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
冷战的结束与东西方关系

冷战的结束与东西方关系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根本性转变。
从1947年开始,东西方阵营的对立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直到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1991年苏联解体。
这场历史性的事件对于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东西方关系方面。
本文将探讨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关系的演变和变化。
一、冷战后的东西方关系的重建1. 新的安全观念: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安全观念。
由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消失,安全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东西方国家都逐渐将重点转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权等问题。
2. 经济互补性的发展: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
西方国家向东方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投资和技术帮助,促成了东方国家的经济起飞。
同时,东方国家的低廉劳动力和巨大市场吸引了许多西方企业的投资。
3. 文化交流的深化:冷战后,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艺术、音乐、电影、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使得东西方民众对彼此的文化更加了解和接受,有助于构建互相尊重和平等相处的关系。
二、冷战后东西方关系的挑战与困境1. 竞争与合作并存: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国家仍存在一些竞争和矛盾。
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东方国家的崛起和西方国家的经济下滑导致了竞争加剧。
同时,东西方国家在一些问题上的立场和价值观存在分歧,给关系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2. 地缘政治的变化:冷战结束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国家的崛起和西方国家的相对衰退改变了过去的东西方关系。
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使得东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使得西方国家需要重新调整与东方国家的关系。
3. 文化差异带来的难题:冷战结束后,东西方文化差异仍然存在,这给两个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东方国家强调集体主义和传统价值观,而西方国家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价值观。
这些差异在交流中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三、冷战后东西方关系的前景与展望1. 加强多边主义合作:面对全球性挑战,东西方国家应加强多边主义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经济不平衡等问题。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立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东西方两大势力展开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对立,被称为冷战。
在这场冷战格局中,东西方的对立愈加明显,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走向。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立。
一、背景与起因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作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的利益。
二战期间,苏联在欧洲东部取得了重要胜利,而美国则通过全球投送兵力和决定性的军事行动最终战胜了日本。
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加剧了东西方势力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冷战的特点冷战期间,东西方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形态:苏联代表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而美国则代表了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
2. 领土扩张:苏联试图通过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来保护国家安全,将东欧国家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形成了所谓的“东欧铁幕”。
而美国则试图阻止苏联的扩张,并通过援助和军事干预来支持西方国家。
3. 军备竞赛:苏联和美国在冷战期间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军备竞赛,积极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以维持相对的军事平衡。
4. 赛制争夺: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通过支持不同国家的竞争,试图扩大自己在全球的影响力。
他们选择了在不同国家的内战或冲突中扮演一方,以争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
三、冷战对全球政治的影响冷战期间,东西方的对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全球政治的格局:1. 联合国的形成:为了加强国际合作,避免再次爆发战争,东西方国家于1945年成立了联合国。
但由于东西方国家的分歧,联合国的决策机制常常陷入僵局。
2. 超级大国的干预: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都在全球范围内干预他国的内政。
例如苏联干预了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权更迭,美国则援助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这些干预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3. 各地冲突的升级:冷战期间,东西方站在不同阵营的国家之间发生了多个地区冲突,如韩战、越战和阿富汗战争等。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坐标■知识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
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线索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初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线索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中国的振兴,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线索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必备知识§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规划:二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
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评价(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二、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主要原因: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原卷版)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某班进行历史主题学习,列出了如下学习内容。
请你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合适的主题()A.一战后初期的世界C.冷战后的世界格局D.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2.(2023·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二战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来自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来自美国的政治控制也在不断加强。
欧洲政治家清醒地意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为此,他们主张()A.成立欧盟B.对抗苏联的威胁C.欧洲联合D.摆脱美国的控制3.(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这反映的是()A.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D.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4.(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九年级小浩同学预习历史知识“欧洲的联合”时做的思维导图。
“⑤”处应该填写()A.欧洲联盟B.联合国C.世界贸易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美国、日本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的援助B.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C.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D.重视科技发展6.(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的混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欧洲人“绝对迫切需要”的是()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消除战争积怨,走向联合7.(2023·内蒙古包头·统考中考真题)法德两国是由来已久的宿敌,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后,两国逐步实现了和解与合作,为欧洲的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
2023年广东省中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二战前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课件

性质:无产阶级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时地:1917年11月7日晚斯莫尔尼宫
(2)内容:①大会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列 宁 清 扫
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②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建议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链接中考:《精准》实战演练 P280
16.(2022·广州增城区一模)(14分)俄罗斯联邦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几 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 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二战前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
【学习目标】
79.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 意义。 81.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 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82.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 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初步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的影 响。
特启做点示法::认允 大①识许力从:多发本生种展国产经商国关济品情系经并实的济存际调,出整采扭发一转用,定经国运要济家用适形干不应势预同生手手产段段力来对的经以 建发济设经展政济中要策建国求适设特。度为色调中社整心会。主,义
性②质不同社国会家主的义经性济质制的度改可革以相资互本借主鉴义和性学质习的,改改革革社顺会应主历义史性发质展的潮改流革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文章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西方国家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
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其基本目标都是维护美国的霸权。
美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是: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
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渗透,同苏联一起攻击中国。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与斗争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与斗争冷战是指二战后的1947年至1991年间,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这是一场没有实际战斗的战争,但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期间,东方阵营由苏联领导,西方阵营由美国领导,两个超级大国彼此对立、斗争不断。
一、背景与起因二战后,世界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
东西方两个阵营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存在明显分歧,这加剧了彼此之间的对立与斗争。
二、冷战时期的对立1. 政治对立东方阵营以苏联为核心,提倡社会主义制度,主张集权统治和计划经济。
而西方阵营以美国为核心,坚持民主制度,主张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
两个阵营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导致了政治对立。
2. 经济对立东方阵营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资源的调控权力较大。
西方阵营则主张市场经济,注重贸易自由和市场竞争。
两个阵营的经济模式迥然不同,经济利益的竞争加剧了它们之间的对立。
3. 军事对立冷战期间,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力量。
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武器和军备竞赛,相互威胁,为了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平衡力量,彼此对抗不断升级。
三、斗争与冲突1. 霸权争夺苏联和美国作为两个超级大国,都希望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地位。
它们不断争夺盟友、扩张势力范围,进行所谓的“霸权争夺”,这加剧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2. 代理战争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通过支持各国的代理人进行战争。
苏联支持了越南、朝鲜等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而美国则插手中东、南美等地区的内战,导致了局部冲突层出不穷。
3. 信息战争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之间的对抗也在舆论战场上展开。
双方互相进行宣传,通过传媒和宣传手段来影响和扭曲对方形象,以争夺国际社会的支持。
四、对全球局势的影响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分裂世界东西方阵营的对抗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被迫在两个大国的阵营之间做出抉择。
初中三年全部历史知识整体框架

初中三年全部历史知识整体框架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二、统一国家的建立及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五、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六、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近代化的探索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胜利
八、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及科技与思想变化
九、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十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教育与文化和社会生活
十二、古代世界的发展历程与古代文明
十三、世界历史步入近代
十四、世界近代的殖民侵略与人民抗争及国际工人运动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十五、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与近代科技文化
十六、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及二战爆发
十七、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
十八、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现代科技文化。
战后时代二战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战后时代二战对世界局势的影响二战结束后,世界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战后时代。
此次全球规模的战争对于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二战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1.国家体系重塑:二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的政权发生了变化。
欧洲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国家,并在战后建立了新的政府体系。
同时,西方国家通过创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来维护和平与安全。
2.超级大国崛起:二战后,美国和苏联逐渐崛起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
他们通过核武器竞赛和冷战的角力,对全球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世界逐渐演变为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3.冷战与区域冲突:二战带来的政治格局分为东西方两个阵营。
冷战时期,国际社会面临着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区域冲突的挑战。
冷战期间爆发了多次代理战争,例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这些战争加剧了全球局势的不稳定。
二、经济影响1.重建与发展:二战后,战争摧毁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基础设施。
随后,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和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此时出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了货币制度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战后时代,国际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全球各国纷纷开放市场,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贸易自由化直接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对巨大不平等问题产生了一定挑战。
3.经济重心转移: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从欧洲转移了世界经济的中心。
战后原子弹和高新技术的崛起加速了美国的崛起。
与此相反,欧洲列强的日渐衰落也是战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文化影响1.全球文明交流:二战之后,全球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战后时代见证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碰撞,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例如,摇滚乐、电影和文学作品等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形成了现今全球文化多样性的格局。
2.价值观的转变:二战对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战争的残酷性让人们开始对人权、平等和和平价值更加重视。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抗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抗二战的结束并没有为全球带来和平与安宁,相反,它只是引发了一个更为复杂、更为紧张的历史时期——冷战。
冷战是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持续了数十年,并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形成冷战格局的原因二战后,欧洲和亚洲的势力重心发生巨大的转变。
苏联以及东欧诸国成为共产主义势力的代表,而西方国家以美国为核心,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
两个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地缘政治竞争以及争夺战后重建和战略优势的冲突,成为形成冷战格局的主要原因。
2. 冷战的表现形式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对抗并没有发展成直接武装冲突。
相反,双方选择使用各种非武装手段对抗对方。
例如,信息战、经济制裁、谍报活动以及与盟国的合作和联盟等。
冷战期间,东西方国家之间形成了一个紧张而动荡的国际关系格局。
3. 战略导火索:柏林围墙与古巴导弹危机冷战期间,柏林围墙的建立和古巴导弹危机成为西方与东方冲突升级的重要事件。
柏林围墙的建立分割了东西柏林,并成为东西方阵营争夺核心城市的象征。
而古巴导弹危机则使西方国家与苏联陷入核战争的边缘,并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到最高峰。
4. 冷战的影响冷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导致了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巨大分化。
其次,整个世界被分为了两个阵营,造成了全球政治地理的重大变化。
再次,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和军事对抗加剧了核武器扩散及军事冲突的风险。
此外,冷战也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东西方两个不同的体系。
5. 冷战的结束与后果冷战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宣告结束。
此时,苏联的瓦解导致社会主义势力的衰落与西方的胜利。
然而,冷战的结束并没有消除国际社会的紧张与对抗。
相反,全球政治格局仍然不稳定,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的威胁仍持续存在。
总结起来,冷战格局和东西方对抗塑造了战后世界的格局,决定了现代国际体系的发展。
冷战期间,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对抗和竞争形成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和政治局势,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演变的几个阶段

二战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演变的几个阶段作者:安慧敏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08年第06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把经过这场厮杀而崛起的美苏两大国,推到了崭新的国际格局的中心。
美苏两国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和自身的实力与需要,制定了新的战略,开始了国际关系的一个新阶段。
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使其称霸世界的政治野心恶性膨胀,美国统治者甚至大肆叫嚷要以拉丁美洲为后院,以太平洋为内湖,以大西洋为内海,以欧洲为重点,把全世界都置于美国的支配之下。
而苏联执政者则提出了两大阵营、两个体系和两个平行而对立的世界市场的理论,主张不同国家在平等互惠的条件下进行合作,促进贸易经济往来,同时,在合作中不放弃原则和必要的斗争。
美苏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使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美国挑起冷战,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杜鲁门政府决意对苏采取强硬政策之后,谋士纷纷出动,曾在美国驻苏联使馆工作的凯南,提出遏制理论,其主要内容是:指责苏联是热衷于搞扩张的国家,美国对苏联扩张能够采取的唯一合理政策是遏制,遏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促使苏联软化自己的政策并发生演变,为美国挑起对苏冷战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就是闻名一时的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美国挑起冷战后,东西方关系已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正如当时毛泽东所比喻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双方极端对立,互不相容。
(1)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政府推行冷战政策所采取的经济手段,其实质是使西欧各国的经济屈从于美国,削弱西欧国家的关税壁垒,为美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找到了出路,同时,在客观上,对欧洲的援助也对西欧经济的复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反击马歇尔计划,苏联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与东欧各国的联系,成立了经互会。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美国在推行政治经济遏制的同时,还竭力组织军事集团,在军事上进行遏制。
世界现代史线索

世界现代史线索重要事件:一战后初期的东西方世界(1917年—20年代初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四月提纲》,十月革命(191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建立(19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标志—苏联新宪法(1936);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以及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国际联盟(英法操纵)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美国在其中获益最大,遏制了日本在亚洲的势力,从而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太的统治新秩序。
二战前的世界形势变化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原因:供需矛盾罗斯福新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工业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标志:希特勒上台;核心力量:纳粹党;方式:选举。
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核心力量:军部;方式:暗杀、政变;标志:广田上台。
共产国际七大(1935):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西班牙内战: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德意日法西斯结盟: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加入(1937),三国轴心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德黑兰会议慕尼黑阴谋捷克斯洛伐克(绥靖政策顶峰)二战的爆发(1939)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波兰北欧西欧诸国法国沦亡不列颠之战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中途岛,阿拉曼;意大利投降;开罗会议(台湾);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德国问题、联合国、苏对日作战);德国投降;波茨坦会议;日本投降。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美苏实力均势。
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挑起“冷战”—马歇尔计划(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对抗苏联;同时也加强对西欧的资本输出,以控制西欧)、“北约”;苏联—“华约”。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西欧(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
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四五”计划(成就与问题);赫鲁晓夫时代的改革—苏共二十大、农业;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改革:—工业;(体制未变)美苏争霸: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有紧张有缓和);60年代—80年代初(苏攻美守);60年代—80年代初(美强硬,苏收缩)。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考点2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主干梳理
关键词:欧共体、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
1.欧共体
西欧
(1)背景:二战后,________逐渐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 的地位;美苏的控制和威胁;西欧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巴黎条约
(2签)过罗订马程《条:约_签__订__《_____________》__,__建__立》欧,洲建经立济欧共洲同煤体钢和共欧同洲体原; 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1967年)。
2.“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
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但呈 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特点
新的一世超多界强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目前 暂时形成“____________”的局面,但世界多极化趋势 不断加强。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影响:开始谋求____________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领域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不结盟运动
(1)原因:二战后诞生了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美苏控 制和维护民族独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合作。
(2)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政家府和首脑____________会议 举行。
益的不同。
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政治上 ①____杜__鲁_门_主__义____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②1948年,__柏__林_危_机______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2)经济马上歇尔计划 ①______________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考点4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主干梳理 关键词:货币体系、贸易体系、体系化、制度化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阵营的对峙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阵营的对峙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大国阵营,即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之间的对峙和冲突。
这个冷战期间,持续了数十年,对全球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二战背景、冷战的起因、主要国家和事件等方面来论述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阵营的对峙。
1. 二战背景二战是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胜的盟国以美国、苏联、英国为首,敌对势力主要由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
二战后,东西方两个大国阵营的形成已经开始浮现。
2. 冷战的起因冷战的起因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意识形态对立:东方阵营以社会主义为特征,西方阵营以资本主义为基础,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使得两个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对立。
2.2 领土争端和战后安排: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这引发了与西方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和战后安排的分歧。
2.3 核武器竞赛: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核武器竞赛导致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态势和相互的威胁。
3. 主要国家和事件3.1 美国:美国是西方阵营的核心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了抗衡苏联的主要力量。
美国领导了北约组织,试图遏制苏联的扩张。
3.2 苏联:苏联则是东方阵营的核心国家,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社会主义模式威胁着西方国家的利益。
苏联领导了华沙条约组织,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3.3 北约与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是冷战期间两个大国阵营的军事组织。
北约由美国领导,旨在保护西方国家的利益。
华沙条约组织由苏联领导,目的是维护东方阵营的利益。
3.4 韩战:朝鲜战争是冷战期间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直接冲突的一次事件。
韩战可见冷战东西方对峙的直接体现,不仅仅是两国间的战争,更是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对抗。
3.5 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东西方阵营之间危机最为尖锐的时刻之一。
苏联在古巴部署了核导弹,引发了与美国之间的激烈对峙,两国险些爆发全球核战争。
4. 冷战对世界的影响4.1 意识形态斗争的扩大:冷战期间,意识形态斗争不仅仅限于东西方阵营,也渗透到了各个国家内部。
世界近代史阶段分析特征1917-1945

②它走的是中心城市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③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
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内有白匪军叛乱,外有协约国武装干涉的非常情况下实施的一种
非常的经济政策。它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和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
实质
探索过程
影响
原因、目的及时间
新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实质及作用
结果:没有被长期坚持下来
过程:
标志: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 特征
实质:否定市场和商品经济
扩展:二战后成立社会主义国家评价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日本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试图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 迈进;
俄罗斯积极开展东西方兼顾的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 国地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舞台 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巴西、印度、墨西哥)联合自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苏联解体: (1)1991年“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1991年苏联最高苏维埃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联停 止存在,苏联完全解体。 3)影响: (1)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冷战也宣告结束
(2)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严重挫折
2.“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缓和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4)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 《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 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2.日本经济崛起,谋求政治大国-20世纪80年代
3.不结盟运动兴起
4.中国的振兴,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1.欧共体的形成 1)原因:
①经济: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 迫切需要加强合作 ②政治: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西欧国家要摆脱美 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提升国际影响力,也迫切需要 联合起来
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
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 地位。
3.“冷战”的影响
2023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九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③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自我调节; ②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人才;
④高度重视教育作用,培养实用人才。 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中心,提高综合国力。
专题二 3.日本的崛起
知 识 梳 理
原因
外因:①美国的援助和扶持;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内因:①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②大力引进先进技术;③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知
专题二
识
梳
理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专题二 1.欧洲的联合
知 识 梳 理
(1)基础:二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
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现实: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②西欧国际地位下降,面临
背景 着苏联威胁和美国政治控制与经济渗透,联合能够维护西欧安全,提高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
欧
(3)历史:①西欧各国有共同的文化和心理认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具备联合基础。
洲
②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各国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的 目的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
联
①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合 过程
②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欧洲煤钢、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共体”
④1993年,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
①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影响 ②各国逐渐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为西欧经济社会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成员国的国际地位,使欧盟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
二战后的柏林分裂冷战时期东西方势力对抗的象征

二战后的柏林分裂冷战时期东西方势力对抗的象征二战后的柏林分裂:冷战时期东西方势力对抗的象征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冷战时期,东西方势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长期的对抗与争夺。
柏林分裂成为了这一时期最具象征性的事件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二战后柏林的分裂,并分析它所代表的东西方势力对抗的象征意义。
一、柏林的冷战格局形成二战结束后,战胜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将德国分为了占领区。
而柏林这座战略重要的城市,作为德国的首都,也成为了东西方势力的竞争地带。
东方势力包括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而西方势力则以美国、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1945年7月至8月,盟军在波茨坦召开了著名的波茨坦会议。
会议上,柏林的分隔变得不可避免,西方势力从苏联那里获得了一部分柏林的控制权,从而形成了柏林的分裂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方势力逐渐对柏林产生了不同的控制。
二、柏林墙的建立与象征意义冷战局势的紧张加剧,最终导致了柏林墙的建立。
1961年8月13日,东德政府下令修建柏林墙,目的是阻止东德居民流失到西柏林,以及西方势力对东方势力的渗透。
柏林墙的建立堪称东西方势力对抗的象征。
这道高墙将柏林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势力对峙的具体体现。
同时,柏林墙也象征着社会主义体制与资本主义体制之间的对抗,两种意识形态的隔阂和对立在柏林墙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三、柏林的双重象征意义柏林的分裂和冷战时期东西方势力的对抗,使得柏林具有双重象征意义。
首先,柏林分裂成为了冷战时期东西方势力对抗的具体展示。
东西方势力通过控制柏林,斗争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
柏林成为了细胞壁,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隔离开来。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格局,使柏林成为东西方势力对抗的象征。
其次,柏林也象征着大国博弈的结果。
冷战时期,苏联、美国等超级大国为了争夺全球霸权,以柏林为战场进行着你死我活的较量。
柏林的分裂和柏林墙的存在,不仅是东西方势力对抗的结果,也是大国博弈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一、选择题1.小明是某中学九年级一班的学生。
以下是他在一篇历史小论文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B.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遭到严重打击C.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D.20世纪90年代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2.下面是二战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变化表。
对该表反映的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较为正确的是( )A.一直萎靡不振B.保持繁荣稳定C.起伏变化明显D.保持攀升势头3.(2012·安阳模拟)“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
这一巨大的投资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够迅速复原,这一复原使欧洲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这则材料论述了( )A.“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背景B.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C.二战后美国经济恢复的影响D.欧洲经济共同体创立的过程4.(2011·盐城中考)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强调:“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
”基于这一认识,欧洲国家在60年代建立了(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轴心国集团C.欧洲共同体D.统一的欧洲国家5.(2012·福州中考)右图是某一国际组织的标志,该组织是( )A.联合国B.亚太经合组织C.欧洲联盟D.世界贸易组织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是( )A.实行民主化改革B.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C.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D.美国的大力援助和扶持7.(2012·扬州模拟)20世纪70年代初,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是( )A.德国B.法国C.英国D.日本8.(2011·荆州中考)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9.历史漫画是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以深刻的寓意,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特征。
观察右图漫画,提取关键信息,请你判断漫画中的人物是( )A.斯大林B.戈尔巴乔夫C.叶利钦D.赫鲁晓夫10.(2011·雅安中考)二战以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国家中,改革较突出的是( )A.南斯拉夫B.匈牙利C.民主德国D.捷克斯洛伐克1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崩溃C.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D.社会制度发生改变12.(2012·乐山中考)下面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同学为“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图片展准备的一组图片。
其中能入选的有( )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④13.某同学从印度、纳米比亚、古巴等国家的独立及发展史中提炼出下列学习主题,其中最恰当的是(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B.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C.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亚非拉的奋起14.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矛盾错综复杂的因素有( )①民族问题②历史问题③大国介入④宗教问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5.(2012·连云港模拟)“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
”说这句话的是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与这句话有关的历史背景是( )A.科索沃问题B.海湾战争C.巴以冲突D.古巴革命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后初期,有人站在德国柏林的街头,望着满目废墟的城市,哀叹即使清除这些瓦砾也要花上二十年的时间,要想恢复真是比登天还难。
可是,西欧国家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材料二 1950-197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
1951-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国家和日本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3)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变化中,你觉得中国应借鉴的经验是什么?答案解析1.【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70年代中期出现经济危机;80年代进行调整,但经济发展受限;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
所以C项不符合史实。
【拓展延伸】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①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根本原因)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④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
⑤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2)启示①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②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上面表格中的数据显示:1950-1965年美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1975-1982年则出现下降趋势,1985-1999年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再次出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起伏变化明显的特点。
A、B、D三项的描述不全面,只是美国某一时期的发展状况。
故本题选C。
3.【解析】选B。
根据题干中的“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欧洲能够迅速复原”,可以判断是美国的援助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故选B。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再认能力。
西德总理阿登纳的话表明了欧洲联合的目的是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地位的提高,基于此,西欧各国于20世纪60年代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欧洲联盟的旗帜,故选C。
6.【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其外部因素是美国的援助。
7.【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题意与此相符,答案选择D项。
8.【解析】选C。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中的时间“1958”可知当时苏联正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9.【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图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图片中的镰刀、斧头及其四分五裂的样子,判断漫画的寓意是苏联解体。
看着苏联解体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是戈尔巴乔夫。
故选B。
10.【解析】选B。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
二战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
它们先后进行改革,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匈牙利改革。
11.【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东欧各国和苏联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走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概念链接】东欧剧变的原因(1)历史原因。
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它们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推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经济原因。
20世纪50-8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
(3)政治原因。
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
(4)苏联因素。
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5)西方因素。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
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1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辨析问题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相关内容,图①中的章西女王是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英雄。
图②中的巴黎公社出现在1871年,①②两图均不是二战后内容。
图③指1952年埃及人民在纳赛尔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赢得真正独立。
图④是新加坡在二战后获得独立,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故本题选择B项。
13.【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国家名称及其独立、发展史,判断其主题应该是D项。
A项中的殖民扩张与题意不符合,B、C两项与题干中的史实无关。
14.【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中东地区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此进行了长期角逐,它们的介入,使问题更加复杂;同时,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化。
据此分析,答案选D。
1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始终动荡不定,而巴以冲突是中东问题的关键,阿拉法特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一种美好向往。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认识能力。
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实现经济飞速发展,从外因看,都与美国的援助和扶植有关;从内因看,它们都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采用最新科学技术等,据此完成第(1)题。
从材料二列举的一系列数据看出,20世纪50-70年代,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日本以及英、法、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据此完成第(2)题。
第(3)题答案具有不唯一性,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美国的援助和扶植,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采用最新科学技术。
(2)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日本、西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坚持科教兴国,发展高新科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实行对外开放。
(任答一点即可)。