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关联分析 2
我国的产业关联关系
![我国的产业关联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9fcec303968011ca30091d5.png)
4、劳动就业联系 、
产业关联效应
产业关联效应是指一个产业的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 产业关联效应 化通过它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向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 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而可分为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 关联效应。 产业关联效应的测度
1、前后向关联指数 、 2、产业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 、 3、产业波及效果指数 、 (1)生产诱发系数 ) (2)最终依赖度 ) (3)综合就业系数和综合资本系数 ) (4)综合资本系数 )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从增加单位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 第一,从增加单位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所能带动的产出 分析,缝纫及皮革制品、纺织、造纸及文教用品、交通运输设备、 分析,缝纫及皮革制品、纺织、造纸及文教用品、交通运输设备、化 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其他工业、仪器仪表、炼焦煤气及煤制品、 工、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其他工业、仪器仪表、炼焦煤气及煤制品、 石油加工、机械设备修理、木材加工及家具、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石油加工、机械设备修理、木材加工及家具、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金属矿采选、其他非金属矿采选、建筑材料、 金属矿采选、其他非金属矿采选、建筑材料、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和 金融保险业等部门或行业的影响力系数较大。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金融保险业等部门或行业的影响力系数较大。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如果这些部门的需求能够得到较大的刺激,将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增长。 如果这些部门的需求能够得到较大的刺激,将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增长。 第二,由于投入产出关联程度的差异, 第二,由于投入产出关联程度的差异,满足消费需求所带动的生产部门 结构与消费结构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 结构与消费结构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这表明考虑消费对生产结构 的影响时,不能只考虑直接消费结构的差异, 的影响时,不能只考虑直接消费结构的差异,还必须考虑消费对生产 的间接拉动差异。 的间接拉动差异。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b08bed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60.png)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逐渐优化和升级,创造出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分别是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以及产业与城市之间的关联。
产业结构是由若干个产业构成,这些产业之间会存在着内部关联。
以制造业为例,其内部关联主要表现为产业上下游关系和产业间的协同作用。
制造业的上游是原材料供应商,下游则是销售商。
不同产业之间也会存在着协同作用,比如电子产品制造业与物流行业、广告行业、金融行业等的协同作用。
这些协同作用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主要表现为产业的产出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以农业和制造业为例,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作为制造业的原料,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制造业的产品也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比如农机具、农用化肥等产品。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也包括创新、技术转移等方面。
比如,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起到协同作用。
城市是产业的聚集地,产业则是城市的支撑。
可以说,城市和产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使得产业聚集、特化、分工,形成了产业链。
产业的发展和特化又促进城市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产城融合的现代城市。
同时,城市又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服务,促进产业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总之,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包括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以及产业与城市之间的关联。
这些关联作用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国家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之间的协同作用和融合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我国产业关联度分析
![我国产业关联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594e2e0912a21614792948.png)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关联分析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关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4007d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9.png)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关联分析首先是产业链关联。
中国的有色金属产业链可以分为五个环节:矿山开采、冶炼加工、产品制造、再生利用和终端应用。
各个环节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矿山开采环节是有色金属产业的起点,它直接影响到后续环节的供给能力。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国家之一,但资源分布不均,矿石储量相对有限。
因此,有色金属企业需要通过与国内外矿山开采企业合作,或者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矿石开采效率,保证矿石的稳定供应。
冶炼加工环节是将矿石转化为金属的关键环节,对供应链的效率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有色金属冶炼产能较强,但存在一些问题,如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问题等。
因此,为了提高冶炼加工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型,有色金属企业需要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并与环保部门进行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品制造环节是有色金属产业的下游,也是对上游需求的反映。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有色金属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有色金属制造企业需要与市场密切关联,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以满足市场需求。
再生利用环节是对有色金属产业的资源利用的一种方式,也是推动产业链环节融合的关键。
再生金属资源具有回收利用率高、能耗低、废弃物减少等优点。
中国有色金属企业需要加大对再生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再生利用技术水平,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终端应用环节是有色金属产业最终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环节。
有色金属制品广泛应用于冶金、建筑、电子、交通、新能源等领域。
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对有色金属制品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有色金属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其次是市场环境对有色金属产业的关联。
市场供需关系是市场环境的核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有色金属产品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加。
同时,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波动较大,有色金属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能和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中国产业关联分析
![中国产业关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e984305a8102d276a22f97.png)
中国三次产业关联分析一、产业关联统计的发展与作用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或投入产出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解决。
它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
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自17世纪古典经济学时期产业关联理论的萌芽以来,其实践应用日益多元化。
里昂惕夫在1986年版的《投入产出经济学》一书中,就将投入产出理论应用于国民经济核算、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的分析、裁军对经济的影响、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问题等。
(1)从应用范围看,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领域,并扩展到国际经济范围。
里昂惕夫早期将其用于一国经济的分析,目前已扩展地区、部门、企业和地区间、部门间的经济活动;1977年里昂惕夫出版了《世界经济的未来》一书,研究了国际投入产出模型,1985年日本则编制了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投入产出表。
(2)应用的内容不断拓展。
从最初的产品投入产出表到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环境、劳力占用及非物质的灰要素投入产出表;并运用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研究其他专门问题,如能源、环境保护、水资源、人口、人才、教育、银行、财会、信息等。
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分析提供了更多信息。
其应用的广泛性也正是我们对产业关联统计感兴趣的原因。
在经济学领域传统分类有以价格为分析对象的微观经济学和以收入为分析对象的宏观经济学,而作为属于前两者之间的所谓中观经济的产业经济学基本范畴的产业关联分析,里昂惕夫模型既有对产业市场结构价格一般均衡论的实证化,又有宏观统计对收入理论的多部门化,这就是产业关联分析的经济学地位。
二、2002年中国三次产业联系分析通过对投入产出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系统反映产业间的关联。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0603f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b.png)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连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重要桥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增长质量,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路径。
文章首先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了研究范围与对象。
在此基础上,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总结了当前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随后,文章通过构建产业关联模型,利用投入产出法、计量经济学等工具,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量化分析,探讨了其产业关联效应的表现特征与影响机制。
文章还结合中国实际,深入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学术界提供研究借鉴,为产业界提供发展思路,共同推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科技研发等行业,它们为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提供中间投入,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效率的关键环节。
在政策支持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等,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政策不仅优化了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还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在市场规模方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持续增长。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活力。
我国旅游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分析
![我国旅游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f8de00360cba1aa911da5a.png)
我国旅游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分析(1.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91;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3.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旅游业是展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面貌的窗口性产业。
旅游业发展至今已摆脱了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已在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旅游产业链,对其上下游产业都有着很强的带动能力。
而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我国,有着旅游发展所需的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总体来看,伴随着我国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也已逐步走向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轨迹,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标签:旅游业;窗口性行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1 我国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就相对而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旅游业发展也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高潮期,而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1.1 我国旅游业发展概况旅行社数量逐步增加,从业人员数量上升较快。
2004年我国旅行社数量为14927家,至2007年为18943家,三年间增加了8.2%,从构成比例来看,国内旅行社占大多数,是国际旅行社的10倍左右,但二者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也有大幅的上升,从2004年的246219人到2007年307977人,年均增速7.7%,与旅行社数量的年均增速相差不多,从构成比例来看,2004、2005、2006这三年国内旅行社从业人员的数量高于国际旅行社的数量,但到2007年,二者已基本持平,说明近几年间国际旅行社发展速度要高于国内旅行社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可以说明国际旅行社的个体公司规模要大于国内旅行社的公司规模。
入境旅游人数不断上升,国际旅游收入稳步增加。
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
![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https://img.taocdn.com/s3/m/cd307800b52acfc789ebc9fd.png)
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表青岛大学国际贸易学刘红霞2009021363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导致彼此间产品、要素交流日益频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从而形成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
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的回波效应会加速发达地区的发展,扩大区域差距,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又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区际经济联系的特征、模式、强度和方向,有利于更为深入地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和发展规律,更深层次地把握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依存关系和区域差距的演化趋势。
但目前文献大多是从区域经济地理因素和区域政策等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导向和区域差距演化,从区际产业联系视角来研究区域发展仍然是一个研究不足的问题。
事实上,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是区域经济分析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国家信息中心(2005)编制了我国第一份8区域17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区域间产业联系的研究。
利用这份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区域间的产业联系进行全面分析,并测度中国沿海与内陆间的溢出与反馈效应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对沿海地区的这两类效应。
这一研究将为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的产生重大推进作用。
二、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状况根据区域间产业不同的维系关系,我们从产业直接前向关联、产业直接后向关联和产业间接前向关联三个方面对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状况进行分析。
(一)区域间产业直接前向关联产业前向关联是指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每一个区域各产业可能向各区域各产业提供中间投入,形成了区域间产业直接前向关联。
我们首先对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每一个区域各产业的合并,简化了投入产出表,然后利用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的计算方法对区域间产业前向关联的效应进行测度。
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基本流量表数据计算得到中国8区域之间产业关联指数如表1所示。
中国产业结构关联特征的投入产出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关联特征的投入产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d24a0e6f1aff00bfd51e90.png)
中国产业结构关联特征的投入产出分析产业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结的物资、信息交换整体,由各个行业部门构成。
其中推动各个部门联结的首要因素是产品生产,用于满足最终需求。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最终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产业结构特征也是不断变化的。
为更好地跟踪这种变化,解释变化的结构关联因素,本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投入产出表通过行业物资交换关系,建立了国民经济运行模型。
通过投入产出表的分析能够了解行业的相互依存、制约关系,以及各个部门的不同影响力程度及诱发、依存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基本能解释各个部门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处的行业地位,概括出整个经济的大致运行特征。
在运用投入产出表法分析产业结构特征方面已有多人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岳平、葛岳静(2007)年利用1997和2021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经济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主要通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诱发系数、依存度系数等几个方面对结构特征进行了解释。
其余的研究成果大多基于以上分析方法,总得出支柱产业、结构变迁等静态或动态变动情况。
但以上分析方法存在一定不足,首先,投入产出表的选用没用剔除价格因素,价格对于行业的影响力变动是有影响的;其次,在分析中对于列昂剔逆矩阵的处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进口因素的存在对于分析结果是有影响的。
在本文的研究中,针对前人的一些不足,有针对性地选用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并采用去除进口因素的竞争型列昂剔夫逆矩阵。
一、计算模型及数据(一)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模型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分别用、表示,相应模型公式为:(1)(2)其中为竞争型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量。
影响力系数测度各个部门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影响程度。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其它部门的需求。
较强的需求将对其它部门及经济整体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因此表现为较大的影响力。
影响力系数大于1则该行业部门的影响力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反之亦然;感应度系数测度各个部门对国民经济变动的感受程度。
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明该部门受经济收缩的影响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反之亦然。
《产业关联》PPT课件 (2)
![《产业关联》PPT课件 (2)](https://img.taocdn.com/s3/m/8d8238b3a417866fb94a8e70.png)
精选PPT
1
大纲要求
• 了解:产业关联的涵义、实质和关联方式 • 理解:投入产出法和投入产出模型相关经济涵义、
产业间波及效果分析 • 掌握:产业关联分析工具、产业间的结构分析、
产业关联方式类型、投入产出表的各部分的经济 涵义、投入产出各类系数、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 影响力系数
精选PPT
出口部分
(III)毛附加价值部分:
折旧
新创造的价值
精选PPT
30
举例:某年某国4部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单位:亿元
产出
中间使用
最 终 使 用 总产
投入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合 消费 资本 合计 出
1 2 3 4计
形成
中 部门1
96 224 179 160 659 894 47 941 1600
间 部门2
包括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种类型。 • 使用最广泛的是价值型分析工具。
精选PPT
17
一个简单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 表中第一行的数字表示:农业的总产出为100蒲式耳小 麦,其中25蒲式耳提供给了本部门,20蒲式耳提供给 了制造业,另外的55蒲式耳则为居民所获得。
• 总之,在投入产出表中,行的数字表示了总产出在各 部门的分配(供给)情况,或者说是各部门对总产出 的需求。
精选PPT
23
• 其中: • Yi是指第i 种产品用作最终使用的数量; • Xi是指第i 种产品的生产总量; • Lj是指第j部门生产产品的劳动力需要量; • L是指各种产品所需劳动力数量之和。
精选PPT
24
• 表的横行反映了各类产品和劳动力的分配使用情况,其中 包括作为中间产品的分配使用和作为最终产品的分配使用。
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cee53a5727a5e9856a618d.png)
Ⅰ 中间投入型 基础产业 Ⅱ 中间投入型 制造业 Ⅲ 最终需求型 制造业 Ⅳ 最终需求型 基础产业
大
小
大
大
小
大
食品加工 (0.15/0.61)
小
小
商业(0.17/0.16) 商业
图中数据摘自2007年各产业部门前后向关联系数表
产业关联——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 产业关联
1.感应度系数:是衡量一个产业受到其他产业影 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 响程度的大小的指标。 响程度的大小的指标。 公式: 公式:某产业感应度系数 = 在里昂惕夫逆矩阵中该产业横行系数平均值
感应度 影响力 0.5495 1.2401 0.6309 1.0612 1.1641 0.5123 0.7481 1.3002 0.9154 1.4017 1.0049 1.11
2007年中国部分产业感应度系数及影响力系数表 年中国部分产业感应度系数及影响力系数表
根据中国产业关联的静态分析和动态 分析可以将我国的产业分为以下四类
是影响力系数; 是感应度系数 注:Fj是影响力系数;Ei是感应度系数 是影响力系数
①第一类产业: 包括了造纸业和纺织业等。这些部门和其他 部门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不仅对其他产品部 门的感应程度大,同时还对其他产品部门具有很 强的拉动能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产业部 门是其他产品部门的中间消耗原材料的主要供应 者,它通过供给推动经济发展,进而能够带动整 个经济的增长;在生产过程中又要大量消耗其他 产品部门的产品,通过需求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一类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的发展将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是政府 应予以支持的产业。
②第二类产业: 包括了石油及天然气开采,金属矿采业等产业。 它们的影响力系数大于平均值而感应度系数小于平 均值。该类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诱发作用较大,影响 和拉动能力较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具 有主导产业的特性,当这些部门快速发展时,就能 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这些部门的感应 度系数较小,以最终产品为主。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7ee63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e.png)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
家或地区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的相对比重和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变化直接影响着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进行分析
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之一是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
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关系。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协同发展关系。
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
产业,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相互关联密切。
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原材料、能源等产业的需
求增长,同时也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服务业的发展。
这种协同发展关系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
的优化和升级。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之二是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
产业部门内部的产业链条、价值链等方面的协调和配合。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产业链条
的延伸和价值链的建立对于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制
造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需要钢铁、橡胶、电子等多个产业部门的供应和配合。
产业内部
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和协作关系对于提高汽车产业的整体效益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0ff6b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4.png)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到现在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和趋势。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一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工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
农业的比重在不断减少,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则在不断增加,这种特征的变化和关联性直接影响了整个产业结构的演化。
二、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2. 工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工业和服务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服务业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服务业的市场需求。
服务业的增长则离不开工业的技术支持和产品供应。
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直接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3.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转型升级。
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正在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的产业结构转变,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这种转型升级的特征使得我国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优化,同时也加速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三、产业结构的优化3. 新兴产业的崛起新兴产业的崛起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其发展不仅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产业结构的趋势和展望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推动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继续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倾斜,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关联分析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关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f673e27cd184254a3535c8.png)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关联效应分析1摘要:有色金属产业是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业链长,与众多产业相互影响,但不能确定有色金属产业对其它产业部门的推动作用和拉动作用效果如何。
因此,本文以《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延长表》中的数据,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产业关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有色金属产业与其它各产业部门的前后向关联程度,并结合相关产业的产值奉献率,分析有色金属产业的推动作用和拉动作用效果。
关键词:有色金属产业;投入产出;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产值奉献率一、研究背景有色金属是指除铁、锰、铬以外所有金属的总称,属于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是经济、国防和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通讯、家电、航空、电子等重要领域。
有色金属产业作为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可将有色金属产业分为有色金属采选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两个部门。
有色金属产业链长,与众多产业部门相互作用,但目前对有色金属产业关联效应的研究则很少,应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有色金属产业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作用进行的研究则基本上是空白。
因此本文以《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延长表》中的数据为基础,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产业关联,并结合相关产业的产值奉献率,分析了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推动作用和拉动作用效果,以期为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并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二、有色金属产业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产业关联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广泛、复杂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
简单来说就是各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
从供应与需求关系的角度可将产业关联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某产业购入有色金属产业的产品进行生产,称有色金属产业与其有前向关联,关联程度用分配系数表示;有色金属产业直接购入某产业产品进行生产,称有色金属产业与该产业有直接后向关联,关联程度用直接消耗系数表示。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c75b5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0.png)
我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值得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从我国产业结构的组成、发展趋势、特征关联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组成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产活动;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活动;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商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公共事业,是以服务性行业为主的生产活动。
我国的第一产业在过去占据了较大比重,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小。
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制造业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而第三产业在过去占据较小比重,但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我国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也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产业结构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产业的比重将继续减小。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农业经济将进一步集约化和现代化,第一产业的比重将持续下降。
第二产业的比重将逐步趋于稳定。
随着我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制造业的比重将逐步增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第三产业的比重将继续增加。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不断增加,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稳定增长点。
1. 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特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关联特征日益凸显。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和农村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与工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我国各个重点产业产业链分析
![我国各个重点产业产业链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5cd3e1763231126fdb117e.png)
目录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及产业链分析..................二、钢铁产业链分析........................................三、新能源产业链分析......................................四、机械产业链分析........................................五煤炭产业链..............................................六电力产业链.............................................七、水泥产业链............................................八、石化产业链............................................九、港口产业链............................................ 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及产业链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大、系统多、技术密集、建设周期长。
一般的项目会涉及多个子系统和专业,而且随着建设模式及技术的不断创新,所涉及的领域也会不断增多。
纵观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历程,整个产业链的构成在发展初期受到政府主导型产业特点的影响,市场化程度不高。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早期有轨电车交通(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和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2个历史时期。
近30年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逐步进入稳步、有序和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近10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和相关城市对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的积极努力,从发展速度、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突显了后发优势。
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现状相比,差距还很大。
中国城市还均未形成有效的轨道交通运行网络,总体规模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三次产业关联分析一、2002年中国三次产业关联分析通过对投入产出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系统反映产业间的关联。
在投入产出表的三个组成部分中,中间投入部分是分析产业联系的重要依据,基本方法是通过中间投入流量计算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里昂惕夫逆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某产业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消耗的各个产业部门提供的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投入。
系数矩阵用A表示。
·完全消耗系数:某一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即完全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统计上用完全消耗系数指标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系数矩阵用B表示。
根据2002年投入产出表(42部门)的基本数据,先将其合并简化为三次产业分类的中间使用矩阵,得到表1如下。
(注:部门的产业分类参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4754—2002))表12002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中间使用单位:万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46368196 101679789 15339368 第二产业50425244 1006127544 234933953 第三产业22689323 241323052 191381781 总产出285787423 1905590585 942927009由表1分别计算出中国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和里昂惕夫逆系数(请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表2 2002年中国直接消耗系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0.16 0.05 0.02第二产业0.18 0.53 0.25第三产业0.08 0.13 0.20表32002年里昂惕夫逆系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1.23 0.15 0.08第二产业0.59 2.40 0.77第三产业0.22 0.41 1.38表42002年中国完全消耗系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0.23 0.15 0.08 第二产业0.59 1.40 0.77 第三产业0.22 0.41 0.38 二、2005年与2002年中国产业关联情况对比下面我们利用消耗系数分析2002到2005三年间中国三次产业联系的变化情况。
将2005年国内三次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里昂惕夫逆系数及完全消耗系数列表如下。
表52005年中国直接消耗系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0.16 0.05 0.02 第二产业0.19 0.57 0.29 第三产业0.07 0.12 0.21 表62005年中国里昂惕夫逆系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1.24 0.17 0.09 第二产业0.69 2.69 1.00 第三产业0.21 0.42 1.43 表72005年完全消耗系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0.24 0.17 0.09 第二产业0.69 1.69 1.00 第三产业0.21 0.42 0.43 根据上面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给定数据列表,结合课上所讲公式将表2、4、7填写完整。
(2)根据2002年的表3分别计算我国三大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根据赫希曼提出来的关于产业关联效应基准,我国哪个产业是主导型产业?其结果符不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2002产业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第一产业0.61 0.85第二产业 1.56 1.23第三产业0.83 0.932005产业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第一产业0.57 0.81第二产业 1.65 1.24第三产业0.78 0.95(3)根据表2、4及算出的三大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析我国2002年的三大产业的关联性如何?以后的发展中,应该如何调整我国的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对于表2,表3,表4中的数据,第i行表示各产业对第i产业的依赖,第j列代表第j产业对各产业的依赖。
鉴于列昂惕夫逆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类似,我们选择综合表2和表4进行分析:(1)从两表的各列数据来看,每一列的第二个数据都是该列的最大值,且高出幅度较明显,可以表明三次产业都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最强,从而初步判定第二产业是主导产业。
(2)从两表的第一行和第一列数据来看,数据值相对表中其他数据的值较小,所以无论是第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还是其他产业对第一产业依赖程度都较小,可见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不强,表明中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
(3)从两表中第一行第三列的数据来看,数据值都很小,说明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依赖性很弱。
而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这种弱的关联程度对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有很大影响。
(4)从两表中第二行第二列的数据来看,数据值都是全表数据的最大值,直接消耗系数高达0.53,完全消耗系数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对本产业的关联程度很强,这意味着中国第二产业有很明显的产业内循环的特征。
由于第二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第三产业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状况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总的来看,中国三次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有待加强。
第一,第一,要大力提高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
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只有第一产业发展了,才能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
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差不多都有发达的农业。
第二,第二,要重点提高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程度,分担第二产业供给压力。
目前国民经济增长放慢,物价持续上涨,供求矛盾比较突出,表现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就是工业部门供给过大而第三产业供给不足。
如邮电通讯,城市公共运输,居民服务,金融服务的排队现象;教育、咨询、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的供不应求等。
第三,第三,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并加强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产业关联度。
目前社会服务业的供求矛盾很突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服务的需求。
特别是在农村,很不发达的服务业已成为影响农村市场扩大和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社会服务业具有能吸收大量社会劳动力的特征。
因此社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将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较快转移,为提高农民收入奠定基础。
调节好三大产业的产业关联程度,可以通过产业间的分工合作,全面提升中国各个产业以及经济总体的竞争力,使经济的协调稳定地发展。
(4)将2002年的数据与2005年的数据对比,分析我国这几年的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使直接消耗系数改变了0.01,故相对而言,表5中的第二行数据分别增加了0.01、0.04、0.04,表明05年各部门消耗的第二产业部门提供的原材料等中间产品投入量增加幅度较大。
可以初步认为,我国这一期间的产业关联变动的主要特点是,对于技术相对简单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而言,目前我国处于技术相对成熟的阶段,变动很小。
而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变动偏大,表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则正处于技术进步阶段,即第二产业的技术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一、三产业的发展,生产技术仍有提高的余地。
这样一种变化,反映了我国生产技术正在逐步提高的趋势。
2、列昂惕夫逆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第二行都有明显的增长,表明三次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仍然是最强的。
而第二产业对自身的列昂惕夫逆系数高达1.69,更加清晰的体现了一部分工业行业内部的相互投入联系扩大了。
行业内需求的扩大可以看作是进一步分工的结果,反映加工的进一步深化、技术和产品的专业化以及市场联系的扩大。
虽然各产业间联系相比2002年均有小幅上升,但目前仍存在三次产业间关联程度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间。
除此之外,第三产业对自身的完全消耗系数由0.38增长至0.43,增幅较大,类比对第二产业内部的分析可知,这是第三产业进步的表现,这也符合理论上第三产业比重将逐步上升、劳动力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的态势。
总的看来,中国产业间联系的发展状况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并购(1)企业并购按企业市场关系的变化划分为哪几种类型?而国美并购永乐又属于哪种类型?并阐述该种类型的利弊?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国美并购永乐属于横向并购利:1、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2、扩大了企业经营规模,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高了经营效率;3、减少了市场交易环节,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减少了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4、降低了市场进入壁垒,促进了市场竞争;5、提高了资产利用效率,规避了资产经营风险;弊:1、企业并购将导致市场集中度提高,增加了企业施加市场势力的机会,或相互间形成共谋行为,或实行策略性定价排挤竞争对手,从而导致社会福利损失;2、企业并购将增加企业的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促使管理成本和难度上升,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
3、企业并购会形成新的进入壁垒,排挤有竞争能力的企业进入市场。
(2)国美在并购永乐之前也并购了不少企业,具体有哪些企业?其采取的并购策略又有什么特点?2005年4月,国美电器成功收购哈尔滨黑天鹅电器品牌及其全部家电零售网络。
2005年8月,国美收购深圳易好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全部股权。
2005年11月,国美收购武汉中商家电。
2005年12月,国美成功收购江苏金太阳家电品牌及其全部家电连锁网络国美采取了“先易后难”的并购战略,先拿下一些地方性的家电连锁企业,然后再瞄准全国性发展的、排在前几名的企业。
(3)在国美并购永乐前后,苏宁有没有并购行为发生?之前苏宁基本上采取了自主开店的策略,没有采用并购,之后也采用了并购,1、如2009年6月25日,中国家电连锁巨头苏宁电器在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以每股12日元的价格认购LAOX公司6667万股定向增发股份,总投资8亿日元(约5730万元人民币),注资完成后苏宁将拥有LAOX公司27.36%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注资款项将用于LAOX公司的经营发展及回购原优先股股东所持有的部分优先股股权。
日本观光免税株式会社将会成为第二大股东,持有23.94%的股份。
6月25日,相关各方在东京正式签署附生效条件合同书。
此次合作,既是中国企业首次收购日本上市公司、中国家电连锁企业第一次涉足国外市场,也是在日华人企业首次入主日本上市公司。
2、红孩子成立于2004年3月,在线销售以母婴、化妆、食品、家居、保健、厨电等品类为主的,共5万多种商品。
是中国最大的孕婴妈妈安心购物网站,为孕婴妈妈和宝宝们提供专业、安全的商品与服务。
2012年7月,红孩子被爆亏损严重,几大投资方被套牢。
2012年09月25日,苏宁电器正式宣布以6600万美金收购母婴电商品牌红孩子。
(4)国美为什么要并购永乐,永乐又为什么接受并购?国美对永乐的并购对并购双方带来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原因可以从企业内容外部环境分析::1、对国美而言,一是面临国内外其他家电行业的竞争压力,如苏宁;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黄光裕通过这次并购实现了规模上的飞跃,并成功地进入了久攻不下的上海市场,形成了新的规模竞争优势和新的产业格局;2、对被购方永乐而言,一是国内外家电连锁企业的竞争压力,迫使其国内家电企业走向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