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羟基维生素临床意义
血液中25羟基维生素D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观察
血液中25羟基维生素D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血液中25羟基维生素D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观察引言25羟基维生素D,是指人体内由肝脏和肾脏合成的主要维生素D 代谢物质,是调节钙磷代谢和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物质。
最近的研究表明,25羟基维生素D还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免疫系统在维持人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抵抗病原体侵袭和维持免疫稳态方面。
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容易反复发作。
有研究表明,25羟基维生素D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有一定联系。
缺乏维生素D的人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而维生素D的补充可能有助于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液中25羟基维生素D的水平与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探索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液中25羟基维生素D与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可能关联性。
过去的研究表明,25羟基维生素D在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免疫系统的状态与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
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来揭示血液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通过探讨25羟基维生素D与免疫功能、25羟基维生素D与呼吸道感染的关系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研究25羟基维生素D在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并最终为临床实践和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启示。
【2000字】2. 正文2.1 25羟基维生素D与免疫功能25羟基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在机体内通过阳光照射和食物摄入得到。
它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认为是免疫调节剂。
最近的研究表明,25羟基维生素D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
25羟基维生素D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可以调节炎症反应,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川崎病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川崎病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皮疹、腺体肿大、结膜炎、手足红肿、心肌炎等,严重者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脏瓣膜病变。
近年来研究发现,川崎病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会出现变化,这对了解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已有的研究表明,川崎病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在疾病发病初期会显著升高,随着疾病的缓解,其水平会逐渐降低。
这一现象提示,25-羟基维生素D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过程,在炎症反应的调节及缓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于25-羟基维生素D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够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释这一现象。
除了在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外,川崎病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也可能与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升高可能与川崎病患儿接受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后部分患儿出现的免疫球蛋白抵抗现象有关。
而免疫球蛋白治疗是目前治疗川崎病的标准方法之一,免疫球蛋白抵抗可能会导致川崎病的疾病缓解不理想或者复发,因此对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监测可能有助于指导川崎病的临床治疗。
川崎病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在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及预后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25-羟基维生素D在川崎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其作用机制,并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依据。
希望通过对25-羟基维生素D的研究,可以为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思路,为改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帮助。
25-羟基维生素d测定意义
25-羟基维生素D测定意义在于了解人体内维生素D的储存水平,维生素D缺乏与许多疾病有关,如小儿比较常见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骨软化症,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与骨外伤病人容易多发的成人骨质疏松症以及肾性骨病等。
25羟维生素D测定可用于上述疾病的诊断、鉴别与治疗效果的监测,25羟维生素D测定还可用于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的病症,如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抑郁症的监测,还可用于维生素D过量或者维生素D中毒的诊断。
具体来说,对儿童来说,维生素D是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若是缺乏此物质,便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进而导致X型腿、O型腿、方颅等骨骼畸形,所以对儿童进行25-羟维生素D的检测,可用来预防维生素D缺乏,进而防止发生骨骼畸形;对妊娠期妇女来说,由于激素和代谢水平都较之前有所变化,可能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
对妊娠期妇女进行25-羟维生素D的检测,可以减小宫内胎儿患先天性佝偻病的几率,并在医生指导下应用相应措施,防止流产等不良后果的发生;对老年人来说,维生素D也是需要定时补充的物质,因为它与骨骼的密度、肌肉强度有关。
若是维生素D缺乏,可能会使老年人行走能力下降,容易发生骨折,所以对老年人进行25-羟维生素D 的检测,可以降低老年人发生骨折的风险。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前列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EIASA测定前列腺癌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含量结果前列腺癌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 结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前列腺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为前列腺癌的防治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
关键词: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癌组)18例,年龄64 ~89岁,平均73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且术前未经过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
按照2002年AJCC前列腺癌临床分期法Ⅰ期 5例,Ⅱ期9例,Ⅲ期4例。
前列腺增生患者组25例,年龄48~76岁,平均62岁。
对照组(健康志愿者)20例年龄20~45岁平均39岁,所有研究对象近半年内未服用过钙调节剂。
1.2 标本采集患者入院后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抗凝、离心,收集血清后置-70℃冰箱。
健康对照组采集标本与其相同。
1.3 测定方法 EIASA 测定血清25 羟基维生素D水平25 羟基维生素D酶联免疫试剂盒(购于大连宝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4 统计学处理检测结果以均值±s 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前列腺癌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T值为2.930 P<0.008;前列腺癌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T值为2.694 P<0.01;前列腺增生组和对照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相比没有差异(P>0.05),两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性。
见表13 讨论25 羟基维生素D是维生素D代谢产物,目前研究认为 25 羟血清25 羟基维生素D是维生素D的主要循环形式,其半衰期较长,血中浓度较稳定,用于定量测定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
新生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n e w b o nw r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n d d i v i d e d t o d i f e r e n t g r o u p s b y g e n d e r ,a g e ,s e a s o n ,a nd d i s e a s e t h e y s u f e r i n g . t h e s e r u r n l e v e l o f 2 5 一 h y d r o x y v i t a mi n D 3[ 2 5
乏2 5 例 ,其构成 比分别 为2 3 . 5 9 %、1 9 . 8 2 %、5 3 . 4 5 %;和3 . 1 4 %。不 同疾病组间新 生儿维生素D 营养状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X = 2 5 . 4 0 8 , P = 0 . 0 0 1 ) 。结论 不 同性别 、不同年龄的新 生儿血清 [ 2 5( O H) D]水平不 同,差异 无统计 学意 义。不同季节、不 同疾病新 生儿血清 [ 2 5 ( O H) D] 水平及 营养状况不 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羟基维生素D3检测在子痫前期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25—羟基维生素D3检测在子痫前期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在子痫前期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抚顺市中心医院产检及就诊的子痫前期孕妇14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n=47)和重度子痫前期组(n=96)。
另外,选取同期本院产检的正常孕妇800例作为对照组。
使用液相串联质谱法测定三组孕妇孕早、晚期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以及观察血清钙水平。
结果:重、轻度子痫前期两组的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00 5、5.490 2,P<0.05)。
轻、重度子痫前期两组的血清钙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44 6、21.211 2,P<0.01);且重度子痫前期组明显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2 3,P<0.05)。
孕早期,重度子痫前期组的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2 7,P<0.01);但轻度子痫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16 4,P>0.05)。
孕晚期,重、轻度子痫前期两组的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00 5、5.490 2,P<0.05)。
结论: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与子痫前期的发生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我国发病率为5%~12%,全球因其造成的孕产妇死亡数约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10%~16%[1-2]。
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二位原因[3]。
目前认为,子痫前期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核心,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来自美、德等国的大样本研究资料支持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间呈负相关关系。
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维生素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03
揭示其临床意义。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将为儿科医生提供参考依据,有 助于早期发现和预防儿童维生素D和维生素A 缺乏。
对于提高儿童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研究还将推动对儿童营养状况的全面 认识,为进一步探讨维生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 影响提供科学依据象及分组
维生素A在儿童中的表达
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A在儿童中的表达水平也较低,这可能对儿童的视力和免疫功能产 生影响。
25-羟基维生素D和维生素A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25-羟基维生素D和维生素A的表达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这提示它们可能 在体内存在相互影响。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该研究仅纳入了一定数量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可能无法代表更广泛
总结词
儿童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的表达水平与年龄和季节有关。
详细描述
在研究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25-羟基维生素D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6-12月龄的婴儿中,其 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此外,在冬季,25-羟基维生素D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夏季,这可能与紫外线 照射的缺乏和皮肤合成25-羟基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有关。
参考文献3
赵七, 刘八. 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9, 27(5): 453-456.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和维生素A表达与儿童疾病的发生有关。
详细描述
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表达与呼吸道感染、佝偻病等的发生有关,而低血清维生 素A表达则与夜盲症、干眼症等的发生有关。这些疾病的发生可能与维生素缺乏 导致的免疫力和视力下降有关。
25-oh-vd指标
25-oh-vd指标
25-OH-VD指标
25-羟维生素D(25-OH-VD)是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反映了人体内来自膳食和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总量。
维生素D对于钙和磷的吸收、骨骼健康及免疫功能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
25-OH-VD水平的测定通常采用血液或血清样本进行检测。
根据不同组织和专家的建议,25-OH-VD水平的适宜范围有所不同,但通常认为:
- 25-OH-VD<20ng/mL(50nmol/L)为维生素D缺乏
- 25-OH-VD 20-30ng/mL(50-75nmol/L)为维生素D不足
- 25-OH-VD>30ng/mL(75nmol/L)为维生素D充足
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佝偻病、肌肉无力等问题。
而维生素D不足也与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癌症等有关联。
因此,定期检测25-OH-VD水平并根据结果适当补充维生素D对健康十分重要。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与白介素25水平的检测及其意义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与白介素25水平的检测及其意义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特点为反复出现的瘙痒性皮疹和病程超过6周。
荨麻疹病程长,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其中免疫调节系统的紊乱被认为是该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是维生素D的主要代谢产物,被广泛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
白介素25(Interleukin-25,IL-25)是一种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和促进免疫系统的反应。
过去的研究显示,血清中25(OH)D与IL-25的水平在某些免疫相关疾病中存在相关性。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25(OH)D与IL-25的水平,并探讨其在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本研究纳入了100例CSU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组。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清样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25(OH)D和IL-25水平。
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
同时,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25水平也显著升高(P<0.05)。
进一步分析表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25(OH)D 水平与病程呈负相关(r=-0.478,P<0.001),即血清25(OH)D水平越低,病程越长。
此外,血清IL-25水平与病程呈正相关(r=0.381,P<0.001),即血清IL-25水平越高,病程越长。
这一结果表明,25(OH)D的缺乏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生和病程密切相关。
25(OH)D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影响机体对过敏原的反应,从而影响荨麻疹的发病过程。
此外,IL-25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因子,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5羟基维生素标准范围
25羟基维生素标准范围
25-羟基维生素D正常值是成人30-100ng/mL,儿童20-100ng/mL。
25羟基维生素D,是维生素D在人体内储存的一种方式,维生素D 是一种常见的脂溶性维生素。
这种维生素在人体摄入之后,通过肝脏的转化可以转换成25羟基维生素D。
25羟基维生素D是反映人体维生素D水平的一个指标,在临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果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水平低于20ng/mL,一般可以说明患者出现了维生素D缺乏症状。
如果血清25羟维生素D 的水平低于10ng/mL,则说明患者出现了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症状,这时需要补充体内维生素D含量,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比如海洋鱼类、动物肝脏进行补充,也可以直接遵照医嘱服用维生素D软胶囊、维生素AD滴剂来补充维生素D。
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测的临床意义
25羟维生素D检测的临床意义一、维生素D——决定人体体质情况的重要指标,衡量体内钙吸收的重要标准。
人体内存在十多种维生素D主要存在维生素D2D3两种形式,在肝脏和肾脏转化成为有生物活性的25-羟基维生素D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
由于25-羟基维生素D是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储存形式,因此,通过检测25-羟基维生素D可以确定总体维生素D的情况,评价钙吸收水平,较好协助临床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并确定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方案。
二、随时监测人体内维生素D远离各种维D缺乏症现在大部分人室外活动少,缺乏阳光照射,维生素D缺乏尤显严重,可能引发各种疾病,因此,我们要随时监测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以便随时进行补充和治疗;并且,在开始治疗后,每3至6个月也需检测一次维生素D,那样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补充和治疗。
三、为什么要检测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怀孕期间,母亲腿抽筋、胎儿发育缓慢;婴幼儿成长期,骨骼发育不良,鸡胸、龟背;成年人,腿脚抽筋,代谢紊乱;老年人,手脚不灵活,关节疼痛;各种莫名的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突发等等,是缺乏什么致使我们如此不安?维生素D——一种常见却又常被我们忽略的元素!虽然,缺乏维生素D让我们承受如此多的痛楚,但是却不能随意无限制地补充。
原因有二:第一,应该补充维D2还是维D3;第二,补充维D并不是越多越好,过量反而有害,维生素D2中毒引起的高钙血症,可引起全身性血管钙化、肾钙质沉淀及其他软组织钙化,而致高血压及肾功能衰竭。
儿童可致生长停滞,中毒剂量可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维生素D2中毒可因肾、心血管功能衰竭而致死。
有的患者在没有检测的情况下,自行服用钙和维生素D,不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延误了病情;有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服用维生素D药物,由于缺少有力的监测手段,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加重。
因此,我们需要检测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如果缺乏,就给以补充,如果不缺或者已充足,则不能盲目补充了。
四、维生素D检测的应用1、权威、详细而精确的监测体内维生素D的状态,以便决定饮食或综合补充,并帮助判断如何进行补钙。
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测的临床意义汇编
25羟维生素D检测的临床意义一、维生素D——决定人体体质情况的重要指标,衡量体内钙吸收的重要标准。
人体内存在十多种维生素D主要存在维生素D2D3两种形式,在肝脏和肾脏转化成为有生物活性的25-羟基维生素D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
由于25-羟基维生素D是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储存形式,因此,通过检测25-羟基维生素D可以确定总体维生素D的情况,评价钙吸收水平,较好协助临床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并确定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方案。
二、随时监测人体内维生素D远离各种维D缺乏症现在大部分人室外活动少,缺乏阳光照射,维生素D缺乏尤显严重,可能引发各种疾病,因此,我们要随时监测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以便随时进行补充和治疗;并且,在开始治疗后,每3至6个月也需检测一次维生素D,那样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补充和治疗。
三、为什么要检测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怀孕期间,母亲腿抽筋、胎儿发育缓慢;婴幼儿成长期,骨骼发育不良,鸡胸、龟背;成年人,腿脚抽筋,代谢紊乱;老年人,手脚不灵活,关节疼痛;各种莫名的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突发等等,是缺乏什么致使我们如此不安?维生素D——一种常见却又常被我们忽略的元素!虽然,缺乏维生素D让我们承受如此多的痛楚,但是却不能随意无限制地补充。
原因有二:第一,应该补充维D2还是维D3;第二,补充维D并不是越多越好,过量反而有害,维生素D2中毒引起的高钙血症,可引起全身性血管钙化、肾钙质沉淀及其他软组织钙化,而致高血压及肾功能衰竭。
儿童可致生长停滞,中毒剂量可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维生素D2中毒可因肾、心血管功能衰竭而致死。
有的患者在没有检测的情况下,自行服用钙和维生素D,不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延误了病情;有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服用维生素D药物,由于缺少有力的监测手段,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加重。
因此,我们需要检测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如果缺乏,就给以补充,如果不缺或者已充足,则不能盲目补充了。
四、维生素D检测的应用1、权威、详细而精确的监测体内维生素D的状态,以便决定饮食或综合补充,并帮助判断如何进行补钙。
维生素D检测的意义
维生素D检测的意义
现在维生素D检测主要测定体内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即25 (0H) D3和1, 25 ( OH)D3。
25(OH)D3是维生素D的主要循环形式。
所以现在主要测试 25-羟基维生素D.
维生素D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血钙和磷的动态平衡,具有促进成骨作用,并有抗佝偻病及防龋齿的作用。
活性维生素D检测主要应用于婴幼儿佝偻病的辅助诊断;老年性骨质疏松和体内钙、磷代谢紊乱的鉴别诊断。
25-羟基维生素D检测的意义:
1.维生素D增高:常见于长期服用过多的维生素D导致的中毒,早期中毒症状有异常的口干舌燥、眼睛疼痛、皮肤瘙痒、疲倦乏力、恶心呕吐、消化紊乱、尿频、肌肉和骨骼疼痛等。
晚期中毒症状则有骨质疏松、体重下降、肌肉和软组织石灰化、肾衰竭等。
2.维生素D降低:常见于婴幼儿发生的佝偻病,成人特别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发生的骨质软化症,老年人骨质疏松症。
川崎病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川崎病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急性血管炎性疾病,以发热、皮疹、眼结膜炎、唇舌溃疡、淋巴结肿大、手足红肿等为特征。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而25-羟基维生素D作为免疫调节因子,在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川崎病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在川崎病的急性期,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显著降低,且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等炎症指标呈负相关。
这表明25-羟基维生素D在川崎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水平的下降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那么,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是否可以成为川崎病的辅助诊断指标呢?当前的研究尚未完全确定。
一些研究发现,在川崎病的早期阶段,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可能表现得过于明显,可能并不适合作为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但在川崎病的疾病进展过程中,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可能成为评估疾病进展情况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25-羟基维生素D的监测可能对于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川崎病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可能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明确25-羟基维生素D与川崎病发病机制、疾病进展以及预后的关系,为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希望这方面的研究能够为改善川崎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减少患儿的疾病损害和提高生存质量。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测定的临床意义
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J 。随着对肿瘤研究 的不断深 入 , 现肿瘤 发
产生的一些 因子及 内分 泌激素具有影响血维生素 D的作用 。
我们通过对消化道恶性肿 瘤患者外周血 2 . 5羟基维生素 D的测
定 , 以健 康志愿者为对照 , 讨其与消化 道恶性肿 瘤发生 、 并 探 发 展的关系及其 临床 意义 。
试验组外周 血 2 一 5羟基 维生 素 D水 平为 ( 9±1 ) m lL 2 1n o / 明显 低 于对 照组 的 (4± ) m lL 差异 有统 计学 意义 C = 4 9no , /
97 9, < . 5 。 见 表 1 .5 P 0 0 ) 。
表 1 4种不 同消化道肿瘤的外周血 2 一 5羟基维生素 D水平比较
5 9例 , 4 女 1例 ; 年龄 2 8 5~ O岁 , 中位年龄 5 8岁 ; 所有患 者均经
维生 素 D为固醇类衍 生物 , 阳光和饮食是维生素 D的主要
来源 。食物 中的维 生素 D在肠道被吸收 , 以及皮肤 中的 7脱氢 一 胆 固醇在紫外线 照射 下生成 维生 素 D, 们均进 入血 液循环 。 它 维生素 D通 过 血 浆 中 的蛋 白 结 合形 成 维 生 素 D结 合 蛋 白
年龄 5 6岁 。所 有 研 究 对 象 6个 月 内未 服 用 过 钙 及 其 调 节
剂等 。
12 样 品制备 .
所有 人选患者 ( 包括志愿者 ) 于空腹抽取 静脉
骨化三醇 , 又称为活性维 生素 D或激 素型 维生素 D, 是一种 具
有生物活性 的类 固醇激 素 。维 生素 D 的活 性形式 有 2 ( H) 5O D、 ,5 O 2 32 ,5 O D 12 ( H)D 、1 2 ( H) 3等 , 中 以 12 ( H) D 其 ,5 O 2 3为
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及其临床价值分析
了解25羟基维生素D与儿童临床疾病的关系,有助于早期发现和预 防相关疾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促进公共卫生
对儿童25羟基维生素D的研究可以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促进 儿童营养健康和生长发育。
0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25-羟基维生素D是反映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通过对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水 平的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维生素D缺乏等营养问题,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健康 成长。
年龄分布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25 羟基维生素D水平逐渐升 高,但各年龄段均存在不 同程度的缺乏现象。
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
饮食结构
饮食中维生素D的摄入量不足,特别 是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油、蛋 黄等摄入不足。
日照时间
日照是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 ,日照时间短或防晒措施不当都会影 响维生素D的合成。
研究表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儿童往往身高较低。适当补充25羟基维生素D可以促进骨骼生长,提高身 高。
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骨骼发育
25羟基维生素D有助于维持骨骼的正常发育,缺乏可能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等骨骼问题。
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免疫功能
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免疫力
25羟基维生素D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缺乏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研究目的
评估儿童25羟基维生 素D水平的现状。
为儿童健康提供参考 和建议。
分析25羟基维生素D 水平与骨骼健康和免 疫功能的关系。
02
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水平
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现状
01
02
03
全球范围内
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水平 普遍偏低,缺乏现象较为 普遍。
免疫科新项目:25羟基维生素D检测
免疫科新项目:25羟基维生素D检测目前,人们对维生素D(Vit D)的重要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维生素D不仅在维护骨骼健康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非骨骼疾病中也起着潜在作用,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虽然目前还没有对维生素D缺乏症的标准达到共识,但维生素D缺乏症在中国很常见,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因此定期检测维生素D非常重要。
一、维生素D简介人体内维生素D为类固醇衍生物,属脂溶性维生素,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1.内源性——自身合成,约占90% 。
是人体皮肤微血管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产生没有活性的维生素D2。
2.外源性——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少部分)。
来自食物,如:鱼、肝、蛋、乳类等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D2。
食物中的维生素D2在胆汁的协助下,在小肠内形成乳糜微粒被吸收后进入血液,与内源性维生素D2一起经血浆中维生素D结合蛋白转运至肝脏。
在肝内经25-羟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成为25-羟基维生素D(大部分为维生素D3),此时,虽已具有抗佝偻病活性,但作用不强,再被转运至肾脏后,经1-羟化酶的催化下,进一步被氧化成具有较强抗佝偻病活性的1,25-(OH)2维生素D,最后经血循环输送到相关靶器官而发挥其生理作用。
现已知对人体较为重要的是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只能从强化食品或食品补充剂中获取)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
25-羟基维生素D是人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储存形式,应是在血中被检测的代谢物。
通过检测它,可确定总维生素D的情况。
研究表明,维生素D不仅仅影响钙磷代谢,而且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细胞生长和发育的必不可少的物质,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随着日常生活中防晒产品的广泛使用、空气污染致使紫外线穿透能力的降低及含Vit D的天然食物摄入量减少等因素,我国Vit D缺乏现象普遍存在且日益加剧。
一项由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在全国进行的Vit D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仅14%的人群Vit D水平属于正常(Vit D高于30 ng/ml)。
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正常范围
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正常范围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一种维生素,它有助于人体吸收和利用钙,维持骨骼健康。
25羟基维生素D是维生素D的主要代谢产物,在人体中的水平可以反映维生素D的摄入和代谢情况。
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正常范围的了解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1. 25羟基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皮肤、食物和补充剂中。
在皮肤中,紫外线可以使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前维生素D3,后者再转化为维生素D3。
维生素D3进入肝脏后被代谢为25羟基维生素D,再进入肾脏被代谢为1,25-二羟基维生素D,后者是维生素D的生物活性形式。
25羟基维生素D是维生素D的主要代谢产物,它的生理功能包括:(1)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和利用,维持血钙、血磷稳定;(2)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发育,维持骨骼健康;(3)调节免疫系统,抵御感染和肿瘤等疾病;(4)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素受体的表达,参与糖代谢。
2. 儿童25羟基维生素D的正常范围儿童25羟基维生素D的正常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季节、地理位置、皮肤色素沉着度、日照时间、饮食习惯、肥胖等。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25羟基维生素D的正常范围为20-100ng/mL。
根据我国儿童营养与健康调查,我国城市儿童25羟基维生素D的平均水平为27.9ng/mL,而农村儿童的平均水平为19.7ng/mL。
这说明我国儿童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
3. 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危害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低钙血症和低磷血症,进而影响骨骼的生长和发育。
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危害包括:(1)佝偻病:儿童骨骼软化,导致肋骨向外突出、腰部弯曲、下肢弯曲等症状。
(2)骨质疏松症:成年后骨骼易于骨折,尤其是老年人。
(3)免疫功能下降: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易于感染和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
(4)糖尿病: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糖代谢,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4. 儿童维生素D的补充为了预防和治疗儿童维生素D缺乏,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日照时间: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尤其是在早晨和晚上,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羟基维生素临床意义
血清25-羟维生素D测定在临床诊断上的重要意义1、血清25羟维生素D的生成及代谢维生素D既是一种维生素,也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主要包括VD2麦角钙化醇及VD3胆钙化醇体内可由胆固醇变为7-脱氢胆固醇储存在皮下,经阳光及紫外线作用下再转化为VD3,因而称7-脱氢胆固醇为维生素D3原;在酵母和植物油中有不能被人吸收的麦角固醇,在阳光及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变为能被人吸收的VD2,所以称麦角固醇为D2原;食物中维生素D在小肠中以乳糜微粒形式吸收,胆盐促进其吸收;在血液与一种特异载脂蛋白-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结合后转运,先在肝脏线粒体经25-羟化酶系统作用转变为25-OH2 VD3,随后转运至肾小管上皮细胞在线粒体内经1α-羟化酶作用生成1,25OH2VD3,它是活性最强的维生素D代谢衍生物;25-OH2 VD3是肝内的储存及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在肝内可与葡萄醛酸或硫酸结合,随胆汁排出体外1;维生素D在体内转化为活性的1, 25 OH2VD3,通过其细胞内维生素D受体VDR介导.才能发挥作用;VDR分布在全身多种组织细胞中,与1, 25 OH2VD3激素信号分子结合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与靶基因特定DNA序列上的激素反应元件结合,对结构基因的表达产生调节, 从而调节机体钙磷代谢、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免疫功能等功能;2、血清25羟维生素D在骨骼系统的临床意义存在于骨骼、肠道和肾脏的VDR发挥其经典的骨骼生物效应,促进钙的吸收利用;1, 25 OH2VD3调节甲状旁腺素PTH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的分泌,对维持体内正常骨矿平衡和骨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典型的钙的吸收利用降低如:佝偻病、骨软化症、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等;近年来还发现,维生素D新的骨骼效应为:增强肌力、减少跌倒,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5;人体肌肉组织有特定的维生素D受体,老年人血清维生素D水平高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减少跌倒发生;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也可作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客观指标,维生素D与健康的定量关系研究发展迅速;目前判断成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标准为:维生素D缺乏为血清25-OH D水平<50nmol/L1 nmol/L = ng/ml、不足为50~75nmol/L、充足为>75nmol/L;3、血清25羟维生素D在调节激素分泌、调节免疫功能、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等方面的临床意义调节激素分泌:胰腺的β细胞内存在VDR和调节胞内钙浓度的钙结合蛋白-D28K,1,25OH2D与VDR结合可调节胰岛素分泌;2006年Targher等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低下血清25-OHD≤ nmol/L的糖尿病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发生率%P <;2007年专家荟萃分析表明:1维生素D水平低下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2与低血清25-OHD水平者相比,高血清25-OHD水平者2型糖尿病发病率低;3联合补充维生素D 和钙可降低高危人群葡萄糖耐量减低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2;调节免疫功能3.2.1 获得性免疫:维生素D对获得性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1, 25 OH2VD3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延缓B淋巴细胞活化成浆细胞的过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益处;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和/或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居民与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和克隆氏病的发病相关;补充1, 25 OH2VD3对炎症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及炎性肠病等具有预防或治疗作用2;先天性免疫:先天免疫系统全身分布广泛,不仅通过淋巴细胞系统发挥作用,同时在直接面对外环境的上皮细胞中为机体提供防护外源性病原体侵袭的屏障;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均具有羟化合成1, 25 OH2VD3的能力, 1, 25 OH2VD3能诱导抗菌肽表达,杀伤病原微生物2;维生素D缺乏会伴随各种感染性疾病如分枝杆菌感染的肺结核发生;表皮和毛囊:表皮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仅可以合成维生素D,同时能在同一个细胞里将维生素D转化成1, 25 OH2VD3并产生其生物效应;1, 25 OH2VD3可维持角质化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并抑制自身免疫机制,减少角质化细胞的增生,一定程度上对银屑病的治疗有益;毛发核心细胞的VDR在毛囊周期性循环中对这些部位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起到调控作用,VDR突变的动物和人会产生秃头症状2;肿瘤:1, 25 OH2VD3对大多数细胞具有抗增殖和促分化作用,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特别是1, 25 OH2VD3刺激细胞周期抑制子p21和p27及细胞粘附分子E-钙粘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β-连环蛋白的转录活性;1, 25 OH2VD3在角质化细胞中可修复由于紫外线照射造成的DNA损伤,在增加细胞存活率的同时减少细胞凋亡和增加p53表达3;流行病学研究支持充足的维生素D营养状态包括日光照射可以预防一系列癌症发生;目前大多数研究最关注的是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等6;.血清25羟维生素D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剂用于肾移植,血清25羟维生素D在肾移植中具有保护移植肾的功能4;综上所述,维生素D除了对钙磷代谢的经典作用外,与免疫系统、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和其他内分泌器官之间等都有重要关系;而其受体在体内器官中的广泛分布,说明25-羟维生素D对机体基本生命活动有广泛影响;其临床应用和类似物的研究也显著扩展;25-羟维生素D作为B环开放的类固醇激素,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参考文献1周爱儒、查锡良生物化学第五版387~388.2周学瀛. 维生素D研究进展. 基础医学与临床, 1998,18:415~4183李晶.朱筠维生素D与肿瘤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学报2009年第32卷2期,222~224页;4滕东海、刘志刚、卢一平1α,25-二羟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在肾移植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四川医学2003年第24卷11期;5张克勤王竹兰吴国梁等血清25—羟维生素D测定在代谢性骨病研究中的初步应用J, 天津医药,1991年09期:6庄志刚、余剑敏、蒋蓓琦等乳腺癌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测定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244~2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25-羟维生素D测定在临床诊断上的重要意义
1、血清25羟维生素D的生成及代谢
维生素D既是一种维生素,也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主要包括VD2(麦角钙化醇)及VD3(胆钙化醇)体内可由胆固醇变为7-脱氢胆固醇储存在皮下,经阳光及紫外线作用下再转化为VD3,因而称7-脱氢胆固醇为维生素D3原。
在酵母和植物油中有不能被人吸收的麦角固醇,在阳光及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变为能被人吸收的VD2,所以称麦角固醇为D2原。
食物中维生素D在小肠中以乳糜微粒形式吸收,胆盐促进其吸收。
在血液与一种特异载脂蛋白-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结合后转运,先在肝脏线粒体经25-羟化酶系统作用转变为25-(OH)2 VD3,随后转运至肾小管上皮细胞在线粒体内经1α-羟化酶作用生成1,25(OH)2VD3,它是活性最强的维生素D代谢衍生物。
25-(OH)2 VD3是肝内的储存及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在肝内可与葡萄醛酸或硫酸结合,随胆汁排出体外[1]。
维生素D在体内转化为活性的1, 25 (OH)2VD3,通过其细胞内维生素D受体(VDR)介导.才能发挥作用。
VDR分布在全身多种组织细胞中,与1, 25 (OH)2VD3激素信号分子结合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与靶基因特定DNA序列上的激素反应元件结合,对结构基因的表达产生调节, 从而调节机体钙磷代谢、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免疫功能等功能。
2、血清25羟维生素D在骨骼系统的临床意义
存在于骨骼、肠道和肾脏的VDR发挥其经典的骨骼生物效应,促进钙的吸收利用。
1, 25 (OH)2VD3调节甲状旁腺素(PTH)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的分泌,对维持体内正常骨矿平衡和骨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典型的钙的吸收利用降低如:佝偻病、骨软化症、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等。
近年来还发现,维生素D新的骨骼效应为:增强肌力、减少跌倒,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5]。
人体肌肉组织有特定的维生素D受体,老年人血清维生素D水平高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减少跌倒发生。
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也可作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客观指标,维生素D与健康的定量关系研究发展迅速。
目前判断成人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标准为:维生素D缺乏为血清25-(OH) D水平<50nmol/L(1 nmol/L = 0.4 ng/ml)、不足为50~75nmol/L、充足
为>75nmol/L。
3、血清25羟维生素D在调节激素分泌、调节免疫功能、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等方面的临床意义
3.1调节激素分泌:胰腺的β细胞内存在VDR和调节胞内钙浓度的钙结合蛋白-D28K,1,25(OH)2D与VDR结合可调节胰岛素分泌。
2006年Targher等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
低下(血清25-(OH)D≤ 37.5 nmol/L)的糖尿病发生率34.0%高于正常对照组发生率16.4%(P <0.001)。
2007年专家荟萃分析表明:(1)维生素D水平低下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2)与低血清25-(OH)D水平者相比,高血清25-(OH)D水平者2型糖尿病发病率低;(3)联合补充维生素D和钙可降低高危人群(葡萄糖耐量减低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2]。
3.2调节免疫功能
3.2.1 获得性免疫:维生素D对获得性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
1, 25 (OH)2VD3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及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延缓B淋巴细胞活化成浆细胞的过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益处。
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和/或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居民与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和克隆氏病的发病相关。
补充1, 25 (OH)2VD3对炎症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及炎性肠病等具有预防或治疗作用[2]。
3.2.2先天性免疫:先天免疫系统全身分布广泛,不仅通过淋巴细胞系统发挥作用,同时在直接面对外环境的上皮细胞中为机体提供防护外源性病原体侵袭的屏障。
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均具有羟化合成1, 25 (OH)2VD3的能力, 1, 25 (OH)2VD3能诱导抗菌肽表达,杀伤病原微生物[2]。
维生素D缺乏会伴随各种感染性疾病如分枝杆菌感染的肺结核发生。
3.3表皮和毛囊:表皮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仅可以合成维生素D,同时能在同一个细胞里将维生素D转化成1, 25 (OH)2VD3并产生其生物效应。
1, 25 (OH)2VD3可维持角质化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并抑制自身免疫机制,减少角质化细胞的增生,一定程度上对银屑病的治疗有益。
毛发核心细胞的VDR在毛囊周期性循环中对这些部位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起到调控作用,VDR突变的动物和人会产生秃头症状[2]。
3.4肿瘤:1, 25 (OH)2VD3对大多数细胞具有抗增殖和促分化作用,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
特别是1, 25 (OH)2VD3刺激细胞周期抑制子p21和p27及细胞粘附分子E-钙粘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β-连环蛋白的转录活性。
1, 25 (OH)2VD3在角质化细胞中可修复由于紫外线照射造成的DNA损伤,在增加细胞存活率的同时减少细胞凋亡和增加
p53表达[3]。
流行病学研究支持充足的维生素D营养状态(包括日光照射)可以预防一系列癌症发生。
目前大多数研究最关注的是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等[6]。
3.5.血清25羟维生素D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剂用于肾移植,血清25羟维生素D在肾移植中具有保护移植肾的功能[4]。
综上所述,维生素D除了对钙磷代谢的经典作用外,与免疫系统、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和其他内分泌器官之间等都有重要关系。
而其受体在体内器官中的广泛分布,说明25-羟维生素D对机体基本生命活动有广泛影响。
其临床应用和类似物的研究也显著扩展。
25-羟维生素D作为B环开放的类固醇激素,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周爱儒、查锡良《生物化学》第五版387~388.
[2]周学瀛. 维生素D研究进展. 基础医学与临床, 1998,18:415~418
[3]李晶.朱筠维生素D与肿瘤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学报2009年第32卷2期,222~224页。
[4]滕东海、刘志刚、卢一平1α,25-二羟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在肾移植中应用的研究现
状与前景《四川医学》2003年第24卷11期。
[5]张克勤王竹兰吴国梁等血清25—羟维生素D测定在代谢性骨病研究中的初步应用[J], 天津医药,1991年09期:
[6]庄志刚、余剑敏、蒋蓓琦等乳腺癌患者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测定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