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种群和生物群落(第一课时)
群落的结构 (第一课时)

“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模块。
该模块基于系统思维从群体水平上,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作为整体,来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群落的结构”是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的第1节,了解群落的结构是后续进一步探讨群落的类型和群落的演替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需要2个课时。
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逻辑顺序的基础上,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如图1所示),更好引领学生认识群落的结构。
图1 “群落的结构”课时安排【学情分析】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深圳著名的景点,也是深圳地区学生较为熟悉的生物群落,可作为本节课的“第二课堂”。
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的概念与特征,了解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可以迁移分析群落的结构特征,理解群落是一个受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影响的、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
【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发展科学思维素养。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建立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社会责任。
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提高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2.教学难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2)实施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教学准备】1.提前布置调查任务,明确要求。
2.收集深圳市福田红树林的相关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
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5)在加入草履虫后,如果研究者再加入另一种以酵母菌为食 在加入草履虫后, 物的生物, 物的生物,则三者之间最先发生的关系是 A.共生 A.共生 C.竞争 C.竞争 B.腐生 B.腐生 D.寄生 D.寄生 (
C )
二、群落演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 侵入定居阶段 )。 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 竞争平衡阶段 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 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 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协调进化,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 相对稳定阶段 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 结构复杂、层次多。 结构复杂、层次多。
2.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2.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一直难以恢复。科学家为确定森林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 一直难以恢复。科学家为确定森林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长期跟 踪研究了该地区森林受破坏地的河流和未受破坏地的河流中氮的 含量,数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含量,数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 1.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目的是研究一种生物种 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 群数量的变动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群数量的变动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在第一天将一种酵母菌接种于一培养基上, 在第一天将一种酵母菌接种于一培养基上,放 在合适的并且无其他物种存在的条件下培养, 在合适的并且无其他物种存在的条件下培养, 在第三天将草履虫加到此培养基上, 在第三天将草履虫加到此培养基上,研究者检 测了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测了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 答相关问题: 答相关问题: (1)下图表示在培养基上培养酵母菌时,各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繁殖 下图表示在培养基上培养酵母菌时, 速度的影响, 速度的影响,其中不正确的是 ( C )
专题21 种群与群落(讲解部分)

栏目索引
考点二 群落
基础知识
考点清单
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生物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生物群落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① 丰富度 ,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栏目索引
三、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3.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特点 时间长,演替缓慢
时间短,演替快速
实例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 在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
4.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③ 速度和方向 进行。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调查
比较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栏目索引
调查程序
注意事项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 方不宜太少
栏目索引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个体,计数为M
丰富。
(4)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栏目索引
二、生物的种间关系
1. 生物种间关系类型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数量坐标图
栏目索引 捕食
营养关系图 常见形式:
举例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蛔虫与人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6.[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
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
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
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
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
5.正确认识生态位
群落
协同进化
6. “三看法”判断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特别提醒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 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 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
性也高。 (2)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 1=Nt/Nt-1-Nt-1/Nt-1=λ-1。
(2)增长率≠增长速率
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量,增长率是一个比值。 (3)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
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7.[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
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
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②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 遭 到 破 坏 时 , K 值 会 ___下_降____ ; 当 环 境 条 件 状 况 改 善 时 , K 值 会 ___上_升____。
生物群落(PPT课件(初中科学)16张)

各种生物之间有直 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各种生物的总和
动物、植物、微生物
特点
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其生物种 类组成和个体数量是各不相同的。 群落中各类生物的个体也不是简 单地凑合在一起的,而是在一定 的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各种种群 的集合。
热带雨林生物群落 沙漠生物群落
种群和群落的区分
在一定环境中同种生物 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及时巩固
3.对于一个森林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其中所有的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 度、盐碱度等 C.森林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但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散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 造成的
及时巩固
4.下面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在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C.动物在群落中垂直散布依赖于植物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散布也有差异
第3节 群落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图中的草原里有哪些生物种群?不同种群之间有何联系? 牛种群 羊种群 草种群
牛和羊吃草,牛和羊有食物竞争关系 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种群都不是单 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种群之间有 着紧密的联系。
生物群落
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要点
一定自然区域
一个水池、一片 草原或一片森林 等一定范围内
水平结构
森林群落的水平结构
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 暗、湿度的大小等
在森林中,在乔木的基部和其他 被树冠遮住的地方,光线较暗, 适于苔藓植物和其他喜阴植物生 存,而树冠下的间隙或其他光照 较充足的地方,则有较多的灌木 和草丛。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活动过程 ①土壤中稍大型的小动物用 包着纱布的镊子 取出,微小动 物用细孔尼龙纱布 筛出,装入有固定液的瓶中,贴上标签。 ②将固定后的标本倒入培养皿中。 ③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进行分类,将数量和种类记录在 表中。
(3)分析讨论 ①土样中的动物是否能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②根据不同地点相同深度土样中小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的 不同,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
17
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 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D )
提示:①不能;有些更微小的动物会“漏网”。 ②土壤是土壤中小动物居住和觅食的场所。土壤中小动物 的组成及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 程度,如土壤的肥沃程度、酸碱度、温度、湿度、各种有毒化 学物质的含量等都会影响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数量。
解析: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对象是土壤 样本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小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小动物种类(丰富 度)。
2.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 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光照不是影响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 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影响因素。
(2)水域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不是温度,虽然随着深度的 增加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但主要因素还是光照,在 200 米以下 水域中几乎是没有光的,所以缺乏绿色植物。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1)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一课时)学案编号12编制:程方艳 审核:张同省 校对:万晓涛【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概念2.列举种群的特征3.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自学质疑】种群 1. 概念: 2.条件:“三个一”即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和一群个体。
概念:年龄结构 类型: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预 测概念:3 特征 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方法:①标志重捕法②样方法 影 响 概念: 性别比例 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矫正反馈】1.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 .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B .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C .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D .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 2.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3.a 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 和b 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4.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比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5.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 A .越来越大 B .相对稳定 C .越来越小 D .绝对不变 6.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 A .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 .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C .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D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7.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 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8.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 )A .种群处于衰退期B .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 .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D .群落结构太复杂 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棉铃虫中的雄性个体,则该种群的密度会( ) A .明显增大 B .明显减小 C .相对稳定 D .先增后减10.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右图所示曲线。
种群和群落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要点精析】[ 基本知识]一、种群(一)概念:见重、难点知识。
(二)特征: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的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2.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年龄组成类型:(1)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年老个体少,种群密度增大。
(2)稳定型: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大致相当,种群密度趋于稳定。
(3)衰退型:年轻个体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减小。
3.性别比例: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有的比例。
性别比例类型:(1)雌雄相当:高等动物。
(2)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3)雄多于雌: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
4.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个体数为出生率。
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为死亡率。
二、生物群落(一)概念:见重、难点知识。
(二)结构:1.垂直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别。
[ 重、难点知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是学习生态系统知识的基础,是本节的重点知识。
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说明:1.种群是由许多同种的个体组成,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2.种群中各个体间的关系既有互助也有斗争,但无论是互助还是斗争都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延续。
3.种群概念中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范围的大小。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说明:1.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同一环境中的其他生物。
在地球上,不存在没有动物栖居的植物群体,也没有不与植物发生关系的动物群体。
正是由于不同种生物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才构成了生物群落这一复杂的种间关系。
2.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既有种间互相关系,又有种间斗争关系,还存在着种内关系。
3.研究生物群落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从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着手,这种结构特征主要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专题21 种群和群落

•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 树木; 终身之 计,莫 如树人 。2021年8月下 午10时 4分21.8.822:04August 8, 2021
•
16、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 重要。 因为解 决问题 也许仅 是一个 数学上 或实验 上的技 能而已 ,而提 出新的 问题, 却需要 有创造 性的想 像力, 而且标 志着科 学的真 正进步 。2021年8月8日星期 日10时4分45秒 22:04:458 August 2021
3.(2017课标全国Ⅰ,5,6分)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 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 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 B 据题干“某种松鼠”可知,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 C项错误;据题干“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可知,农田的存在,减 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项错误;据“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 用”可知,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项正确;林木密度相同而斑块不同时,松 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不同,D项错误。 审题方法 该题干以文字形式呈现试题情境,准确获取信息关键词“某种”“分隔”“连 接”是解题关键。
•
答案 D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为了合理地利 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 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图中甲、乙、丙点时的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2,丁点时超过K/2, D正确。 知识拓展 最大捕捞量与最大日捕捞量不同,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持续获得最大捕 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种群数量达K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2.1种群和生物群落-课件

21
4、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B)
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 B、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 C、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 D、不同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
22
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 个体,破坏了该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一年后
中:树栖兽类、鸟类
灌木层 草本植物层 苔藓地衣层
下:昆虫、蜘蛛、蛇、 小型鸟和兽类
地下:蚯蚓等
每层分别生活着哪些动物? 40
池塘群落中也存在类似的分层现象,你能说说 淡水养鱼中四大家鱼的混合饲养有好处吗?
根据群落垂直结构的关系,充分利用不同 水层的空间和条件来获得高产的。
41
我国 南方
北方
热带雨林 苔原
•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老年个体数
成体个体数
幼体个体数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生死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种群大小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趋势 种群密度
13
人口普查数据表
•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种群数量(种群内的个体数)的变化规律
✓2、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种群中个 体有年龄的差异。
✓3、种群是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 单位,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表现出个 体不具有的特征。例如:个体生命有限,而 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
5
例题: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 )
A、温州市所有的人 B、生活在西湖中所有的鱼 C、杭州天目山上所有的植物 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昆虫
新高二生物教研:必修种群和群落教学课件〔完美版〕

盖玻片
计数板平面图
计数板侧面图
放 大
12345
计数室深 0.1mm
ABC DEF
放大
6 7 8 9 10 放大
G
H
I
11 12 13 14 15 计数区容积?
16 17 18 19 20
1mm
0.1mm3 21 22 23 24 25
1234 567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浮游动物、被捕食者) 捕食者/天敌 (捕食者和竞争者;天敌和竞争者;下一
营养级/高一营养级、后一营养级)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 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 动物为食。由右图可知,将鲢、鳙鱼苗 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 生物积累量 ,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演绎与推理-3
科学探究
社会责任
实验设计-2 方案实施-3 交流与研讨-3
生态意识-4 环境保护-4 关注社会议题-3 科学实践-3
一、种群
个体 同时、同地、同种 ——种内关系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
同时、同地、不同种 ——种间关系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 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个体被捕机会相同; • 种群内无出生死亡、无迁入迁出
蛾类多在夜间活动,具有 趋光性,对紫外线敏感。
人们常在夜间用黑光灯诱 捕这类农业害虫。
监控、生物防治
对于开阔地带的大型动物,如草原上的有蹄类等, 用航拍的方法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则更少。
• 随机取样、定期取样 • 使用 “血细胞计数板” • 芽体超过母体体积1/2时,计为1个; • 压线算法--“上左(或下右)”; • 稀释浓度至5-10个/小格较合适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同步训练)高中生物必修3_苏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在生态学中,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以下哪项不属于种群的特征?A. 出生率与死亡率B. 种群密度C. 性别比例D. 经济价值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状态通常称为?A. 种群平衡B. 种群波动C. 种群灭绝D. 种群扩张3、在研究一个种群时,下列哪一项不是直接用于描述该种群特征的参数?A. 种群密度B. 年龄结构C. 性别比例D. 物种多样性4、关于种群增长曲线,在理想条件下(无天敌、食物充足、没有疾病等),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最接近于哪种模型?A. S型增长模型B. J型增长模型C. 抛物线型增长模型D. 波动型增长模型5、在“种群”的概念中,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种群的基本特征?A. 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B. 具有相互作用的个体群体C. 种群内部个体数量相对稳定D. 种群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6、以下哪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依赖型?A. 气候变化B. 食物供应C. 天敌数量D. 种子散布7、在研究某一森林中的鹿种群时,以下哪一项不是直接用来评估该种群的特征?A. 种群密度B. 出生率和死亡率C. 年龄结构D. 森林的气候条件8、下列关于种群内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 种群内的竞争可能会限制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B. 种群内的合作行为总是能增加每个个体的生存机会。
C. 种群内部可能存在社会等级制度。
D. 信息交流对于维持种群内的协作至关重要。
9、关于种群的定义,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同物种特征的个体集合B. 种群是指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C.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相同生活习性的个体集合D.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称 10、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A. 出生率B. 死亡率C. 年龄结构D. 物种多样性11、在生态学中,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 专题10 生物与环境 第1讲 种群与群落课件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样__方__法________;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__标__记__重__捕__法____。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 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 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 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 先增加后由于捕捞而减少,如曲线甲。综上可知,D正确。
【解析】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32×36÷4÷2=144(只 /hm2),A正确;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这样使得第二次 捕获的个体随机性差一些,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B 错误;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雌/雄= (14+18)÷(18+18)=32/36=8/9,C正确;如经调查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 于增长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D正确。
核心考点二 种群数量变化的 “J”形曲线和“S”形曲线
1.种群数量增长中的经典曲线:(科学思维:模型构建)
(1)甲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是生存斗争 中被淘汰的个体数。“J”形曲线无K值,而“S”形曲线有K值。
(2)乙图中: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 数量的倍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种群是同种生物的总和,那么它有哪些 不同于个体生物的特征呢?
(二)种群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空间内(面积或体积中)个
体的数量称为种群密度。 (个/m2、km2、m3)
种群密度=
生物个体数
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例如:在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内非洲鲫鱼的数
量;
每平方千米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一、种群(population)
(一)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 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它 是由鱼苗、小鱼和大鱼组成的;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棉蚜就是一个种群,它 是由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组成的;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山毛榉也是一个种群, 它是由不同树龄的山毛榉组成的。
二. 生物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2、年龄结构
(1)概念: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 目的比例。 (2)类型
(3)小结 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具有重要意义。
3、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是指某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 新个体数(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 新产生的个体数目)。例如,某个和平鸟种群的出
➢注意:不同于种群的大小(是指种群内个体数量的 多少)
(2)特点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例:在我国某地的野驴,每100km2还不足两
头,在相同的面积内,灰仓鼠则有数十万只。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也有差异。
例: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 度较高,在秋末天气较冷时则降低。
布置作业
• 作业本 • 一课一练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一、人口增长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 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 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 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 均增长率为1.07%。 二、总人口性别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 人口中,男性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 女性为61228万人,占总人口的48.37%。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
注意:种群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一个自然区域): 小则如田地、池塘,大则如草原、海洋。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有大小、年龄、雌雄,它们都属于同一个 物种,能相互交配繁育后代。 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讨论: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是一
个种群吗?为什么?
2、一个菜市场中所有的鲤鱼是 一个种群吗?为什么?
生率为7800‰,即每个雌鸟每年出生出7.8个雏鸟。
死亡率是指某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死亡的 个体数(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 亡的个体数目)。例如,在某个达氏盘羊种群中,每
1000个活到6岁的个体,在6~7岁这一年龄间隔期的死 亡率为69.9‰。
种群数量的变化 迁入
出生
种群 数量
死亡
3、椒江所有的燕子是一个种群 吗?为什么?
4、你还能举一些 种群的例子吗?
1、一个公园的所有植物是一个种 群吗?为什么?
2、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 C F )
A、一块田中的全部水稻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
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E、一个农民种的全部庄稼
F、一个狼群
G、太平洋里的全部鱼
海阔凭鱼跃
认识生物种群
蝴蝶
蘑 菇
蕨类
苔藓
不企是鹅同一种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 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看下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第1 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population and biotic community) ——第一课时
迁出
4、性别比例 把男性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为人口
的性别结构。衡量人口性别结构的最常用 指标是人口性别比。 性别比 = 男性人数 × 100%
女性人数
1、算算我班同学的性别比。 2、议议在畜牧养殖中,控制性别 比例的意义。
1、种—群生——是物—指个———体——的————总生——和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 2、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A—C——.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E·环境中天敌增多 F·环境中阳光不足
三、年龄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
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 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 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 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 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 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1.39 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