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优质教案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生版)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时空线索知识点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夷夏之辨”春秋时期兴起“华夏夷狄之辨”。
这个概念跟血统无关,这是共同文化认可的象征。
大体上是接受过周礼教化,承认中原文明并有归属感的诸侯国均为华夏诸侯,当时也称之为“诸夏”。
而没有经过礼乐教化,文明洗礼的部族,在生活、生产说仍未完全摆脱原始社会习俗的这些“落后”部族均为夷狄,分别叫做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华、夷之辨”,辨的是中原诸侯国和周边部族的根本区别。
【知识拓展】客观评价汉朝的“和亲”政策(1)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2)汉匈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交流。
(3)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图解历史】秦朝的民族分布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即学即练1】在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B.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即学即练2】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即学即练3】《三国志》卷三○《魏书》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 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 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 瓶掣签认定。
?
改土归流
【知识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朝代
措施
趋势
秦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
统一
三国两晋
南北朝
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
的多 民族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交流
隋唐两宋 学习等
结合教材分析明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西藏地 区的管理的?
明朝: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 清朝:满蒙联姻;平定准格尔部叛乱; 土尔扈特部回归
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 袖;设立都司等机构 对西藏进行管辖;经 济上通过贡赐和茶马 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清朝设立理藩院,管 理边疆民族事务;册 封西藏宗教最高首领; 设立驻藏办事大臣。
——《读书》
【合作探究一】结合所学说明 材料所述长城的“用险制塞” 和“民族交流”作用。
参考答案:中原王朝修筑的长 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马步战, 化解他们的优势,使他们难以 破墙而入。长城地处农牧分界 线,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在 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 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清
国家 不断
元明清
巩固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 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发展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先秦: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2.汉代: (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最远航行到印度南部。 (3)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5.元朝: 13世纪,马可·波抵达中国,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6.明清时期:
中考专题复习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古代的对外交往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 泉州等,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 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5、明朝时: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中国 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戚继光和俞大猷抗 倭,取得重大胜利。 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两次取得 反击沙俄侵略的胜利;后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①六次东渡
②七次下西洋
③明军抗倭图
实战训练题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 不蕃息(生长繁盛);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 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 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与朝廷和好年深,蓄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 斗。——苏辙《栾城集》 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民族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民族 关系。 问题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的现象? 材料一的现象出现在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败匈奴之后; 材料二出现在昭君出塞之后。
改革开放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 新时期后 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三、新疆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西汉 主要事件及影响 1、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新 疆)归属西汉版图打下了基础 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①团结、友好是主流。②中心内 容是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 经济上的农耕化的影响。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 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 之一。④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 民族这个统一体。 3.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 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习题】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题组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在汉代,对于归顺的匈奴族部众,中央政府一般是设立属国来安置他们。
所谓属国,《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注引《正义》云:“以降来之民徙置五郡,各依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言‘属国’也。
”据此可知,属国的设置()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以匈奴为主要收纳对象C.巩固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度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2.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
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
这一举措()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3.经过考古发掘,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力保丝绸之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了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4.秦国蜀郡守李冰大力兴修水利,在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兴学,致力于“化夷为夏”。
二者都得到了蜀地民众的推崇。
这些举措()A.促进了蜀地政治地位的上升B.推动了蜀地民众国家和文化认同C.反映了秦汉地方治理政策的转变D.稳定了蜀地的社会经济秩序题组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5.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
由此说明了()A.回纥的政权已经瓦解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C.国力强弱影响边疆治理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6.唐太宗强调,“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5单元法律教化与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第47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①链高考——改革开放以后中非的文化交流 (2022北京卷,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 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 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 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是
党党章》。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①巧归纳——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②辨误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主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体是“区域”,不是民族,是生活在自治区域的各民族 共同行使自治权,不是哪一个民族实行自治权。各自治机关是在国家统一 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治权。 ③补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 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 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 【思考】 根据材料,围绕“汉武帝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建立史料与史论 之间的联系。
史论转化
史料
史论
①
汉武帝在统一过程中除对匈奴、 南越用兵征伐外
用兵征伐匈奴、南越
汉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一,重视的是政 治统一,其他如文化、习俗、社会组织、 经济形态,可以“尽如故”
主题二 以和为贵——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
主旨精要: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强调 “和为贵”,即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差异,又强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 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交融,在交流中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
两宋民族关系
B 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 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返回
3.(04北京13)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
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 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
C.建造了崇圣寺千寻塔 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4.(04上海7)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
返回
2.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战争与和议。 民族战争:这些战争属于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 战争,不能采取侵略反侵略来评判;但存在正义和非正义 的区别.由于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财富,破坏经济发展, 岳飞等领导的属于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也符合两族 人民根本利益.但不宜采用民族英雄的称号.可称抗金英 雄. 民族和议: 这些议和不能认识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不是 外交条约,是民族和约.对于两宋来说,政治上具有屈辱性, 也加剧了人民经济负担,但积极意义是主要的,政治上有 利于双方的和平局面,经济上有利于双方贸易交流,最终 促兵损失 战-灭辽1125灭北
和战 和-1005澶渊之盟 严重,西夏求和. 宋1127(靖康耻);
(1)内容-岁币撤兵 和-1044宋夏和议 南宋八字军和岳
兄弟国;
-夏称臣,宋与夏岁 家军.
(2)评价-积极为主 币;重开边贸. 促和平,贸易,友好, 促和平交流和民
和-绍兴和议-割 地,称臣,岁币.
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A.宋
B.元
C.明
D.清
5、下列各项中不是阿保机和元昊共同采取的措施
是
A、推行科举
B、任用汉官
C、创制文字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
唐朝的对外交往关系图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明朝的民族关系:
(2)管理政策/措施:
①东北(女真族):设都司、 卫、所。对女真首领封授官号 。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明朝的民族关系: (2)管理政策/措施:
①东北(女真族):设都司、 卫、所。对女真首领封授官号 。②北方(蒙古族):修长城, 设军镇(九边)。时战时和。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唐朝的民族关系: 华夷一体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
(2)和平: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唐朝的民族关系: 华夷一体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
(2)和平: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 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隋唐时期: (1)隋朝:
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 掌管通商事务;
②赤土国:常骏从南海郡 出航到达赤土国;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隋唐时期: (2)唐朝:
①大食: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技术 传到阿拉伯地区;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 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
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燕然山铭 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2、汉朝: (2)汉朝的民族管理
①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②西汉在西北设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一)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1、周边民族:①东北夫余、乌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
2、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3、民族关系(边疆治理)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二)汉朝1、管理机构:设立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边疆治理)(1)北方①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后刻铭燕然山。
(2)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屯戍政策。
(1)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移民屯田;(2)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一)隋唐1、背景: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
2、中央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1)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2)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3、隋朝的民族关系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各族先后归附。
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guang )进入广州,她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加强与流求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唐朝民族关系(1)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密切联系。
(2)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与吐蕃:①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②会盟: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4)与南诏: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简述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
简述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1.北宋与辽的关系①战争:争夺的重点是幽云十六州。
概况:北宋在统一南方后先后两次对辽用兵,均失败,转入战略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北宋停止北伐后,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北宋的安全②议和——澶渊之盟背景: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在前线大挫辽军锐气,辽方提出议和,宋真宗接受;1005年初,双方订立和议。
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影响:宋辽双方对峙局面形成,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促进了民族融合。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①战争: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重。
②宋夏议和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影响:宋夏议和以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3.南宋和金的关系(1)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宋金关系①战争北方义军的抗金:代表是太行山的八字军。
岳飞抗金:采取“连结河朔”义军的正确方针,1140年,获郾城大捷,给金军以沉重打击②议和——宋金对峙的形成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史称“绍兴和议”。
主要内容:南宋皇帝向金称臣;南宋与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划定边界;南宋每年向金输纳“岁币”。
评价:是南北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基本均衡的结果;加重了南方人民负担;减少了战争,给双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交流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
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①各民族间存在战争,这些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进行定义。
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战争也是正义的,反之则是非正义的。
两宋民族关系(201908)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39张PPT)--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东汉89年窦固北击匈奴,刻铭燕然山;南匈奴内迁,北匈奴西迁。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分别是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的军政机构;
地方:西域
2、汉朝
地方:东北
设置护乌桓校尉。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2)边疆管理:
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地方:
修筑明长城防范蒙古,布置军镇。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设土司。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藏:
敕封西藏僧侣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对西藏进行管辖。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合作探究】
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隋唐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与祖国统一
朕皆唐 独贵太 爱中宗 之华说 如,: 一贱“ 。夷自 ”狄古 ,
唐与周边其他民族交往
1、回纥:8世纪中期,唐玄宗册封其首领 为 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 回鹘 ”。 2、靺鞨: 唐玄宗 在那里设州,以其首领为都 督,封 渤海郡王。 3、南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云南王。
合作探究
西夏 辽 北宋 西夏 金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辽 金 南宋
D
A. B. C. D 在200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曲优美的蒙古族歌谣《吉祥 三宝》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 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C A.辽朝 B.西夏 C.元朝 D.清朝
二、综合题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 秦朝; 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我国自 “和同为一家”; 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嬴政。 表现:中原 汉族人开发边疆。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 :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 金城公主远嫁吐蕃。 的名称是什么?( 1分)它的建立者是谁?( 1分) 族没有什么差别。开始形成一个新民族 —— 回族。 原因:元朝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2)唐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是什么关系?( 1分)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请举例说明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1分) (3)元朝时,我国民族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哪 些方面?(4分)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成吉思汗 忽必烈
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4-2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2课时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北宋与辽的关系(1) 辽的建立①兴起:契丹族生活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后来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10 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 年,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②制度:仿汉字偏旁创制文字,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2) 宋辽关系①战争:争夺的重点是幽云十六州。
概况:北宋在统一南方后先后两次对辽用兵,均失败,转入战略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北宋停止北伐后,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北宋的安全。
②议和――澶渊之盟背景:1004 年,辽军逼近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在前线大挫辽军锐气,辽方提出议和,宋真宗接受;1005 年初,双方订立和议。
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影响:宋辽双方对峙局面形成,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促进了民族融合。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1) 西夏的建立①兴起与建国:党项族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038 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②制度:仿效中原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字。
(2) 宋夏关系①战争: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重。
②宋夏议和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影响:宋夏议和以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方式的比较(1)①特点及方式:唐朝主要是挫败少数民族的进攻、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和亲等;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劣势,在议和中以送“岁币”寻求妥协,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两宋的民族关系
于这一段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辽宋之间曾经发生连年战争 ②北宋以支付岁币的办法取得边境的相对 安定 ③宋在与辽的战争中被打败,以议和的方式缓解矛盾 ④在宋辽和议
中,双方决定在边境设榷场进行贸易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北宋不是被打败后与辽签
元昊称帝后 与宋不断交 兵,双方损 失严重
①1127年, 金灭北宋, 史称
“ 靖康之变 ”
②南宋八字 军抗金。③ 岳飞抗金
与 宋 朝 的 关 系 1005年,宋 每年送给辽 “岁币”; 辽撤兵;双 方约为兄弟 之国。史称 澶渊之盟
和
1141年宋金 议和,规定 1044年,双 东起淮水、 大散关 方议和:元 西至 昊取消帝号, 以北的土地 北宋册封元 归金朝统治; 昊为 夏国主 南宋皇帝向 , 金称臣;每 夏对宋称臣; 年向金输纳 宋每年送给 “岁币”。 西夏“岁 绍兴和议 币”;重开 使南宋与金 边境贸易 对峙局面确 定下来
A.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 B.契丹的“蕃汉分治”制度 C.西夏的部落兵制
D.元朝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
解析:契丹族的“蕃汉分治”体现了对不同区域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实行 不同的政治管理制度的原则。 答案:B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2013 ·优 化 探 究 ·高 三 总 复 习 ·历 史
民族关系方面,各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扩展,将
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2013 ·优 化 探 究 ·高 三 总 复 习 ·历 史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案--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秦汉时期与周边民族关系和民族关系政策,秦汉时期对民族事务的管理,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2.了解隋唐时期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隋唐时期与周边民族不断扩大的交往,知道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范围不断扩大和对世界的影响。
3.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了解元明清时期的民族事务管理机构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的状况,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因和影响、不同时期民族政策的变化。
学习重难点重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边疆管理的变化;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难点:不同时期民族政策的变化;认识封建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局限性。
探学新知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民族关系(1)中央设官: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2.汉朝民族关系(1)中央设官: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①军事打击和行政管辖②屯垦戍边与经济开发:在边疆推行屯戌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一)隋朝的民族关系1.机构与制度(1)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2.民族关系(1)突厥:隋初,北方的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
东突厥接受隋朝管辖,遣使入朝,西突厥与隋朝也保持密切关系。
(2)岭南: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开皇九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在岭南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3)琉球:隋朝加强了与琉球(今中国台湾)的接触。
(二)唐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关系:唐朝边疆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1)归顺:东突厥归附唐朝后,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北宋与辽的关系(1) 辽的建立①兴起:契丹族生活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后来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10 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 年,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②制度:仿汉字偏旁创制文字,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2) 宋辽关系①战争:争夺的重点是幽云十六州。
概况:北宋在统一南方后先后两次对辽用兵,均失败,转入战略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北宋停止北伐后,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北宋的安全。
②议和――澶渊之盟背景:1004 年,辽军逼近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在前线大挫辽军锐气,辽方提出议和,宋真宗接受;1005 年初,双方订立和议。
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影响:宋辽双方对峙局面形成,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促进了民族融合。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1) 西夏的建立①兴起与建国:党项族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038 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②制度:仿效中原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字。
(2) 宋夏关系①战争: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重。
②宋夏议和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影响:宋夏议和以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方式的比较(1)①特点及方式:唐朝主要是挫败少数民族的进攻、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和亲等;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劣势,在议和中以送“岁币”寻求妥协,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②原因: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宋朝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政策,造成求和派占优势,抵抗派受压制。
③影响:都加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但宋朝的政策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2) 尽管唐宋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方式不同,但都使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传入边疆地区,促进了边疆的发展,这说明不论在统一政权下,还是在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融合和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例1】(2009?? 河北唐山4月)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图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北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位置,难度较小。
北宋时,与之并立的民族政权有契丹族在今辽河上游一带建立的辽,党项族在今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建立的西夏,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金的建立(1) 兴起:女真族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
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114 年取得抗辽的胜利。
(2) 建国:1115 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促进了金的社会发展。
2.金灭辽和北宋(1) 灭辽: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1125 年,辽灭亡。
(2) 灭北宋:金灭辽后,大举攻宋,由于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主战派被排挤,1127 年,金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
3.南宋和金的关系(1) 南宋的建立:1127 年,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 宋金关系①战争北方义军的抗金:代表是太行山的八字军。
岳飞抗金:采取“连结河朔”义军的正确方针,1140 年,获郾城大捷,给金军以沉重打击。
②议和――宋金对峙的形成议和: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史称“绍兴和议”。
主要内容:南宋皇帝向金称臣;南宋与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划定边界;南宋每年向金输纳“岁币”。
评价:是南北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基本均衡的结果;加重了南方人民负担;减少了战争,给双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交流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
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1) 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2) 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①各民族间存在战争,这些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进行定义。
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战争也是正义的,反之则是非正义的。
②在宋、辽、夏、金的关系中占主导的是三次议和,这三次议和虽然是两宋统治者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使双方减少了战争,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局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③这一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辽、夏、宋、金之间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少数民族政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先进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例2】(2009?? 北京西城5月)诗人张以宁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原无北伐心。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 .宋朝放弃收复幽云十六州B .澶渊之盟,辽宋和议C .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 .南宋灭亡,国家一统【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
因此,张以宁用“英雄已尽中原泪”来纪念他。
而绍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偏安东南,无心统一,所以张以宁用“臣主原无北伐心”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安。
【答案】C 热点关于民族英雄的界定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就高中历史教材中岳飞、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的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称:从50 年代后期以来,在中小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对岳飞的评价都是一以贯之的,不存在重新定义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问题。
岳飞、文天祥在中国历史上历来被认为是民族英雄,但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
早在50 年代后期的学术界,就有学者提出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是否会影响某些民族的情感。
由于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有分歧,因此不宜把这一类的学术讨论引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
实际上社会公众对岳飞、文天祥这些历史人物高尚的道德品质、民族气节始终是歌颂和尊敬的,这一点也是我们进行中小学历史教学时一直遵循的。
考点链接关于民族英雄问题,在史学界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只能称之为本民族的英雄,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本部分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认识,同时涉及到岳飞、文天祥的抗金、抗元斗争以及对民族间战争的正义性的分析等。
【样题】杭州岳王庙里,秦桧夫妇的跪像长期遭到世人唾弃,有人写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表达了对岳飞的尊敬以及对秦桧的不齿。
岳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 A. 在保卫汉族政权,对抗少数民族的抗争中战功显赫 B .功勋卓著却遭到杀害,得到后人同情C .抗击少数民族政权的掠夺,符合人民的利益 D .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严明的治军方略【解析】岳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主要在于他代表了当时人民的利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答案】 C 变式??预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墓和秦桧跪像承载着一段妇孺皆知的历史公案,最近上海一位艺术家却让秦桧夫妇站了起来。
图一岳飞墓前的秦桧夫妇跪像(1513 年铸) 图二上海一艺术馆中的秦桧夫妇站像(2005 年铸) 材料二针对“跪了492 年,我们想站起来歇歇了”的塑像,带着对秦桧话题的共同兴趣,200 多位南京市民积极参与了讨论。
正方认为秦桧跪像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现代社会,这无疑是侮辱秦桧人格以及侵犯其人权的举动,因此要理性地对待秦桧和他造成的历史事件,功过是非自有评说。
反方认为奸臣就应该遗臭万年,给他塑跪像可以对历代当官者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让他们不敢做奸臣。
材料三有关这一问题网上也进行了热评:网友一:主和是稳妥的做法,绍兴和议使宋金之间的战争宣告结束,开始了和平相处的新时期。
网友二:岳飞军队一直处于优势,如果继续北进,收复北宋故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在这样的大好局面下,南宋政权不顾国家利益而谋求和解,这不是汉奸行径吗?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岳飞墓和秦桧跪像所承载的“历史公案”是什么?杭州岳飞墓前最早的跪像应塑于哪个朝代?(2) 根据材料二,概括在该不该塑站像一事的讨论中,正方和反方的观点。
(3) 根据材料三回答,网友一为秦桧辩护的依据是什么?网友二认为秦桧是汉奸的依据是什么?【答案】(1) 南宋抗金将领岳飞取得了郾城大捷,以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却合谋向金求和,命令岳飞班师,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杀害。
应是明朝。
(2) 正方:跪像侮辱人格,侵犯人权,为秦桧塑站像有积极意义。
反方:秦桧是奸臣,应该遗臭万年,给他塑跪像非常正确。
(3) 网友一的依据:秦桧主持与金达成绍兴和议,使宋金开始和平相处。
网友二的依据:南宋是在岳飞军队取得优势的情况下议和,不顾国家利益。
1.(2009?? 全国Ⅰ??16) 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 A .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B .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C .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D .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可用排除法。
西夏党项族为羌族的一支,故A项错误。
契丹于916 年建国,早于北宋,故B项错误。
西夏曾向北宋称臣,并未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故D项错误。
排除A、B、D三项,选C。
【答案】 C 2.(2008?? 重庆??14) 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
例如,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殿前司降黄榜云:“金人游骑已及郊畿。
”该榜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 .北方畜牧业向南扩展B .宋金联盟友好交往C .金军兵临东京 D .金兵进攻临安【解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中原内地和契丹族、女真族的和战关系。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从题目中的“靖康”可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