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中国反思-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论文
金融风险防控之宏观审慎——从当前的金融危机说起
这 种 方法 集 中 于减 少 单 个 金 融 机 构 的 风 险 ,可 以视 为基 于微 观 审
慎 的 一种 反 应
最 近 的 金 融 危 机 引 发 了金 融 机 构 关 于 资 金 短 缺 的很 多 论 题 ,
参考文献 :
… Mar rd nea dtecnrl ak sec yMrMaa— copu ec n et n :p ehb . sa h ab
t e E r p a e t lB n , o d n 1 e e e 0 9 h u o e n C n r a k L n o , D c mb r2 0 a 1
础 的资 本 率 作 为 评 判 标 准 时 ,主要 金 融 机 构 的放 贷 量 至 少 从 表 面
k hrk w ,Go en ro h n fJ p n tte S mia fte iS i a a a v ro fteBa k o a a ,a h e n ro h
S c rt sAn lssAso it no a a , o y , 2 D c mb r 0 9 e ui e ayt i s cai fJp n T k o 2 e e e2 0 o
其 中值 得 注 意 的是 银 行 借 贷 增 长 最 显 著 的并 非 传 统 银 行 业 务 。例 如 . 融机 构在 交 易 账 户 中持 有 高 风 险 的 证 券 产 品 , 是 它 们 在 资 金 但 本充 足 性 规 定 中的 权 重 却很 小 。 日本 的交 易账 户 规 模 在 总 资 产 中
后危机时代我国保险业的宏观审慎监管
后危机时代我国保险业的宏观审慎监管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国际金融管理体系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保险业也亟需推动宏观审慎监管。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我国保险业呈现出的新特点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渠道,提出我国保险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及推动宏观审慎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宏观审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成为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而关注整个金融体系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无疑成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监管方式。
金融危机期间发现,传统保险业务虽不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但保险业通过产品、市场等渠道,与其他金融行业的关联性日益增强,经营非传统、非保险业务的保险集团或以保险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易受金融市场影响.可能产生或扩大系统性风险。
以美国国际集团(AIG1为例,AIG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但公司为了追求混业经营,除了公司自身的保险业务之外,还涉及金融衍生品,导致其主营业务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下降,从而使得保险行业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大,行业风险和环境风险表现较为突出,而且风险极易在保险行业内传染,最终由于其在伦敦设立的一家只有377人的子公司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亏损将其拖垮。
因此,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推进,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的联系将越来越多,保险业风险的传染效应有可能扩大,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
仅仅依靠保险业微观审慎监管已经不足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推动保险业的宏观审慎监管已是大势所趋。
一、保险业与系统性风险(一)保险业风险的新特点截至2013年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68 82886.95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保费收入17222.24亿元,同比增长11.2%;各项赔款给付6212.9亿元,同比增长31.73%。
然而,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业风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使我国保险业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
课题研究论文:宏观审慎管理下银行的发展与对策
银行管理论文宏观审慎管理下银行的发展与对策一、宏观审慎管理提出的背景、含义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着眼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
然而,近30多年来,金融全球化发展使得金融体系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内在的关联性和依赖度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程度严重,导致金融体系内风险传染性也大大增加。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普遍处于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状态,各金融机构微观审慎指标也处于良好状态,但在复杂的金融创新推动下,长期积聚的系统性风险从美国的次贷市场集中爆发。
在对危机形成原因进行深刻反思后,认识到,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管理理念,不能有效的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国际金融监管理念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各主要经济体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
二、银行顺周期性理论研究综述1.银行顺周期内生性因素关于银行顺周期性内生机理研究,(史建平等,20xx 年启动新资本协议的制定工作时,资本监管产生的顺周期性就引起了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FSA,2009),(Panetta et al., 2009)认为,银行资本的顺周期性波动与风险敏感性具有正相关关系。
国内学者对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的研究成果也较多。
(温信祥,2006)对资本监管所带来的顺周期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孙天琦和张观华,2008)对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巴曙松和刘海博,2009)从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监控视角对信贷顺周期性进行说明;(李文泓,2009)监管资本的顺周期性主要源于内部评价法所采用的各种风险因素与经济周期变化的高度相关性,以及采用标准法时评级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外部信用评价的顺周期性。
三、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逆周期政策工具及其实现途径考虑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情况,逆周期政策工具实现途径:1.提高资本质量在微观审慎框架下,一级资本中关于资本监管的要求,普通股和优先股能同等满足要求。
[国研专稿]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优秀范文5篇]
[国研专稿]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国研专稿]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国研专稿]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2011-6-7 内容摘要:我国金融体系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这主要得益于我国资本项目的不完全开放以及国内金融管制的相对严格。
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即在金融混业经营以及金融创新不断加深的趋势下,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以及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之间的协调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
因而,本文深入分析了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和特点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审慎,框架,必要性,政策建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即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
因而,借鉴和密切关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国际改革趋势,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必要性分析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基本停留在微观审慎监管层面,尚未树立将金融业视为一个整体的宏观审慎管理理念。
现阶段我国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影响金融稳定的宏观因素潜在风险增大目前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缺乏一个专门的部门从宏观审慎的角度把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貌,深入分析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不仅影响宏观经济决策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而且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宏观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可持续因素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
二是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积累对金融体系稳定产生压力。
三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大幅上升对银行贷款风险产生压力。
四是国际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加大。
(二)综合经营态势下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要求增大近年来,随着金融综合经营试点发展以及以理财产品、私募基金为代表的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发展,现行分业监管体制面临严峻挑战,系统性金融风险与监管漏洞不断增加。
论述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论述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引言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为了应对金融系统中的风险而设立的一种管理制度。
在金融危机频发的今天,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预防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业的稳定运行。
本文将论述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概念、目标、原则以及实施过程等内容。
概念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指在国家层面建立的一系列金融监管政策和措施,旨在监测和管理宏观经济环境下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风险。
通过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发展中国家可以有效预防金融风险,降低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并确保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目标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目标是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风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具体目标包括:1.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
通过监测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度、风险暴露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防止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
2.促进金融机构的有效运营: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健全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以确保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
同时,还要保护金融机构的利益,防止不当竞争和压力对金融机构造成过度风险。
3.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和透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效率。
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
原则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性原则: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应综合兼顾金融稳定、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风险导向原则: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应以风险为中心,关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防范风险发生。
3.灵活性原则: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和措施,确保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施过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监测与评估: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风险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国际金融学论文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研究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研究摘要: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为各国提供了一个监视和重塑金融监管体制的契机,宏观审慎政策开始成为监管制度主流。
在公布的中国“十二五”规划建议里,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也纳入其中。
目前,英、美和欧盟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已具雏形,而中国的框架会如何搭建?谁又担当宏观审慎政策的管理部门?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共同举办的“宏观审慎政策”研讨会上传递的信号表明,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建立中,央行将充当更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在今后也将发生变化。
本文基于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提出以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来探讨如何更进一步的加强我国的审慎监管,如何更好地构建我国审慎监管的框架。
关键词:金融监管宏观审慎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与提出“宏观审慎”的概念最早是由外国学者提出的。
“宏观审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6年的一份公共文件。
欧洲货币常务委员会在“国际银行的创业活动”报告中提及宏观审慎政策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促进“广泛的金融体系和支付机制的安全和稳健”的一种政策。
危机爆发后,国际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对金融监管进行了深刻反思。
为维护金融稳定,金融监管变革在所难免。
综合G20、FSB、BIS和IMF报告文件来看,金融监管改革目的是保证金融稳定,防止类似的危机的冲击,预防系统性风险。
改革主要集中在六大块:(1)增加资本和提高资本质量,同时改善流动性和缓冲机制,缓解资本监管顺周期性。
(2)改革薪酬制度,维护金融稳定。
(3)增强会计准则实效性。
(4)改善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
(5)对具有系统性重要影响的金融机构妥善处置。
(6)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合作,强化遵循统一监管标准。
其他方面还包括对冲基金、信用评级公司和证券化等方面的监管和改革。
部分改革已在逐渐付诸行动并进行了效果评估,有些改革尚处在讨论和研究阶段,监管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然,以往的微观审慎监管对于保证单一机构安全,从而保护金融消费者(存款者和投资者)的利益有着积极意义。
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探讨
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探讨[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必要性以及现有的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国际清算银行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提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理理念。
由于过去的监管过分关注个体金融机构的安全,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目标——保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宏观审慎监管将整个金融体系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重点关注对金融稳定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并由监管当局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
尽管20世纪80年代,BIS的报告中就出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但由于长久以来微观审慎监管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焦点,直到21世纪初,才有了清晰界定的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
宏观审慎监管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管模式,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性,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的。
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就是基于逆周期的、宏观的视角,防范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引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升华。
微观审慎监管更关注个体金融结构的安全与稳定,宏观审慎管理则更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降低金融机构的破产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产出水平。
不难看出,降低社会承担的因金融机构破产而引致的成本,提高经济总体产出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是金融监管目标的共有之义。
因此,宏观审慎监管的根本目的是将整个社会因金融体系的危机而导致的产出损失最小化,其最直接的目标就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1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制的必要性目前我国仍未树立宏观审慎管理的理念,基本上仍然停留在微观审慎监管的层面,没有从金融系统整体来监管。
但是金融危机之后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对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1宏观金融风险日益增大目前的监管体系缺少一个专门的部门来分析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的紧密联系及其相互影响,不能从宏观审慎的角度把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貌,这一方面会影响宏观经济决策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对当前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组织模式的思考
尽管受历史和现实情况的制约,金融危机后美国、欧盟 和英国推出的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组织安排各 有不同,但基本上体现了几个方面思想。一是必须建立正式的 机制和组织安排来强化中央银行和各监管当局的协调和合作, 将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和监管当局的微观监管信息有机结 合,形成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监测和评估。美国改革方案要 建立由财政部、联储和监管部门参加的金融服务监督理事会, 欧盟在泛欧洲层面建立由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参加欧盟系统性 风险理事会,英国则提出有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 共同参加的金融稳定理事会。可见,以上方案都是改变同一级 别之间的协调,实质地加强宏观审慎分析层面的沟通和协调。 二是宏观审慎监管应当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密切配合,共同 维护金融稳定。维护金融稳定既需要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的有 机配合,也需要具备稳健、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与良好的宏 观经济环境、稳健的金融机构、有序的金融市场、完善的金融 基础设施、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等。目前国际上基本共识是应 通过加强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宏观审慎监管来实
危机以来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及其启示
危机以来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及其启示2012-09-11摘要:本轮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传统微观审慎监管在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的不足,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课题。
宏观审慎监管旨在防范系统性风险,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定。
本文主要从时间维度和横截面维度上来阐释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及其工具,这对于中国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风险,时间维度,横截面维度,启示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况本轮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微观审慎监管的不足,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定成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课题。
“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概念最早出现在1979年6月库克委员会(Cooke Committee,现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前身)的一份未公开的工作文件中,主要针对的是国际银行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整体风险管理问题。
委员会认为,国际银行业蓬勃发展,应该从关注“微观审慎”开始转变为“宏观审慎”。
但是,当时宏观审慎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念,并未得到实质性应用,之后其内涵也随着不同情境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迈向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框架》的报告中最先将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用于监管金融体系。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开始从系统性风险应对角度来重新审视宏观审慎监管。
2009年初,国际清算银行(BIS)提出用宏观审慎的概念来概括导致危机的“大而不能倒”、顺周期性、监管不足和标准不高等问题。
2009年4月G20(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发布了《加强监管和提高透明度》的报告中,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列为25项建议中首要4条建议。
在2009年9月G20匹兹堡峰会上,最终形成的会议文件及其附件中开始正式引用了“宏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提法。
在2010年11月的G20首尔峰会上,进一步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包括最主要的监管以及宏观政策方面的内容,要求各成员国必须贯彻执行。
关于构建区域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探讨——基于中央银行的视角
想 和 方 式 融 入 区域 金 融 管 理 中 ,对 于 防 范 和 化 解 区域 金 融 危 机 、维 护 地 方 金 融 稳 定 具 有性 金 融 监 管 的缺 失 导致 系 统 性 金 融 风 险 失 控 是 引
发此 次 金 融 危 机 的 主要 原 因 。基 于 这 种 认 识 ,欧 美 发
tema r -r d n il n a e n y tm , n d t e su s st ec aln e n ep n e nt ep o eso o sr cig te h co p e a u t ma g me ts se a n d c se h h l g sa d rs o s si rc s fc n tu tn h h i e h
关手黼
墨■囊囊事慑髑
符瑞 武 ( 中国人 民银 行海 口中心支 行 ,海南
俸纛螺
讨
基 于 中 央 银 行 的 视 角
海 口 500 ) 7 1 5
摘 要 :2 0 0 8年 金融 危 机之 后 ,以加 强宏 观审 慎 管理 为 核 心 的 国际金 融 改 革正 在 稳 步推 进 ,我 国 “ 二 五 ”规 十 划也 明 确提 出要构 建 宏 观审慎 管 理 制度 框架 。因此 ,在 区域金 融 管理 中 ,应 引入 宏 观 审慎 管 理理 念 ,加 强 对 区域 系 统性 金 融 风 险管理 。本文 从 中 央银 行 的视 角 出发 ,分 析 了区域 宏 观审 慎 管理 体 系的 主要 内容及 其 中央银 行 在 其 中 的
浅析我国金融宏观的审慎管理体系
浅析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摘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针对本轮危机暴露出来的监管方面的诸多问题和弊端,各国开始着手改革现有金融监管机制,着力构建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从我国情况看,金融业发展较为迅速,并逐渐和国际接轨,混业经营态势初步显现,金融体系复杂程度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使我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日益增加。
因此,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机制和措施,构建以央行为主导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是我国现阶段金融工作的迫切要求。
本文尝试从完善中央银行职能视角出发,思考构建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系,宏观审慎管理,中央银行2008年,美国发生了以次贷危机源头的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至全球范围,成为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危害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金融危机。
直到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完全退去,各国对此次金融危机的研究和反思还在进行中。
自2003年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模式,并在近年来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审慎监管法规体系,运用各类监管手段与方法,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证了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
由于金融开放程度不高、国家响应及时等原因,我国金融体系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较大影响,但目前金融监管中也存在宏观审慎性不足,监管协调不够合力不足、效率不高;金融监管立法原则性强、操作性差;监管规章繁杂,但效力不高,监管方法落后;监管职能划分不清,存在一些空白领域等突出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机制和措施,构建以央行为主导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系是我国现阶段金融工作的迫切要求。
金融监管总是伴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同样,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实现金融在有效监管下的发展。
从我国情况看,金融业发展尽管还局限于分业经营,但混业经营已经成为趋势,相应的我国分业监管模式也存在诸多不适应金融发展的赞端,尤其是中央银行监管职能的弱化,对我国金融体系应对系统性风险造成一定的影响。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范文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范文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框架介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指央行等宏观调控机构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旨在稳定金融体系,并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对于维持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定义、发展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实施过程等方面,对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框架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一、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定义和背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指由央行等宏观调控机构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旨在预防和控制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出现主要源于金融危机的教训。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反思金融监管和监管机制的不足,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它不仅是传统金融监管的补充,更是一种更加预防性和综合性的监管模式。
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监管、流动性监管、储备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金融稳定委员会等。
1. 资本充足监管:资本充足监管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要求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确保其具备充足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资本充足监管的核心要素是风险权重和资本计量。
风险权重体现了不同类别资产的风险程度,资本计量则确保金融机构的资本水平能够适应风险水平变化。
2. 流动性监管:流动性监管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要求金融机构具备足够的流动性,以应对可能的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监管涉及到流动性缺口的监测、流动性管理的规定和流动性工具的使用等问题。
3. 储备政策:储备政策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金融机构建立一定数量的储备资金,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和冲击。
储备政策的目的是增加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4.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具体操作手段。
它们包括但不限于利率工具、准备金要求、资产质量要求、审慎借贷政策等。
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范文
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范文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一种通过监管机构对金融体系整体进行监管和管理的制度安排,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强了对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的力度,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概念、国内外经验和问题、我国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概念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指监管机构通过针对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进行监管和管理,以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制度安排。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加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包括对金融体系内成员的监管和管理,以及对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的评估和监控。
具体而言,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包括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以及对金融市场的整体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评估和监控。
二、国内外经验和问题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对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和管理相对较少。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金融体系整体风险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并加强了对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建设。
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相应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宏观审慎政策,成立了金融稳定委员会,加强了对金融体系整体风险的监管和管理。
欧洲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主要由欧洲央行和欧洲金融稳定局负责,通过定期评估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香港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主要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负责,通过建立宏观审慎要求,评估和控制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
然而,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运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论后危机时代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
论后危机时代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内容摘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改革的共同选择。
宏观审慎监管同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
本文通过考察欧盟改革方案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借鉴意义,认为我国应当以危机为契机,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关键词:宏观审慎微观审慎金融监管源起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创,学术界对危机爆发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相关的结论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管失误。
对流动性关注的不足,忽略了信用和流动性的交互作用,对机构的杠杆率缺乏监管;监管中过多地关注单个金融机构而对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总体的发展关注不够。
金融监管者们关注着金融系统的长期健康,并期望通过金融改革建立起更稳定的金融系统,以减少将来危机的发生和危机损失的程度。
如IMF提出:政策制定者应当迅速为未来的监管框架制定一个计划,该框架应减轻系统性风险的积累……优先任务应当是改革监管环境,从而显著降低再次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在全球决策方面需采取宏观审慎方法。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在保持和加强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寻求宏观审慎监管之道是今后各国探索与改革的重点。
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提出审慎监管是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它规定并关注其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资产集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指标,指导银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从而在合理的风险水平之下稳健经营。
这种审慎监管针对某个金融机构,只要每个具体的金融机构是健康的,那么整个金融系统也就是安全的、稳定的,这种角度的审慎监管被称为微观审慎。
所谓宏观审慎监管,是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从金融体系整体而非单一机构角度实施的监管,其目的是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方会磊、钟良,2009)。
与微观审慎相比,宏观审慎监管具有两方面特点:从监管目标上看,微观审慎关注单个银行经营稳健,减少个别银行破产,保障存款安全;而宏观审慎则关注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关注系统重要性机构,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避免危机波及整个金融体系,降低金融危机的成本(如动用高昂的成本挽救银行)和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
宏观审慎管理理论及其中国化问题研究
宏观审慎管理理论及其中国化问题研究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刻表明,微观审慎管理的总和不等于宏观审慎管理,维护金融稳定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而要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出发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宏观审慎管理理论体系、制度框架,以及相应的政策工具,去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当前,金融宏观审慎管理还处于探索期,在具体的组织结构、政策选择、协调机制、工具实施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多的争议。
而且,由于金融管理制度、组织体系、市场结构、融资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推进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路径也有所不同。
因此,我国建立中国化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本文以宏观审慎管理的理论体系研究为起点,以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和经济体的宏观审慎管理实践为借鉴,重点研究宏观审慎管理理论本土化、中国化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个案分析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基于最低资本约束下的微观审慎监管开始被各国银行业监管实施机构采纳并成为主流。
可是从最近二十年实施情况来看,虽然微观审慎监管干预不断加强,但金融危机爆发的强度却似乎有增无减。
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微观审慎管理的局限性与不足,并通过比较比较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宏观金融调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异同着手,论述宏观审慎管理本质,并从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工具等方面入手,重点介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同时,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在一国或一区域经济金融体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简要回顾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责,寻求中央银行承担宏观审慎管理职责的理论依据与法理依据,明晰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职责定位。
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和经济体都加强了宏观审慎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反思: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
1009-4202(2012)03-000-01
摘要随着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推进,国际社会和主要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稳健,还必须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加强风险防范。
我国金融体系虽然受到危机的冲击较小,但经济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因此,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提升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保持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宏观审慎逆周期调控sifis风险监测预警
一、引言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形成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之后。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由于一些金融机构规模大、交易对手多、组织机构复杂、与其他机构和投资者的关联性强且不可替代性较高,因此当这些机构陷入困境时,不仅自身面临巨大的救助成本,也会影响
交易对手和市场信心,加剧市场恐慌,造成金融体系的整体不稳定。
金融稳定委员会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ifis”)定义为:由于规模、复杂度与系统相关度,其无序破产将对更广范围内金融体系与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干扰的金融机构[1]。
这些“太大而不能倒” [1]的金融机构一度成为金融危机后“道德风险”的争议焦点——由于相信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会任其倒闭,这些金融机构往往有更多动机冒更高风险,造成了银行“挟持”整体经济的情形。
二、加快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
近年来,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人民银行在总结现有宏观审慎管理做法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政策工具。
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互为补充的体制、机制,发挥中央银行的主导作用[2]。
1.处理好宏观审慎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处理好促进金融体系稳定与影响金融体系效率之间的关系,坚持积极稳妥、边试边看的原则,起步阶段旨在建立基本制度和职责分工政策力度把握上力求稳妥。
二是处理好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宏观审慎管理关键是在客观准确判断宏观形势基础上进行适时的逆风向调控,本质上是宏观管理和金融稳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是要处理好宏观审慎管理与会计标准之间的关系,注意在符合会计标准前提下设计和实施政策工具。
四是既需要考虑标准统一和国际协调,避免监管套利,也需要根据各国国情确定工具和参数,增强政策调节的灵活性。
2.建立逆周期宏观调控机制
从国际情况看,建立逆周期宏观调控机制是以银行融资为主的
经济体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做法。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银行信贷在全社会融资中占比仍较高,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变化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关系较大,因此,建立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是我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3]。
下一阶段,应继续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结合起来,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提升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
3.降低我国系统性金融机构风险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性更加密切,金融产品复杂程度大幅提高,大型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实力日益增强,在
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其经营状况和风险隐患也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
为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当前应把握国际趋势,立足我国国情,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方法以及降低风险的政策措施。
4.加强金融统计和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有赖于真实、及时、完整的金融数据和信息[4]。
应加快建立覆盖全面、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构建银行、证券、保险及境内外业务相互协调的统计体系,建立金融控股公司、表外实体、金融衍生产品统计制度,确保金融统计体系建设跟上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步伐,同时积极推进金融统计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和统计信息透明度,避免
重复统计并强化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搭建跨部门工作交流与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具有前瞻性的风险预警体系。
三、结论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目标是防范系
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有力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
危机后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把一些国际公认的政策工具加以归纳完善,初步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并
逐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深刻领会其理念和实施标准,对于加快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the term “macroprudential”:origins and evolution. bis quarterly review,march 2010.
[2]维多利哑·萨博塔.宏观审慎政策的角色.金融发展研
究.2010(5).
[3]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金融
研究.2009(07).
[4]李健全.系统性风险新认识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探索.金融
与经济.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