39种。
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备注: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备注:
(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
页脚内容1
H5N1流感),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规范》制定此制度。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遵循谁接诊,谁报告的原则。
2、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或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或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3、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要求上报的传染病后,应立即询问患者,在登记本上详细登记要求上报的各项内容,做到字迹清楚,并在规定时限内填报传染病报告卡,送交本单位网络直报人员。
4、网络直报人员在审核传染病卡片(有无逻辑错误、填卡是否正确和完整)后,进行网络直报。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及防范措施
一、病区环境
页脚内容2
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分开,肝炎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收治。
门诊部:工作人员应有各自出入口。
设专用挂号、收款、化验、X线、取药、治疗等科室。
病区:应设工作人员卫生通过间(包括更衣、淋浴)。
病房要分设小病室,不同病种病人分别安排在不同隔离病室。
在病室内部应按严密的隔离原则进行建筑,内设卫生间及防护门。
通道走廊墙壁上设有两层传物窗,工作人员可以不进入病室而传送饮食、药品等(轻病人)。
病区内需设专用消毒间。
其他:如洗衣房、消毒供应室均应有符合隔离的建筑,还应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如污水处理站、焚烧炉等。
隔离区的划分:
门诊、病区等单位均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清洁区:即没有与病人直接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方,如工作人员更衣室、休息室、治疗室、库房、值班室等。
半污染区:凡有可能被病人间接轻度污染的地方,如医护办公室、走廊、化验室等。
污染区:指被病人或排泄物、用物等直接污染的地方,如病室、外走廊、病人卫生间(厕所、浴室、洗脸间)地面等。
隔离设备
隔离标记(严格隔离:黄色标记图案;接触隔离:橙色标记图案;呼吸道隔离:蓝色标记图案;结核菌隔离:灰色标记图案;肠道隔离:棕色标记图案;引流物—分泌物隔离:绿色标记图案;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记图案)。
隔离衣、衣架。
页脚内容3
设福尔马林熏箱、消毒一般用物。
洗手方法、避污纸等。
感染患者的用物与传染患者用物分开,固定使用,定期消毒清洗,如治疗盘、听诊器等,病人用后的物品单独处理,在肝炎病房走廊内放一盆0.05%含氯消毒液泡手,每日更换一次,并挂有隔离衣,每日更换一次。
病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治疗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季空气培养一次,空气细菌总数≤500cfu/m3。
扫床应湿式操作,物品均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用后消毒备用。
治疗室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二、病员消毒隔离制度
病人住院入病区时,除带必需生活用品外,其他一律不得带入。
病人住院期间,不得互串病室,不可随意外出,病人活动最好是局限于污染区内。
严格对陪伴及探视人员的管理。
尽量控制不让家属陪伴及探视。
特殊病情危重的患者,经医务人员允许可以陪伴,但必须遵守医院隔离规定。
出院时必须经适当的卫生消毒。
三、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
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半污染区工作时,需穿工作服,隔离衣、鞋、戴帽子、口罩,接触病人前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尤其是接触污染物品,以及更换床单,收污染被服,打扫卫生,应立即用0.2%过氧乙酸浸泡双手并彻底清洗。
勤剪指甲。
严格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须更换隔离衣,穿隔离衣不得进入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操作前后一定要流水洗手。
不得穿工作服进入值班室休息。
页脚内容4
进行护理、治疗操作时做到先感染后传染。
污染的手不得触及清洁物品,如有可疑必须重新消毒方可使用。
病人所接触的一切用物应相对固定,必要时专用,如体温计,可用含有效氯0.5%~1%的消毒剂浸泡。
如不经消毒处理,不可给他人应用。
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集中处理。
用过的物品、器械应先消毒后清洗,定点存放,传染病人的布类必须先消毒,再送洗。
防止和病人的血液、体液、骨髓等标本有直接接触的机会。
盛放标本的容器必须坚固,以防渗漏与破损,在存放、取出送检时,容器外边不得有被污染的可能。
工作人员不得向其他病区借、换物品。
应特别注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在病房的溅落。
需对患者进行指导防止其溅落。
同时对已出现的溅落物妥善处理,用含有效氯0.5%~1%的消毒剂擦拭或浸泡。
化验单要始终保持清洁,不与标本及其容器直接接触,更不许把化验单包缠在容器外面送检。
病人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应认真做好终末处理。
四、护理员消毒隔离制度
护理员进入污染区操作时,必须穿隔离衣、戴帽子。
病室地面每日用0.1%含氯消毒剂拖4次,每周彻底清洗消毒一次。
拖把用后消毒30分钟悬挂晾干备用。
治疗室、病室、厕所抹布、拖把必须专用,标记醒目。
病区的床、椅子、床头柜每日用0.1%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并做到一人一布,用后消毒、清洗晾干备用。
页脚内容5
物品架,治疗车、推车及专用物品每日用0.1%含氯消毒液擦拭一次。
泡手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
厕所每日用0.1%含氯消毒剂刷洗三次。
便器用0.1%含氯消毒剂浸泡2小时,清洗备用,肝炎病人分开,固定使用。
终末处理:病人所用的床、椅子、床头柜用0.1%含氯消毒液擦洗。
衣服、床单、被套等物品用0.1%含氯消毒液浸泡后送洗。
便器等物品用0.1%含氯消毒液清洁浸泡1小时冲洗干净备用。
页脚内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