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统计学
嘉兴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有关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以库兹涅茨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经济总量变化引起结构变化,以罗斯托侧为代表的观点则认为结构变化带来经济总量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大量的定性与定量研究,但研究的结果不径相同。这里我们以嘉兴市为例,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
嘉兴市位于浙江东北部,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通宁波,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区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嘉兴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坚决打好结构调整这场硬仗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选题意义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互动的关系,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本文旨在说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且结合嘉兴的实际情况映证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根据我国2001年的截面数据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定的对策建议。该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和度量嘉兴市不同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探讨各产业是以何种方式影响经济增长的,旨在为今后嘉兴市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三大产业的演变趋势
1993年,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9.34:46.83:23.83,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 2.61:0.71: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较大 ,从业人数最多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大 ,从业人员最少,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最少。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第一产业为27.8%,第二产业为38.1%,第三产业为34.1% ,产业格局为“二一三”特征明显,第二产业的发展对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大力推进以“强化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到2007年,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11.35:45.12:43.53,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为:40.29:27.38:31.78。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已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二产业产值仍然保持了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而第三产业产值则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从1993—2007 年,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型为“二三一” ,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然而,从浙江省的历年统计资料来看 ,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的比例虽高 ,但层次较低 ,在全省的贸易联系和区域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由于其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水平较低 , 使第三产业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这种无物质基础的“超前”状态 ,使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不良的运行状态。最近几年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发展势头开始减缓也是其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种体现。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低层次的产业多 ,高层次的产业少,高技术附加值产业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不相适应,第二、第三产业“低、小、散”的问题将长期影响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弱化,第二产业的波动幅度较大,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环境和地区周边环境变化的冲击,而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对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第三产业比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产业结构优化使得生产要素和社会生产资源由生产率较低的产业部门流向
较高的产业部门,从而提高社会总生产率达到转变增长方式的目的。就是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由生产率相对低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这方面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出现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持续下降,向第二、三产业大面积转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质就是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其中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又是关键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因变量以反映增长方式,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转移作为自变量建立简单的线性模型,如下:TFPt=β0+β1L1t+β2L2t+ε(1)
其中TFP是全省的全要素生产率;L1是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与第一产业就业量的比值;L2 代表第三产业劳动力与第一产业就业量之比值 ;表示模型的随机扰动项。基于一定时间长度的时间序列数据,L1和 L2 反映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即产业结构的优化。为了保持一致性,反映增长方式的指标我们也选择以总产出与总要素投入之间的比值 - TFP 。样本数据的选择范围1986至2005年。
在此要做出两点说明,一是反映产业结构转换的指标很多,除了劳动力外,主要还有技术因素和资本因素。技术因素在产业之间的转移促成部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提高社会总的生产率,但是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当前很难采用技术指标做出计量检验分析,而且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很少采用;资本在产业之间的转移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本文应用相关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由于与劳动的数据之间相关性较高,检验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本文放弃资本的产业间转移作为分析的指标。
二是关于TFP的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在统计年鉴中并不能直接得到,需要通过总量生产函数进行计算而得到。假定资本和劳动的边际报酬不变、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则可以假设总量生产函数为:
Yt=AtKt^αLt^β(2)
劳动力数据我们可以从统计年鉴上直接获得;对于实际总产出数据,根据统计年鉴上的一些价格指标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要说明的是资本存量的计算,本文借鉴张军(2004)的方法,自己经过计算得到浙江历年的资本存量(注:1978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根据1952年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推算所得;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